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3病毒可提高太阳能电池性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月26日在其网站上宣称,该校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通过一种名为“M13”的病毒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近三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碳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理想的情况下,碳纳米管会收集更多的电子,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积,从而产生更大的电流。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该技术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碳纳米管有两种,按功能可分为半导体类碳纳米管和导线类碳纳米管,两种纳米管不但在作用上不同,还容易发生聚集,从而严重影响转化效率。
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M13病毒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病毒长度为880纳米,结构简单易于操控,且对人体无害。M13病毒中的一种肽可使其附着在碳纳米管上,从而保证纳米管处于恰当的位置上,避免与其他碳纳米管发生黏连。每个病毒使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可以控制大约5到10个纳米管。实验显示,采用病毒结构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可将光电转化效率从普通太阳能电池的8%提高到10.6%,而新系统在重量上只增加了0.1%。
研究人员发现,除可固定碳纳米管外,M13病毒还会产生出二氧化钛,而二氧化钛颗粒可有效提高电子的传输效率。这种物质同样也是“格雷策尔电池”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格雷策尔电池”也被称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是通过模仿光合作用产生电能。其发明人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光子学和界面试验室主任迈克尔·格雷策尔曾因该技术被授予芬兰2010年“千年技术奖”。此外,M13病毒还会让碳纳米管具有水溶性,使其在室温条件下可更方便地加入到太阳能电池板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研究人员称,关于两种碳纳米管在太阳能电池中具有不同效用的发现也是此次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前还没有被实验证明过。半导体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但导线类纳米管的作用却正好相反。该发现或有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纳米电池、压电材料或其他与电力相关的材料。
负责该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安吉拉·贝尔彻说,该技术还可以用来设计其他病毒增强型太阳能电池,包括量子点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提高普通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上该技术也有很大的潜力,不过这有赖于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垃圾围城”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道难题。最近,一项叫作EMK垃圾自动分类机的技术在北京获得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垃圾分类处理新的前景。请关注——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目前,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于垃圾分类,而我国的垃圾分类起步晚,且受到居住面积、公众意识、运输及处理环节的局限,难以实现源头分类。记者最近了解到,如今这一难关已经借助一项叫做EMK垃圾自动分类机的技术在北京获得突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该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北京将成为运用科技设备进行垃圾分类的标杆性城市之一,“垃圾围城”将不再是难题,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的梦想将得以实现。
人工垃圾分类效果不佳
再生资源是一种被重新发现的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合理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有效平台,不仅关系到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实需求,也关系到城市的运营质量和形象。
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是再生资源的两大来源,其中又以生活垃圾为最主要源头,因此要解决再生资源回收难题,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转变思维变废为宝。目前,垃圾分类是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最佳途径。
据了解,在我国主要是通过人工分选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资。在输送带上靠人工手选可将有用物质捡出,这是较经济、简单的办法,但劳动量较大,且在人工分选过程中,进料系统不能实现自动进料,需要人工将废物从周转箱转移至料斗中,进料口达不到密封和负压状态,环境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即使使用分类机,采取筛选法、磁选法、水选法等都是对单一物料的分类,不能将复杂的混合物料分离完整,解决不了我国垃圾含油、水、容易堵、挂、粘等难题。这些垃圾分类技术局限性较大,不仅工艺流程繁琐复杂,而且不能实现各类组分的有效分离,存在垃圾处理成本高、处理效率偏低,组分分离不彻底等瓶颈。
现在我国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利用难度很大。当前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卫生填埋、生物处理和焚烧,但是混合收集的垃圾,各种处理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且贻患后人。因此,垃圾分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成为“十二五”解决垃圾问题的当务之急。
垃圾分类实现自动化
记者了解到,北京依米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将自动化识别器引入研发理念,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研制出全国首个利用模糊识别控制模拟机械手手段实现垃圾分类的EMK垃圾分类机,已在北京市试点成功,攻克了现有垃圾分类技术的盲点,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了生活混合垃圾再分类这一世界性难题。
据北京依米康公司研发总经理曹东民介绍,该机不仅可同时具有破袋和分类两种功能,而且一台机器就可将塑料、织物、纸张等各类物品有效分离,且分离出的物品干净、完整,分离出的塑料和织物不缠绕、不粘连,分出的有机物组成纯粹、均匀、杂质含量低。该系列垃圾处理机不仅比同类设备处理成本低,而且有占地面积低的特点。以500t/d垃圾分选设备的占地面积为例:传统垃圾多级分选流程需占地73亩,垃圾水力+多级分选流程也需占地74亩,而EMK垃圾自动分类机占地仅100平方米。不仅如此,该分类机还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及垃圾处理量,研发出针对于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陈腐垃圾三大类别的6种不同型号的20余款机器,使分类机可以适应不同处理量及不同类型的垃圾。
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机
在城市社区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了很大比例。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厨余垃圾的比例为32%、上海为42%,广州甚至高达47.86%,而在西方发达国,其厨余垃圾比例一般都在20%以内。也正因为存在着这个差异,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垃圾分类设备很难适应中国城市垃圾的组分结构要求,无法有效分离厨余垃圾,连续运行甚至会出现粘连现象。而EMK垃圾分类机适应我国国情,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含水率、油脂均无特殊要求,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上的分离率达95%以上,与手工分选相差无几。
记者调查了解到,北京1个人工,如果工作24小时,能分类出2吨的生活垃圾,用EMK垃圾分类机1小时能分类出50吨的生活垃圾,每吨成本不到3元,而人工成本1天却需要150元,成本效率显而易见。
北京市环保专家贺世群、孙吉民等在考察了EMK垃圾分类机情况之后,一致认为,EMK垃圾分类机的这一分离技术,从源头治理出发,设定的技术路线思路新颖,符合中国国情,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EMK垃圾分类机完全符合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后续产业化的要求,不仅实现了从人工到技术、单一到复合的垃圾分类突破,而且消解了垃圾分类过程中耗费人力最大的中间环节,为垃圾资源化生态处理奠定了基础。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人造大脑领域获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用碳纳米管成功制造出了一个能模拟大脑突触功能的电路,可实现神经细胞的功能,为构建人工合成大脑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在日前举行的2011年IEEE/NIH生命科学系统与应用研讨会上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是形成感觉和思维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大脑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碳纳米管是由六边形碳环微结构单元组成的一种纳米材料,其直径比铅笔芯还要细100万倍,具有独特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在电路中可作为导体或半导体。由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艾丽丝·帕克和周崇武(音译)领导的这个研究小组,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纳米电路设计技术,成功制造出了能模拟突触功能的碳纳米管电路。
帕克从2006年便开始探讨开发人工大脑的可能性。他说:“制造出人工突触将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而人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与至少10000个突触相连,如何建立模拟大脑功能的神经结构和连接,是我们下一步更为复杂的工作。”
帕克表示,未来几十年内人类或许就能在人造大脑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即便未能实现,至少也会开发出能模拟大脑部分功能的设备。但无论怎样,其中关键的一步在于如何利用逻辑电路来模拟大脑的可塑性,因为在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大脑会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和新的连接,要想通过电路来模拟这一过程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不过,帕克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对人脑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不远的未来,我们或许就能用纳米技术对外伤性脑损伤进行治疗,另外,也可以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更智能更安全的汽车。
论文合著者、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学院的乔纳森·乔希说,在该研究的最初阶段,跨学科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经常需要不同学科的多个工程师同时投入工作,最终周崇武和他的研究小组提供了理想的纳米技术动态电路。要解决今后面临的问题同样还要依靠这样的合作,才能不断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王小龙 何屹)
日前,广东东莞一名患胆结石的女工住院28天去世,留下了一张45万元的“天价账单”。尽管这些费用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期间,但对于一个打工者来说,如此高额的医药费,显然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此事引发了社会对过度医疗的热议。
近年来,类似的“天价药费”事件并不罕见,不仅在民营医院屡屡发生,而且在公立医院也频频上演,集中暴露出我国医疗体制的弊端。
专家认为,公立医院是我国医院的主体,也是百姓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由于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政策,很多公立医院为了多创收,鼓励医生多开药、滥检查,从而使医患之间形成严重的经济利益对立。因此,过度医疗的根源在于公立医院扭曲的补偿机制。
1.由于挂号费和手术费低廉,而且多年不调整,医生不能从劳动中获得有尊严的合法收入,这就使得部分医生铤而走险,收取药品回扣等不正当收入
以药补医是我国公立医院的一大弊端,被称为“万恶之源”。这一制度原本是为了弥补公立医院的收入不足,政府允许医院在药品进价上加成15%—20%,但实际上却演变成了过度医疗的“推手”。
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药品收入、检查收入、劳务收入和财政补助。目前,在各级医院的总收入中,财政补助只占10%左右,而药品和检查收入占了绝大部分。在这样的体制下,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就必须多开药、多检查。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说,目前,北京市医生的挂号费都是执行1999年制定的标准,分别是5元、7元、9元、14元。而在北京协和医院周围,一碗牛肉面是16元,一次证件快照是20元。由于挂号费和手术费低廉,而且多年不调整,医生不能从劳动中获得有尊严的合法收入,这就使得部分医生铤而走险,收取药品回扣等不正当收入。
尹佳告诉记者,一个大夫如果认认真真看初诊,一上午15个患者就很饱和了,加上复诊取药的也不应该超过30人。如果病人太多,看病质量肯定上不去。发达国家一般是根据病情复杂程度来制定收费标准,医生按照劳动量来收取诊疗费。而我国不分病情轻重,无论初诊还是复诊,诊疗收费都一样,医生看病越细收入越低。
物的价值超过人的价值,是我国医疗收费的一个突出问题。据北京市卫生局2010年公布的医院成本核算数据显示,超过50%的医疗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以朝阳医院为例,针灸科、儿科等都是亏损较严重的科室,越是基本的、人力成本高的医疗项目,定价越低,亏损越严重。如骨科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因手术难度高、危险性大,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患者瘫痪,所以每次至少需8名医护人员合力完成,这样一台耗时5个小时的手术收费是1700元。如果医生不多用高值耗材,不多开药,手术越多越亏本。
此前,北京市曾对8家三级医院进行调查,共核算医疗项目18257项,其中盈利的为43%,亏损的为57%。从总体收益看,8家医院都呈现较严重的亏损状态,盈利的医疗项目收益不能弥补亏损的医疗项目带来的损失。其中,护理费、治疗费、门诊挂号诊疗费、住院诊疗费全部亏损,手术费盈亏不一,有些手术盈利很高,但多数手术亏损。盈利的项目主要是化验费、检查费。在亏损项目中,有4919项是政策性亏损,即医院无法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而扭亏为盈,需要得到政府的补偿,这部分项目占到了总医疗项目的27%。
为了扭转这一现象,北京市卫生部门今年制定了新型财政补偿政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分成三部分:经常性补偿、鼓励性补偿和专项补偿。其中,经常性补偿包括对亏损且无保本点的项目进行补贴,对离退休人员全额保障;鼓励性补偿是对成本管理控制好的医院进行奖励;专项补偿是对设备更新和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2.公立医院几乎都在给科室下达创收指标,按收支结余分配奖金。如果科室完不成创收任务,就会被扣罚奖金。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医生必然会靠诱导消费增加收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认为,很多公立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原因就在于绩效考核机制导向错误。目前,公立医院几乎都在给科室下达创收指标,按收支结余分配奖金。如果科室完不成创收任务,就会被扣罚奖金。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医生必然靠诱导消费增加收入。
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一位医生说,院长考核科主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经济效益。因此,很多科主任热衷于引进新技术,增加服务项目,以获取更大收益。例如,胸外科引进液氮冷冻机,用于术后病人的肋间神经冷冻,以达到暂时止痛目的,价格是每次2000多元,属于自费项目。其实,这项技术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只要改进一下缝合方法,如采用保留肋间神经关胸术,即可避免神经损伤和疼痛。这样的缝合方法虽然有利于病人,但无法给科室创收,因此很难普及推广。
如今,很多医院都热衷于引进赚钱的项目,制造了很多“无效的需求”。例如,北京某医院肿瘤科引进了一项“基因检测技术”,医生极力推荐术后病人把病理组织交给一家公司进行检测,以便更准确地选择化疗药物。事实上,这项技术还很不成熟,疗效尚缺乏验证。但是,科室为了增加收入,总是诱导患者自费检测,每次是8000多元。
北大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说,心脏支架有两种,一种是两三千元的金属裸支架,一种是上万元的药物支架。这两种支架各有利弊,不同的病症应该选择不同的支架。但我国几乎全部使用药物支架。这主要是因为便宜的支架利润空间小,贵的支架利润空间大。卖贵的支架,从医院到科室到个人,都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各种利益链的存在,最终伤害的是患者利益和公众健康。
3.医院盲目追求“世界一流”,医生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是过度医疗产生的一大“温床”。“技术至上”主义的盛行,导致医学越来越昂贵
医院盲目追求“世界一流”,医生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是过度医疗产生的一大“温床”。近年来,随着CT、核磁共振、PET等高端检查仪器的普及,廉价的X光、黑白B超等设备在大医院几乎绝迹。例如,一名怀疑骨折的患者,本来只需要花几十元拍张X光片,如今却不得不花几百元拍CT片。虽然成像效果更清晰了,但在临床诊断上并没有更大的实际价值。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CT冠状动脉成像本来只适用于胸痛病人的检查,但现在被普遍运用到高端体检中。心脏植入式自动除颤器本来适应症是针对已发生过心脏骤停的病人,但现在已广泛用于预防中,成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研究显示,该技术对九成心律失常者没有效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20年前,胃癌诊断通过纤维胃镜、常规活检病理诊断等只需440元,而现在基础诊断需要2830元,如果使用核磁共振等诊断技术,所需的花费则上升至8000元—10000元。胃癌化疗从20年前的每人次平均100元,已提高到现在的15050元。然而,费用的上升并没有带来胃癌5年生存率的提高。研究显示,1975—1980年,三期至四期胃癌病人5年生存率是43.2%,1991年—2000年却是41.1%。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医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一些医生认为,有了新技术你不用,就代表你技术不行。这种“技术至上”主义的盛行,导致医学越来越昂贵。
韩启德认为,技术的发展要以社会和个人经济承受能力为衡量指标。价格低、效果好的适宜医学技术,不应该在新的治疗手段出现后被抛弃,一味追求新的、昂贵的技术,而丢掉了最简单有效的手段,违背了医学价值。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许多高成本的医疗技术被引进我国,但其中不少是可以被更加便宜、更加经济的技术替代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路线,是当今发达国家面临医疗成本压力的重要原因。对于我国来说,必须坚持适宜技术、适宜药品的道路。
第一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科学家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核糖体、细胞膜、膜通道及刚形成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拍摄了核糖体驻留在膜通道上,蛋白质分子逐渐进入到细胞膜的瞬间,此前尚没有科学家成功地拍摄过这一过程。
德国慕尼黑大学贝克曼研究小组采用了一种名为纳米小碟的最新膜蛋白研究技术。这种纳米小碟是一种脂质体的超微小碟,与天然细胞膜的组成一样,由两层磷脂层组成,每个磷脂分子都有活跃的亲水头部基团和长长的疏水尾部,能成功地将特定膜结合蛋白嵌入其中。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有助于解开膜蛋白的生化行为模式,并能帮助获得膜蛋白的结晶,从而应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获得其原子水平结构图。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小组则使用冷冻电镜图像技术获取了核糖体及其他分子的原子水平结构信息。
分析显示,膜通道会进到核糖体E位点来帮助蛋白质进入通道。不同类型蛋白质的膜通道以或分泌或开侧门的方式,引导蛋白质进入膜内。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核糖体与膜表面会在此过程中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蛋白信号序列能通过通道将蛋白固定在膜内,而此前的研究认为,信号序列负责“告诉”核糖体形成何种蛋白,并引导蛋白到达细胞内外的最终目的地。
第二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舒顿、谷巴特及研究生克利斯朵夫发现蛋白质进入膜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核糖体从细胞内的高能分子获取化学能,然后将蛋白质“推”入膜通道,最后蛋白质进入膜内。(何屹)
设计师 表示,如果测试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这架巨型无人驾驶太空飞机将可能在10年内真正载物升空进入地球轨道。
根据设计方案,“云霄塔”无人驾驶太空飞机可以像商业喷气机一样水平起降。目前,“云霄塔”无人驾驶太空飞机仍处于概念版阶段。不过,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宣称,“云霄塔”概念太空飞机最近一段时间已经通过了数次严格的设计评估实验。
“云霄塔”的研发得到了许多私营资金的关注和支持。不过,在2020年真正开始实现商业运营之前,“云霄塔”还将面临许多考验,比如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测试即将于6月份举行。私营资金将视“云霄塔”的测试进展状况而决定投资规模。
6月份,总部位于牛津郡的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将测试其革命性的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组合。投资者目前的投资意向为3.5亿美元,如果测试顺序, 还将有可能另外再投资3.5亿美元。喷气发动机公司研究人员罗杰-朗斯塔夫表示,“这将依赖于发动机的测试情况。所有一切都依赖于此。”朗斯塔夫是在出席 第17届太空飞机与高超音速系统与技术国际会议时发表上述言论的,该会议由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组织。
认识“云霄塔”
“云霄塔”是根据上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水平起降概念航天器理念设计而成的无人驾驶概念太空飞机。“云霄塔”可以像普通飞机那样重复使用,可以往返于地球与轨道之间,可以通过一条跑道进行起降。
根据目前的设计方案,“云霄塔”在所有太空船中都算是庞然大物。“云霄塔”长约84米,重约303吨。作为对比,国际空间站的主体架构应该是已 建成的最大型太空船,它长约109米,重约408吨。“云霄塔”的预计有效负载能力大约为11.3吨。不过,朗斯塔夫认为,他们未来的设计目标是将“云霄 塔”的有效负载能力提高到16.5吨。
研究人员表示,“云霄塔”将能够使得太空旅行更经济、更便捷。“云霄塔”在降落后两天内可以实现再次起飞,在其生命周期内可以完成大约200次 飞行任务。根据设计方案,它最初只能搭载货物。不过,喷气发动机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云霄塔”经过较小幅度的改进后可以搭载大约30名 乘客。一个耐压乘客舱将被安装于“云霄塔”的货舱位置上。朗斯塔夫表示,“最终,‘云霄塔’没有理由不能搭载乘客。”
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
“云霄塔”的设计理念与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以及其他大多数太空飞机有所不同,它将不再需要助推火箭。相反,作为一种单级入轨航天器,“云霄塔”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佩刀”。目前,“佩刀”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正在由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研发。
“佩刀”喷气/火箭混合发动机通过燃烧氢气和氧气产生推进力。在“云霄塔”飞行的最初阶段,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喷气机,从大气中吸入氧气助燃, 直到达到26千米的高度和5马赫的速度。接下来,“佩刀”发动机又转变成更加传统的火箭模式,即消耗随机携带的氢气和氧气,完成余下的旅程,直到最后进入 轨道。
在“佩刀”吸收大气氧气阶段,发动机节省了由“云霄塔”所携带的大量液态氧,从而减小了“云霄塔”负担,充分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云霄 塔”的有效负载能力。不过,研究人员也承认,他们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即随着项目向前推进,他们必须能够证明这种发动机的可行性。
关键测试
被高速吸进“佩刀”发动机内部的大气肯定极端炽热。为了能够在吸气飞行阶段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就必须让吸入的空气充分降温,直至降到零下150 摄氏度,然后再进行压缩,再与氢气发生反应。这一过程就是6月份即将进行测试的过程。工程师已经研制出一个新型的“预冷却”系统来完成这项工作。6月份测 试的关键就是看该系统能否通过首次考验。
如果“预冷却”系统能够工作,投资者将再投资3.5亿美元,以帮助“云霄塔”项目再上台阶。朗斯塔夫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可能就是完成太空飞机的整体设计,到2014年全面完成发动机测试工作。
对于“预冷却”系统的测试结果,朗斯塔夫信心满怀,他表示,“这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如果测试成功,“云霄塔”的研究工作将实现飞跃性进展,因为这款太空飞机主要依赖于这项尚未验证的技术。
通往太空之路
项目资金管理方云霄塔企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萨姆-哈特奇森表示,如果6月份的测试一切顺利,那么“云霄塔”有望到2016年时开始亚轨道试飞,到2018年实现轨道试飞。哈特奇森希望,到2020年“云霄塔”太空飞机能够实现商业运营。
在第17届太空飞机与高超音速系统与技术国际会议,哈特奇森详细介绍了“云霄塔”太空飞机不同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情况。他估计,整个研目到最后 可能需要耗资150亿美元。目前,投资者们对于“云霄塔”太空飞机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感到很兴奋。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于数月前分别完成了对该项目的设计 评估,两家机构都对“云霄塔”太空飞机的研究进展及前景表示乐观。
哈特奇森对6月份的测试非常有信心,他认为这架太空飞机是可行的。但是,“云霄塔”通往太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哈特奇森认为,缺乏一致的鼓励太空商业活动的规章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私营太空飞行革命,都将是“云霄塔”太空飞机实现真正起飞的绊脚石。(彬彬)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吸烟引发的相关疾病,其中超过20%发生在中国。在全球禁烟、限烟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今年5月1号,我国也将全面在室内公共场所禁烟。
去年,中科院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新的无依赖祛烟瘾技术,一经公布媒体反响热烈。有媒体甚至认为,这项新技术突破了戒烟的难题,为烟民戒烟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一年来,科学家们却发现,这一技术很难推向市场,更难走进烟民生活,有利于健康的戒烟技术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婆家?
人类对烟草的依赖并非一个“戒”字就可以解决。因此,业界已经有这样的共识:祛除烟瘾和无依赖香烟是烟草行业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去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赵保路和他的研究团队,从茶叶里发现了抑制烟草和尼古丁成瘾的新物质,并申请了国际专利。试验中,烟民最短一个星期就自然地戒掉烟瘾。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项可能改变烟草历史的研究成果和戒烟的革命性突破。如此有效的产品,市场中一定反响强烈。然而事与愿违,赵保路说:
赵保路:我们最简单的想法,把它接到烟上不就完了么,一抽就戒掉了。你可以想象咱们国家烟草企业是什么态度,我找他们去,他们说赵教授你给我提个减害的样品我非常欢迎,如果是戒烟的,免谈。所以我们最后和烟草企业几乎没办法谈。
在赵保路看来,烟草企业的态度并非总是这样。与之相对比的是,此前赵保路曾经为一家国产香烟品牌研发低自由基减害香烟,很受企业欢迎。记者了解到,仅2008年这款香烟所缴利税就达到近7个亿。控烟活动家、曾任世卫组织控烟顾问的美籍华人藏英年认为,烟草企业之所以选择减害产品却拒绝戒烟技术,归根结底是怕阻断了财路。
藏英年:他们认为烟民都不抽烟,烟不就卖不出去了么。这当然是个非常狭窄的观念。因为一边人不抽一边人抽。比如每天10个人戒烟了10个人死亡了,20个人,可是年轻人有25人开始抽烟。在增减之间绝对数字还是增加的。
藏英年分析,人们头脑中的另一个误区是:烟民都不抽烟了,国家就失去税收,就业就成问题。这样的说法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藏英年:假如我今天不抽烟了,剩下的钱花在别的地方,去饭馆、坐出租车、买衣服、旅游……从国家全盘看变化不大。就是烟草税下降了,其他税增加了。要靠烟赚钱作为国家经济支柱是得不偿失的。
每年1.7万亿支香烟,利税高达5000多亿元。但是,因为烟草引发的疾病所消耗的医疗成本,占卫生总费用的3%~5%,赵保路认为,虽然烟草工业对国家贡献很大,但不是长久之计。
赵保路:实际上烟草行业面临很大的危机。第一个就是人们意识到危害了就开始(抽)减害(香烟)。但抽烟多了还是不减害。所以美国有的洲可能提出烟草不是合法产品,是非法产品。一旦取消,整个烟草行业就垮掉。即使国际上不取消烟草,中国加入WTO必须要取消专卖。一旦取消外国的烟马上就会进来,不仅会进来还会把我们的击垮。第一他成本比你低很多,各个方面性能都要好于烤烟。如果用了这个,对外如果不带不成瘾(功能)的不让他进来。你可以抵御外国的烟草。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烟草行业认识不到这一点。
一年多过去了,赵保路的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科学技术带来的实惠没有落到普通烟民手里。但赵保路的产品并非没有人愿意要,看到和烟企合作的路走不通,赵保路和他的科学家团队决定另走一条路,就是把这种戒烟物质制作成过滤烟嘴,单独销售。如今,国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对这项技术表示了兴趣。但如此一项技术,本应创造优秀的产品获取利税,却流落国外,让赵保路心里不是滋味。
赵保路:现在国外跟我们谈了很多,他们对这个戒烟产品是非常需求的。谁采取这个,哪个公司就能占领国际市场。我们现在说实在的还没下决心给他们,本来我们想在国内弄这个,所以一直不太想把这个直接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