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图
新出水的65件文物
本月22日下午,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下起了瓢泼大雨,不过,“南天顺”打捞船上的工作却风雨无阻———“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依然进行着,考古人员欣喜地发现:新出水的65件文物中,第一次出现“双鱼”图案。
当天下午4时,两筐文物从“南天顺”船尾被打捞出水。文物在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六名官兵的护送下,由船尾转移至船头进行初步冲洗、逐一登记造册。此次打捞出水的文物共计两筐、65件,其中瓷器60件、陶器3件、铜钱2串,瓷器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等。至此,“南澳Ⅰ号”本年度水下考古发掘已经出水文物逾2000件。有专家预测,全船船载文物有可能超过3万件。
在水下考古现场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瓷器专家 古瓷器专家陈华微博 莎初步分析认为,22日出水的瓷器中,有不少晚明时期的景德镇窑瓷器。像“雀鹿蜂猴”大盘,盘子里画有雀、鹿、蜂、猴等四种动物,“雀”和“爵”是通假字,“蜂”与“封”同音,代表封侯、封官的意思,“猴”则表示“侯”,鹿代表“禄”,即禄位,故该图案寓意“爵禄封侯”,体现了老百姓望子成龙的心愿。陈华莎还欣喜地发现,一件出自福建漳州窑的折沿盘上的“双鱼”图案,是“南澳Ⅰ号”上首次发现的。陈华莎说,这个“双鱼”图案画的是两条鲤鱼,但在这里不是鲤鱼跳龙门的意思。她说,乐府诗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讲的是妻子收到丈夫书信的感人故事,后来人们用“双鲤鱼”借代书信,赋予美好的寓意。又因为鲤鱼鱼子很多,鱼与“余”谐音,又有多子多福、年年有余的意思。
据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介绍,尽管现在是中国南海的伏季休渔期,但竹排机船和小型渔船不属于休渔范围,仍然可以出海捕鱼。所以,在“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现场,云澳边防派出所出动摩托艇巡逻护卫,避免附近的竹排机船和小型渔船影响水下考古作业的顺利进行。
图为圆圆17日下午进食胡萝卜。中新社发 路梅 摄
中新网5月17日电(记者路梅)大陆同胞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已经在台北市立动物园生活了2年多。雌性大熊猫圆圆今年2月发情,虽然自然受孕没有成功,但接受了两次人工受精,并在3月19日剃毛,每天进行超音波检查。上周起圆圆却排斥兽医靠近,拒绝接受检查,有食欲减退、情绪烦躁等“害喜”现象。
动物园园长叶杰生17日表示,大陆专家也认为圆圆很有可能怀孕。圆圆的食欲16日开始有所恢复,并且又开始接受短暂的超音波检查,但由于配合时间短于5分钟,所以暂时还难以确定是否怀孕。园方会继续每天尝试给圆圆做检查,一旦能够成功进行5至10分钟的超音波检查,就能确定是否怀孕。如果确定怀孕,最快7月可能生产。
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专家也已于17日抵达台北,将与台北的专业团队合作,为圆圆的孕育做好各项工作。
17日下午,记者在动物园的新光特展馆看到,圆圆时而埋头大睡,时而望天发呆,时而在房间里踱步、蹭痒痒,时而吃些胡萝卜和嫩竹笋,这位“疑似孕妇”仍旧一副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
鸟类专家为雨燕戴"身份证"
“体重53克、头长7.47毫米、环志号:R00—2228……”今天早晨,一只只戴上了“环志”的雨燕在颐和园被重新放飞。今后,这些雨燕在北京、在颐和园内呆多久,寿命有多长,都能通过“环志”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也将为研究颐和园乃至北京城的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告诉记者,环志是对鸟类进行追踪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这种环志没有重复,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承认,所有相关的专业人士都可以读懂这些信息。戴上环志的雨燕放飞后,在其他地点、时间被再次发现,就有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赵欣如介绍,从环志的记录看,近年来颐和园的雨燕数量总体变化不大;但从整个北京城内来看,雨燕的数量是在减少的,这主要是城市发展对雨燕筑巢环境的影响造成的。特别是现在四合院越来越少,而且很多古建为了保护加上了防护网,造成雨燕无法进入筑巢。调查发现,雨燕也正在寻找新的筑巢环境,像二、三环一些立交桥下的缝隙中,已能看到有不少筑巢的雨燕。
大熊猫圆圆最近出现食欲下降、睡眠时间变长等状况,园方认为圆圆怀孕的机率相当高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游客如果到动物园看不到大熊猫圆圆,千万别生气,因为圆圆可能怀孕了。台北市立动物园长叶杰生表示,上周圆圆的食量开始下降、睡眠时间变长、行为焦躁,是从未出现的状况,园方也致电给卧龙基地的专家,大陆专家们也都“合理怀疑,圆圆已经怀孕”。
大熊猫团团、圆圆今年的2月7日至12日发情,虽然自然受孕没有成功,但母熊猫圆圆分别在9、10日进行两次人工受精,并在3月19日剃毛,每天进行超音波检查,而这周起却都排斥兽医靠近,拒绝接受超音波检查。
据了解,熊猫宝宝非常小,只有100公克,若要照超音波确认圆圆怀孕,最快也得等到产前的2至3周;动物园表示,大熊猫的怀孕期最短是70天,最长可达300多天,如果圆圆确定怀孕,最快台湾第一只熊猫宝宝7月会诞生,最慢可能拖到年底。
叶杰生说,圆圆这4、5天来食欲下降得非常明显,竹子的量从7、8公斤降为1.28公斤,胡萝卜从800公克降至100公克,睡眠时间从1天的10小时增加至15个小时,也都不到户外展场活动。
对此状况,园方也如临大敌,这几天密集与大陆联系,并频频开会因应可能的喜讯;叶杰生说,圆圆这样的征兆,与它的母亲“雷雷”当初怀圆圆的症状很像,但由于超音波尚未照到熊猫宝宝,园方也不敢断言。
动物园发言人赵明杰说,虽然圆圆食欲下降,但营养价值最高的窝窝头,它还是很爱吃,体重也没有下降;赵明杰表示,关键期是生产前的两周,那时候的母体才最需要营养。
大陆专家建议不要强迫圆圆照超音波,因为它可能因荷尔蒙变化,性情变化大,之后再慢慢诱导接受超音波照射。
清朝康熙五彩诰命圣旨
近日,清朝康熙五彩圣旨惊现赤峰市宁城县。经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杨丹霞女士对圣旨的鉴定:“圣旨是真品”。此圣旨是诰命圣旨,是表彰杨弘德之祖父杨名焕的功绩,赐予诰命,封杨弘德之祖母王氏为诰命夫人的表奖圣旨。
圣旨是长卷卷轴,总长350厘米,卷宽31厘米,上有满汉两种文字。其中左边满文字部分,满文行款自左至右,右边汉文字部分,汉文行款自右至左。满汉文后边各自都印着“制诰之宝”满汉文对照的四字大方印。时间是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整卷圣旨由红、橙黄、蓝、紫、白五种颜色组成,所用材料为五彩绫缎。底为祥云图案,圣旨两端有翻飞的银色双龙,两龙中间为“奉天诰命”四个篆字,字体端庄秀丽,圆润飘逸,漂亮整齐。
圣旨的传承人杨昌系宁城县三座店小梁子人。杨家这道圣旨是五彩圣旨,极为珍贵。圣旨的绢布上印满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上下翻飞的两条银龙作为防伪标志。目前,该圣旨由宁城县档案馆代为保管。
当首都变成“首堵”,想方设法省油,大概是多数京城私车族们关注的民生大计之一。朋友在西二环上班,工作日晚上8点以后,熟人谁也不敢给她打电话,因为她已经上床睡觉了。为了省油,她每天早上5点多就睁眼,6点一定起床,早上7点以前就已经开车到了单位。早到当然也就早退,下午4点以后也休想在单位里寻着她的人影。避开一早一晚的堵车高峰,省油立竿见影。加上她买车时就高瞻远瞩,只买省油的小排量日本车,一月下来,油钱居然只有其他同事的一半。
不过,并不是所有单位领导都能深明大义,恩准员工弹性上班。所以绝大部分的北京人,不是堵在单位门口,就是堵在去单位的路上。网上当然开出了堵车时代的各种偏方,诸如不开空调开车窗,减少紧急提速,减少并线。最容易实施的省油办法是减负,譬如一次不要加满油,清理干净后备箱,有用的搬回家,没用的全扔掉;再譬如尽量少穿衣服,鞋子轻薄短小,最好上完了厕所再开车,连屁也提前放掉等等。
说到底,省油就是为了省银子。升斗小民其实从来不知道中国油价的水有多深。只知道如果涨价,必有前戏,先是媒体上开始小火慢炖,逐日熬煎出国际油价飙升的讯息。而后必有专家现身,哭喊中国油企亏本经营。等到涨价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到地板上了,有关部门悲壮声明,为了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已经顶着涨价的压力挺了多日,却从来没有人能够理直气壮、言之有据地列个小学生能看懂的涨价公式,说明为什么是这么涨而不是那么涨?为什么是大涨而不是小涨?而待到国际油价陡降之际,多数媒体转而言其它,专家则整齐划一地消失了。只有极少数觉悟低下的媒体,还挺直了腰赶着列出中外油价对比,让广大群众无言以对,伤心难过。
其实最省油的办法,就是坚决不开车,走路或者骑自行车上班。前提是就在单位方圆五公里以内买一套房,虽然掏空了上三代的积蓄,再借完了下三代的债务,只有70年的暂住权,没准还赶上“楼脆脆”,但支付有限的月供,总比支付没有上限的油价来得踏实。不过,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朋友在央视工作,多年前,他用老百姓还掏得起的钱,很有远见地购买了城东边央视新址附近的房子,结果央视失火,殃及交通,一场大火将单位搬家的日子一延再延,朋友至今还得穿越整个城市,闯过所有的堵点,到城市西部上班,此恨绵绵。
第二个省油的办法,便是优化公共交通设施,能少开车就少开车,能少堵车就少堵车。譬如大家可以集体募捐,将北京地铁的大小设计专家们免费送到慕尼黑坐地铁一日游。学习同样是换乘,为啥人家慕尼黑可以把地铁站修成公共汽车站,只在一个站台换乘,留神不要坐错线路即可,而北京的地铁站换乘简直是超级地道战。最有创意的莫过于西直门地铁站,大洞套着小洞,直洞连着拐洞,换乘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智力活。而且那里三天两头施工,今天走得了,明天兴许就不通。非让你在人头攒动的迷宫里精疲力竭,体面尽失,不得不咬牙切齿设法买辆私家车钻到地面作数。
悲剧的是钻出来也不省油,在西直门的地面上,还耸立着“世界第9大奇迹”,据说是两座立交桥的叠加,空中俯瞰犹如中国联通的LOGO。结果无论你是开车还是走路,上天还是入地,天才的西直门交通枢纽都能让你百转千迴。曾经坐过闺密的车,由南朝向北经过西直门立交桥,上了桥后两人瞪大眼睛,绷紧神经,按标记欲向西行却屡屡奔东,几个回合绕下来,闺密情急之下,将车径直停在了西直门立交桥上。那宝贵的汽油,就这样绕着弯猜着迷消耗殆尽。
令人欣慰的是听说最近有热心人迎难而上,勇敢的对西直门立交桥提出改造意见,譬如多开几个小口,多设几道转弯线之类。身为私车族,心有戚戚焉,并建议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倘若大家都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出钱出力出声,誓将西直门的地铁换乘站和立交桥一并拆除,远学慕尼黑地铁,近学北京公汽,让同一条轨道可以跑多趟地铁,就像同一条大街可以跑多辆公交,譬如轻轨13号线可以从西直门直接开进2号线,绕二环一圈后再从东直门出,地铁4号线也可以照葫芦画瓢,从西直门绕二环一圈后再奔南去,则不管你向首都的哪个方向掘进,基本上都可以随心所欲在多个站点换乘,既不用长途跋涉,又不用被挤成人肉罐头,出行的愉快指数便会直线上升。实在要开车上路的,扒掉装着GPS也绕不出的巨型立交桥,建个迷你的也就可以了,绝对省油省时省力。
第三个省油的办法,也是治本的办法,就是逢年过节,写张贺卡或织个围脖向有关部门嘘寒问暖。慰问竟日涨价辛劳之余,也委婉地向其提出买油人的建设性意见。既然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羊可不可以也在被剪毛的时候发表看法?譬如那些卖油郎们的日常管理费可不可以降低一点,不要把每日上亿的剪毛收入都管理掉?把亏本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而既然是人民的企业,可不可以与民同富,而不是自己悄没声息先富起来,还成为了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还把净利润上涨,归功于国际油价上涨。倘若利润全靠涨价得来,待到“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地步,大家也只好集体绝油。反正20年前,你我都靠两条腿奔走在路上。
如果上述省油办法皆不灵光,最后一招也只有依靠组织了。通常做法是常跟领导套近乎,能蹭公车就蹭公车,省油不忘进步,一举两得。但如果单位公车数量有限,紧跟又有困难,则不妨对领导和财务展开攻心术,目的是把奖金换成油卡或油票,这样才不会为了那些闻得到摸不着的纳税人权利褪去三层皮:单位缴税个人缴税,到了买油再缴第三道税。你的油箱也会因此平白无故多了三分之一的油,手中有油,心里就不慌,哪管油价涨上天。只是这种公家福利,常常要对号入座。如果家里还有其它私车要揩油,则务必要在夜黑风高之时,对加油站师傅说尽好话,至于这样省油成功与否,全靠你的魅力和造化了。
濮阳刚出土的西汉铜提梁壶
从壶中抽出美酒“样品”
濮阳市区日前发现一处西汉中前期的古墓葬群,在发掘文物时,考古工作者意外发现一西汉铜提梁壶内仍保存有一斤多液体。昨天,经目前全国最权威的鉴定中心北京质谱中心鉴定,该液体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并经其认定的国内历史最久远的酒类。
濮阳挖出铜壶,两千多年前的壶内有“声音”
4月10日,濮阳市在东环干城附近的廉租房建设项目之一的盘锦花园建设施工中,意外发现一处西汉中前期的古墓葬群。文物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西汉墓葬230余座,已出土600余件遗物。
令文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对第134号墓发掘中,意外发现一西汉铜提梁壶,该密闭的壶出土时内仍保存有液体,约一斤多。5月10日,经层层送检,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的联合鉴定机构北京质谱中心对该液体做出鉴定,认定该液体属于酒类,是迄今为止国内经认定的历史最久远的酒类。
“装酒的壶也是陪葬品,估计死者生前有嗜酒喜好!”濮阳市文物所所长南海森称,第134号墓室内有男性骨架一具,骨架长1.68米。在骨架头顶前部摆放随葬品的地方,发现一个铜提梁壶和两个陶罐、1个陶壶、1个铜盆、1个铜勺。铜提梁壶出土时提梁的链已锈断,提梁斜挎在壶的肩部,当考古人员起取铜壶清理泥土后,轻轻一摇,竟意外听到壶里有液体的声音。
南海森说,“当时,考古人员极为激动,怀疑铜壶内装的液体极可能是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美酒,考古人员迅速对该壶采取保护措施,用塑料袋进行简单封闭,然后制作木箱全封闭保存。”
经对提梁壶检查,该壶圆形,直口、圆唇、高领、广肩、鼓腹、圜底、底部有很小的三个锥状足。提梁为桥型、两头呈龙头状,用铁链连在壶的肩部,铁链已锈断,壶盖为一锅盖状,中间有一桥型钮。经测量,壶的口径9厘米,领高7.5厘米,腹径18厘米,通高23厘米。4月中旬,为确切弄清壶内液体成分,濮阳市文物部门将该提梁壶移交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
6小时抽出一杯“样品”,闻着“有酸酸的味道”
“这个在汉代就是酒器,一般就应该装酒。”对此壶,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杜启明极为重视,安排文物专家对铜壶进行探伤测试后,决定于4月29日用技术手段取出少量液体送检。
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杜安称,经探伤测试,发现该西汉提梁壶的盖子已锈结,一边翘起说明它的锈结物结合得不是特别紧密。按照常规,取样一般就是打一个眼,把液体排出来。但此次为做到让液体不接触外部空气或者尽量不接触外部空气,经研究决定采取负压抽样管的办法取样。
开始取样后,因不能够完全打开提梁壶,专家用超声波对壶盖边缘的锈结杂质进行清除,并用探针将杂质和锈结剔除出来。之后,用一个密封的负压管将壶内的液体往外抽,液体流出后,可清楚地看到负压管里的液体接近于透明色,肉眼也很难看到杂质。在数次抽取中,专家均小心翼翼地找到同一位置,因针头特别细,壶盖里边的铜锈以及杂质很容易将针头堵住,专家取样动作非常缓慢,生怕沉在铜壶底的铜锈再一次堵住针眼。
经过6个小时的取样,先后从铜壶内抽取液体30毫升。“有一点芳香气息,还有酸酸的味道!”现场专家称,古代有个成语叫“狗猛酒酸”,是比喻这个酒放的时间长了,它发出的那种酸味。西汉多为粮食酒,酿造过程和醋差不多,这个液体是酒的可能性非常大。随后,该液体样品由省、市文物人员专程送往北京质谱中心进行权威鉴定。
权威机构认定,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美酒”
5月5日上午,经中国科学院北京质谱中心专家对该液体进行初步检测,数据显示,该液体属酒类成分,其乙醇等含量还需进一步检测。检测专家称,该西汉提梁壶内的液体是迄今为止国内经过科学检测历史最久远的酒类文物。
“该酒属国家珍贵文物,对研究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濮阳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南海森称,5月10日,该检测报告送到濮阳后,濮阳文物工作者们兴奋不已,因为此发现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据介绍,秦汉时期,濮阳属东郡(全国13个郡),郡府在高城(今濮阳县南),当时濮阳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和繁荣,且物丰水美,酿酒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知识链接
西汉美酒
不能再喝
古酒仍有酒味,但成分已变化,外加大量金属离子,已无法饮用俗话说:“酒愈陈愈香。”一壶两千多年的古酒是什么味儿?还能喝吗?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杂项鉴定专家王育成教授曾表示,出土古酒多装在密封的金属器里,多为青铜罐和壶,但里面的液体并不全部是酒。“一部分液体可能是渗进去的水或其他物质,有些液体发红色,可能跟储存的器物和周围的黏土有关。”
再者,酒中的化学物质在长期埋藏过程中会缓慢变化,就算环境十分稳定,也不可能毫无损耗地保留至今。出土液体不少储存于青铜器内,酒液与青铜混合会起化学变化。古酒虽然有酒味,但毕竟是“过期”饮料,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外加大量的金属离子,已经无法饮用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程光胜研究员明确表示,西汉美酒不能饮用。他说,经过两千多年,西汉美酒的乙醇含量已经很低,已失去了酒的饮用价值。另外,它还含有一定量的铜及其他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果饮用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
千年佳酿
不可再造
王育成教授认为,由于出土液体的成分已经发生改变。想要再造古酒,即使是有了千年的造酒工艺,也很难酿出佳酿。
酿酒不仅需要配方,还需要了解具体工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胡国栋先生认为,工艺是不能从化学分析中得知的。因此,我们无法完全再造古酒,这份甘美只得留给它的主人享用了。
刻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石碑被用来盖田间的粪坑 重庆晚报记者 冉文 摄
昨日,63岁的陈雨合在荒山采草药,目光突被地面吸引,良久没挪开。
他不是看到罕见药材,而是被草丛中盖在废弃茅坑上的一块硕大石碑吸引,上书“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资父事君臣……”等文字。
“难道刻的是圣旨?”文化不高的老陈萌生这种猜测后,又觉得不像:电视上,念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制曰”又是什么?他百思不解,就拨打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希望替他解惑。
“皇帝制曰”石碑盖在茅坑上
老陈是渝北区翠云街道的人,石碑位于紧邻翠云的悦来镇柑子村1社。他闲来无事,常在周边荒坡采草药,换些酒钱。
昨下午,他带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现场。这里,杂草丛生,一棵茂盛的桑树几乎把石碑遮完。它颜色灰白、紧密的石质跟当地常见石头迥异。刻在上面的文字每个鸡蛋大小,清晰可辨。
除“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文字外,还有“封尔为奉直大夫”等字样,落款是“同治六年”。这里,同样大小、材质一样的石碑还有一块,它跟刻字石碑并排,盖在茅坑上方。它背面朝天,向下的正面同样刻有文字。
几经周折,我们在距此不远处的村民潘云福家找到卷尺。经丈量,每块碑宽1.1米、长1.9米,厚约10厘米。
石碑是44年前从墓中抬来的
潘云福今年69岁,他对这两块石碑记忆深刻。
1967年,当地成立生产队,包括他在内的16条大汉,花半天时间、喊着号子,从当地人称为戴家大坟的坟墓,把石碑抬到现在的茅坑前。从日出到日落,两块石碑终于运拢,用途是把石碑当茅坑的盖板,防止降雨后肥料溢出。
按老潘说法,每块碑至少1吨重。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石材是仅在江边或溪沟里才能找到、异常坚硬的峡石,而戴家在100多年前出过朝廷官员。
当地63岁的农妇朱华琼讲,抬石碑那年,她正巧耍朋友。在那个年代,戴家后人不敢站出来阻止。她还说,距戴家大坟不远处是戴家另一座坟,当年出土了约20厘米长的金刀、玉石雕琢的鱼等器物。
专家:若属文物将实施保护
昨日,市文物考古所专家详细了解了记者采访到的内容后介绍,同治六年是1867年的清朝时期。《大清会典》记载,“凡朝廷德音下逮,宣示百官曰制。”换句话讲,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凡冠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开篇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话。
专家还说,同治六年迄今144年,当时,现在的悦来镇应该属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制曰”为啥刻在石碑上?需实地查勘后,才能解开相关谜团。
考古专家表示,若对石碑岩层分析表明其产自同治年间,必是文物,将尽快实施保护。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黄艳春 实习生 唐涛
“皇帝诏曰”
与“皇帝制曰”
据了解,市民熟知的“皇帝诏曰”与“皇帝制曰”的区别是:诏曰指圣旨,颁布的内容是人或事;制曰的范畴更广(包括圣旨),主要内容指天子颁布的某项制度,适用场合多在大型典礼时,传递对象仅限文武百官。如,清代金榜、诰命、敕命等皆有制辞。奉直大夫在清朝属文官,官位五品。
另悉,1912年,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制(诏)曰”的历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