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8日消息,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回顾过去一年重大科学发现,从中评选出2009年最受欢迎的十大古生物学发现,迷你版“霸王龙”、迄今发现的最大三叶虫等榜上有名。
1. 发现人类与狐猴间“缺失一环”
这个“缺失一环”是指生活在4700万年前的一种灵长类动物,被科学家称之为“艾达”。保存完好的艾达化石于5月20日被揭开神秘面纱,一些科学家将其视为有关人类进化的一项重大发现。
2.最古老人类祖先骨架化石
根据10月进行的一项骨架化石研究,人类与现代猿之间并不存在类黑猩猩那样所谓“缺失的一环”,这一发现能够改写人类进化史。一名科学家表示,最古老人类祖先骨架化石的发现“将改变一切”。
3.体型最大的蛇 身长超过巴士
科学家2月表示,在哥伦比亚塞雷洪煤矿发现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化石。体型最大蛇生活在6000万年前,身长至少在42 英尺(约合13米)以上,超过一辆巴士,体重高达2500磅(约合1135公斤),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
4.新发现的化石 包括“优雅鼠鼬”和“宝石虫”在内
科学家8月宣布,在德国梅塞尔坑发现一批新化石,数量超过6500个,年代可追溯到始新世,其中包括一只牙齿锋利的啮齿类动物(“优雅鼠鼬”)以及一只彩虹色的甲虫(“宝石虫”)。
5.发现3种新种恐龙
古生物学家7月宣布,在加拿大昆士兰州内地城市温顿发现3种新恐龙化石,分别是1种生性凶猛的肉食恐龙以及2种巨型食草恐龙。3种新恐龙物种以澳大利亚诗人班尼欧·彼德森及其作品的名字命名。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12月25日报道,夜光云(noctilucent cloud)是指薄暮时分现于地球高纬度地区高空的一种发光且透明的波状云,常呈淡蓝色或银白色,通常认为是夜光云中的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的结果。然而,夜光云近来却神秘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等低纬度地区出现,让科学家们觉得不可思议。
1.芬兰上空夜光云
美宇航局高空冰探测(AIM)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詹姆斯-拉塞尔(James Russell)上周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学会会议上表示:“它们变得更加鲜亮,在低纬度地区出现的频率看上去超过以前。”科学家认为,夜光云低纬度地区现身频率增加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由于地表温度上升,高层大气因二氧化碳集聚而变冷,进而为云的形成产生完美条件。此图是在芬兰拍到的夜光云壮观景象。
2.瑞典上空夜光云
白天,由于夜光云稀薄而分散,一般看不见,只会在薄暮时分才露出真容。此图是在某个夏日夜晚照亮瑞典小镇的夜光云奇景。夜光云处于大气高层,阳光仍能照射到它们,即便地面已经一片漆黑。拉塞尔说:“这些云基本上只存在于太空的边缘地带。它们形成于距地面50英里(约合80公里)高处的狭长带。”
3.匈牙利上空夜光云
夜光云曾经主要现身于北极地区,而今在低纬度地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比如这张于2007年6月15日在匈牙利拍到的夜光云照片。据美宇航局科学家拉塞尔介绍,夜光云通常在阴冷干旱的条件下形成:高层大气的温度远远低于零下200华氏度(零下129摄氏度),而空气的干燥度又是撒哈拉沙漠的100万倍。
4.北极上空夜光云
2007年以来,科学家利用高空冰探测卫星记录下从太空看到的夜光云,比如这张于2007年6月11日在欧洲和北美的北极地区上空拍到的夜光云(白色和蓝色)。4天以后,这颗卫星又在匈牙利捕捉到图3提到的夜光云。据高空冰探测卫星项目网站介绍,基于北极季节变化的数据,该卫星发现夜光云的季节性亮相就好比“地球物理学电灯泡”一样突然打开和关闭。
5.太空拍到的夜光云
高纬度地区夜光云(如宇航员在太空拍到的夜光云)的结构类似于低纬度地区夜光云,据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高空冰探测卫星项目科学家斯科特贝利称,这一点令人感到“十分吃惊”,因为这两种云是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他表示,通过高空冰探测卫星捕捉到的夜光云数据,科学家对高层大气有了深入了解:“控制这些云的过程极有可能类似于控制地球表面附近云层的过程。”
6.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曼妙轻云
火箭发射等其他一些现象也能为夜光云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此图是航天飞机“奋进”号排出的废气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的低温大气交汇后形成的曼妙轻云。据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丹尼尔-马什(Daniel Marsh)介绍,越来越多的夜光云往往在太阳落山时照亮夜空,这是因为在太阳活动强度最大的时候,紫外辐射会令大气水分子分散,从而阻止夜光云的形成。
7.英国上空夜光云
火山喷发会向高层大气喷射水汽,同样可以导致夜光云的形成。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使得全球广大地区的气候发生剧烈变化。英国画家威廉姆-阿斯克罗夫特(William Ascroft)记录下了这种被认为同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有关的现象,比如这张他在1885年绘制的英国上空的夜光云速写,表现出一种混沌状态。(秋凌)
6.珍珠般悬在天际的土卫五
这幅罕见的照片由“卡西尼”号飞船拍摄,悬在土星环前方的小卫星土卫五就像是一粒珍珠。11月初,绕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欣赏到这一罕见的景象。文中刊登的照片并非“原版”,而是进行了旋转。
“卡西尼”这个名字来源于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正是他在1672年发现了土卫五。天文学家2008年宣布,土卫五可能是第一颗已知拥有自身昏暗环系统的卫星。
7.宇宙中圣诞节日景象
借助于哈勃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得以发现这个五彩缤纷的花冠,也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送上的一份礼物。这个宇宙花冠照实际上代表一个年轻的星团——R136,所呈现的节日景象位于大麦哲伦云内的一个恒星诞生区。大麦云是银河系的一个卫星。
照片中,红色(氢气)和绿色(氧气)气体花冠环绕在冰蓝色“钻石”周围。这里的“钻石”实际上是一些已知的大质量恒星,其中一些的质量是太阳的100倍。
8.火星沙丘波纹
照片由火星侦察轨道器于8月拍摄,10月对外公布,展示了穿过“诺克提斯迷宫”的沙丘波纹。“诺克提斯迷宫”是一个平地,被峡谷,槽谷和深坑所分割。在这幅由火星侦察轨道器HiRiSE(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的英文缩写)照相机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浅色层的含铁硫酸盐以及暴露在沙丘地带附近的粘土矿物。这片沙丘位于火星赤道附近。
9.双尾彗星鹿林
照片在2月23日拍摄于弗吉尼亚的仙纳度国家公园,一棵棵红树像边框一样分布在鹿林彗星周围。这颗绿色双尾彗星2月时与地球间的距离达到最低点,此时的距离大约在3800万英里(约合6100万公里)左右。专家们表示,鉴于其近抛物形轨道,鹿林彗星的第一次造访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由于靠近时的角度,鹿林彗星在逐渐接近地球时似乎拥有另一条指向太阳的反彗尾。这颗彗星蒸发的冰中含有氰和二价碳,在太空真空环境下被阳光照射时,两种气体均发出绿光。
10.战神火箭的蒸汽锥
10月,美国宇航局的战神I-X火箭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亚轨道试飞。飞行过程中,火箭上方被一个蒸汽锥环绕。类似这样的“音爆云”会在飞行器达到足以将周围空气冷却的速度时出现,空气中的湿气最终被液化。发射后不久,战神I-X的飞行速度便达到音速的4倍。
此次试飞历时6分钟,耗资4.5亿美元,用于帮助宇航局改进其战神I计划。战神I是下一代太空运输工具,负责搭载“猎户座”乘员舱。它们将取代老化的航天飞机,成为美国向太空运送人员和货物的主要手段。(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4日消息,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即将过去的2009年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也拍摄了大量太空照片。以下是十佳太空照片。
1.“亚特兰蒂斯”号前往哈勃途中
摄影师蒂埃里·莱格特利用一台拥有特殊太阳滤光器的望远镜,捕捉到“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5月从太阳前面飞过时的微小轮廓。这张照片显示了进入轨道的“亚特兰蒂斯”号,一天后它将靠近哈勃太空望远镜,以便宇航员能执行一系列太空行走,对哈勃望远镜上的先进设备进行维修和升级。
2.冲击波喷发出高速运行的粒子
看一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榜样吧:扮演超高效粒子加速器角色的冲击波。6月,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科学家公布了这张冲击波穿过超新星残余物RCW 86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从X射线和可见光范围拍的。科学家表示,虽然冲击波运行速度很快,但是它释放出来的能量并没像它应该做的那样,加热周围的气体。这张新图片显示,额外的能量给粒子提供动力,使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冲向太空。
3.撒哈拉“恐怖之地”
从欧洲航天局10月公布的这张照片上看,塔奈兹鲁夫特(Tanezrouft)盆地上的白色盐碱地似乎融化了黑色砂岩山。欧洲航天局与日本合作,6月利用日本的先进陆地观测卫星拍到这张图片,它采用的一种仪器从可见光和近红外线范围内记录了这一地区陆地和植被的覆盖情况。位于阿尔及利亚中南部的塔奈兹鲁夫特盆地是撒哈拉沙漠中一处最荒凉的地方,有时这里被称作“恐怖之地(land of terror)”。右上侧的黄色带状物是Erg Mehedjibat区域,它由一群小型星状沙丘组成,这些沙丘向上生长,而非并列生长。
4.双子座流星划过夜空
在2009年12月每年一次的流星雨达到顶峰时,从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沙漠上空经过,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双子座流星,就像投进太空的一把银枪。双子座流星雨比其他流星雨的速度更慢,它们在穿过夜空时,身后会留下长长的美丽弧线。专家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它们诞生于一颗潜伏彗星的碎片,主要由非常坚硬、被太阳烤干的岩石构成,因此在地球大气层里燃烧的速度更慢。
5.哈勃望远镜发现太空“蝴蝶”
从大视野照相机3拍到的这张图片上看,一颗濒临爆炸的垂死恒星产生了一个宇宙“蝴蝶”。宇航员在5月执行第五次哈勃太空望远镜维修任务时,把这台新相机安装在它上面。9月哈勃科研组公布了这台升级后的望远镜拍到的第一批照片。“蝴蝶”状天体是一个行星状星云。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光学过滤器,可以准确查明该星云的化学组成、温度和密度,并追踪恒星的死亡过程。位于星云中间的恒星在尘埃团的影响下,显得特别昏暗。它的质量曾是我们的太阳的5倍。在过去2千年间,这颗恒星把包裹在它外层的大部分气体都驱散开,形成如梦如幻的“蝴蝶翅膀”,这两个“翅膀”的延伸长度大约是2光年。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日前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宇航局“哈勃”及其他太空望远镜最新捕捉的双子座流星雨和土卫八“阴阳脸”等壮观景象。
1.流星如鱼叉
在2009年双子座流星雨活动达到顶峰的时候,一颗流星如从天空投向地面的银制鱼叉,穿透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的夜空。双子座流星比其他的流星速度运行慢,可以在夜空留下一条美丽的长弧。据专家介绍,这或许是因为它们诞生于一颗休眠彗星的残骸,所以大部分是由遭受日晒的坚硬岩石构成,令其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的时间更长。
2.恒星团的“圣诞礼花”
这是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天空望远镜拍到的“节日礼花”:年轻的“R136”恒星团的新靓照。这个恒星团位于“大麦哲伦云”(Large Magellanic Cloud)内一个动荡的诞生恒星的区域。大麦哲伦云是银河系的卫星。照片中,由红色(氢气)和绿色(氧气)气体构成的花环将冰冷的蓝色“钻石”团团围住。这些“钻石”其实是已知质量最大的一些恒星,质量是太阳的数百倍。
3.土卫八阴阳脸
土星的卫星土卫八没有阴影:天文学家日前发现,在移冰和暗红色尘埃的联合作用下,所谓的前半球(左图)比相反一侧更暗。最新两项研究或许揭开了一个持续300年之久的谜团——土卫八神秘“阴阳脸”的外观,即一面很暗,另一面很亮。据天文学家介绍,一开始,来自外部来源(可能是另一颗卫星或土星已知最新光环)的陨落尘埃令土卫八的前半球变暗,进而吸收了更多的阳光,温度足以令赤道附近的冰蒸发。蒸发的冰在温度更低、没有尘埃的两极和侧面的半球再次凝结。与此同时,前半球的冰蒸发令表面更暗,引发了一个反馈循环,让土卫八阴阳脸这种反差极大的外形得以保持。
4.火焰星云
火焰星云(Flame Nebula)的靓照会在可见光和红外线勘测天文望远镜(VISTA)即将公布的第一批新照片之列。VISTA望远镜在上周正式投入使用,位于智利帕拉纳欧洲南方天文台,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用于绘制天空图像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相机重达3吨,能以红外光探测太空。这使得它可以穿透层层尘埃,捕捉正在诞生的恒星,看清过于遥远、温度过低,可见光不能到达地面的天体。
5.原行星盘
在这个最新公布的拼图中,每个布满尘埃的团状物都是猎户座星云中前所未见的原行星盘——初生恒星周围正在形成的行星的尘埃环状物。猎户座星云是肉眼所能看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形成区,原因就在于其恒星质量过大,令周围气体温度上升,进而发出光亮。“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对猎户座星云持续多年的观测中发现了42个原行星盘,上面就是其中的30个。(秋凌)
8.白鲸数量减少
根据IUCN的报告,北极海冰流失严重影响白鲸的生存,原因就在于这种流失让人类更容易进入这种动物一度原始的栖息地。更多船只航行于北极海域导致更多撞船事故,同时带来噪音和化学污染,致使白鲸数量减少。报告指出,白鲸数量减少可能影响当地本土猎人的生存,他们依靠具有可持续性的捕杀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生存。
9.考拉生存构成威胁
根据IUCN的报告,不断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导致澳大利亚桉树树叶蛋白质营养成分减少,同时提高味道极差的丹宁酸含量。这意味着只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不得不吃掉更多树叶,才能避免被饿死的命运。除此之外,由于澳大利亚的高温和干旱变得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数量更多的野火也会对这种标志性有袋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0.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
在IUCN公布的新名单中,最易受攻击的动物可能就是鹿角珊瑚。由于白化,它们变得更加脆弱,同时还受到酸性不断提高的海水侵蚀危险。温度更高的海水导致珊瑚失去共生藻类进而产生白化现象,白化中的鹿角珊瑚只能慢慢走向死亡。与此同时,酸性海水不断侵蚀珊瑚的骨骼。
虽然专家们指出物种似乎可以适应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但这取决于气候变化将以多快的速度出现。14日,哥本哈根草案谈判允许地球二氧化碳水平在2100年提高到650 ppm,也就是说,届时地球温度较现在相比提高5.4华氏度(3摄氏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性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凯瑟·西格表示,这种升温幅度意味着文中提到的所有物种以及其它数千种物种将迎来灭绝厄运。(秋凌)
4.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
照片摄于南非,展示了科克布姆树(也被称之为“箭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这种沙漠植物高度最高可达到32英尺(约合10米),名字来源于纳马跨兰的本土San猎人,他们将树枝砍下来制成箭,箭头上还要涂上毒药。
根据IUCN 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南非和纳米比亚箭树所在地区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过去10年来与干旱有关的问题导致赤道附近的箭树大面积死亡。专家们警告说,所在地区边缘的箭树虽然茁壮成长,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不断降低。
5.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根据IUCN的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提前融化将提高冬季淡水河流的流动速度,快速流动的水冲刷脆弱的鲑鱼卵和幼仔所在的河床。夏季流动速度降低则可能导致淡水栖息地的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6.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
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是一只北极狐。IUCN指出,北部苔原的融雪对北极狐来说可能是一个坏消息。气候变暖意味着赤狐在更北的地区也能找到家的感觉,而当前的捕食者则大举入侵北极狐的传统领地。
与此同时,北极狐的猎物——旅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也正失去冬季的家园,即永久冻结带和厚雪区之间的地带。报告指出,更短更温暖的冬季意味着积雪区厚度更低,更潮湿同时更有可能土崩瓦解,可能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
7.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
与其它一些爬行动物一样,革龟的性别也受温度影响。在卵发育过程中,更高的平均温度提高了发育成雌性的可能性。IUCN的报告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潜在地打破革龟的性别数量平衡。在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这种已经被打上极度濒危物种烙印的海龟还必须在严重受极端风暴侵蚀的海滩筑巢。风暴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温度有关。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公开了一组图片,展示了气候变化下的大自然,其中包括斑纹海豹幼仔、企鹅、箭树、考拉、白鲸以及珊瑚。
1.雪地上休息的斑纹海豹幼仔
这张照片摄于加拿大努勒维特地区,展示了在雪地上休息的一只斑纹海豹幼仔。与北极熊一样,斑纹海豹也依靠北极的夏季海冰才能生存下来。没有人知道,如果北极夏季海冰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彻底消失,斑纹海豹以及其它动物将会发生什么。专家们表示,到2040年,夏季的北极可能就要成为一个无冰的世界。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公布的一份新报告旨在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对野生动物影响的差异性。报告列出了十大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其中包括斑纹海豹、北极狐、帝企鹅以及白鲸。斑纹海豹之所以能够跻身名单之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
IUCN的新报告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公布。报告中的很多物种已因为其它原因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名单,这些原因包括栖息地遭受破坏以及过度捕杀。报告作者指出,气候变化对这些物种构成额外而重大的威胁。
2.冰架提前破裂或溺死企鹅幼仔
一群企鹅正在一个通气孔下方游动。根据IUCN 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正在崩裂的南极冰架已经对帝企鹅的繁殖地带来不利影响。在温度较高的年份,大冰原提前破裂并且就在企鹅脚下,导致企鹅幼仔掉入海中溺水身亡。专家们表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6华氏度(2摄氏度),世界上的帝企鹅繁殖地将有近40%成为无法立足之地。
3.小丑鱼藏身之处减少
IUCN的报告称,不久之后,我们可能就无法在海洋中发现小丑鱼的身影。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珊瑚礁衰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正遭受栖息地不断减少的厄运。小丑鱼借助带刺的海葵护身,在珊瑚礁上繁衍生息的海葵能够帮助小丑鱼躲避捕食者。
由于不断上升的水温导致珊瑚大面积白化——珊瑚失去共生藻类并最终走向死亡——小丑鱼的生存面临威胁。更少的活珊瑚意味着更少的海葵,小丑鱼的藏身之处也随之减少。除此之外,大气中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致使海水酸度提高,导致小丑鱼用于返回保护性海葵所在地的化学信号受到阻隔。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对北冰洋加拿大盆地(Canada Basin)展开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利用遥控潜水器对大海深处进行探测,发现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奇异水母和其他新物种。
1.Crossota norvegica水母
加拿大盆地是北冰洋海域最深、勘探程度最少的地区。图中所示的水母是遥控潜水器在8530英尺(约合2600米)的海洋深处发现的,表面呈猩红色,学名为Crossota norvegica。Crossota norvegica虽不是新物种,但在2005年的那次考察中,科学家的确发现了多个深海新物种,其中一些在2009年发表的最新论文中曾经描述过。参加这项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瑞半岛学院生物学家凯文-拉斯科夫(Kevin Raskoff)对如此多水母种类生活在北冰洋深处吃惊不已。拉斯科夫说:“我们知道那里会有一些有趣的水母,但现实情况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所有想象!”
2.“裸体”蜗牛
生物学家还在1148英尺(约合350米)的深处抓到了学名为Clione limacina的“海天使”(Sea Angel)。这个小精灵显然并不在意暴露自己的“缺陷”:据科学家在2009年12月介绍,它其实是一种没有贝壳的“裸体”蜗牛。加州大学生物学家格蕾琴-霍夫曼(Gretchen Hofmann)2008年在一份声明中称,这种海洋蜗牛(多数只有扁豆大小)往往是很多物种的盘中美餐,令其成为海洋中的“薯片”。
3.Narcomedusa水母
科学家在2009年12月表示,他们从2002年的标本中发现了一个常见的水母种类——学名narcomedusa 的新物种,并在2005年又确认了数百个,图中所示便是在2005年发现的。蒙特瑞半岛学院生物学家拉斯科夫表示,科学家在如此常见的水母群中发现新的种类,表明我们对北极的了解是多么有限。他补充说,水母是地球上科学家了解最少的动物之一:“在动物世界,它们看上去就像‘外星人’。”
4.管水母目动物
上图是2005年发现的管水母目动物。据科学家介绍,每个管水母目动物其实都是一个与水母相关的生物群落,如上图右半部分的游泳体,为整个群落提供推进力。这个群落中的成员分享同一个传递营养物的管状茎(橙色)。拉斯科夫在2009年12月介绍,有些管水母目动物体长达10英尺(约合3.1米),是深海中最大的动物之一。
5.Crossota millsae水母
科学家在2009年12月宣布,他们2005年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海岸附近海洋深处发现了这个红粉色的水母——学名Crossota millsae。拉斯科夫称,生物学家逐渐意识到水母是海洋中一种比以前想象的更为常见的食肉动物。他说:“我们对水母的认识和研究都不够,而实际上,它们在深海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
6.Sminthea arctica水母
科学家在2009年12月的声明中介绍,Sminthea arctica(摄于2005年)是在北冰洋发现的最常见的水母。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网站称,科学家计划在气候变暖和冰山融化显著改变北冰洋环境以前,对这片海域尚未探测的区域展开深入调查。(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网站刊登了本周公布的一组太空图片,其中包括备受期待的“太空船二号”、已知宇宙中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群以及一颗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类行星天体。
1.太空船二号
7日晚上,太空游客得以第一次目睹他们未来所要搭乘的太空飞船庐山真面目,当时“维珍银河”公司揭开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太空船二号”的神秘面纱。这幅照片于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航空航天港的一个机棚拍摄。照片中的“太空船二号”机翼向上折起,悬挂在双机身运载飞机中部。这艘太空船也被称之为“维珍飞船进取号”,在两个半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将游客送入亚轨道太空。在此期间,他们可以亲身体验无重状态并欣赏地球壮观的美。
2.太阳呈现安静的蓝色
这是一幅由磁图像和紫外图像合成的静态图,来自太阳与太阳风层探测器网站12月4日公开的一段视频,图片中的太阳呈现出安静的蓝色。通过比较视频中的图像,天文学家能够了解两个可能无法被探测到的太阳活跃区域的细节。
3.已知最遥远的宇宙区域
美国宇航局8日公开的这幅近红外照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于8月拍摄,展现了已知最遥远的宇宙区域。照片中暗淡的微红色天体是星系,形成于大爆炸后6亿年,年代如此久远的星系还是第一次被观测到。“哈勃”网站表示,类似这样的照片有助于天文学家了解初期宇宙中的年轻星系如何走向成熟。
4.30亿次恒星爆炸产物
在轨“朱雀”号X射线望远镜拍摄的这张图片展示的景象是30亿次恒星爆炸的产物。这是已知宇宙中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群,所含稀有金属为铬和锰,是通过探测1亿华氏度气体的X射线辐射被发现的。铬和锰这些稀有金属便藏身于高温气体之中。
负责“朱雀”号运行的科学家表示,这个星系际云位于英仙座星系团,所含的铬质量是太阳的3000万倍。项目负责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天体物理学家田村隆之在声明中说:“通过计算金属量,我们能够了解星系中的恒星化学史,例如过去形成和爆炸的恒星数量及类型。”
5.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类行星天体
日本昴星天文台8日宣布,天文学家直接拍到了一颗绕类日恒星(位于图片中部)运行的类行星天体(被称之为“GJ 758 B”)的照片,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至于潜在同伴GJ 758 C是否也在恒星轨道之内目前尚无法确定。
当前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大约在400颗左右,实际数量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绕轨道运行的行星通常在母星眩目光芒的照射下显得模糊不清,致使获得系外行星直接图像极为罕见。绝大多数系外行星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发现的:天文学家虽无法探测到行星本身,但却可以通过它们对母星引力场或亮度产生的影响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