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西伯利亚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在西伯利亚科学家们有了重大的收货,一头“完整”的小猛犸象被发现,与其他发现的猛犸象化石不同,这次发现的小猛犸象有皮肤、有毛发,极为完整。

  根据每日邮报介绍,近日俄罗斯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了一头小猛犸象的尸体,且保存完好,科学家称这只年轻的猛犸象大约生活在1万年以前。它的年龄大约有3至4岁,而科学家分析,那时候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有了人类。最令人神奇的则是这具尸体保存极为完整,科学家甚至表示他们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家对猛犸象尸体进行研究

  科学家随后研究了猛犸象的尸体,他们认为这头猛犸象在死前可能遭到攻击,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应该是当时人类的行为,人们可能将它作为猎物捕杀,它的骨骼几乎都没有了,这不想食肉动物的行为。它的腿也有骨折的痕迹。

  负责本次研究的丹尼尔教授表示:“它生前是被某种动物杀死的,或许是狮子老虎等等,不过我们随后发现了一些证据,感觉可能是人类猎杀了它,它成为了猎物。”

  科学家表示,猛犸象生活在此前的冰河世纪,体型大约是现在大象的2倍,重达8吨,当时它也作为人类捕食的猎物之一,而人类当时也利用它们的牙齿皮毛做成工具。

  对于这具尸体,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爱丽丝教授表示:“它看上就像新的一样, 没有人会相信它距离现在有1万年了,它几乎是活着的。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们发现的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十分有利。”安德里教授表示:“西伯利亚寒冷的环境给了保存尸体的有利条件,我们在这里常常会有惊奇的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韩俄两国联手合作复活猛犸 史前巨兽两年后亮相

  三万年前种子发芽引启发 科学家意欲复活猛犸象

  构想未来动物园 猛犸象和老虎机器人将同台登场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 

 Mini-RF图像显示月球南极 

 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的合成孔径雷达探测到沙克尔顿陨石坑内部永久处于阴暗状态,可能蕴藏着水冰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月球两极很可能蕴藏着大量的水冰,有望为太空探测飞船提供燃料,并可以帮助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和工业扩展到太空。

  研究表明,月球的两极有着独特的环境,很可能在永久性阴暗、超冷的陨石坑内蕴藏着水冰。美国宇航局(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上的雷达探测到了这些独特环境,例如,位于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Shackleton crater)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月球上最可能蕴藏冰的地区。沙克尔顿边缘的山峰几乎持续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其内部永久处于阴暗状态。美国休斯敦月球和行星研究所的科学家、微型射频工程(Miniature Radio Frequency project,Mini-RF)团队成员保罗•斯普迪斯(Paul Spudis)说:“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都在辩论沙克尔顿是否蕴藏着水冰。”斯普迪斯在上周召开的第43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对Space.com记者说:“我们通过分析沙克尔顿的反射发现,这个陨石坑内蕴藏着冰。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冰。沙克尔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陨石坑,约4.5千米深,直径20千米。它是月球上该尺寸范围内最深的陨石坑。”

  在过去的几年中,几个不同的证据互相吻合,以帮助支撑月球上有水的观点。例如,在2009年,科学家宣布,搭载在印度的首个月球探测器“Chandrayaan-1”上的NASA仪器发现了月球表面上有水分子的证据。斯普迪斯说,此外,Chandrayaan-1的“撞月探测器”(Moon Impact Probe,MIP)在2008年撞上月球表面时,显然通过一个外大气层水云。MIP在关注沙克尔顿这个“冷阱”(cold traps)时,实际上已经观测到了水。

  斯普迪斯是Chandrayaan-1雷达实验(从2008年至2009年绘制月球图)的主要研究者。成像雷达绘制两极的暗区,发现永久性阴暗陨石坑中水冰的反射。2009年,NASA的月球陨石坑观测和遥感卫星观测(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and Sensing Satellite,LCROSS)的撞击器撞击月球沙克尔顿陨石坑时,检测到有水蒸气和冰粒扬起。斯普迪斯说,Mini-RF收集的数据显示,在月球北极的冰量为6亿吨。斯普迪斯说:“如果您将这些冰转换成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发射火箭,就是每天都发射航天飞机,也可以发射2200年。我认为实际数量比估计的数量至少要大1个数量级。所以月球上有大量的水,我们可以使用它辅助航天基础设施。这是我们挖掘这些水的真正意义。”斯普迪斯还说,地球的卫星包含物质和能量资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可重复使用和可扩展的空间运输系统。

  为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冰“冷阱”,Mini-RF团队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科学家合作。虽然Mini-RF发射器失败,但其硬件在去年和最近的数据收集实验中仍然可以接收信号。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用雷达波束射向月球,Mini-RF传动装置收听从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反射脉冲,借此建立一个图像带。这项技术被称为“双基地雷达观测(bistatic radar observation)”。新墨西哥州的美国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专家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马里兰州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本•伯西(Ben Bussey)说:“Mini-RF团队可以通过双基地雷达测量,测试月球两极附近地区的永久性阴影区含有水冰的假设。”此外,这些测量结果可以用于研究月壤、火山碎屑沉积、喷出物的组成和结构。伯西和他的同事们指出,这些数据将提供一个独特的新的证据,以确定月球极地陨石坑是否含有冰。已经证明,这完全是一个新的仪器模式,能够获得令人兴奋的科研结果,将揭示极地冰、月球表面粗糙度和其它特性的信息。(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瑞士科学家正在研制微型卫星发动机MicroThrust,允许卫星在以时速4万公里速度绕轨道飞行时改变方向  瑞士科学家正在研制微型卫星发动机MicroThrust,允许卫星在以时速4万公里速度绕轨道飞行时改变方向
MicroThrust将首次安装在用于清理太空垃圾的CleanSpace One卫星上MicroThrust将首次安装在用于清理太空垃圾的CleanSpace One卫星上
本周公布的一幅图片,展示了CleanSpace One卫星靠近废弃的立方体卫星的景象本周公布的一幅图片,展示了CleanSpace One卫星靠近废弃的立方体卫星的景象
CleanSpace One正在捕获太空垃圾。科学家希望在3到5年内将这种卫星送入太空CleanSpace One正在捕获太空垃圾。科学家希望在3到5年内将这种卫星送入太空
CleanSpace One负责将废弃的卫星送入地球大气层,让它们在重返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燃烧殆尽CleanSpace One负责将废弃的卫星送入地球大气层,让它们在重返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燃烧殆尽

  北京时间4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微型卫星推进器,名为“MicroThrust”,只需0.1升燃料便可飞往月球。研制者希望MicroThrust能够开启一个低成本太空探索的新时代。据悉,这种迷你发动机只有区区几百克,使用离子化合物作为燃料,利用电喷射离子产生推进力。

  不久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以下简称EPFL)实验室将公布MicroThrust迷你发动机的第一个原型。在设计上,这种微型发动机并非用于将卫星送入轨道,而是帮助卫星在太空中机动。目前,卫星需要使用笨重而昂贵的发动机进行机动。科学家希望MicroThrust能够引领一个低成本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微型卫星的成本远低于大体积卫星,但目前缺少用于这种卫星的高效推进系统。EPFL希望MicroThrust发动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发动机允许卫星在以时速4万公里的速度绕轨道飞行时改变方向。EPFL的赫尔伯特-谢尔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为纳米卫星打造推进系统,让它们在轨道中机动。”

  EPFL科学家穆莱尔-理查德指出:“根据我们的计算,一颗采用我们研制的发动机的1公斤重纳米卫星进入月球轨道需要大约6个月,消耗100毫升燃料。”按照EPFL的计划,MicroThrust将安装在CleanSpace One卫星上。目前,EPFL正在研制这种用于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CleanSpace One耗资1100万美元,能够捕捉轨道中的碎片,将它们扔向地球大气层,让它们在重返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燃烧殆尽。(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六, 31 3月 2012 20:27

警惕少数科学家的科普忽悠

我们要提防少数不良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这些年来,国内民众要求科学家从事科普活动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科学研究体制的局限,科学普及活动不仅不算绩效,而且不少科学家还有一种偏见,觉得科学家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从事科普工作有失身份,所以,科学家热心科普的人不多。

事实上,即便是为数很少的从事科普活动的科学家,他们在社会上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很多时候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攻击,以至于他们工作的单位常常会因此施之以压力,让他们放弃科普。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非常热心科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NASA每年的经费需要美国国会讨论批准。如果美国的纳税人不理解NASA工作的意义,他们就很难拿到足够的经费。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要热心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也许,我们将来也可以形成某种由民意来决定科学经费的机制,到了那时,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传播的自觉性,就会提高了。

但是,我们今天也要提防另一种危险,那就是少数科学家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甚至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从事忽悠式的“科学普及”。科学家精通科学知识,不太容易犯知识性的错误,而且科学家在民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貌似做科普的合适人选。但是,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已经不像小科学时代那样,仅仅是满足好奇心的个人自由探索,而与技术研发、产业规划、国家政策等等紧密相关,与巨大的利益纠结在一起。

所以,我们要提防少数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在许多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公共政策的问题上,利益相关者必须回避。然而,在中国,由于“科学主义”泛滥,很多普通公众还在误以为科学家都是陈景润式的书呆子,还在迷信科学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贪名利、献身科学的圣人,没有意识到科学活动是牵涉巨大利益的活动。所以,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从未想到在重大公共利益相关的科学决策上,要求相关科学家们应该回避。

由于在决策体制上缺乏利益回避制度,有些“大牛”科学家在为科学项目做决策时,就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坐地分赃,为了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团队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做出有损公众利益的事来。由于在向公众做科普的时候,公众缺乏必要的知识,对科学家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缺乏质疑和提防,少数科学家常常可能假借科学普及,夸大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擅长工作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成果被学界肯定的程度,甚至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收买,为少数特定企业充当危机公关的马前卒。

因此,公众在知识与科学家完全不对称的条件下,更应该加倍警惕少数科学家的忽悠。大投资家巴菲特劝告我们: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现在是否需要理发。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先生认为,我们对待科学家,应该像对待替我们修下水道的管子工一样,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服务,但是,要防止他们偷我们的钱。

需要强调的是,媒体在采访科学家对待公共政策的建议时,应该多听不同学者的意见,而不是只听个别学者片面的言论。公众在接受科学家科普的时候,也应该关注科学家与所科普的内容方面有无利益牵连,而科学家们则应该明确申明相关利益关系。只有这样,科学才能有益于社会,而不是有害于社会。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家破解锯鳐之谜:尖锐口鼻是致命武器

  锯鳐的长嘴既是武器,又是导航设备

  就像一个手艺高超的厨师一样,锯鳐用其长而尖的口鼻部将猎物切片、割块。然而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这并不是这种独特工具的唯一用途。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困惑于小齿锯鳐(Pristis microdon)到底用它们桨形的口鼻部以及尖利的牙齿来做什么。如今,研究人员在日前的《现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这些器官既可以充当导航设备,同时又是一种致命的武器。

  作为一种产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食肉动物,科学家观察了锯鳐围捕人工养殖的胭脂鱼和其他鱼类的场景。研究人员发现,在为了猎食而游水时,这些杀手经常会在水中摆动它们的“锯片”,甚至利用这种武器将倒霉的胭脂鱼一分为二。但锯鳐的口鼻部却并非仅是一把切肉的刀。

  当研究人员利用电极产生一些小的电脉冲时——类似其他鱼类收缩肌肉时产生的电脉冲,锯鳐立刻便会将它们的“锯片”指向电脉冲的源头,从而意味着这些器官还能够感知猎物的电足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艺术家绘制的超级地球上的景色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探索了红矮星周围的常见类型的行星,而红矮星被认为是宇宙中大多数恒星的真实面目。根据统计,大约有40%的红矮星周围存在位于可居住带上的行星,这意味着那儿有合适的温度,使得水呈现液态。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了解到这些潜在的水世界中有多少是岩质行星,如果是气态行星就另当别论了,而岩质行星可谓是真正适合居住的世界。


艺术家绘制的超级地球上的景色

  在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便是红矮星,属于M型主序星。它的表面环境与太阳这样的G型主序星不同,温度显得更低,体积也更小一些,由于其内部的氢核聚变不太剧烈,因而其寿命比我们的太阳更长。天文学家通过对红矮星周围行星进行抽样调查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结论:在银河系中1600亿颗红矮星中,大约有40%的样本周围存在与地球在大小上相近的行星(注:不是类地行星),并且这些行星处于与红矮星距离合适的轨道上。这项调查发现认为这些数量庞大的行星上已经具备了液态水存在的温度环境,这一条件是生命出现所必备的。

  科学家小组通过陆基天文台对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世界进行探索时提到,如果这像发现被进一步证明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银河系中大约有数百亿颗行星处于可居住带上,是个名副其实的“宜居星系”。这项研究同时也是对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系外行星空间望远镜任务的有力补充,该望远镜主要任务就是发现类太阳恒星周围的行星世界。银河系中大约有80%的恒星属于红矮星,平均而言,这些红矮星比我们的太阳小三分之一、表面温度只有4000华氏度,显得更“冷”一些。

  据位于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William Borucki)介绍:“我对欧洲科学家小组的发现并不感到吃惊,他们使用了位于智利的La Silla天文台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仪(HARPS)分光摄谱仪以寻找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不过要想在红矮星周围进一步确认岩质世界的存在还需要一些技术整合。威廉博鲁茨基同时也是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研究小组的首席科学家。

  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仪的研究团队通过测量遥远恒星光线中轻微的变化来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由于行星对恒星产生的反作用,使得恒星会出现相对移动,在地球上就可以观测到在视向速度上的变化,并通过多普勒效应和恒星光谱来计算,但对系外行星的密度测量还显得较为困难。对于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研究团队而言,该望远镜则是探测系外行星凌日现象还发现它的存在,并测量该行星的大气成分。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系外行星发现法整合起来,就可以得知其大小和体积,这样就能算出密度了,进而就能得知它们是否是岩质行星。博鲁茨基认为这个想法仅仅是理论上而言,实际观测中甚至察觉不到那些岩质行星的质量,更不用说体积了,因此这个想法有些夸大。欧洲的科学家小组在过去所发现的系外行星中也包含了巨型气态行星,比如像土星、木星等,但该类型的行星在红矮星周围存在还是比较罕见的,而更常见的是“超级地球”,一种直径是地球数倍的行星。

  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仪的研究人员、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宇宙科学天文台天文学家泽维尔·邦菲斯(Xavier Bonfils)介绍:由于银河系中相当数量的恒星为红矮星,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研究这些恒星周围行星形成的机制,或者评估我们银河系“可居住”的潜力。邦菲斯和他的同事希望可以通过一个新的摄谱仪来完善观测技术,旨在针对红矮星在红外波段上谱线进行研究。

  当一颗潜在“可居住”行星通过其公转恒星表面时,科学家可以探测穿过行星大气的光来分析大气成分。并使用了新一代的空间望远镜,其中包括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它主要被用于探索系外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氧气、二氧化碳、水分和其他分子,这些探测对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现实版"塔图因"行星 或为拥有生命宜居类地卫星

  科学家编制系外行星列表 锁定潜在适宜居住星球

  新模拟检测火星表面环境 确定3%空间适宜居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阴暗区内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这些陨坑的温度可能降至足够低的程度,进而允许水冰存在  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阴暗区内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这些陨坑的温度可能降至足够低的程度,进而允许水冰存在
根据“信使”号获取的数据,水星曾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星球。“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  根据“信使”号获取的数据,水星曾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星球。“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
根据“信使”号的观测数据,过去的水星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导致表面陨坑发生倾斜根据“信使”号的观测数据,过去的水星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导致表面陨坑发生倾斜
“水手10号”拍摄的水星照片。科学家认为水星的不稳定轨道由一颗小行星撞击所致。这颗小行星在水星表面形成一个盆地  “水手10号”拍摄的水星照片。科学家认为水星的不稳定轨道由一颗小行星撞击所致。这颗小行星在水星表面形成一个盆地
水星是太阳系内最内侧行星,被太阳的潮汐力“锁住”。据科学家推测,水星的一天本应就是一年,但情况并非如此,这让科学家非常困惑  水星是太阳系内最内侧行星,被太阳的潮汐力“锁住”。据科学家推测,水星的一天本应就是一年,但情况并非如此,这让科学家非常困惑
“信使”号2012年初拍摄的水星照片。水星上的一个陨坑可能与这颗行星的轨道不稳定有关“信使”号2012年初拍摄的水星照片。水星上的一个陨坑可能与这颗行星的轨道不稳定有关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极地地区的永久阴暗区陨坑深处可能存在水冰。水星是太阳系内的最内侧行星,地表温度超过400摄氏度。科学家一直怀疑在雷达扫描中发现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信使”号传回的数据进一步提高了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负责“信使”号成像系统的科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的南希-查伯特表示:“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获取过这些明亮沉积物所在区域的图像。水星双重成像设备(MDIS)拍摄的图像显示,水星南极附近的所有明亮沉积物都位于永久阴暗区,北极附近的明亮沉积物也处在阴暗区,为水冰假设提供了佐证。”

  但查伯特同时也指出这一发现并不是决定性证据,证明这些沉积物就是水冰。发现这些明亮沉积物的陨坑温度较高,需要存在一个隔热层,才允许水冰存在。目前,科学家正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信使”号共用了6年时间,飞行6000万英里(约合9656万公里),才进入水星轨道。

  与1975年的“水手10”号相比,“信使”号对水星表面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观测,“水手10”号只拍摄了地表部分区域的图像。“信使”号获取的新测量数据显示,这颗已经沉寂了几十亿年的行星过去的火山活动也非常活跃。由于地表下方的活动,水星上的陨坑出现倾斜。宇航局科学家认为水星地核周围的地壳和地幔可能就像一层桔皮,处在一个巨大的铁核顶端。根据引力数据判断,水星可能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铁核巨大,外面包裹着一层硫化铁,外面的地幔和地壳很薄,由硅酸盐构成。水星表面的很多陨坑随时间推移发生倾斜,说明内部活动导致陨坑形成后的地貌发生扭曲。

  在《科学》杂志刊登的两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详述了他们的发现。研究论文合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地理学教授玛丽亚-祖博尔表示:“在‘信使’号进行全面观测前,很多科学家认为水星与月球非常相似,在太阳系历史非常早的时期便平静下来。在其演化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一颗‘死星’。现在,我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水星内部存在与众不同的动力学现象,说明水星曾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活跃状态。”

  根据“信使”号的引力测量数据,研究小组推测水星可能拥有一个巨大的铁核,占到水星半径的近85%,地幔和地壳只占15%,就像一层桔子皮。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我们此前就提出一种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想法,但最初的观测数据并不支持我们的理论,致使我们怀疑观测结果。随后,我们又进行了更多研究,证实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后重新研究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理论,与观测结果相符的理论。”

  利用水星表面的激光测量数据,研究人员对水星北半球的多个地貌特征进行了测绘,结果发现海拔变化幅度小于火星或者月球。此外,他们还在水星卡诺里斯盆地发现了水星最大的陨坑,这大大出乎他们意料。这个陨坑的底部部分区域高出边缘,说明来自水星内部的力量在陨坑形成后将其推高。祖博尔和同事还发现了一个由低地构成的区域,几乎就以水星北极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个低地区在水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迁移到这一地区。(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食物味道决定进食多少

  科学网(kexue.com)讯 减肥是当今爱美女士的代名词,不过面对美味可口的食物,相信许多人还是很难禁住诱惑。近日荷兰的科学家发现,食物的香味是引诱人们吃多少的关键。

  荷兰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食物的气味决定食用的多少,气味是一种控制食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这项结果被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杂志期刊上。科学家认为,如果食物的味道香浓,使人会不由自主的咬上一大口,咀嚼也常常与味道联系。香气食物似乎有着特别的成文与问题,这样的食物也更容易咀嚼。而当遇到食物味道不好的菜肴或者没熟的食物,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小口进食,明显与香味食物相反。

  本次研究的负责人雷内博士表示:“我们对测试者进行了观察,甜味的食物使他们加快进食的速度,味道也决定了测试者咬食物的大小。这是人体自然的反应,下意识中人们会自我调节用时程度。实验结果表示,操纵食物的气味,可以调节5%-10%的用餐量。这样小小的问题集中了化学、心理学等问题。”

  雷内也认为这样的研究会对减肥人士有所帮助,可以有效的控制体重,科学家也认为,超重会产生严重的危险,特别是妇女,肥胖的妇女更容易发生死亡和乳腺癌。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你不知道的健康新知 阿司匹林可抗癌番茄助减肥

  英女子超重遭游戏机歧视 知耻后勇成功减肥百斤

  英民众新年制定减肥大计 一周过后超九成人放弃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称人类始祖或是一种前所未见类人生物

《科学美国人》杂志2012年4月刊封面

  人类起源是学者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面临的最神秘问题之一。根据获得的匮乏证据,科学家们推测起源于东非的智人(Homo),也就是以露西(Lucy)为代表的南方古猿,应该是所有人类的始祖。但是近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西北部一处山洞中发现的化石可能颠覆这个假设。这种化石代表着一种前所未见的类人生物,它们拥有和更新纪灵长动物和早期人类的共有特征,很可能是真正的人类始祖。

  在大约200到300万年前,非洲森林中生活着一种被认为是人类祖先的原始类人生物。他们比能够直立行走(后腿短而粗)、双手擅长爬树、高额脑小的南方古猿还早100多万年。但是他们的世界变化很快,并让他们分散出许多分支。其中一支进化出长腿、会制造工具的双手以及更大容量的大脑,也许这种古人类才是当时地球真正的统治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百年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


冰山或因特殊气候而被折射

沉没画面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

  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电视剧泰坦尼克画面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震撼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首次展现百年沉船全貌

  百年回顾泰坦尼克号惨剧 细数六位没上船的名人

  泰坦尼克号沉没或另有隐情:月亮引发大海潮所致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