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人每晚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天依然精力充沛,能够同时应对多项任务。而且,源于基因变异,这些人积极、乐观、开朗,属于“不眠精英”。研究人员正研究变异基因作用机制,希望有助于药物研发,增加人们清醒时间。

  基因变异令睡眠变少

  研究人员近日发现,睡眠少可能与基因相关。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大家庭里,一对母女习惯近午夜时入睡,第二天早晨早起,睡眠大约6小时,身体状况良好。

  基因测试结果显示,这对母女体内一个名为hDEC2的基因发生变异,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同一基因没有变异,睡眠情况正常。

  研究人员令实验室小鼠产生这一基因变异,结果小鼠难以入睡。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说,成年人为保持健康需要每天7至9小时睡眠。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

  有助于制药以减少睡眠

  研究人员认为,了解这一基因如何在无损健康的同时减少睡眠有助于开发新药,令人们每天增加数小时清醒时间。

  加利福尼亚大学睡眠专家付英辉(音译)称:“我的长期目标是有朝一日了解睡眠方式,以便对其加以操控,并且不损害健康。每个人都能利用更多清醒时间,即便只是用于看电影。”

  研究人员正着手征募“不眠精英”,希望进一步研究他们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研究显示,“不眠精英”中的多数人有一些共同点,譬如体重低于平均水平、不懈进取、耐受生理疼痛和心理打击的能力强。

  “不眠精英”只是少数

  研究人员之一克里斯托弗·琼斯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有典型意义的是,一次电话调查结束时,‘不眠精英们’承认能同时打字、上网冲浪和玩填字游戏,而晚上睡眠少于6小时,他们有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心理和生理能量。”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这类人是少数,每100个人中仅1至3人堪称“不眠精英”,如美国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温斯顿·丘吉尔“不眠”能力稍逊,午后需要补眠片刻。

  你是“不眠精英”吗?一个简单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只要有机会就睡懒觉?如果是,那就不属于这一行列。(黄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今年2月间美国一名矿工在肯塔基州一处200米深的矿井内发现了一块长约46厘米的黑色颚骨化石,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该化石目前陈列在肯塔基大学博物馆内。

  因为鲨鱼骨架的主要部分都是软骨,只有颚骨由骨骼组成,因此也只有颚骨存留的时间相对较久。此次发现的化石正是被保存在页岩中的颚骨和几颗三角形牙齿,其中有些牙齿仍然十分完整,有5厘米宽。根据此样本的大小,研究者认为该鲨鱼的体长约为6米,与现代的大白鲨体型类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

  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高,但由于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消费量

  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美国的公众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说辞,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科学新闻》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采访,发现美国人的确在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转基因食物有何特别。

  而同时,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国,自然也不乏一些抵制转基因食品的环保组织和社区,只是这种抵制既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也不能让自己的餐桌上杜绝转基因食物。“因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讲,他们不在乎食品中是否有转基因。”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教授Bruce Lewenstein说。

  消费量之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任所长黄大昉研究员以及多位专家,在不同的场合指出,从全球角度来说,转基因食品早已在应用了。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转基因食品是经过严格管理、严格评价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有人讲,在北美市场上有三千种转基因食品,它主要的成分就是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所以它也是转基因食品,而且是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黄大昉在一次人民网的访谈中说。

  但是这一说法,最近遭到了一些反对转基因人士的反驳。

  网上一篇转载率颇高的博文就列举了很多数字,试图说明美国人没有大规模食用转基因食品。

  该文以玉米为例,指出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国,玉米食用比例大约是总消费量的10.5%,而其中直接食用的比例不到2.5%。

  该文作者据此推论,“美国自己的食用消费却是极少极少。”

  然而,如果我们依据该文提供的数据作一估算,就会发现,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的数量实在不少。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满超市卖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由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等靠近墨西哥的地区,居民有在正餐中直接食用玉米的习惯。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居民每年在正餐中直接吃掉的转基因玉米数量可能至少要上百斤。

  而在美国,因为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识,消费者很难买到直接食用的非转基因玉米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大部分的食用玉米消费量是体现在将玉米添加到各种食品中。食品深加工的比例大概为8%,也就是将近2500万吨,这个数字,以人均计算大概就达到了每人每年100公斤。

  当然,玉米在很多时候被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这100公斤不会都被直接吃到肚子里。但是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的转基因玉米被应用到极为广泛的食品链中,以至于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65%以上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么看来,“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大量食用”等表述方式并无不妥。

  大豆也“疯狂”

  2008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8000万吨,其中3400万吨用于出口;美国本身用于食用目的数量大约2900万吨,主要是用于生产豆油。而直接用于人类食用者约为350万吨。

  前述网文写到,“2008/09农业年度,在美国,每年食用大豆总数为350万吨,美国人口3.2亿,平均每人每年食用多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多少?看看那数字,是不是大规模食用?”

  但依据这些数字推导,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20多斤大豆。美国人不吃豆腐,因此这个消费量不算小了,而且,此处并未统计将大豆作为深加工食品原料的部分。

  2008年,美国豆油总产量大约7300万吨,而用于消费略低于12%;在这12%的消费总量中,直接食用者为七成左右。美国人每年直接食用豆油的数量大约为613万吨,按照3亿人口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消费量为每人每年20公斤。

  200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为93%。不加标识的转基因都很难区分,所以这也就相当于美国每人每年消费的转基因豆油为18公斤。中国人均豆油供应量为每年3.6公斤。在中国,还有不少人一年喝饮料都喝不到18公斤。

  当然,这里的93%是种植面积,没有转换成产量比例。如果转换成产量,由于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略高,所以比例也应该略高一点。

  另外一组数字也表明了同样的事实,美国的植物油消费以大豆油为主,占77%,其2007年人均年供应量为22.4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转基因大豆,目前转入的基因都与其食用性状没有关系,转基因玉米主要是转入抗玉米螟的Bt基因,而转基因大豆主要是转入抗最为广泛使用的农达(roundup)除草剂的基因,两者都主要是着眼于改善作物的经济性状。

  一些质疑美国人食用转基因的文章指出了不能将生产规模等同于消费规模。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高。但是考虑到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消费量。而如果把用作食品成分的转基因作物加进去,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如上所述,如果考虑到转基因玉米用作生产各种食品,那么美国每人每年的消费量就达到了100多公斤。

  以上仅仅是考虑到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还没有提菜籽油和甜菜等其他美国大量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美国菜籽油84%依赖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来榨油,加拿大2009年转基因油菜的推广比例已经达到了93%,而美国菜籽油的66%用作食用消费。

  美国的食糖供应,一半以上来自甜菜,美国大约95%的甜菜是转基因品种,而美国人均食糖摄入量差不多是中国人均摄入量的8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转基因甘蔗已经开始种植并在迅速扩大。

  自1994年转基因食品上市以来,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上市以来,美国平均每人累计直接食用掉的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都达到了数百斤。

  无需标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给食品企业的标签指南中指出,如果营养成分没有差异,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同一份指南上,FDA还提出,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因食品”,原因是这样的标识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有区别,而标注“非转基因食品”的厂家会因此不平等获利。

  在这样的规定下,美国大多数食品厂商自然不会去刻意标注转基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此也习以为常。“在美国,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转基因食品,不会去多想,”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农业经济学教授Scott Rozelle告诉《科学新闻》。

  有时候,一些厂商也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中标注上诸如“纯天然”,如EXTRA-VIRGIN字样,但这种标示与FDA的监管要求并不矛盾,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为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术语界定什么是“纯天然”。

  2010年,笔者参加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办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期间,就在会场外面遇到了一个环保组织的示威活动,要求禁止或标示转基因产品。大约20几名抗议者聚集在举办年会的圣迭戈会议中心外,其中一人在激烈地发表演讲。而参加年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多名科学家,以及路过的居民和旅游者,似乎对这一抗议行动没有什么感觉,都是匆匆而过,在20分钟时间中,只有不多几个游客驻足聆听,除笔者出于采访目的外,没有一个人索要资料。

  尽管如此,美国的管理者还是很注重与民众的沟通。今年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举行的AAAS新一届年会的一个专场论坛上,美国农业部部长Thomas A.Vilsack反复强调,要在赞成农业生物技术的人和反对这一技术的人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要不断传播农业生物技术的优点,也要密切关注其可能出现的负作用。“我们要让父母们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们也具有对农业科技的全面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Vilsack说。(谭一泓贾鹤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一大大型黑子群,编号AR 9169

  这张壮观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表面一处黑子群。但信不信由你,这还只是太阳上相对平静的一天。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属于上一次太阳周期中的一个黑子群,编号AR 9169。颜色稍显暗淡的区域温度相对较低,但即使在这些区域,温度仍然高达数千摄氏度。相比之下,黑子群区域发光的明亮气体,则拥有上百万摄氏度的惊人高温。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极端高温成因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可能和快速变化中的太阳局部磁场有关。

  黑子群AR 9169于2000年9月份期间在日面缓慢移动,并最终在数周内逐渐消失。

  尽管时隔多年,但这张由美国宇航局太阳过渡区和日冕探测器(TRACE)拍摄的照片确是首次公布于众。

  最近,太空活动的风险又再度开始上升,因为太阳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活动高峰期。上一次的高峰期发生在2001年,根据11~12年的太阳活动周期,现在已经到时候了。

  今年2月份,太阳便已经开始“警告”地球上的人们了。日面上发生了5年来最剧烈的一次太阳爆发,大量等离子体以每秒580英里(933公里)的高速冲向地球。那一次的爆发引发了美丽的极光,但也导致无线电通讯的干扰甚至中断。

  太阳风暴并不稀奇。早在1859年,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Richard Carrington)便记录到了第一次太阳耀斑事件。而在过去数十年间,也同样发生过数次规模较大的地球磁暴。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资料,在1972年曾发生过一次巨型太阳耀斑事件,它导致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长途通讯中断。1989年,一次类似的爆发事件引发地球磁暴,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输电网络出现故障,大片地区供电中断。(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我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猫和鸟打架,这在平日看来基本是不可能的,毕竟猫不会飞,怎么可能和鸟扯上关系?但日前一位美国网友却将一段猫和鸟打架的视频上传到了网络上,并引发了百万次的点击。

  在视频画面中,一只野猫在路边悠闲的散步,突然间对面飞来一只鸟,小鸟似乎对猫咪非常的感兴趣,飞到猫咪的面前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随后转身飞走了。野猫看起来并不怎么“待见”这只小鸟,根本就不搭理它。小鸟见猫咪无动于衷,忍不住再次飞过来骚扰这只野猫,就这样三番五次的过后,这只猫终于动怒了,突然间跳起来,用两只前爪去伏击这只调皮的小鸟,而且一下子给抓着了。  

  这一幕恰恰被一位在路边经过的美国网友拍到。他在视频后面留言到:“太不可思议了,当时我只是觉得很有趣,于是便开启了录像机,但是却拍到了这样有趣的画面,那只猫功夫是如此了得,先是施展了‘凌波微波’,随后又用‘飞天擒拿术’将小鸟给抓住。一蹦一抓令人叹为观止。”

  这段视频总计52秒,尽管不长,但是在上传到网络上之后,立马引起了轰动,迄今为止已经有百万次的点击量。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赞叹这只猫简直就是功夫大师。

  (科学网-kexue.com 千里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海军三月十三日及十四日拍摄的照片,显示日本强震引发的海啸将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垃圾岛”,正漂向美国西岸。

  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11日报道,日本海啸冲走的房屋、汽车与人体等残骸正形成大片的垃圾岛,长约111公里,目前正在往美国西岸漂流,可能伤害海面船只,引发太平洋航线混乱。

美国海军上月13日拍摄的空照图,显示被日本海啸卷入大平洋的各种残骸漂流在海上。

  3月11日东日本9级强震引发海啸后,灾区附近的太平洋海面常会见到被海啸卷到海中的车辆、牵引机和船只,及木材、塑料等各种残骸,偶尔还有整栋房屋。

  美国第七舰队表示,这座大规模的“残骸岛”长达111公里,涵盖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尺,该舰队正在严密监控这堆漂浮垃圾的动向。

  第七舰队公共事务副主管法沃表示:“它非常庞大,足以危害到海运。它所能造成的伤害包括刺穿船身,在船身留下撞击凹陷或卷进船只的推进系统。”专家估计,这堆漂浮的海啸残骸2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美国海军目前正在与日本的建设公司合作,设法清除这批在洋面上漂流的残骸与垃圾。

  西雅图海洋学家埃贝斯迈尔认为,海啸残骸会在3年内冲上美国西岸:“我预期,房屋碎片、整艘船只以及还穿着鞋子的罹难者断足会冲上岸。”

  埃贝斯迈尔追踪海上漂流物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他表示,日本惨遭海啸蹂躏后,多达数千具罹难者的遗体冲到海中,大部分的肢体会在水中解体,穿着鞋子的脚会持续漂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北京4月10日电 应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邀请,国务委员刘延东10日离开北京,赴美主持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并访问美国。

责任编辑:NN039(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日本海啸留下巨大垃圾堆,正在太平洋漂流

  日本3月11日大地震引发的巨型海啸将逾20万幢建筑物卷入太平洋后,大片垃圾正漂往美国西海岸。这批巨大的垃圾面积据估计相当于3个德克萨斯州。有报告称,汽车、拖车、船只和整间房屋正在太平洋公海上漂浮;有美国海洋学家甚至预测,仍然穿着鞋子的人体断肢,将于1至3年内漂至美国。

  人体断肢或将漂到美国

  据报道,西雅图海洋学家埃贝斯迈尔表示,数千具海啸遇难者的遗体被卷出海,大部分遗体四肢会分开并在海水中分解,穿着鞋子的脚则会继续漂浮。渔船和浮在海面的漂流物会受风向影响,可能约1年内漂到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北太平洋环流会再把垃圾带到夏威夷,最终返回亚洲。木制品或家具可能要2至3年,才能“完成”这个“随波逐流”的过程。

  埃贝斯迈尔指出,不少海啸留下的残骸都是塑料,不会彻底分解,可能会造成海洋污染,危害海洋生物。他担心在日本出生、随着环流游往加州的数十万只小海龟,生命会受到威胁。

  美军警告航道将受威胁

  据报道,美军第7舰队成员丹尼斯表示,从未见过如此大片的漂浮残骸,他警告这些垃圾可能会对航道构成威胁。他说:“使用螺旋桨推动的船只要驶过这片漂浮垃圾,可谓非常困难;一些随波漂浮的渔网对船只的威胁尤其严重。”

  美国放射医学学会医学物理委员会主席夏威希更指出,一些抵达美国西海岸的垃圾可能带有辐射物,但他同时强调,垃圾漂到美国后,“届时辐射量和危险性极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6日说,今后10年内,美国载人航天项目重点将放在国际空间站,作为迈向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第一步。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今后探索宇宙的支柱,也是我们现有载人航天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博尔登当天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际空间站与火星”会议上说,“至少在今后10年内,我们将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以使人类能够在太空工作和生活,同时开展研究和技术验证。”

  博尔登认为,生命维持等技术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关键,国际空间站是测试这些技术的合适场所。

  “前往火星的旅程需要自动控制系统,以确保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他说,“国际空间站将是旅程的起点。”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去年宣布,争取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载人航天器绕火星飞行项目,随后实施登陆火星计划。

  博尔登说,一个美国代表团定于下周访问俄罗斯,与俄方商讨延长国际空间站服役时间以及研发核动力宇宙飞船等太空探索合作项目。美国现役航天飞机编队定于今年退役,届时俄罗斯“联盟”系列载人飞船将成为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工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用蘑菇菌丝做成的塑料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8日消息,提到蘑菇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些美食,而决不会想到它还有望能用于更多不可思议的用途。近日,位于美国纽约的Ecovative公司就利用蘑菇的菌丝研制出可分解的环保汽车部件。

  据美国《大众科学》报道,Ecovative的主要创新在于通过菌丝体及农业废料(如谷物外壳和其它废弃有机农作物)生产出一种泡沫塑料,其可以代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苯乙烯类产品,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例如包装材料和家庭隔热材料。

  研发者计划与福特汽车公司展开合作,利用蘑菇塑料生产汽车挡板,保险杠和车门中由石化产品生产的泡沫塑料及隔热体。这样可以使汽车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可降解,相对于传统塑料,蘑菇塑料不仅成本更低,而且防火防水,掩埋后一个月左右就能分解。

  Ecovative公司表示,要推广这款环保材料还要进行一系列对生产工艺,质量和韧度的检测,但是相信这种蘑菇塑料未来有望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4 页,共 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