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一边是唐家三少申请持续网络更新世界纪录,一边是两位网络写手在清明期间去世。网络作者的生存状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清明小长假,高兴,打算进山休息。出门关电脑,忽冒出一小言写手:一草,你说我要不要和网站原创签约?

问:啥条件?答:没条件,但有要求,一天两万字,且不能停更!

我说:姑娘,请问您卖字还是卖身!她说:都一样,反正是贱卖。我说:你可拒绝。她说:可我要成名,别无选择,好痛苦!

看到小姑娘可怜,我又好为人师,于是耐着性子继续开导,边聊边看新闻:《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TOP20未来大家”,获奖网络作家唐家三少透露,自己坚持86个月每天持续写作并在网上更新,已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倒吸一口凉气,写作写到这份上,可封“圣斗士”。

继续看新闻,又深吸一口凉气:著名网络写手青鋆和风天啸在4月初相继突然去世。写作写成了“烈士”。

对此网友纷纷评论:他们是写字活活累死的啊;网络写作高风险;万恶的文学网站……

媒体也集体关注,各种观点甚嚣尘上,评论风雨焦急。更有网络写手泣声呼吁:救救我们!

一边是吉尼斯,一边是过劳死。网络文学十余载,争议不断,至今喧嚣可谓已至极点。

百年前,谭嗣同疾呼:各国变法,无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现在,青鋆和风天啸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场全民大讨论。

“救救我们!”这样的呼喊让人心碎。可在我看来,网络写手生存状态固然要“他救”,但“自救”才是硬道理。

比如说,主动放弃当下这种极端的网络写作模式——每天熬夜,绞尽脑汁,拼脑力更拼体力,更新几万字,只为了千字几分钱,一旦乏力停更,骂声四起,更受煎熬。

唐家三少是很牛,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大牛,但大牛往往是不可以复制的。都羡慕他们年薪百万?可中华大地,遍几人邪?对于大多数网络写手,这是一条不归路。

很想对那些网络写手们说:您热爱创作,您若真正拥有创作力,那当下求名求财机会真的很多。比如实体书出版,五百多家出版社,万余家出版公司,每年二十万种新书,绝对不多您一人。

我们再拓开眼界,近两年影视火热,风起云涌,影视公司疯狂找稿,视频网站雨后春笋,只要是稍微靠谱点儿的文学文本,皆有大把机会出售影视版权,获得高额回报。

桐华、明晓溪、匪我思存、今何在……数不清的文学牛人们都来自网络,现在都已开拓另外一份天空,更加辽阔,也更加云淡风轻。

文学创作,求财求名,条条大道,实在没有必要一定和“变态”的网络写作死磕。一天几万字,日月不停更,只为一块吉尼斯的贞节牌坊?

糊涂!

须臾之间,云游太虚,回到现实,电脑那头,小言作者还在絮絮叨叨,要成名,又怕累,还钻牛角尖。

干脆把两则新闻发给她看,道理自在其中。

然后关电脑,进山。

山一直在那里,那里的人生,更淡然。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997年,一艘船,一次梦幻之旅,一颗硕大的海洋之心,一张女人裸体的素描画像,一场生死之恋,带着无数人感动的泪水和奥斯卡那至高无上的荣誉,电影《泰坦尼克号》跟真实的沉船一同步入了历史。

在沉船整整一百年后,3D版《泰坦尼克号》靠岸中国,无疑再次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电影。说它昂贵,并不因为其耗资以及高科技,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爱恋。十年了,他们从不懂爱情到不再相信爱情的蜕变中,忽然清醒:只有泰坦尼克号还陪在他们身边。

《泰坦尼克号》是个神话,而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则是神话中的神话。人们在这虚构的爱情蓝图中,渴望或寻找这种神话的力量。尽管露丝和杰克之间从相识、相恋到完结仅有短短的3天时间,但观众却记他们记了十几年,或许更长。这多少也反映出过惯了平淡生活的现代人们对于传奇或者浪漫经历的某种渴望。

这段爱情故事由一位百岁老者娓娓道来,所以她几乎勾起了地球上无关年龄层次的所有人对自己年少回忆的冲动。十年前的电影院里,每一个人都问心无愧的把《泰坦尼克》当成了自己的电影,当《泰坦尼克号》再次驶入庸常反复的生活空间,观众的心瞬间又有了猛烈跳动的冲动。也许我们无法挽留生活中太多的记忆,但是至少在观影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再次抓住了如歌如泣的爱情。

毫无疑问,一种现象,从《泰坦尼克》开始,十年寒暑,奇迹不灭。经典台词一呼百应,“My heart will go on”大街小巷都在哼,大导演大制作都将其当作第一对手,甚至还时常看到沉船时的乐队演出和“女人和小孩先上”等鲜活的案例讨论——比这部电影更好的电影比比皆是,然而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却超越了电影的范畴,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 

十年前我们为打一个电话四下寻找公用电话亭,十年后我们有了手机依然四处奔波;十年前我们谈及爱情,总是羞涩,十年后我们谈及爱情,成了生涩……毫不费劲就能举出这十年来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多少变化,但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却还未靠岸。面对岁月里哪怕只是因为机缘巧合而开启我作为一个人的一切感官的天赐之物,请原谅我再次打出了失去理智的10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在太空中漫游未被探测到的小黑洞不会对地球构成危害。


太空中漫游未被探测到的小黑洞不会对地球构成危害 

  各种计算机模型显示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物质将在黑洞中崩溃,叫做原初黑洞的最小体积黑洞通过霍金辐射过程蒸发宇宙物质。英国剑桥大学的凯瑟琳-马克(Katherine Mack)说:“除了那些质量达数十亿吨或者更大的黑洞被勘测发现,更多的黑洞将很难被探测到,除非它们碰撞地球。”

  事实上,迫切渴望的物理学家已标识出了两个假警报,1908年,一场神秘爆炸使苏联西伯利亚通古斯河畔2000多平方公里森林夷为平地,1973年,物理学家认为通古斯爆炸是黑洞碰撞所导致,之后研究表明物理学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在2003年,另一支研究小组认为从“夸克矿块”密集物体中获得的一组未说明地震仪数据可判断这是一场地震。

  终结假警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什拉凡-海娜索格(Shravan Hanasoge)和同事置疑是否存在着一种方法能够避免未来出现假警报,他们详细模拟了如果一个十亿吨级黑洞轰击地球所发生的状况。

  微型黑洞会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移动,但是它可以比原子核还小,这样当它穿过地球时仅会形成一个小型、像针状的通道。

  尽管微型黑洞非常小,但仍有可能碰撞地球。这是因为当该黑洞首次抵达并存在于地球外地核时,外地核将震动,形成球状对称冲击波,这将引发地球上每个地震仪同时震动,并不像正常的地震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幸运的是,微型黑洞碰撞地球形成的震动效应并不强,像一次全球性4级地震。海娜索格说:“它不会造成全球性破坏,对于人们几乎察觉不到。”

  “黑洞猎人”发现此类现象的概率非常低,即使如某些理论预测的那样,星系中的全部暗物质都是由原初黑洞构成,它们与地球碰撞也仅是每隔1000万年发生一次。

  宇宙弦

  我们拥有装备能够探测到微型黑洞,并尽可能地尝试。海娜索格说:“这并不会花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基于现在的装置和科学方法,我们将获悉它的存在性。”

  虽然成功探测的概率非常低,投入成本高。但原初黑洞可能形成于宇宙弦(cosmic strings),宇宙弦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一种空间缺陷结构。

  马克说:“这将提供很好的机会洞悉宇宙早期所发生的事件,采用其他方法则很难实现。从最早期宇宙发现它们,就像在宇宙大爆炸发现漂向我们的漂流瓶,从中我们可以非常直接地观察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同时这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恐怖黑洞"饥肠辘辘" 一口轻易吞食两盘食物(图)

  黑洞或受制于高速等离子流 时速高达3.5亿公里

  巨型黑洞喷射死亡飓风 速度达光速3%宇宙最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近日,一项新发布的研究表明,如果地球变得越来越温暖,人类罹患呼吸系统等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性会加大。

  不管是日益增高的气温本身,还是人类处于这种气温环境之中,都不一定使人更容易染上气喘、过敏症、传染病等疾病。其实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城市地表温度的增加、干旱区域的高密度颗粒物分布,以及传染疾病向更高纬度地区的传播。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热浪、恶劣的空气污染天气以及其它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有可能大规模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易感人群需要得到更多支持与照顾。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胸腔学会学报》上。“美国胸腔学会”是一个由胸肺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呼吸科医生组成的专家组织,该研究旨在帮助其成员了解如何在气候变化情况下治疗病人,以及如何帮助社区预防此类疾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健康与环境中心主任肯特·平克顿(Kent Pinkerton)是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他说:“在这期学报里,我们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世界范围内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布,以及高温压力和高温适应等问题,同时也关注极端高温现象如何对个体和群体发生影响。”

  他表示:“由于我们的研究还关注空气污染及其对人类呼吸系统的影响,因此我们最为关切的是空气质量问题,包括野生大火产生的烟雾和颗粒物扩散等,我们知道,随着气候变暖,这类问题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而环境沙漠化引发的沙尘暴也会导致空气传播微粒四处扩散。”

  研究报告还强调了霉菌、细菌传染链以及传染疾病如何向高纬度地区传播的问题。研究表明,以往只在美洲中部看到的霉菌孢子,现在已经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其踪迹,而以前只是在地中海地区发现的传染疾病现在已经扩散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不过最让人忧虑的还是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期间爆发的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例如飓风或者洪水爆发,都可能使得疾病像野火一样在大片人群中四处传播。

  肯特说:“我们最为担心的是婴儿、老人以及其他易感人群,他们将会最先感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问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能够消除99.99%的声音,呆长了会令人产生幻觉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能够消除99.99%的声音,呆长了会令人产生幻觉
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2004年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它至今仍保持着这一纪录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2004年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它至今仍保持着这一纪录
最长纪录保持者是有人在黑暗的消声室里静静地坐了45分钟最长纪录保持者是有人在黑暗的消声室里静静地坐了45分钟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但是美国有一间房非常安静,几乎没人能在里面呆上一会。迄今为止有人在南明尼阿波利斯奥菲尔德实验室(Orfield Laboratories)的“消声室”呆的最长时间只有45分钟。这里99.99%的声音都被吸收掉,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确定的地球上最安静的地方,在这里呆的时间太长可能就会令你产生幻觉。

  这个消声室借助厚3.3英尺(1.01米)的玻璃纤维吸声尖劈、双层绝缘钢墙和1英尺(30.48厘米)厚的混凝土达到这种超级安静的效果。该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史蒂文-奥菲尔德说:“我们邀请人们坐在这个黑暗的消声室里,一名记者在里面呆了45分钟。当周围陷入一片沉寂时,耳朵会很快适应周围环境。房间越安静,你听到的就越多。你将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有时甚至能够听到肺部发出的声音,听到胃里发出的咕噜声。在消声室里你变成了一个声源。”他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困惑的经历,必须静静地坐着才能度过,这令人惶恐不安。

  他说:“你如何让自己适应你行走发出的声音。在消声室里,你没有任何提示。在这里,一切能够帮助你平衡和进行自我调控的知觉线索都消失不见了。如果你要在那里呆上半小时,你就必须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美国的所有公司都在使用消声室,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它利用消声室考验宇航员,让他们漂浮在一个充满水的容器里,看一看“他们多久会产生幻觉,以及他们是否能在这种环境下继续工作”。正如奥菲尔德解释的那样,太空就像一个巨大的消声室,因此宇航员能够精神集中地呆在那里非常重要。

  很多制造商也使用消声室,用来检测他们的产品的噪音情况。奥菲尔德说:“消声室被用在正常产品检测中,用来研究不同东西发出的声音,例如心脏瓣膜、手机显示的声音、汽车仪表盘接通的声音。除此以外,有人还用它确定声音的质量。”奥菲尔德及其科研组将帮助洗衣机制造商美国惠而浦等公司进行研究,看一看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利用该实验室减小车辆的噪音,不过仍让它们一听就是哈雷戴维森的产品。

  奥菲尔德说:“我们记录产品情况,人们根据语义词‘昂贵’和‘低质量’等聆听它们。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和联想进行研究。”他承认,他只能在消声室里呆30分钟,但是他在里面时,他的一个人工心脏瓣膜突然变得噪音很大。(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学诚法师:佛教慈孝基于世间并超越于世间

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于4月1日在山西介休绵山开幕,并围绕“孝慈文化与道德复兴”主题进行绵山对话。绵山对话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主持,邀请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作为特别嘉宾,与叶小文、学诚法师、王联章、李汉秋等知名学者进行对话。凤凰网现场对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慈孝在佛教文化中处于怎样一种地位?

学诚法师:传统文化提倡父母对儿子的慈爱,儿子对父母的孝顺。佛教也一贯本着佛陀的精神,以及佛教的精神,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父母对自己恩重如山。但是,我们报父母恩,不仅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成绩去报答父母。

凤凰网:佛教提倡用怎样的成绩去报答父母,施行慈孝?

学诚法师:成就有今时今日的成就,也有来世的成就。今时今日的成就比如出家了,要传播佛法,做普度众生的工作,后世的成就就可以为父母超度,让父母也能去极乐世界。从更长远的时间和空间姻缘来看,所有的众生都曾互做过父母,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男女都做过父母,也就是我们对所有的众生都要报恩,报恩有现世后世的。佛教的慈孝基于世间并超越于世间。

凤凰网:佛教在当今时代的慈孝文化建设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学诚法师:我们的徒弟在家孝敬父母,出家的时候虽然不能总是和父母在一起,但社会养老体制越来越完善,能够对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等等方面,给予关照,让父母身体健康,心里也更加健康。(周东旭)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艺术示意图: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近距离考察土卫二喷泉系统艺术示意图: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近距离考察土卫二喷泉系统
土卫二南极地区裂隙遍布,形成一个巨大的喷泉系统土卫二南极地区裂隙遍布,形成一个巨大的喷泉系统

  北京时间4月1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土卫二是一颗非常特别的卫星,在过去几年一系列的近距离飞越考察过程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确认在这颗星球的南极地区存在巨大的水汽“喷泉”,这可能暗示其地表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这些喷流从错综复杂的冰壳裂隙中喷出,所有这一切都暗示这里可能是太阳系中一处独一无二的宜居地带。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成像科学系统首席科学家卡洛琳·波柯(Carolyn Porco)说:“在土卫二的南极地区有超过90处不同大小的喷泉,不断喷射出水汽,冰晶粒子和其它有机化合物。”她说:“卡西尼探测器已经几次穿越这一太空喷泉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其喷出的物质中除了水和有机物之外还有盐分。该盐分的浓度和地球上海洋中盐分的浓度水平相当。”

  对土卫二南极地区的这些裂隙进行的热测量显示这里的温度高达-120华氏度(约合-84摄氏度)。卡洛琳说:“如果你将这些热量收集起来,你可以获得160亿瓦特的热能资源。”卡洛琳相信,这颗小小的卫星由于有了这个地下海洋,有机物质和能量源,它将有可能拥有和地球上类似环境中生存的相似的生命形式。

  她说:“土卫二上的这种生态环境看起来和地球上地底深处的一些区域非常相似。在一些火山岩层下方存在丰富的热能和液态水。在这些地方已经发现有微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它们以氢气和二氧化碳为食,并产生甲烷气体。这些氢气是由液态水和炙热的岩石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之后生成的甲烷气体则再次被循环,重新生成氢气,侯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的运作是完全没有阳光或其它任何依赖阳光的机制所参与的。”

  但是让土卫二尤其显得与众不同的一点还在于,它的宜居环境相对而言非常容易抵达。卡洛琳说:“这里发生着喷发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取样。尽管这听上去非常疯狂,但是或许有可能在这些雪花上附着着微生物。这是我所知道进行宇宙生物学研究的最佳场所。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去地面上进行搜寻。我们只要飞过这个喷射羽并进行取样。或者我们可以在其地表着陆并四处进行探查。”

  至于土卫二的热源,一般认为来自土星本身。研究人员表示土星的引力导致这颗卫星的形状在公转过程中每日都在发生轻微的变形。其内部产生的磨擦作用引发热能的产生,这就有点像是你如果不停弯折一根金属条它就会发热的道理一样。

  卡洛琳说:“然而用潮汐变形的方式还不足以解释土卫二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热能。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热量是过去储存在土卫二内部的热能,现在它正逐渐向外释放。”卡洛琳相信土卫二的轨道在过去曾经拥有更高的偏心率(即更加扁),而偏心率越大,潮汐作用的影响也就越明显,产生的热效应也就越发显著。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在此之前这颗小小卫星的内部可能由于受热而发生了水冰的融化,而现在通过部分重新凝结的方式释放出了部分热量。

  她说:“随着轨道偏心率的下降,土卫二内部原先积聚的热量和现代新产生的热量一同释放出来。然而由于热量释放的速度超过了热量产生的速度,总体而言土卫二正处于不断冷却的过程之中,它内部的液态水正重新凝结成冰。不过也有模型指出,土卫二的内部永远不会完全冻结,因此其轨道偏心率可能会重新增加,从而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不过不管怎样,在卡洛琳的眼中,一切都非常简单,那就是采取行动,她说:“我们要回到土卫二进行调查。”(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地方能安静下来了”,“我们只看到物质上的获得,忽略了失去的安静,而且可能是万劫不复的”。3月30日晚,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作客华中师范大学时,在题为“安静的故事”的演讲中呼吁学子要。

张炜指出,现代化数字时代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但我们却忽略了它的危害,不能安静下来思索是可怕的。“我们‘提速’省下来的时间并没有获得幸福和安静,而是想更快、做更多的事。就像网速已经那么快了,我们还嫌慢,我们的心比网速还快”。他强调,如果一个技术不能带来幸福,而是让人们更忙碌,我们就应该规避和限制它。

张炜谈了他曾游览欧洲、美国的感受,他认为在西方文明社会里,人们都在“自己的角落里”安静地做事。他否定了中国城市不能安静下来是13亿人口太多的原因。“美国的百老汇、麦哈顿人也很多,但即便人多的地方也尽量保持安静的状态。如果放大了声音就损害了别人安静的权利和享受时光的空间”。

现代化的快节奏、科技感导致我们六神无主,成了最混乱、嘈杂的种群。张炜强调说,中国人到了必须好好思考的时候,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在于民族能否安静下来。“争得个人空间和安静的权利,拥有一本书、一杯茶,享受自己的时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六, 31 3月 2012 20:27

警惕少数科学家的科普忽悠

我们要提防少数不良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这些年来,国内民众要求科学家从事科普活动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科学研究体制的局限,科学普及活动不仅不算绩效,而且不少科学家还有一种偏见,觉得科学家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从事科普工作有失身份,所以,科学家热心科普的人不多。

事实上,即便是为数很少的从事科普活动的科学家,他们在社会上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很多时候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攻击,以至于他们工作的单位常常会因此施之以压力,让他们放弃科普。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非常热心科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NASA每年的经费需要美国国会讨论批准。如果美国的纳税人不理解NASA工作的意义,他们就很难拿到足够的经费。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要热心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也许,我们将来也可以形成某种由民意来决定科学经费的机制,到了那时,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传播的自觉性,就会提高了。

但是,我们今天也要提防另一种危险,那就是少数科学家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甚至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从事忽悠式的“科学普及”。科学家精通科学知识,不太容易犯知识性的错误,而且科学家在民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貌似做科普的合适人选。但是,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已经不像小科学时代那样,仅仅是满足好奇心的个人自由探索,而与技术研发、产业规划、国家政策等等紧密相关,与巨大的利益纠结在一起。

所以,我们要提防少数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在许多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公共政策的问题上,利益相关者必须回避。然而,在中国,由于“科学主义”泛滥,很多普通公众还在误以为科学家都是陈景润式的书呆子,还在迷信科学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贪名利、献身科学的圣人,没有意识到科学活动是牵涉巨大利益的活动。所以,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从未想到在重大公共利益相关的科学决策上,要求相关科学家们应该回避。

由于在决策体制上缺乏利益回避制度,有些“大牛”科学家在为科学项目做决策时,就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坐地分赃,为了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团队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做出有损公众利益的事来。由于在向公众做科普的时候,公众缺乏必要的知识,对科学家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缺乏质疑和提防,少数科学家常常可能假借科学普及,夸大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擅长工作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成果被学界肯定的程度,甚至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收买,为少数特定企业充当危机公关的马前卒。

因此,公众在知识与科学家完全不对称的条件下,更应该加倍警惕少数科学家的忽悠。大投资家巴菲特劝告我们: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现在是否需要理发。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先生认为,我们对待科学家,应该像对待替我们修下水道的管子工一样,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服务,但是,要防止他们偷我们的钱。

需要强调的是,媒体在采访科学家对待公共政策的建议时,应该多听不同学者的意见,而不是只听个别学者片面的言论。公众在接受科学家科普的时候,也应该关注科学家与所科普的内容方面有无利益牵连,而科学家们则应该明确申明相关利益关系。只有这样,科学才能有益于社会,而不是有害于社会。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三, 04 4月 2012 12:36

记者清明探访胡耀邦陵园(图)

清明节期间,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胡耀邦墓碑前瞻仰。连日来,来此瞻仰凭吊胡耀邦的当地民众或外地游客络绎不绝。中新社发 刘占昆 摄   清明节期间,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胡耀邦墓碑前瞻仰。连日来,来此瞻仰凭吊胡耀邦的当地民众或外地游客络绎不绝。中新社发 刘占昆 摄

  中新社共青城4月3日电题:胡耀邦墓前清明祭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王剑 周宇斌

  嫩柳垂绿,湖波轻皱,四月天气。胡耀邦墓前象征着当时12亿民众的12个大石头无语簇拥,周遭山茶花落红满地,鹧鸪声咽。斯人已去经年,墓前依然思重人稠。

  清明时节,中新社记者探访了胡耀邦长眠于斯的江西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富华山。共青城位于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南浔铁路穿城而过。从南昌沿昌九高速公路北行约80公里即到共青城胡耀邦墓。

  导游童丽红告诉记者,“墓地海拔42.7米,坐西朝东,占地两平方公里。 两条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墓区最高处,矗立着一座呈直角三角形的墓碑,形似红旗的一角,碑石右上方雕刻着胡耀邦的侧面头像。记者注意到,任凭岁月风雨的洗礼,胡耀邦凝眉忧思的面庞依然清晰。

  据记载,共青城缘于建国初期98位青年来此垦荒。胡耀邦一生先后两次来此,三次为此题词。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京逝世。治丧期间,中共中央批准胡耀邦夫人李昭的请求,将他的骨灰葬于此处。

  童丽红说,她是耀邦陵园的第一批讲解员。多年来,胡耀邦陵园年接待近30万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凭吊。摆放在胡耀邦墓碑前的众多祭奠花篮和络绎不绝的瞻仰者印证了童丽红的说法。

  “从少共‘红小鬼’到新中国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一直秉持他亲手写的对联里‘利在天下’的理念。我们也就是冲着这个来瞻仰他的”。来自南昌的一改制企业负责人在墓前说,企业改制了,我们对耀邦的崇敬一刻也没有变。清明时节,该企业员工自发来胡耀邦墓前凭吊,以表达敬意。

  一位带着自己孩子来耀邦陵园凭吊的当地市民卓玉环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年都会来这里祭奠扫墓,“作为共青城人,现在我们已为人父母,也想让小孩子感受下,希望他们长大后听到胡耀邦这个名字就想到民族脊梁。”

  两位同为80岁的耄耋老人喻炳根、范炳秀在儿子、孙女的搀扶下来到墓碑前三次鞠躬以表敬意。喻炳根用手比划着说,“他是一位伟人,人民在他心里有多重,他在我们心中就有多重!”

  今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3周年。据悉,胡耀邦陵园先后接待过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省部级官员前来祭奠。记者下山时一位带着孩子前来祭奠的年轻妈妈正用湖南口音教训在路边贪玩的孩子,“快走哦,胡爷爷看着呢!” (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12 页,共 6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