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尼莫正在跟它的人类母亲学手语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英国著名电影制作人詹莫斯—玛希(James Marsh)以1970年代期间的一项动物实验为题材,用混合式拍摄形式展现了一部令人震惊的真实纪录片《尼莫计划》。该影片真实的讲述了,一只名叫尼莫的黑猩猩,出生后便离开了妈妈,然后开始被当成人类一样去养育的过程和结果。

  据悉,猩猩尼莫是于1973年的11月份出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刚出生没有几天的时间,它就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选为研究对象,因此它早早就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投入到人类母亲的新怀抱中。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像孩子一样抚养猩猩,教会它们基本的交流手势语言,从而让它们能够与人类顺畅的交流,懂得彼此在想些什么。


研究人员在载着尼莫兜风

  尼莫首先被安排到曼哈顿区的一个家庭,一对法国志愿者夫妇收养了这只大猩猩,并让它睡在他们的床上,真正让它融合到人类的生活中,然后开始学习手语并达到了能够交流的程度。尼莫是不幸的,早早就离开了猩猩妈妈的怀抱,而被强行灌输了70年代早期纽约的一些复杂文化。尼莫落在了一群掌握着它命运的社会科学家手中,命运完全被别人所操纵,他们给它穿上了人类的衣服,给予人类的食物,女志愿者的深深溺爱,这一切都使得尼莫所具有的猩猩荷尔蒙完全被打乱。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完全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小孩来抚养,不仅会亲自喂给尼莫母乳,还让它喝酒,吸食印度大麻。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体来亲自为尼莫讲述两性的区别,并且教它手语。它首先学会的是“喝”的手语,其次为“吃”、“我”,“拥抱”以及它自己的名字“尼莫”。最让志愿者感到暖心的是,没当你难过的时候,尼莫就会走过来,轻轻的坐在你的身边,吻掉你脸上的眼泪。

  但是尼莫的命运十分曲折,不久它就被送到了第二个新家庭中,这也是灾难的开始。尼莫并没有人性中那么多的善良和感性,它甚至扑到新妈妈的脸上狠狠的咬上一口。当它新妈妈痛苦的用手捂着受伤的面庞时,猩猩却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坐在她的身旁,不停的用手语来吸引新妈妈的注意,反复的说着“对不起”。


尼莫正在和它的人类母亲一起吃饭,饮食与人类一样

  最终,尼莫还是被送回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心,实验并没有按原计划一直继续下去,可是人类已经对尼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莫也对人类有了自己的期望。当它看到铁笼子以及其它的猩猩时,它感到十分恐惧和陌生,不停的对人们比划着“拥抱”的手势。但让研究人员感到失望的是,当尼莫的第一位母亲来看望它时,它却像拖拽洋娃娃一样拽着它的“母亲”,没有拥抱,没有亲吻,这令现场的人们一度感到十分恐惧。研究人员最终明白,该实验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因猩猩不可能如人类一样交流,拥有同样的思维和想法,它们身上的兽性无法消失。

  2000年,尼莫在吃早餐的时候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26岁,对于它来说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通常由人工饲养的猩猩能活到60岁。实验的研究人员是出席了它的追悼会,纪录片的最后,黑猩猩动物测试实验室,善良的兽医博士马奥尼(Mahoney)沮丧地说:“它会原谅大家的,因为黑猩猩是非常宽容的。”大家对此表示怀疑。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范德比尔特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视觉感知能力会受到近期记忆中所看到东西的影响,从而削弱其合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眼前所见事物采取相应措施的反应力。此项研究表明,脑海中现存的记忆信息会降低视觉的感知能力。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被称为“运动排斥力”的视觉错觉试验,以获悉现存的记忆信息是否会对感知能力产生影响。试验中,研究者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组随机运动的点,并要求参与者记住这些点的移动方向;继而又向他们展示了第二组随机运动的点,最后要求参与者汇报第二组随机运动点的运动方向。结果表明,第二组点的运动形态被随意夸大,且深受观察者之前所看到的那组点运动方向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已经在视觉记忆中看到一种不同的运动方向后,他们会误解新出现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通常这种错觉产生于人们的视觉在同时观察两组运动的时候。研究人员认为,在基本的感知活动过程中,起作用的视觉记忆与处理基本感知事件的同一个神经中枢机制,会发生直接的互相作用。

  这一结论为早前的研究发现提供了支持,即起作用的记忆内容可能在大脑中占据着一定的视觉区域,包括重要的大脑视觉皮层,而这个区域先前被认为对高级认知作用如记忆,不起任何作用。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心理规律快报与评论》杂志上。(田学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只狒狒先是用牙齿反复的咬断长长的指甲,而后还用工具去清除脚趾甲下的脏东西

  修甲是在人类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服务,脚趾甲和手指甲的美观和干净被很多人所重视。人们原以为,修甲的行为是人类的一种“聪明的”行为,动物们才不会注意到指甲的卫生和美观。但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博士里卡多—帕西尼(Riccardo Pansini)近日却无意中抓拍到了一只巨大的雄性狒狒修脚趾甲的有趣场景。

  据悉,该只狒狒的修甲手法十分在行,先是用牙齿反复的咬断长长的指甲,而后还用工具去清除脚趾甲下的脏东西,样子十分认真熟练。面对研究人员的镜头,这只狒狒却没有感到尴尬,继续修自己的脚趾甲,仿佛像人们暗示,我们要比人们之前预想的聪明得多,可不要小看我们!在以前,人们曾发现猩猩们会制作出属于它们自己的“钓鱼竿”,但从未想到狒狒也会做出这种复杂的行为,这不禁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吃惊。


人们从未想到狒狒也会做出这种复杂的行为,这不禁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吃惊

  帕西尼博士表示道,他当初将相机摆放在狒狒的“领土”中,是为了获得关于狒狒的生活细节相关资料,但这个修脚趾甲的狒狒着实令他感到意外。而被“囚禁”是狒狒做出此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它们不用将注意力投注在觅食和交配上,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做些闲杂事情。因此,人们在动物园中偶尔就会看到动物们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他认为,狒狒修脚趾甲的行为也许并不复杂,由于狒狒多用脚趾甲来挠耳朵,这或许只是它们为了防止耳部细菌感染的一个必要方法,同时也是卫生方面的一个重要行为,对于在野外生活的狒狒来说更是如此。而研究人员们也借此发现,弄清楚了关于狒狒们的一些生活习惯。

  而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博士阿曼达—西德(Amanda Seed)则表示,她并不确定狒狒修理脚趾甲的特殊行为是为了清洁脚趾甲中的赃物。比如说大猩猩,它们有时会将树枝专门改造成独特的“牙刷”,可它们将该“牙刷”树枝伸进牙齿中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刷牙,而是为了吸引一些白蚁。同样,她认为,狒狒的修脚趾甲的行为,也许并不是为了清洁,而是为了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刊登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这意味着大自然在减缓全球变暖上并未有如以往所想的那样高效率。

  研究人员包括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吉斯·吉勒里让、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布鲁斯·亨格特和弗洛里达大学的克雷格·奥森伯格教授,他们搜集了迄今为止主要涉及北美、欧洲、亚洲范围的森林、草原、湿地和稻田等农耕用地的49个不同实验项目的数据。这些实验有共同的主题,即测试大气层中的额外二氧化碳对土壤如何吸收和释放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影响。

  该研究小组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额外的二氧化碳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促进了土壤里氧化亚氮的释放,在稻田和湿地中导致土壤释放更多的甲烷。而这个“罪魁祸首”是土壤中特化的微生物,它吸入化学物硝酸盐和二氧化碳,产出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前者比二氧化碳强效25倍,后者高至300倍。

  植物生长是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布鲁斯·亨格特说道:“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微生物释放出的温室气体就越多。”额外的二氧化碳为微生物提供了燃料,催生了其排至大气的副产品氧化亚氮和甲烷,最终抵消了更多的植物生长的冷却效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研究人员声称,辐射和引力作用使奇特足球外形矮行星妊神星及其卫星包裹着一层透明的冰层。


妊神星及其卫星包裹着一层透明的冰层

  妊神星的命名源自夏威夷生育天神“哈乌美亚”,它位于太阳系内海王星外侧轨道运行,具有两颗卫星,分别被命名为:“希亚卡(Hi'iaka)”和“娜玛卡(Namaka)”,在神话传说中它们是生育天神哈乌美亚的两个女儿。

  妊神星是一种奇特的矮行星,其外形像雪茄或者像美式足球,长度达2000公里,自转一周仅需不到4小时。它是太阳系内旋转最快的星体之一,在特殊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了这种奇特外形。

  目前,一支国际研究小组最新发现妊神星四分之三表面覆盖着透明冰晶层,欧洲太空天文学中心天文学家贝努瓦-柯瑞(Benoit Carry)说:“这层冰晶体具有冰箱作用,水分子以点阵形式排列。”

  此外,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观测显示,妊神星的卫星希亚卡表面100%覆盖着冰晶体。尽管当前科学家仍未对另一颗卫星娜玛卡进行观测证实,但他们猜测这颗卫星也100%覆盖冰晶体。

  研究人员称,妊神星表面并非覆盖着普通的冰晶体,它们是非晶质冰,其水分子排列无顺序。虽然这颗矮行星接收到的太阳光线不足地球的2000分之一,但在过去数百万年里,强紫外线辐射能够摧毁妊神星表面的任何透明冰晶结构。

  柯瑞说:“由于太阳辐射持续摧毁妊神星表面的冰晶结构,则需要一些的能量来源保持其冰晶状态。”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能量来源可能来自妊神星内部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钾-40、钍-232和铀-238,除此之外,妊神星和卫星之间相互引力潮汐作用产生一定的热量。

  他们发现这些作用力对于构成海王星轨道之外的神秘柯伊伯带星体具有重要意义,柯瑞说:“目前我们仅知道柯伊伯带存在大约2000个星体,我们通过解释被冰晶层包裹的妊神星形成原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星体进化的更多信息。”

  在妊神星表面存在一个神秘的暗红色斑点,它与妊神星其它的苍白区域形成鲜明对比。加拿大女皇大学天文学家佩德罗-拉格泰姆(Pedro Lacerda)称,事实上这处暗红色斑点比其它区域更富含透明冰晶体。他指出这种变色现象是由于出现一些被辐射矿物质或者有机物质。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4月刊《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圆环内图片均为CT扫描所得影像。


如果没有CT,研究化石必须损坏化石

  想解开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谜题,化石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对科学家来说,挖掘到化石之后,重建生物外部形态固然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化石内部的结构,进而分析它们在“生命树”中的位置。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说:“比如我们发掘到远古鸟类头骨的化石,不仅仅是要重建这种鸟的外观,更要搞清楚头骨内部的结构,然后与其他相关发现进行比较,看看这种鸟类处在进化的什么阶段。”

  以前,为了研究化石内部的结构,科学家们不得不将好容易挖掘到的化石一层层磨掉,就好比把一个球分解成一个个平面圆。“每磨掉一层就画张图,然后根据绘图重建化石内部的情况。”朱敏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层要分得很薄。”

  这也就是说,在化石的研究过程中不得不“损坏”化石。好不容易挖出有价值的化石,却要亲手“毁掉”;而且这些化石很可能是难再得到的珍品甚或孤品——这对任何一个从事古生物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左右为难的折磨。

  一次CT,清晰了解化石内部的三维结构

  如今,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225kV—3D—微分辨率ICT、450kV—通用型ICT——两台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CT机落户中科院古脊椎所。两台机器一大一小,小的是微分辨率机器,能检测0.5—1厘米的鱼化石的脑部;大的是通用型,能放得下一个恐龙的头骨(约80厘米)。

  这两台机器可以用于对不同大小的脊椎动物和人类化石、现生生物和其他古生物化石等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大家都知道医院的CT机,简单地说,这就是给化石做CT的机器。应用这两台机器,我们再也不用破坏化石了。”中科院高能所负责硬件系统的研制,石戎坚研究员介绍说,把化石放在机器里,科学家们几乎可以实时看到化石内部的三维结构。

  就硬件系统而言,主要难点在于如何控制射线能量,既要能穿透坚硬的固体,也要达到应有的精度。石戎坚说:“根据研究的需要,检测小化石的机器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我们研制的微分辨率ICT的空间分辨率达到5微米,密度分辨(相对)达到百分之一,指标可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设备水平。”

  就软件系统而言,主要难点在于三维图像重建及后处理。软件系统研发工作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承担,田捷研究员介绍说:“以前的X光扫描,照出来的是一张平面图,而用CT扫描,照出来的则是一幅立体的三维图像。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扫描所获得的数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软件处理成三维图像。”研究人员通过研发,实现了扫描的海量数据处理,可对化石内部复杂结构进行较快速提取和准确分割,达到了高解析度图像的实时三维可视化,同时还提供了三维交互测量、模型定量化分析、虚拟切割等功能。

  工业CT技术将在不同领域大放异彩

  在两台机器的试运行期间,已经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古脊椎所应用该设备取得了一批优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同类设备的实验数据。目前,设备主要应用于对中小脊椎动物化石的精细器官及内部微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已开展了对牙齿本质釉质结构、早期鱼类脑化石中微小神经通道、古人类颅内膜及脑容量等方向的研究,已发和待发的学术论文已有数篇。

  朱敏介绍说,上个世纪末,国外开始尝试用CT研究化石。因为精度、软件等要求,我国一直没有相关设备。“我们只能到澳大利亚或美国等国家给化石‘体检’。”朱敏说,这样做非常不方便,一是有些化石是不能够携带出境的,比如古人类头骨化石;二是这样的合作往往让我们丧失不少知识产权。

  这两台机器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古生物研究领域。“这说明我们在工业CT技术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史戎坚说:“这两台机器不仅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配合相应的软件,还可以用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电子科学、工业监测等方面。”

  “在电子工业中,可以用于器件的质量控制。”史戎坚举例说:“我们可以对封装后的芯片进行扫描,观察其内部是否有制造缺陷和多余物。”在石油勘探中,可以用这台机器分析岩芯的结构,进而分析该地区储油情况,以及采油的可行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利用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进行的实验中,首次发现催促植物开花的FT蛋白质还具有调整叶片气孔开闭的作用,较多的FT蛋白质可促进植物“深呼吸”,从而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在通常状态下,植物在感受到蓝光以后,会为进行光合作用而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但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木下俊则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株即使感受不到蓝光,也会打开气孔的拟南芥。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遏制FT蛋白质生成的功能遭到了破坏。

  研究人员猜测,有可能是生成的FT蛋白质过剩导致这株变异的拟南芥的气孔一直张开。于是研究人员在野生拟南芥中的气孔部分增加了FT蛋白质,结果发现气孔大大张开,而减少FT蛋白质后,气孔就会变得难以打开。

  木下俊则等人说,如果操作FT蛋白质,就可以人为打开植物的气孔,或许能使植物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地球变暖。

  但研究人员承认,FT蛋白质过剩也有一个副作用,会促使变异的拟南芥过早开花,导致它还没有长到野生拟南芥的个头时,就“早早死掉”了。(记者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计算机模型推算出系外“热木星”同样存在极光,且强度是地球极光的100-1000倍

  生活在地球极地区域的人们可以看到壮观美丽的极光现象,绿色和红色光线动态交织在夜空。近日,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一颗遥远“热木星”系外行星的极光,其亮度是地球极光的100-1000倍。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博士生奥弗-科恩是这项研究报告第一作者,他说:“我真想提前预约这颗系外行星的太空之旅,届时能看到这种美丽的极光!”当太阳释放的能量粒子抨击地球磁场时便形成地球极光,地球磁场指引太阳微粒朝向极地,在这里碰撞进入地球大气层导致空气分子释放像霓虹灯一样的光线。而当前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已推测环绕一颗遥远恒星的系外行星存在着类似极光现象。

  当地球遭受日冕大规模喷射物(CME)侵袭时便产生强极光,CME是太阳爆炸式释放数十亿吨的太阳等离子体(带电粒子和炽热气体)。它们可以扰乱地球磁气圈——受地球磁场保护的太空泡,并导致地磁暴。1989年,CME轰击地球产生的磁暴中断了加拿大魁北克省供电系统。

  科恩和他的同事使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如果一颗与恒星仅距离数百万公里的大型气态行星遭受恒星等离子喷射时将发生什么状况,他希望进一步获悉系外大气层和所环绕的磁气圈产生的效应。

  大型气态行星将遭受非常强的作用力,在我们太阳系,太阳等离子喷射物穿过太空时将进一步扩散,因此当它们抵达地球时就变得更加漫射。一颗“热木星”将感受到更强、更集中的爆炸,就如同距离火山喷射点100英里和1英里之间的差别。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维纳-卡什亚普说:“系外行星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于太阳系内部,将更加猛烈!”在计算机模型中,CME轰击“热木星”,并削弱了该行星的磁场。CME微粒抵达这颗大型气态行星的大气层,它的极光照亮了行星赤道,呈现出一个光亮环结构,其能量强度是地球极光的100-1000倍。整个极光过程持续大约6个小时,之后极光呈波状朝向行星北极和南极逐渐减弱。

  计算机模型显示,虽然“热木星”遭受非常强的作用力,但是这颗系外行星的磁场将CME遮蔽在大气层,能避免被侵蚀。科恩解释称,我们的模拟计算显示这颗系外行星的防御机制如何运行。甚至一颗拥有磁场的行星将比木星更安全。

  这项研究对于研究环绕遥远恒星的宜居岩石星体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红矮星在银河系中非常普遍,天文学家认为应当在寻找类地行星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但是红矮星比太阳的温度更低,一颗岩石行星必须非常近距离地环绕恒星,才能达到足够的温度保持液态水。但同时这样的行星必然承受强烈的恒星辐射和高能量喷射物轰击,这种状况正如科恩和同事的研究内容。今后科恩的研究将进一步检测是否岩石星体能够屏蔽这样的恒星辐射。(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6号墓中的象牙梳有“太极图”

  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著名的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和它非同寻常的意义。

  施工发现史前墓地

  大汶口文化惊世呈现

  年近八旬的张学海先生曾主持过齐鲁、薛故城和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等多项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

  据张学海介绍,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名列前茅。大汶口出土文物中有诸多骨牙制品,其中有两件象牙梳。

  一把精美的象牙梳

  暗含八卦玄机

  张学海说,在发掘的10号墓中,随葬品达100多件,是最富有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一位老年女性,其中出土了一件象牙梳,没有雕刻花纹和图案,仅留存了三齿。

  与10号墓紧邻的26号墓也是一座大墓,出土了60多件器物,它的年代比10号墓早些,墓主人是成年人,骨架未作性别鉴定。就在这个26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象牙梳,象牙梳完好无缺,有繁复镂孔雕刻图案,异常精美。这把象牙梳,背厚齿薄,整体略呈长方形,约有17厘米长,顶端有四个小缺口,其下透雕三个圆孔,梳身中部用平行的三行条孔组成类似“S”形(亦称作“8”形)的透雕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S”字形装饰的左右两侧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方刻有一道条孔,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装饰画面,条孔为刻具一次刻成。象牙梳的下端有15个(不算两边)细密的梳齿。张学海告诉记者。这把象牙梳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镂孔工艺品,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梳身上雕刻的“S”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刚开始,人们只是认为这件梳子雕刻精美,没考虑到花纹有什么含义。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学者开始猜测,这件梳子上刻画的是原始的八卦符号!”张学海说。

  “太极图的祖形”

  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伏羲始做八卦的传说。《系辞传》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于是始做八卦……”难道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据张学海介绍,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逄振镐先生是研究东夷文化的专家,他认为,这把梳子上刻画的图案就是原始的八卦符号的源头,它与原始八卦、与伏羲(太昊)“始作八卦”的传说和记载可能有关系。他将象牙梳上“S”形和其中的“T”形(其中的“—|”形释为上、“|—”形释为下,与金文同)视为阴阳鱼太极图的祖形。他认为,东夷居民有太阳崇拜的观念,这是“太阳的象形”。“S”下面则是直条纹的梳齿,这密密的梳齿正好是海水的象形。上为太阳,下为海水,上为乾,下为坤。

  张学海还告诉记者,临沂市博物馆的李玉亭从事《易传》研究,他认为:八卦符号源于先民观察天象,以摹画鸟兽足迹之文为鉴,摹画天地、星辰运行的轨迹,由此推衍出天、地的卦形,并由考古发现象牙梳上的刻画得以证实。李玉亭的观点是,象牙梳上的三个圆孔,象征着日月星“三光”,“S”形是由乾卦组成的,象征天道运行的规律。两边的条孔是坤卦,象征地。上下相对的“T”形,是甲骨文、金文中的“上下”两个字,有天地的意思。李玉亭认为,古人观察天体运行,这是太阳从地面、海上升起、降落,生生不息的象征。

  刻画天地之数

  象牙梳是神器

  记者注意到易学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黄懿陆的观点,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太极图。黄懿陆认为:象牙是非常坚硬的。6000年前,人类社会尚未产生金属制品,要把象骨刻成梳齿,并凿穿形成三个孔,那是非常困难的。可想而知,这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应该是一件精致的神器。所谓“梳齿”,当然有梳头的作用,但平时主要是便于携带,以其齿插在头上发间,随时准备计算,作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使用的神器。诚如《易·系辞下》所言:“仰则观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文解字》“示”字条也说:“天垂象,见(现)凶吉,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古代先民的阴阳八卦天地图,所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他还认为,这是刻画在象牙骨上的天地之数,是海上日出之后的天地阴阳图。在这把“骨梳”的上部,用三个圆孔表示易学中“太极生两仪”之义,大汶口的古人在“骨梳”中间部分继续用四种“两仪”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两仪生四象”的生成转化过程。

  “以上观点如果得到证实,八卦的发明时间应该是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不是周朝时期带有神话色彩的河图洛书学说。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推测和想象,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还需要严谨的证据和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物来佐证。”张学海说。

  这些观点是否只是想象和推测,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佐证这一观点呢?这一时成为悬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欧洲呼吸杂志》刊登荷兰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不吃母乳的孩子相比,纯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的孩子在儿童时期更少出现哮喘症状。

  虽然早期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与儿童期哮喘发病率降低有关联,但是荷兰鹿特丹Erasmus医学中心科学家完成的这项新研究进一步明确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与降低哮喘危险有关。比如,母乳喂养时间短,或者不是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到4岁时更可能出现哮喘症状。

  这项涉及5000多儿童的新研究调查了这些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喂养方式、是否母乳喂养、吃母乳多长时间、是否及何时添加牛奶和固体食物等。另外还调查了这些孩子1岁至4岁时出现哮喘症状情况。结果发现,与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的孩子相比,从来不吃母乳的孩子4岁前出现哮喘、气短、干咳或多痰的几率明显更高,仅哮喘和多痰发病率就高出1.5倍。另外,与纯母乳喂养的孩子相比,4个月大之前添加牛奶的孩子日后出现哮喘、气短、干咳和多痰的几率也更高。

  新研究负责人阿格尼斯·索伦斯奇恩·沃尔特博士表示,“母乳喂养时间长短以及是否纯母乳喂养与哮喘症状发生几率的关联性”这一结论,独立于与感染性或遗传性过敏性疾病。这项研究也为近来提倡的“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健康政策提供了更确凿的科学依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3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