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鹦鹉们最著名的伎俩当然是模仿人类说话,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它们似乎有着其它未被人注意到的才能。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灰鹦鹉在推理方面能够达到一个人类四岁孩子的水准。
非洲灰鹦鹉在推理方面能够达到一个人类四岁孩子的水准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灰鹦鹉能够运用之前认为只有人类和类人猿才有的排除法来找到隐藏的食物位置,这个发现意味着鹦鹉或许也能归类入动物界的“智能巅峰”一族。试验是在奥地利一家救援中心内,通过测试7只年龄在7至25岁间的非洲灰鹦鹉而完成的。
参与此项研究的维也纳大学(Vienna University)科学家桑德拉(Sandra Mikolasch)说:“两个不同但同样对非洲灰鹦鹉具有吸引力的食物被研究人员放在两个不透明的杯子下面,之后实验者悄悄取走其中一个食物并展示给鹦鹉看,然后把两只杯子放到鹦鹉的面前。”
如果非洲灰鹦鹉纯粹靠猜测,他们选择到有食物杯子的机会应该只有一半,人们起先认为它们并不能够判断出食物究竟在哪里。但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一只鹦鹉的表现有着统计学意义——它选择到了有食物的那个杯子。
研究人员将实验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书简》(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Biology Letters)中,研究人员表示这只鸟是通过看到被取出的食物,利用排除法推测出哪个杯子是有食物的。在此前,只有猩猩被证明在相同的实验中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些人能够忍受指甲刮黑板、电锯锯木板的声音,却难以忍受孩子在耳边呜咽。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锯木、他人大声说话等声音相比,儿童呜咽声最容易令成年人分心,甚至不堪其扰。
呜咽烦心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和克拉克大学研究人员联手,比较成年人对幼儿特定旋律和节奏的呜咽以及其他扰人噪音的接受度。
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戴上耳机,完成一系列数学题。耳机传出不同声音,营造6种环境,分别是幼儿呜咽、幼儿啼哭、成年人哄孩子时无意义的“妈妈语”、两名成年人对话交流、锯木头声和静默。
结果显示,听到幼儿呜咽声时,志愿者完成的数学题最少,错误率最高,几乎是听到交流声和锯木声的两倍。
另外,幼儿啼哭和“妈妈语”与幼儿呜咽声一样,音调较高,在分心程度上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社会进化和文化心理》杂志网络版发表。
无关性别
测试过程中,为确保志愿者的表现是受音律而非语言内容影响,耳机播放内容中语言部分均为外语。
研究结果无关志愿者性别或是否生育。英国《每日邮报》21日援引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心理学家罗斯玛丽索科尔尚的话报道:“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同样分心。
新泽西州萨米特居民艾琳沃尔特说,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她有两子,分别6岁和3岁。“我的大儿子经常叨叨‘不公平,不公平’,几乎令我发疯;小的那个,只要你对他说‘不’,立马垂头丧气,开始呜咽流泪”。
孩子们可能因为抢一件玩具或者谁先听床头故事而发作,沃尔特觉得不堪其扰。
保护后代
尚认为,幼儿呜咽最易令人分心可能是因为进化过程中,人们容易受身陷困境孩子所发声音的影响,采取行动保护易受伤害的下一代。
她说,这种烦心可能源于无意识的“收听”能力。听到消防警报声,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总觉得烦心,“这与听到呜咽声一样”。
研究人员下一步打算研究人容易对特定旋律、节奏和速度的呜咽分心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重庆近日发现一座明墓,不仅雕刻精美,而且出土了釉陶卧女枕等精美文物。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该明墓为长方形竖穴石室墓,三室并列,平顶,长5.1米、宽4.94米、高1.36米。三墓室形制基本相似,均由封门、前室、墓门和后室组成,其中前室有过道相通。墓内装饰大量精美雕刻,有人物、动物、瑞兽、花卉、吉祥图案及仿木结构建筑等。该墓早期曾遭盗扰,此次出土的器物有釉陶卧女枕、银簪和铁棺钉等。
考古专家指出,该墓形制与曾经发现的重庆地区大型明墓接近,墓内的云纹也是重庆地区明墓中常见的纹饰。该墓规模较大,雕刻精美,修建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墓主人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财富。这一明墓的发现对研究明墓形制和空间装饰特征等有重要价值,同时墓内雕刻工艺精湛,纹饰清晰,这为研究明代的雕刻工艺、服饰、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悉,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此墓将整体搬迁回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以便进一步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
惊悚的面具,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负面情绪有助记忆力提高
据国外媒体报道,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进行完小测试之后,立即给参加人员观看这些充满负面情绪的图片,例如:一个血淋淋的屠宰场,一次严重的自然灾难等,实际上可以增强他们对测试材料记忆。这些研究数据首次展示了在成功获取了信息之后进行负面情绪刺激能够增强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记忆。
这一研究结果是违返直觉的,人们通常会认为,一个负面的场景可能会使之前所学的所有东西不复存在。相反,这些负面的情感增强了之前的记忆效果。博士后研究员布丽吉德-芬恩(Bridgid Finn)说:“记忆是动态且不稳定的,在回想一些事情之后,大脑仍然以某种方式处理这些信息。假设这样一种场景,在你刚刚参加完一个测验以后就用一把枪指着你,这也许不是最佳的学习环境,但因为在某些方面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情感和记忆、脑扁桃体和脑海马体之间等,所以情绪会影响记忆,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负面情绪可增强记忆力。”
研究人员对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试验,他们让这些学生对比记忆斯瓦希里语对应的英语单词,例如lulu/pearl、ubini/forgery,一共十组,每组十对词汇,每学习完一组之后,对参与者进行回想测验,最终对这一百组词汇的记忆进行检测。在最初的测验中,每错一次,他们将会看到两种图片的一种,一种是可以产生负面情绪的图片,例如一把指向自己的枪;另一种是普通的图片,例如一把椅子或是一个空白影像。随后对他们进行一分钟的附加实验,清除短暂记忆的效果。最终的测验结果显示,那些获得最好成绩的学生看的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图片。
最初的试验表明,回忆起这些词汇并不意味着记忆过程已经结束。第二步的试验是要找出影响提高记忆效果的局限,研究人员对第二组学生进行测试,在他们成功记忆之后,再给他们看两秒这些图片。问题是:记忆的过程在这两秒里是不是一直持续着?芬恩说:“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两秒的时间里,这些学生的大脑持续处理着记忆信息。对于负面情绪可以提高随后的记忆,这些试验表明,必须回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必须去想这些信息,在没有回想的情况下,负面图片不会增强随后的记忆,这一点至关重要。”
这一研究成果不存在性别差异,研究人员没有考虑生理特性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素或荷尔蒙等的变化与负面刺激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其它的研究显示正面积极的图片不能增强记忆。例如,在一项研究数据中显示,这些正面的积极的图片可以回想起来,但对于那些词汇的记忆没有增强。
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面探寻和了解各种促进记忆力的影响上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芬恩说:“我们已经确定在回想之后一段时间是长期记忆这些信息的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找出哪种操作在这一时间里更有效,确定出记忆增强和记忆损伤出现的时间。”
科学家们认为垃圾食品会破坏大脑神经细胞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3日消息,近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垃圾食品会破坏大脑内控制体重的神经细胞,从而导致肥胖的恶性循环。此外通过该发现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减肥是如此困难。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用他们形容为“典型的高脂肪饮食”来喂养实验用老鼠,发现它们的热量摄入量在三天后就增加了一倍之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老鼠下丘脑内发生了炎症,而下丘脑内包含有负责控制体重的神经细胞,并且这种炎症停止后很快会发生复发。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来自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糖尿病与肥胖症研究中心的约书亚-泰勒(Joshua Thaler)博士,他表示实验中还检测到被称为神经胶质增生(gliosis)的脑部损伤。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在日前于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内分泌学会第93届年会(The Endocrine Society's 93rd annual meeting in Boston)上发表。
泰勒博士表示,神经胶质增生被认为是和诸如中风与多发性硬化症关系密切的神经损伤。过度的饮食摄入可能会导致脑损伤的发生,这给肥胖人群为何通常非常难以持续减轻体重一个新的解释。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神经损伤是否是永久性的,但它却是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如果未来新的药物能够限制患者吃的过多并且控制神经元损伤,将可能会对治疗肥胖更加有效。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河世纪的猛犸刻画像,已经有13000年的历史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史密森学会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佛罗里达州发现一块刻有猛犸象或乳齿象图案的骨骼碎片,大约有13000年的历史了。这块骨刻画是美洲发现的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是美洲大陆上已知唯一有关冰河世纪时期长鼻类动物的描绘。考古学杂志在线期刊已经发布了研究小组的这一发现。
这块骨骼化石是由詹姆斯-肯尼迪(James Kennedy)在佛罗里达州的弗隆滩附近发现的,他是一名业余化石猎人,发现并收藏了这块骨骼化石,后来在对它进行清洁的时候,发现了上面的骨刻画。 他意识到这一发现具有潜在的重要性,随后,肯尼迪与佛罗里达大学、史密森博物馆保护学会以及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取得联系,对其进行详细地研究。
史密森博物馆保护学会的人类学家丹尼斯-斯坦福(Dennis Stanford)是该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在欧洲一些山洞的墙壁上和一些骨骼碎片上,长鼻类动物的刻画有数百个,但是在美洲,这还是头一遭。”
在这块版画上,所刻动物从头到尾长3英寸,高1.75英寸。这块骨化石是一个巨型生物身上的长骨,极有可能是猛犸象或乳齿象的长骨。由于骨骼碎片破碎状况比较严重,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已经不可能了。
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荣誉教授巴巴拉-珀迪(Barbara Purdy)是这项研究的首席作者,她说:“这项研究的成果也是各学科协作研究的一个典范,有相当多阴谋论者对这幅骨刻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直到经过考古学家、古生学家、法医人类学家、材料科学工程师和美术家的检测,最终才得以证实。”
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这块骨刻画的年代,也就是要确定它是远古时代的作品还是近现代仿制品。最早发现它的地方位于古弗隆滩遗址附近,在1913年到1916年之间,在这里曾发掘出已绝迹的冰河世纪时期动物骨骼和人类骨骼。研究小组比对研究了这块骨刻画的成分与弗隆滩遗址的其它骨骼的成分,他们利用光电显微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是同时代的骨骼,刻画的槽纹边缘有明显长期磨损的迹象,不存在是近现代刻画的可能,而且刻纹中也没有金属工具雕刻的痕迹。
确凿无疑,它是冰河时期的艺术作品,非常罕见,它也为冰河世纪后期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人类描绘他们守猎的动物图像提供了证据。这块骨刻画至少有13000年的历史了。
目前,这块带有图案的骨化石的模型已经成为在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佛罗里达猛犸象和乳齿象展览的一部分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卡内基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与美国能源部联合研究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分析了28种植物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组,编制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597个编码基因蛋白的详细目录,从而可更好地从基因学角度研究支撑植物生理与生态的各种生物过程。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生物化学杂志》上。
这597个来自植物和绿藻基因组的编码蛋白,称为GreenCut蛋白质,是光合生物特有的蛋白。其中286个是当前已知的功能蛋白,剩下的311个尚无法与特定的生物过程联系起来。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工作间,有52%的GreenCut蛋白质位于叶绿体上。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叶绿体是从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细菌——藻青菌进化而来。大约15亿年前,藻青菌被更加复杂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吞噬,两种生物之间形成了最早的共生关系。在进化过程中,藻青菌将它的大部分基因信息转移给了宿主生物的细胞核,丧失了独立生存能力。
“这种基因减退的藻青菌是叶绿体的基础,却保持了它的光合作用能力和某些基本的代谢功能,如合成氨基酸和脂肪。叶绿体中发生的这些过程,也必须和其他代谢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卡内基学院研究员格鲁斯曼解释说。
最近发现的证据表明,并非所有的GreenCut蛋白质都在叶绿体上,许多参与光合作用的GreenCut蛋白对于植物其他功能作用也起着关键作用,可能涉及新陈代谢调控、DNA转录控制、线粒体产生能量、过氧物酶体(能净化室内空气)等细胞器正常功能的发挥。
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之后,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古老的藻青菌、红藻及硅藻等其他单细胞藻类中,也保留了多种GreenCut蛋白质。格鲁斯曼表示,比较多种生物中所含有的GreenCut蛋白质,有助于进一步揭开这些蛋白质在光合细胞中的作用,研究叶绿体的进化过程,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光合细胞是如何调整变化以适应生存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