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中央日報》8月19日報道﹐日前﹐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梅內德斯就職以來首次訪問韓國。19日﹐梅內德斯分別與韓國總統朴槿惠與韓國外長尹炳世的會晤。
梅內德斯同天在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發表演講後﹐針對“在日本出現國粹主義思潮﹑韓日關系日益緊張的情況下美國要扮演何種角色”的提問發言﹐稱﹕“日本應正確對待歷史﹐這是歷史性的課題﹐唯有正視歷史才能解開束縛﹐重獲自由。”
梅內德斯當天的在演講中談到了朝鮮問題﹐他表示﹕“美國絕不會動搖對朝鮮半島的防衛承諾。如果朝鮮持續發起挑舋﹐不會獲得任何外交回報。”﹐“朝鮮的挑舋只會更加鞏固韓美同盟關系﹐並且招致來自國際社會更強有力的制裁與壓力。”
科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一处神秘远古建筑
科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一处神秘远古建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一处神秘远古建筑,被描述为“死亡景观”,其历史可追溯至1万年前,甚至比埃及大金字塔的历史更悠久。
然而自从2009年挖掘发现这个神秘远古建筑之后,由于该地区的武装冲突无法进行勘测研究。据悉,这一奇特远古岩石结构发现于2009年,是由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考古学家罗伯特-梅逊(Robert Mason)带领研究人员发现的,他们在一个几乎没有生命气息的沙漠地区发现了石线、石头环状结构以及石头坟墓。
当梅逊在哈佛大学塞米蒂克博物馆谈及这项发现时称,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来理解这一神秘远古岩石结构,以及分析它的具体历史年代。但是他并不确定目前是否能够再次重返这一考古遗址。
这一神秘远古岩石结构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以北50英里处,该地区当前存在着武装暴乱冲突,其中包括:大马士革北部巴克罕村有10位居民遭到屠杀。自从发现这处考古遗址之后研究小组无法返回到该地区。
梅逊认为,这一岩石结构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或者早期青铜器时代,大约6000-10000年前。该岩石建筑体排列在该地区非常突出的位置,由于周边没有任何住所,因此具有较高的独特性。
梅逊说:“它看上去像是一个为死者建造的建筑,而不是为活者建造的。目前这项考古项目需要更多的工作来完成,我并不知道是否有机会能实现。”
这一远古岩石建筑体位于德尔马穆萨修道院附近,这家修道院一直使用至19世纪,里面描绘着壮观的基督教壁画。梅逊认为,这家修道院曾有一个罗马警戒塔在一次地震中被毁坏。当他在岩石建筑结构搜寻勘测时发现了罗马警戒塔。(悠悠)
相关阅读
昨晚,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演艺集团出品的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在国家体育馆举行首场试演。高科技的大量运用,别出心裁的创意,6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演员精彩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
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以“天安门”这一北京独有的城市精神地标为历史和文化索引,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歌、戏曲、杂技、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贯穿多条情感主线,跨越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还原北京人文历史风貌,展现新北京奥运之都和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弘扬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整场演出以《记忆的时空》拉开序幕,分为《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腾飞新北京》《北京欢迎你》和《爱在北京》4个篇章共10余小节,最终以《放歌天安门》收尾。
开篇幻影成像神奇
昨晚,演出大幕一拉开,由水晶石公司打造的神秘幻影成像技术就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高科技视频设备,舞台上虚拟出一个奔跑着的“北京人”。他从3000多年前一路走来,用他的视角审视北京的变迁:从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到清朝时的皇城,到老舍笔下意趣盎然的老北京,再到充满时尚韵味的现代北京。随着他矫健而有力的步伐,他的四周依次“漫射”出北京城从古至今的代表性建筑,天坛、故宫、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一个个地标符号连缀起北京的历史文脉。
在跑动的过程中,“北京人”或突然消失,或悄然变换为各种景观,或瞬间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让观众见识了一把“虚拟人”的神奇。
中新网郑州5月19日电(记者门杰丹)5月19日,身着军装、胸前挂满荣誉勋章的毛泽东主席生前警卫——李丙需,顶着烈日端坐在郑州市街头,签名赠红书,忆述主席生前生活工作中的感人事,宣讲爱国主义。
赠书台设在花园路农业路交叉口西南角人行道旁,一桌一凳,本不显眼,但身着军装佩戴勋章、精神矍铄的老人,和桌子上“毛主席卫士李丙需签名售字赠书”的牌子,让这方寸之地散发吸引力,不少行人驻足观看,有的拿到赠书后还要求合影留念。
“我本身喜欢看书,这类书能给我一些工作、生活的动力。”24岁刚到郑州打工的刘恒说,他的事业刚刚起步,希望这些精神食粮能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我很崇拜毛主席,想通过他生前警卫的讲述,进一步了解伟人事迹。”46岁市政工人陈小军专注地翻看着红书,头也不肯多抬。
市民易先念称,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历史,学习传统,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好思想。
见到市民踊跃翻阅书籍、了解历史,李丙需老人非常激动,他告诉记者,自己1955年生于河南汝州,1973年进入中央警卫局工作,曾担任毛泽东主席警卫3年。
“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老人家穿的衣裳补丁摞补丁,其中,一件衣服67个补丁,还有一件衣服59个补丁,他老人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特别感动。并且,他老人家争分夺秒学习、工作的精神,也让我印象深刻。当年,主席经常熬夜学习、批阅文件,我在哨位上常常见到他住室的灯光彻夜不灭。尤其是,他老人家在病重和病危的时候,还不停地工作、学习,比如说输液昏迷过去了,醒来的时候,让医务人员手托着书本和文件,他坚持批阅、学习。直到生命终结,他才停下来,这些事让我永生难忘。”
李丙需说,给毛主席当警卫虽然只有短短3年,但他从中受到的教育和启发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他都捐款捐物。他甚至还生吃俭用,常年义务办展览,用图片实物等他千方百计搜集到的珍贵历史资料,再现红军长征、八路军抗战情景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印证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等。
2000年,他开始出书,用50万字记录那段珍贵的革命岁月,并到十几个省市签名赠红书,宣传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赠书,李丙需还用一台便携式DVD播放革命题材宣传片,他说,做这些就是为了“让老同志回顾历史,让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不要忘记过去悲难的历史,不要忘记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不要忘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打下的江山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丙需说,自己在街上签名赠书,大部分市民表示理解支持,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作秀,甚至冷嘲热讽,除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还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他爽朗地说:“做这项工作,我心里有一种激情,有一股精神,就是毛主席那些精神在激励着我,我要这样坚持下去,走完我的人生。”(完)
今年,广东遭受红火蚁侵袭,疫情已蔓延到广州、深圳等多个地区,其中仅惠州就已确认红火蚁疫情发生总面积18万亩。
源自南美洲的红火蚁,是世界上最具入侵性的有害生物之一。车辆、流水都可能成为红火蚁的传播渠道。红火蚁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惊人,因此,一旦红火蚁进入某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世界上至少有1.5万种蚂蚁,除了南极洲,蚂蚁几乎遍布所有的大陆,所有蚂蚁的重量差不多相当于全球人口的总体重。
有人戏称,假使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一定认为蚂蚁才是地球的主宰。
当然,在地球上,人类占据了主宰地位。不过,要是将成功定义为数量和领土占据上的优势,蚂蚁可能要更加成功。
与百种植物数千种动物共生
蚂蚁曾与恐龙同时代
在非洲热带草原上,蚂蚁与金合欢树组成了生物共生组合。金合欢树树枝上的空心刺,适合含羞草工蚁作巢,并可供其享用金合欢树叶尖分泌出的甜汁。当树木的天敌如天牛在金合欢树上钻孔时,含羞草工蚁就会通过吞食天牛的幼虫将它们消灭殆尽;当大象或长颈鹿来啃食树叶时,小蚂蚁又会猛蜇它们,令其灼痛难耐逃跑。
在南美洲,蚁栖树和阿兹特克蚁组成了生物共生组合。蚁栖树茎像竹子一样有空腔,阿兹特克蚁用它做自己的巢穴。蚁栖树叶柄基部丛毛处可以不断生出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小蛋”,为阿兹特克蚁提供美食。当专门侵害树叶的树叶杀手切叶蚁攻击蚁栖树时,阿兹特克蚁就会勇敢地冲出去击退入侵者,保护蚁栖树安然无恙正常生存。
与其他生物创建和谐的共生关系,是蚂蚁生存的本能。科学研究表明,与蚂蚁共生的生物、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
这或许是蚂蚁强大生存能力的一种铁证。从波罗的海沿岸捡到的嵌着蚂蚁遗骸的琥珀化石来看,蚂蚁至少有5000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这是一个恐龙占据地球的时代,但恐龙并没有存活下来。
蚂蚁在适应环境时,还特别善于改造环境。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魔鬼花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四周的各种树林郁郁葱葱,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只稀稀落落生长着一种树木——柠檬蚂蚁树。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研究生伊丽莎白·弗雷德里克森发现,“魔鬼花园”的缔造者不是别人,正是亚马逊雨林中的蚂蚁。蚂蚁为了建立自己的专属领地,将侵入领地内的其他植物全都杀死,只保留一个它们最喜欢寄生的树种。
弗雷德里克森发现,蚂蚁所使用的是自身产生的“除草剂”——蚁酸。在蚂蚁占领第一棵柠檬蚂蚁树之后,“魔鬼花园”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蚁酸使花园内越来越多的物种死掉了,通过这种方式,蚂蚁帮助它们的寄生树不断扩大生长的地盘,与此同时它们的“殖民地”面积也就越来越大。
“魔鬼花园”的历史可达几百年。最大的一块“殖民地”的面积为1300平方米,“驻扎”了大约1.5万只蚁后和300万只工蚁,它的历史估计有807年。
用“抗生素”种植真菌
蚂蚁从事农业比人类还要早
拥有特殊的生产技能,是蚂蚁的生存绝活。
包括人类,世界上有4种动物有着“农业种植”的本领,蚂蚁也在其列。
切叶蚁是蚂蚁中的农业高手。切叶蚁从树木和其它植物上切下叶子,但并非为了吃,而是将其带回蚁穴,制作培养真菌的菌床。切叶蚁首先把叶子切成1-2毫米的碎片,再 咀嚼切磨成糊糊状,然后把液浆粘贴在一层干燥的叶子上,再从“菌圃”的其它部位拔下一束束菌丝,“种植”到新制的“菌床”上,移栽的真菌在上面像雾一样扩 散,生长极为迅速,24小时内即可布满菌床表面……
现阶段,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550多种蚂蚁种植的真菌。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曾花了不止15年的时间组合了一个复杂的标本阵列,包括91个蚂蚁标本,其中的65个来自于代表不同的培育菌类的蚂蚁群落。 接着,研究人员们使用了DNA排序以及多种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算法,构建出了这些蚂蚁的进化树,并且还用到了多米尼加琥珀中的蚂蚁化石,用它来校准进化树中 的时间间隔。据此,科学家们可以确定,所有培育菌类的蚂蚁都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在50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期间首创了这一农业方式,并且在 2500万年前出现了4种不同的特殊农业体系,这4个体系各有自己的一套培育菌类的特殊方法。
而人类的农业文明也不过才仅仅1万年!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蚂蚁在种植过程中,还会使用“抗生素”。多伦多大学的居里博士花费了三年时间,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 察。他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 秘在于,雌蚁会分泌一种含有链霉素的活细菌。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小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蚂蚁的这一本领是历代传习的。每当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
这使得药物学家既羡又妒。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还不到70年,却由于长期遭滥用产生了抗药性。目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试图从蚂蚁身上寻找突破口,研发出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从独立王国走向合众共赢
蚂蚁“联合国”已绵延5000公里
一只蚂蚁不会产生奇迹,而群体的工作成果往往让人目瞪口呆。
1亿多年来,蚂蚁一直在按自己的“世界观”改造着世界。它们有组织、有分工,有种族、有军队,甚至有国家。美国蚂蚁学者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他 心目中“生物学最大的未解之谜”——为什么生命历史上会有那么二三十种生物达成了伟大突破,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在他看来,真社会性物种“绝对是生 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物种”。
与人类社会的联合国类似,蚂蚁也在地球上建立了自己的联合国。洛桑大学的生物学家阿诺德·梅德,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记录各蚁穴之间的关系,绘制出全世界最有组织的超级群落社会。
在瑞士的侏罗纪森林里,分布着1200个红褐林蚁蚁穴,用100公里的通道连接,每一个蚁穴在大小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母穴是当然要有的,还有 囤积粮食的季节性临时穴,以及分区转继站的附属蚁穴。研究表明,这个群落约有1.5亿只蚂蚁,数量相当可观。但更惊人的是,这里有成百上千只蚁后和平共 处、相安无事。这个体制内没有战争,就像没有领袖的联邦一样,完全是自行组织的。它们以互助式政体为基础,从来不会陷入无政府状态。
蚂蚁已不满足它们往昔的小王国式的社会构架,它们正在走向合众!
研究发现,地球上至少有4种蚂蚁,已开始组成类似合众国式的超大型群体,群体内包括几百个连成网络的蚁穴,连结这些蚁穴的“通道”竟长达数百公 里。在日本北海道,一个由红蚁建立的“合众国”,小团体多达45000个,占地270公顷,其中有100万个蚁后,3000亿个工蚁;在法国的汝拉山,有 一个由1200个蚁穴组成的蚂蚁联合群体;在欧洲南部,一个难以置信的超级大蚁群绵延5000公里,从意大利的西部海岸沿海岸线一直延伸至西班牙的西北 部。据称,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蚂蚁合作群体。组成这个超级蚁群的是阿根廷蚂蚁,足有数十亿之众,它们居住在几百万个蚁穴中,互相之间紧密合作。
蚂蚁“合众国”的出现,已然向人类宣示,蚂蚁凭借着它们优秀的社会组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在悄悄地扩张着自己的地盘。难道,未来世界的主宰真的会是它们?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资深教授塞法利安手里拿着一个在实验室里培育的人造耳朵,他表示我们掌握着人造器官的世界领先技术
塞法利安和他的研究小组现关注于使用患者的身体细胞来生长替换器官和身体部位
亚历山大-塞法利安(Alexander Seifalian)教授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个鼻子,我们准备下个月对一位患者进行移植。”他从工作台培养皿中取出一个“鼻子”,它与真实的鼻子非常接近,浸泡在红色粘液之中,在旁边的另一个培养皿中有一个正在培育中的“耳朵”。
塞法利安微笑地说:“这是世界上首个实验室人造人体器官,此前没有人能够培育出鼻子器官。”
他的实验室放置着几张木制工作台,上面摆放着烧杯、溶液、自来水管、医学广口瓶、管子和文件资料,这看上去像一个学校化学实验室。这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资深教授塞法利安的实验室,他戏称这个实验室是“人体备用器官储藏室”。
塞法利安培育的这些人造器官是采用一种创新性纳米高分子材料,它像非常纤薄的橡胶,这些高分子材料是由数十亿个纳米等级分子构成,直径仅是人类头发的4万分之一。他说:“这种纳米材料中有数千个小洞,人造器官组织在这里培育生长,最终将生长成为真实的鼻子等器官。当将这种人造鼻子计划植入患者身体时,并不是直接移植到患者的面部,而是放置在他们手臂皮肤之下的一个内置气球中,经过4个星期,皮肤和血管已生长出来,在医师的监控之下,才将人造鼻子移植到患者面部。”
在人造器官培育与移植这一现代医学前沿领域,塞法利安和他的研究小组现关注于使用患者的身体细胞来生长替换器官和身体部位,这将缩短移植者等待人造器官的时间,并能培育出更为复杂的器官组织。
荧屏宫斗何时休?
“重口味”的后宫题材电视剧,充斥着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这种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
2011年第一季度,湖南卫视播出的穿越剧《宫锁心玉》取得了较高收视率,从而引发不少制作机构的跟风,《步步惊心》、《穿越时空的爱恋》等陆续播出,一时间“穿越”成为电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2011年下半年,由穿越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衍生出来的后宫戏又开始大行其道,《美人心计》、《倾世皇妃》、《美人天下》、《武则天秘史》、《后宫》等相继在全国各大卫视播出,直至今年上半年仍有《太平公主秘史》、《后宫甄嬛传》等同类题材接力。后宫纷争、嫔妃陷害、尔虞我诈大有霸占各卫视荧屏之势。
穿越剧曾因内容新奇怪异,对历史的表现过于跳跃随意,人物行为变化异常,而受到观众和专家的质疑。相较而言,后宫戏在内容表现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量后宫戏存在内容雷同、人物设置脸谱化,情节大同小异,以及更严重的对历史胡编乱造、价值观混乱扭曲的问题。在这些后宫剧中,后宫佳丽一个比一个靓丽、光鲜,内心一个比一个刁钻、凶狠。这里没有真诚善良,只有丛林法则。这样的剧情在电视荧屏风起云涌,应该引发深刻的思考。
这些后宫剧缺乏历史感,肢解历史,胡编乱造。它们大多根据网络小说改编而成,《倾世皇妃》改编自同名小说,《后宫甄嬛传》也是先火爆网络再改编成电视剧。网络文学作品主打虚构,随意性大,行文天马行空,转换到荧屏上,就造成这些古装剧对历史把控的先天不足,“戏说”成分过多,甚至到离谱的程度。《后宫甄嬛传》的历史背景由小说中虚构的大周帝国坐实到清朝年间,使得历史真实问题成为质疑的中心。大兴文字狱的严酷皇帝雍正,居然整天在后宫流连,还被戴了绿帽子。《倾世皇妃》丝毫不顾历史逻辑,同时在好几个国家后宫掀起风波,造成许多情节的“硬伤”。《武则天秘史》对观众耳熟能详的武则天故事,进行了荒诞的处理,使得这位武媚娘天马行空,不像宫女,更像侠女。《后宫》加入了工局宫女邵春华与乐工杨永在深宫中不可能发生的缠绵爱情,纯粹是想象而成。
另外一些后宫剧为了缩短拍摄周期,不屑打磨剧本,直接抄袭香港同类题材电视剧《金枝欲孽》、《宫心计》等,情节几近相同,毫无原创性可言。国产电视剧的繁荣、发展从何谈起?
更重要的是,这些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后宫戏,提供的思想价值观也有问题。原本,后宫戏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题材类型,通过嫔妃争宠、比拼心计可以发掘在这背后隐藏的特殊人群命运的悲惨以及人性的扭曲。她们从涉世未深的少女到工于心计的嫔妃,完全是封建制度的戕害使然。但实际上,这些本应好好表现的内容在电视剧中完全被屏蔽了,而后宫中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了。这使得今天充斥荧屏的后宫剧,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你死我活的阴谋、陷害、争斗,不见引人向善、向上的积极力量,更奢谈道德坚守和人文关怀。
情节上漏洞百出,内容上将“煽、色、腥”发挥到极致,主题上唯斗争至上、以恶制恶。这些被观众称为“重口味”的后宫题材电视剧,有意忽略作为公共媒体应当承担的舆论教化责任,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这类电视剧是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消费历史的怪物,因其所谓对当下职场状态的映照,而受到一些年轻观众的热捧。如果继续放任这类题材的过度制作和播出,无疑会对社会心理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对历史的严重篡改和对宫廷争斗的无限放大对于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会构成一种误导,会让他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歧义,失去了指引现实人生的历史坐标,一味沉溺在逃避现实的空虚里。而对于后宫剧本身来说,任意设置历史语境,编造子虚乌有的历史情节和人物关系,片面迎合市场的低俗趣味,消费恶、渲染恶,终将在“娱乐至上”中“娱乐至死”,而留下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垃圾。(王广飞)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孙奕、夏晓) 国务委员戴秉国3日表示,13亿中国人民有权走一条不同于美国和西方社会的、符合自己国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道路,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人民离开自己的道路。
戴秉国是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国与国之间相处的根本之道在于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尊重各自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在大国之间尤其要这样。”戴秉国说,纵观世界历史,有太多大国争霸祸及自身、殃及世界的惨痛教训,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他说,我们身处21世纪,应该比我们的前人们更加聪明,应该能够吸取历史的深刻和惨痛教训,顺应世界历史大势,矢志不渝地努力探寻大国如何相处这个“老问题”的“新答案”,打破大国必然冲突对抗的所谓“历史宿命”,为我们这个“地球村”带来持久和平与繁荣。
戴秉国表示,我们真诚致力于与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建立和发展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诚然,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戴秉国说,不管前进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中美双方都抱有赤诚,顺应大势,牢牢把握两国元首确定的正确方向,以“愚公移山”的劲头,每年挖山不止,不断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就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我想,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推向冲突对抗的深渊,如果有人硬是要逆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而动,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他说。
“如今的文学创作似乎呈现出‘盗墓派’倾向。”日前,作家叶开在复旦大学为创意写作专业学生授课时直言。叶开说,这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比喻。所谓“盗墓派”,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和现代文学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也不一样,指的是“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他认为如今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有些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不够多样性。“盗墓派”,盗的是保守的经验与方法。但这个“古墓”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桎梏。他的这个说法,得到包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楠、副教授王宏图等多位文学研究者的认同。
中国文学缺乏城市经验?
“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期,但真正深刻反映当代社会转型或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少。”叶开说。王宏图则指出,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这与过去长期是农业国有关,也与作家的出身构成有关。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写的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在叶开看来,人类目前的生活是以城市为主题,但中国文学恰恰缺乏城市经验。以人物关系而言,城市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像《长恨歌》、《兄弟》(下)等很多作品,故事确实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深究下去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乡土模式,并不能体现现代城市的特征。相反,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触碰到城市人情感中的柔软处。比如《挪威的森林》第七章结尾,主角渡边去看望阿绿生病的父亲,那是一种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却充满了关怀。他认为所谓的向前向后看,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视野问题。“中国正处于融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应当参与世界文化的建设,作家不妨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着眼于更大的人类普遍的经验。总有一些价值和涉及的问题是共同的。比如环保,不管在好莱坞电影动画里还是在欧美文学中,都是很重要的主题,可惜中国作家很少关注。”
宏大叙事消解多样性?
“现在评奖,获奖作品基本还是宏大叙事类型的,像王小波、王朔这样的写作永远得不了奖。”叶开也直言,“虽有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样在宏大叙事边缘进行探索的作品,但依然没有整体摆脱的尝试。”
“中国作家对于宏大叙事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给本科生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李楠告诉记者,“我感觉中国读者还是比较喜欢听故事的,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中国文学也一直有着史书传统,拿文学研究来讲,很多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多部文学史,但文学史写作还是层出不穷。据我所知,西方文学史的写作其实是很少的。此外,中国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心结,要把中国的历史讲出来,或者把自己经历的历史讲出来。”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但对此叶开也质疑:“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而轻视人的价值。历史是很重要,但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历史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王小波的创作很值得注意。他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常现代性的。他小说中的唐朝,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与个人理解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叶开说过分执著于宏大叙事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可能问题不少。而在王宏图看来,宏大叙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所包含的面其实很广,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僵化,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就很难包容。
火球
这是一个球形钢制的驾驶员舱,其小小的圆形窗户正开启着,由于钢铁还是炙热的,因此它通体发着红光。
不过卡梅隆并不是唯一一个梦想着潜入最深的海洋深处的人:英国实业巨头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已经建造了一艘两座的潜艇,外形设计就像是一架带着两个翅膀的小飞机。布兰森表示他的这艘潜艇将可以下潜到挑战者深渊。另外,著名的Triton奢侈品潜艇公司去年推出了一款Triton 36000/3潜艇,它可以让3位乘员搭载完成深海探索之旅。
历史触手可及
深海挑战者号潜艇全副武装,这里展示的是其中之一:机械臂。有了这套可以折叠的机械臂系统,它就可以采集洋底的岩石,生物和深海海底钻孔样本带回实验室用于研究之用。
在卡梅隆的下潜之旅开始之前,他的小组还计划首先释放一个无人的深海“着陆器”下降到这片洋底先行去探路。这套无人深潜器外星活像一座苗条的电话亭,长度约4米,装备有摄像设备。它将携带鱼饵抵达海地去吸引海底的生物们前来,进入一个塑料圆筒中,这个圆筒可以由海面的工作人员回收。
凯文·哈定(Kevin Hardy)是总部设在加州圣迭戈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高级发展工程师,同时也是深海挑战者号潜艇小组成员。他告诉《国家地理》:“这些进入容器的动物将被捕获。”并且甚至在被提上海面之后,密封的容器仍将保证里面的环境的低温和高压,和深海环境条件一致。
最高成就
1月15日,卡梅隆正亲自将一个外壳安装到深海挑战者号的设备舱顶部。这个设备舱中安装有GPS和灯光信号,以及无线电定位器,这一切的设备都将帮助深潜器在完成任务上浮之后发出明显信号,以便母船能及时锁定它的位置。
卡梅隆说:“当年下潜超过7英里,然后上浮到这么一片空旷的洋面,潜艇可能不会恰好上浮到它进行下潜的海面位置。因此搜救队必须能尽快找到潜艇的位置。”
准备下潜测试
2月23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潜水员们正在帮助深海挑战者号做下潜测试前的最后准备工作。这一次它将下潜超过1000米,全程持续6个小时。
这艘潜艇之所以可以漂浮在海面,关键来自一种特殊设计的泡沫物质,它也可以帮助潜艇更快速地上浮。当它下潜时,超过450公斤的钢片被用磁铁吸附在潜艇艇身底部,借助这些重力它便可以一直下潜到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