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故宫自己规定一个月的上报期限,显然不符合相关规定。事件发生26天后才被迫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很难摆脱“瞒报”(至少是“缓报”)的嫌疑。

故宫失窃案没有任何人被问责,如今“故宫又出大事了”。

据央视7月31日报道,故宫博物院当天证实,7月4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候发生文物损坏事件。经过26天的调查认证,故宫初步判断为科研人员失误所致。不过,故宫博物院调查报告还未正式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

此前一天,有网友在微博上曝料:“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一共才1106件。”这条微博在网络上转发者众,网民对故宫的文物管理制度再次提出强烈质疑。

面对网友曝料,故宫一开始居然还声称“是否属实,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了解”。如果不是受到网络舆论压力的倒逼,想必一个国宝的损坏仍只是极少数人知悉的“秘密”而已。

故宫文物乃国之公器,故宫博物院只是管理部门,而不是所有权拥有者。国宝损毁,当然要向它的“主人”报告。这种信息公开义务,在理论上不容置喙。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更是有着明确要求。依《文物保护法》,文物收藏单位工作人员,“因不负责任造成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宝损毁事件一经发生,故宫博物院就应依法向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司法部门报告或报案。故宫博物院自行开展调查,并不是报案的前置条件,更不能等待自我调查完成后才予报告或报案。因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认定,并不是故宫博物院的职能,相关调查本应交由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来进行。

在《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应当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另一方面,“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

规定明确要求,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就应报告,而不是等事件调查结束后再进行报告。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娄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业务工作当中出现的损毁等情况,需要报国家有关文物主管部门审核处理,但没有规定时限。我院鉴于事故原因的复杂性,规定了一个月的时限。”自己规定一个月的期限,显然不符合相关规定。而如果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就不可能“自查自纠”。同时,事件发生26天后才被迫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很难摆脱“瞒报”(至少是“缓报”)的嫌疑。

从“失窃门”到“锦旗门”、“会所门”和时下的“宋瓷受损门”,多少舆情危机的考验,也没能纠正故宫处理公共关系时的被动和失误。鉴于让故宫“自查自纠”已经不可期待,故宫主管部门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时刻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山舰博物馆建筑造型犹如破水而出的中山舰


汉口赞育汽水厂生产的汽水

  在中山舰出水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一艘新的“中山舰”将于今年10月扬帆起航,它就是中山舰博物馆。

  记者从该馆获悉,5000余件中山舰出水文物已于近日搬进“新家”,馆内基本陈列布展工作也已结束。昨日,记者提前来到中山舰博物馆探秘,以让读者先睹为快。

  馆舰合一 还原当年景

  一进博物馆,著名画家唐小禾费时两年创作的巨幅写实油画《一代名舰》闯入眼帘。这幅长16米、高4米的油画由3个画面组成,分别是孙中山在中山舰指挥平叛,中山舰与日机搏斗,中山舰上岸进馆的场景。

  展馆一楼是“中山舰复原陈列”,陈列着1997年打捞出水后复原的中山舰舰体,舰身上还保留着1938年被日军炸沉时留下的累累伤痕。

  二楼为“一代名舰——中山舰史迹陈列”展,通过文物、图片和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再现了中山舰从建造到被击沉的历史过程。展厅里用蜡像演绎了1922年孙中山广州蒙难时,登临永丰舰(中山舰原名)的场景,孙中山、蒋介石、冯肇宪(时任永丰舰舰长)等历史人物的蜡像,均采用高分子仿真技术制作,栩栩如生。

  出水文物竟有未开封饮料

  走上三楼,重磅登场的是铭刻中山舰印记的300余件出水文物,它们是从5000余件中山舰出水文物中遴选而出,展品分为舰载设施、武器装备、生活用品、铭牌标志四类。除了孙中山胸像、“七九式”步枪等反应当时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的文物,中山舰上出水最多的文物是官兵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西门子电扇、瑞典制造的喷灯、福伦达照相机……诞生于洋务运动末期的中山舰上,不仅有这些记录西方国家现代工业发展进程的物品;还有反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器物,如铜火锅、铜烘笼、温酒壶、水烟枪等。

  众多文物中,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两瓶原封未动、滴水未漏的饮料。一是“汉口赞育汽水厂”生产的汽水,二是无名厂家出品的“无敌牌桔子汁”。

  中山舰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黄文建讲述了这瓶汉产汽水的来历。原来,汉口赞育汽水厂是武汉冷饮行业史上首家采用机器制作汽水的冷饮厂,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前,武汉乃至湖北最大的两家机制汽水厂之一。赞育汽水厂的前身是法国商人纳加利于1911年在汉口法租界海寿街(车站路附近)开办的一家小规模、人工生产碳酸汽水的车间。由于这种汽水是荷兰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在1768年将加压的二氧化碳直接溶入由糖、果汁、香料等配制的水中发明创造的,当时人们称之为“荷兰水”。

  据介绍,中山舰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1件(套),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近现代文物发掘(发现)史上极为罕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记者26日从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获悉,舟曲县境内日前发现了3处北宋摩崖石刻,其内容为修造栈道的纪事。加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1处,舟曲已发现4处摩崖石刻。

  该所副所长何双全表示,这四处摩崖石刻均属宋仁宗皇祐四年至嘉祐四年间刻成的作品,其不仅是研究甘肃南部古道交通、文化交流和茶马交易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北宋时期中央和地方民族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新发现的3处北宋摩崖石刻,是该所舟曲勘察队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对因2010年8月8日泥石流灾害损坏的石门沟栈道遗址和北宋摩崖石刻进行保护工程勘察及方案设计时发现的。

  何双全介绍,这3处石刻均分布于石门峡东崖崖面上,与西崖题记相对,下距河床5至12米,从南至北竖向排列。因常年遭受风侵蚀,表面苔藓覆盖,字迹多漫漶不清。根据图像辨认,初定为北宋中期摹刻。

  据了解,第1处摩崖石刻文字面积约1平方米,共26字,标明纪年为“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简要记载了福津县“手分严庆”、“作头叶文政”监修石门峡栈道之事;第2处文字面积约0.5平方米,竖刻4行,每行约10至12字,内容也是修造栈道的纪事,纪年为“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第3处线刻一鸭形图案,未见纪年。(记者 朱世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名县北门口村北古墓群发掘现场。马顺利 钱春青 摄


大名县北门口村北古墓群发掘现场。马顺利 钱春青 摄

  大名境内修高速,勘探出大批古墓葬文物。经过抢救性发掘,勘探出的80余座墓葬中,目前已发掘清理了17座,出土唐代墓志两盒和若干陶容器及铜钱等器物。

  据了解,邯大高速将在大名境内东西穿过,全长40余公里。自6月份全线动工以来,邯郸市文研所会同大名县文保所组成文物勘探队伍,对邯大高速大名境内全线进行了细致地调查及地下文物勘探工作,发现了众多明清及以前的古墓葬和窑址等。在位于大名县北门口村北三四百米处的高速建设工地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的范围内比较集中地勘探出了80余座唐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及两座陶窑址。

  7月初,由邯郸市、大名县文物部门组成的文物考古发掘队,针对该墓群聚集的原因和埋葬的历史信息展开了全面地抢救性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据介绍,这些墓葬的发掘将为研究大名古代历史、丧葬制度及风俗民情提供可靠的实物见证。相关链接:大名府

  大名府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 大名府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大名县现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马顺利 钱春青 赵永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次出土文物之丰富,出人意料”。石家庄张杨村战国墓群野外发掘7月20日正式结束,12座墓葬共计出土文物120多件,初步推断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距今两千多年。昨天考古队领队刘连强向记者展示了本次发掘的部分珍贵文物,他透露该墓群依然有诸多谜团待解。


出土的青铜剑。

  身份之谜

  今年5月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发现一处战国墓群,约有古墓葬16座,位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山国遗址范围内。随后河北省文研所与石家庄市文研所共同组成考古队展开发掘。刘连强透露起初他们以为是平民墓,之后的发掘改变了他们的既定印象,“一些墓葬有棺有椁,按礼制不是平民的规格。再就是出土文物,譬如几乎每墓必出的带钩,样式繁多,加工精美,在同类墓群中很少见。这些都表明墓主人身份绝非一般百姓”。他透露在墓葬群东北方高地上的一座墓中出土一组陶器,其中一件鸭形尊在高级别墓葬中较为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一把青铜剑的出土,揭开其中一位墓主的身份。“应该是墓主人随身携带的武器,因此这位墓主是位战国武士”。记者昨天亲睹了这把战国剑的风采,长约46厘米,尽管剑身还有泥土和锈蚀,但依旧寒光闪闪,拿在手中分量十足。

  张杨村战国墓群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刘连强表示该墓群就在中山国都城附近:“离都城有两公里,位于中山王陵以南一公里,初步推断应该是中山国人或其后裔,墓主人身份不算特别高,但也绝不是很低。”

  葬俗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还显示了一些奇特的丧葬习俗,譬如“毁器”。刘连强解释说:“就是把陪葬品毁坏后再放到墓主人身边埋起来,这一现象在中国考古中很罕见,在河北更是如此。”他介绍说此次发掘中有两个古墓有这种现象。之所以把陪葬品弄坏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邪,二是古人相信只有“毁器”才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

  文物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出土的文物,引发了多种猜测。“譬如那位佩带青铜剑的战国武士墓中出土的几件文物,有个巴掌大的方形青铜片,其中一面上有钮,还有红色线条画成的方格,起初以为是棋盘,但现在我们更倾向于这应该是个铜镜”,刘连强还向记者出示了12个大小相似的椭圆形石子,“也是武士墓中出土的石子,没有人工打磨迹象,根据形状、大小和材质看,有可能是中山国人消遣娱乐用的六博棋”。(燕赵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7月16日下午,湖南常宁文物局接到举报:称常宁宜水新城建设项目工地——培元办事处两江村竹园组取土工地发现古墓葬,专家现场初步勘测推断:两处古墓极可能是东汉墓葬!

  在工地上,我们看到了裸露的墓道,两个墓口并列在一起,相距不到10米。墓道里满是泥土,墓道青砖上有细致花纹。

  常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李云霞告诉记者:根据这个墓葬的形式和砖上的花纹,可以初步认定这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墓葬。

  专家介绍,施工的挖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墓葬后面开挖,导致后区墓室一半被挖断,目前保留的是墓室和墓道的一部分,里面到底有没有文物,还必须经过抢救性的挖掘。

  根据墓葬周围环境特点,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墓葬群,无论是从文物抢救还是考古研究来说,都有挖掘的必要。如果是男士可能会有一些兵器,如果是女士的话可能就有一些青铜镜、梳妆品,或者坛坛罐罐,东汉墓的特征很明显。这两个墓处于左骨架状山坡的半山坡上,东北西南朝向,符合东汉时期一般都是葬在半山坡下的习惯,所以这个山坡有可能是汉代一个古墓群。

  鉴于古墓的重要意义,目前市文物部门已派专人24小时值班守护,等待挖掘。(红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达摩像


通真岩外景

  继在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发现过清光绪年间的岩刻“歌台暖响”后,今年6月在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过复查,考古专家们在岩刻上方发现了一个隐隐若现的达摩祖师画像。这次达摩画像的发现,为广东地区增添了新的文物种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近日被广东省文物局评选出“十大新发现”之一。达摩曾在岭南传播佛教

  通真岩洞口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大岩壁,达摩祖师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神龛的模样。

  据考证,通真岩的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描绘了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其矿彩颜料已经石化,融入了岩层,十分古老,从史料、矿彩石化状况及绘画风格等,这尊佛祖供像时间应为隋代。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幅纵横98厘米。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

  史载,达摩历三年渡海,于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广州登岸,初居华林寺,驻锡光孝寺,在岭南曾居留过一段时间。相传,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云后来在回国途经葱岭时,遇见达摩祖师,禅杖上挑着一只鞋。问他何去,达摩说:“回归西天”。宋云回到中原后,知道达摩祖师早去世下葬了,群臣不信,于是打开达摩坟墓,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只鞋。阳春通真岩摩崖岩画里“只履西归”的典故即出于这个故事。阳春春湾隋代即建有禅寺

  阳春市春湾镇为汉高凉县地,南朝刘宋置龙潭县。梁改龙潭为铜陵县,史载南越王时期赵佗曾在此炼铜。春湾地区古代为两川高凉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南北朝时期,北方内地移民以及北方流民中的游僧多从春湾进入高凉地区,成为这一地区佛教传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达摩从广州登陆后在岭南进行佛教传播,促进两川地区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据介绍,春湾早在隋代已建有禅寺,曾一度以供奉达摩祖师享有盛名。而西江地区新兴、罗定等县市与阳春一山之隔,也分别在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四年(621年)始建佛寺。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兴县,其早年成长明显受到这一地区佛教环境影响。由此可见,春湾是岭南早期佛教重地之一,有着相当独特而久远的佛教背景。

  据了解,传世的达摩画像多为宋代以下的作品。现存最早一幅“达摩六祖师像”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为宋代作品。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仍属罕见,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状若罗汉,与西域人长相无异,在智慧、庄严中给人以欢喜,教内相传此才是真法相,佛教中人信是真身再造。当地考古专家认为,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绘画颇具魏晋遗风,体现了隋代“瘦骨清像”的时尚特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一处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新发现一处保存完好、布局规整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群,共清理墓葬104座,出土铜、陶、骨、贝、玉、水晶、玛瑙等不同质料的文物近300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习俗以及城野布局、人口分布、社会结构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据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介绍,这批墓葬布局有序,排列规整,显然是有意规划,专家推测这里应为一处典型的公族墓地。从初步的整理情况分析,墓地埋葬的时代跨度应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这批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一般为单人葬,其中规格高的墓葬有棺有椁,有的多达两椁。随葬品齐全,除个别墓葬随葬成套的青铜礼器外,其余大多随葬组合齐全的仿铜陶礼器,器物组合一般为鼎、敦、盘、舟、匜等。

  樊温泉说,随葬品多放置在棺外墓主人的头顶一侧,如编号为M3的墓葬,在椁内棺外有头箱和边箱,随葬品多放置在头箱内,出土铜鼎、铜敦、铜盘、铜舟、铜匜、铜甑、铜觯各一件,另外还有铜戈、铜车軎、铜镞、铜马衔、骨马镳、玉圭、玉柱、贝币、陶釜、陶罐等。

  樊温泉说,在此次发掘过程中,他们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墓葬群开展了寄生物的考古研究工作,经采集分析墓葬腹土样品,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钩虫卵,对研究当时的人群健康状态、迁徙交流及寄生虫病分布等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信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被发现的翰林墓。

  新洲邾城街胜英村楼子湾一村民家桃园内,藏着一处墓葬。经考古人员多次考证,其为清嘉庆年间一吴姓墓葬地,距今有210多年。

  78岁的吴春发,是一名退休老干部。他与村民闲谈时,得知楼子湾有座翰林墓。他到现场看了看,又查对了《吴氏家谱》,发现该墓主人吴世炳,又名光远。

  昨日,新洲文物管理所所长谢新民说,6月20日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三阶段补查中,他们得知有此墓,遂到现场调查。依据墓碑所载,确定为清嘉庆年间“吴世炳”之墓。

  该墓葬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土冢封土现高约60厘米,墓地长约4米,宽2.7米,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

  墓碑通高110厘米,底部正面宽120厘米,由碑帽、边石、正碑构造而成,分上下两部分。碑帽由红砂石铸造,正面刻有“翰林墓”三个大字,周边刻有缠枝花纹,边石也为红砂石,碑文“先考吴公讳世炳大人之墓……”因年代已久,部分字体脱落。

  新洲区文物管理所谢新民所长称,此墓葬目前已出土,它的发现,对研究本地名人在乾隆时期的历史和文史延续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墓碑饰物曾屡次被盗又送回

  据吴春发介绍,吴世炳生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二十八日亥时,卒于嘉庆辛酉年,享年五十二岁,生前为朝廷翰林。

  他名先远,字世炳,号午阳。兄弟8人,世炳排行老末。吴春发说,《吴氏家谱》上没有记载吴世炳的更多情况,民间也没有多少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

  吴春发说,他曾听说,吴世炳为当地族中的教育、兴建吴氏祠堂和续修吴氏宗谱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如今吴世炳没有直系后人于世,其三哥的两个九世孙都在上大学,楼子湾吴氏族人只知道有座翰林墓,但不知其生平。

  村民吴细平说,其墓碑上面的红砂石饰物曾几度被附近村民偷走,村民传说偷盗者突然生病,只好又将此物放回墓碑。附近的在外工作人员和一些考生常到墓前祭拜祈福。(长江商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重庆近日发现一座明墓,不仅雕刻精美,而且出土了釉陶卧女枕等精美文物。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该明墓为长方形竖穴石室墓,三室并列,平顶,长5.1米、宽4.94米、高1.36米。三墓室形制基本相似,均由封门、前室、墓门和后室组成,其中前室有过道相通。墓内装饰大量精美雕刻,有人物、动物、瑞兽、花卉、吉祥图案及仿木结构建筑等。该墓早期曾遭盗扰,此次出土的器物有釉陶卧女枕、银簪和铁棺钉等。

  考古专家指出,该墓形制与曾经发现的重庆地区大型明墓接近,墓内的云纹也是重庆地区明墓中常见的纹饰。该墓规模较大,雕刻精美,修建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墓主人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财富。这一明墓的发现对研究明墓形制和空间装饰特征等有重要价值,同时墓内雕刻工艺精湛,纹饰清晰,这为研究明代的雕刻工艺、服饰、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悉,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此墓将整体搬迁回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以便进一步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