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记者今天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由于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较少,因此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气象部门将全力开展抗旱预测预报服务工作,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据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至8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气象专家指出,造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弱,位置偏东,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水汽通道未建立,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我国华南地区雨量较大,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

  为增加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情,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次降雨过程的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业。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影地面作业334次,发射炮弹3422发,火箭弹854枚。其中湖北省实施了高密度、大范围的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共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252次,发射火箭弹584枚,炮弹3352发,同时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很好的增雨效果。未来,各地气象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继续开展人工增降雨作业。(游雪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江西省乐平市临港镇古田村受旱的稻田

  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为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湖北湖南旱情严重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国家防汛抗旱督察专员刘学峰介绍,受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还有洞庭湖、鄱阳湖周边以及江淮之间的丘陵山区一带。

  长江中下游旱情的发展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其中湖北、湖南两省的局部地区比较突出。最新气象数据显示,今年湖北全省已有33个县市达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将有降雨缓解旱情

  21日起,江南大部将有大范围降雨,降水区域覆盖长江沿线旱区,雨量较大,对缓解旱情有利。“从目前天气情况看,即将到来的这场降雨将会对改善土壤墒情、缓解当前旱情有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宋迎波说。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举措

  三峡水库加速泄流

  为满足湖北、湖南两省中稻栽插等抗旱用水需求,缓解沿江城乡供水、灌溉引水和航运压力,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国家防总决定,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泄(比入库流量大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5月25日至6月10日,将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11000至12000立方米每秒。

  ■探访

  洞庭湖区水稻无水

  每年4月洞庭湖区最怕水患,可是昨日记者来到进入传统汛期50天后的洞庭湖区,看到的却是湖区农民期盼雨水的焦虑眼神。

  湖南省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是全国产粮大县。在南县揭家洲村,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还是一片绿色,但拨开稻苗,下面的土地已经严重龟裂,不少裂口甚至能同时放入四根手指。村支书江维清说,现在改种一季稻都有点来不及了,很多人都打算改种晚稻。许多粮农已经开始放弃,种下去的370亩,最后能保住的也就一半多一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与长江连通的南京石臼湖原本碧波荡漾,但如今湖底成为一片平地,最大的裂缝可放下一个拳头,更有汽车在湖底通行,卷起阵阵黄土。“江苏这次出现的旱情是近11年来所没有遇过的。”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说。

  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今年也遭遇大旱,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4月份该省降雨量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基本都出现了较严重气象干旱,江淮之间局部和苏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重度干旱。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多市降雨量为60年来最低,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都在缩小,全省三湖一库蓄水比往年同期少10亿立方米,比正常蓄水位少了23亿立方米,可用水量只有22.6亿立方米,是往年的68%。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淮河流域降水仍然偏少,江苏沿江潮位比往年同期偏低1到2.2米。需通过长江、淮河进入的一些大型电煤船受阻,给原本缺电的江苏电网带来严重缺煤威胁。

  由于河床普遍水位偏低,加上天气气温升高,南京的玄武湖和秦淮河等靠长江水循环的河流和湖泊都出现了水质下降、大量死鱼和鱼因缺氧跳出水面的事件。

  至5月上旬前期,淮北的丘陵高亢地区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对小麦种植造成影响。“随着6月份水稻栽插季节的来临,用水高峰大约在6月10日左右出现,如果还不下雨,抗旱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陶长生说。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和农时季节的推进,河湖库的蒸发量和农业用水量还将大幅增加,预计湖库水位将继续下降,抗旱供水形势日趋严峻。江苏的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目前已全部开启,全力调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长年被冰层覆盖的北极,原本被视为国际海域,但近年来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紧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渐明显,北极已经引起多个国家的高度兴趣。2007年8月,一支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在北冰洋近4300米深的海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俄罗斯国旗,公开表明俄罗斯对北极的领土要求,一场激烈的“北极争夺战”序幕由此拉开,美国、加拿大等北极周边国家此后纷纷展开争夺行动。北欧国家丹麦虽然不是世界上最靠近北极圈的国家,但它也已经加入了这场竞争。丹麦日前被曝将在下个月公布自己的“北方战略”,拟对北极点以及北极圈内的多个地区提出正式的主权要求。这将是丹麦政府首次公开宣示对北极的主权要求。本网来连线本台驻欧洲记者涂贇,来了解丹麦即将公布的北极战略的相关情况。


北极已经引起多个国家的高度兴趣

  记者:根据丹麦媒体的报道,在一份有望于6月公布的名为“北极战略”的文件中,丹麦政府将要求联合国承认北极是丹麦所属的北极圈岛屿格林兰岛的领土延伸。在这份文件中,丹麦一共对北极大陆架位于法罗群岛和格林兰岛周围的五个地区提出了主权主张。文件还显示,丹麦科学部已经开始收集数据,计划在2014年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丹麦外交大臣埃斯珀森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这项战略还在审议中。

  在北极圈内,丹麦一直寻求对格陵兰岛以外的土地主张主权,但这是丹麦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对北极的所有权要求。据悉,为了获得成功,丹麦将列出证据说明地理北极,也就是所说的北极点,是与格陵兰岛相连的,已经属于丹麦六百多年了。

  主持人:2007年8月,丹麦政府曾派遣一支科考队前往北极,寻找丹麦拥有北冰洋海域经济开发权的证据,从而加入北极的“争夺战”,那涂赟,丹麦此次公开提出对北极地区所有权的要求,背后的原因应该与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有关系吧?丹麦为什么在时隔将近4年后才正式提出这一要求?

  记者:是这样的,虽然丹麦在其文件里淡化了对北极主张主权的经济含义,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举动的经济目的不言而喻,因为北极地区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北极大陆架富藏煤炭、黄金、铜、镍、锡、铂等金属。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北极冰融化,欧洲至远东的路线将有可能因此缩短6000公里,因而提供了开辟新航运线路、渔场和油气田的商机。

  事实上,对北极地区的领土争夺也由来已久,对领土的争夺归根结底就是对其所含资源的争夺。除了丹麦之外,对北极地区有领土主张的国家主要还有俄罗斯、挪威、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这些国家据报道在几年前就各自提出了有关开发北极地区的文件,有关国家的官员还在联合国框架下就制定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边界方案进行了多次磋商和会谈,但这些国家都不曾单独提出对北极点的领土主张。据悉,联合国将审议北极国家对大陆架地区的主权要求,申请必须在2014年前提交给联合国,这也是为什么丹麦要赶紧出台自己的领土主张文件的原因所在。

  主持人:那么,目前参与争夺北极地区领土的国家,对丹麦的这一举动有什么样的反应?

  记者:虽然这些国家对北极地区的争夺激烈,有的国家为了宣誓自己在北极地区的主权每年花巨资进行军演以加强对北极地区的控制,甚至不惜与其他国家交恶,但在面对丹麦的北极主权主张之时,其他相关国家的反应还都是比较理性的,反应还都比较温和,因为丹麦的主张也是在国际法规定的框架下提出的。

  在北极地区有着长期利益的俄罗斯的国家电台“俄罗斯之声”采访了俄罗斯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的专家古苏尔亚克,他就表示赞同丹麦的做法。古苏尔亚克说,靠近北极地区的国家有权对200海里以内的大陆架申请专属权,虽然丹麦要求得更多,正在准备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递交文件,但“丹麦的行动完全符合现行的有关北极地区问题的国际法”。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拜尔斯也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进展”,因为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运作,“这类事情就是这样才得以解决的”。(涂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云南广南县政府9日联合宣布,通过对广南牧宜古墓群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龙虎图案金腰扣等文物和相关遗迹研究,考古部门认为该地区的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是王族墓群。

  据云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帆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南县三级考古部门于4月2日开始对广南县牡宜坝子的20余座土堆进行发掘。第一阶段共清理封土堆墓5座,另有2座小型墓葬。并在牡宜及阿章周边地区发现多处遗址,包括营盘、军事哨卡、古驿道、古窑址和古矿洞等,还发现有疑似早期羌族火葬场所和万人坑遗迹。

  据悉,此次挖掘,共出土文物100多件,包括两个铜鼓、一个龙虎图案的金腰扣,和大量的鎏金铜器、漆器、铜镦铁矛、车马器等物件。其中,4号墓出土的铜鼓,面径72厘米,底径86厘米,高49厘米,比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广南铜鼓还要大,堪称中国考古史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龙虎图案的金腰扣,到目前为止中国西南地区仅发现了2件,应为西汉王室赐予地方诸侯的象征身份的信物;铜镦铁矛总长3.65米,以髹漆木柲相连,为最高统帅权利的象征。

  杨帆说,通过此次发掘,考古部门认为该地区的封土墓葬规格、级别均较高,墓葬形制表明这支民族可能为在楚地受到排挤后迁移至西南地区的百濮民族。从随葬品来看,各墓中鎏金铜器非常普遍,所出土的铜鼓均为目前发现的石寨山型铜鼓中的最高级别。

  杨帆表示,牡宜地区为句町古国治所,通过对发现的早期火葬场所、四周营盘和哨卡等遗址和文物的研究,考古专家推断,牡宜坝子的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为王族的墓葬。至于这些遗迹与已发掘的封土堆墓是否为同一时期的遗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认证。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古书记载,广南为句町古国治所。“句町”为壮语,意为“九族联盟”,为壮族先民所创立。公元前111年内附汉朝,置句町县,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辖今滇东南、桂西、黔部分、越南东北部等8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历时长达600余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让各地区的城市燃气网相互联接起来

  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让各地区的城市燃气网相互联接起来。这样,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易于燃气供给的调度,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在锅炉与空调等方面采用燃气从而降低对电力的依赖度。日本经济产业省将通过放松管制与财政补贴的方式,建设12条总长600公里的燃气管道,另由企业建设33条。

  由于日本的燃气管网大多建于需求密集的城市地区,而东京、名古屋、大阪等主要城市间的燃气管道并没有互联。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为了进行资源的灵活调度,必须使这些地区之间的燃气管道能够互联。

  其中,在预计投资可以带来较好回报的建设区间,主要以企业为主建设33条(约2600公里)线路,预计管道投资规模为5800亿日元。日本经济产业省将通过放松管制等政策,支持广域式的建设。

  此外,预计投资回报较难的区间将通过政府财政补贴进行建设。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建设12条线路,投资规模为1500亿日元。其中包括神奈川县箱根市―静冈县御殿场市、爱知县丰桥市―浜松市的燃气管之间的互联。那么由企业建设的东北地区至广岛东部的燃气管道就都可以实现联接了。

  日本大地震中,设备遭受严重毁坏的仙台国营燃气企业接受燃气管互联的新潟地区供给后得以重新启动。最初被认为需要一个月的重新启动期缩短到10天。因此,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燃气管网互联在应对自然灾害上具有较高重要性。

  燃气管网的建设大约需要10~20年的推进过程。日本经济产业省所研究的扶持政策中的放松管制政策将首先研究对农村地区的燃气管铺设手续的简化等,用以支持建设计划顺利落实、减少投资负担。

  同时,也将扩大财政与税收方面的扶持。研究将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优惠也适用于燃气企业在供给区域外的燃气管铺设。并从防灾角度,在公共性较高的区间提供补贴。

  如果广域式建设燃气管网,将产生扩大使用燃气的区域效果。工厂中如果导入效率较高的热电联产系统,也将作为能源,产生降低对电力过度依赖的效果。(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喜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2011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中国高原地区,集环境保护、教育援助、科技、民生于一体的长期综合项目,“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今年将是第8年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2011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科协、北京奥维斯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同时得到了国家环保部宣传教育司、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以及惠普、杜邦等企业的持续投入。
秉承志愿者精神,今年,“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继续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希望搭建起一个会聚社会各界优秀志愿者的平台,带动更大范围的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7年中,“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为高原地区的环境、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今年,该项目将在珠峰地区建立首个长期固定的“爱心急救站”,成立“环境监测数字处理中心”,继续推进高原生态节能示范建筑向公共建筑的推广,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珠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陈欢欢)
《科学时报》 (2011-05-06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身长超过5厘米的大蚂蚁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6日消息,近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史前时代,体型较之现代蚂蚁如同“怪兽”般,身长超过5厘米的大蚂蚁化石。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将这种蚂蚁命名为“Titanomyrma lubei”,生活在距今约5千万年前,大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蜂鸟。这种生物的化石被发现在美国怀俄明州,成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蚁类物种之一。


这种蚂蚁大小差不多相当于蜂鸟

  这种体型巨大的蚂蚁生活在炎热气候的地区,与之前曾在怀特岛和德国发现的蚁类来自同一时期,并且非常相似。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Eocene period),当时极地温度要高于现今,并且各大陆版块间彼此距离较近。据此研究人员推断这些蚂蚁当时可能在以上几个地区之间生活或者“迁徙”。


现金常见的大蚂蚁通常不超过1.6厘米

  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布鲁斯-阿奇博尔德(Bruce Archibald)博士表示,这一发现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体型巨大外在化石上还发现有翅膀的痕迹,但几乎没有其它信息能用来分析其如何生活的情况。研究人员们根据其分布区域,估计这种巨蚁或许是当时在欧洲和北美之间长途跋涉。

  相关资料:

  始新世(Eocene):始新世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Paleogene)的第二个主要分期,大约开始于5780万年前,终于3660万年前,介于古新世(Paleocene)与渐新世(Oligocene)之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始新世结束于一个被称作大置换的大型生物集群灭绝。此事件可能是一或数颗流星撞击西伯利亚及现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始新世的全球气候或许是新生代中区域变化幅度最小的;从赤道到极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只有今天的一半,而深海洋流则异常温暖。极地地区比现在温暖得多,接近于现今西北太平洋的温度;温带森林已经扩展到了极地地区,同时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则延伸至北纬45°地区。温带地区的气候与现在相比大有不同,而热带地区的气候则可能接近于今世。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记者3日从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了解到,截至3日,湖北省58个县市降雨量创出历史新低。专家评价此次湖北大旱已经达到“极端气候”标准。

  去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降水持续偏少,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北部地区偏少六到八成,发生了较严重的冬春连旱。

  监测显示,湖北鄂西北半年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北部地区降雨量150毫米以内,与历史同期相比,少一半以上。特别是鄂西北、鄂东北累计雨量只有20毫米,同比少八成。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可群介绍,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从1961年开始有降水资料记录。截至3日,郧西、麻城、丹江口、老河口等58个县市180天的降雨量创有历史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其中,位于鄂西北的郧西县降水量最少,半年降水仅65毫米,而常年历史同期降水量为150多毫米。丹江口市降水量77毫米,同比偏少63%。在省会武汉,降水量也创出50年来同期最低。

  湖北省气象局3日通报,十堰、襄阳、荆门、恩施等湖北8市州2日实施了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旱情稍有缓解。

  去冬今春湖北降水总量异常偏少,湖北省出现十多年来最严重冬春连旱。4月30日,在湖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湖北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紧急动员,加紧跟踪天气状况,捕捉人工增雨时机。5月2日起,湖北省累计人工增雨作业60余次,发射火箭弹182枚,炮弹830发,影响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为春播生产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较大范围强降水27万人受风雹灾害

  据新华社贵阳5月3日电受冷空气与低层切变和北方冷空气影响,4月30日至5月2日,贵州遭遇较大范围强降水,部分地区出现雷雨、冰雹、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10余县市遭受风雹灾害,27万人受灾。

  记者从贵州省气象局了解到,受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影响,贵州红花岗、赤水、汇川3个市(区)部分乡镇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都匀、三都、荔波、龙里、六枝、平坝、普定、关岭、西秀、金沙、赫章、纳雍、织金、普安、望谟、兴仁共16个县(市、区、特区)不同程度遭受风雹灾害,其中三都、纳雍灾情较重。三都县九阡镇5月1日至2日降雨量达138.7毫米,冰雹最大直径达5厘米;纳雍县昆寨乡5月1日冰雹持续时间长达1小时,冰雹覆盖厚达20多厘米。

  据贵州民政系统初步统计,截至5月2日,贵州全省受灾的19个县(市、区、特区)共有受灾人口27万人,因灾死亡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477.2公顷,其中成灾7879.7公顷,绝收1442.6公顷;倒塌房屋31户106间,损坏房屋7106间;紧急转移安置3195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正在喷发的通古拉瓦火山产生大量灰尘和石块,导致至少300人被迫逃离家园。


这座火山喷出卡车大小的巨砾,产生大量烟尘。


通古拉瓦火山爆发的场面非常壮观,但它同时也给居住在周围地区的人们构成巨大威胁,数百人被迫逃离家园。


通古拉瓦火山爆发的场面非常壮观,但它同时也给居住在周围地区的人们构成巨大威胁,数百人被迫逃离家园。


官员指出,火山东部地区形成非常严重的火山灰暴,其中包括距离该地大约3英里(4.83公里)的旅游胜地巴纽斯。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4日消息,厄瓜多尔当局表示,通古拉瓦(Tungurahua)火山喷发而出的卡车大小的火成碎屑,最终降落在1英里(1.61公里)外的地方,至少有300人被迫逃离家园。

  通古拉瓦火山周围16480英尺(5.02公里)范围内的人烟稀少地区到处弥漫着火山灰,火山喷发3天后学校被迫关闭。在数英里外仍能听到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这座火山位于安第斯山脉上,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东南大约84英里(135.18公里)处。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科学家在附近的观测所对其进行了实时监控,她表示,炙热的巨砾最终降落在距离火山1.2英里(1.93公里)的地方。

  这位科学家名叫西尔瓦娜?黑达尔古,她说:“这座火山产生的最小石块也有汽车那么大,最大的有卡车那么大,它们降落形成的撞击坑,直径达10米。”她称此次爆发属于“中、高等”。民防官员指出,火山东部地区形成非常严重的火山灰暴,其中包括距离该地大约3英里(4.83公里)的旅游胜地巴纽斯,它因温泉而著称。通古拉瓦火山从1999年开始恢复活动。2006年7月和8月的喷发,导致至少1人丧生和数千人被迫撤离家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3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