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这些图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卫星最新捕捉到的礁湖星云绚丽身姿、羽状火山灰云等壮观景象。

  1.星云绚丽身姿

星云绚丽身姿(图片提供:ESO)
星云绚丽身姿(图片提供:ESO)

  在这张欧洲南方天文台4月19日公布的礁湖星云(Lagoon Nebula)照片中,密集的尘埃和气体照亮了新生的恒星。礁湖星云的直径约为100光年,是极少数肉眼能看到的此类星云之一。它里面含有许多炽热的大恒星,这些恒星以其强大的辐射雕琢出这片星云绚丽的身姿。

  2.羽状火山灰云

羽状火山灰云(图片提供:Robert Simmon, NASA)
羽状火山灰云(图片提供:Robert Simmon, NASA)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卫星4月17日拍到的照片中,黑色的羽状火山灰云笼罩于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上空。照片集中展现了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第二次喷发的壮观景象。这次喷发始于4月14日,由于喷发点位于火山冰冠下面,地质学家认为它可能属于普林尼式喷发和蒸汽式喷发这两种喷发类型,前者是含硅熔岩爆发形成的气体驱使火山灰烟柱直冲云霄,后者则是由炽热熔岩与水接触时产生的羽状蒸汽引起的。

  3.恒星形成区

恒星形成区(图片提供: NASA/JPL-Caltech/UCLA)
恒星形成区(图片提供: NASA/JPL-Caltech/UCLA)

  一个名为IC 1795的恒星形成区域照亮了照片的右下角。这张照片由美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于4月16日公布。IC 1795恒星形成区域属于银河系英仙座的一部分,在可见光背景下看上去最暗。不过,气体和尘埃在红外光背景下亮了起来。照片中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红外波长,分别来自于尘埃云及里面的炽热的新生恒星。

  4.火山灰蜿蜒曲线

 

火山灰蜿蜒曲线(图片提供:ESA)
火山灰蜿蜒曲线(图片提供:ESA)

  在这张由欧洲航天局卫星4月19日拍摄的照片中,灰褐色羽状火山灰向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东南方蜿蜒前行。羽状火山灰的长度达到250英里(约合400公里),在盛行风的影响下飘向欧洲全境,对航空旅行产生严重影响,有科学家担心还会给人体造成危害。

  5.威斯康星上空大火球

威斯康星上空大火球(图片提供: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AOS/SSEC)
威斯康星上空大火球(图片提供: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AOS/SSEC)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建筑物上的网络摄像头捕捉到一颗流星划过长空的最后瞬间。这颗流星4月14日在威斯康星州上空形成了一个大火球。它在高层大气中分解,产生震耳欲聋的音爆,无数目击者都能听得到。爆炸发生后,人们找到了许多花生粒大小的碎片,4月20日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地质博物馆展出。(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公布了一组冰岛火山喷发照片,展现了在闪电映衬下更显壮观的火山喷发景象。

  1.一场“白热秀”

一场“白热秀”(图片提供:Peter Vancoillie, Your Shot)
一场“白热秀”(图片提供:Peter Vancoillie, Your Shot)

  18日,一道闪电划破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上空。由于冰岛火山灰云肆虐,欧洲航空运输业陷入一片混乱,航班停飞时间也接近一周。在距离火山雷电风暴发生地大约18英里(约合30公里)的地方,《国家地理杂志》“Your Shot”(面向摄影爱好者的一个栏目)投稿人彼得·范科利尔拍摄了这幅照片。

  盖尼斯维尔佛罗里达州大学闪电专家马丁·乌曼表示,火山雷电风暴不同于普通雷暴。二者都由水滴、冰以及冰雹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下产生。具体到火山雷电风暴身上,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充当了带电粒子角色。乌曼说:“火山闪电照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一些人带着高清晰电影摄像机来到这里,计划拍摄一部在IMAX影院放映的影片。”

  2.披着紫色外衣的闪电

披着紫色外衣的闪电(图片提供: Marco Fulle, Barcroft/Fame Pictures)
披着紫色外衣的闪电(图片提供: Marco Fulle, Barcroft/Fame Pictures)

  18日日落时分,意大利摄影师兼科学家马克·富勒乘飞机飞越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上空,并拍下了这幅紫色闪电划破天际的照片。佛州大学的乌曼表示这座冰岛火山产生的闪电很多可能是长火花,其中可能包括一种最近在阿拉斯加火山上空出现的新型闪电。阿拉斯加火山观测站的史蒂夫·麦克努特2月指出,类似这样的火花如何形成仍旧是一个谜。一种可能性是:带电硅(硅是岩浆中的一种成分)在喷出地壳时与大气发生相互作用所致。

  3.火冰闪电一个都不能少

火冰闪电一个都不能少(图片提供:Rakel Orvar Atli Thorge, NordicPhotos/Getty Images)
火冰闪电一个都不能少(图片提供:Rakel Orvar Atli Thorge, NordicPhotos/Getty Images)

  在这幅2010年4月18日拍摄的照片中,炽热的熔岩与蓝色火山灰以及金黄色闪电混合在一起。佛州大学的乌曼说这座冰岛火山产生的闪电可能发出截然不同的声音。小闪电的声音好似步枪射击,数英里长的闪电则发出我们在雷暴中经常听到的低沉的隆隆声。

  4.闪电多向移动

闪电多向移动(图片提供:Marco Fulle, Barcroft/Fame Pictures)
闪电多向移动(图片提供:Marco Fulle, Barcroft/Fame Pictures)

  在这幅拍摄于18日的照片中,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上方出现的闪电像枝杈一样朝着很多方向移动。佛州大学的乌曼称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他解释说每一道闪电都有一个方向。闪电在带电区域产生,而后朝着上方,下方或者两侧移动,直到进入带负电的区域。

  5.闪电映衬下的熔岩

闪电映衬下的熔岩(图片提供:Oli Haukur Myrdal, Your Shot)
闪电映衬下的熔岩(图片提供:Oli Haukur Myrdal, Your Shot)

  18日,《国家地理》杂志“Your Shot”投稿人奥利·霍库尔用相机记录下这场闪电秀。在闪电的映衬下,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出的熔岩显得更为壮观。佛州大学的乌曼说科学家尚无法对所有类型的闪电现象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由于无法轻易进入闪电和雷暴内部进行研究,没有人确切知道闪电如何形成。目前,科学家正在冰岛火山口附近安装测量仪器,对磁场等数据进行测量。

  6.闪电刺穿火山灰云

闪电刺穿火山灰云(图片提供:Olivier Vandeginste, Your Shot)
闪电刺穿火山灰云(图片提供:Olivier Vandeginste, Your Shot)

  这幅照片被《国家地理杂志》“Your Shot”栏目收录,由奥利维尔·范德吉恩斯特于18日拍摄。照片中,闪电像利刃一样刺穿火山灰云。专家们表示火山灰云中的玻璃状沙尘微小颗粒会导致眼 睛、鼻子和喉咙发炎肿痛,建议欧洲居民在火山灰开始下落时留在家中,尽量不要外出活动。此外,微小颗粒也会被吸入肺部深处进而导致呼吸问题,患有哮喘或肺 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防范。

  乌曼表示,如果能够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目睹火山闪电的壮观和美丽,那将是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他说:“每一个人都希望有这种经历。欣赏火山闪电给人的感受就像在北极附近欣赏北极光一样,这是一个一生之中可能只有一次的机会。”(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本周的一组太空照片,包括天蝎座星群、狮子座的螺旋星系M66、火星冲沟以及开裂的岩层等。

  1.开裂的火星岩层

开裂的火星岩层(图片提供: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开裂的火星岩层(图片提供: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这幅高清晰卫星照片于2010年4月7日公布,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3月1日拍摄。由于受数百年内积累的地震压力影响,火星赤道附近的岩层发生移动并开裂,显得非常混乱。不同岩层的粗纹便于科学家测量每一个断层上的地壳偏移距离。

  2.天蝎座星群

天蝎座星群(图片提供:ESO/IDA/Danish 1.5 m/R. Gendler, U.G. Jørgensen, J. Skottfelt, K. Harpsøe)
天蝎座星群(图片提供:ESO/IDA/Danish 1.5 m/R. Gendler, U.G. Jørgensen, J. Skottfelt, K. Harpsøe)

  在这幅展现天蝎座一星云的照片中,尘埃和气体包围了一个由大质量恒星构成的被称之为“Pismis 24”的星群。巨型恒星产生的辐射让这个星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状。2010年4月1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公布了这幅可见光照片。通过这幅照片,天文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Pismis 24。这个星群内的恒星质量巨大,每一颗的质量都是太阳的100倍以上。

  3.火星冲沟

火星冲沟(图片提供: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火星冲沟(图片提供: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图片展示的这些冲沟位于火星拉塞尔陨坑内。科学家在2010年3月26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它们似乎可以充当一个证据,证明这颗红色星球表面有液态水流动。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于2008年拍摄。照片中,拉塞尔陨坑内的冲沟突然走到终结而不是形成扇形,这可能说明冲沟是由干燥物质沿下坡流动产生。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冲沟也不断增大。科学家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冲沟由附近水冰季节性融化形成的泥浆(由沙子和液态水构成)沿着陨坑沙丘向下流动所致。

  4.CryoSat-2卫星发射

CryoSat-2卫星发射(图片提供:Stephanie Corvaja, ESA)
CryoSat-2卫星发射(图片提供:Stephanie Corvaja, ESA)

  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火破解地球冰的密码。4月8日,欧洲开始其第一次用于研究陆地冰的太空任务,当时图片中这枚搭载欧洲航天局CryoSat-2卫星的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2005年,由于火箭发生故障,最初的CryoSat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坠入大海。CryoSat-2卫星负责对海冰和冰原厚度变化情况进行准确测量以监视其如何回应全球气候变暖。

  5.非完美螺旋星系

非完美螺旋星系(图片提供: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STScI/AURA)-ESA/Hubble Collaboration)
非完美螺旋星系(图片提供: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STScI/AURA)-ESA/Hubble Collaboration)

  这幅照片于2010年4月8日公布,由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照片用惊人的细节展现了狮子座三重星系的“老大”Messier 66非同一般的不对称性。三重星系的成员彼此距离很近,足以产生相互影响。天文学家认为另外两个星系的引力拖拽破坏了M66的螺旋结构。与包括银河系在内的其他螺旋星系有所不同的是,M66螺旋臂不对称,中央区域的核心也发生偏移。(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近期拍摄的一组最佳太空照片,灵魂星云、极光以及空间站与月球的合影纷纷榜上有名。

  1.灵魂星云

灵魂星云
灵魂星云(图片提供:NASA/JPL-Caltech/UCLA)

  2010年4月5日公布的一幅新拼接图,由美国宇航局WISE(广域红外探测器的英文缩写)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拼接而成。图片中,一群恒星产生的辐射在灵魂星云中部“凿”出一个洞。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灵魂星云宽度达到150光年,内部形成了星团。在恒星风推开这个大洞过程中,它们会压缩大洞中部附近物质,进而孕育新的恒星。

  2.极光

极光
极光(图片提供:NASA)

  在自己的太空博客中,日本宇航员野口宗千为追随者们奉献了一幅精彩的极光照。2010年4月5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在空间站将以时速17400英里(约合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穿越一道极光时拍下了这幅照片。随着“发现”号航天飞机于上周与空间站成功对接,空间站同时出现了山崎直子和野口宗千这两位日本宇航员,这在太空探索史上还是第一次。

  3.猎户座星云

猎户座星云
猎户座星云(图片提供: NASA/JPL-Caltech)

  这幅红外照片由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于2010年4月1日公布,展示了闪烁着淡蓝色和铁锈色的猎户座星云。这个正在形成恒星的星云位于著名的猎户座。2009年5月,“斯皮策”的冷却液耗尽,从此开始其“暖身”任务。作为此项任务的一部分,“斯皮策”将对猎户座星云内的恒星变化进行研究。由于一些设备只能在冷却条件下工作,任务管理人员正在调整使用“斯皮策”设备的策略。

  4.空间站与月球合影

空间站与月球合影
空间站与月球合影(图片提供: Fernando Echeverria via NASA)

  照片于2010年4月5日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拍摄。照片中的国际空间站成为一个亮点,与月球面面相对。给人的感觉是,拍摄时似乎有一只苍蝇趴在照相机镜头上。这幅照片是在“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前拍摄的。“发现”号携带一个满载补给的新货舱进入空间站,执行为期13天的太空任务。

  5.Gum 19星云

Gum 19星云
Gum 19星云(图片提供:ESO)

  在红外光条件下,Gum 19星云呈现出一侧明亮,一侧暗淡的景象。这是因为右侧的氢气正被加热同时又受到内部一颗超大蓝星辐射影响。这幅新照片于2010年3月31日公布,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拍摄。Gum 19星云明暗分界线一带正在形成新的恒星。(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公布了一组图片,展示了一个神秘盘状天体遮住御夫座ε星并使其形成“日食”的过程。对御夫座ε星“日食”进行研究有助于天文学家揭开这个神秘天体的真实身份。

  1.艺术概念图

艺术概念图
艺术概念图

  距离地球2000光年的恒星——御夫座ε星在一个黑色尘盘遮蔽下形成“日食”。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便发现御夫座ε星每27年便会在一个神秘“伴侣”影响下发生“日食”,“日食”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2010年1月1日,这颗黄色特大恒星处于“日全食”状态。

  让御夫座ε星发生“日食”的天体种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科学家对此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有人认为是一个黑洞,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多尘星云。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个看不见的天体可能是一颗被巨大尘盘环绕的恒星,两颗恒星彼此绕对方运行,形成所谓的“双星系统”。

  有关御夫座ε星的新图片刊登在4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这些图片似乎能够证实双星系统理论。研究论文联合执笔人、美国丹佛大学天文学家罗伯特·斯特赛尔表示:“图片显示这个盘呈雪茄状,长度和薄度均超过绝大多数画家想象中的模样。”

  2.发生“日食”前的御夫座ε星

发生“日食”前的御夫座ε星
发生“日食”前的御夫座ε星

  借助于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上的望远镜阵列CHARA(高解析度天文中心的英文缩写),天文学家得到了这幅图片。图片展示了2008年的御夫座ε星,此时的这颗恒星处于“全亮”状态。根据此前的预计,御夫座ε星的质量是太阳的15倍。但CHARA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这颗恒星的体积远远低于此前的预计,更有可能只是太阳的3.5倍。与使其发生“日食”的神秘盘相比,它的体积可能只有这个盘的40%左右。

  斯特赛尔指出,其他观测数据显示御夫座ε星的寿命达到1亿年,现在可能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所拥有的氢和氦将燃烧殆尽。此外,这颗恒星的一些质量可能以气体的形式消失,伴星的盘则获得这些质量。但御夫座ε星仍拥有足够质量,最终可能以爆炸的方式结束生命,形成一颗超新星。

  3.开始形成“日食”

开始形成“日食”
开始形成“日食”

  这幅2009年11月绘制的增强图像显示,神秘天体开始遮住御夫座ε星。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天文学家爱德华·古纳恩在同样刊登于8日《自然》杂志上的评论中指出:“早期研究就已清楚地表明御夫座ε星是一颗非凡的双子星。它的轨道周期以及极长的‘日食’时间说明存在一个体积巨大并导致其发生‘日食’的伴侣。这个伴侣的体积是太阳的1000倍。”研究论文联合执笔人斯特赛尔指出,这个碎片盘的实际质量低于地球,内部恒星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6倍左右。

  4.形成“半日食”

形成“半日食”
形成“半日食”

  这幅2009年12月绘制的增强图像显示,黑盘已经遮住了御夫座ε星近50%的区域。直到现在,御夫座ε星伴侣的身份仍旧是一个不解之谜。在众多波长情况下,天文学家无法观察到这个质量巨大的天体。遮住御夫座ε星使其发生“日食”为研究这个神秘天体提供了一个最佳时机。

  5.画家的想象图,神秘天体状如飞盘。

画家的想象图,神秘天体状如飞盘。
画家的想象图,神秘天体状如飞盘。

  在画家创作的这幅想象图中,导致御夫座ε星发生“日食”的神秘黑盘状如一个薄薄的飞盘。一项新的专业-业余人员合作计划——Citizen Sky将帮助天文学家在当前的“日食”发生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御夫座ε星系统。通过斯特赛尔的Twitter博客,天文爱好者可以了解有关御夫座ε星的最新消息。

  斯特赛尔说:“当前的御夫座ε星仍十分明亮,绝大多数人都能对此进行观察,即使在不借助望远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今天晚上,如果观察条件较为理想,你们可以到外面欣赏这颗恒星正在上演的‘日食’。”对此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应首先寻找位于西部天空的猎户星座,而后将目光转向这个星座上方。御夫座ε星就位于五车二右侧,后者处在御夫座的最顶端。(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7. 被多钩长线钩住的革龟

被多钩长线钩住的革龟
被多钩长线钩住的革龟(图片提供:Projeto Tamar Brazil, Image Bank)

  在巴西海岸附近,一只革龟的鳍状肢被一条多钩长线钩住,它正在试图摆脱困境。

  华莱士表示,“革龟很少会被钩住嘴部。”为了有选择性地捕食水母,革龟通常很少会去碰多钩长线上的诱饵。但是,其他一些海龟物种,比如美国东南地区的红海龟就很容易受到多钩长线诱饵的诱惑。

  8. 海龟排除器

海龟排除器
海龟排除器(图片提供: Calen Offield)

  在图片中,渔网上的那个白色的圆形炉子一样的东西就是将要被部署的海龟排除器。据华莱士介绍,海龟排除器是预防海龟被渔网困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设备可以让误入渔网的大型海洋动物从网底的一个门中逃生。华莱士说,“海龟排除器如果能够部署于渔网中,而且正常工作,那么海龟被困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9. 渔钩

渔钩
渔钩(图片提供: Calen Offield)

  多钩长线上通常使用两种渔钩,一种是J型钩(左),一种是圆形钩(右)。J型钩很容易被猎物吞下,可能会对海龟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许多渔民现在换成了圆形钩。例如,在夏威夷登记的所有多钩长线现在都被要求使用圆形钩。夏威夷渔业协会还对多钩长线上被困海龟数量有一个上限要求,渔船上的观察员要及时跟踪被困的海龟数量。华莱士介绍说,尽管受到了政府的管制,但是夏威夷的渔业生产仍然很稳定、多产。

  10. 小海龟

小海龟
小海龟(图片提供:Russell A. Mittermeier,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世界上大多数海龟都是小海龟或是幼年海龟,比如图中这只发现于印度尼西亚海滩上的橄榄色鳞龟。海龟在幼年期死亡率很高,但是,这种死亡率主要是由于其他物种的捕食,而不是捕鱼作业。

  11. 革龟准备返回大海

 革龟准备返回大海
革龟准备返回大海(图片提供:Brian Hutchinson,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只革龟正准备返回大海。

  华莱士表示,“我们这一代认识海龟,我们的孩子也应该能够认识。但是,在未来几代,这种动物将有可能从这个世界消失,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负责任地捕鱼。”基邦斯认为,除了一些渔业管理外,保护海龟的努力还需要考虑其他对海龟的威胁,如栖息地的破坏等。(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3报道,一个为期两年的科考项目于2010年2月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据研究人员介绍,在354平方英里(57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然同时生存着7种猫科动物,这是迄今在单个区域内拍到的猫科动物种类最为繁多的事例。

  野生动物学家卡什米拉-卡卡蒂(Kashmira Kakati)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杰普雷-德辛(Jeypore-Dehing)低地雨林地区的长臂猿。她对自己长期以来研究的同一片区域同时出现如此多的猫科动物亦感到十分好奇。卡卡蒂表示:“我想了解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所有人都没有线索,即便是那些在森林里生活了30年的人,他们也不清楚。”

  1.花豹

花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花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隐藏于林中的相机拍摄到一头花豹在茂密的丛林中穿梭的镜头。2007年到2009年间,卡卡蒂利用隐藏于林中的30部数码相机,不仅拍摄到多种猫科动物,还捕捉到其他许多在热带雨林十分罕见的动物。她说:“甚至连我自己都对这一结果感到惊讶。”

  2.云豹

云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云豹(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一天夜晚,隐藏于林中的相机捕捉到一头云豹林中徘徊的画面。云豹因身体覆盖着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的斑纹而得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云豹列为濒危的等级,这意味着该物种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云豹的数量之所以呈下降趋势,主要归咎于栖息地森林遭到大肆砍伐。卡卡蒂表示,云豹在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极为罕见,甚至连当地村民都不知道它们叫什么。

  3.豹猫

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隐藏于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中的相机拍摄到的一头豹猫。豹猫属于夜行动物,体型小得出奇,是更为人所熟悉的豹子的远亲。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介绍,豹猫的活动足迹遍布整个亚洲。除了少数亚种濒临灭绝以外,整个豹猫家族被普遍认为数量保持着稳定。

  4.亚洲金猫

亚洲金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亚洲金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还是亚洲金猫的家园。虽然亚洲金猫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接近受威胁”等级,但事实上目前正处于濒危灭绝的状况。除了7种猫科动物以外,卡卡蒂隐藏于林中的相机还捕捉到在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生活的其他12种食肉动物,其中包括豺狗(亚洲野犬)、马来熊以及类猫哺乳动物麝猫的几个种类。

  5.丛林猫

丛林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丛林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卡卡蒂表示,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周围存在着石油煤炭开采及伐木这些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的活动。在这片森林中,只有一处名为德辛-帕特卡伊(Dehing-Patkai)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被禁止商业开发,不过该区域方圆只有69平方英里(约合111平方公里)。卡卡蒂还指出,一些动物(如图中这只丛林猫)显然是为了躲避疯狂的偷猎活动而从附近雨林地区迁移过来的。卡卡蒂说:“这里已成为动物的避难所。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已经成功在这片区域立足。”

  6.雌性老虎

雌性老虎(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雌性老虎(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此外,隐藏于林中的相机还拍到大约45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灵长类动物、鹿、豪猪、野猪以及啮齿类动物——对于热带雨林食肉动物(如图中所拍到的雌性老虎)而言,这些哺乳动物可能是它们的捕食对象。卡卡蒂表示,由于存在大量以获取骨头和毛皮为目的的偷猎活动,很多猫科动物的生存状况因此受到威胁,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的居民虽不会捕杀这些动物,但他们确实会猎捕野鹿和野猪,这种行为切断了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

  7.纹猫

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纹猫(图片提供:Kashmira Kakati)

  研究人员希望,在杰普雷-德辛低地雨林地区发现如此之多的猫科动物(如图中的纹猫),可以刺激印度政府对喜马拉雅以东地区进行保护,使得这一地区的动物免受商业开发和非法捕猎的威胁。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印度项目的拉瓦-切拉姆(Ravi Chellam)在一份声明中称:“这里所有的森林都应建立独立的保护区,保护连接不相邻地区之间的野生动物通道免遭外界干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太空探测器最新捕捉的日冕物质抛射和南极冰舌等壮观画面。

  1.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物质抛射(图片提供:SOHO/STEREO/NASA)
日冕物质抛射(图片提供:SOHO/STEREO/NASA)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STEREO飞船摄于2010年2月28日的照片中,太阳表面喷射的物质延伸至大气,形成一幅异常明亮的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壮观画面。美宇航局在3月5日公布了这张照片,照片将STEREO飞船对太阳(橙色)的视角和这艘飞船日冕观测仪拍摄的精彩画面结合在一起。日冕观测仪通过阻滞太阳耀眼光芒,捕捉到稍显暗淡的太阳高层大气即日冕(绿色)的光线。

  2.南极冰舌

南极冰舌(图片提供: ESA)
南极冰舌(图片提供: ESA)

  在这张欧洲航天局本周公布的卫星照片上,一个漂浮的冰舌延伸约100英里(约合160公里)的范围,距离南极洲默茨冰川(Mertz Glacier)很近,与此同时,与卢森堡国土面积相仿的冰山B9B也在附近漂浮。这张照片摄于2007年。据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合作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介绍,2010年2月12日或13日,长60英里(约合97公里)的B9B冰山撞上这个漂浮的冰舌,又产生了一个长48英里(约合78公里)的冰山。

  3.炽热气体形成强风

炽热气体形成强风(图片提供: NASA/CXC/MIT, STScI, and NSF/NRAO/VLA)
炽热气体形成强风(图片提供: NASA/CXC/MIT, STScI, and NSF/NRAO/VLA)

  在这种发布于2010年3月3日的合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距离地球最近、也是最明亮的星系之一,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快速膨胀的超大质量黑洞。星系代号为NGC 1068,星系螺旋状的红色物质表示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捕捉到的X射线数据。绿色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光学数据,星系核心处的蓝色代表来自新墨西哥州超大阵列(VLA)望远镜的无线电数据。这张合成照片显示,被吸向超大质量黑洞的炽热气体正在形成强风。强风正以每小时大约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的速度远离NGC 1068星系中心。

  4.土卫六表面的“惠更斯”号探测器

土卫六表面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图片提供:ESA)
土卫六表面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图片提供:ESA)

  在这张艺术想象图中,小轿车大小的欧洲航天局“惠更斯”号探测器停留于土星卫星土卫六的表面。“惠更斯”号探测器于2005年在土卫六着陆,在能量耗尽前,向地面发回大约90分钟的土卫六图像。这张想象图就是根据“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的照片制作的,欧洲航天局于2010年3月8日将其公布。

  5.火星上反向陨石坑

火星上反向陨石坑(图片提供: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
火星上反向陨石坑(图片提供: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

  这张照片看上去仿佛是漂浮于南冰洋上一块奇异的圆形冰山,但事实上它是火星阿拉比亚大陆(Arabia Terra)上的一个陨石坑,随着时间推移由内向外活动。科学家认为,当冲击产生的盆地充满沉淀物,而沉淀物的周围物质慢慢被侵蚀掉的时候,就会形成这种倒转的陨石坑。美宇航局在2010年3月3日公布了这张高清晰伪彩色图,以纪念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所创造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迄今它已收集了100万亿位火星数据。高清晰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HiRISE)于2010年1月捕捉到这张照片,它是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携带的六台科学仪器之一。(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刊登了一组图片,均是美国物理学会最近举行的年度流体运动作品展获奖作品。这些获奖照片和图片呈现的景象包括泛起涟漪的肥皂膜、畸形的气泡、油滴与酒精形成的倒置酒杯形状以及冯·卡门涡街现象。

  1.肥皂膜上泛起涟漪

肥皂膜上泛起涟漪(图片提供:Teis Schnipper, DTU, via APS)
肥皂膜上泛起涟漪(图片提供:Teis Schnipper, DTU, via APS)

  照片展示的是肥皂膜上泛起的涟漪,让人不免联想到手持风扇产生的气流。在美国物理学会(以下简称APS)最近举行的流体运动作品展上,这幅作品荣获年度最佳作品大奖。为了拍摄这幅照片,丹麦科技大学的一支小组在肥皂膜上方拍打一个金属薄片形成微风,让肥皂膜的流动呈现出“美丽的蝴蝶形状”。

  每一年,APS流体动力学分部都会在年会期间举行流体运动作品展。APS网站称:“这场展览为人们呈现了计算性或者实验性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令人吃惊的图片和视频,它们展示了奇妙的流体流动现象。”

  基于艺术性、原创性以及传递信息的能力,评委会挑选会最杰出的参展作品。获胜者名单刊登在《流体物理学》杂志上。2009年11月22日至24日,这幅照片以及下面其它4幅获奖作品在明尼阿波利斯会议中心展出。

  2.畸形的气泡

畸形的气泡(图片提供:Cavitation Lab, SPM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via APS)
畸形的气泡(图片提供:Cavitation Lab, SPM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via APS)

  APS评出的2009年年度最佳流体运动作品共有5幅,这幅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拍摄的照片便是其中之一。图片中的气泡由于撞击彼此的邻居呈现出畸形,25个气泡是利用激光脉冲在流体中同时产生的。

  在这种排列方式下,中部气泡内的气压与周围流体几乎相同,这就允许气泡在破裂前变得更大。但由于周围流体压力更大,外部气泡几乎立即破裂。这幅照片是在施加激光脉冲6微秒后拍摄的,拍摄时边缘气泡已经开始破裂,中部气泡也几乎达到所能达到的最大体积。

  3.油滴与酒精形成的倒置“酒杯”

油滴与酒精形成的倒置“酒杯”(图片提供: R. R. La Foy, J. Belden, A. M. Shih, T. T. Truscott, & A. H. Techet via APS)
油滴与酒精形成的倒置“酒杯”(图片提供: R. R. La Foy, J. Belden, A. M. Shih, T. T. Truscott, & A. H. Techet via APS)

  APS 2009年年度最佳流体运动作品之一。图片中,一个直径3毫米的油滴遭遇外用酒精,形成倒置的酒杯形状。这幅照片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支小组拍摄,利用光线从两侧照射油滴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

  油和酒精让光线发生偏向的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油滴边缘显得更为明亮。由于油的密度高于外用酒精,油滴得以穿过酒精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这种与众不同的形状。与此同时,油又可以在酒精中溶解,因此油滴会在下落过程中慢慢消失踪影。

  4.冯·卡门涡街现象

冯·卡门涡街现象(图片提供:Jens Kasten Christoph Petz Ingrid Hotz Gilead Tadmor, Bernd R. Noack, Hans-Christian Hege via APS)
冯·卡门涡街现象(图片提供:Jens Kasten Christoph Petz Ingrid Hotz Gilead Tadmor, Bernd R. Noack, Hans-Christian Hege via APS)

  这幅两维电脑合成图片是APS 2009年年度最佳流体运动图片之一,所呈现的景象让人联想到从空中看到的河谷。实际上,它是一张图解,用来描述所谓的冯·卡门涡街现象。这种现象以匈牙利空气动力学家西奥多·冯·卡门涡街的名字命名。

  当气流在一个物体周围流动时,冯·卡门涡街便会出现,气流会在物体后方分裂成一系列尾流和旋涡。图片中的这个物体是一个中空圆柱。这幅图片由柏林祖斯研究所、柏林理工学院以及东北大学的科学家制作。他们表示,蓝紫色区域是尾流相遇的地方,红色区域内的气流将随后分裂。

  5.翼尖旋涡

翼尖旋涡(图片提供:Harris, Miller & Williamson via APS)
翼尖旋涡(图片提供:Harris, Miller & Williamson via APS)

  APS 2009年年度流体运动作品展获奖作品,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现代飞行面临的其中一个风险——翼尖旋涡。飞行中,飞机的翼尖会形成一对以相反方向旋转的旋涡——循环气流形成的气阱,对飞机机翼施加向下的力。当飞机靠近地面时,这些最初的旋涡能够形成二次旋涡,对其它处于飞行状态的飞机构成潜在危胁。

  目前,康纳尔大学的一支研究小组已经研发出一项新技术,能够让这些看不见的旋涡显现出来。具体是指利用一对扁平物模拟飞机机翼,在地面挖一个染料池,而后利用激光让气流旋涡发光。在这幅图片中,红色圆环代表最初的旋涡,萤光绿圆环则代表二次旋涡。图片下半部的映像是地面发生反射所致。(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神庙想象图

神庙想象图(图片提供:Carlos Wester La Torre)
神庙想象图(图片提供:Carlos Wester La Torre)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努力,用图片的方式再现大约公元1000年拉姆巴耶克文化鼎盛时期这座神庙的模样。在这幅电脑合成的图片中,一位统治者坐在王座之上,两边站着侍卫,看上去非常威严。

  5.西坎王

西坎王(图片提供:Carlos Wester La Torre)
西坎王(图片提供:Carlos Wester La Torre)

  图片拍摄于布鲁宁国家考古博物馆,展示了一把用于古代仪式的匕首,名为“tumi”。匕首上雕刻着坐在王座上的一位拉姆巴耶克统治者。考古学家在2010年1月表示,这个王座与最近在秘鲁纳拉姆普神庙发现的王座类似。

  这些月牙形匕首被用于拉姆巴耶克的古代仪式,上面刻有被称之为“西坎王”的神灵的形象。匕首上的西坎王身着华贵服饰,肩膀处通常长着翅膀,手里拿着一个象征月亮的球以及一把匕首。考古学家表示,匕首是权利的一种象征,被用于献祭仪式。

  6.神座想象图

神座想象图(图片提供: Carlos Wester La Torre)
神座想象图(图片提供: Carlos Wester La Torre)

  在拉姆巴耶克的民间传说中,只有神灵纳拉姆普才有资格坐在神座之上。除了神座外,考古学家还在新发现的神庙内找到了其它具有指示器作用的遗迹,例如用于宗教仪式的一间邻室。这一发现说明当时的拉姆巴耶克人会在这个房间内瞻仰他们的统治者,也就是纳拉姆普半人半神的后代。

  这幅数字图片是基于拉姆巴耶克专家的研究绘制的,展示了坐在王座上的一名纳拉姆普后代,四周被自然符号和超自然力量环绕。这位统治者的服饰以及翅膀、匕首等“装备”让人不免联想到西坎王。他手中的球和王座上的白盘代表月亮,象征着西坎王的神圣地位。他的衣服上有多个类似菱形的十字图案,代表南十字座,象征着天堂、尘世和阴间。

  与上一幅图片中匕首上的西坎王形象一样,这位统治者的头饰上也有不可或缺的海浪图案。发掘工作负责人拉·托莱说:“传说中的神纳拉姆普从海上而来,一手缔造了拉姆巴耶克文明。海洋与古代拉姆巴耶克统治者的权利和力量存在密切联系。”

  7.纳拉姆普神庙地下

纳拉姆普神庙地下(图片提供:Carlos Wester La Torre)
纳拉姆普神庙地下(图片提供:Carlos Wester La Torre)

  新发现神庙内的坟墓共有3层。第三层位于地下,很难进行拍照,因此以这幅图解的形式加以说明。在这一层,考古学家发现了成群出现的女性遗骨。发掘工作负责人拉·托莱在2010年1月表示:“DNA检测正在美国进行,将确定这些死者是否来自于同一个家庭。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遗址上演的古代行为有一个新的认识。”

  千年神庙的发现为了解古代拉姆巴耶克人的生活以及纳拉姆普本人提供了新的线索。迄今为止,古拉姆巴耶克人的后代仍生活在秘鲁。拉·托莱说:“在现在的拉姆巴耶克地区,纳拉姆普是一个非常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形象。很多学校、街道、公园甚至于孩子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6 页,共 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