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科学家们一直担心,随着气候变化情况恶化,来自北极地区的冰冷海水可能把欧洲冰冻,即欧洲局部地区温度下降、海港封冻。但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这种预测有疏漏。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丽莎-比尔说,欧洲冰冻的预测忽视了另外一股洋流——“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这股暖流源自非洲南端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汇处。实地观测和计算机模拟的综合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化,“厄加勒斯暖流”对于欧洲气候的影响不断增强,它会把温暖的海水从印度洋带入大西洋。

  西欧沿海地区的温度比北半球许多同纬度地区要高,原因是“北大西洋暖流”每年从赤道带来大量温暖的海水。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机构曾预测,气候变化会使北极地区的冰大量融化,大量冰冷的海水流入大西洋,减弱“北大西洋暖流”的效果,导致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温度大幅下降。

  丽莎-比尔认为,自己的研究表明包括IPCC等权威机构在内的气候变化预测都有存在缺陷的可能。她说,对非洲等地区海域的观测数据现在仍然偏少,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厄加勒斯暖流”等的监测,以更加详细的数据来为气候变化决策提供参考。(黄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社武汉5月1日电 (记者 艾启平)正值农时关键季节,湖北遭遇了罕见冬春连旱,降水量为50年最少年份,全省52个县市发生旱情、21个县市旱情严重。

  从去年11月以来,湖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北部偏少六到八成,发生了较严重的冬春连旱。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从1961年开始有降水资料记录。去年11月至今,鄂西南、江汉平原降水量之少,排入历史第二位,其他地区均是同期“最干渴”的。其中,武汉市较常年平均偏少近七成,是60年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

  截至目前,湖北受旱面积672.43万亩、成灾334.48万亩,绝收11.2万亩。其中,荆州、孝感、黄冈、襄阳、十堰、荆门、咸宁等地的21个县市和仙桃市有近500万亩农田受旱,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旱情导致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等农作物生产受到影响。许多地区茶树长不出嫩芽,目前十堰茶叶鲜叶价格已涨至130元/斤。

  记者1日还从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长江、汉江及主要支流水位偏低,增加了引水灌溉难度。目前,全省库塘蓄水量127.8亿立方米,同比偏少7.7%,基本能保障控灌范围内的农田灌溉用水。但长江主要站点水位同比偏低1米左右、流量偏少约3成,汉江主要站点水位同比偏低0.3米左右、流量偏少1至2成,沿江涵闸引水困难。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未来一周湖北省基本无雨,旱情有进一步加剧可能。针对当前旱情,湖北各旱区参加抗旱春耕春播和田管者已达40多万人。

  针对旱情,湖北省政府4月29日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采取跨区水库调度、加强抽水灌溉、争取三峡和丹江口水库适当增大放水量、适时人工增雨等手段缓解旱情。(完)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2011年4月16日开始,飓风袭击北卡罗来纳州,造成至少20人死亡。 2011年4月16日开始,飓风袭击北卡罗来纳州,造成至少20人死亡。

  中新社纽约4月27日电 (记者 魏晞)4月27日,美国东南部地区遭遇龙卷风和强风暴重创,损失惨重。据美国媒体最新报道,截至周三晚间,这场风暴已造成美国东南部四州至少72人死亡。仅受灾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就有58人在风暴中遇难,当地近40万户目前电力中断,道路无法通行,救灾工作困难重重。

  截至发稿时,强风暴仍没有减弱的趋势,据美国国家气象台报道,风暴正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除阿拉巴马州以外,美国密西西比州、田纳西州、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的部分地区,都在风灾袭击的范围之内。

  阿拉巴马州州长罗伯特·勃兰特莱27日晚对媒体称,这场风灾是“严重而致命的”。据称,当晚有数股强龙卷风同时袭击了阿拉巴马州,并伴随着持续强风暴,导致阿拉巴马州境内数十条公路被毁坏,数百座房屋被毁。目前,美国国民警卫队已出动近千人前往救灾地区参与救援工作。

  与阿拉巴马州临近的佐治亚州亚随后也进入紧急状态,佐治亚州州长周三晚10点43分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地处佐治亚州的美国东南部重镇亚特兰大地区也在此次风暴袭击的路径图上,美国国家气象台已将亚特兰大地区的分险预报调至“高危”级别。

  据估计,由于风暴还将至少持续到28日,整体情况不容乐观,预计受灾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

(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联合国4月27日电(记者白洁 危玮 顾震球)联合国安理会27日就叙利亚当前局势举行会议,但由于分歧严重,安理会并未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

  安理会当天下午举行闭门磋商,听取负责政治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林恩·帕斯科汇报叙利亚当前局势。本周早些时候,英国、法国、德国和葡萄牙四国起草并在安理会散发了谴责叙利亚的声明草案,美国亦对这一草案表示支持。但由于各方分歧严重,当天的闭门磋商仅进行了半小时便转入公开会议。会议未通过任何声明文件。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公开会议上说,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我们希望叙利亚各方通过政治对话化解分歧,妥善应对当前危机,保持国家稳定和正常秩序”。

  李保东说,中方欢迎近期叙利亚政府取消国家紧急状态,宣布进行政治改革,主张进行全国对话,决定对近期所有事件展开调查,希望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实现上述目标。

  他说,中东、北非地区一些国家发生的动荡令人担忧,不仅对这些国家的和平与稳定造成影响,而且对该地区的稳定带来冲击。对于这些国家出现的问题,“我们希望国际社会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提供建设性帮助”。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亚历山大·潘金在安理会发言时说,叙利亚当前局势并未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暴力行为不仅由单方面引发。真正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的是对叙利亚内部事务的外来干涉”。

  他警告说,目前越来越明显的情况是,叙利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部分示威者希望局势持续恶化,以迫使国际社会帮助并偏袒他们,“这种做法将导致无休止的暴力循环,并将引发内战”。他同时认为,叙利亚政府已宣布和正在实施的民主改革值得支持。

  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在公开会议上发言时指责极端组织在叙利亚实施暴力的最终目的是“推翻叙利亚政府”。贾法里说,叙利亚认为没有正当理由在安理会就此事展开讨论,“这不符合叙利亚人民的利益,反而会被极端组织解释成国际社会对他们及其错误行径的支持”。

  在美国的动议之下,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于29日就叙利亚当前局势召开紧急会议。此前,美国曾表示正在考虑对叙利亚领导人和高管实施有针对性的制裁。

  上月中旬以来,叙利亚发生大规模民众示威,示威活动从南部的德拉省蔓延至多个地区,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阿尔及尔4月27日电(记者郑斌 夏晨)据阿尔及利亚媒体27日报道,“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一天前公布了被其绑架的4名法国核能工作人员的一段视频,4名法国人质在录像中向法国总统萨科齐求救,并呼吁法国从阿富汗撤军。

  报道说,在美国一家监控极端组织活动的网站上贴出的这段视频据信是“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发布的。三分多钟的视频展示了手持武器的武装分子看守4名法国人质的图像。4名人质在录像中宣读了一段文字,大意是“我们请求法国总统萨科齐满足‘基地’组织要求,从阿富汗撤军”。

  法国国务秘书洛朗·沃基耶27日对媒体说,法国政府不会让绑架者支配法国的外交政策。法国政府将首先鉴定这段视频的真伪,确定人质仍活着,然后努力使人质获得释放。

  去年9月,“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武装人员在尼日尔北部绑架了7名法国企业员工,其中包括5名法国公民。今年2月,7名人质中,1名法国人、1名多哥人和1名马达加斯加人获释。之后,“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以手中4名法国人质为要挟,向法国政府索要9000万欧元赎金。

  萨赫勒地带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一个宽320公里至480公里的地区,位于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边境地区。近年来,该地区武装分子日益活跃,自称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武装分子频频绑架西方国家公民,并且对阿尔及利亚、马里和毛里塔尼亚等国边境地区的安全部队多次发动袭击,还枪杀西方国家游客和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

  近来,阿尔及利亚政府高级官员多次公开表示,利比亚危机爆发后,利比亚政府军撤离了与阿尔及利亚接壤的边境地区,使“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组织的武装分子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对地区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日前,在黎城县西仵乡东水洋村发现了一座距今已有800多年的罕见金代古墓。这座仿木结构八角形砖雕古墓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的古建筑、特别是上党地区古建筑的营造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村民迁坟意外发现古墓葬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黎城县西仵乡东水洋村发掘现场时,只见工作人员正在墓室内对墓葬进行清理,地面上的墓穴两旁已堆起了高高的土堆,旁边空地上支起的一座帐篷是看守民警和发掘人员用来休息的地方。

  据在现场的黎城县文博馆馆长赵小慧介绍,清明节期间,按照黎城当地风俗,老百姓有的要迁坟。4月3日,黎城县西仵乡东水洋村有一户村民在村东头一块没有封土堆的耕地上找自家墓地时,意外地发现下面有一座古墓葬,于是立即报告了当地文物部门。

  长治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过初步勘查,认定这座墓葬为宋金时期的古墓葬。当地政府随即派驻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对这座古墓葬进行了保护。经省文物部门批准,4月6日起,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和长治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入驻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公安武警24小时保文物安全

  手拿铁锹、满身泥土的黎城县文博馆馆长赵小慧告诉记者,刚开始进入工地发掘时,墓室内已经被淤土填了不少,这样给发掘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了保护墓葬的安全,县政府派出公安民警和武警24小时在现场看守,一直到发掘工作结束,当地文化部门也派专人值班。“发掘队伍从上午8点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两个半小时,下午一直工作到7点。刚开始,雇用了十几个民工,现在清理墓室剩下四五个人了。工地上照明靠发电机发电,渴了用电热棒烧水,饿了泡方便面,值班人员或自带干粮在工地上吃饭,晚上在附近搭的帐篷里值班,挺辛苦的,夜间气温下降后仅靠一条被褥取暖。”赵小慧说。

  八角形墓葬首现上党地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穹窿的墓顶已开了大半个口子,该古墓位于地下约3米处,墓室坐北朝南,呈八角形,墓穴整个为砖砌手工雕刻。虽年代已久,但仍然可以显出当时匠人们精湛的建造工艺,墓室内全部是仿木结构。墓顶部是砖雕仿木建筑门楼,上砌斗拱、檐椽和瓦脊。在墓葬下面分别有5个砖砌的拱券式耳室,每个耳室大约1米多高,里面有侧室。

  赵小慧介绍说,每个耳室均发现了火葬后的尸骨,已经炭化。从木结构的工艺和规模来看,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大户人家。过去长治市也曾发现过类似的木结构古墓,但均为四角墓,像这种八角墓在长治地区还是首次。斗拱、底座都有明显的宋金时期的古建筑特点。

  25日上午,随着考古发掘人员从3米高的墓室内铲出最后一锹土,为期20多天的黎城县金代古墓清理发掘工作宣告结束。考古人员从墓道里发现了一个陶盆的几块残碎片,在墓葬正中间除了发现一具完整的人体骨胳、一个陶罐和几个灯盏外,没有发现墓志铭,也没有发现其他随葬品。

  文物专家点评金代古墓

  据长治市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进先介绍说,金代墓葬虽受辽墓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继承北宋的墓制。金代墓葬大多以火葬为主,棺木多为木制骨灰盒。特别是山西地区的金代墓葬注重营造墓室,流行雕砖墓,仿木结构及墓壁装饰基本上与北宋后期相同,随葬品一般较少。像这座墓葬,它的建筑结构和做法与宋代李诫《营造法式》里的万佛堂建筑做法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对研究中国的古建筑,特别是上党地区古建筑的营造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南极同温层云层,这一区域的臭氧遭到破坏。
南极同温层云层,这一区域的臭氧遭到破坏

海水淡化是澳大利亚应对淡水减少的方式之一。
海水淡化是澳大利亚应对淡水减少的方式之一

  科学家表示,澳大利亚最近几年出现的干旱部分由南极臭氧洞所致,臭氧洞的影响率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在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指出,臭氧洞改变了南半球甚至于热带的风型和降雨模式。他们的气候模型显示这种影响在澳大利亚表现的较为强烈。

  最近几年,澳大利亚的很多地区出现干旱,很多城市被迫采用海水淡化等技术同时关闭农场。参与此项新研究的科学家来自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他们将臭氧洞加入标准的气候模型,以研究臭氧洞如何影响风型和降雨模式。哥伦比亚大学的莎拉•康表示:“臭氧洞导致高纬度环流向南移动,整个热带气旋也向南移动。”此外,南半球的急流同样向南移动。高海拔地区的风是决定南北两半球气候模式的关键因素。过去几年冬季英国出现的寒冷天气主要由北半球急流受阻导致。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南极臭氧洞导致风和降雨均向南移动。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澳大利亚表现的较为强烈。莎拉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频道采访时说:“臭氧洞的平均影响率为10%左右,但在澳大利亚,却达到35%左右。”他们的气候模型显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气候周期。在20世纪晚期臭氧损耗和气温上升前,澳大利亚也曾出现严重干旱。

  英国气候模型专家、牛津大学教授米勒斯•艾伦表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描述了不同的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臭氧洞同样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研究气候变暖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盯住温室气体排放。”

  臭氧层耗损由上层大气层,也就是同温层发生的化学反应所致。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包括氯氟化碳以及类似物质,被用于空调、冰箱和喷雾罐。虽然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严格控制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但它们已经在大气中存在数十年,所产生的影响仍可以感觉到。臭氧层能够阻止可导致皮肤癌以及其他疾病的太阳紫外线。

  世界气象组织4月初表示,北极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臭氧损耗,导致出现异常天气。南极臭氧层的情况也是如此,破坏程度甚至超过北极,这一臭氧层要在2045年至2060年才可修复。莎拉警告称,即使臭氧层得以修复,澳大利亚和南半球也无法恢复到此前的气候。她说:“随着臭氧层的修复,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可得到逆转,但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将产生与臭氧洞一样的影响。”

  澳大利亚的干旱天气对居民区、农场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最近几年,澳大利亚西部城市佩思水库的水量减少,只有20世纪绝大多数时间内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的默里达令盆地位于人口稠密的东南地区,在地下水超采、干旱、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政府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分配水量,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争议。(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石板上有大量古鸟类化石
石板上有大量古鸟类化石

  中外古生物学者4月22日宣称,他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魔鬼城景区附近发现了大批鸟与恐龙足迹化石,并以此复原了距今约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古生物群与古环境。

  化石的研究者,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贾程凯,罗正江高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研究生,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哈里斯教授,新疆克拉玛依魔鬼城恐龙奇石馆安建福馆长等专家学者在专业期刊《Palaeoworld》撰文描述了这批珍贵的标本。据悉,此地的鸟类足迹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多、最完整、品种最丰富的化石点。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这里有着独特的风蚀地貌,当地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意为魔鬼城。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因而得名,是一种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风蚀地貌类型。在开辟为旅游景点之前,在人们眼中,这里是一片恐怖的死亡之地,谁曾想到,1.2亿年前的魔鬼城竟恍若江南之地。

  收藏奇石所带来的意外收获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古脊椎动物之父杨钟健院士命名了来自乌尔禾的一具完整的翼龙化石——魏氏准噶尔翼龙。该化石在北京博物馆展出后引起轰动,乌尔禾魔鬼城也随即蜚声中外。

安建福馆长在考察鸟类足迹
安建福馆长在考察鸟类足迹

  多年来,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地区,捡石、藏石、赏石已蔚然成风。2003年1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一三七团魔鬼城恐龙奇石馆开馆,目前馆内收藏多种古生物化石、奇石达上千块,成为魔鬼城地质和历史变迁的宝贵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魔鬼城恐龙奇石馆馆长,安建福在此地捡拾、藏石长达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奇石研究经验。

  1979年的一天,安建福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无意间,远处土坡上的一个石球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安建福,从来没有见过模样如此奇怪的石球,他给这个石球起名为“外星人”。然而让安建福没有料到的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偶遇的“外星人”让他与奇石收藏有了不解之缘。

  2008年2月,安建福偶然发现一个沙砾岩结核而成的石球上有一清晰的恐龙足迹,足迹长13厘米,宽8厘米!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沙砾岩结核上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一时引起媒体的关注。随后,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的贾程凯与安建福取得联系,多次前往此地考察足迹。贾程凯曾师从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教授,有着丰富的古脊椎动物知识。在单位的支持下,2009年夏,贾程凯、邢立达等学者与对此地的足迹资源展开细致的考察,没想到却因此揭开了一个古世界的奥秘。

  发现珍奇的瓣蹼足水鸟

  2009年夏的考察收获重大,学者们发现了数百个鸟类足迹和数十个恐龙足迹,足迹被妥善的采集,保存于魔鬼城恐龙奇石馆。经过细致的研究,这些鸟类足迹可以归属强壮魔鬼鸟足迹(Moguiornipesrobusta,新属新种),道氏韩国鸟足迹(Koreanaornis dodsoni,新种),高城鸟足迹未定种(Goseongornipes isp。)和水生鸟足迹未定种(Aquatilavipes isp。)。“这是魔鬼城地区,乃至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过古鸟类的首个确凿证据,这在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贾程凯介绍说。

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化石
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化石

  作为新物种,强壮魔鬼鸟足迹非常独特,“它们又短又粗,完全不同于以往鸟类足迹,以往的鸟类足迹无一例外都具有纤细的趾痕,也就是说其脚趾都是细细长长的,像常见的家鸡一般,而我们的发现却与此相反!”邢立达兴奋地告诉记者,“参照现生的鸟类,强壮魔鬼鸟足迹很可能是由那些长有瓣蹼足的水鸟所留下的。”所谓的瓣蹼足是指脚趾两侧具有叶状瓣膜,这是水鸟脚部适应游泳的特化,现代拥有这个构造的鸟类,如鸊鷉或瓣足鹬,都有良好的游泳能力。

  另一个新物种是道氏韩国鸟足迹,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此次魔鬼城发现的足迹与其较为类似,所以归为新种,并将种名赠予世界著名恐龙学家彼得•道森(Peter Dodson),感谢他在恐龙学,尤其是角龙类研究上的贡献。

  奇妙的古鸟类行为学

  在这些鸟类足迹中,发现数量最多的是道氏韩国鸟足迹,“这些足迹非常散乱,不同于高城鸟足迹规则的行迹,这表明两种鸟类的造迹者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对此作了古行为学的分析。”贾程凯对记者说。

  现代鸻鹬类的觅食方式主要分为视觉性觅食和触觉性觅食。典型的视觉性觅食方式为“啄—奔—啄”,通过快速奔跑再一个急停,取食滩涂表面来不及躲入泥沙深处或浅水中的小型螺类、蟹类、蠕虫等。这种觅食方式受个体间的觅食干扰很大,因此它们在觅食时尽可能地减少个体之间干扰,呈单独或低密度分散觅食,这种行为以鸻类为主。

  而触觉性取食是将长喙插入泥中,靠喙对食物的感觉来探搜觅食。觅食时,它们的运动距离较短,长喙深入泥中探搜较长时间才转移。因此这类水鸟觅食时个体间相互干扰少,可成群觅食,这种行为又以鹬类为主。

距今约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古生物群复原图
距今约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古生物群复原图

  “了解到这些差别,我们也可以推断古鸻鹬类足迹为什么分为杂乱与规则行迹两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哈里斯教授介绍说。

  魔鬼城曾是江南之地

  此次发现的足迹大多数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典型栖息地包括滩涂、盐场、淡水湖、咸水湖、湿润的田地和草地的浅滩部分,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一般跗跖部和喙较细长,便于其在湿地活动和觅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鸻鹬类足迹在距今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发现,加上对当地古地理环境的分析,都表明当时此地是一个巨大的河口冲积平原(也称三角洲;如今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就都属于长江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片恍若江南之地。

  从目前此地发现的足迹化石与骨骼化石来看,在早白垩世,这里至少生活着兽脚类的克拉玛依龙、敏捷龙、吐谷鲁龙和新疆猎龙,剑龙类的乌尔禾剑龙,蜥脚类的亚洲龙。天空中则飞翔着各种鸟儿,还有准噶尔翼龙、湖翼龙和枪颌翼龙等等。只见湖岸的植物高大且茂密,群群水鸟在此嬉戏,偶尔也有恐龙成单或成群来到水源边饮水、觅食。

  “魔鬼城地区的鸟类足迹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多、最完整、品种最丰富的化石点,如能建设起来,配合魔鬼城景区,一定有广阔的旅游前景!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这批恐龙足迹作进一步的保护。”安建福馆长如是说。(木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4月20日公布报告称,在2004年到2009年间,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冰川和冰帽融化已让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毫米。

  研究人员测算的结果显示,2004年至2006年,加拿大北极群岛由于冰川和冰帽融化导致平均每年有29立方千米的水量流入海中;2007年至2009年,这一数字剧增至92立方千米;6年间这一区域融冰的总入海量已相当于美加边境地区伊利湖四分之三的贮水量。

  加拿大北极群岛由加拿大北冰洋沿岸约3万个冰雪覆盖的岛屿组成。主导这项研究的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亚历克斯·加德纳说:“我们此前认为这一地区并不会助推全球海平面上升,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在2007年至2009年间,除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外,这一地区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助推作用最大。”

  这项研究20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观测期只有6年,相对较短,还难以确定这一观测结果代表一种发展趋势,但这仍然是一个警示。加德纳指出,如果全球变暖现象持续,其他冰川地区也发生类似现象,情况就会变得令人担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月20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和《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1975~1993年平均海平面)高67毫米,与2009年海平面基本持平。2010年,中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其中,山东、江苏和海南沿海海平面明显偏高,分别比常年高82毫米、82毫米和84毫米;天津次之,为71毫米;其他沿海地区介于50~67毫米之间。
分析还显示,201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时间特征和区域特征明显,渤海、黄海2月份海平面和南海10月份海平面均为近30年来同期最高值;与2009年相比,福建以北沿海海平面偏高,福建以南沿海海平面偏低。气温、气压和季风变动等是引起上述特征的重要原因。
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
国家海洋局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比2010年升高80~130毫米。沿海各级政府应密切关注其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缓发性海洋灾害,其长期的累积效应将加剧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咸潮等海洋灾害的致灾程度。2010年,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累积效应作用下,辽宁、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范围呈扩大趋势;长江口和珠江口遭遇多次咸潮入侵,福建等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暴潮的影响。
另据《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0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44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76亿元,死亡(含失踪)137人。(陆琦)
《科学时报》 (2011-04-21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4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