文化


2月10日亮相的参赛新品种布鲁克浣熊猎犬

  为期两天的第135届西敏寺狗展(Westminster Dog Show)将于情人节(2月14日)在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开幕。当地时间2月10日下午,狗展组委会在宾夕法尼亚酒店举行新闻发布会,历史上首次入围该展的6只新品种狗与记者见面。


2月10日亮相的斗牛犬

  这6个首次入围的新品种是不久前才被美国犬类俱乐部承认,并获得资格参加西敏寺狗展。它们是布鲁克浣熊猎犬(Bluetick Coonhound)、帕金猎犬(Boykin  Spaniel)、卡斯罗犬(Cane Carso)、冰岛牧羊犬(Icelandic Sheepdog)、兰伯格犬(Leonberger)及红骨猎浣熊犬(Redbone Coonhound)。


2月10日亮相的参赛新品种兰伯格犬

  根据目前的统计,此次共有2597只狗入围参赛,代表了所有179个符合西敏寺标准的不同品种的狗。参赛的狗来自美国49个州、华盛顿特区和加拿大。纽约州首次以255只狗超过加州的234只成为入围犬最多的州。还有一些狗来自德国、巴西、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瑞典、斯洛文尼亚和泰国,但它们纷纷以美国当地身份注册参赛。


2月10日亮相的参赛新品种冰岛牧羊犬 

  美国东部时间下周一和周二晚上8点,狗展实况将在美国电视台USA Network和CNBC播出。总冠军将由意大利裁判保罗唐迪纳决定。他的32人裁判团来自美国15个州及其它3个国家。


2月10日亮相的大丹犬巴尼

  一只叫巴尼的大丹犬在10日亮相,它以美国一位获奖士兵命名,将成为本次狗展慈善活动的标志。这个慈善活动包括为看狗赛的老兵提供赛格威电动车方便自由活动。一对以参加慈善活动出名的贵宾犬和一只斗牛犬也和主人一起出现在记者们面前。


2月10日亮相的参赛新品种帕金猎犬

  狗展发言人大卫弗赖告诉中国日报,他去年和狗展主席布莱德利及其他两位评委前往中国,参加天津举办的2010全球犬类社会责任与公益论坛,他发了言并和其他三人一起做了评委。

  弗赖说中国人民对他们非常热情。而且他发现中国的牵犬师驯狗的能力非常强,与他事先的想象差别很大。他原先以为中国的犬类体育运动比较年轻,水平较低,想不到有很多高水平有才能的年轻人。弗赖说他和中方保持着通讯联系,虽然没有商定再次回去的时间,但他们都期待重访中国。

  一年一度的西敏寺狗展历史悠久,在美国持续时间仅次于肯德基的马赛。(陈卫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图胆瓶,估价逾1.8亿港元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举行两场拍卖会,4月7日举行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共80件珍贵收藏品,总估价高达6.3亿港元至9.4亿港元。

  根据香港苏富比资料,“玫茵堂珍藏”始集于上世纪,为世界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今次拍卖的重点拍品要数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预料成交价逾1.8亿港元。

  在4月3日举行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尤伦斯男爵收藏的106件当代中国艺术作品,全属博物馆级数,总估价达1亿港元至1.3亿港元。瞩目拍品包括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估价2,500万港元至3,000万港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方舟子:政府信号积极 打假不容乐观
近年来,官方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这样明确、严厉处罚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学术不端屡屡逃脱处罚的现象是否将得到遏制?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学术打假的标志性人物方舟子。
“我希望这是来自官方的积极信号,但还不容乐观。”方舟子对记者表示,这是第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因为涉及学术造假而被取消。他回忆说,西安交大六名教授举报李连生造假的举报信最早就是在其主持的新语丝网站上公布的,最后能有这样一个结果“很不错”。
为何此次学术不端事件能够得到较为圆满的处理?他分析说,六名参与举报的老教授功不可没。不少造假举报者往往举报一两次,发现没效果就放弃了,像六名老教授这样执著举报的并不多见;其次,举报人采取了实名举报方式,而中国大部分都是匿名的,举报人怕得罪人。“老教授们已经退休,本身在学校也有一定影响力,这些都促成学校最终作出对李连生解聘的决定。”另外,媒体的曝光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方舟子眼中,李连生还不算是重量级人物。“在我掌握的可能造假的人中,有大学校长、副校长、两院院士,还有知名大学的著名教授,地位越高,越难处理。”
他对记者反复强调,李连生事件可能只是一个特例,不能因此对目前中国反对学术不端的形势给予过分乐观的估计。“实际上,中国学术不端的情况还要严重得多,很多也曝光了,但是基本上没有受到处理。”方舟子直言,虽然有关部门声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但实际上很多“还是忍了”。
学术不端曝光后却没有得到应有惩罚,其负面作用甚至超过学术不端本身。方舟子说,“如果对学术不端不能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这样就无法起到警戒作用,反而让造假者更加肆无忌惮。”
方舟子认为官本位的科研体制是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些部门在处理学术造假的时候很不尽力,甚至包庇腐败,造成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表面上有渠道,但很难起作用。”
“解决学术造假不是那么容易,它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单纯学术界内部的事情。”方舟子提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五, 11 2月 2011 12:10

黑色素瘤是否无药可治

  

马擦擦画

  黑色素瘤在欧美白种人是一种常见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它的发病率排名第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1/10万,郭军说。

 

  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在人体的皮肤下面是均匀分布的,如果过度分裂增殖聚集成团,就会成为黑色素痣,就是人们常说的 “痦子”,当这种分裂增殖失去控制时,会演变为黑色素瘤。而黑色素瘤通过早期治疗是完全有可能达到“治愈”的,这是因为黑色素瘤早期在皮肤内水平生长,只 要经过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基本不会发生转移。但有些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会放弃治疗,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黑色素瘤会慢慢进入垂直生长期,侵入真皮 内,而真皮内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黑色素瘤细胞就有可能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造成转移。影片中的孙红雷正是因为放弃了正确的治疗,才导致了黑色素瘤迅速转移到 全身。
 

  针对黑色素瘤如果发生了转移就“无药可治”的说法,郭军说,黑色素瘤与其他肿瘤相比确实恶性程度最高,进展最快,缺乏最有效的治疗。这是因为原 来针对黑色素瘤的化疗放疗基本不起作用,总体有效率只有8%左右。但近年来,黑色素瘤的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新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从 根本上彻底改变了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对黑色素瘤的基因检测,了解到某人的黑色素瘤是什么基因发生了问题,再选择针对这一基因变异的分 子靶向药物,这种分子靶向药物就是一种能够口服的胶囊。
 

  “如果有痣一定早点把它点了”的说法也不对。郭军说,所谓“点痣”,就是用激光或冷冻等方法,这些方法对真正的黑色素瘤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因为 黑色素瘤早期还在表皮层,未进入真皮层,如果这样操作很可能将黑色素瘤早期变成中期,也就是将黑色素瘤带入真皮层,就有可能发生后续的转移,也就是人们常 说的扩散。因而,国际上对于黑色素瘤早期推荐的应当是完整切除,经病理确诊后再进行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
 

  生活中,人们通过自我检查,也可以发现那些有可能已经发生转变的色素痣,提高对黑色素瘤的防范意识。郭军教授提醒,如果发现色素痣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如:
 

  ①色素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②色素痣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③色素痣的边缘变得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或数个痣融合,表面凸凹不平;

  ④色素痣因无意的触碰发生溃破,且总不愈和;

  ⑤色素痣附近的淋巴结发生肿大。

  以上这些是早期黑色素瘤的高危信号,不能大意,更不能搔抓、刮切等,因为任何刺激均可促进肿瘤的播散,一定要及时到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处就诊。让医生帮助判断良恶性,有可能会大大提高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率,就有可能挽救大量生命。
 

  郭军: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执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亚太地区主席,国际黑色素瘤基金会(MIF)海外咨询顾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五, 11 2月 2011 21:21

我国湿地保护投资达265亿元

    目前,据统计,用于湿地保护的总投资已经达到265亿元。

  近日,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姚昌恬在北京湿地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上作如上表述。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城市建设、地类调整、建库截流、农田土地整治、持续干旱等原因,使湿地受到很大影响。
 

  为加大湿地研究力度,2004年6月成立了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同年,该中心加挂“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牌子。2009年,中国林科院 湿地研究所挂牌。多年来,湿地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10余个科研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建立湿地试验示范区11个,面积达3万多亩,提出湿地恢 复技术24项,污染湿地净化技术2项,典型湿地保护技术规程4项,湿地公园建设技术规程4项,申请专利3项,鉴定科技成果6项,颁布实施了2项行业标准和 2项地方标准。
 

  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说,尤其是,针对北京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开展了退化湿地恢复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并成功示范恢复了150公顷严重退化的湿地,在海淀、延庆、顺义等建立了湿地试验示范基地,为北京市全面开展湿地恢复工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同时,还首次完成了2项北京市的湿地管理行业标准,并颁布与实施,为相关的政策、工程及规划的制定与推行奠定了基础。
 

  此次,由中国林科院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共同成立的北京湿地中心,将充分发挥园林绿化行业管理优势和中国林科院科研力量,为北京湿地有效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等创造有利条件和关键技术支撑。(胡利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其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国内的学术圈中,您的论文数量似乎并不多?
 

  饶毅:论文是发表你的科学发现。论文可以看数量也可以看质量。如果用《让子弹飞》来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枪声后击中很多目标,但也可以看看子弹 击中了什么目标。中国现在可能主要看枪响后报捷的喜报用什么材料,就是问发表在什么杂志,而很少人能判断打下的目标到底多重要。
 

  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其中,两篇是神经发育:2005年《细胞》报道GSK参与极性形成,2007年《发育生物学》报道ILK参与极性形成;一篇是行为,2008年《自然神经科学》报道鱆胺参与争斗。
 

  另外2005年我应邀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过一篇述评,评论同期一篇文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但我挺喜欢这篇文章,它对原研究者的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
 

  而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
 

  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
 

  记者:我发现有个很矛盾的现象,您经常在中国报刊写文章,好像不低调,但对科学却很有耐心,又很低调。


  饶毅:不矛盾。我写的中文文章,是为了推动改革、为了改善科学文化、为了让青年学生少受不良风气误导,所以数量不能太少。而科学是我的本行,无需在公众中谈。我自然有我的科学交流对象,而且我主张研究过程中积极交流,而不仅限于交流已经发表的工作。
 

  记者:很多人对您个人实验室的情况也很好奇?


  饶毅:我的实验室,无论是以前在美国的实验室,还是后来在北京的实验室,迄今为止,速度都不算很快。
 

  在我的实验室,做实验完全取决于做实验者的喜好和自身动力,学生、技术员都有很大余地,而且他们多半很有主见。前不久的组会上,一个学生在回答我建议时说“好”,实验室其他人员惊讶了半天:好像是第一次听学生说“好”而不是反驳我。
 

  一般来说,我的实验室不依赖速度的竞争,而是需要多想,多探讨,选择别人不太做的领域。
 

  在美国时,我实验室做得最多的是神经导向分子,特别是1999年发现Slit蛋白质是神经纤维排斥性导向分子。这是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rey Goodm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arc Tessier-Lavigne同时发现的。
 

  他们都是比我年资高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Goodman的年资可以做我老师,Tessier-Lavigne是新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因为1994年证明第一个导向分子的工作闻名于世。1999年我们三个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在同一期《细胞》杂志上。
 

  我的实验室当年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神经元》,报道Slit参与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才能在该 领域做下去。后来,从1999~2009年十年,我们共发表约20篇论文,全部集中在神经导向,以Slit为主,也做过其他两个分子,所有这些都集中理解 一个问题:导向的分子机理。
 

  记者:回国以后呢?


  饶毅:我希望在中国的工作和我在美国的工作一样。我回国的时候,估计能做到这点。但是,从发表的论文看,我在中国的实验室,论文数量特别少。即使如此,我现在也有信心把国内的工作做得比美国的好。
 

  这几年我的实验室研究方向从发育转到行为。实验室一些学生探讨和摸索了不同的行为范式,最后我们决定做社会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用遗传学和分 子生物学的途径,剖析动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这种转型,本身需要时间。我们进入新领域,行为领域的人不熟悉我们。行为和发育不同,有很多人工观察的部分。 我不放心,重要实验,我都至少看两个以上学生重复的结果,不能出纰漏,必须严谨。所以,对于自己实验室的“慢”,我觉得至少在目前是必需的。
 

  记者:如何解读这种“慢的标本”?


  饶毅:科学研究的慢,不是偷懒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结果出现慢,但研究者积极思考,积极推进研究。
 

  是否慢与个人风格和特色有关,也和研究的性质和领域有关。我们实验室因为研究性质、转型、风格、时期等多种综合因素,不可能快。我们不是故意追求慢,是速度不能做我们的目标,质量和高度更受重视。
 

  在科学界,有少数科学家个人的产出可以既快又好。或许可以说,这是学术界都喜欢的“西施”,我们实验室很尊重和羡慕做得既快又好的科学家。
 

  但是,我自知不是“西施”,而是有很多缺陷的研究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不可能很快,也就不宜“东施效颦”。
 

  记者:论文发表的杂志好像大家觉得很重要,您如何看?

  饶毅:在哪个杂志发表,说明当时一些同行对论文质量和重要性的看法。但是,它并非所有同行的看法,而是几个审稿人的看法,有时可以出现偏颇,而且有时间问题。所以,虽然发表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比如,神经生物学近年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发明是光遗传学,就是用光来操纵分子,发明技术的两篇关键论文,值得获诺贝尔奖,但它们在《自然神经科学》和《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而很多相关的后续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细胞》上。
 

  这是因为刚刚出来时,几个编辑和审稿人没有马上意识到其重要性,而后来大家很快都意识到重要性,所以后续的文章刊登在更显眼的地方。其他领域也 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所以,一定要看内容、做学术判断,而不能单纯看发表杂志的名称。如果只看杂志名称,那么我们各个单位就不用科学家,而可以请初中生来评 价科学了。
 

  记者:您是否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饶毅: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
 

  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不一而足。
 

  也有人好意告诫我发表论文比发表议论重要,而且应该又快又多。实验室的学生也有善意的担心。我不愿骚扰实验室学生,不会经常催结果,而是有问题就讨论。
 

  但我不可能做到又快又好,只能有选择。
 

  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
 

  记者: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议?

  饶毅: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目前比较难,如果做得慢的,在国内压力会比较大。
 

  我现在愿意出来讲这些不是我自己需要特别支持。我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就是想提供一个标本,希望国内多一些单位能选拔和支持一些慢的人,特别 是一些年轻人。在目前情况下,选择优秀的人、有潜力的人、积极工作的人,即使他们“慢”,也支持他们,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支持快的人,支持错了,也没人责 怪。而支持慢的人,也可能有搞错的时候,作为各级资源掌握者、决策者,这很不容易。
 

  但是,世界科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既可能出自快的途径,也可能出自慢的方面。因此,不同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特点,有所选择,有得有失。  本报记者 雷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月份宏观数据将于本月11日左右公布,经济学家们预计,1月份CPI重回5%,二三月份可能达到全年峰值,这将促使2月份再度加息。

1月份CPI重回5%

美国银行及美林银行陆挺表示,由于南方冰冻天气及春节期间需求大增的影响,1月份食品价格高涨,受此影响1月份CPI将同比增长5.4%,而PPI也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涨预计自去年12月份的5.9%大幅升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2010年GDP为10.3%、CPI涨幅3.3%,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平稳较快区域。今年上半年仍会“双高”,特别是CPI在二三月份有可能达到5.5%-6%。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预计PMI将回升0.5个百分点达到54.4%,出口和进口也将在去年12月份基础上回升大约2个百分点;同时,预计PPI微幅反弹0.1个百分点至6.0%,但CPI则会大幅反弹0.7%至5.3%,将再度创出新高。他说,市场对第一季度通胀形势将变得悲观;同时,去年12月以来的流动性紧张,将令市场对流动性前景也更趋谨慎。

2月将再度加息调率

鲁政委强调,强劲的经济增长、1月份再创新高的CPI和政策部门对稳定物价的高度关注,预计会成为2月份再度加息的触发因素。虽然当前流动性相当紧张,但2月份继续宣布一次准备金率上调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郭田勇也认为,央行或许会在春节前后和四五月份加息两次。

至于加息的时间窗口可能在2月下旬,即1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之后。

今年有望加息2-3次

全年来看,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将会加息2-3次。

渣打银行认为,2011 年中国央行上半年可能总共有3次加息,每次25个基点。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认为,2011年还将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三次加息,以及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以应对通胀压力和不断旺盛的内需反弹。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预计今年会加息75个基点。他指出,今年通货膨胀很可能在4%-4.5%之间,而现在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2.75%,也就是说加150个基点才能勉强解决负利率问题。但现实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考虑,比如对实体经济的担心,对热钱的担心,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担心等等。加息也不是央行一个部门可以决定的问题。因此,决策者可能选取折中的方案,就是加息75个基点。他认为今年前7个月就会完成这75个基点的加息,因为此后CPI可能会持续回落。

为控制通胀和抑制流动性,中国央行于去年10月和12月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七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本文来源:汉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银行业尚未定今年信贷目标(图)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讲话。

本报讯 (记者赵谨)今年监管层未设银行业全面信贷目标的传言终被证实。昨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表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在1月通常会大幅增加,而全年的信贷目标未设定。他还指出,中国正努力推动结构转型,预计2011年GDP增速将告别两位数。

业内预计今年新增贷款应明显下降

记者了解到,央行和银监会正在双管齐下地管控信贷,央行采用的是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而银监会则通过存贷比、业务进入以及银信理财融资类业务入表等方式加以控制。

据银行业人士分析,央行可能会参考系统重要性、资本充足率、稳健经营等综合指标,通过差额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动态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在2011年的新增贷款应有明显下降。而中小银行的存贷比指标已接近监管机构所要求的上限,当前达标的主要压力在于吸收存款。过去两年,中小银行放贷规模较大,增速较快,存款出现较大波动,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存款管理,使得存贷比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银行全面控制贷款发放

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增贷款达7.95万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规模4000多亿元。虽然今年新增贷款的总盘子至今尚未定论,但市场普遍预计在7万亿-7.5万亿之间。据接近央行人士透露,今年各家银行上报的新增贷款额度较去年下降了10%,监管层给贷款分布节奏大致定为3∶3∶3∶1,同时考核月度和季度贷款发放进度。

考虑到去年底大量信贷项目压到今年初集中释放等因素,今年首月新增贷款量将依然高企。此前有消息称,截至1月24日,商业银行1月新增贷款达1.2万亿元。而银监会倾向于1月新增贷款控制在1万亿至1.2万亿元之间,央行希望月度新增贷款控制在9000亿元左右。

记者从一些银行了解到,银行为了控制新增贷款量,对所有贷款业务都全面控制了发放量,而这种控制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一些银行已采用“以价补量”的政策,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普遍上浮,上调幅度在10%至45%不等。针对部分超放分支行,有的银行总行已经开始关闭信贷审批系统来防止信贷进一步增长。

中国重视通胀问题

刘明康同时透露,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很重视,并将尽最大努力防止未来经济过快增长,中国正在努力推进结构转型,今年中国GDP将告别两位数的增长。

他认为,在资本流入等因素的影响下,所有新兴市场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正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欧洲和美国出现通货膨胀问题,美国还推出了第二轮定量宽松措施。

此外,刘明康还表示,银监会不赞成在中国仓促推出高风险的信用衍生品。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去年10月表示,已开展名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信用违约掉期(CDS)类似)的试点业务,以帮助投资者买卖旨在对冲潜在信用风险的工具。

作者:赵谨

(本文来源:新京报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

本报柏林专电 2月10日,正值中国正月初八,万众瞩目的第61届柏林电影节拉开帷幕。昨日上午,记者在电影节指定珠宝TESIRO通灵的珠宝沙龙主会场专访了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今年柏林电影节至少有四大特色值得关注,对于电影节今年少华语片,主席很乐观:“我非常喜欢中国电影,明年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电影来的。”

特色一:时尚

TESIRO通灵让电影节更闪耀

尽管电影节开幕首日非常忙碌,但他仍在昨日上午早早便来到柏林电影节指定珠宝TESIRO通灵的珠宝沙龙,祝贺其隆重开幕。面对来自中国的记者,迪特·科斯里克兴奋地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一个劲地说:“新年快乐!新年快乐!”

TESIRO已经连续三年成为柏林电影节的指定珠宝。TESIRO珠宝沙龙不仅是明星们出入最多的场合之一,也成为众多国际明星佩戴珠宝的“出产地”,章子怡、凯瑞·穆里根、“龙女郎”林鹏、热门美剧《绯闻女孩》的女主角布莱克·莱弗利等,都曾在这里精心挑选珠宝,走向光彩熠熠的红毯。在与TESIRO的CEO沈东军先生亲切会面之后,迪特对TESIRO的珠宝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代表柏林电影节对TESIRO表示感谢。

据悉,今年TESIRO为柏林电影节带来了上千万的精美珠宝。最为抢眼的是红毯系列“月光之舞”,洛可可风格的设计灵感,源自凡尔赛宫水晶吊灯焕发出的迷人光影,非常适合在红毯上佩戴。主席先生对其爱不释手,表示“我仿佛已经看到TESIRO珠宝在红毯上熠熠生辉”。这套备受瞩目的珠宝也谋杀了现场记者的无数菲林。

特色二:3D

艺术片也可以3D

再也找不到哪一届电影节对3D电影如此钟爱了。今年的3D电影,有《皮娜》《夜的故事》《寻找遗忘的梦之洞穴》三部,都是文艺片,都出自大导演,题材各不相同,入围的都是参赛和全景单元,分量很重。柏林电影节为什么对3D这么感兴趣?科斯里克笑称:“这的确是第一次在电影节上呈现这么多3D的电影,我们这么做,是想让观众知道,3D的应用不仅仅是在这些商业的电影上,它在一些艺术影片中也有一些很好的应用。”

特色三:政治和女权

《大地惊雷》很女权

和往年相比,柏林电影节政治色彩很浓,声援贾法就是一个姿态。此外,本届参赛片有四部好莱坞电影入围,开幕片《大地惊雷》则是金像奖大热电影,被媒体解读为向好莱坞靠拢,但是科斯里克解释,《大地惊雷》是一部很棒的西部片,但它最抢眼的部分不是动作和硬汉,而是一个为父报仇的女孩,这可是典型的柏林电影节风格。你知道,我们一直喜欢突出女性、展示女权。

特色四:华语片

中国电影为什么少?

记者问主席:“你想对今年的中国电影说些什么呢?”这位对中国电影有深厚感情的电影人很乐观:“当然我们今年有中国的影片,比如老朋友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还有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我非常喜欢中国的电影,我答应你们明年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电影。”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金瓶梅》是中国四大禁书之一,故事围绕西门庆与他的多位妻妾展开。三位女主角潘金莲、李瓶儿及庞春梅的故事,又离不开她们与西门庆的床笫关系。中国著名编舞王媛媛将带领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舞者,把这个备受争议、充满了禁忌画面的文学作品搬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文:香港文汇报记者尉玮图片由香港艺术节提供

如何在70至80分钟的剧场中用芭蕾舞来呈现人物间的复杂纠葛?如何在艳丽又颓败的演绎中深入刻画人物心理?如何性感呈现书中画面又不显低俗?值得观众拭目以待。

打造中国式当代芭蕾

王媛媛是活跃于当今国际舞台的知名中国现代舞编导。早年,她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习中国舞,后来先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现代舞专业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她曾经先后获得法国、保加利亚、美国和俄罗斯舞蹈大赛的奖项,成为第一个赢得四次国际最佳编舞大奖的中国编舞家。她与张艺谋合作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赢得好评连连,她亦是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编舞、电影《夜宴》的舞蹈总监。

2008年,王媛媛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当代芭蕾舞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两年内推出了7个芭蕾新作品,口碑相传,成功吸引世界眼光。电话那头,她告诉记者,舞团获得德国、冰岛、韩国、英国、美国等地邀约,巡演日程已经排到了2012年。

“成立舞团之初,其实我并没有很大的目标,也不敢想。现代舞在中国发展得比较缓慢,环境也不是很开放。我想,在芭蕾舞团做现代舞,对中国观众来说亲和力可能会好一些。因为中国的文化不同西方,太抽象的内容观众不易接受。西方观众容易用抽象的眼光来观赏作品,中国观众则会要求理解更深的东西。”

舞团一方面要打破框框,培养新观众,一方面则要培养能够突破自我的舞者。王媛媛说,中国的舞者往往技巧出色,但动作的可能性不够。“动作太单一、太准确,不够放松,缺少更加开放的形式。”现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中的团员,女孩子较多,男孩子一半是芭蕾出身,一半则来自中国舞的传统训练。中国舞对上身的训练很好,但下半身则不如芭蕾,因此舞团的训练方法,创新地采用上下身分别训练的方式,中国舞舞者重点要练脚,芭蕾舞舞者则要练习上半身的“松”。

除了身体,观念的框框也需要打破,王媛媛说,学习古典芭蕾的女孩在心理上往往比较保守,一些新的动作会觉得做不了,心态比较被动,而对于一些较为性感的服装也会比较害怕。但所有的这些,都在舞团不断的发展中渐渐得到改善。也许,每一个新作品,对中国的年轻舞者而言都是一次头脑风暴。

从潘金莲看《金瓶梅》

这样说来,舞团的新作《金瓶梅》则是一次更大的突破。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惊梦-牡丹亭新记》,再到《金瓶梅》,王媛媛说,每个作品的题材选择都是缘分使然。她并没有刻意追求中国古典题材,而是小时候中国舞的背景,加上之后在芭蕾舞团的工作经验,选择这样的创作路线“很合适”。

“2007年,我创作了《惊梦》,受到国内外的关注,那是一部有中国味道,具有当代意义的作品。创作《惊梦》让我感到,生命是短暂的,但灵魂却可能是永恒的。我们每个人只能生存一世,却有可能遇到上一世的人。《金瓶梅》则不像《牡丹亭》般简单,它很复杂。从《金》里面可以看到当女人很不容易。潘金莲一直被人们理解为一个坏女人,但她首先是一个人,有她存在的目的和道理,也有她作为女人的悲哀。她的身上有一种属于女人本身的纯粹,不是纯粹的坏,而是也有美,是一个综合体。”

创作《惊梦》时,将《金瓶梅》放上舞台的念头就已经在王媛媛的脑中转过许多次,但这个题材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不是一下就能理清脉络的。经过三年多的沉淀与消化,王媛媛终于决定将这部中国禁书改编成芭蕾舞。为了将人物单独呈现,她选择了潘金莲作为叙述的支点,从这个女人的视角出发,抽离出她的一辈子。从嫁给武大的不如意,到对武松的痴迷,到最后嫁入西门庆家。潘金莲把周围的女人视为威胁,在这个环境中挣扎求存。而其他的几个主要人物就随着潘金莲的视角被带上舞台。

对于王媛媛来说,舞剧《金瓶梅》同样是一部“有中国味道、具有当代意义的作品”。拨开《金瓶梅》原着喜为人道的情色外衣,是芜杂靡乱、人心浮动的社会图景。“那个年代的社会与现在其实很接近。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很好,经济发达,什么都有,但同样很少关注人的内心需求,很浮躁。”

在舞台上铺展人物内心欲望与女性心态,大概也是王媛媛创作的考虑之一。

浓烈艳丽的舞台风景

搬演《金瓶梅》,又怎么绕得过「性」这个话题?王媛媛则用“性感”来形容《金瓶梅》:“《金瓶梅》的敏感就是因为它性感。性本身是否一定要放在桌子下变成禁忌?也不是,它不是很公开,但也代表着人性的一个方面。《金瓶梅》中的性本身不是肮脏的东西,有时也很美。演绎《金瓶梅》,性感不能缺。但性感不是露,而是一种艺术。中国式的性感,遮在哪里,怎么遮,反而让你去想像。这才是更性感。我们的服装设计上就要突出这个感觉。”

演出用舞者的肢体来讲性,主要旨在刻画人物。“每个画面我都希望与人物本身有关系,比如潘金莲的迷乱的感觉,比如她对西门庆的欲望。舞台上,肢体会是性格的体现。”

整个舞台将用意象化的方式呈现。王媛媛说,整个画面会比较有油画的质感,像是西方的春宫图,打造出“末世的风光,糜烂的世界”的感觉。

事实上,《金瓶梅》台前幕后阵容鼎盛,集合了舞美设计叶锦添、音乐顾问陈其钢、作曲家杜薇、音乐制作人陈雨黎、灯光设计师韩江等创作人。光看那些尺度惊人又美得浓艳的宣传剧照,已经足够撩得观众心痒痒,更加期待众舞者如何用肢体挑战禁忌,建构这部中国奇书。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76 页,共 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