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探索沉船

发现的美酒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百慕大海域,考古学家在海底发现了一艘古老的沉船,目前分析这艘船距今147年,应该是美国内战时期的船只。可能因为前不久的暴风雨,导致海浪强烈,把船上的一些淤泥冲走,这艘沉船才最终被发现。船内也有许多新文物出土,包括一些没有开封的香水还有几瓶古老的葡萄酒。

  这艘船沉船的位置距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这艘船应该在出发几分钟之后就沉入海中,沉船时船还装满了货物。目前还不知道沉船的原因,考古学家分析它应该是被炮弹所打沉的。沉船一直埋在海底18米深的淤泥里,直到最近的风暴后,才被人们发现。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现古老的沉船,早在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不过这艘船可没有多少宝贝,当时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同样是在大西洋,几名潜水者去年七月打捞起可能在200年前生产的168瓶香槟和5瓶啤酒。其中的两瓶香槟已经在芬兰进行了拍卖。

  这艘沉船很可能是19世纪初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派遣驶往圣彼得堡向俄国皇室赠送礼品的船只。专家称这批香槟可能是在1811-1831年间生产的,但是实际日期可能比这更早,因为那时香槟酒通常都窖藏10-12年以后才装船启运。

  最初,有关人士根据酒瓶塞上的锚形标志推断其为法国著名的凯歌香槟(Veuve Clicquot)。但凯歌公司专家品尝鉴别后认为这批香槟应该是由现在已停业的Juglar酒坊酿造。而去年11月份的一次专家品尝认为其中至少3瓶绝对属于凯歌品牌。

  曾经参与品尝的专家称,Juglar的酒非常醇美,还带着一点微酸,给人感觉非常平衡,并且还带有古酒特有的附加味道,比如烟草或是干果的味道,以及橡木的感觉,并称这与19世纪在甜酒中添加其他味道的做法相符。

  专家称150英尺海底4摄氏度的温度和无人打扰的黑暗使得这批陈年古酿更为完美。有瑞典香槟专家估计一瓶的拍卖价格可达82000美元。当地政府打算将拍卖收入用于海洋考古工作和波罗的海环境保护。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有古沉船 发现大量古青花瓷片

  菏泽元代古沉船又出珍宝 铜钱饰品样式奇特(图)

  夏威夷现1823年捕鲸沉船 生锈铁锅曾熔鲸脂(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2011年《中国天文年历》,8日4时33分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真是这样吗?天文专家表示,“早立秋”未必“凉飕飕”。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135度,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将来临。

  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那么,“早立秋”真的“凉飕飕”?凭借这句民谚真的能准确预测天气吗?

  赵之珩表示,民间这句老话并不靠谱。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目前,在科学上一直缺乏对于“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科学判断依据,而且从历年来的立秋时间上看,也不都是这样。实际情况是,今年的“早立秋”之后,仍旧是闷热天,不是“凉飕飕”。

  他强调说,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变降的转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从气象的角度,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摄氏度,才可认定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余热未消,我国大部地区距这个标准仍有较大距离。”

  由于立秋节气后早晚比较凉爽、温差变化较大、天气较为干燥,天文和气象专家提醒公众白天尤其是午间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心情愉悦,多食用蔬菜瓜果,清热祛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位于平壤的柳京饭店

  科学网(kexue.com)讯 朝鲜即将打败香港兴建全球最高的饭店!曾被君子(Esquire)杂志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糟糕建筑的柳京饭店,预计明年盛大开幕。不过韩国专家质疑,柳京恐有倒塌危机。

  位于朝鲜首都平壤的柳京饭店,高度预计有330公尺,共105层,3千个房间,不过外界质疑,每年到平壤观光的游客这么少,为什么要盖这么多的房间?可能又是朝鲜政府想要藉此炫耀自己的国力,柳京饭店预计明年盛大开幕,庆祝朝鲜国父金日成的百岁冥诞。

  三角锥高耸建筑的柳京饭店,其实早在1987年时就开始动工,在1992年时因资金和电力不足等问题停工,2008年又再恢复兴建,延宕了24年后,终于将在明年开幕,号称落成后将是全世界最高的饭店。

  不过,韩国的一些建筑专家认为,柳京饭店的设计先天不良,对结构抱持着怀疑态度,有的人甚至认为,硬要将柳京饭店盖起来,恐怕有倒塌的危机。(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故宫被弄碎的官窑盘。 故宫被弄碎的官窑盘。

朝天宫展出的同批出土的盘子, 一发黄一发青。 朝天宫展出的同批出土的盘子, 一发黄一发青。

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 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

  “故宫打碎哥窑”一事日前成为新闻焦点,近日更有消息称:这个被打碎的“盘子”是在南京中华门外出土的。那么,这个碎成六瓣的“哥窑”与南京到底有何“纠葛”呢?记者昨日对此进行了采访,惊讶地发现故宫对外宣称的很多信息竟不准确:这个破损的“盘子”不是哥窑,而是官窑!

  至于这个官窑盘如何从南京来到故宫,背后更是大有内幕——

  “故宫当年是用一堆明清瓷器换得了其中两只盘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工作、亲自参与发掘的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士家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与此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当年这只官窑盘出土地并非此前报道的南京中华门外,而是中央门;并且出土的也不是“11件盘子”,而是12件,目前其中的两件正在朝天宫展出。

  而昨晚最新消息显示:针对故宫“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网友认为处理“偏轻”,而故宫则称处理有依据但不便对外公开。

  南京专家纠正

  故宫又说错了

  本报揭秘:

  1故宫当年“换”走了两只盘子,破碎的正是其中一只;

  2出土地是南京中央门,并非中华门(前者城北,后者城南);

  3当年一共出土了12件官窑盘,并非此前故宫专家说的“11件”

  南博专家 惊爆 故宫错误

  破碎的盘子

  从中央门出土,不是中华门

  一共出土12件,不是11件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一位文物专家正在读手中的《扬子晚报》,他一见记者就指着报纸说,“果然是的!我前几天在电视里一看,就像是上世纪70年代在南京出土的汪兴祖墓里的瓷盘。”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出故宫器物部副主任介绍的这件破损文物的名称、来历以及数量都有错误。

  “错了,要纠正一下。”记者问哪些地方错了?该专家回答有三个错误:“首先,故宫称破损的盘子是宋代哥窑盘,错了,应该是南宋官窑青灰釉瓷盘;其次,当年出土的汪兴祖墓不在南京中华门,而是在中央门;第三,汪兴祖墓一共出土了12件大小基本相同的官窑盘,不是此前报道的11件。”

  随即,这位专家带领记者来到朝天宫新展馆《瓷珍雅集》展览大厅,“你看,当年出土的12件盘子中有两件正在这里展出。”记者凑近细瞧,发现果然和电视里公布的那件破损盘子外观很接近。在柔和的灯光下,并列摆放的这两件瓷盘显得高贵而典雅,只是一件显得发青,一件发黄。专家解释,发黄的主要是土沁造成的,实际上应该带点微微的青色。他说,除掉两件已经在故宫之外,其余的8件瓷盘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库房里。

  破碎的盘子

  是南宋官窑盘,而不是哥窑盘

  “官窑”地位比“哥窑”高

  采访中,南博这位专家认为,破碎的这件盘子也不是故宫所说的哥窑盘,而是官窑盘。

  接受记者采访的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史研究专家季士家先生也认为破碎的这只盘子是官窑盘,而且断代是南宋,不是元代。那么,明代将领墓为何会出土宋代瓷器呢?季士家认为,后人墓葬出土前代文物,很正常。“汪兴祖战死于四川,朱元璋把他的尸体运回南京,并赐予厚葬。”

  官窑和哥窑有什么不同呢?有关专家也做出了详细解释。

  “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据南京古代艺术品研究专家盛华杰介绍,“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官窑被排在首位,这是因为官窑是皇家官府直接营建的。

  官窑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北宋汴京的官窑青瓷,其形制、釉色、工艺等均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南宋早期的青瓷器,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

  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

  和官窑相比,哥窑排在第二位,也历来受到宫廷、达官贵人、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的重视和关注,但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仅有一百余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数量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明代就已经难以见到,故后世所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目前仍无法揭开其神秘面纱,可以说,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最为神秘的。

  1个焦点:

  真能修复吗?

  “瓷器带毛不值分毫”

  ——想完全复原难啊!

  故宫方面表示,破损的瓷盘在现代技术下,完全可以修复到基本看不出来的程度。对此,季士家认为,“好好的盘子,分成了6瓣,虽然故宫表示有能力修复,那也是坏的呀!我们有句行话叫‘瓷器带毛,不值分毫’。再高科技的修复,都不可能复原成原样。”

  对于故宫造成的破损文物事件,季士家表示,“技术再好,人员跟不上也不行。对待文物就如同对待人一样,要有亲和力,要像亲人一样。特别是对待高等级文物,万万不可马虎。这是多大的教训呀!”

  0.1毫米都会影响效果

  ——受损文物经不起折腾啊!

  对于故宫破损的这件文物,南京文物修复专家汪桔生先生认为,修复并非很简单。“我没有亲眼见到实物,不能随便认定故宫用什么方法修复。”但他说,依他的经验看,首先要对破损文物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拿出修复方案。如果是南宋的瓷盘,经过这么多年,胎底质地如何?釉色附着程度怎样?破裂的断面吻合面多大等等,“不能随便说修复就修复,必须慎重。”

  他指出,如果是挤压破损,那么肯定会有碎状残缺。采用化学胶粘方法焊接,容积率非常重要,0.1毫米都会影响效果。“比例不对,就会出现‘牛皮癣’,那样不仅会损伤光泽度,还会渗透进釉色。”另外,他强调,除了粘合断裂面,对缺失的部分,如何修补也很难。用什么材料去补缺?更要慎重。最后在着色时,如何做到“以假乱真”,这也要看经验。“这个活儿是要看修复专家的功底的,弄不好,还不如不补,已经备受创伤的高等级文物,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2个疑问:

  到底听谁的?

  1.为什么碎盘被疑为赝品?

  ——可能是爆料人发错图片了

  这两天,网上出现一个质疑:为什么央视播出的受损盘子,与故宫官网上的盘子外观不一样,难道央视播出的这个盘子是赝品吗?(本报昨日A19版进行了详细报道)。对此,故宫方面的解释是,这不是同一只盘子,受损的盘子为南京出土的;而故宫官网上的那只盘子还在展出呢。

  而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南京的文物专家昨天也进行了推测:“原因很可能出在这位爆料人龙灿身上。他在微博上第一个爆料时,只是听说一只哥窑盘子碎了,于是就在故宫官网上找了图片放上去,哪知碎的是另一只盘子,造成了信息不准确。”这位专家同时指出,从网上的图片判断,故宫官网上的那件葵瓣口盘确实是哥窑盘。而从南京调拨去的这件盘口略有凹凸形状的葵瓣盘,细看下来其实与官网上的那件哥窑盘外观差异很大。“放在一起,再外行的网友也都能看出,两件东西完全不一样。”

  2.为什么朝天宫说“一级”而故宫说“一级乙等”?

  ——各地定法不同,故宫更细

  至于为何故宫称破碎的盘子为“一级乙等”,而朝天宫展出的却说是一级文物呢?

  这位专家解释,各地的定法有所不同。南京市博物馆把汪兴祖墓出土的这12件官窑盘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对一级文物不具体分等级。而故宫则定得很细,分甲乙丙。虽然这件破损南宋官窑盘被故宫定为一级乙等,但还是属于国宝级文物。

  揭秘

  当年故宫主动提出

  用明清瓷器“换”走两只盘子

  谈起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汪兴祖墓,南京市博物馆这位文物专家说,自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到馆里的,只知道当年主持发掘的是李蔚然先生,“当时他是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是一位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不幸的是,他已经去世多年。”

  经过打听,记者了解到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史研究专家季士家先生曾参与过当年汪兴祖墓考古发掘。电话中,他还气愤地表示,昨天他看见有媒体报道说采访过他,还把他名字搞错了。

  他告诉记者,当年他就在朝天宫工作,“那时叫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记得是1970年的10月,中央门外张家洼附近一小土山的南麓上,也就是现在的小市附近发现了这座墓,而当年还是农田。当时一位农民报告,说在自家地里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当时我和李蔚然一起立即赶赴现场。”

  季士家说,他们用了好几天时间,才发掘完古墓里的文物,“这批瓷盘就是我清理出来的,当时整齐地摞在墓室的右墙角。同时,在墓室里还出土了一批精美玉带。”

  季士家回忆说,当年考古条件很差,没有专车运送,“我和李蔚然把出土文物包了两个大包,用肩膀扛着走下了山坡。”

  “不得了呀!这批东西在考古简报公布后,震惊中外。故宫方面得知消息,主动提出要用明清瓷器和我们交换。”对于前天故宫方面有人称是以“调拨”形式从南京将两件瓷盘调拨到北京,季士家澄清说,“事实不是这样的。故宫没有调拨权力,调拨文物必须要经过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他说,故宫当年是用一堆明清瓷器换得了其中两只盘子。

  40年前发掘的这座墓——

  墓主人汪兴祖是什么人?

  盛华杰介绍,汪兴祖出生于元代中期,死于明代初期(公元1371年),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他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朱元璋的红人。他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建立了卓著功勋。死后,朱元璋赐葬于南京中央门外。

  早先,汪兴祖跟随朱元璋,大败张士诚的部队,后来又击败了陈友谅的部队,升任湖广行省参政。随后,平定武昌、庐州,升任大都督府佥事。再后,跟随徐达,下淮东、浙西等地,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后,汪兴祖统帅大军北征,攻破徐州等地,招降五万余人,并顺利拿下济宁、济南等大城市。 

  洪武元年,汪兴祖以都督兼右率府使身份,攻克汴梁、洛阳等地。后跟随徐达,攻占德州、元大都(元朝首都)。之后,又攻下永平、大同等地,任晋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佥事。

  汪兴祖在与傅友德进攻四川时,身中飞石阵亡。汪兴祖死后,朱元璋十分悲伤,封其为东胜侯。

  汪兴祖墓都出土了些啥?

  记者从汪兴祖墓发掘简报中了解到,位于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小土山南麓上的汪兴祖墓,出土文物有宋、元官窑和哥窑瓷、金器、银器和镶金托云龙纹玉带。

  据悉,其中出土的14块玉带更是精美绝伦,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之杰作。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明代职官最高规格的赐授玉带。目前,这组玉带正在朝天宫《玉堂佳器》精品厅展出。

  本报记者 蔡 震 文/摄

  【媒体评论】:

  齐鲁晚报:谁来纠正“自查自纠”的故宫

  长江日报:对文物保护的功能应有新反思

  上海商报:瞒报事故比事故本身更危险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它们也渴望出门遛弯

  科学网(kexue.com)讯 遛狗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但如果你要是牵着一只猫去遛弯会是什么情景呢?

  台湾首席动物行为专家戴更基说,根据研究的结果显示,如果不遛猫,猫咪一辈子都不会快乐。

  带狗出去散步,是所有狗主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但国内鲜少猫主人知道,猫咪其实也需要遛。然而遛猫和遛狗的方案大不相同,动物行为专家戴更基医师说,遛狗是您牵着狗散步,而遛猫却是猫牵着您外出!

  这种差异的来源,是因为猫咪属于独自狩猎型的动物,它需要探索并且巡视地盘。如果不懂得遛猫,对猫咪来说一辈子都缺乏了自然应该拥有的行为方式,长久的缺乏,就会导致很多异常的行为问题的生成,例如强迫症、焦虑、过度的舔毛、幻觉、以及知觉过敏等等问题。

  福尔摩沙友善动物教育协会的张吉儿也分享,自己养的两只猫里头,其中一只名叫拣到宝就很爱散步,每次带它出门,都可以看到它很开心地探索,心情明显变好。不过还是要看猫的适应力,她笑说另一只就常常走一走停在路边舔手舔脚,罚我在路边晒太阳。

  当然遛猫的学问也不小,如果没事先做好淮备,也尚未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不建议冒然带它出门。要如何确保安全地遛猫、该怎么让猫咪循序渐进地适应牵绳与胸背带等问题,建议先请教专业人士、做足功课,遛猫才能尽兴。

  过去猫咪常常被冠上神秘、黑暗、邪气…等字眼,被社会大众严重误解。特别是没养过猫的人,常把猫叫声画上恐怖代词。戴更基医师说,其实有很多养猫的人,也不太清楚猫的行为和语言。他说:猫咪的叫声分为12种,如果可以了解这些,就会发现猫咪不是神秘、邪气、九命怪猫,而是优雅、独立、以及和人类的互助关系。

  戴更基医师不只是华人第一位狗狗的行为专家,也是猫咪行为的专家。每年都举办动物行为讲座的他,每一场不重复的内容,都让听过的饲主收获满满。然而在台湾,可以听见狗狗行为讲座的机会较多,但猫咪行为的专业知识却很难取得,于是戴医师今年9月举办狗狗行为讲座外,也特别开办猫咪行为讲座:喵事一箩筐,期望让国内的饲主更了解自己的宠物,进而与它们的关系更和谐、更快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针对水浒文化的反腐内涵,山东省梁山县进行深挖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了水浒反腐“十八招”,即18个经典故事,包括:除暴安良、威武不屈、抱打不平、伸张正义、倡树正义、勇于抗争、以身作则等,日前在此基础上建成国内首个“水浒特色”廉政教育基地。

暂不知专家们依据小说中的哪些情节整理提炼出水浒反腐“十八招”,也不知依据何在,我只知以今天的反腐要求和目标来衡量梁山好汉的反腐行为,会发现好汉们的反腐之道不足以为后世效法。

首先,反腐理念成问题。“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梁山好汉聚义后确定不移的造反原则,足见他们根本没认识到皇权专制制度乃是腐败的总根源,皇帝老儿才是所有腐败分子的总头目。在这一造反原则主导下,梁山好汉只是将反腐矛头对准个别贪官,如蔡京、童贯、梁中书等,而没有将矛头对准让腐败得以产生的制度,也就是说实施的只是个案反腐而非制度反腐,这样的反腐根本不能触及腐败产生的制度基础。

其次,反腐手段成问题。梁山好汉靠暴力而非法制反腐。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吴用设计了名为智取实为抢劫的行动,用强抢手段劫取贪官的不义之财,本身就具有非正义性,不足称道。再以著名的李逵坐堂为例,虽然李逵在“庭审”中表现出来的嫉恶如仇的正气令人赞赏,但其断案的依据和方法则毫无法理可言,纯粹是凭意气和个人好恶判案。至于其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只顾砍人,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流氓行径,则更不符合现代法治之道。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明确表示,对“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深感“憎恶”。先生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说:“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梁山好汉不但杀人,还开黑店,卖人肉包子,下蒙汗药,“将精肉片为巴子,肥肉煎油点灯”。无须依据法律,也无须庭审,要杀便杀,而且不但杀贪官污吏,还滥杀无辜,这样的反腐之道值得今人借鉴吗?

还有,好汉能否成为真正的反腐“好汉”,也大成问题。且不说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其身份只不过是小小的郓城押司,但却能做到仗义疏财,出手宽绰,也不知其钱财是哪里来的,就以神行太保戴宗来说,小说写到宋江被刺配到江州首次碰到神行太保时,身为节级的戴宗出口便骂道:“你这黑矮杀才,倚仗谁的势要,不送常例钱来与我?”可知,当时身为大宋的中层官员,戴宗不仅飞扬跋扈,目无法制,而且还是个大贪官。或许有人会说,戴宗他们穿着官服时是大贪官,一旦脱下官服、穿上“匪袍”后就会成反贪勇士,不然。我敢肯定,假如最后不是被朝廷招安,啸聚梁山的一百零八将最后都会在等级制、世袭制和官本位制度的腐蚀下迅速腐化堕落,十有八九会成为腐败分子。

看来,专家们总结出来的“水浒”反腐十八招,招招都有问题,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暴力反腐、痞子反腐、以腐制腐,结果难逃与当朝贪官同流合污的结局。这与今天强调的制度反腐、法制反腐和民主反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种途径,梁山县怎能错将梁山好汉的反腐经当做宝贝来念,建成国内首个“水浒特色”廉政教育基地来炫耀?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29日报道称,该报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在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本月早些时候的一次视察活动中,陪同他一起亮相的一位女性是他的女儿金雪松。

  报道称,这一消息是从美国的朝鲜问题专家柯蒂斯•梅尔文(Curtis Melvin)的博客中发现的。梅尔文则是私下从澳大利亚的朝鲜问题专家彼得洛夫(Leonid Petrov)那里得知的,而彼得洛夫似乎是从一名波兰作者写的博客上看到的。

  报道强调,这位女性的身份无从证实,但推测可能是金正日的女儿金雪松。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在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吉林大学博物馆馆长金利勇证实,6500万年前,江源应有恐龙活动。此前,专家组一行对石人镇恐龙化石出土地进行了详细勘察。

  金利勇称:“江源区石人镇发现的三块奇怪的石头,经吉林省专家鉴定已确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化石。江源老百姓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较强,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厂内惊现奇怪石头

  “那天,我正在干活,无意间挖出了一块奇怪的石头。”职工尹继发激动地向专家组详细介绍了这次恐龙化石发现过程。

  前些日子,尹继发在坤成建材厂工作时,发现了一块质地坚硬且像脊椎骨的一块石头,他想,这块石头的形状和质地都非常特殊,以前干活也从未见过,酷似在电视里看过的恐龙化石,出于好奇他便告诉厂里的陈仁田。没过多久,陈仁田也挖出了两块怪石头,一块形状很像动物的大腿骨、一块尖尖长长的又有点残缺类似动物的牙齿的石头,令厂内的工人惊奇不已又迷惑不解。他们便将情况告诉了村委会。

  村委会闻讯察看后,便将情况向石人镇政府作了报告,随后,情况报告到江源区委区政府,区委区政府迅速联系并协调了有关部门,聘请了有关专家进行鉴定。

  专家确认恐龙化石

  近日,金利勇来到了恐龙化石发现地详细察看,细致观察那里的地形及其土壤的颜色和特点,用手触摸当地的土块,并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察看,了解奇怪石头的发源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经过详细地了解和察看,金利勇说:“恐龙生活的年代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目前,可以确定三块奇怪的石头是恐龙化石,但具体是什么种类的恐龙化石还需做进一步鉴定。”此次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吉林省白山市研究古生物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将大大促进考古进程的发展。(新文化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七月飞雪”昨日变成了现实。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均出现这一奇观。

  昨晚9点半左右,北京突然雷声大作,暴雨倾盆,部分地区还出现冰雹。晚10点前后,市气象台35分钟内接连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冰雹黄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据悉,冰雹预警为今年首次发布。

  昨天白天,在经历了暴雨的洗礼后,北京的天空格外透彻,太阳光十分强烈,但这种晴朗天气在晚上发生了急转。晚上9点半左右,暴雨突然降下,西城区在降雨初始时,还夹杂冰雹。

  市气象台于9点40分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受雷雨云团影响,预警未来6小时内本市将出现雷雨天气,局地有短时大风。半小时后,气象台又接连发布了冰雹黄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称由于雷雨云团较强,预计在雷雨过程中将伴有冰雹,且局地有短时强降水,并主要集中在城区及昌平、顺义等地。

  市气象台表示,入夏以来,北京个别地区曾出现过冰雹,但持续时间均较短,冰雹个头也不大。此次,城区多地出现冰雹。据了解,这也是入夏以来,市气象台首次发布冰雹预警信号。

气象台的监测显示,从昨晚8时起至晚11点15分3个多小时内,城区平均降水量达到29毫米,其中最大降水出现在海淀,中国气象局、紫竹院、玉渊潭3个站点的降水均超过100毫米。

 

  专家分析

  三伏天”为什么会下冰雹,气象专家解释,冰雹虽然“姓”冰,但是它确是夏季特有的强对流天气。

  专家说,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夏季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容易产生大量的近地面湿热空气;这些湿热空气快速上升,温度急骤下降,热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了水滴,由于温度低,又很快冻结成了小冰珠;这些小冰珠受气流的影响在云层中上下翻滚,不断将周围的水滴粘附凝结成冰,变得越来越重,最后从高空砸了下来,这就是冰雹。而其它季节气温低,空气的对流能力不大,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冰雹天气。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温玉成讲解壁画内容。根秋多吉 摄


丹巴发现的精美壁画。 根秋多吉 摄

  记者从四川甘孜州文管部门获悉,该州境内发现多处元代佛寺壁画。其中,在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内的方形古碉二楼内发现四壁佛寺壁画。考古专家认为,该壁画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元时代(1207-1294)佛寺壁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中国著名的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说:“该处壁画,用笔细致流畅,无一断笔,敷彩以红色为底,饱满艳丽。装饰物(臂钏、缨络等)绘制也一丝不苟,堪为上品佳作。”

  温玉成介绍,丹巴经堂碉内的壁画菩萨头戴三花宝冠,降魔印之手下伸至莲座以下,六挐具(大鹏、竭摩鱼、兽王、狮子、大象)尚未规范,又与内地有别(没有童子),莲花瓣上装饰云纹,大黑天形状与有纪年的杭州宝成寺造像接近。从以上特征判断,该处壁画应造于元代至元年间,也许在八思巴追认为“帝师”(1280年)前后。此前,曾有学者认为是明代壁画,是不正确。

  “粗略观看,对面(东壁)坐式佛像四身,其中,坐式帝师八思巴有点像莲花生大师像。但是没有持骷髅杖。我认为这就是帝师八思巴像,也是帝师八思巴像第一次出现在嘉绒壁画上。”温教授介绍说。

  温玉成告诉记者,更令人兴奋的是,在甘孜州首次发现了汉藏结合的画风。“菩萨亭亭玉立,头戴宝珠花冠,低首垂眉,直鼻小口,微作笑意,她们的右上方,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十分生动。”温玉成说。

  温玉成认为,这次新发现的丹巴经堂碉元代前期壁画应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帝师八思巴的画像十分珍贵。

  目前,甘孜州已发现了多处元代壁画,其中,德格县汤甲经堂门廊隔墙上,发现了元代护法神像及八思巴文颂词。丹巴县的里冉龙寺中内,既有元代中期(至正十年以前)的壁画,也有元代晚期壁画(至正十年)八思巴创制的新蒙文写的颂词等。(根秋多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