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4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进行发掘工作。当日,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考古专家通过“内窥镜”发现墓葬耳室内有精美漆器和竹笥,目前已暂停挖掘,将制定新保护方案。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是西汉大司马张安世的家族墓地,面积约为61600平方米。墓地核心为张安世墓园,墓地内共发现14座大、中型墓葬、6座从葬坑、1处祠堂建筑基址、4条壕沟。此次发掘的M1号墓是该墓地内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从而引发考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进行发掘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进行发掘工作。当日,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考古专家通过“内窥镜”发现墓葬耳室内有精美漆器和竹笥,目前已暂停挖掘,将制定新保护方案。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是西汉大司马张安世的家族墓地,面积约为61600平方米。墓地核心为张安世墓园,墓地内共发现14座大、中型墓葬、6座从葬坑、1处祠堂建筑基址、4条壕沟。此次发掘的M1号墓是该墓地内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从而引发考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新华网西安4月9日专电(记者 冯国、刘彤)记者9日下午从西安一处考古现场了解到,2000多年前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园中一座贵夫人墓的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专家在贵夫人墓唯一的耳室内发现了12件珍贵竹木器,其中包括1件精美的漆木箱和11件罕见的竹笥,初步判断其内珍藏的“吃喝享用”物品很可能是“山珍海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凤栖原汉墓考古队领队张仲立说,张安世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张汤的儿子,因记忆超强、能力卓著、为人低调,成为高官显贵,其身后子孙历代为朝中高官近二百年。如今正在发掘的是其家族墓园中的一座贵夫人墓,很可能是其位及列侯的儿子的配偶墓。

  2008年以来,陕西省考古人员对张安世家族墓园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以来,发现绝大多数墓葬已被盗扰,随即对张安世墓及其夫人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包括铜封印、陶质兵马俑、玉器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进而确认了这处墓群是西汉名臣张安世的家族墓园。

  张仲立说,根据“内窥镜”的探测成果,专家研究发现耳室内有精美的漆器和竹器。在今天多拆除了一些封闭耳室的汉砖之后,科技保护专家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仔细观察了文物的情况。“我们发现竹笥如同中药铺一般,有些物体看上去如同山区产的菌类,有些好似动物的骨骼。根据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唯一的耳室中必然储藏着墓主人‘吃喝享用’的东西,如今看来很可能是‘山珍海味’了。”

  竹木器在中国北方的环境下长期保存十分困难,迄今考古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北方竹木器仍十分罕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部长赵西晨说,按照文物保护预案,首先对处于耳室口部的漆木器进行了保护,通过喷洒药水让漆器实现保湿,并达到稳定和加固的效果,以便进行整体提取到实验室再进行更好保护。但是药水的浸入需要一个过程,真正能安全地提取到实验室或许需要一两周的时间,也不能排除一两个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安凤栖原汉墓考古队队长丁岩说,除了精美的漆木器之外,11件用竹片编制的竹笥的保护更是难题。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实需要,专家已决定暂停考古发掘。丁岩说,考古发掘中保护文物是第一位的,因此,研究院专家组现场决定,原来计划中主墓室的发掘工作也暂时推迟,何时发掘要看竹木器的保护进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昌平河床内发现上万年古象化石(图)
李先生展示他挖掘出的大象化石

  前天,昌平居民李先生偶然在北运河河底发现类似骨头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专家鉴定,化石为古代大象化石,距今已有上万年历史。

  化石发现者李先生说,前天下午,他在北运河河边遛弯时,在昌平南环大桥下的河底沙坑中发现一个灰色的大石头,并在附近挖出几块类似动物骨头的东西。昨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到现场进行了勘察。

  据介绍,化石共有4块,最长为50多厘米,10多厘米粗,其中一大块胯臼窝化石直径约15厘米,保存比较完整。由于长期在湿沙中埋藏,化石发酥,轻轻一碰就有白色“骨屑”掉落。

  经初步鉴定,专家认为此化石为“古菱齿象化石”,有上万年历史。专家说,这头大象已经成年,体重3-4吨,比现在的亚洲象要大。这头古象可能在饮水时“失足”跌落水中。从发现河底鹅卵石的分布来看,当时水流较急,化石可能已被冲散,完整保存可能性不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新华社电 广西崇左市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5日透露,自3月下旬以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发现两只疑似白头叶猴双胞胎幼猴,这在以往30多年的观察记录里从没有出现过。

  保护区板利站站长梁霁鹏介绍,3月23日,他首次在保护区拇指山附近用望远镜看到一只母猴抱着两只幼猴,幼猴均呈金黄色,相貌相似,疑似双胞胎,年龄在一个月左右。

  梁霁鹏说,保护区内有多个猴群,同一猴群内的母猴有抱养和相互帮带幼猴的习惯,但这只母猴不让其他母猴靠近自己的幼猴,若幼猴被抢还会动怒。同时,两只幼猴也不会离开母猴太远。

  经有关专家根据已掌握照片等比对,确定其中一只幼猴为雄性,但尚未确认两只幼猴是否是双胞胎。

  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爱龙说,作为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出现双胞胎是有可能的,但在以往30多年的观察记录里从未见到过。

  目前,国家林业局专家已到保护区考察。专家认为,白头叶猴一般一胎生一只,双胞胎现象并不常见。若出现白头叶猴双胞胎现象,说明它们在这里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白头叶猴是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成年猴外冠毛和尾巴均为白色,因此得名。这种珍稀猴类在全球只有数百只,绝大部分生活在广西崇左市的宁明、龙州、大新、扶绥等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家人在为他们祈祷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会否进一步恶化,全靠180位正在该站进行抢救工作的勇士。他们被称为“福岛50死士” ,因为他们是以50人为一组的方式值勤,每10至15分钟轮流进出厂房。

  日本媒体18日称,目前已经有一名死士受强烈辐射,另有超过20人受伤。而英国媒体则称已经有5人死亡,但这一说法未得到日本政府的证实。

  本报讯 “福岛50死士”从核灾难至今,大部分时间都在辐射极高的环境下冒死工作。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1人受到强烈辐射,超过20人受伤。

  年轻人为“死士”祈祷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福岛50死士”中已有5人殉职、22人受伤、2人失踪。1人因突然不能呼吸、无法站立而送院;另1人因靠近一台受损反应堆受辐射污染;2人下落不明;11人因3号反应堆氢气爆炸而受伤。但这些说法尚未得到日本政府的证实。

  日本的厚生劳动省16日将核电站工作人员容许暴露的辐射量法定限制,从原本的50毫希上修至500毫希,并表示以现况来说,此举无可避免。核防护专家指出,壮士们因长时间在强辐射条件下工作,其中70%的人员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

  这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无名英雄,有的是临危受命,有的是自愿加入的退休人士,他们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他们甘愿承受极大的辐射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倘若炉芯熔毁,大量辐射尘将散布空气中,届时死伤人数将数以百万计。

  提及“福岛50死士”的事迹,有24岁的日本男青年对媒体发表感想:“他们都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们普通民众能做的,就只是为他们祈祷。”

  “死士”:

  以生命保护每一个人

  一名自称是“福岛50死士”女儿的27岁女子称,她父亲是在福岛值班的志愿者。她说:“我听说他自愿去,我不禁流泪。在家里,他似乎不是那种能做大事的人。今天,我真为他感到自豪。我祈望他安全回来。”

  另外,当地电视台收到其中一个“福岛50死士”的家属来信指出,父亲现在还健康平安,不过核电站缺水缺粮,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信中还提到,他的爸爸抱着必死的决心。

  一名59岁的老员工也在网志上表示,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安全。

  另有一名福岛第二核电站员工在其网志上为辐射外泄的意外道歉,更表示,虽然他们造成了辐射危机,但还是尽力抢救、并“以生命保护每一个人”,希望大家可以相信他们。

  (宗禾)

  “福岛死士”

  多为老人

  本报讯 美国广播公司16日报道:“福岛50死士”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但不是所有专家都对此持悲观意见。有专家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辐射水平未必一定会置人于死地。

  印度珀杜大学辐射实验室主任杰雷·詹金斯说:“这些人不见得就必须为国家为朋友捐躯。我们对我们能随多少辐射是心里有底的。日本播放协会说,这些工人获准进去很短一段时间,调整一下燃料发电机或水泵或阀门,也许抄下测量器的资料,然后又出来。”

  老年人更有经验

  虽然受高剂量辐射的人,被诱发癌症的可能性令人严重关注,但癌症通常要经过至少几年之后才会被诱发出来。詹金斯说:“癌症也有可能30年后才出现。白内障则有可能在40年内出现。”

  东电的策略是请年老退休的志愿者来充当死士,不是因为他们更有经验,也不是因为他们更熟练,而是因为即使他们受大剂量辐射,他们或许也能够安享晚年,等不到癌症被诱发出来就自然逝世。

  不过,哥伦比亚大学核研究者埃立克·霍尔说:“鼓励老人来做,是因为他们已过了生殖期,而不是因为他们较少癌症风险。这是一种久已有之的做法,医院做镭放射疗法时,都是让年老员工来做镭保管人,因为他们已过了生殖期。”

  (宗禾)

  “福岛死士”

  实为180人

  日本官方不愿公布留守福岛核电站的救援人员的资料,只说他们都是义无反顾的死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五, 18 3月 2011 15:07

谣言为何难以止于智者

3月17日,在烟台食盐包装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有序地为经销商配送食用盐。郭绪雷摄

“今天你买盐了?”3月17日,一场食盐抢购潮让许多中国人的问候语变成了这句话。

多位专家学者都在电话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抢盐潮发展之迅速让他们惊讶不已,甚至没来得及观察这场风波产生的路径,就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状态。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周裕琼一直致力于研究流言和谣言,她认为,抢盐潮的发生,源于3个纠合到一起的小流言。

这3个小流言,一是核辐射会影响到中国,二是吃盐能防止核辐射,三是日本的核辐射会污染海水,从而污染到食盐。“这三方面信息整合到一起,造成了民众的恐慌。”

恐慌正是造成抢购行为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樊春雷研究了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地区对醋、板蓝根等物品的抢购潮,发现几次抢购风潮的共同之处是在恐慌心理下出现的群发性行为,且每次抢购都伴随着各种传言。

樊春雷说,人们为什么会相信传言,并且发生抢购行为?原因就在于“总要做点什么的心理的影响”。在一种恐慌心理下,即使有再多的人说什么也不用做,但总会认为“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因此,一旦有抢购风潮,从众心理立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非理性冲动。

樊春雷说,这几天,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事态在恶化。根据社会心理的发展来看,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而当预期结果很糟时,总得做点什么的心态会促使人们选择突击购物,“这实际上是一种谨慎决策,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遗憾最小”。

周裕琼说,据她的观察,抢购潮的突然爆发,也有“第三方效应”因素在里面:有些人认识到抢盐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盐是生活必需品,如果盐卖光了,家里需要用盐怎么办,所以都去买盐,且盐的保质期长,囤积久了都没关系,这样一来,也加大了抢购人群的规模,使抢盐潮更加惊人。

她认为,“第三方效应”也是这次抢盐潮跟非典时期抢购醋、板蓝根等最大的区别,非典时期的抢购,有一定的理性因素在内,但这一次,许多人是被卖光的担心裹挟着抢购的。

她同时认为,抢盐潮也是本地社会心理的折射,比如极少数人对2012末世预言的恐慌等。同时,抢盐潮率先发生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也是因为这些地区临近海洋,使大家产生对海盐被污染的担心,而且,浙江、广东都有核电站。如此一来,现实的担心与谣言一结合,抢盐潮的发生具有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基础。

樊春雷认为,这事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许多人宁可相信传言,也不相信专家。由此说明社会信任度比较差,这也是谣言容易传播的现实基础。周裕琼也认为,政府及专家公信力的缺失,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一些专家不说,一些专家乱说,导致事件的发展要么缺乏专业意见,要么与专家预测的背道而驰,这使得谣言和不实传闻难以止于智者。

对于应对措施,周裕琼和樊春雷都认为首先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发布信息,稳定市场,消除恐慌情绪。同时,各专业部门专业发布各自掌握的信息,从而使具有公信力的信息迅速传播,也将有利于缓解社会情绪压力。

樊春雷说,国务院要求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就是很正确的做法,能有效减少社会情绪压力。此外,中国盐业总公司强调食盐供应充足,海盐只占小部分等信息,也有利于及时阻止恐慌情绪的蔓延。“恐慌性抢购反映了我国这个人情社会对公众自我意识的深层影响。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口传信息对公众行为的影响,注意对口传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时,政府的公开和透明有助于规避类似抢购现象的群发性行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从3月16日一早开始,杭州、绍兴、台州、宁波等地的居民纷纷涌入当地各大小超市购买食用碘盐,到傍晚,不少杭州市民下班去超市买,发现货架上已经被抢购一空,买不到盐的一些市民开始抢购酱油。(《钱江晚报》3月17日)

抢购碘盐不仅发生在浙江,广东、安徽多地也发生了抢盐现象,一些市民甚至开车成箱成箱地购买碘盐。为什么会抢盐?因为坊间传言日本的核辐射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今后海水盐制作出来也会有辐射,所以应该先囤积一些未被污染的盐;另一个原因是这两天很多人从网上看到食用盐中的碘可以有效防止核辐射,关键时刻用得上。

但是,疾控专家和政府部门都出来辟谣了。食盐里碘的含量很低,而且碘酸钾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钾,就算吃很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效果。而且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海盐的量不会超过20%,被海水污染的可能性也很小。

非典时国人抢板蓝根,甲流流行抢蒜,现在又轮到了抢碘盐。专家和官方的辟谣并没有缓解人们对抢盐现象的关注,网络上到处弥漫着“抢盐潮”。在对抢盐潮的“热议”中,很多网民认为这是“信任危机”呈现出的后果。因为专家公信力不够,官方的声明也不能全信,所以民众会恐慌,会对不可知的核污染表示出担忧;因为专家公信力不高,民众在一些事情上被专家忽悠了,这次抢盐现象恰恰是无安全感的民意的一次自救,体现了老百姓对现实生活的恐慌心态。

在某些事情上,一些专家的公信力确实值得怀疑,但是在抢盐这件事上,难道真的和“公信力”有关吗?事实上,那些提着大包小包去超市抢购食盐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坊间传言呢?他们不见得相信碘盐可以防辐射,也不见得相信食盐真的会被污染。许多参与抢盐的人,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核污染”,之所以参与“抢盐”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都在抢。按照国人的惯常思维,既然都在抢,我为什么不抢?民众的“盲目跟风”引发了这一波抢盐潮。

有人说民众“盲目跟风”是因为恐慌引起的。果真如此吗?网络上,网民们一方面问候着:“你买盐了吗?”“你们那里还有盐卖吗?”你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会紧跟着感慨一下:“好搞笑啊!”我正在写稿的时候,老家小县城的妹妹打电话问我:“你们买盐了没有啊,县城里的人也开始抢盐了。”这些“问候”中,丝毫感觉不到对方的恐慌,也感觉不到彼此的担忧,能让人感觉到的反而是,我们正在嘻嘻哈哈地参与一场抢盐的闹剧。那些参与抢盐的民众未必恐慌,而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

日本地震后,国人感慨着日本普通民众面对大灾时的冷静从容,日本人表现出来的“国民秩序”也成为一个典范。可惜,我们还未来得及深入内里去体悟,就被一场谣“盐”给打败了。明明是一场“盐”过其实的“闹剧”,其中国人心理脆弱、分辨谣言能力之差、凑热闹心态等因素为这场抢盐“闹剧”推波助澜了,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从国民自身的素养上寻找问题,而是将板子拍在了官方和专家的“公信力”上。

谣“盐”之下,我们杯弓蛇影。这其实是一场无关“信任危机”的危机。据外媒报道,美国一些碘化钾产品脱销,许多药店热卖这种无需处方便可出售的药片,在一些拍卖网站上,一盒14片的碘片竟卖540美元,这样的杯弓蛇影看来并非中国特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2011年3月16日,广东省地震局在佛山举行研讨会,邀请中科院院士邓起东等专家研讨有关广从断裂带西淋岗滑坡构造的有关问题,并进行现场考察。邓起东等专家现场考察挖掘的探槽。

  “这么小的断层要说它与大地震相关应该说是不科学的。”中科院院士、国内地质“活动构造”泰斗邓起东在“广从断裂西淋岗滑动构造研讨会”上表示,位于顺德陈村西淋岗的地貌并无有力证据证明是“活断层”,也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灾害的可能。

  2011年3月16日,邓起东院士和来自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广从断裂西淋岗滑动构造现场研讨会”,会议目的旨在探讨西淋岗滑动构造的成因。

  学术探讨:

  重力构造或活动构造

  西淋岗,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距广从断裂3.8公里。2007年底,在一次山体滑坡调查中,西淋岗的地表位错现象被发现,随后中山大学、佛山地质局对此展开了研究,认为在西淋岗地区存在2万年以来的活动断层,是广从断裂新活动的表现,可能与大地震相关。

  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2010年10月,广东省地震局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始就西淋岗是否存在“活动断层”进行专项调查,系统地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系统开挖探槽、浅层人工地震探测和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研究等工作。

  “活动断层”是指晚第四世纪(1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统计资料表明,规模较大的活动断层具有引起6.5级以上强震的潜在可能。

  本次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围绕该地切割地表土层的滑动面是否与广从断裂的新活动有关展开。

  邓起东院士从断层性质对比、构造特点、局部地形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西淋岗“断层”的规模小、切割浅、分布局限,是在局部地貌和构造条件下、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动构造。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西淋岗发现的地表滑动构造与广从断裂的新活动无关,更不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而是重力失衡形成的裂隙或滑动面,与“滑坡”有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联合国发表预测称,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云有可能在当地时间18日晚些时候抵达加利福尼亚州。不过美国专家反复强调,飘到美国的辐射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将很有限。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总部设在维也纳的全面禁止核试验组织发表的。该组织的日常工作就是监测全球各地的核试验和核物质扩散情况。报告给出了福岛核电站产生的辐射云飘移路线,但是没有透露辐射云的具体辐射指数。

  根据目前的风向预测,这些核辐射云最快可能会在当地时间18日晚上抵达美国南加州。报告也指出,如果气象条件有变,那辐射云的飘移路线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报告强调,污染物在飘移过程中慢慢变得稀薄。美国专家还特别强调,放射性物质在美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将极其有限。而且,随着风向的变化,污染物还可能被吹向别的地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五, 18 3月 2011 14:06

身为盐荒子孙 最近有碘意思

昨天才发现家里没盐了,买肯定是买不到的,保姆中午炒菜,就是用水冲了冲盐罐勉强炒的。很担心,这种情况如果再持续俩月,我会因为吃不上盐,变成现代版的白毛女,无“盐”去见江东父老。要不,去超市偷偷舔几口海水鱼,也许能救救急?

地震悲剧正在变成恐慌闹剧,世界变得很荒诞。去年人们还质疑碘盐太多导致国人补碘过量,今天就恨不得整瓶碘盐往嘴里倒。这个蓝色的星球,油荒、粮荒、水荒、民工荒,什么荒咱都能理解,就是不能理解盐荒。

不用呼唤理性,咱只呼唤智商。离福岛核电站200公里的东京都没抢盐,北京有必要恐慌吗?退一万步,即便辐射真来了,吃碘盐要吃好几公斤才能有点防护效果,你确信自己不会吃成木乃伊标本?你担心日后食盐会有污染,请问,莫非全世界只有日本产盐?莫非一个福岛核电站能污染全世界海水?早些年,美苏还动辄在海岛上核试验呢!再退一万步,即便日后真有一些盐可能被污染了,各国政府能不天天检测?能不保证公民们吃上放心盐?

那么多人抢盐,不听专家良言规劝。有评论说,这是因为国内专家的威信缺失,我看,不全是如此。专家说适当锻炼有益健康没人听,张悟本说吃长条茄子有益健康,长条茄子就脱销了。废水排放、汽车尾气、化工涂料、瘦肉精、苏丹红……人们说忘就忘不见未雨绸缪,远隔重洋尚未失控的核泄漏,咋就居安思危人人都成防核专家了?不能不说,这个社会是有点问题,有时很幼稚,经常很偏执,怕死怕到歇斯底里,孕育谣言的土壤超肥沃。

身为“盐荒”子孙,最近压力很大。这两天,面对餐桌,我确信将无“盐”以对。但我更确信,盐荒将成为一个滑稽剧,政府不会让我嘴里淡出个鸟来,不会让“送礼就送两袋儿盐”的调侃成为事实,不会让那些发谣言财的无良商人踏踏实实把钱挣了。

最后,我要忍住跑楼下排大队买盐买酱油买榨菜的冲动,并用刚看到的一句笑话当成座右铭——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得太多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有吃完。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没被辐射死,让盐给咸死了!

张旭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河南农业大学两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团队和12名在服务粮食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3月11日接到了学校奖励的“红包”和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小轿车。
其中,该校尹钧教授主持的“河南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和范国强教授主持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团队分别获得奖金50万元;授予郭天财教授科教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奖励小轿车1部;李潮海、马新民教授等10人也获得科教服务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得到万元奖励。
“河南担负全国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此次拿出100多万元对专家学者给予重奖,支持创新、奖励创新,就是要鼓励师生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发展。”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介绍说,学校已经出台了“创新创优支撑计划”并将专门拿出1000余万元对“创新创优”优秀项目进行奖励。
据介绍,河南农业大学此次奖励的尹钧团队和范国强团队双双获得了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多位专家担任南阳、许昌等6个市粮食生产专家组组长,为河南各地的粮食生产制订技术方案,提供智力支持,确保了河南粮食生产去年再次突破1000亿斤。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1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