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美国爱达荷州贝尔湖年轻的白头鹰撞上了高速行驶的卡车


一个月的治疗后它再次翱翔于蓝天

  一只美国白头鹰在捕食的时候不慎撞上了一辆正以90公里/小时高速行驶的卡车,将卡车的挡风玻璃撞穿。

  这只鹰当时正在路边吃一头死鹿,卡车开过来时它试图飞开,但却飞错了方向。它随后被送到了美国怀俄明州威尔逊的特顿猛禽中心(Teton Raptor Center)接受治疗。

  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撞上了高速卡车,这只母鹰并没有骨折,但是有内出血的症状,在接受了一个月的治疗与看护之后。不久前,它又再次翱翔于爱达荷州贝尔湖畔(Bear Lake)的上空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根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16日发布的报告,美国人平均寿命期望值已达78岁零两个月,创历史新高。

  这个预期是针对2009年美国新生儿而言的。当年美国有240万人死亡,比上年少36000人,死亡率降到千分之7.41的历史最低点。2009年的报告是基于几乎所有当年颁发的死亡证书做出的。

  医学专家说,美国人死于心脏病和自杀等多个类别的人数下降,更好的医疗、防疫和反吸烟等公共健康措施,都对美国人寿命预期延长起到作用。

  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基本上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不过,2009年美国人男女平均寿命期望值差距有所扩大,男性平均预期寿命75.7岁,女性平均寿命80.6岁。

  不同族裔之间寿命期望值差距也有所扩大。白人平均寿命78.6岁,比黑人长4.3岁。

  报告发现,在15种美国人主要死因中,心脏病、癌症、中风、流感、肺炎、事故、自杀等10种的死亡人数都有下降。2009年,美国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6.42,比上年下降3%,创历史新低。

  自杀超过血液感染,10年来首次重返美国人10大死因之列。2009年是“猪流感”流行之年,但因为这种流感主要袭击幼儿和年轻人,对老年人威胁较小,所以当年死于流感的人比上年增加1千人,但死于肺炎的人却减少4千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环绕在地球轨道的日益增长太空垃圾层已严重影响太空飞行,同时,伴随着较大碎片碰撞使得该情况更加恶化。目前,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制定了一项新型解决方案——使用中等功率激光器推挤太空垃圾偏离碰撞路线。


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拟用中等功率激光器推挤太空垃圾偏离碰撞路线

  当前美国军方已跟踪近地球轨道大约2万个太空垃圾,其中多数是太空飞船的丢弃组件或者来自太空轨道的碰撞残骸。每年地球大气层可自然地拖拉牵引部分太空垃圾坠落在地球表面,但在1978年,美国宇航局天文学家唐-卡斯勒(Don Kessler)预测了“末日假想”——随着碰撞引起太空残骸碎片的增多,太空垃圾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坠落在地面上的数量。最终,地球将成为永久太空垃圾带,使得太空区域非常危险,难以进行太空飞行。这种假想称为“卡斯勒综合症”。

  近地球轨道已出现一些令人慌恐的碰撞和“擦肩而过”的事件,其中包括2009年两颗通讯卫星发生碰撞,几个月之后此次碰撞产生的残骸差点儿碰撞到国际空间站。一些计算机模型显示,卡斯勒综合症现象可能已在一定的轨道高度“启动”。美国宇航局工程师克里昂-维特(Creon Levit)说:“目前太空垃圾已进入‘引爆点’,并且状态正逐渐恶化。”

  这项研究报告现已提交至《太空研究进展》杂志,并发往预印本网站arXiv.org,研究小组领导人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并非牵引太空垃圾坠落在地球表面,而是确保它们停止碰撞。该项最新研究合著作者、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威廉-马歇尔(William Marshall)说:“如果我们阻止太空垃圾层叠式碰撞效应,自然牵引拖拉作用将使太空垃圾坠落在地面上,我们给予环境一个清洁自身的机会。”

  维特称,简单地避免新太空碎片的形成对于轨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拥有较大面积的太空垃圾将承受更大的牵引力,地球大气层首先会将最轻、最扁平的太空垃圾碎片坠落在地面上。当较大的残骸分解成小部分,这些太空垃圾将变得非常难以移动。最糟糕的是,这些碎小的太空垃圾是最危险的,尤其是那些小而密集,像球状结构的太空垃圾。他说:“如果一颗人造卫星与另一块太空垃圾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碰撞,它将变得粉碎。”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太空望远镜上装载的一个中等功率激光器来照射处于可能碰撞路线的轨道残骸碎片,激光器的每个光子将携带少量的动量。所有的光子总计合成的光束可在太空中推移物体。他们预测每天持续使用激光器照射太空垃圾1-2个小时,足以使整个太空垃圾出现位移,大约每天可移动太空垃圾198米(650英尺)。虽然这种方案无法将太空垃圾完全从太空轨道中移除,但初步模拟显示足以避免超过一半以上的太空残骸碰撞。

  此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曾暗示采用激光器射击太空垃圾,但之前的计划是依赖于军用激光器摧毁目标,或者蒸发其部分表面,形成较小的等离子羽状物。研究小组指出,像之前计划所提及的激光器成本非常高昂,更不必说使用军事级别的激光器射击太空垃圾。

  目前,科学家所采用新型系统中的激光器曾用于汽车制造中焊接和切割等工业操作,它们在市场便于购买,价格大约为80万美元。据悉,其它激光器系统的成本大约在数百万-数千万美元。

  太空安全专家布莱恩-维顿(Brian Weeden)是安全世界基金会的技术顾问,他虽未参与这项最新研究,但对该研究持有浓厚兴趣,他说:“这种新型激光器系统解决了技术问题,使它们的成本更加低廉,并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他强调称,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长久之计,它或许在某一时间段非常有效,但我并不认为它能完全阻止太空残骸移动,或停止新太空垃圾的生成。

  卡斯勒指出,目前最新提出的新型激光器并不能完全使体积最大的太空垃圾改变方向,当前它仅能完全避免地球轨道内多数大量太空垃圾发生碰撞。(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拟用中等功率激光器推挤太空垃圾偏离碰撞路线
 

  当前美国军方已跟踪近地球轨道大约2万个太空垃圾,其中多数是太空飞船的丢弃组件或者来自太空轨道的碰撞残骸。每年地球大气层可自然地拖拉牵引 部分太空垃圾坠落在地球表面,但在1978年,美国宇航局天文学家唐-卡斯勒(Don Kessler)预测了“末日假想”——随着碰撞引起太空残骸碎片的增多,太空垃圾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坠落在地面上的数量。最终,地球将成为永久太空垃 圾带,使得太空区域非常危险,难以进行太空飞行。这种假想称为“卡斯勒综合症”。
 

  近地球轨道已出现一些令人慌恐的碰撞和“擦肩而过”的事件,其中包括2009年两颗通讯卫星发生碰撞,几个月之后此次碰撞产生的残骸差点儿碰撞 到国际空间站。一些计算机模型显示,卡斯勒综合症现象可能已在一定的轨道高度“启动”。美国宇航局工程师克里昂-维特(Creon Levit)说:“目前太空垃圾已进入‘引爆点’,并且状态正逐渐恶化。”
 

  这项研究报告现已提交至《太空研究进展》杂志,并发往预印本网站arXiv.org,研究小组领导人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詹姆斯-梅森 (James Mason)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并非牵引太空垃圾坠落在地球表面,而是确保它们停止碰撞。该项最新研究合著作者、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威廉-马 歇尔(William Marshall)说:“如果我们阻止太空垃圾层叠式碰撞效应,自然牵引拖拉作用将使太空垃圾坠落在地面上,我们给予环境一个清洁自身的机会。”
 

  维特称,简单地避免新太空碎片的形成对于轨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拥有较大面积的太空垃圾将承受更大的牵引力,地球大气层首先会将最轻、最扁 平的太空垃圾碎片坠落在地面上。当较大的残骸分解成小部分,这些太空垃圾将变得非常难以移动。最糟糕的是,这些碎小的太空垃圾是最危险的,尤其是那些小而 密集,像球状结构的太空垃圾。他说:“如果一颗人造卫星与另一块太空垃圾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碰撞,它将变得粉碎。”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太空望远镜上装载的一个中等功率激光器来照射处于可能碰撞路线的轨道残骸碎片,激光器的每个光子将携带少量 的动量。所有的光子总计合成的光束可在太空中推移物体。他们预测每天持续使用激光器照射太空垃圾1-2个小时,足以使整个太空垃圾出现位移,大约每天可移 动太空垃圾198米(650英尺)。虽然这种方案无法将太空垃圾完全从太空轨道中移除,但初步模拟显示足以避免超过一半以上的太空残骸碰撞。
 

  此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曾暗示采用激光器射击太空垃圾,但之前的计划是依赖于军用激光器摧毁目标,或者蒸发其部分表面,形成较小的等离子羽状物。研究小组指出,像之前计划所提及的激光器成本非常高昂,更不必说使用军事级别的激光器射击太空垃圾。
 

  目前,科学家所采用新型系统中的激光器曾用于汽车制造中焊接和切割等工业操作,它们在市场便于购买,价格大约为80万美元。据悉,其它激光器系统的成本大约在数百万-数千万美元。
 

  太空安全专家布莱恩-维顿(Brian Weeden)是安全世界基金会的技术顾问,他虽未参与这项最新研究,但对该研究持有浓厚兴趣,他说:“这种新型激光器系统解决了技术问题,使它们的成本 更加低廉,并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他强调称,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长久之计,它或许在某一时间段非常有效,但我并不认为它能完全阻 止太空残骸移动,或停止新太空垃圾的生成。
 

  卡斯勒指出,目前最新提出的新型激光器并不能完全使体积最大的太空垃圾改变方向,当前它仅能完全避免地球轨道内多数大量太空垃圾发生碰撞。(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
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尽管周五的日本地震是该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引发了强烈破坏和大规模海啸,并导致核电站事 故,给日本造成了严重损失。但是专家表示,这次的强震可能还并非人们预料将可能发生的“超强地震”。这并不是说9.0级的地震还不够大,还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和理论不符。
 

  长期以来,地震学家们一直认为日本正酝酿着一次强震,这一强震的震中位置则将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翻版,即其发生地是位于一条非常靠近东京的断裂带上。那次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造成大约14.2万人遇难。
 

  日本地质情况复杂,这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这三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日本地震活动频繁发生。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估计为7.9级至8.4级之间,其原因是菲律宾板块向日本大陆发生碰撞挤压,地震的震中位于东京附近的一条断裂带:相模海槽(相模トラフ,)。
 

  而上周的地震发生地相比之下更加偏北,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活动版块和海床制图实验室主任克里斯·歌德费因格(Chris Goldfinger)说:“大部分专家都没有料到在那个地方会发生那么强烈的地震。”这是因为日本海槽附近在过去的数千年内一直不断在发生着较大的地 震,但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超级强震。
 

  对于这一观点,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伊万斯顿分校(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的地球物理学家赛斯·斯特恩(Seth Stein)表示赞同。他说:“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为一场大地震做准备,但是他们预计地震的发生地应当更偏南,基本上位于东京湾附近。”而根据美国地 质调查局的数据,此次的地震还造成了整个日本平移了约2.4米。

  地震预测是伪科学?

  但专家们同时也指出,这并不是说日本海槽在地震学上是不活跃的。罗伯特·耶茨(Robert Yeats)教授指出:“日本北部历史上不断发生着地震。”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瓦利斯分校的地质学专家。
 

  而西北大学的斯特恩教授指出:“问题就在于,我们缺乏足够长期的历史资料来判断一处地点可能发生的最强地震的震级是多少。”
 

  即便对于日本也是一样。要知道,尽管不是如现代地震学资料那样精确,但是日本保存有1100年来该国发生的地震的记录。
 

  按照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地震风险评估项目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大卫·安普盖特(David Applegate)的说法:“近期的历史记录无法帮助我们预测会发生什么。”
 

  因此,专家们认为,目前仍然存在着在更加偏南的相模海槽再次发生一次超强地震的风险。
 

  大地震前已有预测

  但历史地震记录并非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预测的唯一手段。
 

  举个例子,根据俄勒冈州立大学耶茨的说法,东京大学有一位地震学家池田康隆(Yasutaka Ikeda)曾使用GPS技术对日本海槽沿线的板块挤压应力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之后,池田教授将测得的地质应力积累的数据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对比。
 

  他得出的结论是:就积累的地质应力释放而言,本世纪内这里发生的地震还不够多。因此他得出结论,应当还会出现一些强震——比如这一次发生的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时,池田教授正在中国访问。但即使是他,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大吃一惊。他在一份发给国家地理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在我的有生之年会发生这样的强震。”
 

  日本大地震前曾发生前震

  直到事后,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这次的地震其实是有前震的:3月9日,也就是大地震到来前两天,同一地区曾发生过一次里氏7.2级地震。
 

  但一般而言,在这样规模的地震之后,应当是更多更小的余震,而不会出现再次这样巨大规模的强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普盖特教授说:“许多7级左右的地震之后都会出现逐渐减弱的余震。而这一次,直到事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那一次的7.2级地震其实只是一次前震。”。对此,他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的概率仅有大约1/20,非常罕见。
 

  而在地震后的3月11日,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召开的一场吹风会上,署长克莱格·福格特(Craig Fugate)表示:“这一切的底线是一点,那就是地震到来时可能是没有警报的。”
 

  他说:不论我们修建多么坚固的抗震设施,地震引发的海啸和强烈的地面晃动还是会多多少少造成损失。(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X-37B结构图标
X-37B结构图标
正在装入“宇宙神- 5号”运载火箭整流罩内的X-37B
正在装入“宇宙神- 5号”运载火箭整流罩内的X-37B
俄罗斯正在研制的“快船”航天飞机。
俄罗斯正在研制的“快船”航天飞机。

  3月5日下午,美军神秘太空飞行器X-37B随运载火箭升空,迄今这次飞行试验的具体内容仍然保密。
 

  这已经是无人驾驶空天飞行器X -37B的第二次试飞实验,去年它曾在太空轨道运行224天后成功返航。尽管美国方面将之称为“迷你航天飞机”,但X-37B实际上是一种“太空战机”,可执行太空侦察、修复卫星等任务,甚至具备摧毁敌方卫星和导弹的能力。
 

  美国对于“太空战机”的积极态度触动俄罗斯神经,俄航天部队司令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俄罗斯也在研发类似的技术。
 

  抢占制高点打卫星拦导弹

  X-37B无人驾驶空天飞机是美军最高军事机密之一,外界对它的了解并不多,目前掌握的情况是它由波音公司旗下“幻影工厂”制造,重约5吨,长8.9米,高2.9米,翼展为4.6米,尾部有两扇竖尾翼,外形酷似跑车,大小是航天飞机的1/4。
 

  X- 37B有两套动力装置,一套在大气层中运行,一套在太空环境中运行。发射升空阶段,X-37B由“宇宙神-5号”运载火箭驮上太空并完成初步加速度,进入 太空预定轨道后,脱离运载火箭,并运用自身引擎加速,据说在真空环境中它最快可达到25倍音速,不过这一点尚未证实。但既然它可以飞到大气层以外环地球运 行,那么速度当可达到6~8倍音速。这种超高音速飞行状态,可让它轻易躲过雷达探测。
 

  在环地球轨道上运行期间,X-37B执行了些什么任务,目前美军尚未透露,但根据之前发布的消息,它可执行卫星修复任务。而专家推测,太空侦察 当属现阶段X-37B最有可能执行的任务,此外,它还有能力对“毫无还手之力”的他国卫星大开杀戒。在未来,X-37B甚至可以携带武器从太空发起对地攻 击,或拦截洲际导弹。
 

  简言之,X-37B“太空战机”是一个抢占了太空制高点、集侦察、通讯中转、对空对地攻击于一体的太空作战平台。
 

  助美建成“两小时全球打击圈”

  美国兰德公司防务分析专家彼特·威尔逊认为,“X-37B被认为是能将少量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执行一系列的军事任务,然后再返回地球的飞行器 雏形。”他说,该计划4年前由美国空军“应急反应能力办公室”秘密接管,这个办公室负责评估美国应付恐怖分子和一些国家袭击的快反能力等。
 

  此前美国《连线》杂志曾报道称,美国国防部曾有过“两小时内攻击地球上任意一个目标的快速全球打击”的战略构想。有分析认为,“X-37”空天 战机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唯一武器。有专家称,美空军下达远程轰炸任务时,目前依靠基地和打击目标的位置,来决定派遣B-2远程隐形轰炸机还是B- 52轰炸机,而这往往需要12到24个小时才能完成任务。空天飞机既能在外太空巡航,又能进入大气层直接执行打击任务,将使美国真正建成一个“两小时全球 打击圈”。
 

  俄罗斯发展相应的太空战机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所长、美国国防信息中心太空安全计划前主任特雷莎·希金斯说:“X-37B会成为一个全球打击平台。国际上许多国家担忧全球打击概念。”希金斯表示,美国的竞争对手肯定不会降低对这一计划被用于太空武器的警惕,相应地会以反卫星武器作为回应。
 

  俄罗斯航天部队司令奥列格·奥斯塔片科日前的表态印证了希金斯的担忧,他表示,俄罗斯也在研发一种小型的、机动的、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机,以与 美国空军的 X-37B展开竞赛。奥斯塔片科说,俄罗斯工业已经公布了飞行器的设计 ,他 补 充道:“至于我们是否会使用它,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美国空军新闻网指出,毫无疑 问 ,俄罗斯希望拥有自己的“X -37斯基”,从发射“卫星一号”(Sputnik)开始,莫斯科就和美国展开了太空竞赛,近几年还打算打造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格洛纳斯” (GLONASS),以抗衡美国的G PS。而“X-37斯基”这样的飞行器则有助俄罗斯将“格洛纳斯”卫星送进轨道。
 

  人类将进入“太空武器时代”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美籍专家香农·凯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说,空天飞机可以称为是美国的“第六代”或者“第七代”战机。 因为目前美军所配备的最先进的战机,已经能够实现隐身、远程打击及超音速巡航等功能,可以说已经到达了“极限”。所以,未来的战机一定是空天战机。凯利 说,如果空天战机真的研制成功,那么对它来说,现有的其他武器系统不过是原始的弓箭和长矛而已。
 

  凯利称,美军开发空天战机表明人类将进入“太空武器时代”,这比核武器可能更危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张图片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照片合成的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个科研组把这些图片拼接在一起。
 

  美国宇航局发言人说:“这张合成图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完整的月球背面地貌图,它将为科学界提供一个宝贵资源。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画面。”月 球地貌学是研究月球及其地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包括陨石坑、山脉和其他地形特征。直到1959年,苏联的“月球3”号飞船才首次获得月球背面 的照片。从地质学上来说,月球的远端和近端是两个不同世界。与月球近端不同,远端只有相对较少和较小的区域存在玄武岩火山作用,而且扁平的高地占据主导地 位。
 

  以前用美国宇航局的“克里门汀(Clementine)”号飞船(1994年发射升空)拍摄的照片合成的月球远端图片,拍摄角度不利于看到被照 亮的月表地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在距离月球50公里的轨道里以每小时3600英里(5793.64公里)的速度飞行时,拍摄到这些图片。它的成像系统由 两个窄角相机(NACs)和一个广角相机组成,前者负责提供高清图片,后者负责提供100米范围内的清晰图片。(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社交智能机械实验室研制的机器人“西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社交智能机械实验室研制的机器人“西蒙”,使用一个相机能够理解什么时候人们对其产生交互兴趣,它能够观测理解人们的行为,并使用挥手等一些手势,从而博得人们的关注。
 

  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分院交互计算系教授亚伦-博比克(Aaron Bobick)称,之后西蒙机器人必须理解是否它真实地捕捉到人们的注意力,仅使用相机作为引导,西蒙实现大约80%的准确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他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一项测试实验中,一位志愿者在机器人西蒙警觉的眼睛下,坐在桌子前堆积彩色积木,它胆怯地挥手试图吸引志愿者的注意力,当志愿者意识到被忽视的西蒙存在时就不再挥手。
 

  这项实验的目的是帮助机器人理解什么时候坐在人们的旁边并保持安静,以及什么时候适合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简单的身体语言,但这对于机器人却并不显而易见。
 

  博比克解释称,为了使机器人与人类更好地产生交互行为,它们必须遵循相同的社交常规,这意味着它们必须感知和理解人类的社交常规。目前,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其它机器人专家正在帮助机器人理解是否它们被其它机器人或者人类欺骗。(悠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核安全计划负责人、核工程师大卫·洛克博姆撰文指出,面对日本强烈地震和海啸导致的核事故,美国政府应当重新考虑自身的核安全策略。洛克博姆曾参与美国3座反应堆的制造,这些反应堆的设计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反应堆类似。此外,洛克博姆还曾担任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的技术指导。

  日本的核灾难仍在继续,尚无法对严重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也无法评估将对美国的核能政策产生何种影响。但洛克博姆指出,美国政府应该像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发生后的做法一样做出积极反应,对已发生的核事故进行评估,同时制定必要举措以更好地管理本国的核风险。

  美国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包括:是否应对反应堆进行进一步保护,以应对断电和地震?消防措施方面的缺陷是否仍未得到纠正?是否应该扩大应急反应计划,以更好地应对区域性核灾难?

  日本反应堆最初面临的挑战显然是由正常和备用供电设备遭破坏所致。在设计上,反应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坚持8个小时,如果在8小时内恢复正常或者备用供电设备,便不会造成大的破坏。日本反应堆并没有最终坚持住,导致出现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冷却反应堆芯。

  美国的绝大多数反应堆在设计上只能在断电情况下坚持4个小时。为此,美国政府需采取措施提高在4小时内恢复供电的能力,同时寻找更为理想的冷却方式,以便在超出这一时间情况下提高反应堆的承受能力。

  日本反应堆在设计上能够经受住地震和海啸考验。但由于地震和海啸的双重打击,大量应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操作人员几乎没有任何选择。日本核事故带给我们这样的教训:反应堆在设计上未能考虑地震可能产生的所有影响,因此也就无法在发生大地震时幸免于难。

  我们知道地震可导致核反应堆发生火灾,美国反应堆安全研究指出火灾可导致主要以及备用应急系统损坏失灵,给反应堆芯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美国的数十座核反应堆已经在违反联邦消防法规情况下运转多年,并且近期内并未制定任何消除这种安全隐患的计划。

  除了加强反应堆自身安全外,如何保护核电站附近居民也是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严重的核事故让日本的应急反应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美国的反应堆应急计划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之上,即只需要足够的应急反应资源便可应对反应堆事故。日本发生的核事故再次提醒美国政府,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应急计划,以确保公众能够在各种灾难同时发生情况下获得必要的帮助。(shooter)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张图片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照片合成的

  这张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片是迄今为止获得的细节最好的月球背面图片,是用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在2009年11月到2011年2月间拍摄的1.5万多张广角相机(WAC)照片合成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个科研组把这些图片拼接在一起。

  美国宇航局发言人说:“这张合成图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完整的月球背面地貌图,它将为科学界提供一个宝贵资源。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画面。”月球地貌学是研究月球及其地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包括陨石坑、山脉和其他地形特征。直到1959年,苏联的“月球3”号飞船才首次获得月球背面的照片。从地质学上来说,月球的远端和近端是两个不同世界。与月球近端不同,远端只有相对较少和较小的区域存在玄武岩火山作用,而且扁平的高地占据主导地位。

  以前用美国宇航局的“克里门汀(Clementine)”号飞船(1994年发射升空)拍摄的照片合成的月球远端图片,拍摄角度不利于看到被照亮的月表地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在距离月球50公里的轨道里以每小时3600英里(5793.64公里)的速度飞行时,拍摄到这些图片。它的成像系统由两个窄角相机(NACs)和一个广角相机组成,前者负责提供高清图片,后者负责提供100米范围内的清晰图片。(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6 页,共 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