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过去几周,由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探险小组首次对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的卡维奥巴拉特(Kawio Barat)海底火山进行了全面勘测并绘制了地图,还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深海新物种。
1.深海热液喷口
6月30日,科学家利用遥控操纵潜水器拍摄的卡维奥巴拉特海底火山热液喷口喷涌的富含矿物质的海水。卡维奥巴拉特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火山之一,采矿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采用卫星测高法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联合探险队美方首席科学家、马萨诸塞大学微生物学家吉姆-霍尔登(Jim Holden)说:“我们是第一个利用遥控操纵潜水器对那里进行勘测的研究团队,确实发现了火山往外喷涌的热液。”
2.高耸的火山
根据探险队在今年6月首次利用声纳绘制的卡维奥巴拉特火山图,这座火山矗立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底。霍尔登说:“卡维奥巴拉特火山高度超过11.5万英尺(约合3500米),比印度尼西亚陆地的三四座火山还高。卡维奥巴拉特火山宛如‘金鸡独立’,耸立于深海平原(深达5400米)之上时,这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利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新型“俄刻阿诺斯探索者”(Okeanos Explorer)号科考船上的高科技设备(如声纳和遥控操纵潜水器),最终实现了对卡维奥巴拉特火山的详细记录。
3.科考船的处女航
6月23日,当探险队准备离开港口,“俄刻阿诺斯探索者”号上演处女航时,苏拉威西省港口城市比通附近的高山在日落的映照下,浮现于“俄刻阿诺斯探索者”号的上方。据霍尔登介绍,美印桑吉-塔劳群岛区深海探险(INDEX-SATAL 2010)是美国与印度尼西亚两国科学家发起的一个多年合作项目的首次探险活动,旨在发现印度尼西亚深海资源,以便做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在今后几年,这个联合研究团队将搜集生物、化学与地质样本,这些样本可能在从生物燃料到医药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用途。
4.火山喷发的证据
6月30日,当“小赫拉克勒斯”(Little Hercules)遥控操纵潜水器向卡维奥巴拉特火山下潜过程中,它拍摄的深海热泉向外喷涌羽状物。霍尔登表示,热液活动表明火山中心有岩浆,用地质学用语来说,这座火山一定“喷发相当频繁”。他说:“这是覆盖于卡维奥巴拉特火山顶的看似相当新鲜的火山碎屑沉淀物,陡峭、光滑的火山斜坡表明它最近刚刚喷发过。”
6.星系“化石”
在这张公布于7月2日的电脑模拟图中,恒星残骸在银河剧烈碰撞期间围绕在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周围,可能出现于50亿年前。在英国杜伦大学科学家的领导下,一个“银河考古学家”小组表示,电脑模拟有助于证明银河系周围一个光环内的恒星是年代更久、质量更小的星系与银河系碰撞合并后留下的残骸。
7.闪亮星空笼罩堡垒
在这张摄于今年5月、上周公布的长曝光照片中,银河系盘面跨过伊朗阿拉穆特地区一座9世纪堡垒。在照片右上角,一颗流星从上空划过。这座堡垒建在厄尔布尔士山脉里面,曾当作监狱使用,关押过著名的波斯天文学家纳西尔丁-图西,后被获释。而位于今伊朗境内、闻名遐尔的马拉盖天文台就是在图西倡议下建设的,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天文台之一。
8.龙形星云
在下面的可见光照片中,一个狭长的黑暗带从M17星云的尘埃与气体穿过,而这个星云又被正诞生于该区域的质量偏大的恒星照亮。但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光谱下,红眼“龙”从黑暗中突然出现,在翻腾的色彩(由星云内疾速的恒星形成速率加热的尘埃和气体)背景下张牙舞爪。天文学家认为,恒星也在这片龙形黑云内快速形成。不过,由于这片星云不得不催生温度最高、质量最大的恒星,所以,整个区域在红外光线照射下并没有发光。
9.绚丽的宇宙舞台
在一张可能让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都羡慕不已的照片中,束状尘埃与气体云构成了一幅后印象派画作的宇宙版本。照片由设在智利拉斯拉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望远镜拍摄。耀眼恒星——南冕座R星(照片中央处)发出的亮光穿透了浅蓝色的星云,而整个星云又被里面无数新生类日恒星反射的光芒所照亮。(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及其他国家航天机构最新捕捉到的星系“化石”、宇宙全景图以及濒死恒星最后狂欢等壮观景象。
1.船舶航迹
在这张美宇航局7月4日公布的假色照片中,海洋上空云层形成的灰白弧形物好似追踪着北太平洋船舶路线。照片是由美宇航局Terra卫星拍摄的。水滴在悬浮微粒(如尘埃、海盐晶体)周围凝结时,就形成了云。在广阔的海洋上空,自然形成的微粒越来越少,所以形成的水滴往往变得相对更大。但是,船舶排放的尾气造成空气污染,使得小云滴越来越小,令其反射显得更强烈,由此它们在这张照片中看上去更明亮。
2.濒死恒星的最后狂欢
在一个完全值得莎士比亚书写的死亡场景中,一颗中等质量的濒死恒星呈现出五彩的绚丽姿态。这张照片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美宇航局于6 月28日公布。在生命最后阶段,类日恒星不断扩展其层层表面,变成红巨星。这一层层的表面随后被驱散,露出里面称为白矮星的致密核心,照亮了周围的气体。 由此产生的结构被称为行星状星云,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利用18世纪(行星状星云这个术语就是在那个时候创造的)的望远镜,行星状星云看上去就像气态巨 行星。
3.宇宙五彩焰火
在这张7月6日公布的照片中,一个明亮的星团在星际气体和尘埃云的映衬下,像五彩焰火一样闪耀。这个年轻的星团被命名为NGC 3603,里面到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形成、大小和质量各异的恒星。由于质量大的恒星比质量小的恒星死亡更早,星团看上去就像一个宇宙“培养皿”,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它研究恒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这张照片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
4.受到原油污染的堰洲岛
银灰色的涡旋表明,截至6月27日,墨西哥湾泄漏原油已经冲上密西西比州海岸附近的堰洲岛。根据美宇航局最新公布的卫星图,这些堰洲岛让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近岸水域原油带的规模:珀蒂布瓦岛(中央顶部)长约6英里(约合10公里)。海湾岛国家海滨公园由七个堰洲岛和密西西比州与佛罗里达州部分大陆构成,而珀蒂布瓦岛就是其中之一。
5.宇宙全景图
天文学家7月5日宣布,在对天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扫描后,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创造出可在微波光线下看到的宇宙全景图。照片显示,银河系的光芒像耀眼的缎带一样从图像中央穿过。“普朗克”望远镜还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斑驳背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内部温度细微差异应该有助于天文学家理解最早一批恒星和星系的形成地点和方式。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埃及考古学家上周宣布,他们完成了对拥有3300年历史的埃及法老塞提一世墓室隧道的挖掘工作,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最终揭开众多围绕这条隧道的谜团。
1.墓室隧道的尽头
2009年,在一个连接法老塞提一世古墓的神秘隧道内,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SCA)主席扎希-哈瓦斯站在木头台阶上拍照留念。此次挖掘工作始于2007年,在三年时间内,考古人员将大量碎石和文物通过轨道车运到地面。考古小组上周宣布,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遇到了一堵墙。考古人员认为,古埃及人在卢克索附近的帝王谷岩石中开凿了一条深达572英尺(约合174米)的隧道后,突然停止了这项工作。哈瓦斯认为,开凿工作始于塞提一世法老在位期间,不过,上面的墓室当时已经完工。
法老塞提一世死后,这项工作可能就停止了。哈瓦斯还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驻会探险家。塞提一世从公元前1294年至公元前1279年统治着古埃及,在位15年时间。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地区负责人、考古学家穆斯塔法-瓦兹利(Mustafa Waziri)说:“我认为他们当时计划在那里建造另一座地下墓室。这项工作停止地很仓促。不过,楼梯的保存状况令人惊讶不已。”
2.进入墓室通道
在这张摄于1960年的照片上,一条用砖砌成的拱道通向埃及法老塞提一世墓室下方的隧道。那时,考古人员还在清理残骸,希望到达藏有宝物的墓室。哈瓦斯在2009年11月接受采访时透露,人们早在1817年便了解到塞提一世墓室的隧道,那一年,意大利探险家吉奥瓦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在帝王谷内发现并发掘了塞提一世的墓室。20世纪60年代的挖掘工作仅进入到墓室隧道330英尺(约合100米)处。在最新一次探索中,为了深入隧道,考古队采取了多项新的预防措施,最主要一项是用金属材料将隧道顶部支撑起来以防坍塌,就像煤矿开凿隧道采用的方法一样。
3.墓室壁画
在塞提一世墓室墙壁上绘制的场景中,数条蛇守候在陡峭隧道的底部。据埃及考古学家穆斯塔法-瓦兹利介绍,这张壁画给他们提供了新的证据,说明隧道可能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了。瓦兹利说,壁画描述的场景可能涉及古埃及《祈祷书》,在这本书中,一条蛇作为向导引导善人重获新生。除了隧道几乎完全空白以外,塞提一世墓室其他地方都覆盖着浮雕。不过,考古学家在台阶上发现了红色涂鸦以及看似设计师的提示,大意是:“把门轴向上移,可以扩大通道。”
4.法老陵墓剖面图
在这张剖面图上,古埃及工人正在山中开凿并修饰塞提一世陵墓。由于深深嵌入帝王谷顶高耸的石灰岩质悬崖上,塞提一世墓室是到达难度最大、也是最值得探索的墓室,同时它还是帝王谷中最华丽、最大的法老墓室。帝王谷还是古埃及法老图特卡蒙陵墓的所在地。在塞提一世墓室下面新发现的楼梯并不是墓室的唯一通道。2008年,专家宣布他们在塞提一世墓室发现了一条新的隧道,使得这一墓室的长度从328英尺(约合100米)扩展至446英尺(约合136米)。
5.古埃及人形塑像
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069年)开始,人形塑像就逐渐成为法老墓室的必备陪葬品,比如这个在新发现的隧道中找到的人形塑像。塞提一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年至公元前1069年)的第二个法老。人形塑像通常数百个一堆被发现,古埃及人认为,这些塑像是在后世服侍法老的农民和其他劳工的化身。塞提一世墓室中发现的人形塑像年代可追溯至第19王朝,考古人员在它们的旁边还发现了同一时期的陶器和刻有塞提一世名字的漩涡花饰。
6.塞提一世秘道深处
2009年8月,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SCA)主席扎希-哈瓦斯爬到了新发现的塞提一世秘道深处。发现这条隧道未完工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一个考古之谜。埃及考古学家穆斯塔法-瓦兹利说:“我们希望能找到塞提一世藏起来的宝物,这是我们挖掘工作刚开始的想法。不过,当我们利用高科技仪器到达隧道的尽头后,没有再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所以,我并不认为他们遗留了什么东西。”(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在“亚历克斯”产生的大风和巨浪的驱使下,“深水地平线”钻井导致的浮油已经于6月30日到达路易斯安那州弗尔雄港,清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1.飓风驱使石油到达海岸
在“亚历克斯”产生的大风和巨浪的驱使下,浮油于6月30日到达路易斯安那州弗尔雄港,把海滩附近的吸油索染成棕褐色。29日前,弗尔雄港海滩的油污还相对较少。但是自5月底“亚历克斯”距离墨西哥湾北部和德克萨斯州海湾西部海滩还有数百英里的时候,飓风的外缘带已经第一次把大量油污从英国石油公司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周围带到了这一地区。
由于“亚历克斯”飓风引发大浪,29日和30日,格兰德岛(Grand Isle)附近的大部分石油清理工作及拉福什县附近的部分清油工作被叫停。没人承诺能清理干净海滩上的油污,也没有撇油艇被派遣出去,利用吸油索拦截浮油。格兰德岛港口委员会的执行理事韦恩·凯勒说:“这是有史以来我们见到过的最糟糕的石油泄漏事故,没人能把它清理干净,此时最有利于浮油扩散到该地。”
2.吸油索
6月3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弗尔雄港海滩上的吸油索,浸透了墨西哥湾的钻油井泄漏的棕色浮油。格兰德岛港口委员会的韦恩·凯勒负责监管格兰德岛近海的埃尔默岛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附近海滩的部分油污清理工作。格兰德岛海滩的入口已经被“亚历克斯”引起的巨浪阻断。“我们无法阻止浮油继续扩散。撇油艇都已停止工作,在风浪很大的环境下,吸油索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现在事态变得更糟。我们已经在近海看到面积最大的浮油。”
3.擦掉甲板上的油污
30日,阿尔道夫·德拉特在用吸油纸擦拭船体上沾的浮油。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海事科学技术主管马克·比斯恩特表示,英国石油公司雇的这40条捕虾船,是29日夜冒着“亚历克斯”激起的3到4英尺(0.9到1.2米)高的巨浪继续收集浮油的唯一一组船只。他说:“这些人都是勇士。”尽管受到“亚历克斯”的影响,这些船只收集了大约500包吸油材料,这一数字非常惊人。对当地商业渔夫和这支船队的领导者斯科特·佩兰来说,29日的“工作并不比平日里的捕虾工作更难。”
4.浸满油污的吸油索
30日阿尔道夫·德拉特的一艘船停靠在路易斯安那州弗尔雄港附近的博比·林恩码头,这是从船上卸下的浸满油污的吸油索和帆缆。拉福什县公共信息官布伦南·马特尔恩表示,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如果未来的飓风仍径直奔向路易斯安那州,会发生什么情况。他站在不断被风抽打的海滩上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飓风从距离我们大约800英里(大约1280公里)的地方穿过,如果它从距离我们更近的地方通过,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呢。”往年这个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渔夫和露营者。
5.石油屏障
30日,巨浪不断拍击路易斯安那州弗尔雄港沿岸海滩上的固体屏障,这些东西上沾满一层油污。格兰德岛港口委员会的执行理事韦恩·凯勒表示,当前的情况说明,途经此地的“亚历克斯”飓风等风暴产生的间接影响,可能具有毁灭性。拉福什县的马特尔恩说:“对海岸警卫队和所有在该地居住的人来说,这是一记警钟,这使他们了解到,当该地发生风暴时,我们需要克服多大困难。”(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奥利维尔-拉姆波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008年发现于秘鲁沙漠的新鲸类化石展开了细致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鲸鱼生活在距今1300万年前的浅水中,牙齿长达36厘米,或以其他鲸类为食。
1.向须鲸展开攻击
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绘制的艺术想象图中,一种新类型的抹香鲸向须鲸展开攻击。这种抹香鲸被命名为“麦尔维尔鲸”(Leviathan melvillei),生活在距今1300万年前。麦尔维尔鲸以《白鲸记》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名字命名。麦尔维尔鲸是一种食肉鲸鱼,与迄今已知体型最大的鲨鱼生活在一起,体长约为60英尺(约合18米),其体型与现代雄性抹香鲸不相上下。
相比之下,现代抹香鲸主要以乌贼为食,而麦尔维尔鲸巨大的牙齿(有些长度达到36厘米)表明,这种庞然大物曾捕食更为强悍的猎物,包括鲸类的近亲。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奥利维尔-拉姆波特(Olivier Lambert)说:“这可能是一种非常强悍和可怕的海洋生物,所以,它符合麦尔维尔在《白鲸记》中对龙王鲸的描述。”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2.发现麦尔维尔鲸化石的遗址
在这张未标明日期的照片中,科学家正对在秘鲁伊卡城附近沙漠找到的岩石展开研究,岩石中含有麦尔维尔鲸化石。同利维坦海怪一样可怕的是,麦尔维尔鲸与巨齿鲨(Carcharodon megalodon)或许还是竞争对手,这种鲨鱼与麦尔维尔鲸生活在同一时期和同一地区。巨齿鲨是有史以来生活在海洋中的最大鲨鱼,可能曾为争夺其他鲸鱼与麦尔维尔鲸展开激烈争夺。
拉姆波特说:“它们或许也会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这两种庞然大物产生摩擦,孰胜孰负实难预料。他说:“很显然,它们都可能攻击对方的幼仔,但成年之间的较量结果实难预料。”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巨齿鲨拥有迄今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中最强大的咬合力——足以将一辆小轿车撕成碎片。拉姆波特指出,他们尚未对麦尔维尔鲸做过咬合力测试。
3.包含麦尔维尔鲸化石的岩石
科学家在这些岩石中发现了麦尔维尔鲸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荷兰鹿特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拉斯-波斯特在2008年的一次探险活动中发现了这些史前鲸鱼化石。拉姆波特说:“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大型动物。当我们看到其巨大的牙齿,我们就清楚它不可能是须鲸,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它是一种庞大的抹香鲸。”须鲸没有牙齿,利用称为鲸须的毛发状结构去滤食磷虾和其他浮游生物,驼背鲸和蓝鲸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4.麦尔维尔鲸曾经生活的泻湖
在这张照片中,拉姆波特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站在发现麦尔维尔鲸化石的沙漠的沙丘上。拉姆波特及其小组认为,这片一望无际的秘鲁沙漠曾经是一个像泻湖一样的水体的底部,水体很浅,里面生活着多种鲸鱼、海豚、鼠海豚、海豹和鲨鱼。拉姆波特在谈到麦尔维尔鲸时说:“那里存在着这种动物的丰富食物。”
科学家认为,麦尔维尔鲸就像现代逆戟鲸一样伏击猎物。不过,与必须合作才能捕食到大型猎物的逆戟鲸不同的是,麦尔维尔鲸单枪匹马就能轻松捕获其他鲸类。拉姆波特说:“我们认为,凭借如此强有力的咬合力,这种鲸鱼单枪匹马亦可捕捉大型猎物。”
5.能装下人的头骨
这张图详细说明了麦尔维尔鲸的头骨和颌骨结构,其上下颚都有巨大的牙齿,足以放下一个人。相比之下,现代的抹香鲸牙齿更小,而且主要集中于下颚——这是为适应捕食乌贼所做的改变。美国纽约理工学院鲸鱼进化专家乔纳森-盖斯勒(Jonathan Geisler)说,麦尔维尔鲸的特征表明,“海洋食肉动物确实进化拥有了超大的体型。”
盖斯勒没有参与拉姆波特的研究。他指出,麦尔维尔鲸以其他鲸鱼为食的说法确实“是不错的推理,但是,要想真正证明这一结论,我们必须要找到有麦尔维尔鲸咬痕的其他鲸类的骨骼。”盖斯勒最后表示,或许能从博物馆的收藏中找到像这样的鲸类化石。(孝文)
7.SOFIA的蜂巢镜
拍摄于2004年10月,SOFIA的主镜等待最后的反射性金属镀层。通过从背后照亮,主镜的蜂巢形内部结构暴露无遗。SOFIA的主镜由玻璃陶瓷合成材料制成,需要进行切割减轻重量,以便改装后的波音747喷气机搭载。经过切割和打磨这两大“瘦身”工序,主镜的直径变成8.2英尺(约合2.5米),重量只有1900磅(约合862公斤)。
8.完美反射
拍摄于美国宇航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埃姆斯研究中心,两位身穿无尘服的技术人员躺在镀镜室的地板上。他们的倒影出现在刚刚完成镀层的SOFIA主镜上。这个玻璃陶瓷合成材料制成的反射镜被镀上一层高反射率的铝,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将来自遥远物体的光线反射到悬在上方的一个较小的次镜上。次镜随后又将光线反射到安装在主镜中部的第三个反射镜上。第三个反射镜通过反射,让光线穿过一个长管,最后抵达望远镜的焦点。
与望远镜的反射镜一样,镜室的重量也必须足够轻以便于波音747搭载。鉴于天文望远镜的特殊性,SOFIA的镜室由碳纤维强化塑料制成。这种材料主要被用于网球拍和帆船船壳的制造。
9.SOFIA回家
2008年1月15日,SOFIA飞抵加州帕姆戴尔的德里登飞机运营设施上空。几个月前,美国宇航局最终敲定由德里登充当SOFIA的永久性操作基地。2010年5月26日,SOFIA完成第一次科研飞行。很多研究人员都希望登上这架红外观测飞机飞向蓝天。天文学家希望SOFIA在2011年之前完成数十次例行观测,截至2014年的每年飞行次数可达到150次。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SOFIA这个观测宇宙的“飞眼”还能再服役20年。(孝文)
4.SOFIA望远镜内部一瞥
SOFIA望远镜并不是波音747客机上唯一的科学仪器。如这张照片所示,2009年9月,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测试恒星追踪装置和用于控制SOFIA望远镜的其他设备,同时处理相关数据。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天体看上去在空中总是以弧线形运转,所以,无论是地面望远镜还是太空望远镜,只能观测到在落于地平线以下前,停留时间足够长的目标。
波音747客机的大范围活动能力,加上操作人员可以遥控望远镜瞄准目标,帮助SOFIA任务科学家可以连续数小时追踪目标。在第一次观测任务中,一个由1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国际小组用了近八个小时搜集许多天体的数据。美宇航局希望,从2010年开始,SOFIA望远镜每年至少可以进行累计1000个小时的空中科学观测。
5.给FORCAST摄像机降温
在5月份的测试中,工程师小心翼翼地将液氦冷冻剂注入SOFIA望远镜的“模糊目标红外摄像机”(FORCAST)周围的套管。FORCAST摄像机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设计和建造,是第一台可以接收来自望远镜镜面红外光的仪器。为能够在红外光下进行科学观测——看到的基本上是热量,FORCAST摄像机需要在超低温状态下运转——只比绝对零度(零下459.67华氏度或零下273.15摄氏度)高几度。
即便是太空低温环境下,美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也需要加注液氦冷冻剂,令其大部分红外摄像机保持运转。在连续运行五年多以后,“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冷冻剂于2009年5月耗尽,不过,它的两台观测器仍能够“温暖”工作。
6.测量空心
在这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中,一名技术人员正为宽9.8英尺(约合3米),重8377磅(约合3800公斤)的SOFIA主镜测量“空心”。主镜由玻璃陶瓷合成材料制成,受热后不会膨胀,对“空心”进行打磨是主镜制造过程的组成部分。SOFIA的主镜在德国制造。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经过历时13年的规划和建造,美宇航局最新型高空望远镜揭开其神秘面纱。这台望远镜搭载于一架经过改装的波音747“珍宝客机”上,于上周首次睁开其红外线“眼睛”,进行科学观测。
1.飞机上的望远镜
这台望远镜全称“同温层红外天文观测台”(简称SOFIA),重达17吨重,一旦安装在747客机机身后面的滑动门打开,它就能进行科学观测。据任务经理介绍,SOFIA望远镜填补了现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空白。这个不同寻常的观测平台可以看到相当于太空红外望远镜观测到的全部红外光的80%,而发射和维护费用却只是太空红外望远镜的一小部分。
全美大学空间研究联合会(USRA)SOFIA科学任务操作主管埃里克-杨说:“从其所在的同温层,SOFIA能够在地球大气中阻滞99%红外光的水蒸气上方飞行,使得我们可以在夜空中观测目标,而这对于地面望远镜来说是力所不能及的。”
2.SOFIA镜头下的木星
5月26日,在执行首次科学任务中,SOFIA望远镜在3.5万英尺(约合1.07万米)的高空进行了长达八小时的观测。SOFIA望远镜在这次任务中拍摄了大量红外照片,其中一张就是独特的木星彩色照片,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现了这颗行星的热量(图右)。而地面望远镜最近拍摄的一张可见光照片则显示木星上的云团所呈现奇特的条状(图左)。
SOFIA望远镜对木星的观测立即给天文学家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它展现了大量的白色带状物,大量红外线辐射正从那里逃逸。SOFIA高级科学顾问埃里克-贝克林(Eric Becklin)说:“那晚的最大成就是飞机上的科学家记录到木星的照片。SOFIA的合成照片显示,木星形成以后捕获的热量,正通过木星云团中的空洞,从其内部不断涌出。”
3.SOFIA望远镜“睁开眼”
在5月份的地面测试中,随着波音747客机的后门打开,SOFIA望远镜孔径达8.2英尺(约合2.5米)的主镜开始捕捉红外线。测试在美宇航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的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进行。SOFIA望远镜安装在波音747客机的一个球形轴承上。据SOFIA任务团队介绍,通过这个球形轴承,SOFIA望远镜就能像“安设在山顶一个10米高水泥台上的望远镜一样的稳定”。
后门边上的定制偏转装置有助于让强风不会直接冲击望远镜。利用其独特的空中平台,SOFIA望远镜的红外光仪器应该可以穿透星际气体和尘埃,去研究恒星与行星的形成,了解生命所必需的有机物的演变,甚至观测位于遥远星系中心的黑洞的运转机制。
4.月球靓照
由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于5月29日拍摄。因地球大气层导致的干扰,照片中的月球来了一个“变脸”,一端好似被挤压变形。凭借身在国际空间站这个优势,野口聪一得以捕捉到月球好似从暗淡的地球地平线升起的景象。在自己的Twitter博客上,这位宇航员表示要将这幅照片献给所有“月亮情人”。
5.火星极地峡谷
由已经“下岗”的“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展现了火星北极冰帽上出现的螺旋形峡谷。“火星全球探勘者”号任务已于2007年宣告结束。这些峡谷——包括长度与著名大峡谷相当的巨大裂口——由地下地貌所致。由于被永久性冰层遮盖,地下地貌长久以来就是一个迷。
火星侦察轨道器获取的雷达数据帮助天文学家“透视”厚度1.2英里(约合2公里),宽155英里(约合250公里)的冰区。雷达读数揭示了冰层厚度以及彼此间的相对倾斜度,为确定冰原下方的地貌特征提供线索。
6.破纪录的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
2008年,一台新的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在美国宇航局的一个研究中心接受地面测试,此次测试对5马赫飞行环境进行了模拟。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使用压缩空气而不是传统的涡轮提供推动力。5月26日,使用这台新发动机的美国空军X-51A无人驾驶飞机在加利福尼亚南部上空进行试飞,最终打破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动力最长飞行时间纪录。X-51A的飞行时间超过200秒,飞行速度达到音速的5倍。(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