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寄望其成为支撑我国杂交水稻学科在国际上持续领先的重要平台,为实现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提供保障。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3月底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并于5月北京召开的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授牌。该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杂交水稻中心与武汉大学共同组建,由教育部和湖南省科技厅共同主管。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整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省农科院为代表的华东、西南、华南三个基地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针对我国杂交水稻基础研究滞后的现状和杂交水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围绕杂交水稻持续增产这一核心主题,开展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水稻发育与育性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挖掘、超级杂交稻育种、杂交水稻繁育与种子学、杂交水稻超高产生理生态6个方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发展和创新杂交水稻技术理论,为我国水稻持续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由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谢华安院士领衔,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学科结构互补的科研队伍。
袁隆平告诉记者,超级杂交稻的攻关已在第一、第二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接近第三期目标的实现。而要实现更高的育种目标,常规技术必须与分子技术结合。他谈到自己的两大心愿:一是到2020年培育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以进一步大幅提高水稻单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二是要把杂交水稻进一步推广到国外,造福更多世界人民。(俞慧友)
新的一项研究认为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视力并非如此前认为的那样有问题,它们一到天黑就选择上岸,是为了躲避捕食者虎鲸和海豹。
就像每日往返上班者一样,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日出而作,在南极水域捕食磷虾和鱼类,在天黑的时候返回岸边的家中。然而它们所喜爱的食物都是在天黑之后才更容易捕捉。大多研究者都认为企鹅在夜间视力不好,所以在天黑后它们选择远离水域。
但是在一项最新研究中,两位海洋生态学家指出,企鹅并非存在夜间视力差的问题。他们说,企鹅晚上赶回岸边是因为担心被海豹或虎鲸吃掉。即便是它们的迁移规律——从食物丰富的南部海域迁至边际地带——也很可能是因为害怕被捕食所致。“它们会情愿饿着肚子,也不愿被吃掉”,此项研究的领头作家,DavidAinley这样说。他是来自加州一家生态咨询公司的海洋生态学家。
为了证明企鹅能够在夜间看见,Ainley和他的同事Grant Ballard,一名来自加州保护组织的海洋生态学家,一起放出了65只身上带有记录时间和深度装置的阿德利企鹅。这种可以每秒钟记录深度和光线的装置被固定在企鹅的背上,以将阻力减到最小。从两万余只鸟的身上采集到的数据发现,它们潜水捕食大多深入到水下50-100米,那里已经相当暗了,像上半夜一样。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鸟下潜到更深更暗的水域,在那里,它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食物。
尽管这两位研究者尚未从帝企鹅身上获得类似数据,其他科学家已经发现,其实企鹅可以潜地更深,深至水下500米,而且“在那个深度,几乎一切都是黑的。”Ainley这样说。
那么,为什么企鹅不在晚上捕食呢?
Ainley和Ballard指出:海豹会定期地杀死这两种企鹅,然而,海豹习惯在白天休息,这就使得企鹅在这段时间的捕食变得安全。尽管如此,企鹅也十分谨慎:它们仅仅在捕食时才呆在水下;一旦意识到冰面很薄或是附近出现海豹,它们就会紧紧地趴在冰面上,一动不动。在南极洲的玫瑰岛,阿德利企鹅居住在岛的最远端,它们情愿选择走5公里的路回家也不愿下水游回去。尽管游泳会快得多。
虎鲸也是一个大问题。尽管没有发现虎鲸捕食阿德利企鹅或是帝企鹅,研究者依然怀疑虎鲸会这么做。因为在南极和亚南极区域,它们已经发现逆戟鲸捕食其他种类的企鹅。更何况,帝企鹅的居住地经常会有逆戟鲸的出没。
Ainley和Ballard在本周出版的《极地生物学》中指出,害怕被捕食已经影响到企鹅的日常活动,甚至它们的迁徙规律。幼年和成年帝企鹅会在南极洲的夏季末离开它们现金居住地。但是并非是迁往最近最丰富的水域,它们游向了更远更贫瘠的北方水域。其他的研究者指出,在这样的旅途中,20%-30%的非成年企鹅会被吃掉。
“虽然我们没有证据,但显然虎鲸会跟着它们。”Ainley说。同样道理,阿德利企鹅在南极的冬季会迁往北部,大概是因为它们不愿处于极夜中的南部,这时候想发现隐藏在暗中的捕食者会更难。
“他们对企鹅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断”,来自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Aaron Wirsing这样说。“这是另一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界广为存在中的生态威胁”William Ripple补充道。他是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主要研究黄石国家公园中灰狼的重新引入对麋鹿数量的影响。他说:“捕食者,和它们所建立的恐惧,是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卫二表面拥有一个巨大的喷泉
研究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
小个子:这是一张土星的照片,在这张图像的右下角的那个小白点就是土卫二
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土星的一颗小卫星——土卫二表面之下拥有一个巨大的咸水海洋。
在最近的一次飞掠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采集了从土卫二南极地区喷出的冰晶喷泉颗粒物。
这个“太空喷泉”是非常罕见的奇观,有大量的水汽和冰晶微粒被喷射进入太空。土卫二是一颗个头较小的卫星,是土星已知19颗卫星中的一颗。2005年,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率先注意到了这个喷泉的存在。
根据详细的成像观测显示,这个喷泉的喷口是土卫二南极地区的一片所谓“虎斑”地区(tiger stripe),这事实上是一片裂谷地带,有很多平行和交错的断裂带存在。这个喷泉产生的物质成为土星光环中的E环的重要物质来源。
2008年至2009年间,卡西尼3次穿越喷泉柱,飞船上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器(CDA)对新鲜的喷泉喷出颗粒成分进行了分析。
探测结果发现,这些冰晶颗粒以每秒超过11英里(约合17.7公里)的速度撞击探测器并迅速汽化。设备随后对这些气体进行化学分析。
科学家们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比较接近土星E环的成分组成;但在靠近土卫二表面较低空的位置,喷泉柱则是由颗粒明显较大,富含盐分的冰晶颗粒占据绝对地位。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弗兰克·波斯特伯格(Frank Postberg)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他说:“目前认为,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可以实现像这样生成持续的富盐颗粒喷流,除非土卫二的地表之下拥有一个咸水的海洋。”
论文合著者,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的萨斯查·科恩普夫(Sascha Kempf)补充道:“研究显示,从土卫二南极地下喷出的颗粒中,那些较细小,贫盐的颗粒的速度明显要大于那些较粗大,富盐的颗粒。”他说:“尽管我们发现土卫二的喷泉物质中,99%的成分是富盐的颗粒,但是土星的E环的成分主要是这种细小,贫盐的颗粒。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这些较大的颗粒运动速度较慢,最后都落回了土卫二表面,只有那些贫盐的小颗粒成功逃离,进入了土星光环体。”
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些富盐颗粒的成分接近海洋水体,这暗示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冰晶颗粒可能来自一个地下海洋的蒸发,而非土卫二的表面。
当盐水缓慢冻结,会有盐分被“挤出”,只留下纯净的淡水。如果这个喷泉是由土卫二表面的冰体形成的,那么其成分中不会出现那么高的盐分含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由此,科学家们推断,在土卫二的地下大约50英里处(约合80.5公里),在岩质内核和冰质地幔之间存在一片水体海洋。其保持液态的热量来自土星和其他卫星对其施加的引力潮汐作用导致的星体扭曲,以及其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
根据测算,按照土卫二南极喷泉目前的速度,其每秒大约要损失440磅(约合200公斤)的物质。
计算还显示土卫二上这颗海洋应当拥有一个较大的挥发面积,否则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凝结,从而导致喷泉停止。
科恩普夫总结说:“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卫二南极地区的这一喷泉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地下咸水海洋,并且这个海洋拥有一个面积较为可观的出露挥发面。”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晨风)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亚马逊河流域的树栖蚂蚁能够使用臀部有效地控制空中滑翔的方向。
亚马逊流域Cephalotes atratus蚂蚁可利用臀部和腿部控制滑翔方向,实现安全着陆
滑翔又被科学家称为“定向空中下降”,此前科学家曾观测蛇和松鼠存在着类似的机能,能够实现无翅膀滑翔飞行。但这种蚂蚁拥有奇特的“滑翔秘笈”,它不同于其它滑翔物种,并没有特殊的身体附属物来控制下降过程。然而这种奇特的蚂蚁却可使用后腿和臀部来控制空中下降路线。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尤娜坦-穆克(Yonatan Munk)称,其它滑翔物种具有一些身体特征可解释其“潜在的空气动力学”,例如:松鼠的尾部和蛇摆动的躯体。但如果你看到这种蚂蚁,你不会相信它们具有空中滑翔能力,肯定会从空中直线坠落。
据悉,穆克用4年时间旅行亚马逊河流域,细致充分地研究这种树栖蚂蚁“Cephalotes atratus”。使用特殊设计的垂直风洞,他和同事们能够拍摄和分析该蚂蚁控制滑翔的精确性动作。
当这些蚂蚁从树上栖息地跳下时,将在空中利用后背“翻筋斗”,伸展腿部抬起自己的身体,之后降低自己的臀部或者后半段身体。在这种情况下,体形微小的蚂蚁能够充分实现空气动力学,在没有翅膀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滑翔过程。
穆克说:“它们的滑翔过程非常类似于人类跳伞运动员,其原理机制是近似的。”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一处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新发现一处保存完好、布局规整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群,共清理墓葬104座,出土铜、陶、骨、贝、玉、水晶、玛瑙等不同质料的文物近300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习俗以及城野布局、人口分布、社会结构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据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介绍,这批墓葬布局有序,排列规整,显然是有意规划,专家推测这里应为一处典型的公族墓地。从初步的整理情况分析,墓地埋葬的时代跨度应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这批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一般为单人葬,其中规格高的墓葬有棺有椁,有的多达两椁。随葬品齐全,除个别墓葬随葬成套的青铜礼器外,其余大多随葬组合齐全的仿铜陶礼器,器物组合一般为鼎、敦、盘、舟、匜等。
樊温泉说,随葬品多放置在棺外墓主人的头顶一侧,如编号为M3的墓葬,在椁内棺外有头箱和边箱,随葬品多放置在头箱内,出土铜鼎、铜敦、铜盘、铜舟、铜匜、铜甑、铜觯各一件,另外还有铜戈、铜车軎、铜镞、铜马衔、骨马镳、玉圭、玉柱、贝币、陶釜、陶罐等。
樊温泉说,在此次发掘过程中,他们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墓葬群开展了寄生物的考古研究工作,经采集分析墓葬腹土样品,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钩虫卵,对研究当时的人群健康状态、迁徙交流及寄生虫病分布等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信息。
喜欢拈花惹草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老爸是花花公子式的人物,那儿子或者女儿花心的几率也会很高。我们且来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父辈们拈花惹草
儿女爱欺骗感情
最近,研究者们公布了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你的老爸是个花心大少,那作为儿子或者女儿的你,很可能也会非常喜欢乱搞。研究者们首次将拈花惹草的行为与遗传基因关联了起来。如果我们能先把道德上的厌恶感放在一边,从生物角度来看,拈花惹草会带来更多的子孙后代,也会大大增加遗传上的多样性。当然,这也会增加与性有关的疾病传播的机会。
在美国马科斯·普朗克学院行为生态和进化遗传学系做鸟类研究的研究者沃尔夫冈·佛斯特米尔跟他的同事们一起,将课题从对鸟类的关注,延伸到对人类出轨行为的研究上。沃尔夫冈·佛斯特米尔告诉记者,已经有研究者做出了统计,父辈喜欢拈花惹草的,其儿子们发生情感欺骗行为的几率是其他人的两倍。在女儿方面,也相对地更喜欢欺骗。
斑胸草雀“花心”基因能遗传
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理解角度
研究者们从研究斑胸草雀入手来做比较研究。这种鸟也奉行一夫一妻制,它们一公一母像人类的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一起筑巢,以及分享其他形式的结盟。但是它们中有一些也会热衷于跟其他鸟偷情。事实上,人类也做着类似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欺骗自己最初的伴侣。研究者们从连续五代的斑胸草雀中抽取了1554只做研究。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研究者们分析了一些出轨的成年父母鸟的DNA。然后将这些出轨父母的鸟蛋移到了其他鸟的巢穴中。对这些外来的鸟宝宝,斑胸草雀并不都加以排斥,会帮着孵化哺育。接着,研究者对窝中所有孵化的鸟宝宝的DNA进行分析,包括寄养宝宝的养父母的DNA。结果发现,这些宝宝后来在与伴侣相处的行为态度上,跟原本的基因关联甚大,也就是有啥样的“爹妈”,就有啥样的“儿女”。显然,它们并没有跟着亲生父母生活,有样学样,而养父母的检点行为对它们的影响看来也很小。实验发现,在这方面,遗传的味道实在是太重了。
研究者认为,这为看待人类的颠倒迷情提供了一个理解角度。这项实验也被认为相当严谨。但当然,人类的乱性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沃尔夫冈·佛斯特米尔认为,即便一个人有内在的出轨渴望,但结果如何,也要看那个人的吸引力。因为存在外向程度的差异,有些人可能会更倾向于付诸行动,而有些人则会选择闷骚。个人的经历、教育背景以及环境的影响,也会帮助个体形成其行为方式。究竟基因是如何影响人的出轨行为的,现在还是难以解释清楚。不过研究者指出,像睾丸激素这类激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
西班牙、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提取血液中的细胞,测试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可推断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这种检测方法将于2011年年底在英国上市,由此引来争议与关注
端粒长度
决定生物寿命
西班牙马德里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玛莉亚·比拉斯科博士是这项商业端粒检测方法的发明者,她说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能在同一时间对很多样本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检测发现危险的、非常短的端粒。
端粒与寿命的关系早就被科学研究所证实,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了发现端粒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人和一些动物的细胞核(DNA,也称染色体)的两端有一个帽子状的东西,称为端粒。端粒实际上就是一种DNA片段,由特殊的碱基序列构成。端粒的作用是保护染色体,由端粒酶来启动、制造和维持其功能。端粒的长度决定着生物的寿命,端粒越短,生物的寿命越短。
端粒酶的活性是调控衰老的关键因素。人年轻时,端粒酶的活性较大,容易维持和延长端粒。但在年老时,端粒酶活性低,难以维持端粒的长度,端粒就会缩短,因此衰老会慢慢显露。而且,也有研究发现,男性端粒长度缩短略快于女性,这也是男性平均年龄低于女性的原因。
检测方法
白细胞-染色体-端粒
比拉斯科博士说,人有多种年龄,比如,时间年龄、生物学年龄和心理年龄。一些人的时间年龄与生物学年龄是有差距的,其个体差异可达5-10岁,甚至更大。也就是说,衰老可能提早,也可能推迟。端粒长度是生物学年龄的一个完美显示器,测试端粒的长度,就是从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来衡量寿命。
比拉斯科等人开办了一个名为生命长度的公司,所有测试端粒、预知寿命的医学和商业活动都由该公司负责。具体方法是,公司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医学公司合作,将检测方法推向市场。英国和欧洲的医学公司为生命长度公司提供血样,然后这些血样送到马德里进行测试。具体收费是500欧元(约合人民币4620元)。这一费用可能随着测试人数的增多会有所下降。
尽管比拉斯科并未解释如何测试,但具体方法可以由过去的研究获知。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一些干细胞。其中,最能反映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是白细胞,因为白细胞内部有染色体,染色体两端当然有端粒。已有的研究发现,测试白细胞染色体上的端粒,就可以推断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同时还能发现一些疾病的蛛丝马迹,因为端粒明显地与衰老和疾病有关。
“科学算命”
你有没有兴趣?
检测端粒其实就是基因检测的另一种形式,如同孕妇产前检测胚胎的DNA以判断未来孩子是否健康以及是否有遗传病一样,被称为“科学算命”。因此,尽管比拉斯科的公司到年底才能开张,但已有一些人开始咨询是否现在就可以测试。
检测端粒后,如果你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知道自己的端粒较短,就会提前做好人生准备,包括:其一,通过多种因素来弥补端粒较短的不利。基因仅仅是长寿的一部分原因,所起的作用大约是25%-30%,长寿更多的因素是后天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等。所以,测试者即使端粒较短,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生活方式来弥补。其二,测试者也会对自己有限的生命长度做一个比较合理的安排,甚至有可能做一般人不可能做成的事。其三,端粒的长短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有关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也许能通过医学的方法保护或延长端粒长度,阻止衰老和疾病的产生。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并不愿意“算命”,认为如果把未知的东西当作有知来对待,会增加心理负担,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而且,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衰老有多种机制,端粒和端粒酶只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人的衰老和寿命也取决于后天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因素的集合。所以,依据端粒的长短来检测寿命虽然有科学根据,但未必完全准确。
延伸阅读
端粒测试并非随心所欲 伦理问题难回避
端粒测试的最大问题是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基因测试的伦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有一定缺陷的,而基因缺陷,尤其是有遗传病基因缺陷者有可能会在现代社会中遭遇歧视。因为,当有遗传病基因缺陷者的基因测试信息泄漏出去后,对生存会非常不利,通常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时可能会遭到歧视,二是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时会受到不同对待。
因此,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实施时,就包含着一个子计划,称为HGP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研究(ELSI),目标是预测、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个人、社会的影响和后果,集中在4个领域:(1)利用和解释遗传信息时,如何保护隐私、达到公正;(2)新基因技术应用到临床时,如何处理知情同意等问题;(3)对于参与基因研究的人类受试者,如何做到知情同意,保护个人隐私;(4)公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由科学家、伦理学家及各界专家组成的“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经3年讨论,反复修改,起草了“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简称“人类基因组宣言”,有四条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以及国际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基因知识的应用不应该给病人、当事人、受试者以及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应该有利于他们,在利害均存在时应权衡利害得失,对造成的损害要给予赔偿。
所以,包括端粒测试在内的基因测试应当在“人类基因组宣言”的框架中进行,生命长度公司等医疗机构对人测试端粒后,必须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以避免受检者遭到歧视、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也担心端粒检测方法会被人利用,例如,以端粒测试结果为由,推销一些未经检验的抗衰老药物和其他长生不老药方。如此看来,端粒测试并非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
链接
运动可防端粒变短
美国费城威斯塔研究所基因专家埃马纽埃尔·斯考达拉科斯等人,测量了长跑运动员和经常运动者白细胞中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并将他们的端粒与相同年龄段、身体健康、从不吸烟但运动量很小的人的端粒作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爱运动者比不爱运动者的白细胞染色体端粒长度更长,端粒酶活性更高,这能解释为何喜爱运动者更长寿,这与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斯考达拉科斯等人的研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解释人的衰老和患病。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癌的几率增加,原因之一是白细胞的端粒缩短,导致了自身衰老。白细胞是全身的免疫细胞,衰老后自然也就不能有效抗御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生长。而运动可防止白细胞内染色体端粒变短,维持白细胞正常免疫功能,抵御癌症。
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心脏病。在高血压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老化的白细胞会使血小板加速聚积。加强运动可保持白细胞的年轻状态,有效清除血小板聚积,预防血栓、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美国的另一项研究更是直接证明端粒较短寿命也较短。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的“麦克阿瑟健康老年化研究”项目,检测了236例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健康老年志愿者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男性志愿者中,端粒缩短速度最快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3倍。但对女性志愿者而言,端粒缩短速度对死亡率影响不大。决定寿命更重要的因素是最初的端粒长度,一开始端粒就短的人,死亡率是其他人的2.3倍。
翼龙行走复原图
中美古生物学者宣称,他们在距今1.1亿年前的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中发现了翼龙足迹!这是中国第三例翼龙足迹,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中生代时期第一次发现翼龙类的生存证据。
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是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发现于2003年,14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300多个恐龙足迹,隶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三大类,保存有立体、凹型和凸型三种足迹。
“翼龙化石非常罕见,如此稀有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骨骼非常轻,像鸟类一样是中空的,骨壁极薄,在多种条件下,翼龙脆弱的骨骼基本没有成为化石的机会——就像进了粉碎机一样,全碎掉了。”美国迪克西州立学院自然科学系主任杰瑞德 D。哈里斯介绍说。
长久以来,中国西南仅有自贡的侏罗系地层发现过一件翼龙的头骨化石,此外便没有任何化石证据。“綦江翼龙足迹的发现,表明我国西南在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亦存在翼龙类,而且翼龙与莲花保寨内多种恐龙类动物共生,体现了非常难得的生物多样性!”甘肃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兼总工程师李大庆教授对记者评论说。
“翼龙足迹极其罕见,而初步研究表明,綦江的翼龙足迹共七枚,分为前后脚足迹,其行迹长约5米,其形态与美国、英国、韩国的翼龙足迹等足迹都存在区别。”足迹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研究生介绍说,“我们将恢复綦江翼龙的古生态,并借此研究翼龙在地面上的实际行走方式。”
据介绍,这批标本将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等古生物学者的共同研究揭开翼龙的更多秘密。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潜水艇"内窥镜的出现,是需要每天做内窥镜患者的美好福音。病人只需吞下一个微小,自由移动的带鳍胶囊摄像头,完全不必承受传统的内窥镜检查的痛苦。日本的科学家和医学研究院将这一“潜水艇”装备称作“美人鱼”,这是世界上首个能进入人体消化道的胶囊相机。
大阪医科大学(Osaka Medical College)研究院的和秀樋口(Kazuhide Higuchi)说,这一设备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们很简单就可以咽下,从而进入体内拍摄胃部状况。
据国外媒体报道,其实胶囊相机很早就已经存在,不过因为消化道的肌肉运动,完全限制了它的作用,导致它只限于推动肠胃蠕动。不过多亏了龙谷大学(Ryukoku University)同事们的共同合作,他们在胶囊的尾部成功装上了带有磁场的像鱼鳍一样的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帮助胶囊进入消化道从而拍摄清晰的图片传回给医生。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胶囊同样也可以用做大肠栓剂。樋口博士说,当胶囊完成照片拍摄离开身体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用通过肠道粪便排出体外的方法。
这一胶囊相机仍在设计阶段,研究人员表示仍需要数年的研究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项最新研究显示,太阳系内地球和其它岩石星体并非源自太阳系起源初始物质
2004年9月,创世纪号探测器将装载太空样本的太空舱发射至地球表面,但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太空舱的降落伞并未打开,最终以306公里时速坠落在犹他州沙漠上。目前最新研究的实验样本来自于该太空舱。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日前,两项最新研究显示,太阳系内地球和其它岩石星体并非源自太阳系起源初始物质。
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创世纪号”探测器检测从2004年从太空中收集的太阳风粒子,当时收集太空风粒子的太空舱降落在地球表面。这些幸存得以挽救的珍贵样本显示太阳基础元素不同于地球、月球和其它太阳系内移居星体的构成成份。该项研究显示,大约在46亿年前,一些太空事件影响许多微小碎片最终合并入这些岩石星体,当时太阳已形成。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凯文-麦克基甘(Kevin McKeegan)说:“基于一致观点,或者长期历史性观点,这是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同时,它将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万物核心。”
抢救珍贵的太空样本
“创世纪号”探测器于2001年发射,并在距离地球150万公里上空运行。该探测器用两年多的时间采集太阳风微粒,太阳风微粒是从太阳表面喷射的数百万英里时速的带电粒子流。
这项最新研究使科学家能深度观测到太阳的构成成分,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进化。为了达到探测目的,2004年9月,创世纪号探测器将装载太空样本的太空舱发射至地球表面,但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太空舱的降落伞并未打开,最终以306公里时速坠落在犹他州沙漠上。
虽然一些太空样本在坠落时被毁坏,但目前两支独立的研究小组通过这些太空样本仍获得了重大发现。他们重点研究太阳风微粒中的氧和氮,它们分别在地球地壳和大气层中大量存在。经过细致的样本分析筛选,研究人员发现样本仅限于原始的太阳风微粒。
分析氧原子
麦克基甘和研究小组同事检测发现样本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氧同位素,同位素是原子核中拥有不同数量中子的元素。氧具有三种稳定的同位素:氧-16(8个中子)、氧-17(9个中子)和氧-18(10个中子)。
研究人员发现太阳风粒子中显著拥有更多的氧-16(相对于其它两种氧同位素),同时也比地球拥有的氧-16更多。某些星体进化过程使大量的这些氧同位素形成了地球以及太阳系内部的其它岩石星体,它们氧-17和氧-18的含量分别为7%。
虽然科学家并不确信这一进化过程是如何实现和发生的,他们提出了假想和推测。主流观点提出者麦克基甘称,或许这一过程叫做“同位素自吸收(isotopic self-shielding)”。大约46亿年前,这些星球并未与太阳星云(密集的气体和灰尘云)进行合并,太阳星云中的多数氧原子可能与气态一氧化碳分子密切相关。
但是氧原子并不可能永远保持束缚状态,刚诞生的太阳(或者邻近的恒星)释放高能量紫外线轰击太阳星云,将分解一氧化碳。摆脱束缚的氧原子很快与其它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并最终成为构建太阳系内岩石星体的成份。
研究人员称,取决于包含氧同位素的状况,轻微能量差异的光子在分解一氧化碳时会存在差别。氧-16比其它两种同位素更普遍存在,因此它们更普遍存在于整个太阳星云。依据“同位素自吸收”理论,大量的光子需要分解太阳星云边缘已被吸收的一氧化碳中的氧-16,从而使太阳星云内部大量的氧-16原封未动。
相比之下,更多的光子可能穿过太阳星云内部区域分解氧-17和氧-18,释放这些同位素,使它们最终合并在岩石星体中。同时,依据“同位素自吸收”理论将解释为什么太阳和地球氧同位素含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麦克基甘称,近期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为同位素自吸收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分析氮原子
在另一项研究中,法国南希大学伯纳德-马蒂(Bernard Marty)带领研究小组分析创世纪号探测器采集样本中的氮同位素(氮拥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氮-14,拥有7个中子;氮-15,拥有8个中子)。
马蒂和研究同事获得了与麦克基甘研究小组显著不同的发现:太阳风中40%是氮-15同位素,比地球大气层中该同位素含量少。而此前研究暗示太阳的氮成份可能与地球、火星和太阳系内其它岩石星体存在着显著差异,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核实了此前研究的正确性。
马蒂说:“通过此前的研究和当前创世纪号探测器采集样本中的氮分析,可能无法理解这种变化的逻辑性。目前我们认为太阳星云原始成份中缺乏氮-15同位素,因此太阳系内星体所富含氮-15成分另有其它来源。”
至于地球等星体如何形成富含氮-15同位素,马蒂认为可能与“同位素自吸收”理论如出一辙,但目前仍不能完全确定。他说:“这与当前的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目前我们不能排除氮-15同位素是从外太空以灰尘的形式进入太阳系的可能性。”
这项最新研究同时暗示更多的纳米钻石(构成星团主要成份的微小碳微粒)很可能形成于我们太阳系,这是由于纳米钻石的氮同位素比率与太阳十分接近。一些科学家注意到多数纳米钻石的外形颇似前磨牙,认为它们可能是由于超新星爆炸,从其它恒星系统中喷射进入太阳系的。目前,这两项研究报告发表在6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创世纪号”探测器的遗产
研究人员称,这两项最新研究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太阳系早期阶段。同时,麦克基甘指出,通过这项研究将恢复“创世纪号”探测器的声誉,该探测器采集样本的太空舱坠落在地球表面,这项太空任务并未失败,事实证明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可靠的太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