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南京江宁上峰有一偏僻茶园,本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可前段时间每到月黑风高之夜就有人光顾,离开之后茶地里就出现了很多大坑。不明真相的茶农觉得有人想偷他们的茶树报了警。警方联合文物部门调查发现,原来茶园地下藏着一东汉末年的墓葬群,而且墓主人还是个“知府”级别的政府官员。民警通过连续蹲守,终于查明“大坑”真相,并将“真凶”抓获。

  名词解释

  鬼吹灯

  源于古代民间传说的神话,说人身上的阳火就是灯,若走黑路有人喊你的名字,你一张望便被鬼吹灭了灯、招了魂。“鬼吹灯”属于民间迷信传说。同名小说《鬼吹灯》由天下霸唱所著,是一部糅合现实和虚构的流行悬疑小说,讲述几名当代“摸金校尉”(盗墓贼)利用风水秘术,在离奇诡异世界盗墓和探险的故事。

  1茶园怪事

  除了大坑,村里还突然有很多车进进出出

  春茶上市期,难道有人跑来偷茶树?

  江宁区上峰镇宁西村是个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地方,当地是丘陵地貌,经济比较落后,村民大多靠种茶为生。今年4月,江宁上峰派出所的民警在来这里走访时,有村民向民警反映了一个蹊跷的情况。“我们这里平常没什么人来,最近却有很多车子进进出出。茶叶地里也被人挖了很多大坑,他们不会是来偷我们茶树的吧?”

  4月正是春茶上市的时候,村民们说很多茶树被这些不明身份的人挖坏给他们带来很大损失,请求民警把坏人抓住。民警觉得奇怪,茶树也有人偷?于是叫村民带路去茶园里查看。现场在一个当地人称作广山的地方,在山坡上的茶叶田里,民警果然发现不少奇怪的大坑,每个坑都是1.5米至2米宽,深浅不一,浅的一米多深,深的则有四五米。

  警方介入,神秘大坑牵出个东汉墓葬群

  坑内瓷器碎片散落,难道有人盗古墓?

  细心的民警观察发现,在这些坑洞旁边的土里有一些散落的瓷器碎片,而且在一些深坑内部还隐隐有青砖露出。“当时我们分析,这里可能有古墓,那些人可能是盗墓贼,这些坑就是刚刚挖的盗洞。”办案民警介绍说。

  这样偏僻的小村子会有古墓?如果有的话,墓主人会是谁呢?古墓的猜测让人们费解,民警也不具备专业的考古知识,为了查明情况,派出所联系了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来到现场勘查。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地勘察认定,从现场遗留的碎瓷片、陶片、墓砖等物来判断,茶园地下应该是一个东汉末年的家族墓葬群,墓主人的身份至少是“知府”级别的,这座家族墓葬群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考古专家表示,这些大坑很有可能就是盗墓贼最近新挖的盗洞,从现场看,盗墓贼应该还没有得手,近期肯定还会再来。

  2暗夜擒凶

  茶园深坑旁,窜出7个黑影……

  专家同时称,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些盗墓贼算不上是“高手”,盗墓的伎俩原始而且残留的痕迹太明显。据称“高手”在正式盗墓前“踩点”自有一套方法,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警方决定通过秘密蹲守的方式来抓捕盗墓贼。派出所每天都派专人在发现盗洞的地方进行勘查,可是盗墓贼好像有所警惕,一直没有出现。前段时间,巡逻的民警发现,茶园又新出现了两个深坑,这两个坑挖得特别深,人眼已经可以看见坑洞内的土壤中有大片墓砖。

  警方继续埋伏在茶园周围,从晚上8点一直守到夜里11点多,7个黑影果然窜了出来。

  两人刚钻进坑,民警大喝一声……

  这7个人手里提着铁锹等工具,直奔新挖的那两个深坑旁准备“动手”挖开墓穴进去偷盗文物。待其中两名盗墓贼钻进坑里后,几名民警突然出现大喝一声,由于盗墓贼人数较多,民警担心寡不敌众,其余的民警就向留在地面上的盗墓贼扔石头。

  正在打死人主意的几个人被这架势吓得不轻,赶忙扔下手中的工具逃窜。

  其中两人被民警一把推倒在盗洞里,另有一人跑出去几步后又晕晕乎乎跑了回来,正好落入民警手中。原来,民警扔了石头后,他以为是民警在前方拦截,所以又往回跑。

  7个盗墓贼,民警抓了5个,还有2个暂时逃掉的,警方正在全力追缉。有意思的是,抓获这些盗墓贼后,由于一时没有车辆把他们带回派出所,民警把5名盗墓贼集中到他们自己挖掘的盗洞里,等警车赶来。

  3哭笑不得

  菜鸟级“摸金校尉” 挖出的古董一条烟就换了

  经审查,这伙盗墓贼都是镇江句容人,而且住在同一个小区,以潘某为首,他们长期流窜江宁、宝应、句容等地盗墓,曾盗掘过多个古墓葬。挖到过一些铜镜、瓷瓶、陶罐等物,都以很低的价格出手了。

  潘某承认,他们“盗墓”的技术不精。之前也就挖到些坛坛罐罐的,以几百元价格就卖了,有的买家拿一条红南京香烟就换了,“入行”后总共也就赚了1万多元。据他对警方交代,在他老家句容,活跃着一批盗墓分子,他们精通风水,手艺高超,哪里有古墓,看地形就能看出来。

  务农的盗墓贼

  竟是看“鉴宝”栏目“自学成才”

  据潘某交代,他平时在家务农,盗墓是他的“副业”。平日潘某喜欢看央视“鉴宝”栏目,觉得古董很值钱,就跟同住一个小区的几个朋友提出一起去挖古墓“发财”。其余几人都想着能一夜暴富,都同意了。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潘某“自学成才”,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风水之术,对土色的辨认也有了些许了解。

  今年春节后,潘某听“道”上的人说江宁上峰镇有一个“县太爷墓”,于是就来“踩点”,白天怕人发现,他们都是晚上行动,被警方抓获前,他们已经连续干了十来天,虽然探到有古墓,但并没有挖到什么东西。“只挖到两面铜镜,但是不小心被我摔碎了,后来被一起去的另外一个人(在逃)拿去了,他给了我600块钱。”

  目前,潘某等5人已被警方正式逮捕,警方正在追缉漏网的那两个盗墓贼。而江宁上峰的那座东汉古墓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悉将会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出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联合国6月10日电(记者白洁 危玮)联合国安理会10日一致通过决议,将根据安理会第1874号决议成立的朝核问题专家小组任期再延长一年,至2012年6月12日。

  决议要求专家小组最迟在2011年11月12日向安理会提交专家小组工作的中期报告,并在任务期限结束前30天向安理会提交最后报告及专家小组的结论和建议。

  决议还敦促所有国家、联合国相关机构和其他有关各方与第1718号决议所设委员会和专家小组充分合作,尤其是提供它们所掌握的任何有关第1718号决议和第1874号决议规定措施执行情况的信息。

  联合国安理会于2009年6月12日一致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当年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该决议同时决定设立一个专家小组,任期一年,对安理会针对朝鲜采取的有关措施进行监督,并对安理会的行动提出建议。安理会已于去年6月7日将专家小组任期延长一年。

  安理会在朝鲜2006年10月进行地下核试验后通过了第1718号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近日,高陵县榆楚乡铁店村发现一石质宋代经幢,上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的出土地为唐昭慧院附近。据推测,这很可能是昭慧院延伸时期的遗物。目前,此经幢已被高陵县文化馆收藏。宋代佛教经幢在高陵发现尚属首例。

  5月7日,高陵县文化馆考古人员接群众反映,本县村民赵长江在一建筑工地取土时,于距地表一米多深处发现一宋代佛教经幢。之后经再三考虑,赵长江将经幢捐献给县文化馆。

  这通一千多年前的经幢为八棱形,通高1.75米,由上截0.5米处断开,经幢腰径0.34米,每棱宽0.14米,每棱字六行,每行95个字,除两棱面字迹稍有磨损外,其余字迹清晰可辩,保存基本完好。据经幢上的刻文记载,该经幢刻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七月十五日,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高陵县文化馆馆长甄陵介绍,该经幢对研究佛教在高陵的流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详细情况还有待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西安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赤壁”二字引发人们多年猜测

  相传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看到临江崖壁被火照得通红,挥剑刻下“赤壁”二字。昨日,“赤壁摩崖石刻专家论证会”在赤壁市召开,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赤壁”二字进行了新的解读:“赤壁”应为明代嘉靖年间所题,并非周瑜所写。“赤壁”二字位于赤壁山矶头西南中段,两个字是阴刻楷书,字径相同,“赤”字高1.5米、宽1.04米,“壁”字高1.43米、宽1.02米。包括它们在内,赤壁山矶头共有10处摩崖石刻。

  对于“赤壁”二字的由来,有人认为是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代,还有人认为确实是东汉末年周瑜所写。省文物局文物处主任科员陈飞则认为,“赤壁”二字写作年代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即1548年,其作者“眉山张”为张可述或张庭。

  陈飞解释,“赤壁”二字的同一幅面上有一石刻题记,根据他的研究,题记内容为“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嘉靖戊申仲冬,予与宪副曹君亨泊舟山下,徘徊瞻眺,慨然太息,因大书崖石以识。眉山张。”陈飞认为这意味着石刻是“眉山张”在“嘉靖戊申仲冬”所写。

  “眉山张”是什么人?陈飞查阅明代嘉靖年间的眉山名人,推论出“眉山张”应该是一名知县张可述,或是曾担任中宪大夫,后辞官寄情于山水、喜欢在崖壁上题字的张庭。

  对陈飞的这一论证,多位考古、地质、书法专家表示认同。(楚天都市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铜犀牛与训犀奴。

  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身份之谜终于揭开了。在昨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透露,经过专家考证,1号墓墓主人身份已经确定,为第一代江都王刘非。此次发现是新中国成立来江苏考古最重大的发现。

  而此前,文物专家一直推测,大云山汉墓墓主是七国之乱“带头大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但最终,确切、有指向的证据推翻了这一推测,墓主身份“易位”汉景帝刘启之子、江都王刘非。有趣的是,刘非不仅不是七国之乱的带头人,还是主动“挑头”平定七国之乱之人。

  谜底揭开

  神秘人物,不是刘濞是刘非

  “说东阳,道东阳,东阳遍地是宝藏。自从出现盗墓贼,十墓被盗九墓光……”在盱眙县马坝镇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这座自古引“无数好汉尽折腰”的西汉大墓,因为笼罩着传奇色彩,更加显得神秘。盱眙大云山神秘墓主人到底是谁?

  在如今考古出现“信任危机”的时刻,南京博物院对大云山汉墓层层谜团的最后解答,也显得十分谨慎,龚良院长在向媒体介绍考古成果时,巧妙地用“通气会”来形容,而非“新闻发布会”。对此,他解释为,目前的认识没有问题,但不保证今后还会有新的发现和突破。

  那么龚院长所说的没有问题,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两年多来,被外界不断猜测的1号墓主人究竟是谁。在此次考古领队李则斌简约介绍完考古进程后,龚良告诉大家,这位神秘人物非“刘非”莫属。

  刘非其人

  15岁平定“七国之乱”有功

  刘非与汉武帝刘彻为同父异母之兄弟,为汉景帝刘启的妃子程妃所生,与鲁恭王刘余、胶西王刘端皆为同母兄弟,比刘彻大12岁。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汝南王,次年,年仅15岁的刘非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因领兵攻打吴国有功,被景帝改封为江都王。江都王国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管辖原吴国的地域,前后驻守27年。终年41岁,谥为江都易王。

  特别提醒:11日,南博将举行大云山出土文物精品展。

  认定依据

  三大凭证,想不是“刘非”也难

  仪征庙山的出现,让这个结论走了弯路

  两年前,在考古现场,李则斌队长也心中没底,从当时的考古发掘资料分析,且一些残存的瓦片上有“东阳”字样,专家们结合东阳古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大云山汉墓墓主人的身份存在5种可能:荆王刘贾、合阳侯刘仲、吴王刘濞、堂邑侯陈婴家族,以及江都王刘非、刘建。

  江都国是第三个以广陵为都城的诸侯王国。而江都国的领域范围有多大,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在1号墓坍塌的底层下,曾清理出大量车马器,其中不乏珠光宝气的战车,出土的兵器几乎囊括了汉代的各个种类。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一生善武好战的吴王刘濞。李队长对记者说,当时忽视刘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早在1989年,仪征的庙山因盗墓而抢救性地发掘了几座古墓,考古专家初步推断,是西汉时期江都王刘非的陵墓。

  发现三大凭证,一一排除“疑似主人”

  对于为何最后锁定刘非,龚良院长给出了3点证据。第一,从墓葬的形制、规格、墓室结构、玉棺玉衣制度、高等级随葬品等诸多方面可以确定一号墓的墓主人身份为西汉诸侯王。其中,墓室结构为“黄肠题凑”,“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黄肠题凑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更为罕见的是,墓中还出土一套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这在汉代考古中极为罕见。

  第二,确定出墓主人身份为诸侯王之后,从西汉时期墓葬所属地先后分封的诸侯国看,大云山先后属于刘贾荆国、刘濞吴国、刘非刘建江都国。由于墓葬中先后出土了刻有“江都宦者”铭文铜灯多件、“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受邸”铭文银盘、 “十七年二月”铭文漆盘等器物,表明这些随葬品当为江都国时期的手工制品。如此,作为早于江都国存在的荆国与吴国墓葬可以明确排除。

  第三,通过对随葬器物的细致清理,已发现含纪年文字的器物多件,有“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受邸”银盘、“廿一年南工官造容三升”漆卮、“廿二年南工官”漆盘、“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等。由于刘建在位仅六年,刘非在位二十七年,上述所提含纪年文字的器物当均为刘非在位时所做,随葬品的整体时代集中于刘非时期。其次,“廿七年二月南工官延年大奴固造”纪年材料出于东回廊下层的漆耳杯底部,共清理出“廿七年二月南工官大奴固造”耳杯近百件。

  龚良院长说,所有“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全为明器,不具有实用功能,均为特意给墓主人随葬的手工制品。在刘非死亡的当年专门制作的陪葬明器只可能在刘非墓葬中使用,而不可能用于刘建墓中。

  宏伟王陵

  为何刘非有财力营建奢华陵寝?

  为什么刘非有如此大的财力营造自己的奢华陵寝?李队长认为,平定“七国之乱”后,西汉中央政府权力进一步加强,诸侯国除享有衣食租税外,政治、军事、财政权利均被剥夺,因此,诸侯王陵营建的规模也日渐衰落。而刘非不同,他因军功受赐天子旌旗,在诸侯王之中却备受优待,大云山江都王陵的气势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王陵相比显得更为磅礴大气,也就不难解释了。

  歌舞宴乐

  墓中有一套完整西汉编钟

  大云山1号墓出土编钟一套19件,其中甬钟5件,钮钟14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钮钟14件,下层甬钟5件,均自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上图)。其钮钟和甬钟的组合与南越王墓和洛庄汉墓乐器坑所出编钟组合相同,为迄今国内所出第三套完整的西汉编钟,但鎏金龙纹铜虡(jù)业与鎏金铜虡兽座为首次发现,意义重大。

  精致饮食

  专门用大鼎来放零食

  刘非墓出土的铜器无数,其中一件大器显得很怪,看上去是个鼎,但掀开盖子,里面却分成了格子,原来这是用来摆放零食的。这件“分格鼎”出土于一号墓东回廊下层中部,为国内首次出土(如上图)。

  在分格鼎旁还出土了2套“染器”。西汉常以酱、盐等作料为肉食品调料,调料均放入杯中。而食用肉制品时,则要将肉放入杯内酱中烹煎。

  铜祖陪葬

  墓室中还有“铜祖”

  在1号墓墓室的回廊中,有一件器物铜祖(如上图)。“铜祖”也称男根,是一种性器。为何会在1号墓出土两个铜祖呢?考古人员解释,一种可能是生殖崇拜。铜祖陪葬,是希望自己子孙昌盛,生生不息。刘非果然崇拜有果,王妃们为他生了6个儿子,而且不是王就是侯。考古人员认为,也不排除这件铜祖为刘非王妃们的藏品。

  改写历史

  62年来考古最重大发现

  大云山江都王陵的发现,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龚良院长认为,首先,这一重大发现表明作为西汉诸侯大国的江都王陵园位于盱眙大云山,而不是此前推测的仪征庙山,为后续保护和研究奠定了正确基础。其次,江都王陵的发现,新获了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西汉历史研究开启新的篇章。第三,发掘成果为汉代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这是我省62年来最重大考古发现。同时,上万件出土文物,对进一步分析江都国的地域范围也有极大的帮助。

  原址将建遗址博物馆

  问到下一步考古和规划,龚院长说将把大云山江都王陵的考古发掘,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来持续开展。另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出土文物,包括车马坑、铠甲、玉衣玉棺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比如镶玉漆棺将整体搬迁至徐州博物馆,进行研究修复。

  除此以外,长远保护规划已经受盱眙县政府委托,由南京博物院和东南大学合作开展。盱眙县朱证荣县长说,“遗址博物馆今年内有望开工建设,争取明年底,或者后年初,一个既有遗址可看,又有文物可赏的大遗址公园,初步建成。”

  庙山刘非墓成“山寨”版

  此前仪征庙山西北部的团山发现了古墓葬。当时根据相关史料分析,考古专家初步推测,庙山有可能是西汉江都王刘非的陵墓,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此次大云山汉墓的发掘,证明了庙山刘非墓是“山寨”版。

  那么庙山地底下究竟埋葬着哪位王君呢?对于这个难以回答问题,南博专家也无法解答,“庙山汉墓规模也很大,目前发掘只是些陪葬墓,真正的主墓还没打开。不是刘非,到底是谁?必须要等待今后发掘后才会有一个准确的认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但仍需做好预防控制工作;专家表示,目前尚未发现人与人接触传播疫情的证据

  据新华社电 针对近期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暴发疫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日召开视频会议,向各省(区、市)和重点口岸城市疾控中心通报疫情进展,布置监测、实验室检测和防控工作。与会专家认为,就目前情况分析,疫情传入我国风险较低,但仍需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专家表示,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暴发为食源性传播,目前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所致广泛传播的证据。由于我国进口的生鲜蔬菜和其他食品数量有限,暴发菌株通过食品传入我国风险低。此外,尽管可能出现赴德旅行或归国人员在德感染病例,但病菌在国内引发进一步广泛传播可能性较小。

  专家同时指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能感染导致患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这种病例病死率较高,必须关注病例救治,各地医疗机构要做好病例的发现、报告和检测。

  据了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正密切关注德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疫情及感染来源、传播途径调查和救治经验等信息,随时针对疫情对我国进行风险评估,随时调整应对响应级别和措施。

  目前,疾控中心已针对疫情做好实验室技术准备,对各级有关单位技术人员进行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快速培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近日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疑似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此墓曾被盗,但究竟是衣冠冢还是真墓以及墓主人的真实身份等都有待进一步核查。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清新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古墓的石碑上记载着:“大宋太祖考内阁大学士讳芾字元章米府君大人、妣诰封一品夫人米母念六娘郑氏夫人合葬墓。”经初步查证,专家们认为此墓应该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米芾,字元章,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此墓于清宣统三年,由米氏后裔重修。墓葬曾被盗。专家表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是否是衣冠冢都还需进一步核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核心提示】古玩界有一种论调:“古玩是不打假的”。近日,媒体报道,尽管赝品泛滥,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假买假,无碍大局。还有一些人,竟公开表示反对打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又该如何打?从艺术品鉴定乱象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其背后的“秘密”。

古玩打假“知易行难”?

日前,央视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文物鉴定黑幕”中“只认钱不辨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鉴定专家,凭借一纸鉴定,可以让一个粗制滥造的200元小瓶,摇身变成“价值连城”的文物。一张鉴定书引来了市场上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不少人盯准了古玩这块大肥肉,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一位行业藏家指出,一些“鉴定专家”为了达到金钱和声誉上的个人目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屎棍。”他们之中,一些人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诚信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也开始自称“鉴定家”。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研究员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经常有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这是利益使然。另外,有些人和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勾连,形成利益联盟。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谁来鉴定“鉴定家”?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很多收藏爱好者打假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品鉴定没有一定的标准,缺少必要的标准参考,所以真的打起假来才能知道其中的艰难。

夏志峰说,目前文物鉴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准入制度,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没有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开一家鉴定工作室和俱乐部从事文物鉴定,几乎没有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夏志峰认为,这是目前文物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所在,相关法律和政策上的空白亟待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个别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了地摊为人鉴宝。有的团体拉大旗做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毛晓沪说,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障鉴定的质量,导致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当今文物市场打假已刻不容缓。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也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艺术品收藏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毛晓沪有些无奈地说。

艺术品打假怎么打?

采访中,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告诉记者,在古玩市场的交易中,已形成了卖假不退、买假自认倒霉、古玩不打假等所谓的“行规”,衍化至今则成为“拍卖不保真”。

上海市收藏协会法律顾问李欣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古玩市场开禁,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五毒’盛行,有失控的危险。”

北京邦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武绍智分析,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现在缺乏相关的鉴定师资质考核机制,艺术品鉴定只代表专家个人意见,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这个角度,在法律意义上界定困难。”武绍智说,在很多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入行门槛都很高,法律规定上对于保护消费者也有完善的规定。

对于古玩的鉴定,李欣建议,要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问责制度,鉴定部门或专家对其鉴定的结果,都应该有书面结论。如将赝品鉴为真品,或将真品特别是国宝级的文物鉴为赝品,致使文物流失海外,应该视情节分别作出行政处理、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只有立法建制,才能使古玩文物市场在规范中提高,在提高中繁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10月19日,以色列文物管理局(IAA)与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在耶路撒冷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建立“死海古卷”数字图书馆,届时世界各地的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观看“死海古卷”全本。

  1.死海古卷转折点

  这张照片摄于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一个实验室内。死海古卷是迄今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圣经及圣经以外的古代文献,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发现于耶路撒冷东部死海附近一个洞穴中,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写成,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50年至公元70年之间。死海古卷包含了除《以斯帖记》以外的旧约全书,以及一些今天被基督教新教认为是外典的经卷,如《犹大福音》。

  死海古卷数字化工程将由谷歌以色列研发分部具体负责,最初作为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保存数千页纸莎草纸和羊皮纸死海古卷残片,对它们的状况进行更准确监督的行动倡议一部分实施。据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介绍,死海古卷数字化还有助于学者重新找到“消失”数千年的著作和文字。

  该机构死海古卷项目主管普宁娜·舒尔(Pnina Shor)说:“因为我们将拥有可能最好的照片,所以,我们说,‘‘何不将所有的翻译、手抄本和评论增加到这些照片里面,公布到网上呢?”

  2.神圣谜团

神圣谜团
神圣谜团(Photograph courtesy IAA)

  这是圣经旧约中的一卷《申命记》的残片,其中还包括《十诫》版本,将要进行高清拍照,接着2011年公布到网上的3万块死海古卷残片的组成部分。以色列文物管理局死海古卷项目主管普宁娜·舒尔说,这些文献构成“终极谜团”:“一听到‘书卷’,你会认为这一定会是能卷起来的东西。”

  “事实是,我们手里有数不清的文献碎片,它们的历史大约有2000年。其中许多工作都大伤脑筋,学者们必须将各种东西拼凑起来。现在,我们希望大量新的文献可供世界各地的学者免费查阅,而在此之前,他们可能无法对死海古卷展开细致研究。”“死海古卷”数字化工程也是1950年以来对该宝贵文献第一次全面扫描成像。

  3.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Photograph courtesy IAA)

  在这张未标明日期的照片中,以色列专家对部分“死海古卷”进行数字化处理。舒尔说:“作为给子孙后代保存‘死海古卷’的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我们启动了这项工作。”她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表示:“几年前,我们正寻找自查的办法,了解如何做才能不对‘死海古卷’造成损坏。有人建议,我们应该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这种技术最早是由美宇航局科学家发明用于太空探索。”

  4.古卷残片发紫光

古卷残片发紫光
古卷残片发紫光(Photograph courtesy IAA)

  圣经旧约《诗篇》残片在多光谱成像期间发着紫光。舒尔说:“当‘死海古卷’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被拍成照片时,采用的是红外技术,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现在,有了多光谱成像技术,我们的眼睛更加看不透眼前的一切。这些波长将你带入一个需要大量破译工作的世界。”

  5.专家小心整理

专家小心整理
专家小心整理(Photograph courtesy IAA)

  在这张资料照片中,一名专家正在以色列博物馆的实验室小心整理死海古卷残片。据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介绍,死海古卷的高清照片一旦发布到网上,学者们就不用再亲自来博物馆“朝圣”,查阅“死海古卷”原稿。即便如此,以色列文物管理局死海古卷项目主管普宁娜·舒尔承认,仍会有人希望近距离体验“死海古卷”的神圣。她说:“我可能总是希望见到原稿。如果你在研究一句经文,当然想要见到原稿。一般而言,这些照片的质量超过原版。”(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专家建议将碳埋入纽约市附近的巨型地窖(图片提供:Cameron Davidson, Photographer's Choice/Getty Images )
专家建议将碳埋入纽约附近的巨型地窖
(图片提供:Cameron Davidson, Photographer's Choice/Getty Image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几个新的海底“地窖”,可以用于储藏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就在距离纽约市不远的地方。专家表示,这种位于城市边缘的“地窖”用于储藏温室气体非常方便,但也可能引发地震。

  地球上的一些最大的远古熔岩流就位于距离纽约市不远的大西洋海床下。研究发现,洞穴区域充满碎石、断层和其他渗透性熔岩层,大量液态二氧化碳可以安全储藏在那里。鲁特格斯大学地质学家、这篇论文的作者丹尼斯·肯特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潜在的储藏库,也许对它们进行更多研究是值得的。”

  目前还不清楚纽约市区附近的洞穴能容纳多少温室气体,但是据科学家估计,新泽西州桑迪胡克海滨附近的一个洞穴,可以容纳4座火力发电站在未来40年间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然而专家表示,目前这种地下碳储藏库还只处于试验初期阶段,试验项目正在冰岛和美国哥伦比亚河高原有条不紊的进行。

  该科研组利用地震成像,在中大西洋岩浆区的海面下发现几个潜在的储碳地点,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海岸沿线。大约在2亿年前,当被称作泛古陆(Pangea)的超大陆裂开后,熔岩从地下流出形成这些岩石。当时,新泽西州拥有大量充满火山岩流的地堑。该区域看起来很像现在的东非。

  在有些地方,这些岩层正好延伸到桑迪胡克海滩。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报》上,据该研究报告,其他岩层位于数英里的近海。肯特表示,海床深处的高压和低温会使得二氧化碳呈现液态,很难通过海水泄漏出去。海床岩石和沉积物相互叠加形成的一层厚厚的外壳,也相当于一个额外的天然封条,防止二氧化碳泄漏。但是,如果真发生了二氧化碳泄漏事故,将对海洋生物造成很大破坏,并会改变海洋化学成分。

  专家表示,在城市附近储藏碳,既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风险因素。首先,更容易从附近的大烟囱或其他污染源收集到二氧化碳,不用面临巨大的物流挑战,而且不用长途运输也节省了大量开支。另一方面,在大都市附近储藏二氧化碳,一旦发生什么事故,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结果。

  肯特表示,这个项目也有潜在风险,比如,可能会引发地震。“即使这一地区很少发生地震,只要通过不断输入二氧化碳,给(岩石)施压,慢慢改变当地的压力状态,日积月累,引发地震也是有可能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