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国家海洋局昨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表示,我国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近海发生海啸,两分钟可发出预警;远海发生海啸,15分钟内可发出预警。

  远海海啸15分钟内预警

  于福江表示,在海啸预警方面,国家海洋局有专门负责海啸预警的部门,目前有10个工作人员在昼夜24小时值班,监视海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同时,也有自主研发的海啸预报、传播时间的数值预报模型,通过26万亿次的大型计算机分析预报海啸。从此次日本海啸到达我国的时间和波高上看,计算预报准确。

  “如果近海发生的地震,两分钟内就可以发出预警。而远海发生的地震,可以在15分钟内发出预警。”于福江说,15分钟的预警时间已经足够,因为远海地震引起的海啸,如马尼拉海沟如果地震,引发海啸会在3小时到达我国沿海,日本地震海啸,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是4个小时,到达我国大陆沿海则是七八个小时。

  此外,我国还在南海地区新建一套更先进的海啸预警系统,如果这一地区发生海啸,1分钟内就可以发出预警。

  我国沿海分为海啸四类地区

  于福江透露,日本海啸发生后,我国研究评估出海啸会到达的地区和被淹没地区,这被称为“海啸疏散图”,目前正在制订。

  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为四类地区。台湾省东部沿海,是可能受海啸影响最严重地区;江苏省南部沿海到福建省北部沿海,珠江口地区,台湾省西部沿海地区,是可能较大影响地区;山东省南部沿海、福建省海峡西岸地区、广东省其他沿海地区、北部湾地区,是第三类地区;渤海湾周边地区、海南岛西部地区,是第四类地区。

  相关沿海大建高楼等催海平面上升快

  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的公报显示,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的发生。

  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67毫米,与2009年海平面基本持平,渤海、黄海2月份海平面和南海10月份海平面均为近30年来同期最高值。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产品研发部主任刘克修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我国海平面上升的主因。此外,地下水开采、沿海地区大建高楼大厦等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降,也是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的重要因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06年,白俄罗斯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对沃罗特斯村(Vorotets)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这个村子位于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周围30公里疏散区。
2006年,白俄罗斯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对沃罗特斯村(Vorotets)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这个村子位于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周围30公里疏散区。

  根据传闻、经验或观察得出的证据,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30公里疏散区内,由于人类的撤离和狩猎被定为非法行为,河狸、鹿、野马、鹰等动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学教授蒂姆·摩梭表示,这种景象容易让人产生误导。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地区绝非野生动物的天堂。如果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严格控制所有变量并且在很多地区重复这项工作,你便会发现这种结论是非常错误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地区的动物数量和种类远远低于预计。”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深度研究的科学家不多,摩梭便是其中之一。
 

  2010年,摩梭和同事公布了对疏散区野生动物的普查结果。这项迄今规模最大的普查结果显示,哺乳动物数量减少,包括大黄蜂、蝗虫、蝴蝶和蜻蜓在内的昆虫多样性也是如此。根据2011年2月公布的一项研究,他们在8个地区捕获了550只鸟,来自48个种群,而后对其头部进行测量以确定大脑体积。生活在“热区”的鸟类大脑体积比辐射水平较低地区的鸟类低5%,这一差异在一岁以下鸟类身上尤为明显。
 

  大脑体积较小削弱认知能力,进而影响生存。研究发现很多鸟类胚胎可能无法幸存。摩梭说:“很明显,这种影响与背景污染有关。核辐射对整体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这种联系至关重要,尤其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情况下。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场等级达到最高级——七级的核事故。他指出,西方科学家研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环境影响的经费被削减,很多俄语研究论文也从未翻译成英文。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灰尘扩散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成为此次核事故的重灾区,放射性物质最北飘散至苏格兰,最西飘至爱尔兰,导致一些地区长期禁止放牧。
 

  在核事故疏散区,辐射水平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辐射水平很低,但几百米远的地区却成为“热区”,辐射水平极高,这种现象由风和雨水导致辐射物质扩散所致,同时也与树叶捕获辐射物质有关。
 

  根据法国辐射防护暨核子安全研究所长达几十年的测量,目前的主要威胁是铯137和锶90,它们的衰变较为缓慢。25年之后,它们的放射性已大大降低。在“热区”厚度10至20厘米的表层土中,研究人员发现铯137和锶90踪迹。虽然辐射剂量较低,但它们仍旧是持续存在的放射源。放射性颗粒通过植物的根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内,食用这些植物的动物遭到污染,食用这些动物的肉或者喝动物奶的人也最终遭到污染。
 

  进入骨骼和器官的铯产生阿尔发辐射,破坏邻近的DNA,提高细胞变异风险,进而诱发肿瘤。此外,生殖细胞也难于幸免,将辐射遗传给后代。科学家表示,西方和乌克兰南部并未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辐射尘影响,监测结果显示,乌克兰南部的大型农场和食品厂并不面临辐射风险。但放射性污染仍影响乌克兰北部的农村地区,当地的穷苦农民采摘蘑菇和浆果,同时也没钱从未受污染的地区购买干草,喂养牲畜。
 

  乌克兰农业辐射学研究所负责人瓦莱里·卡什帕罗夫表示,乌克兰政府于2008年削减辐射监测经费。据悉,每年需要大约60万美元,确保食品不受污染。他说:“污染水平正处下降趋势,但大自然仍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让辐射降至安全水平。”根据4月在基辅公布的一项研究,“绿色和平”组织的科学家在日托米尔和里夫尼农村的市场购买了一批食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很多牛奶、干蘑和浆果样本中发现的铯137超标。里夫尼的情况尤为严重,当地土壤含有大量泥煤和水分,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容易传播放射性颗粒。(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一头雌性座头鲸纵身跃出水面。
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一头雌性座头鲸纵身跃出水面

座头鲸正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安贡附近利用气泡网捕捉鲱鱼群。
座头鲸正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安贡附近利用气泡网捕捉鲱鱼群

  美国摄影师最近在阿拉斯加州拍摄到一群雌性座头鲸觅食的画面,它们像敏捷的海豚一样跃入空中。其中一头50英尺(15.24米)长,重达45吨的座头鲸纵身一跃,鼻尖升至40英尺(12.19米)的空中,看起来像是飞了起来。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

每年在同一时间,由相同成员组成的雌鲸群会聚集到相同地点。
每年在同一时间,由相同成员组成的雌鲸群会聚集到相同地点

  家住西雅图的39岁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弗列得瑞克湾(Frederick?Sound)捕捉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当时他就站在距离座头鲸只有30英尺(9.14米)的地方。他说:“它们是一群非常奇怪的动物,愿意人类靠近它们。座头鲸的好奇心很强,它们对我们感兴趣,就像我们对它们很感兴趣一样。有头座头鲸甚至游到我们的船下,看起来像是打算吞下其中一条船。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庞然大物非常聪明,它们不会把船错当成它们的猎物。”

  这些照片还显示了这些通过“气泡网”捕食的座头鲸的姐妹情深。这些鲸同心协力、一起驱赶从这一水域游过的鲱鱼群。有一两头座头鲸潜到深达500英尺(152.4米)的水下,绕着圆圈吐气泡,困住鱼群,其他鲸就能大口大口地享用美餐。每年的同一时间,由相同雌鲸组成的鲸群会聚集在相同地点,而且每头鲸在每次捕食过程中都担任相同角色。康福思说:“雌鲸为什么会以这种形式聚集在一起,这个问题令人很困惑。它们也许跟虎鲸一样,是一个女权社会。我发现,每次都是同一头或两头座头鲸潜入水下,制造气泡网。这些气泡是在深海形成的,每个直径可达75米,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捕捉大鲱鱼群。座头鲸是非常强大的动物,在长达10小时里,它们能每隔4到5分钟这么做一次。”

45吨重的座头鲸像海豚一样灵敏地跃入空中。
45吨重的座头鲸像海豚一样灵敏地跃入空中

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给露出水面的座头鲸拍照。
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给露出水面的座头鲸拍照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最近一次,他乘船行驶了120英里(193.12公里),花了3天时间才找到他要找的鲸群。他说:“座头鲸是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哺乳动物,它们升到水面仅有1秒钟,然后就又消失在水浪里。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场面非常惊人,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努力亲眼看一看。我希望人们在看到这些照片时,能真正意识到这些鲸出现时场面是多么壮观。”(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 塔西利-恩-阿耶国家公园

塔西利-恩-阿耶国家公园
塔西利-恩-阿耶国家公园

  塔西利-恩-阿耶国家公园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南部,占地大约7.2万平方公里。阿耶国家公园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当地气候极为干燥,雨量极少。不过,那里的环境与撒哈拉沙丘有所不同。相反,那是一片被周围沙海包围的岩质高原。由于地质地形复杂,人文历史丰富,阿耶国家公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澳大利亚洪水

澳大利亚洪水
澳大利亚洪水

  2011年3月,在仅仅6天多的时间里,澳大利亚河道地区的地形地貌呈现出戏剧性变化。澳大利亚河道地区是澳大利亚内陆的一个地区,主要位于昆士兰州境内,也有部分位于南澳大利亚、北领地以及新南威尔士州境内。雨水充满了遍布于该地区的条条河道,在昆士兰州西南部地区尤其明显。每年这个时候,河道地区的洪水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是,2010-11的这个夏季是澳大利亚有史记录以来最潮湿的季节之一,导致了持续的大洪水。据报道,这个夏季该地区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值要高出70%。
 

  3.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

  本图显示了伊朗(上)的东南部和阿拉伯半岛。两个中东国家最接近点就是霍尔木兹海峡(中),霍尔木兹海峡连接了波斯湾(左)、阿曼湾(右上)和阿拉伯海(右下)。半岛上的许多国家都可看见,如阿联酋(左上)、阿曼(右下)和沙特(最左和底部)。
 

  4. 米兰市区

米兰市区
米兰市区

  灯火辉煌的意大利米兰市区好似发光的拼图。图中,明亮的白色灯光区表明那里是该市的历史中心米兰大教堂所在地。米兰是意大利最大的都市,也是欧盟第五大城市。
 

  5. 黎巴嫩山脉积雪

黎巴嫩山脉积雪
黎巴嫩山脉积雪

  3月17日,冬末的积雪覆盖着黎巴嫩和土耳其境内的山脉。温和的地中海气候给海岸地区带来了凉爽、潮湿的冬季,然而在更高海拔地区,气温常常下降到冰点以下,甚至时有暴雪。暴雪为当地冬季娱乐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黎巴嫩有6处滑雪胜地,而土耳其境内有12处。本图中,黎巴嫩位于海岸地区的中部,塞浦路斯岛位于西方的地中海中。黎巴嫩境内的积雪呈两条带状与海岸线平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13 4月 2011 19:06

气候变暖威胁南极企鹅生存

    企鹅幼仔横尸遍地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鸟专家韦恩·特里维尔皮斯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分析南极半岛和邻近的斯科舍海地区的实地数据后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其他南极动物对磷虾捕食量的减少导致南极地区企鹅数量增加;然而,此后不断上升的温度和来自海洋哺乳动物的竞争加剧可能让上述地区的磷虾密度下降了至多80%。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种群的衰退与磷虾的减少处于同一时期,而幼年企鹅可能对食物短缺最为敏感。
 

  报告说,南极半岛和斯科舍海的平均温度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上升了5到6摄氏度,而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上升了不到0.74摄氏度。
 

  磷虾是南极食物链的重要基础,也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不过,在过去数十年中,由于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南极一些地区冬季海冰形成时间延后,覆盖面积也缩小,而春季融化时间却向前推移,影响了冰藻的繁殖,进而导致磷虾密度减少。 (记者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究人员11日公布报告称,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南极企鹅主要食物之一磷虾的密度下降,在南极半岛和邻近的斯科舍海,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数量近年来急剧减少。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鸟专家韦恩特里维尔皮斯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分析南极半岛和邻近的斯科舍海地区的实地数据后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其他南极动物对磷虾捕食量的减少导致南极地区企鹅数量增加;然而,此后不断上升的温度和来自海洋哺乳动物的竞争加剧可能让上述地区的磷虾密度下降了至多80%。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种群的衰退与磷虾的减少处于同一时期,而幼年企鹅可能对食物短缺最为敏感。

  报告说,南极半岛和斯科舍海的平均温度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上升了5到6摄氏度,而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上升了不到0.74摄氏度。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等浮游植物为食,是南极食物链的重要基础,为包括企鹅在内的诸多南极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由于南极磷虾资源丰富,它也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不过,在过去数十年中,由于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南极一些地区冬季海冰形成时间延后,覆盖面积也缩小,而春季融化时间却向前推移,影响了冰藻的繁殖,进而导致磷虾密度减少。

  研究人员此前曾推测,由于阿德利企鹅喜欢冰,而帽带企鹅不喜欢冰,全球变暖可能导致阿德利企鹅数量减少、帽带企鹅数量增加,但这项研究结果却与之大相径庭。

  研究人员警告说,今后人类捕捞磷虾的作业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另外,如果磷虾的密度继续减少,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种群都可能随之衰退。(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11日下午发生在日本茨城县附近地区的密集型较强地震,正在引起日本地震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日本气象厅发布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一个月中,至少发生了80次以上的4级地震,而地震的震源,呈现出不断南移的倾向。

  当地时间11日下午17时16分,茨城县附近地区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随后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在同一地区接连发生了2次5级地震。日本气象厅称,这3次地震均为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的余震。

  但是,静冈大学的地震专家认为,本月7日深夜发生的7.4级地震,不应该属于3月11日强震的余震,而是一个单独的地震。

  在过去一个月中,日本发生的80余次4级以上地震,其震源呈现出南移的倾向。3月11日的9级地震位于岩手县外海。而4月7日深夜11时32分发生的7.4级地震,则发生在岩手县以南的福岛县近海。而11日发生的3次密集地震,震源接近于福岛县以南的茨城县。静冈大学的一个地震研究小组担心,如果这一种南移的趋势得不到阻止的话,有可能会引发里氏9级的东海大地震。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震源将位于东京以南的静冈县近海,如果这一场地震发生的话,将会给东京和日本首都圈以重大打击。

  当晚6时,日本气象厅发表消息说,不排除在今后几天的时间里,继续发生7级地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珠三角将建地震预警系统 可提前10秒发警报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黄熙灯 实习生 贾鹏 通讯员 何晓玲) 昨日9时38分,广东云浮(东经112.0,北纬22.9)发生1.9级地震一次。云浮部分地区有感。此次地震在云浮市区东南1~2公里的山区。广东省地震局根据现有资料数据判断,云浮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记者昨日从广东省地震局独家获悉,“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建设全省地震烈度速报网(重点是沿海地区),同时将建设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系统,力争在地震波到达珠江三角洲前的10~20秒发出警报,使普通民众可及时疏散和躲避。

粤百年发生十次大地震

“广东也受地震灾害威胁。”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吕金水告诉记者,广东地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部位附近,东南沿海地震带较活跃地段,是华南地区地震相对多发、灾害相对严重的省份。

据介绍,近百年来广东已发生过10次6级以上地震(含2次7级以上地震),造成特别重大的灾害。其中,1918年南澳县7.1级地震,“民众伤亡十之八九,城镇一片废墟。” 1969年阳江6.4级地震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倒塌房屋几万间。

珠三角将建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吕金水说,短临预报是世界科技难题,“在有前震和前兆现象较多并能及时观测或收集到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短临预报。”

“中、长期预报应该得到更多的应用和重视。”吕金水说,日本、新西兰、美国、台湾地区都在做长期预报(20~50年),并向全社会公布,用于指导当地的防震抗震减灾工作。“长期预报能切实起到全民动员,持之以恒的功效和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和借鉴。”

吕金水称,广东省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处国内先进水平。据介绍,广东建立了由200多个地震观测台组成的监测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达到重点监视防御区1.5级以上,其他地区2.0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一般在2~5分钟内,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自主研发的地震自动速报系统,是全国唯一能够自动快速测定全国甚至全球地震,在监测到地震首波到达台站1分钟内初步确定地震参数并自动速报,成为中国地震局指定的地震自动速报系统。在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汶川8.0、玉树大地震7.1,以及日本9.0级的参数测定和速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东还初步建立了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对发生在南海的强震作出是否会引发海啸的判断,并向省政府上报和通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吕金水透露,“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建设全省地震烈度速报网(重点是沿海)。布设约300个地震烈度测报台点,5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提供烈度影响分布图,为应急救援、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决策和科学依据。同时建设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系统,即在外围发生强震时,地震波到达珠江三角洲前的10-20秒发出警报,使普通民众可及时疏散和躲避,为高铁、电站、供电、煤气系统等设施进行紧急处置提供预警信息,使政府部门可及时采取应对和救援措施。

粤民房一般可抗7级地震

按照《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规定,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城市生活小区,应当规划、设置发生地震时用于居民避难的场所,并设立明显标志。广东省21个地级市都在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全省已建成58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广州有5个,分别是晓港公园、东风公园、陈家祠广场、番禺南区公园、增城广场。

广州一般工业、民用建筑,是按抗御7级地震的要求来抗震设防的。“如果所有建筑都能按照这个标准建设,施工质量合格,一般的工业、民用建筑可以抗御7级左右的地震。”吕金水说,“但部分村镇、乡村居民自建房的抗震设防管理还比较薄弱。”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受冷空气影响,今天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和河北北部出现扬沙,内蒙古正蓝旗出现强沙尘暴,能见度仅200米。与此同时,北京北部局部地区也出现浮尘天气。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这股冷空气影响,18日至21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5—7℃,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2℃,并伴有4—6级风;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局地有沙尘暴。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3月12日起,我国北方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频繁发生,同时遭遇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在这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北方多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央气象台于12日发布了今年以来首个沙尘蓝色预警。

气象专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的范围和强度,尚不及去年3月19日到21日的那次沙尘天气过程。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入春后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沙尘天气,有近20个省(区、市)受到影响。

气象专家指出,春天(3—5月)是我国沙尘暴发生最多的时段,占全年的80%左右。春季冷空气活动速度较快,降水不多,加上北方不少地方温度已上升到0℃以上,积雪消融,土层化冻,风一吹,尘土上扬,就很容易造成沙尘天气。气象部门将继续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对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提供服务信息。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做好应对准备,及时采取处置措施,防范沙尘天气危害。

此外,中央气象台预计,从18日至21日,冷空气还将给北方部分冬麦区和南方大部地区带来降水天气。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汉、江南、华南将出现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其中重庆中北部、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中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刘毅)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日本秋田3月18日电(记者马杰 刘华)连日的恶劣天气让日本东北部地震海啸灾区雪上加霜,持续多日的停电、断水、少油等问题让已经在避难所生活一个星期的人们面临更大挑战。

  根据日本广播协会的统计,截至18日上午,仍有28万余人生活在避难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少人已经开始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症状,急需治疗。在福岛县,已有21名灾民从医院转移到避难所后死亡;岩手县陆前高田市也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在避难所死亡。

  16日和17日连降两天大雪,仙台市内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下4摄氏度,北边的岩手县气温更低。几天来,避难所里唯一的取暖装置是一种烧煤油的取暖器,由于气温下降导致“油荒”,许多避难所的取暖装置无法供暖。

  “如果长时间住在避难所,人们的免疫力会下降。一旦遇到降温,容易患上疾病,加之每个场所居住人数众多,甚至可能有暴发大规模传染病的危险。”在避难所工作的医生西泽匡文对媒体说。

  在受灾严重的陆前高田,有的避难所门口贴出了招募有医护经验志愿者的通知,以应对排着长队等待看病和开药的灾民。

  18日的天气预报显示,东北地区周末将有短暂的升温和晴天,青森、岩手等地21日开始将迎来新一轮降水,22日以后东北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再次降到冰点以下,煤油的补给仍然刻不容缓。

  汽油在灾区同样稀缺。宫城、岩手等县仍在营业的加油站无不排着近千米的长队,加一次20升的油往往需要等6、7个小时。由于没有油,不少人骑车或徒步到灾区寻找亲人,而更多人由于路途遥远,只好暂时放弃寻找。

  日本政府17日要求各石油公司进一步向灾区投放300辆油罐车,向东北地区每天输送约2万千升的汽油和轻油。对于灾区因天气寒冷而尤其紧缺的煤油,将装入大桶后通过陆路大量运送至灾区。

  由于宫城、岩手县的许多避难所依然处于断水断电状态,生活十分不便,受灾较轻的山形、秋田、茨城等地也开始接收从重灾区转移来的灾民。秋田县18日宣布将3.1亿日元(约合378万美元)的政府财政资金用于接收2.4万名灾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5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