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产生震动波
据国外媒体报道,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模拟早期宇宙中太初黑洞在穿过一颗恒星时,所产生的各种时空效应,从而对暗物质的组成进行理论上的假设。图中形象地显示了当一个太初黑洞在穿过一颗恒星核心区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波的情形。不同的颜色的区域对应太初黑洞的密度分布以及其所产生振动效应的强弱程度。在银河系中大约存在着千亿颗恒星,如此大的样本前提下,科学家认为可观察到相当数量的该现象。相关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本月初的《物理评论快报》期刊上。
这项新的研究是通过观察发生于恒星表面的波状涟漪,来间接发现惊人难以捉摸的暗物质存在证据。根据参与该项研究的科学家称:当我们在实验模型中设定一个太初黑洞穿过一颗恒星的中央核结构时,其所产生的振动就可以反映出关于暗物质的信息。这些振动不仅携带了暗物质的信息,同时也会在恒星表面上发生涟漪效应,观察发生于恒星表面的异常活动正式本项研究的关键之处。暗物质对于宇宙学家而言,被认为是构成了宇宙中超过80%的物质,而且至今在天体物理学界从未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的存在。
我们对暗物质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中所得出的任何结果都使我们对宇宙早期物质的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寻找暗物质的发现历程中,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宇宙,即能被人类通过各种手段观测到物质,比如星系、恒星、星团等等仅仅是宇宙中总物质含量的4%,其也被科学家称为“宇宙中正常的物质”,而剩下的即是所谓的“不正常亦或不寻常的物质”,这些奇怪的物质就是与宇宙暗能量和暗物质存在重大关系。
虽然暗物质被认为是宇宙的主宰,在一定程度上说,其是统治着整个宇宙,我们所能看见的宇宙中的物质仅仅是沧海一粟。但是,探测暗物质并不是通过正常的观测手段,由于暗物质不与电磁力发生相互作用,所以用传统的电磁波天文观测无法发现其存在,只能间接地通过引力效应来推断其存在。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新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暗物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其统治着宇宙,却还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科学家通过模拟在早期宇宙中出现的太初黑洞穿过一颗恒星时,研究这个过程终究会发生什么情况。太初黑洞在宇宙学中被认为存在于大爆炸发生后密度较高的时期,也就是处于宇宙加速膨胀的早期阶段。我们目前知道,今天的宇宙诞生于137亿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因此,暗物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哪个阶段出现的,都是科学家需要了解的问题。参与本次实验的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实验中出现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这些奇怪的宇宙结构可能是暗物质的来源之一。
由于太初黑洞比目前宇宙恐怖的黑洞要小很多,其体积甚至比原子核还要小,因此不会将整个恒星吞噬掉,自然也不会把光也掩没了。与此相反,由于太初黑洞体积太小,与恒星发生碰撞等接触时,会导致恒星表面上出现明显的振动现象。然而,暗物质与恒星发生接触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呢?美国纽约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尔科斯登(Michael Kesden)认为:你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水球,然后尝试着将其戳出一个小洞,这时候里面流出的水形成的波状流动就类似于恒星表面出现的情况。迈克尔科斯登同时也是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
通过观察恒星表面出现异常运动,我们就可以弄清楚在恒星内部正在发生着什么情况。同理,如果一个太初黑洞穿过一颗恒星中央核结构,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其表面的振动来了解恒星内部的相互作用。现在,对于本次研究的科学家而言,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研究人员模拟一个太初黑洞具有多大体积,才可以使得其与恒星发生接触时造成恒星表面出现明显振动波纹。结果发现,当质量达到一个典型的小行星水平时,才可符合这个要求。如果仅仅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初黑洞,科学家认为能够在一些离散分布的点上发现异常情况。
研究人员迈克尔科斯登同时也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太初黑洞可以在恒星表面产生可检测到的振动现象,我们现在尝试着观察在比太阳更大的恒星上会出现何种情况。仅仅是银河系中的恒星就有一千亿颗的数量级,在这么大的基础样本前提下,如果我们知道银河系中哪儿会发生这类现象,每年估计可以看到一万个左右此类的事件。(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大量干冰被发现
火星坑或许都是干冰
科学网(kexue.com)讯 关于火星有没有水的讨论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目前科学家正在积极的寻找火星上存水的证据。而目前,在火星上又有了新发现,天文学家们发现在火星的最南端,相当于火星南极的位置,存在着大量的干冰。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干冰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形成,其中的一大部分干冰早期很有可能是以气态形成漂浮于火星大气中的。而这次发现的干冰数量也大的惊人,其储量约为1.2万立方米,相当于地球上一些淡水湖的大小。
不过干冰不是液态形式的水,它们会直接由固体升华为气体。火星上的二氧化碳从每年夏天开始,直到夏天结束都会处于升华状态,使得气体充满了一定的空间。但这只是暂时的,当气温回落之后,气体再次凝华,而我们看到火星上的一些坑,它们可能都是干冰形成的。
在火星的南极,储藏有大量的干冰,这些干冰坑周围还有神秘的金色外圈,不过这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前不久就出现过一些这样的分析,有科学家甚至认为火星原来有一片汪洋。一些科学家认为早期火星可能被寒冷的冰川覆盖。
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判断出在40亿年前火星中部同两极的温差极大。所以火星北部盆地的海洋达到冰点,就像我们地球的北极一样,从而成为冰川。科学家也证实这里不仅含有矿物质更有液态水。
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博士阿尔贝托说:“我们的结论是当时火星从赤道温度开始变化,早期火星的两极温度很低,由于没有地球赤道到南北极的海洋,导致火星整体的温度是温暖的赤道地区和冰川极地地区。如果早期的火星北部??海洋的存在,它是非常冷的。”
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这样的暗色条纹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流已经暴露出地面,也有可能水流仍然埋在地表之下,但是它们影响了地表,使之看起来呈现暗色。水中的盐分降低了水的凝结温度。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尽管火星温度很低,但是季节性的咸水是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火星上的小洼地发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相比于火星上那些古老的岩石,这些矿物质显得更年轻。这表明在火星相对较近的历史时期曾经有水,有生命存在。
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凯瑟琳说:“我们在火星夜迷宫区域发现了多种矿物质,它们好像由水冲刷形成。我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铁镁蒙脱石的粘土,它们比夜迷宫上那些古老的岩石年轻得多,这表明相对火星其它地方,这些洼地曾经存在不同的水环境。” 据说,像迷宫一样的夜迷宫地形是由火星外壳拉伸和碎裂形成的。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智能窗户问
科学网(kexue.com)讯 节能环保发明是目前科学家们热衷的工作,目前,他们完成了一个绿色的智能窗户。如其它窗户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自己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从而完成工作上的转化。在阳光充沛,气候暖和的时候,聪明的窗户就会自己打开,并充分吸收阳光,而当到了寒冷的季节,吸收阳光的同时,窗户自己会散发出热量,如暖气一般,使你的房间可以不再使用暖气,空调等取暖设备。
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新窗户,这是用廉价的材料以及完全自动化的系统组合而成,在夏天它可以保持凉爽,而冬天又可以向你提供温暖。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调节温度的设备,虽然用起来很方便,温度变化也确实明显,但它们的价格普遍很贵。
来自韩国日本的科学家运用纳米技术研制了最新的窗户,这样的窗户不但节能环保,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运用到任何地方,甚至汽车上也可以使用。目前这款智能玻璃也于奔驰汽车联系到了一起,未来新型的奔驰轿车上,都将安装这样的玻璃。
该公司的生产速度也是快的惊人,每年将差不多可以生产4百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它低廉的价格将是其巨大的优势,节能环保外加低廉的价格,可以击败许多竞争对手。以前的智能玻璃大多价格很贵,而且使用时间较短,最新的产品克服了这些缺点。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聚合物离子层溶剂,它们的价格犹如甲醇一样低廉,而且可以保持物质的稳定。
面对能源紧缺的当今,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才是重中之重,科学的目前也在积极的努力,相信不久的未来,更多节能产品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格陵兰冰川严重萎缩
科学网(kexue.com)讯 全球气候变暖目前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过对于北极冰川融化过快这样的说法,科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说话有些夸大其词了,而且一些地图甚至直接自己“融化”了格陵兰岛上的冰川。
纽约时报地图出版社最近发出声明,他们承认了自己夸大其实的错误,他们最新的地图集上过分夸大了气候的变化,使格陵兰岛上冰川面积大幅减少。
此前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最先发现了地图上面的错误,他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和严重的误导,地球上冰川融化速度远没有这么快,一名科学家表示:“他们出版的地图有严重的错误,格陵兰岛很多部分被画成了绿色,它们应该不是冰川才对,虽然现在冰川在不断融化,但显然没有那么快。”起初地图社并不认为自己存在错误,但经过一系列调查,他们也承认了错误,也表示会尽快的改变数据。
之前的地图上他们融化了格陵兰岛上奖金15%的冰川,这面积相当于英国的大小。科学家们提出质疑的时候,也遭到了反对。
虽然地图上有些夸大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是相当严峻的问题,之前就有关于冰川危机的报道。今年年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格陵兰岛冰盖完全融化几乎无法避免。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格陵兰岛上的永久冰盖近几年来在快速融化。2010年夏季,格陵兰岛上融化的冰盖体积比正常年份高出25%到50%,并出现一块面积约260平方公里的断裂冰盖,这可能是有记录以来与陆地冰盖分离的最大“浮冰岛”。这一切都在向人类发出警告,遏制全球变暖已越来越紧迫。
此前科学网(kexue.com)也做过报道,如果冰川在继续融化,地球将遇到灭顶性的灾难。科学们认为,如果北半球冰川融化过快,冰川融化的海水打乱了大西洋环流的走向或温度,北半球的温度变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它最终可能会导致北半球极度寒冷。就像电影后天那样,到处是冰天雪地。海洋学研究所研究者罗伯特说:“现在科学家还因为会不会改变温度而争辩,不过由于冰层融化,使水传递到北大西洋,目前北半球降水增加可是事实。这一切还全是猜测,可能是人类对温度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进计算机看你梦境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一个场面,巫师或者法师可以清楚的看到你的记忆,或者你脑中在想着什么,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当中你还会相信吗?现在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近日,科学家创造了一个革命性的研究,他们可以看到你大脑中想象的画面,并通过最新的仪器最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可谓是“读心术”的最高示范。不仅知道你在想什么,还可以知道你想象的画面。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成功的破译的大脑活动,通过测量大脑的视觉皮层下的活动,用这些活动信息来构建出想象中的画面。然后,他们将这些信息通过一台先进计算机的转化,最后可以变成视频,在电视中出现。科学家们甚至开玩笑说:“以后你的电脑可以多一个文件夹了,而且你可以把它命名为‘我头脑中的电影’,直接将你想象的画面存入电脑中。”
不过科学家还表示:“目前我们制作的仪器还不是很好,只能看到短暂的画面,也许只能呈现出几张图片。但它为未来的突破铺平了道路,我很会继续研究,将这项技术发展的更加先进,还没有人看到过自己的梦想或者回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学家杰克浩教授说:“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构建出大脑内部的头像,这是很好的开始,将来技术成熟后,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运用到医学研究中去,那些中风和昏迷不醒的植物人,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技术来看到,病人心中在想什么,可以更好的交流。”
早在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进行这样的研究,但之前只能记录大脑视觉皮层下的微小活动,而捕捉的画面也仅仅是一两张黑白照片。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此前最难的运动图像解码问题也开始解决,科学家们建立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就慢慢的可以将此前的照片变为运动的画面,而真确性也慢慢的提高,使得电脑产生的想象化为图像信号传输到计算机。
实验找到了一些测试者,给他们连接好测试仪器,之后叫他们观看几部好莱坞的电影,从而查看被测试者脑部的活动,结果仪器记录出来的画面与电影的情节几乎相同。被测试者脑部活动中的一些视频画面也被计算机成功的捕捉下来。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秋天已至,一群群的大雁又从南往北的迁徙,每到这个时候大雁飞行阵型的研究都会达到个小高潮,那么,大雁整齐阵型飞翔到底用意何在呢?
在现有的大雁人字形编队说法中,“节省体力”的解释流传最广。然而,这个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它。1914年,德国的空气动力学家卡尔•魏斯伯格(Carl Wieselsberger)经过简单计算后首次提出大雁飞人字形可以节省能量这一假说。他认为,大雁翅膀扇动会引发尾流的涡旋,而涡旋的外侧正好是向上的气流。如果相邻的大雁刚好处在上升气漩里,那么他们的飞行就会大大省力。
这一结论很快受到科学界的推崇,1970年,里萨满(Lissaman)和斯科伦伯格(Schollenberger)利用日臻成熟的空气动力学理论首次给出了一个估算。他们发现,与单个大雁相比,一个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航程。他们还得出,最佳的人字形夹角为120度。一时之间,这成为了教科书般的事实。
然而经过科学计算的不断标准化精确化,有科学家质疑在里萨满和斯科伦伯格的研究中,他们并未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而他们采用的模形也过于简化:先是假设这些鸟不扇动翅膀,而是像固定翼飞机一样僵硬;同时也没有考虑光滑的机翼和毛茸茸的翅膀之间的区别。此后,一批更深入的理论研究证明,大雁编队飞行的能量利用率远没有文章中提到的那样高。不管此类工作如何细致,模型如何复杂,严谨的科学家们还是批评这些理论计算过于理想化。光凭理论计算,似乎无法博得人们的青睐。
虽然科学家们尚不能证明人字形和一字形编队能够节省长途飞行的体力,但是这种编队形式的其他好处已经被证实了。鸟类学家发现,加拿大大雁的眼睛分布在头的两侧,各自可以覆盖从正前方往后的128度角的范围。这与这些大雁编队飞行的极限角度相一致。换句话说,每一个在编队里飞行的大雁都能看到领队鸟,而领队鸟也可以看见全部的编队成员。因此,这些鸟类选择人字形和一字形至少有一个确定的理由:在编队飞行中,每一只鸟都能看见整个编队,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或者自我调整。(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鲸鱼北冰洋发现新航道
科学网(kexue.com)讯 全球变暖造成北极冰层融化,对动物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日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鲸已利用自己高超的方向感,甚至在卫星之前,成功发现一条便于通行的航线。
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21日刊登报告说,格陵兰岛自然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长期跟踪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一些弓头鲸的活动。分析显示,在2010年8月北冰洋海冰融化较多的时候,两头分别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弓头鲸从“西北航道”的两端先后进入航道,它们在中途相遇并停留十天左右,这意味着“西北航道”已经敞开。“西北航道”是指从大西洋中的格陵兰岛出发,经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区域,到太平洋东岸阿拉斯加的航道。这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不过这一航道长期为海冰封锁。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起动物迁徙的情况。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数据,现在发现有大概2000种的动物正在远离赤道,平均每天超过15英尺的速度想北方前进,速度差不多每年一英里。也有一些品种的动物开始向山上前进,选择避暑方式,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4英尺。
这些物种大部分来自北半球,甚至是植物。他们移动的速度不一,忽走忽停,但最近十几年下来,平均每小时可以前进8英寸。研究此项动物迁徙的负责人,来自纽约大学的克里斯表示:“迁徙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它们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
就连海洋霸主大白鲨也不例外,近日英国的动物学家指出,现在英国海域经常出现大白鲨,这里似乎变成了大白鲨生存的理想海域。
鲨鱼研究者皮尔斯表示:”证明这个理论仅仅是时间问题,我在英国的海岸做过验证,捕捉到许多鲨鱼的照片,它们大多活动在苏格兰东北部的海岸线。我也曾把这些照片给一些专家看,他们也觉得这很不同寻常,不知道这些鲨鱼是从多远的地方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出,这里的条件似乎和南非,澳大利亚或者加利福尼亚北部差不多。
大白鲨生活中正常的温度范围差不多在14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英国的海水夏季温度与它们理想的生活水温相近,也有鲨鱼专家调查,在过去14年中有差不多共有90例目击大白鲨事件,但是可以确信的只有不到10件。最近康沃尔的渔民们就经常报告说看到过大白鲨,大概每三周就有人报道看到了新的大白鲨。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严重的反应,此前科学网(kexue.com)有过报道,甚至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继续变暖下去,恐龙将会重生,人类将遇到灭顶之灾。而变暖的原因人类将是难辞其咎。导致天气酷热,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工业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吸收日照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恐龙曾为地球霸主
小行星撞击地球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一些科学家们热衷探索的问题,但想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可没那么容易,曾经信誓旦旦的认为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从而灭绝的科学家日前受到了挑战,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把地球上物种灭绝归咎于一颗小行星是错误的。
此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一颗直径大约六英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几乎毁灭,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也随之灭绝,而这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被科学家命名为巴普蒂斯塔纳(Baptistina)。但最近航天学家有了新分析,他们认为把结论归咎于巴普蒂斯塔纳是错误的,他们通过最近小行星撞击火星和木星后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天文学家们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最近火星与木星的变化,它们这两年中不断遭到小行星的侵犯,至少有一万余次,通过对它们上面岩石的观察,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对两个行星没有什么影响。而通过一些小行星撞在火星木星的速度来分析,科学家们也测算了一下,曾经巴普蒂斯塔纳被认为是6500年前撞向地球的时间或许有问题,他们测算的结果发现,这个小行星撞向地球的时间大约在8000年前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小行星的撞击与恐龙灭绝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这与恐龙灭绝的时间有些对不上。
负责这次观测的天文学家林德利解释道:“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十几亿年才能形成,8000年前地球已经遭受到撞击,而就在这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地球应该不会再受到什么猛烈的撞击。在寒冷的天气下,恐龙也完全可能灭绝。”
之前也有科学家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质疑,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为恐龙灭绝的原因展开了争论,绝大多数人都站到撞击理论这一边了。但是外星撞击与恐龙灭绝的因果关系至今还没有科学上的证明。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撞击之前,恐龙数量就已经开始下降。
地球上的铱元素主要集中在地核。 1983年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科学家在分析该火山喷出的烟尘时发现其中铱元素含量也很高。这就表明,地球各处K-T交界同时有含量很高的铱沉积就不一定来自外层空间,火山喷发也可以把铱元素带出来,并随火山灰遍布全球。而白垩纪末期是地球火山活动最频繁的时期,这其中印度西部的德干火山喷发被认为是过去2.5亿年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
德干火山喷发从开始到结束,为距今6700万年前到6400万年前,持续时间为300万年,断断续续大约喷发100至500次,而最激烈的大规模喷发事件则发生在6540万年前到6520万年前这段时间。恐龙灭绝的原因有瞬间成了迷,我们要想揭开它,看来还需要慢慢的等待。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D血管十分逼真
据英国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利用3D立体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人造血管。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望被用于人体试验和药物测试。
随着生物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制造出了人造肠道和人造气管等小型人体器官。但大型人造器官的制造却频频遭遇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制造毛细血管的相应技术,进而不能给大型人造器官输送必要的养料,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存活和运行。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这一难题现在已经被德国弗劳霍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攻克。他们运用化合高分子材料结合能够有效抵抗排异反应的生物分子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墨水”,其印制出来的物质经化学反应后能够形成一种有弹性的固体,方便科学家根据人类血管构造将其雕塑成3D立体人造血管。
实际上,3D立体打印技术的精细度十分惊人。为了制造出相似度最高的人造血管,科学家还运用了双光子聚合技术,利用镭射光刺激人造血管材料分子交联化,之后将成形的血管植入细胞内壁。
据悉,此项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大型人体器官的制造。虽然移植人造器官的梦想还很遥远,不过人体器官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给人类医学研究带来更有效、更人道的实验手段,譬如研发新药物时用人造器官取代动物来做实验。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间研究室里,一场与激光炮有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三年。
参与其中的大人物包括:微软公司前任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冷战时期导弹防御系统的设计者之一洛厄尔·伍德、研究黑洞的天体物理学家朱迪·卡尔。
“这仿佛回到了冷战后期我们为星球大战计划努力的日子。”穿着白色大褂的卡尔表示,“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一次战争,不过时间要更长,也会杀死更多的生命。”
他所说的生命其实是蚊子。
在这间云集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中,离地10英寸的壁架上摆放着激光器和戴尔电脑,蚊子则被装在不远处的鱼缸里。一旦它们飞进射程,电脑便会控制激光器发射红色激光。而每当有蚊子被击落,计算机便会发出枪声提示命中。
千万别觉得这场“高射炮打蚊子”是小题大做。在2010年世界生物网评出的十大最致命生物排行榜中,蚊子一扫亚洲眼镜蛇、杀人蜂和澳洲咸水鳄的威风,轻松夺冠。
这种生物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是传播疟疾。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2.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有近百万人因此丧命。90%的受害者来自非洲,包括1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有人计算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非洲儿童因被唾液内含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而死去。
事实上,自打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就被蚊子缠上了。早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蚊子的始祖便已经演化出来。
人蚊大战正式开始于1897年,一位叫罗斯的印度卫生局医官证明了疟疾和黄热病由蚊子传播。就在4年前,黄热病曾让美国费城一下子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但那时,人们对这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束手无策。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人类为了消灭蚊子可谓励精图治。
古巴成立过专门的灭蚊委员会,为了消灭滋生在水中的幼虫,每家每户的储水用具都要登记消毒,否则将被处以罚款;中国也曾将蚊子视为“四害”之一开展过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当然,最有效的武器是随着化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杀虫剂,但在今年7月份,《自然》杂志一篇题为《蚊子赢得化学战争》的文章提醒人们,蚊子的抗药性已超出人们的想象。
好在,一系列最新的灭蚊狂想已经进入实验阶段:来自肯尼亚的科学家奥库姆就发明了一种能散发出臭脚味道的“臭袜子容器”,据说它拥有蚊子最爱的细菌味道,而且在和两位科学家的真脚比试中,它成功地吸引了80%以上的蚊子。
相对于这种重口味的招数,欧美的科学家们似乎更喜欢在蚊子身上使坏。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迈克尔·里尔将一种基因注入了携带疟原虫的母蚊子体内,能使其后代的寿命缩短20%;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贾尼斯·泰来易博士则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无精公疟蚊;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一旦将蚊子肾部导管中负责排尿的关键蛋白阻断,蚊子便有被“憋死”的可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将翅膀肌肉组织中断的雄蚊放入野外,以使其产下的后代不再有翅膀。
当然,对这些研究者而言,如何让这些基因蚊子看起来比野蚊子更有魅力是个棘手的问题。
回到那间研究激光炮的实验室里,科学家在为分清雌雄蚊子犯愁。只有雌蚊子才吸血传染疾病,雄蚊子则在野外以甜花蜜为食。但激光炮却总是不小心把那些在实验室里靠吃葡萄干为生的雄蚊子统统灭掉。
更让这些科学家挠头的是,有时为了逮到这些小吸血鬼,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皮肤献给科学研究。一位来自巴西的资深研究员便有着这样的经历:每周两次把自己摆上蚊子的菜单,在三个小时的晚餐时间里,他要被叮咬约3000次,平均每分钟叮咬17次。
在一家媒体评出的世界十大倒霉职业中,蚊子研究员顺利入选,排行榜的其他成员还包括色情影院看门人、道路尸体清运员、动物采精员和白金汉宫卫兵。
我想补充的是,那位巴西研究员确实很倒霉。据说,尽管注射了预防性氯喹药物,他还是不幸感染了一次疟疾,两年后才得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