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宇宙中存在比星系还大的粒子
2009年6月,科学家经模拟实验发现,最古老的亚原子粒子(中微子)所包含或环绕的空间可能比数千个星系还要大。
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微子是由核反应所产生。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像中微子这样的粒子的“大小”是由它们可能存在的区域的模糊范围所定义。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其他事物(如原子)来探测到这些粒子。对于当今所产生的中微子来说,它们可能存在的区域范围很小。但是,在宇宙生命中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残留的中微子的存在区域范围可能会随着宇宙的扩张而不断扩大,扩大到每个中微子都有能够存在的区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乔治-福勒尔解释说,“我们所讨论的是大约100亿光年外的中微子。”
中微子不带电,质量非常轻,现在科学家们仍然无法精确测量其质量。为了测量中微子的质量,福勒尔通过模拟实验发现,随着宇宙的扩张,时空结构也一直在牵引着古老的中微子,将中微子的存在区域扩展到一个极大范围。由于中微子可以穿越宇宙中大多数物质,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个极大范围仍可保持完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宇宙中最古老中微子比数千个星系还要大。
6. 类地行星或存在液态海洋
2009年4月,科学家们通过对一颗代号为“Gliese 581d”的类地行星进行测量后发现,该行星比此前想象的更像地球,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Gliese 581d”所处的位置非常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即可能适宜人类居住。
4月21日,瑞士日内瓦大学天文学家迈克尔-梅耶正式宣布这一重大发现。据梅耶介绍,“它位于可居住带,支持生命的存在。在它的表面可能还有一个巨大的海洋。”“Gliese 581d”发现于2007年,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最初,天文学家认为它距离其主恒星太远,气候太冷可能不适宜居住。但是,梅耶的研究团队通过测量发现,“Gliese 581d”环绕主恒星一周期为66.8天。这一发现证明,“Gliese 581d”的轨道正处于冷恒星的可居住带。
由于考虑到“Gliese 581d”质量是地球的7倍左右,因此科学家们认为“Gliese 581d”不可能是单独由岩石构成。梅耶解释说,“它可能是核心部分由岩石构成,外面被一个冰层所包围,表面是大气层和液态海洋。”质量、水和轨道距离三大因素促成了“Gliese 581d”更适宜人类居住。
7. 火星存在液态水
2009年2月,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项目组科学家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可能已经拍摄到火星上的第一张液态水的照片。在2008年夏天,“凤凰”号刚刚登陆火星几天后就传回照片,科学家从照片中发现探测器的一个支架上存在一些神秘的斑点。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斑点就是水滴所形成的。从表面上看,这些斑点似乎呈现了水珠滴在“凤凰”号支架上以后不断增大、融合并滴下的过程。
液态水滴的说法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凤凰”号项目组负责人尼尔顿-伦诺认为,“凤凰”号支架上的物质可能是盐性泥浆,是在“凤凰”号登陆时溅起并粘上支架的。泥浆中的盐份会吸收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水滴。 据科学家介绍,在寒冷的火星北极地区之所以能够存在液态水,是因为水中存在大量的高氯酸盐,这种盐可以起到防冻剂的作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在这一年里,科学家们在天文研究和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随着2009年即将进入尾声,国家地理网站于近日盘点了年度十大太空发现,其中包括证实月球上存在水、木卫二海洋中存在类鱼生命,以及大过星系的古老粒子等上榜。
1. 太阳出奇的平静或预示下一个小冰期的到来
2009年5月,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活动仍然继续处于极不活跃状态,甚至是近几十年中活跃程度最小的,而且太阳也是近一百年来最暗淡的。太阳这种出奇的平静状态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担忧,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小冰期的到来。
上一次小冰期指的是大约在1300年到1850年间全球气候进入一个特殊的寒冰时期,其中最寒冷的阶段出现在大约1645年到1715年。科学家们认为,小冰期与蒙德极小期有关。蒙德极小期是指从17世纪以来记录到的、30年为周期的太阳平静期。在蒙德极小期中,太阳圆面上只能观测到极少数的黑子。在小冰期内,通往格陵兰岛的航道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荷兰的运河全部结冰,阿尔卑斯山的冰河将许多山村吞没,到1695年冰岛附近已没有任何露天的流动水面。
众所周知,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在当前这个周期内,2008年太阳黑子活动仍处于低谷,到2009年本应该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在2009年前90天内有78天太阳黑子活动都很少见,而且这段时间太阳也处于近百年来最暗淡的状态。科学家们由此认为,太阳如果继续平静下去,将有可能进入和当年小冰期时相似的状态,那么欧洲、美国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就有可能会骤然变冷,进入不寻常的小冰期。不过,美国亚历桑那州罗威尔天文台天文学家杰弗里-豪尔也指出,这种小冰期可能不会影响全球所有地区。
2. 绿色“双尾”彗星现身夜空
2009年2月23日,一颗陌生的绿色彗星罕见地拖着两条尾巴划过地球上空。2月24日,这颗彗星距离地球最近,然后从此远去并将永远不再回来。据观测者介绍,该彗星除了拥有一条常见的彗尾之外,还有一条朝向太阳方向的逆向彗尾。这颗彗星是中国中山大学学生叶泉志在查阅一批中国台湾鹿林天文台所拍的小行星普查照片中无意中发现的,因此它被命名为“鹿林”彗星。
据天文学家介绍,“鹿林”彗星可能是第一次经过太阳系。彗星外层肯定包着一层外太阳系冰冻环境中的原始冰类物质。当“鹿林”彗星暴露于太阳的光热之下时,它的冰层物质开始蒸发。这样,彗星的亮度会迅速增强甚至可能会引起它的开裂。当彗星喷射出氰化物和二价碳时,这两种气体就会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呈现绿色。此外,由于“鹿林”彗星几乎和地球轨道处于同一平面,但运动方向相反,因此“鹿林”彗星看起来速度比想象中要快得多。在光电效应下,它会产生在普通彗星上所看不到的第二条尾巴,即罕见的逆向彗尾。
3. 美国宇航局证实月球存在水
2009年11月13日,美国宇航局正式宣布,月球陨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任务已经成功地在月球的永久阴影中发现水的存在,而且储量可观。
今年10月,美国宇航局相继利用一个两吨重的火箭和LCROSS卫星对月球南极附近的凯布斯陨坑进行撞击,这两次撞击任务都是为了寻找月球上存在水的证据。两次撞击完成后,LCROSS任务团队立即搜集LCROSS卫星近红外分光仪所记录的撞击时的光谱数据,并将其与水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LCROSS采集的光谱数据与水的光谱数据吻合。LCROSS任务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利特表示,“我们得到非常吻合的结果,没有其他化合物能产生如此相似的吻合。”
除了上述证据外,LCROSS的紫外线分光仪也提供了月球存在水的证据。LCROSS紫外线数据显示,月球上存在与羟基相关物质的迹象,而羟基正是水在阳光下分解的产物。据科拉普利特保守估计,由LCROSS撞击所激起的月球水量应该有24加仑(约合0.09立方米)。
4. 科学家首次发现火星存在远古湖泊证据
2009年6月18日,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测轨道器所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显示,火星一条山谷中存在明显的远古湖岸线。科学家们认为,这表示当地曾经存在一个与美国尚普兰湖类似大小的湖泊,该地区将是地球人探索火星远古微生物生命任务的主要目的地。
本图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图片。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最早从图中发现了这条湖岸线。尽管火星表面的大多数三角洲都已被风沙所侵蚀,但是这条湖岸线由于被一条山谷所保护,因此现在还保存完好。这条山谷位于火星赤道以北,名为“Shalbatana Vallis”。科学家认为,这条湖岸线是第一个证实火星表面存在湖泊的确凿证据。据科学家估计,这个干涸的湖泊大约存在于30亿年前。
6. 达尔文进化论七大“缺失环节”
本图显示的是拥有3.75亿年历史的古化石物种提克塔利克(Tiktaalik)。提克塔利克是一种“鱼足动物”。今年二月份,为纪念进化论创始人查尔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国家地理新闻请数位科学家评出了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七大化石物种,提克塔利克就是其中之一。七大化石物种图片集于2月份发表于国家地理新闻。这种奇怪的“鱼足动物”不仅仅长有鱼腮和鱼鳞,而且还有四足动物的特征,如像四肢一样的鳍、肋骨、灵活的颈部和类似于鳄鱼的头部。科学家们认为,提克塔利克是水生生物开始向陆地生物过渡阶段的重要证据。
7. 新云型
图中这种波涛形状的怪异云型出现于美国爱荷华州上空。从地面上看这种云,就好象是在海底向上看海面上汹涌的波涛。这种云也被昵称为“雅克-库斯托云”。专家认为,这是自1951年以来首次发现的新云型。这组新云型图片于今年6月发表于国家地理新闻。
8. 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
此前,普遍认为在人类和现代猿之间存在着一个缺失的进化环节。今年10月,科学家发现了人类可能的新祖先,即“拉密达猿人”(Ardipithecus ramidus),也被称为“阿尔迪”(Ardi)。拉密达猿人可能就是这个缺失的进化环节。本图也是国家地理新闻“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图集中的一幅。中间的骨架就是科学家们根据所发现的化石碎片还原出来的拉密达猿人的骨架。科学家们分别将拉密达猿人的骨架、非洲黑猩猩的骨架(左)和南方古人猿的骨架还原成实体大小,然后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拉密达猿人既适应树上生活,也适应地面行走。这表明,拉密达猿人正处于一个我们此前所不知道的进化过程,也就是那个缺失的环节。
9. 十大失败的世界末日预言
许多人都知道,玛雅文化中的一种历法指出2012年将是世界的末日,而且现代许多人都相信这种预言。一些古罗马人也曾把公元79年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看作是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事实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但最终或终将都被证明为失败的预言。国家地理新闻于11月推出关于“十大失败的世界末日预言”的图片集。本图再现了公元79年火山爆发时庞贝古城的民众慌忙逃离的情景。
10. 珍稀动物
通过“珍稀动物”图片集,国家地理新闻向人们介绍了多种奇特、珍稀的动物,如奇特的小耳犬、美洲虎、巨型犰狳、丛林犬等。图片中显示的是一种罕见的小耳犬,这只小耳犬发现于秘鲁的亚马逊雨林中。(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该网站近日评出了2009年度“国家地理新闻”中最受读者欢迎的十大精彩图片集,其中包括美国登月照片、新七大自然奇观等主题。
1. 美国登月谜团
这是一幅1969年的照片。照片中,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正漫步于月球之上,这是人类历史上地球人首次登陆月球。该图片之所以成为本年度国家地理新闻中最受欢迎的热点图片,这是因为在人类登月40周年之际又有许多阴谋论者挑起了关于人类是否真正登陆过月球的争论并质疑该照片的真实性。
许多阴谋论者仍坚持认为,“阿波罗11号”登月完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不过大多数专家则认为阴谋论者的许多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比如,阴谋论者认为,照片中的美国国旗明显是在微风中飘扬,而在毫无风丝的月球表面不可能拍出这种照片。对此,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航天历史学家罗杰-劳尼斯解释说,“国旗之所以在飘扬,那是因为宇航员刚刚用力把国旗插好,这一过程会造成国旗的摆动,此后由于惯性原因它仍会保持飘动状态。”
2. 长着透明脑袋的鱼
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这种最怪异的鱼类。它拥有透明的头部和管状眼睛,它整个头部就象是一架战斗机的飞行员座舱,头顶部好象是一个圆球形的绿色透镜。这是一种生活于太平洋中的鱼类,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岸附近的海域。科学家们认为,象这种拥有柔软、透明脑袋的管眼鱼实属罕见。自从今年2月份国家地理新闻公布这种鱼的照片后,它立即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
3. 抹香鲸捕食巨型鱿鱼
2009年10月15日,摄影师在日本小笠原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头雌性抹香鲸和它的幼仔正在该海域捕食。在摄影师所拍摄的这张照片中,抹香鲸母亲的嘴中正含着一只长约9米的巨型鱿鱼。专家认为,很少发现抹香鲸会对巨型鱿鱼感兴趣。这张照片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所拍摄的情形非常罕见并为此提供了珍贵的证据。
4. 发光动物
本图于5月份发表于国家地理新闻的“发光动物”图片集中。水晶水母是一种最著名的发光动物。图片中这种水晶水母的体内含有一种绿色荧光蛋白。科学家们通常利用这种绿色荧光蛋白来跟踪和解密一些此前不可见的过程,如癌症细胞扩散过程。有时科学家们也会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一些奇怪的动物或植物。
5. 新七大自然奇观
本图显示的是科学家们正在巴西的阿纳维尔汉纳斯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科学考察。该自然保护区位于亚马逊盆地内。地球上现存的热带雨林中,该自然保护区占有一半以上的数量。因此,阿纳维尔汉纳斯自然保护区也是“新七大自然奇观”评选活动中28个候选景点之一。国家地理新闻于今年7月份对“新七大自然奇观”候选名单中的七个重要景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是电话进行投票选举,评选活动举办方希望能够收到十亿张选票。最终的“新七大自然奇观”评选结果将于2011年公布。
4.Osedax橙领蠕虫
Osedax橙领蠕虫是科学家在2009年11月宣布发现的潜在新物种之一,在这张摄于2008年的照片中,它们正在蒙特利海峡产下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斑点状卵子。威利吉恩霍克说:“作为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们十分幸运,可以通过配备高清相机的自动潜水器在海底1000米的深处拍到这样清晰的照片。”
5.球状根部
新发现的海底蠕虫可能通过球状根部吸食骨骼中的营养物,比如图中这个尚未命名的新蠕虫,科学家在2009年将其从吸附的骨骼上分离用于研究。威利吉恩霍克说:“根据我们的研究,它们没有肛门,没有嘴,也没有消化管,所以我们认为根部是它们用以觅食的唯一渠道。”在正常条件下(即牢牢吸附于骨骼时),海底蠕虫的根部清晰可见。
6.螺旋状Osedax 蠕虫
图中这个潜在的蠕虫新种类生活在骨骼附近的淤泥中,而非直接吸附于骨骼之上。这种新蠕虫尚未命名,科学家根据其外形给它们起了一个 “Osedax螺旋”的绰号。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挖掘时,发现它们长长的根部竟然已渗透到骨骼碎片中。威利吉恩霍克说:“我们对此尤为感兴趣,因为这或许提供了海底存在种类如此繁多的食骨蠕虫的答案。我们从未想到这些动物的种类竟然如此多样。”(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研究人员2009年11月宣布,他们在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的鲸鱼尸体上发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新蠕虫。这些蠕虫专门以鲸鱼尸体骨骼为食,令科学家倍感吃惊。
1.Osedax黄领蠕虫
这是研究人员新发现的蠕虫之一,并根据羽毛状结构底部周围的黄色环形物,将其命名为Osedax黄领蠕虫。它们生活在水下3280英尺(约合 1000米)深处。科学家最早在2004年对Osedax蠕虫进行过描述。短短5年以后,又有几种以骨为食的新蠕虫出现了。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确认了5 种Osedax蠕虫。它们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82英尺至9842英尺(约合25米至3000米)深处。今年11月,美国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公布了12个潜在新物种的证据,其中就包括黄领蠕虫,它们都是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附近的海底峡谷中发现的。
2.鲸鱼尸体骨骼
美国科学家2009年11月宣布的潜在新蠕虫全部是在鲸鱼尸体上发现的。鲸鱼骨骼为食骨蠕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如这副2006年在水下 1800米深处拍到的鲸鱼骨骼,但这份饕餮大餐并不是为所有蠕虫准备的。雌性蠕虫随时可以吸附于鲸鱼骨骼,开始享用美餐,不过雄性蠕虫由于太小,无福享受。于是,雄性蠕虫往往寄居于雌性蠕虫身体周围的胶状管中,从事像培育精子一样的工作。
3.透明食骨蠕虫
此图是科学家在2009年拍到的食骨蠕虫照片,它体长约2毫米,是已知最小的蠕虫之一。领导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实施这项研究的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威利吉恩霍克(Robert Vrijenhoek)说,这个Osedax蠕虫种类(尚未有正式名称)“或许在过去受到了忽视,因为几乎看不到它们。”这种蠕虫的身体是透明的,没有毛茸茸的羽状物,使得它很多以骨为食的同类更易于发现。
6.淘金热时期“幽灵船”残骸
考古学家11月表示,在最近重见天日的“A.J. 戈达德”号明轮船残骸上,人们发现了当时被匆匆扔到甲板上的靴子以及散落的餐具。这些发现有助于了解这艘淘金热时期“幽灵船”上的船员生命的最后时刻。
7.最长蛇 身长超过巴士
这只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爬行动物体重超过一辆汽车。科学家2月表示,最长蛇化石的发现为了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8.美国三分之一地区面临外来巨蟒入侵威胁
根据10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如果能够在美国野外安家落户并繁衍生息,9条外来巨蟒便可能引发一场生态学灾难。现在,至少已有2条外来巨蟒在佛罗里达州定居。
9.古代镶宝石牙齿
古代镶宝石牙齿这一发现说明为牙齿“美容”绝不是hip-hop 明星的首创。5月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先进的牙科技术允许美洲土著人为他们的牙齿镶嵌宝石。这种为牙齿美容的做法年代最远可追溯到2500年前。
10.超罕见巨口鲨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41条巨口鲨。3月,不幸最终降临到这条原本生活在菲律宾海域的鲨鱼头上,等待它的是在椰子汁中温火慢煮并最终被吃掉的厄运。(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新闻”网站最受欢迎的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已经新鲜出炉。在这一次的十大科学发现排行榜上,巨蟒、长着透明脑袋的鱼、“幽灵船”残骸以及一些最终被我们吃掉的稀有动物纷纷榜上有名。
2009年度十大自然发现排行榜榜单如下:
1.人类进化缺失一环 连接人类与狐猴
灵长类动物“艾达”的化石年代可追溯到4700万年前,于5月20日被揭开神秘面纱。一些科学家表示,这是有关人类进化的一项重大发现。艾达化石是“国家地理新闻”网站2009年点击率最高的图片。一些专家认为,这一化石的发现只能是一个重大事件,而不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长着透明头的鱼
长着透明头的鱼可能是2009年最为怪异的一项自然发现。在2月公布的照片中,这条生活在太平洋的管眼鱼正在炫耀它的透明脑袋以及管状眼睛。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活标本。
3.新云型
新发现的云型昵称“雅克·库斯托云”。专家们6月表示,天空中出现的这些“狂暴”的云海是自1951年以来首次观察到的新云型。
4.已“灭绝”鸟类
专家们2月表示,长久以来一直被打上“灭绝”标签的菲律宾鹌鹑仍然健在。不幸的是,在第一次拍照之后,这只罕见的鹌鹑便沦为家禽市场上被出售的对象并最终被吃掉。
5.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
10月进行的一项骨骼化石研究显示,人类与现代猿之间并不存在类黑猩猩动物这样缺失的一环。最古老人类祖先骨骼化石的发现将改写人类进化史。一名科学家说:“它将改变一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日前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美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拍摄的彩虹星云以及黑洞喷射高能粒子束等壮观景象。
1.美丽的彩虹星云
在美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拍摄的彩虹星云(亦称“艾丽斯星云”)近照中,玫瑰色的雾霭如缕缕青烟,在恒星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虽然有些星云温度很高,可以自己生成光,但像彩虹星云这样温度较低的星云却清晰可见,原因就在于它们散开并反射了附近恒星的光。这些所谓的反射星云通常呈现蓝色,不过,一种不明化学物令彩虹星云的部分区域具有淡红色的色调。
2.巴拉圭森林覆盖的显著变化
这是根据美宇航局“Landsat 5”和“Landsat 7”两颗卫星的数据制作的高清图,图中显示1990年至2000年间巴拉圭森林覆盖的变化情况。图中部分区域突出了长方形田地和狭窄的公路,它们正在改变巴拉卡育自然保护区(Mbaracayú Nature Reserve)的森林覆盖。此图是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的一部分,该分析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因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巴拉圭的森林覆盖率减少了13%,其中大多数都处于巴拉圭河以东的大西洋森林(完全不同于亚马逊雨林的热带林地),包括巴拉卡育自然保护区周围森林。
3.黑洞喷射高能粒子束
在这幅艺术想象图中,从黑洞(左)喷射而出的高能粒子束将附近星系的恒星点亮。两项根据欧洲南方天文台数据实施的最新研究表明,活跃的黑洞HE0450-2958通过“制服”附近的星系,引发快速的恒星形成过程,以此创建自己未来的家园。天文学家认为,多数质量很大的星系中央都有超大质量黑洞,虽然他们尚不确定星系和黑洞哪个最先出现。HE0450-2958黑洞没有自己的寄主星系。不过,这个黑洞的喷射物不断向附近的伴星系提供能量,该星系正以每年大约350个太阳的速度形成恒星,是普通星系形成恒星速度的100倍。天文学家认为,HE0450-2958黑洞最终会与附近的星系合二为一,创造一个成熟的星系,而黑洞就在其中央位置。
4.云现弧形洞
在这张由美宇航局Terra卫星拍摄的最新照片中,英属南桑威奇群岛在大西洋上空的云雾中形成了V形“航迹”,看上去就像是在平静的海面上行进的舰艇一样。随着大风从每座小岛周围刮过,空气会形成波,气波温度在山峰下降,在海槽升高,使得云在山峰形成,在海槽则不会,从而产生了我们从图中看到的云中出现弧形洞的景象。
5.“Terzan 5”星团闪耀
天文学家日前通过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到了“Terzan 5”星团的最新照片。“Terzan 5”星团极不寻常,可能是个初生的原星系,很久以前与银河系合并。这个“未发育完全”的矮星系现在是银河系核球(galactic bulge)的一部分。所谓的银河系核球是指一个由银河系中心恒星和气体构成的稠密区域。(孝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日,美国考古学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发现了一个史前鳄鱼群化石遗址,他们在遗址上挖掘出数种史前鳄鱼的化石残骸。此次发现的史前鳄鱼共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鼠鳄、扁平鳄、狗鳄、猪鳄、鸭鳄等,其中猪鳄最为凶猛,甚至以恐龙为食。
1、鼠鳄
本图是鼠鳄的电脑效果图,图中的鼠鳄正在吞食猎物幼虫。鼠鳄鼻子呈扁平状,它们曾经统治着整个冈瓦那超大陆。冈瓦那超大陆后来在大约1亿年前分裂成为南半球的数个大块陆地。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利诺介绍说,“在非洲大陆,曾经存在着一个完整的鳄鱼世界。此前,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2、扁平鳄
扁平鳄头部的电脑效果图。扁平鳄完全就是一种坐享其成的捕食者,它们往往会一动不动地潜伏数小时之久,张着嘴巴等待愚蠢的猎物主动送上门来。它们头部的主要部分就是长长的嘴巴,嘴巴大约有0.9米长,在嘴巴的上下方各有两排白森森的利齿。扁平鳄也是此次新发现的五类古鳄鱼物种之一,这五种鳄鱼共存于白垩纪时期。扁平鳄当时应生活于如今的尼日尔和摩洛哥境内,它们有着特殊的适应能力。
3、狗鳄
狗鳄的电脑效果图。狗鳄是一种以植物为食的古鳄鱼,它们拥有瘦长的腿部,这也表明它们可能是游泳专家。当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敏捷地钻入水中逃跑。考古学家通过对此次新发现的史前鳄鱼的骨骼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竟然都拥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和现代澳大利亚咸水鳄有许多相似之处。考古学家认为,鳄鱼祖先的这种奔跑能力主要是用来逃避捕食者的追击,同时也让它们的某些物种得以存活下来而不至于灭绝。在一些大面积灭绝的事件中,恐龙等古生物被完全灭绝,而诸如美国鳄、凯门鳄等多种鳄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都得益于这种快速奔跑能力。
4、猪鳄
猪鳄头部的电脑效果图。在此次新发现的古鳄鱼物种中,猪鳄应该是最凶猛的一种。它们身长大约有6.1米,全身披甲,拥有锋利的牙齿,以捕猎恐龙为食。在猪鳄的嘴巴中,共有三组长长的利齿。当它们合上嘴巴时,利齿甚至都可以突出到嘴外,如此长的利齿可以帮助它们将恐龙肉撕咬成片。塞利诺介绍说,它们可以用带有利齿的口鼻部撞向猎物,这样会让它们的攻击力更强。
5、鸭鳄
鸭鳄模型图。鸭鳄拥有一个扁长、平滑的鼻子,它的鼻子异常敏感和坚硬,可以用来掘开厚厚的植被,然后再用钩状的牙齿捕捉青蛙和浅水中的小鱼。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汉斯-戴特尔-休斯表示,“在冈瓦那超大陆,事实上有许多奇怪的种物。对于研究鳄鱼化石的人来说,这些新发现的物种非常令人着迷。”
6、塞利诺与鳄鱼化石
塞利诺自2000年起就开始在北非沙漠中探索古鳄鱼的踪迹。塞利诺表示,“我们都知道超级鳄鱼是所有鳄鱼中的庞然大物。但是,我们对于白垩纪中存在的许多生物仍知之甚少。”(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