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这把梳子千年后现身


出土的各种梳妆美容用品


挖掘出的陶罐


棺木迄今保存较好

  南京六合城北发掘出一个年代久远的古墓,文物专家进行保护性开挖的消息。在六合当地公安和南京市文物部门的合力介入下,古墓现场开挖非常顺利。记者蹲守古墓挖掘现场,目击了考古人员从规整的墓穴里挖掘出保存完好的棺木,令人称奇的是,其中有一个完好的烧香陶罐,还有数十件梳妆美容器具,考古人员初步确认是宋代女子古墓,棺木内陪葬的美容器具让人“穿越”到千年前,管窥到宋代时尚。

  古墓乃千年宋墓

  棺木保存完好全靠青膏泥

  记者在六合城北挖墓现场看到,棺木躺在一个土坑中,现场挖掘人员称,这是一个竖穴土坑墓,棺木长2.8米,宽0.65米,高约0.8米。棺木主体周围还配有门、栅栏等木结构。专家说,从其建制和埋葬实情看,此棺木是千年前下葬的宋代墓,但保存得非常好。据称,墓坑宽1.5米,在棺木和墓壁之间全部用青膏泥封得严严实实,专家介绍,青膏泥是一种非常细腻、粘性很大的土,土质较湿,渗水性小,潮湿时呈青灰色,因此得名“青膏泥”,晒干后呈青白色,故又称白膏泥。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及钙、镁、钠、钾等氧化物,其粘性大,分子紧密,有很强的防腐功效。“所以墓中棺木千年隔绝空气,至今未受潮。”现场知情者称,在六合众多挖掘出的墓中,不少都被盗墓者“光顾”过,而这个墓却难得没有被盗。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宋墓至今有千年,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防腐技术就如此高超,很值得借鉴研究。

  棺中数十件梳妆用品

  墓主人是宋代女子

  棺木打开,一批陪葬品重见天日,专家们在捡拾并现场清洗发现,棺木中并没有众人期待的金银珠宝,除了有一些瓷碗、陶罐、漆器等,大部分是古代淑女闺房梳妆匣里所藏之物,还有一些锈迹斑斑的铜钱。专家们将铜钱上的铜绿仔细擦拭掉后,发现其中有开元通宝和皇宋通宝两种。“开元通宝比较常见,而皇宋通宝是铸造于北宋仁宗年间。”专家说,这个墓的年代大概建于宋代早期,距今已有一千年。此外,专家还从另一个细节分辨出这个墓不是汉墓。“汉墓一般都有棺、椁,这个墓只有棺,没有椁,所谓椁,就是棺外套的大棺。棺是为更长时间地保护尸体,棺外层层套椁,是汉代墓葬特色。”

  因为墓主的遗骸已经变成一堆骨头,且墓中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专家们从陪葬的数十件梳妆器具上判断是宋代女墓:瞧,有花纹的铜镜、一把断裂的木梳、残破的手镯和装香粉的盒子。这些陪葬品表明墓主是一位女子。不过专家也表示,古时男子也会用梳子,这个墓建造得如此精致,足以证明墓主一定是很爱美,家境不错,是个注重生活质量的有钱人。

  墓主拥有诸多美容器具

  “穿越”千年看宋代时尚

  考古专家介绍,宋代大片土地沦为女真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而发生交互影响。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自宋代始,女子有束胸的习惯。宋女子日常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绢。“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

  就是现今夏天满大街放眼可见的吊带衫。此外,宋代女子非常喜欢梳妆,宋代大家闺秀的梳妆匣正如现在妙龄女子的瓶瓶罐罐,内容也很丰富,胭脂、香粉、口脂、眉黛,这些古代化妆品,都有着精美的容器。梳妆台上还有古朴典雅的梳子和铜镜。梳妆时将镜子支起,一把梳子梳出当时流行发髻。梳妆器具的多寡,折射出化妆主人的阶层身份及对个人美貌的精准追求度。

  在六合城北何营村挖掘现场,棺盖的打开也引来了众多居民围观,而一位居住在古墓附近几十年的50多岁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自他记事时,古墓出土的地方是一个小山丘,山上有不少墓,后来城市发展,小山丘慢慢变成了平地,山上不少无主古墓慢慢被填平了。

  由于古墓现场挖掘出土不少宋代陪葬品,不少村民觉得脚下有宝数十年竟不知,都觉得大开眼界,一位在古墓之上住了几十年的老阿姨说:“当初建房,就觉得地下埋有古墓的那块地势稍高,然后咱们家就打了地基建起了两层楼房,建楼之初根本没想到地下会有古墓……要不是修路拆房,真的不知道房下会有古墓。”这位阿姨眼见自家房子下出土古墓,还有不少“宝贝”,也充满好奇,兴奋地说:“大家乡里乡亲的,也算护宝有功啦!”叶方龙 李海勇 范晓林 文/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沧州几名村民在建筑工地挑拣砖块石料准备回家垒猪圈,从此路过的丁先生发现一块刻有“李鸿章”字样的石碑,觉得有可能是块“宝贝”,便花钱买了下来,雇叉车送到自家楼门口,放置在了绿化带内。5月3日,丁先生说,听说自己买的石碑确是文物,他便把这块“宝贝”上交给了文物部门。

    ■大块石碑“躺”在绿化带中

  其上落款竟为李鸿章

  沧州市华西小区有居民近日致电本报称,33号楼和34号楼间的绿化带中发现一块大型石碑,上面的落款竟是距今百余年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记者在现场看到,石碑躺在绿化带中的泥地上,长约1米、宽约80厘米、厚约30厘米。有字的一面朝上,其上薄薄附着着一层尘土。虽然石碑顶部的一部分已经缺失不见,但密密麻麻刻在碑面上的近200个繁体字,仍依稀可辨。特别是文章最左边两列的落款十分吸引人眼球:保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隶总督兼管长芦……李鸿章记。

  ■专家分析石碑确为文物

  可能来自附近包公祠

  沧州市文物局有关专家从石碑的石质分析,这确实是块老碑,再从石碑发现地的位置推测,这块石碑可能来自附近的包公祠。文物专家介绍说,这个包公祠不是坐落在河南开封的那座。据民国《沧县志》记载,“包公祠,在小南门内,为宋代河北转运使包拯建。本在南关,后移朗吟楼下。清代乾隆七年运判史尚廉,又移分司署大门内左方。光绪二年乐军统领记名提督丁德昌重修。”专家表示,这块石碑应该就是在重修包公祠时,由李鸿章撰文再刻制的。

  至于碑文的内容,文物专家连续几日翻阅县志、州志后均未查出。这几天,他们还要到北京查阅相关资料,以详细考究石碑的来历。

  ■珍贵石碑差点垒成猪圈

  现已上交文物部门

  5月3日,家住华西小区33号楼的丁先生说,去年7月底,他路过沧州市中心一处地方建筑工地,几个村民正在挑拣砖块石料,说是弄回家准备垒猪圈。丁先生恰好看到他们从砖块中扒出一块带有很多文字的石碑。他说,因为经常和懂文物常识的朋友在一起,他也学了点皮毛。仔细观察后发现石碑上刻着“李鸿章”三个字,丁先生眼前一亮觉得这应该是块“宝贝”。但由于这块石碑发现时就是残缺的,丁先生也说不上来它到底有多大价值,总之拿去垒猪圈是绝对不行。于是,他花几百元钱从村民手中买回了石碑,又雇了一辆叉车运到自家楼门前,放到了绿化带里。

  听说这块“宝贝”被专家鉴定为文物,丁先生便联系文物部门表示愿意无偿捐献:“既然是文物,是国家的东西,就应该还给国家。”

  相关链接:

  沧州包公祠

  沧州包公祠在城隍庙西侧,丁公祠南面,大门坐东朝西,门内有一宽敞院落,东房三大间,北面平房三大间,正北房包括两耳室为五大间,是重檐起脊古式建筑,这便是包公祠。殿内正中有包公塑像,前有供桌香案,两侧有侍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之威武塑像。屋顶上方悬有“公正廉明”、“铁面无私”两块金字蓝底匾额。中院东侧有过道可通后殿。殿中供奉一米多高的观世音菩萨铜像,不论朔望,香火极盛。

  包公祠于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有春季庙会,延续五至七天。期间,均有商贾货物涌来,日用百货、烟酒糖茶等应有尽有。

  辛亥革命后,包公祠内建立起了民众教育馆。馆内负责人段永庆带领工作人员举办了平民夜校。此校基本属于扫盲班性质。每晚8至10点上课,主要课程是国文、算术,并且对来求学者不收学费、书费。另外,还组织了沧州民众国术馆,有南川楼、白家口、菜市口、老东门、北门里等十多处拳社,遇有节日庆祝活动,便邀请他们在西北门外体育场进行比赛表演。

  1947年沧州城解放,这里一度成为工商业者联合会办公场所,后逐步改为沧县工商联、沧州市工商联。1981年春,经批准,相关部门将原包公祠房屋殿宇全部拆除。至此,当年包公祠旧貌荡然无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极环境监测和评估计划(AMAP)3日发表的报告称,过去6年是北极温度最高的6年。专家指出,北极冰川正在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的速度融化,这可能导致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上升1.6米。

  报告显示,冰盖、北极冰川和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岛国被淹没,一些滨海地区和城市处于危险中。

  这一观点否定了联合国2007年的报告。该报道说截至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9厘米。

  许多专家表示,来自汽车和工厂的污染形成了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还有一些专家将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归咎于自然气候的变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0年前生产的香槟将于今年6月3日在芬兰拍卖

  几名潜水者去年七月在芬兰西南部自治省奥兰岛打捞起可能在200年前生产的168瓶香槟和5瓶啤酒。其中的两瓶香槟将于今年6月3日在芬兰拍卖。

  据报道,这艘沉船位于奥兰群岛的弗格勒岛附近约50米深的海底,很可能是19世纪初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派遣驶往圣彼得堡向俄国皇室赠送礼品的船只。专家称这批香槟可能是在1811-1831年间生产的,但是实际日期可能比这更早,因为那时香槟酒通常都窖藏10-12年以后才装船启运。

  最初,有关人士根据酒瓶塞上的锚形标志推断其为法国著名的凯歌香槟(Veuve Clicquot)。但凯歌公司专家品尝鉴别后认为这批香槟应该是由现在已停业的Juglar酒坊酿造。而去年11月份的一次专家品尝认为其中至少3瓶绝对属于凯歌品牌。

  曾经参与品尝的专家称,Juglar的酒非常醇美,还带着一点微酸,给人感觉非常平衡,并且还带有古酒特有的附加味道,比如烟草或是干果的味道,以及橡木的感觉,并称这与19世纪在甜酒中添加其他味道的做法相符。

  专家称150英尺海底4摄氏度的温度和无人打扰的黑暗使得这批陈年古酿更为完美。有瑞典香槟专家估计一瓶的拍卖价格可达82000美元。当地政府打算将拍卖收入用于海洋考古工作和波罗的海环境保护。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出土的蓝釉梅瓶


出土蓝釉梅瓶

  “明朝特务头子墓”考古后续

  连日来,报道了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洼里考古发掘了一个明代双室墓的消息,墓主是锦衣卫佥事徐君叙和他的夫人周氏。难得的是,出土了一件蓝釉梅瓶。昨天,这件神秘的蓝釉梅瓶就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的玉堂佳器厅“三稀殿”内露面了。展柜内,它散发着蓝光,格外俏丽;在它的不远处,就是南京市的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而这也是记者见过的最神速的一次展览。

  亮相门票20元——“三稀殿”只展三件瓷器

  经过清洗、去污,蓝釉梅瓶露出了真面目。短暂地保养后,博物馆就把它拿出来展览了。只需买张20元的门票,不须另外购票。

  “20日出土的,到今天是第五天。这么快就展出出土文物,在我们馆还是首次。”南京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宋燕说,这是因为它真的很珍贵,而且市民们对它充满了好奇。

  为了它,南京市博物馆撤掉了正在展出的明代“内府”白釉梅瓶,把白釉梅瓶的展柜腾出,让给蓝釉梅瓶。而展厅内,偌大的一个房间,只有三件瓷器,最中间是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右边是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左边就是蓝釉梅瓶。

  “这三件梅瓶的底部都没款识。”宋燕说。当然,居中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最为珍贵。除蓝釉梅瓶之外的两件瓷器,都是经过专家队伍鉴定,定为国家一级藏品的,也就是“国宝”。这件蓝釉梅瓶刚一亮相,就有其他博物馆的专家来先睹为快了,专家们前前后后仔细打量一番,嘴里念叨着:“肯定是国宝,没问题的。”

  宋燕说,蓝釉瓷器南京市博物馆也有收藏,但蓝釉梅瓶,还是头一个。“明朝的蓝釉梅瓶就更少,我们馆也只有这么一件。”这件蓝釉梅瓶填补了南京市博物馆的收藏空白。

  细细打量——瑕疵不少布满岁月痕迹

  蓝釉梅瓶不高,才26.8厘米,最上面口径4.4厘米,最大腹径15.6厘米,底径10厘米。“你看你看,那是不是一条龙?那是纹饰还是什么?”“底部怎么还有花边?”展厅内,大家的问题也很多。细细打量,在古墓内它已沉睡了近500年,岁月的痕迹也在梅瓶上体现出来。

  乍一眼看去,它亭亭玉立,俏丽得很。但细看,瑕疵还真不少。梅瓶肩部,蓝釉表面上有一个个小点点,看上去像是花纹,其实,是泥土沁到梅瓶上了。侧面,有一块黄色的斑,这像美丽的小姑娘脸上长了斑点一样,格外显眼。“这也是后来沁上去的,刚烧出来时,应该浑身都是蓝色的,而且很正。”

  背后,有一块釉特别稀,其它地方的釉色看起来是深厚的蓝,蓝得甚至有点“腻”,而背后的这一小块,却是淡淡的蓝,有点发白,上面还粘着黄色的细沙。宋燕说,这块显得有点发白的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烧造时候留下的瑕疵,由于火候不是很到位,留下了这个稍微发白的斑;而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地方的蓝釉本来就相对薄,由于紧贴着墙壁,边上是石灰胶浆,因此胶浆沁在了上面。

  揭秘

  制作工艺造型难,两次拉坯拼接而成

  梅瓶腹部有一条横向纹路,这条纹路绕了梅瓶整整一圈。而在横纹下面,还“爬”了一段波浪纹,这让梅瓶看起来很特别。

  “那个波浪,一开始还以为是龙纹,其实是釉。”宋燕说,烧造时,釉料在高温下从高处向下流淌,这就造成了梅瓶腹部有波浪一样的纹饰,且高出来一些。

  而那道横纹,恰恰说明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梅瓶这种造型在当时来说非常难。窑工们上半截和下半截分别拉坯,然后拼接起来。拼接时,留下了这圈横纹。

  传承与改进:和扬博镇馆之宝有相似之处


扬州博物馆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蓝釉梅瓶和我们馆藏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元代)在工艺上有传承,也有改进的地方。”扬州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庄志军说。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身上,除了蓝釉底外,还有两条白龙。蓝釉梅瓶传承了口小、肩丰、底小的流线造型。

  不过,关键部位还是不同。比如口沿部位,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口子上有唇边,蓝釉梅瓶没有;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腹部以下,笔直地收腹,底足很小,站立不是很稳,蓝釉梅瓶到底部就开始外撇,底足稍大,站立得更稳当。专家说,这两个关键部位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关键点。

  墓主人:锦衣卫佥事是闲职,没实权

  当时清理的时候,考古人员就清理出了2副墓志,一副介绍男主人,一副介绍女主人。

  关于墓志,这几天考古专家们也加紧了解读。

  “墓主叫徐世礼,字君叙,是徐达的第六代孙。”徐君叙的锦衣卫佥事一职也是世袭来的,在当时并不是享有真权力,只是一个闲职。

  估价

  保利:保守价二三十万

  这个梅瓶到底价值如何?现场专家们都不肯估价。

  记者把相关资料发给了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瓷器鉴定专家。专家说,保守估价20万~30万元左右。“梅瓶是器物中等级最高的,比一般的器物等级都高。”专家说,由于积釉太多,不像是官窑作品。

  “我们曾经拍卖过雍正、乾隆时期的霁蓝釉瓷器,印象里拍卖价是200多万元。明朝的蓝釉梅瓶还没有拍卖过,没有参照,不好说。”专家说,几十万元只是一个保守估价,毕竟市场讲究个“物以稀为贵”。

  荣宝:至少几百万元

  蓝釉梅瓶也引起了在宁拍卖公司的极大关注。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瓷杂部经理杨帆就对它特别感兴趣,他说,这件梅瓶如果在拍卖市场上,至少要几百万元,而且,“文物价值高于经济价值”。

  杨帆说,虽然没有款识,但这件瓷器不是一般的民窑能烧制的,是件精品。明初,朱元璋规定,祭祀用品须是彩瓷,而在当时,蓝釉、红釉、甜白等色彩是非常难烧制的,很名贵。后来,达官贵人们看皇家喜欢,纷纷效仿,争相烧制蓝釉瓷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它比现代的奢侈品还奢侈品。但因为没有参照,无法准确估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重庆开县境内日前发现一株高约30米、围径2.37米的崖柏,成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高大、粗壮的崖柏。

  重庆开县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建修25日告诉记者,这棵“世界崖柏之王”位于开县关坪乡,据中国林科院专家的初步估算,其树龄约为100年。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崖柏是与恐龙“同龄”的物种,曾繁盛于3亿年前的白垩纪。1892年法国传教士在四川首次采集到崖柏标本,此后100多年,尽管人们多次前往四川、重庆找寻,但崖柏仿佛凭空消失。崖柏也一度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直到1999年在重庆城口县被重新发现。

  王建修说,这次在开县发现的崖柏,不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高大、粗壮的崖柏,同时还可能改写植物志。他说,崖柏一直以来都被植物学界认为是小乔木,所发现的崖柏高度一般也在10米之内,这株约30米高的“世界崖柏之王”可能将使这一树种被归为大乔木。

  据当地媒体报道,开县境内的崖柏一般都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悬崖峭壁之上,但这株崖柏生长在公路边却一直未被破坏。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崖柏附近有一座古坟,信奉“风水”的当地村民一直在保护这株古树。

  据悉,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已委托当地政府对这株崖柏进行看护,不久后将挂牌保护。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的天琴座流星雨将于明日夜间达到极大。记者从北京天文馆获悉,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预报,天琴座流星雨的极大很可能出现在北京时间4月22日23时30分至23日10时30分,届时市民将再度有望在夜空中看到美丽的流星划过。

  据天文专家介绍,22日至23日这一夜是观测天琴座流星雨的较佳时机,流星雨峰值流量预计发生在23日7时左右,极大时每小时的流量很难超过18颗。不过,由于农历三月廿一的盈凸月会在午夜升起,最佳观测时段将在它的影响下有所折扣。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挖掘人员从墓室中挖出墓志


墓志背面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附着物

  随着南平浦城干尸墓地现场挖掘工作的进行,反而出现了更多的谜团。

  被大家寄以厚望,可以解开干尸身份的墓志出土了,根据墓志正面的字,由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丁副馆长、南平市文物专家、浦城博物馆的文物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古专家判定,干尸是明代张姓“处士”,而墓志背面记载生平墓志铭文,却被厚厚的附着物覆盖。这反常的行为,让干尸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

  而更让考古专家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个古墓竟然是由一个宋墓套着一个明墓:“张处士”的墓志放在宋代墓室的前方,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后面则藏着明代墓室。

  昨日,专家们决定暂时不剥开墓志铭上的附着物,等相关考证后再剥开,以免造成损失。今日,考古专家将继续对干尸墓室进行挖掘。

  最新发现

  墓志出土铭文被掩盖

  初判:为明代张姓处士

  昨日上午,墓志出土了。它呈正方形,长度约70厘米,正面刻有9个大字,经过多位专家的考证,暂时认定这9个字为“明处士吴峰张君墓志”。

  考古专家认为,从该墓志的正面可以判定,该干尸是明代的张姓“处士”。专家说,“处士”一般理解为没有当过官,但在当地很有名望,或生活在显赫家族中,或隐士之类的人。另外,墓志的背面就是干尸的详细生平。可让专家疑惑的是,该墓志的背面竟然被几层油漆盖住,厚达到2厘米左右,根本没办法看清里面的文字。也有专家认为,这附着物可能是另外一种材质的石头。

  因墓志铭被遮盖,专家们开始对这人“处士”的身份提出质疑。专家们认为,这人可能是一声名显赫的人,其后人考虑到他身份,担心被盗墓者骚扰,所以故意将他写成“处士”,也有可能这人是一当时著名的隐士,故意不让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浦城县方志办邱文彬主任推测,墓主归隐山林多年,郁郁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死后连墓志铭也不愿公之于世。

  不过专家说,要解开这人的身份之谜,还需要将这些油漆剥开。

  宋、明古墓前后相连

  猜测:是防盗墓贼的障眼法

  在昨日的挖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古墓不止一个:在现有的明代古墓正前方,还有一个墓室,两个墓室之间几乎没有间隔缝隙。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说,初步判断,前面的是宋代墓室,估计由于密封性不好,棺木连同尸身都早已腐坏,目前没发现墓志铭、墓碑。

  根据古代葬俗,几乎没人会在原有墓地上重新建墓。除非一种可能,就是明代古墓在建的时候,为了防止盗墓,利用宋代古墓做个障眼法,来隐藏后面真正的墓室。

  邱文彬也认为这个宋代墓室很可能是明代墓主的家人故意使的“障眼法”。

  他说,从目前出土情况看,张姓处士的墓志是放在这个宋代墓室的前方,这就在构造上把这个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如果有人盗墓,很可能挖到前面的墓室,见这里什么都没有,会误以为是一个废墓,进而放弃继续挖掘。

  专家揭秘

  尸身为何经数百年不腐?

  高岭土层墓主瘦墓室封闭措施好

  据了解,墓室周边泥土有一部分属于酸性土壤,在这样一种又潮又酸的土质环境中,能保持尸身干燥且不腐败,是一个谜团。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考古专家说,这或许可以从墓室的构造上找答案。他说,其实墓地的结构就像一个鸡蛋,外层包了三合土。三合土是用石灰、河泥、糯米制成。石灰的作用就是吸收水分,防止地下水渗透进墓里。河泥、糯米都是当时很好的粘合剂,保证了墓室外壁的密封性。

  另外,根据残留的棺材板来看,使用的是质地坚硬的楠木,对尸身保存有利。

  从外部环境看,墓的所在地,是一个高度2米左右的小山包,现在虽然已经被削掉一大块,依然保持着地势上的优势。

  邱文彬在现场查看之后说,稻田里的泥土大多是高岭土,这种泥土因为透水性差,经常用来烧制陶瓷,且酸性不高。他认为,这种土质在一定程度帮了墓主人的忙,让墓地周边土壤里的水分相对稳定,不容易侵蚀到墓地里。

  同时,在尸身的处理上,根据村民描述,上面裹了很厚的丝织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专家还在现场发现残留的大量木炭,这些都对保持干燥有益。

  另外,有专家说,在古代中国,早就有和尚、道士去世之前,为了保护尸身而故意绝食的先例,他认为,这个墓主人出奇得瘦,在过世之前可能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或者因为疾病而不能进食,促成了不腐的奇迹。

  但这些因素,真的就是谜底吗?一切都要等省医学专家鉴定之后,才能给出答案。(张树福 刘晓霞/文 林朝阳/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13 4月 2011 19:06

日宣布将福岛核事故升为7级

专家称30年后福岛核电站污水扩散整个太平洋


 

  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向大气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达到37万万亿贝克勒尔,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推断为63万万亿贝克勒尔,虽然数值存在差异,但都已经远远超过核电站事故7级的标准。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规定,如果放射性物质向外部的泄漏量达到数万万亿贝克勒尔,就应定为7级。
 

  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核事故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也为7级。不过,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总量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10%左右。该机构表示,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规模和死者数目等方面来看,“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完全不同”。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目前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泄漏还没有完全停止,担心最终泄漏量可能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当,甚至更多。
 

  原子能安全保安院3月18日将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事故定为5级。这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相同。(记者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安徽六安战国古墓初露“容颜”

  4月11日,安徽六安大墓室挖掘现场。考古专家对安徽六安大墓室进行进一步挖掘,更加确认是战国时代的墓室,一些尚未进行清洗修复的文物也初露“容颜”。

  这处大型古墓呈南北并列分布,一大一小,保存较为完整,未见盗掘痕迹,北墓棺椁木材腐朽程度较高,而南边大墓保存完好,初步探察有车马器、陶俑等文物。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专家们期待能有战国时期的兵器、玉器以及印章等可以确认墓室主人身份的文物出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0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