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这项数字海报发明使人们想起汤姆-克鲁斯主演《少数派报告》中的科幻情节,剧中克鲁斯饰演的角色路过一排数字标识牌,这些标识 牌对他的视网膜进行了扫描,并呈现出他感兴趣物品的数字全息图像。同时,当他进入到一家商店时标识牌显示一位美丽女性向他推荐衣物的图像广告。现实中的数 字海报也同样能通过摄像机扫描路过的人是否对海报关注,并适时地改变海报内容。
儿童可以虚拟“试穿衣服”
电影中的数字海报
目前,这项最先进的数字海报通过叠加数字图像,使购物者能够看到衣物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交互广告商R/GA公司现已向美国鹰牌服饰公司推出系 列童装海报广告,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野蛮人集团(The Barbarian Group)广告公司执行总裁本杰明-帕尔默(Benjamin Palmer)说:“我们试着揭示人们大脑所思考的事物,如果人们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我们将尽可能地捕捉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面部识别技术已应用多年,但直到目前才应用至商店,这是因为该技术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且商业领域能够承 担相关费用。这种最新的数字海报能够探测到人们皱眉和点头的动作,以及更个性化的特征,从而让人们担忧该技术是否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
该广告公司有望在今年夏季推广这种新式数字海报,而公司的其它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能真实地识别人们的面孔,一旦你睁开你的眼睛,该系统便会跟踪你。不过,这项新型广告技术距离成熟推广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它或许可以作为商店的缩影连接至顾客家中电视。
(凹凸曼)
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2020年前,中国将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谈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他说,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安全返回和精确落点。这个任务神五、神六已圆满完成。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为第三步做技术准备,这一步需要突破四个关键技术。第一个关键是出舱,该任务已由神七完成,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全面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第二个关键是交会对接,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天运行,在2年左右时间里,神八、神九、神十飞船先后与之交 会对接,结束后飞船返回地面。第三个关键是补加,将研制一艘货运飞船,为航天员补给水、空气、设备、原料等。戚发轫透露,该货运飞船是无人飞船,运货量大 于载人飞船,有交会对接的能力,可与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第四个关键是建立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空间站不能只依靠飞船运送物资,必须研发再生系统,例如用 水,需要再生净化空间站宇航员的汗水、废水甚至小便,实现可循环使用;将努力实现氧气的制造等。
戚发轫说,“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主要为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而“天宫二号”则完全是小型空间实验室,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展开 各种工作和试验。目前,“天宫二号”技术方案已经完善,研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将解决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将来随着空间实验室体积的增 大、可靠性的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具备了这一切,中国才有条件展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立空间站。戚发轫说,空间站长期有人照料,使用寿命能达到10年左右,容积也比较大,仅核心舱就有20吨。“目前最需要的技术支持是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
他说,届时将有2到3名航天员长期照料空间站,其中可能有一名女性。“考虑女同志,主要是从医学研究着眼,譬如考察太空工作对生育是否有影响。”
此外,中国空间站将面向外国、中国港澳地区科学家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罗沙)
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的果蝇神经系统图
科学家利用荧光蛋白“双重大脑彩虹”成像技术描绘出的果蝇大脑
200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实验鼠的神经结构图。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2月27日报道,美国研究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更多的改进,并描绘出果蝇的神经网络,公布的图片相当漂亮。
通过激活神经元中的复合荧光蛋白,科学家们能够绘制出神经网络图,以研究生物的大脑究竟是怎样工作的。美国果蝇学者使用的这种叫做“双重大脑彩虹”的技术要比之前的方法更为直观,它是用更多的颜色对果蝇的神经网络进行标记和描绘。
从照片上来看,果蝇大脑横断面上方的很多神经元都显示得非常清晰。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修改”果蝇的基因来进行更精准的着色标记,这对研究神经元之间究竟如何“通讯”以及未来破解人类大脑的秘密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公布在上周的《自然方法》杂志上。
人民网3月1日电 负责承担伊朗布舍尔核电站建设任务的俄罗斯原子能机构2月28日披露,因电站内的金属微粒可能被燃料棒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俄技术人员做出了从布舍尔电站反应堆内卸载核燃料棒的决定。这是外界首次了解伊朗第一座核电站“熄火”的确切原因。
据悉,俄罗斯技术人员在电站内的冷却泵中发现了一些受放射性污染的粒子,并担心它们已经同燃料棒“有了亲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移除核电站燃料棒才能进行彻底检修,以便排除隐患。现在还不清楚布舍尔核电站将于何时重新装载燃料棒,并且再度开始“点火”准备。
此前,伊朗政府高级官员宣布,出于“安全考虑”,该国首座核电站内的核燃料已经开始“被迫卸载”。西方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含糊不清的声明暗示,伊朗核计划遭遇的最大挫折,很可能在核电站控制系统遭遇了“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产生的连锁反应。
外界普遍认为,所谓的“震网”病毒是美国和以色列专门针对伊朗开发的第一种“网络武器”。这种软件据称能通过向监视电脑屏幕的控制员提供错误信息,结果导致伊朗离心机失控,甚至让运行中的核电站发生严重泄露事故。
伊朗方面表示,“震网”病毒没有对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少量工程师的手提电脑遭感染。伊朗承认,该国的浓缩铀提炼设备因“震网”病毒袭击而暂时罢工。此外,这座核电站所使用的燃料都来自俄罗斯,发电后产生的废料也将送回俄罗斯处理,因此不会被用来制造核武器所需材料。
在布舍尔核电站的控制系统遭“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担心,这座核电站正式运营后,可能发生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造成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露。据称,一旦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整个核反应堆爆炸的威力将相当于一颗“小型核弹”。
关注伊朗核计划的西方官员称,在大型核电站启动前,反复装载和卸载燃料属于正常流程。美国则认为,伊朗正在利用布舍尔电站做幌子,秘密研发核武器,这种说法遭到了伊朗的断然否定,但西方国家仍不放心,并对德黑兰采取了一系列制裁禁运措施。
采用轻水反应堆的布舍尔核电站在俄罗斯援助下建设完工,并从四个月前开始加载核燃料。伊朗原计划让这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电站在今年内投入运行,但因去年曾发生“小泄露事故”。这座造价超过10亿美元、已经推迟10多年投产的核电站,只能再度“休息”。
西方国家担心,伊朗现在拥有的浓缩铀在经过继续提纯后,可加工成一到两颗原子弹。伊朗境内目前共有4000部用来加工浓缩铀的离心机。截至目前,这些离心机“工作正常”。据悉,这些设备能够在一年内加工出足以制造原子弹的浓缩铀材料。
目前,伊朗已经掌握了自行生产浓度为20%铀材料的技术。熟悉核技术的专家指出,将20%浓度的铀浓缩材料加工成制造核武器的材料,所需时间将大大少于从铀矿加工浓缩至20%浓度的时间,这是最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安之处。(高轶军)
中广网北京3月1日消息(记者孙利 王握文 陈明)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昨天(28日)在北京开工,标志着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北京市昨天同时启动建设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由门头沟石门营站到石景山区苹果园站的S1线西段工程格外引人注目。这条线路全长约10.2公里,将采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核心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磁浮中心学科带头人常文森教授说:“磁悬浮列车也是轨道交通,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消了车轮,车体和轨道之间没有接触,所以噪声非常低。”
目前,在世界上仅有日本拥有中低速磁浮列车的运营线路,我国上海曾引进德国技术建造了一条高速磁浮运营线路。常文森教授说,与传统的地铁和城铁相比,磁浮列车具有噪声低、振动小、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等特点。
常文森表示:“离磁悬浮列车轨道10米左右噪音也只有64个分贝,轮轨列车有78个分贝。转弯半径小,正线可以小于100米,轮轨列车大概在250米到300米。”
常文森教授说,无论是上海运行的高速磁浮,还是北京要建的低速磁浮,都不存在电磁污染问题:“中科院电磁辐射研究所进行过多次测试,证明磁浮列车的电磁干扰和普通轮轨列车没什么区别。”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工程院28日在北京发布其完成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说,中国加速发展核电是必要的、迫切的,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
经过两年论证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核能专题组形成广泛共识,提出多个研究结论:
——加速发展核电必要且迫切。核电是成熟的、可以批量化建设的能源,是满足中国能源发展需要的现实途径。加快核电发展,也是解决中国能源环境污染,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增强参与核能国际市场竞争力;建成足够安全、经济性好、技术先进的协调发展的核能工业体系;建成核燃料供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
——2020年核电总装机规模可能实现达到7000万千瓦目标。中国已掌握二代改进机型的核心技术,在设计、设备制造、建造安装、核安全监管、项目管理、核燃料供应、电站营运等各个方面都己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核电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7000万、2亿、4亿千瓦,核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分别为4.6%、10%、16%,核发电量占总电量比重将分别达7%左右、15%、24%。
——铀资源不是中国核电发展不可克服的制约因素。中国是铀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己经探明了相当量的铀资源,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目前国内勘查投入十分不足,只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内勘查,可提高中国铀资源保障能力,还可统筹安排,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铀资源。同时,加强核燃料后处理和快中子堆的研究,实现铀钚再循环复用和快中子堆核燃料增殖。
——中国核电装备能力国产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二代改进机型设备供应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实现三代机组装备制造的国产化能力也指日可待。
——核能发展技术路线走“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发展道路。2020年前,在尚未掌握第三代技术之前继续建设二代改进机型压水堆,在三代核电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后,尽快实现由二代改进为主向三代过渡;2035年初步具备能增殖核燃料的快堆核能系统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发展高温气冷堆及其高温应用技术,向高温制氢等非电应用扩展;开展核聚变基础研究和应用方向的探索研究。
——核燃料循环技术路线和政策。2025年开始由开式循环向闭式循环过渡,2035年开始向快堆增殖燃循环转变,逐步实现增殖核燃料、核燃料供应可持续、高放废物分离-嬗变、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
——核电建设布局政策。大力堆进内陆核电建设,要遵循“不争论、往前走”和“不折腾”原则,二代加核电站可在沿海和内陆继续建,同时加快三代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经过实际运行、考验和经济评估后,尽快开始批量建设第三代核电站。(完)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通常认为塑料导电性极差,因此被用来制作导线的绝缘外套。但最近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覆盖至一层塑料层之上,并借助离子束将其混入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将可以生成一种价格低、强度高、韧性好且可导电的塑料膜。
取得这一成果的小组由两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专家领导,分别是保罗·麦里迪斯(Paul Meredith)教授和助理教授本·鲍威尔(Ben Powell),以及一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家亚当·米考林(Adam Micolich)教授。他们的这一成果已经发表于《ChemPhysChem》杂志。该项研究所依据的实验由前昆士兰大学博士生安德鲁·斯蒂芬森 (Andrew Stephenson)进行。
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来测试半导体,如硅片的导电性能。但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塑料膜材料的尝试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的, 一直进展不大,直到现在才取得突破。麦里迪斯教授介绍说:“这个小组所作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离子束技术改变塑料膜材料的性质,使其具备类似金属的功 能,能够向导线本身那样导电,甚至可以变成超导体,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变为零。”
为了显示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小组采用这种材料,参照工业标准制作了电阻温度计。在和同类型的铂电阻温度计进行对比测试时,新材料制作的产品显示了类似,甚至更优越的性能。
“这种材料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几乎保留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全部优势——机械柔韧性、高强度,低成本,但与此同时它却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这通常可不是塑料应该具有的特性。”米考林教授说。“这种材料开创了一个塑料导体的新天地。”
而安德鲁·斯蒂芬森则认为这项技术最令人兴奋之处在于这种薄膜的导电性可以进行精确的调整或设定,这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他说:“事实 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材料的导电性更改10个数量级,简单的说,这就像是我们在制作这种材料时,手里拥有100亿种选择。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导 电的塑料,或者导电性和金属一样好的塑料,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全部可能性。”
这种新材料可以利用现在的微电子工业常用的设备轻易地制造出来,并其相比传统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这种新材料对暴露在氧气中的抗氧化能力也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表示,综合以上这些优势,这种借助离子束处理高分子聚合物得到的薄膜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完美融合。(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