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外媒曝光的iPhone图片

  今天早些时候,9to5mac最先爆出下一代iPhone的后盖图片。很快,他们又贴出了更多的高清大图,其中包括白色和黑色两种。正如你所见,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该外壳的大概结构和材质。

  这些照片清晰地显示出下一代iPhone的部分特性。很早前就传言的更小的接口坞已经能看出来,耳机插孔也被首次移到了底部,扬声器栅格经过了重新设计。同时在摄像头和LED闪光灯之间有一个新的开口,初步猜测可能是手机的第二个麦克风,使手机在录像时更好地捕捉音频。

  外媒曝光的iPhone图片

  此外还有一些下一代iPhone零件的照片,可以大致一下看出下一代iPhone的框架,包括“Home”键。来自苹果供应链的消息称,新的iPhone宽度与此前的相同,但长度有所增加。同时消息人士表示,新的iPhone界面将被重新设计,屏幕尺寸为3.999英寸,分辨率为1136×640。

  上面这张被认为是下一代iPhone正面玻璃的照片,据称这种玻璃能够容纳一个更长的显示屏幕。同时可以看出前置摄像头似乎移动到了听筒上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做梦可能是一个治疗过程,能够消除痛苦记忆。在最近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首先观看可以激发情绪的图片,而后进入梦乡。此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在出现梦境的快速眼动期活跃性降低。

  研究人员表示,参与者第二天报告称这些图片对情绪造成的影响有所减弱,说明快速眼动期可能帮助我们消除生活中对不快经历的记忆。研究领导人、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系统科学家马修-沃克尔表示,我们为什么会做梦仍旧是一个不解谜团,睡眠与情绪健康之间的关系也令人难以捉摸。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轶事证据,证明睡眠具有治疗功效。所有人都知道,头天晚上睡得好,第二天才会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临床数据显示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情绪障碍能够导致睡眠异常。沃克尔说:“尽管研究显示情绪与睡眠相互影响,但我们对情绪和睡眠间关系背后的基本大脑科学原理仍知之甚少。”他进行的研究发现,治愈创伤的并非时间,而是睡眠过程中的快速眼动期。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沃克尔和同事将34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分成两组,每组志愿者观看150幅图片,而后给自己的反应打分。这些图片每间隔12个小时展示给他们一次,核磁共振扫描仪会在此过程中监视他们的大脑活动。

  沃克尔表示这些图片曾被用于数百项研究,有的展示台面上的水壶等普通物体,有的则展示事故中的伤者。一组志愿者早晨观看这些图片,晚上再次观看,中间不睡觉。另一组志愿者在晚上入睡前观看同样的图片,第二天早上再次观看。实验结果显示,在两次观看图片间睡觉的志愿者在第二次观看后对图片的情绪反应更温和。

  在志愿者快速眼动期进行的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大脑扁桃体的活跃性降低,可能允许额叶前部皮层弱化图片的影响。扁桃体是处理情绪的大脑区域。睡眠脑电图显示,与压力有关的大脑化学物质水平呈下降趋势。沃克尔表示,在经历影响情绪的事件时,与压力有关的化学物质释放,对这个事件进行标记并以优先顺序排列,而后在睡眠过程中提醒大脑处理这个记忆。研究发现刊登在11月23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沃克尔说:“在最初经历这个事件和后来回想起这个事件之间,大脑耍了一个精妙的小把戏,将情绪与记忆分离,使得记忆不再带有情绪色彩。这是一个治疗过程。”但睡眠专家、美国密苏里州塞达利亚博斯韦尔地方健康中心睡眠医学部门负责人大卫-库赫尔曼表示,这个研究小组的结论可能有些草率。做梦并不能缓解所有情绪压力。虽然做梦能够帮助提高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但快速眼动期不太可能完全驱散不良记忆。他说:“这是在人为控制环境下在数量有限的研究对象身上得出的一项有趣的发现。”

  这两位专家都认为睡眠往往被医学界忽视,虽然研究发现睡眠拥有多种健康益处。研究领导人沃克尔指出,此项研究再一次提醒人们,睡眠并不是一个大脑停止活动的状态。研究显示睡眠拥有多种重要功能,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我们保持情绪和心理健康。(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冻结”空调需求

“冻结”空调需求(图片来源:Ice Energy)“冻结”空调需求(图片来源:Ice Energy)

  美国科罗拉多州温莎Ice Energy公司提出了“冻结夏季空调需求”的设想,目前正与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等地区的电力公司合作。Ice Energy公司研制的热量储存罐与商业建筑的标准屋顶空调系统相连。晚上,当温度较低以及对电力系统的需求也随之降低时,名为“冰熊”的电动装置便将450加仑(约合1703升)水冻结。冰熊的巨大冰块充当一个电池,储存低廉高效的夜间能量。照片中,线圈被冰包围。

  白天温度升高,用电需求随之升高,此时的冰熊接手空调中电动马达驱动的压缩机的工作。冰熊并不通过将气态制冷剂压缩成液态这种消耗电量的方式驱逐热量,而是像冰一样发挥作用。此外,由于建筑内的热量被转移到一个冰罐——制冰在温度较低的晚上进行——这一系统无需像一台暴露在中午阳光下的空调压缩机一样拼命运转,因此可以节省电量。Ice Energy表示一台5吨重的压缩机能够让冰熊的制冷时间达到6个小时。公司创始人、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布莱恩-帕森奈特说:“它是一只体形巨大的动物,也是一块巨大的电池。”

  由于电力公司不希望在白天启动低效率的峰期电厂,转而使用冰熊降低空调需求,晚间才启动效率更高的电厂,这一系统能够节省30%到40%的发电用燃料。帕森奈特说:“电力公司能够获得可观的效益。”

  通过使用冰熊永久性改变空调需求,电力公司可以避免或者延缓资本支出。Ice Energy表示,每兆瓦的安装成本大约在150万美元左右,冰熊的成本与传统发电和输电成本大致相当。加州雷丁、萨克拉曼多北部以及2010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美国社会安全局办公大楼的屋顶共安装了11台冰熊。每台冰熊与一台5吨重高能效特灵空调系统配合使用。

  加州洛杉矶郊外的格兰岱尔通过提供经济刺激基金,取代当地建筑的80台老化的低能效HVAC空调系统,改用新型高能效空调系统和冰熊。据格兰岱尔估计,在这一项目的初期阶段,每个地点的年平均耗电量减少了38.6万千瓦时。在加拿大安大略东部,多伦多水电公司和Veridian Connections电力公司正在实施一项试验计划,安装12台冰熊,以降低高峰时的用电需求。这项计划获得安大略电力局环保基金计划的资金支持。

  5.液体循环空调系统

液体循环空调系统(图片来源:Harvard University)液体循环空调系统(图片来源:Harvard University)

  冷水循环这一古罗马的制冷方式已经在哈佛大学安家落户,其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46号黑石大街的运营服务设施安装了液体循环冷却空调系统。这座建筑采用了一系列高能效革新技术,液体循环冷却空调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帮助其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最高评级——LEED白金评级。

  哈佛大学设施维护负责人杰弗里-史密斯表示:“进入这座建筑,公众总是惊叹于它的安静。他们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这里确实没有机械发出的噪音。”液体循环冷却通过对流实现。冷水(温度通常在7.2到10摄氏度)在墙壁或者屋顶管道中循环。气流穿过管道时因冷却落向墙壁。管道周围的盘式装置负责捕获凝聚而成的水珠,将其送回水的源头。哈佛大学的这座建筑采用170个液体循环帷幔,对4万平方英尺(约合3716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进行制冷和供暖。由于无需风扇吹动气体穿过管道,这一系统噪音很低。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指出,20%需要使用传统空调系统的空间可以采用液体循环系统。

  Edwards Valance研发的一个系统可以安装在墙壁上,与风机盘管相比,每台装置每年可节省183美元。Edwards Valance发言人帕特-科尔文表示,每平方英尺(约合0.09平方米)的安装费用大约在2.5美元左右,具体费用取决于建筑类型、承包商收费以及位置。她说:“他们可能认为费用比标准风机盘管或者整体式末端空调系统略高一些,但实际情况是,费用在短短3年内便可收回。”

  6.地下空调

地下空调(图片来源:M. Timothy O'Keefe, Alamy)地下空调(图片来源:M. Timothy O'Keefe, Alamy)

  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出生时的居所用上了“地下空调”。6月,座落于弗吉尼亚州弗雷德里克斯堡附近的乔治-华盛顿出生地国家纪念碑——也一度被称之为“泊普斯溪种植园”(Popes Creek Plantation)——基于丙烷的供暖和制冷系统被一个地热系统取代。除了用可再生能源——地球的恒温——取代化石燃料外,这一系统的噪音也很低,对保持这座建筑的氛围非常重要。这座公园的文化自然资源管理与维护负责人迪克-德莱斯奇表示:“这一系统取得巨大成功,效率之高令人感到可怕。”

  地热能协会表示,地热泵驱动水或其他液体在地下10到300英尺(约合3到91米)的管道中循环。不管什么季节,地下的温度都保持在12.7摄氏度。在温暖的天气,这座建筑的热量被带入地下,冷却后返回。在寒冷的天气,地下温度超过室内温度,此时,这种地下之旅又起到为房屋供暖的作用,进而减少能量需求。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指出,地热泵的耗电量比传统供暖或者制冷系统低25%到50%,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此外,地热泵在潮湿地区也拥有很高的效率,能够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左右。这一系统的回报期因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地热交换组织首席执行官和总裁道格-多尔蒂刚刚在自己位于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家安装售价1.8万美元的地热系统。他表示虽然成本是传统空调系统的两倍,但4到5年内便可收回成本,每年的电费将降低三分之二。

  7.屋排风扇

屋排风扇(图片来源:Justin Kase, Alamy)屋排风扇(图片来源:Justin Kase, Alamy)

  普通风扇通过吹动空气为我们送上清凉,但它们并没有冷却空气。全屋排风扇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安装在阁楼或者阁楼与居住空间之间的天花板,在设计上可驱动大量不新鲜的暖气上升,最后被排出房屋,同时将外部温度较低的新鲜空气送进房屋。

  全屋排风扇生产商Quiet Cool表示,使用全屋排风扇的最理想方式是当夜间室外温度低于29摄氏度时关闭空调,而后打开风扇。负责销售全屋排风扇的R.E. Williams公司表示,这种风扇的售价在430美元至1550美元之间。R.E. Williams的玛丽-德里斯科尔指出,节电率和回收期取决于房屋具体条件和气候。“我们的风扇确实可以节约成本,它的能效超过传统空调。”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表示,如果安装不当,全屋排风扇会带来噪音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功率风扇低速运转时发出的噪音低于高速运转的小功率风扇。保护局建议使用橡胶或者毡垫密片安装所有风扇以减少噪音,同时将多速风扇设置为低速。德里斯科尔说R.E. Williams的全屋排风扇噪音在可接受范围内。当然,这种风扇只有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才能发挥作用。在夜间温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全屋排风扇可节省50%到90%的空调费用。(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8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为了打造更绿色的空调,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想法,进一步利用大自然的能量,例如太阳能制冷。空调改变了发达国家居民的夏季生活,但他们也因此背负昂贵的电费。空调由威利斯-哈维兰-开利1902年发明。早期的空调通过让空气穿过制冷线圈进行制冷。当前的传统空调基本上采取同样方式,它们疯狂消耗电量,在每一次的冷却循环中将气态制冷剂压缩成液态。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打造绿色空调的想法浮出水面。

  1.太阳能制冷

太阳能制冷(图片来源:Tim Wimborne, Reuters)太阳能制冷(图片来源:Tim Wimborne, Reuters)

  多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苦苦思索,如何利用阳光为房间降温。随着夏季的到来,阳光的热度达到顶点,暴晒屋顶和窗户,提高室内温度,让我们感到非常不舒适。对于首先想到这种不舒适的人来说,太阳能制冷似乎违反常识。但对于希望利用巨大的太阳能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完美的想法。

  由于夏季空调需求猛增,电力系统承受巨大压力,达到临界点。冬季的房屋供暖同样消耗大量电量,但我们还有其他很多选择,例如天然气、石油和木头。传统制冷方式依赖电,造成美国夏季的用电需求暴涨,比冬季高峰时高出20%。美国有超过80%的家庭拥有空调,制冷耗费的电量占家庭总耗电量的8%。电力公司必须启动峰期电厂,才能保证炎热夏季午后的用电需求。提供峰期电力的电厂往往使用传统的低效率化石燃料。

  虽然空调在欧洲还没有达到非常普及的程度,但欧洲的制冷需求也处于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可怕的热浪之后,3.5万至5.2万人被热浪夺去生命。为此,欧洲对太阳能制冷的潜力进行了最细致的研究。最近,一些公司引入了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空调,例如照片中呈现的电池板。照片在澳大利亚悉尼拍摄,一名男子正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LG电子公司的混合型太阳能制冷系统和美国雷诺士公司的太阳能辅助供暖与制冷系统就是两个代表性例子。将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与传统空调相连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之道。通常情况下,住宅用中央空调需要耗费2000至5000瓦电量。LG的太阳能电池板只能提供70瓦电量,也就是说,只能节省很少电量。

  雷诺士表示他们的系统采用一个190瓦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将供暖和制冷费用节省一半。这一系统利用效率最高的模式,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消费者也可获取耗电情况的实时数据。研究人员表示,在研发低能耗制冷系统的道路上,他们还能取得更大进步。

  2.热驱动空调

热驱动空调(图片来源:Thermax)热驱动空调(图片来源:Thermax)

  瑞士巴塞尔电力公司Industrielle Werke Basel的一个设施,闪闪发光的管道实际上是一个热驱动空调系统。这一系统帮助哥本哈根阿德尔加德(Adelgade)地区的银行、酒店和写字楼、慕尼黑的T-Mobile数据中心以及罗马的菲乌米奇诺机场制冷。

  热驱动空调系统由印度普纳的塞尔马公司制造,他们将这一系统称之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这项技术——吸入式制冷——就已经投入商业使用。与标准的空调一样,吸入式制冷机使用沸点较低的制冷剂。制冷剂蒸发时会消除空气中的热量。标准空调利用电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变成液态。吸入式制冷机采用热压缩重新启动这一循环,它们的运转只需要热量,同时没有任何运动部件。

  吸入式制冷机价格昂贵,性能系数较低,同时受所吸入热量限制,无法输出很高的制冷量。但如果安装在产生额外热量的环境,便是一种高效的解决之道,例如塞尔马公司在巴塞尔、哥本哈根、慕尼黑和罗马安装的热驱动空调系统。此外,这一系统不使用氢氯氟化碳制冷剂,而是利用水、溴化锂或者氨。氢氯氟化碳是一种强温室气体。

   3.干燥剂增强蒸发空调

干燥剂增强蒸发空调(图片来源:Patrick H. Corkery,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干燥剂增强蒸发空调(图片来源:Patrick H. Corkery,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美国能源部位于科罗拉多州戈尔登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以下简称NREL),高级机械工程师埃里克-科祖巴尔展示一个系统组件。这一系统验证了“伤人的是湿气而不是热度”这句老话背后的基本事实。

  科祖巴尔和NREL的同事正在研制新一代空调技术,被称之为“干燥剂增强蒸发空调”,简称“DEVap”。科祖巴尔表示,在气候潮湿的地区,这种空调的耗电量比常规空调低40%以上,在美国西南沙漠等沙漠地区更是达到80%到90%,当地的空气已经十分干燥。DEVap空调能够大幅降低用电需求,系统唯一用电的地方就是风扇,用于驱动空气。

  DEVap空调的制冷秘密就在于一种液态干燥机——一种非常强烈的盐溶液——能够在耗电量极少的情况下祛除空气中的湿气。相比之下,电减湿器往往耗电量极大。空气干燥之后便可通过蒸发冷却制冷。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与水池类似。当水池中的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周围空气的温度便会大幅降低。

  气候干燥地区的一些家庭已经用上所谓的“湿垫冷却器”,但由于滋生真菌,它们很难维护。NREL研发的空调既可以在潮湿环境又可以在干燥环境下工作。在这个间接蒸发系统内,气流保持干燥,潮湿的一侧封闭,用科祖巴尔的话说“只作为一个散热装置”,因此不会滋生真菌。

  这种方式让空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由于耗电量低,采用热驱动而不是机械驱动,使用太阳能运行这一系统要比常规高耗能空调可靠得多。科祖巴尔说:“干燥剂就是为太阳能制冷准备的,同时也可以一种高效方式控制湿度。这种空调可节省电费,绝缘性高同时无需担心产生真菌和病态建筑问题。如果希望大幅提高建筑的能效,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空调技术。”在成功完成DEVap系统小型原型的测试之后,NREL科学家正在制造一个体积更大的原型,验证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太阳海啸、狼蛛星云以及“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太阳海啸

太阳海啸
太阳海啸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展现了太阳左侧喷出的巨大等离子体环。这种喷射被称之为日珥,伴随着中级太阳耀斑出现。此外,太阳还喷射出一个带电粒子云,被称之为日冕物质喷射。这种喷射导致地球出现绚烂的极光,正对地球时还会对电网造成不利影响。

  2.狼蛛星云的“跳动心脏”

狼蛛星云的“跳动心脏”
狼蛛星云的“跳动心脏”

  宇航局公布的一幅新图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拼接而成,展现了狼蛛星云心脏地带的恒星托儿所——剑鱼座30号星云,内有数百万颗恒星。这是一个拥挤的恒星“繁殖地”,位于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大麦哲伦星云,距地球17万光年。

  宇航局公布这幅照片旨在庆祝哈勃望远镜服役22周年,它是利用“哈勃”照片拼接的最大图片之一。借助于这幅细节惊人的图片,天文学家能够锁定个体恒星,了解它们的生命周期——从包裹在暗尘中的胚胎到一个庞然大物,最后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3.“发现”号踏上最后旅途

“发现”号踏上最后旅途
“发现”号踏上最后旅途

  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趴在经过改装的波音747客机上,在美国国会大厦(右下)和华盛顿纪念碑(中)上空飞过。照片在宇航局的一架T-38上拍摄。在华盛顿特区上空飞过时,“发现”号吸引了数千名公众的目光。最后,这架航天飞机在弗吉尼亚州的杜勒斯国际机场着陆,距离它的新家——史密森尼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不远。

  4.NGC 2040星团

NGC 2040星团
NGC 2040星团

  最近公布的一幅照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展现了从松散的星团NGC 2040附近升起的巨大的带电气体云,彷佛蒸汽一样。NGC 2040星团位于大麦哲伦星云的一个超大型气体壳内。大麦哲伦星云是银河系的卫星星系。这种巨大的壳在恒星诞生区形成,来自大质量恒星和超新星爆炸的强风吹走了周围的尘埃和气体。

  5.土卫六“泰坦”

土卫六“泰坦”
土卫六“泰坦”

  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一幅新照片,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好似一个巨大的暗影,躲在明亮的多冰卫星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后面,薄薄的土星环则将画面一分为二。虽然两颗卫星截然不同,但都吸引了搜寻地外生命的天体物理学家的目光,希望能够在两颗卫星上发现生命存在迹象。“泰坦”拥有密集的大气层和液态烃池,形态与地球上的水体类似。“恩克拉多斯”南极的冰和蒸汽的喷流说明这颗卫星存在一个地下海洋,拥有丰富的形成生命所需成分。(孝文)

  相关阅读

  NASA清除太空垃圾再出新招 气流脉冲令其焚烧

  直击-宇航员太空吹泡泡 无重力状态现别样效果

  俄确认新驻站宇航员 帕达尔卡太空经历超500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湖南邵东县城发生枪击命案,一名8岁男孩被打死。图片来源:CFP 湖南邵东县城发生枪击命案,一名8岁男孩被打死。图片来源:CFP

2012年4月3日凌晨二点四十左右,湖南邵东县城又发枪击命案,一8岁男孩被打死。车后座上的油布上清楚的可以看到被子弹击穿的窟窿。图片来源:CFP   2012年4月3日凌晨二点四十左右,湖南邵东县城又发枪击命案,一8岁男孩被打死。车后座上的油布上清楚的可以看到被子弹击穿的窟窿。图片来源:CFP

  国际在线消息:2012年4月3日凌晨二点四十左右,湖南邵东县城又发枪击命案,一8岁男孩被打死。不到4天时间,该县已连发两起枪击命案。3月31日下午,邵东县城就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枪击案,一游戏玩家因输钱与店方冲突被击毙。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汽车被尘土覆盖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汽车被尘土覆盖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昨晚11时许,五棵松附近,一名车主在擦拭车上的沙尘。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韩萌 王嘉宁 摄 昨晚11时许,五棵松附近,一名车主在擦拭车上的沙尘。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韩萌 王嘉宁 摄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记者 张淼淼)30日夜里22点左右,在京城呼啸了整整两日的大风停了下来,被大风从四面八方卷起的沙尘像是“踩了刹车”,在京城上空下起了“土雨”。

  根据北京市气象部门的预报,30日夜间到31日凌晨北京市将持续浮尘天气,气象部门专家表示,此次浮尘天气主要受外来沙尘影响,本地扬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0日晚间23点左右,刚下夜班的崔先生愕然发现自己的车上蒙着一层黄土,用手指一划,沙土哗哗往下掉,而地上也明显浮着一层黄土。

  记者在外面站了不一会,袖子上肩膀上落了一层细细的黄土粒。记者看到,停放在道路两旁的车辆上都蒙着一层土,人们在地上走过竟踩出了许多清晰的土脚印。

  如此大范围的浮尘天气,对北京市空气质量造成了明显的短时影响,尤其是颗粒物污染浓度急速飙升。

  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监测站点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都在30日夜间22点左右急速升高达到峰值,其中,东四站点甚至达到每立方米925微克。

  环保专家表示,PM10里包含着PM2.5,浮尘,扬沙天气对空气中的较粗粒子影响明显,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快速,而空气中的细粒子PM2.5的浓度却反而会下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车公庄站的PM2.5监测显示,30日22日PM2.5的浓度为每立方米25微克,30日零点到30日23时,24小时均值为每立方米11微克。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计,31日的北京将会是一个有微风的晴天,经过一夜的“下土”浮尘天气也会彻底结束,不过,4月2日北京又将迎来一次冷空气影响,届时还将出现5级左右的北风。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最近网络上谁最红?不是哪路明星,也不是哪路草根,而是距今1000多年的“诗圣”杜甫。

3月伊始,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微博上流传,在这些再创作的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斩西瓜,时而身骑哈雷摩托,时而肩扛一桶水……

记者昨日采访获悉,这场网络风潮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专业的公关团队策划的。

网络 杜甫不断穿越 确实很忙

据悉,这组图片的原图来源于语文课本的一张插图,这张插图是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本里《登高》一诗的插图,图中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着风略抬起头,面带忧郁。

但经过网友涂鸦,杜甫身世凄苦、忧国忧民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了。起初在微博上流传的几张图片中,杜甫只是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抗重型机枪、弹吉他、骑摩托、拿着iPhone自拍、骑着自行车去购物等等。但经网络传播后,不断有网友加入到涂鸦队伍中,在网友笔下,杜甫俨然成了“万金油”,什么事都可以干:变身篮球高手上演灌篮绝技,变身时尚潮人听iPod,甚至变身成网游主人公战斗……各种形象数都数不过来,不少网友感叹:“杜甫也太忙了!”

“杜甫很忙”走红网络后,辛弃疾、李白等文化名人也“中枪”了。这些涂鸦作品中,网友还设计了台词,演出了一段段搞笑的剧目。有网友给杜甫和辛弃疾设计的拍照段子,在微博上得到了上万次的转载量。

谁也不会想到已经仙去千余年的大诗人杜甫会成为当今的网络红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博得网友一笑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的人认为这是对杜甫的不尊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有的人则表示无伤大雅,只是娱乐一下,没必要上纲上线。

反对者 青年人的恶搞不应被纵容

除了微博,80后、90后聚集的SNS社交平台人人网上对“杜甫很忙”的讨论也非常热烈。

从上周末开始,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封面部记者钱贺进的文章《从“杜甫很忙”看当代青年》在人人网上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截至昨日下午六点,该文被网友分享14000多次,阅读80000多次。

“我的态度很明确,反对这种恶搞。”昨日,钱贺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这是小孩子的涂鸦之作,倒没有什么,但是微博上却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还赞其有才,我就不能容忍了。”

“恶搞杜甫,我觉得是对文化的不尊重。”钱贺进坦言,他的这些言论也许不够宽容,撂倒了一批人,“网上支持我的观点的人很多,当然拍砖的也大有人在。”

“有人说我不懂小孩子的创新,我是个没有童年的人。”钱贺进告诉记者,其实他小时候也会对课本上的人物进行涂鸦,“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干过这种事,所以我觉得这不是所谓的创新,小孩子这样做本没有什么,但是青年人这样有意恶搞是不应该被纵容的。”

真相 背后是营销团队的策划

对于“杜甫很忙”持宽容态度的有之,持反对态度的也不少,谁也不能说服谁。中青报的一篇社论《“杜甫很忙”风靡互联网:一场快闪式网络狂欢》则是从网络传播的角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文章说:“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作者的这种猜想对吗?

据网友透露,这场网络风潮的背后是专业的公关团队策划的,国内著名的营销人士薛永昱便是策划者。

记者通过QQ联系上了薛永昱。他承认这是他的团队所为。薛永昱坦言,“杜甫很忙”这组图片大部分都是出自团队成员之手。“这是我们帮一个博物馆做的策划,想引起更多人对那家博物馆的关注。”对于博物馆的具体名称,薛永昱说不方便透露。

对于有人说这是对杜甫的不尊重,薛永昱说,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就是娱乐一下,这让大家都记起了杜甫,回忆起初、高中时代,没什么不好。”

“我想这也不会入‘学者’的眼吧,如果有学者出来反对,那是他们在炒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5.新种鳅鱼

新种鳅鱼(图片提供:Jörg Bohlen via WWF)新种鳅鱼(图片提供:Jörg Bohlen via WWF)

  自1997年以来,科学家共在湄公河流域发现300多种新鱼类种群,其中就包括这种外形酷似腌黄瓜的鳅鱼。在淡水鱼类种群多样性方面,湄公河生态系统仅次于亚马逊。查普曼表示新种鳅鱼只生活在泰国南部两条清澈的砂砾床溪流中,它们的发现让科学家意识到两件事情。“一个是,这种物种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只适应一个非常独特的栖息地。另一个是,它们是一种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种群,面临灭绝风险。如果想保护这种鱼类,我们需要对水坝、污染和过度捕捞进行干涉,否则的话,它们便会走向灭绝。”

  6.灰岩柳莺

灰岩柳莺(图片提供:Ulf Johansson,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WWF)灰岩柳莺(图片提供:Ulf Johansson,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WWF)

  这只灰岩柳莺于2010年发现。它的叫声嘹亮,与众不同,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新的鸟类种群。这种灰岩柳莺生活在老挝和越南的山区,它们的繁殖地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也因此得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科学家对这一地区的鸟类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年之内,我们只发现一两种新鸟类种群,因此任何新发现都让我们感到兴奋。”

  7.肉食性猪笼草

肉食性猪笼草(图片提供:François Mey via WWF)肉食性猪笼草(图片提供:François Mey via WWF)

  这是一种喜欢吃肉的植物,高度达到近40英寸(约合100厘米),是2010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的5种肉食性猪笼草之一。这种肉食性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oldenii”,科学家只在两座山峰上发现它们的踪迹,均位于柬埔寨的豆蔻山脉。豆蔻山脉的海拔高度在1970到2625英尺(约合600到800米)之间。其他4种肉食性猪笼草是在泰国发现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这种植物能够散发出香气,诱捕没有疑心的猎物,例如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甚至于鸟类。它们的瓶状叶中含有酸性成分,用于消化溺死的猎物。对于植物来说,这是一种非凡的适应能力。它们的生长并不单纯依靠从贫瘠的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捕食小动物补充营养。”

  8.湄公河

湄公河(图片提供:Gordon Congdon via WWF)湄公河(图片提供:Gordon Congdon via WWF)

  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森林。这一流域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生物较其他地区更为丰富,例如湄公河流域。当地的栖息地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既有潮湿的森林,深邃的沼泽,又有众多河流,是亚洲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科学家一直担心湄公河流域的物种因各种压力不断减少,能够发现这么多新物种让他们感到吃惊。查普曼说:“湄公河流域的一些地区曾爆发战争,最近才允许科学家进行考察。这一地区拥有各种各样的栖息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还会在未来发现更多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新物种。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我并不认为能够上演如此多的发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6日消息,据12月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表示,2010年共在东南亚大湄公河流域发现208种新物种,其中包括一种可以自我克隆的蜥蜴,一种外形酷似腌黄瓜的鱼以及一种发型好似“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猴子。

  1.塌鼻猴

塌鼻猴塌鼻猴(图片提供:Martin Aveling, FFI via WWF)

  塌鼻猴,学名“Rhinopithecus strykeri”,因发型酷似“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也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埃尔维斯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新报告,2010年共在东南亚大湄公河流域发现208种新物种,其中就包括这种猴子。可惜的是,研究人员从未拍到活塌鼻猴的影像。

  塌鼻猴是在大湄公河缅甸流域发现的。大湄公河流域遍布着湿地、山脉和森林。当地喜马拉雅山的猎人对这种猴子并不陌生,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大湄公河流域保护项目负责人斯图尔特•查普曼等科学家看来,这却是一项令他们感到吃惊的发现。查普曼说:“这是一个发现大型哺乳动物正走向终结的时代,能够在这一地区发现科学界未知的新种灵长类动物非常罕见。根据我们的推测,未来只能在这一地区发现一种或者两种新种灵长类动物。发现这种猴子让人喜忧参半,我们认为这一种群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

  当地猎人表示,如果赶上暴风雨,这种猴子会因为雨水灌进扁平的鼻子不停打喷嚏。查普曼表示,如果果真是这种情况,这种身体畸形可能导致塌鼻猴更易被捕猎者捕获,或者在野外生存中处于不利位置。“目前,我们对这种猴子知之甚少。”

  2.白环蛇

白环蛇(图片提供:Vampire/WWF)白环蛇(图片提供:Vampire/WWF)

  在云南东川山区发现的白环蛇,上下颚均长有巨大的尖牙,被它们咬上一口绝不是闹着玩的。这种新发现的蛇在夜间活动,捕食青蛙和蜥蜴。白环蛇的身长可达到20英寸(约合50厘米),是2010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的28种新种爬行动物之一。大湄公河流经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2010年共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208种新物种,其中包括145种植物,25种鱼类,7种两栖动物,2种哺乳动物以及1种鸟类。

  3.新种兰花

新种兰花(图片提供:L. Lee Grismer via WWF)新种兰花(图片提供:L. Lee Grismer via WWF)

  在湄公河流域发现的新种兰花,生活在越南一偏远地区,是被当地一名植物标本采集者发现的。伦敦英国皇家植物园的专家证实这是一种新种兰花。2010年,科学家共描述了16种新种兰花,这一种便是其中之一,它们的数量都很少,栖息地面积也很小。由于当地环境发生变化,这些独特的兰花种群的生存面临威胁。据科学家估计,由于非法砍伐造成的影响,印度尼西亚最近灭绝了大约70种类似兰花。

  4.新种蜥蜴

新种蜥蜴(图片提供:Lee Grismer)新种蜥蜴(图片提供:Lee Grismer)

  2010年发现的新种蜥蜴,学名“Leiolepis ngovantrii”。虽然科学家此前并不知道这种蜥蜴的存在,但越南巴地头顿省居民对它们并不陌生,它们的肉被摆上当地饭馆的餐桌。这种蜥蜴是由越南科技院的Ngo Van Tri在当地餐馆发现的。美国加利福尼亚拉西拉大学的李-格里斯莫对这种蜥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蜥蜴全部是雌性,无需求助雄性便可通过自我克隆过程繁育下一代,让单性生殖达到一个新高度。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