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神经网络的12个与爱情有关区域
纽约雪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学助理教授斯蒂芬妮-奥蒂克(Stephanie Ortigue)说“在了解爱情之前,大脑里已经充满了爱情。因为当遇到心上人时,大脑的这些激活并不会被感觉到,但是,通常会感觉到心跳加速,或是不自觉发抖。其实,这些表象都是因为大脑下意识给身体发送的信号所致。”
随后,这些情绪再反馈回大脑,产生一个能自身永恒存在的爱情循环。换句话说,爱情开始于大脑,在身体和大脑的双向通道无限循环。奥蒂克说:“总会有人问我,坠入爱河是心,还是大脑?我一般都会回答,坠入爱河的是整个人。”
通过对坠入爱河的人们的脑扫描进行分析,奥蒂克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大脑中的12个区域会连续反应,释放多巴胺、催产素、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等,这些化学物质都与快乐、信任以及性欲有关。
奥蒂克说:“在大脑中,它是非常具体的神经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我们可以判定有三个主要的神经系统被激活。第一个被激活的系统与情绪有关,但是爱情不只是纯粹而短暂的情绪。第二个系统与动机在关,这一系统在期望得到爱情回报时被激活。第三种系统与成瘾有关,这与吸食毒品所激活的系统相同。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爱情会上瘾的原因。”
但是爱情不仅是这些,它也是一个复杂的情神过程,为了修复为爱受伤的心进行的长期康复过程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研究成果将对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当爱情不顺利时,它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通过识别当恋爱时大脑哪些区域受到刺激,医生和理疗师可以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痛苦,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关阅读:
谁不以能拥有一段美满的恋情为人生幸事,但人间聚散好似命中注定,一切终需随缘。不过现在,科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恋爱的成功几率。要想维护一段完美的婚姻,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普通的蔗糖制造出了纯净的石墨烯,用这种石墨烯可以研制出更轻、更快、更廉价、更紧实柔韧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可广泛运用于军用飞机和医疗领域。
美国莱斯大学化学教授詹姆斯·图尔领导的科研小组首先将少量的蔗糖放置在一薄层铜箔上,然后在加热和低压下让这些蔗糖接触流动的氢气和氩气。10分钟后,这些蔗糖缩减成纯净的单层石墨烯,调整气体的流动可控制石墨烯薄膜的厚度。
该研究团队的这种一步式低温处理方法不仅相对简单而且可控,不需要使用更难处理的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其他需要高温的方法,使制造石墨烯变得更加容易。 图尔解释道,在传统化学气相沉积法中,科学家需要持续使用气体(甲烷或乙烷)来调整石墨烯的生长环境和掺杂物质以让石墨烯的质量达到最优,但新方法使用了 不同的碳原料,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石墨烯中掺杂的物质和石墨烯的厚度。
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处(AFOSR)的项目主管查尔斯·李表示,图尔正在探索的新化学方法,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碳基纳米结构,如碳纳米管和具有特定属性 的石墨烯等。而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对空军和其他商业电子产品都非常有用。纯净的石墨烯缺乏能带隙,这使它难于用作数字器件。但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 可以操控电子设备和光学设备的性能,这对于制造开关设备和逻辑设备来说非常重要。
新石墨烯材料在其他商业和医疗领域运用也极富潜力。科学家可以用其研制透明的触摸屏设备、创伤性脑损伤手术中使用的特殊生物相容型薄膜、个人电脑中更快捷的晶体管或太阳能捕获设备中的纤薄材料等。(刘霞)
巨大的河马靠近被困牛羚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18日消息,肯尼亚马赛马拉,一只过河的非洲牛羚不慎被卡在河底岩石中间动弹不得,而这条河中常有鳄鱼伺机而动。就在牛羚命悬一线时。一只好心的河马伸出了援助之手。
河马帮助牛羚摆脱困境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只牛羚当时已经脱离了群体孤立无援。恰在这时附近有一群河马经过,情况看上去变得更加不乐观了。但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或许出于同情心,一只路过的河马游了过去,对牛羚展开了营救。
或许这只公河马是觉得这只挣扎的牛羚太可怜了,于是用它巨大的下巴托了它一把,帮助牛羚摆脱了岩石的羁绊。当牛羚重获自由时,它奋力游泳希望能赶上群体,它们正在涉水渡过马赛河。不幸的是尽管它拼尽全力,可由于背部受伤,最终仍然没能渡过河去,不幸溺水。
这只受到河马帮助的牛羚属于这个巨大的牛羚群体
拍下这组照片的39岁摄影师米歇尔-克隆格(Mitchell Krog)说:“一头看上去更加年长的雄性河马靠近了溺水的牛羚,轻轻碰它的身体,大概是以为它又被石头卡住了想帮助它。不过很快河马意识到这只牛羚受了伤,已经没有生还希望,像河马这样的动物显示出如此温柔的一面真的很难得。当确定事态后,这只河马用大嘴衔起这只牛羚,将其带到河流深水区松开嘴,牛羚便随着流水冲走了。”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在韩国釜山加德岛发现的新石器初期的公墓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全球各地发现了许多史前人类,引发了无数的争议。近日,墓穴韩国的文物调研机构“韩国文物研究院”17日表示,该院在釜山加德岛发现一处远古时期公墓,并在该公墓发掘出了26具白骨。据悉,该墓葬历史十分久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据国外媒体报道,该墓葬是在韩国国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公墓中最古老的一处,且规模为“韩国之最”,因此备受学界关注。在该墓葬发掘出的26具白骨并未叠在一起,每具遗体被单独埋葬,这一点证明该墓葬是“公墓”。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从空间安排上看,墓葬与居住空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据此判断,当时的人们已经会把墓地和居住空间分开来设计。这样的推断,将引发考古界业内人士的争议。
另外,韩国文物研究院方面表示,从埋葬遗体的方法来看,该公墓可能与日本“绳文文化”有关。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史前文明是人类的野蛮历史。近日,研究也发现,14700年前的早期英国人不仅食人,而且还将死人头骨打造成精美的杯子用来喝水—甚至是喝血。
考古学家从位于英国斯默赛特地区的切达格弗洞穴发现了最早的头骨杯子
洞穴中出土的被吃掉的人体遗骸,一部分骨骼用来制成容器
据国外媒体报道,20多年前,考古学家从位于英国斯默赛特(Somerset)地区的切达 格弗洞穴(Cheddar Gorge cave)发现了三只最早的头骨杯子,即采用人类头骨精制而成的容器。一同出土的还有人类和动物的遗骸。但直到近日,显微镜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科学家精确地 判定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
据专家分析,头骨杯子可能来自于被征服的敌人的脑袋,也可能是古人保持死者灵魂永生的一种宗教行为。这也可能是“紧急食人”,即在特殊时期因为食物短缺而不得不重新改食人肉这一现象的副产品。
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和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专家在仔细研究后发现,早期英国人在解剖人体方面达到了惊人的水平。他们先把肌肉和五官小心翼翼地剥离下来,然后再用燧石做成的“刀片”和鹅卵石做成的“锤子”把颅骨打磨成容器。
研究发现早期英国人不但食人,还把头骨做成容器
更为恶心的是,头骨上切割的痕迹和凹痕显示古人在吃掉他们的人类同伴后不久,就不遗余力地把头部所有的软组织清理干净。然后他们把脸部和下颌骨骼拿掉,再打磨边缘,把剩下的头盖部分做成杯子。考虑到当时的工具条件,这是一件非常艰苦、费时费力的工作,研究人员称。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些受害者的下颌骨被敲碎了,可能是用来吸食骨髓,他们的舌头和面部器官也可能同样被吃掉了。这三只头骨杯子竟然来自两名成年人和一名三岁的儿童,他们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肉做的桌上用品。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圣地亚哥动物园一只新生的小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破解非洲象群的语言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大象们吼叫的声音是十分高亢的,以前科学家一直认为这便是大象的唯一"语言"。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大象也有低声密语的时候,而这种密语是我们人类无法听到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破解大象“私密”的叫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并听不到这些声音。为了了解更多大象亚音频叫声,圣地亚哥(San Diego)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在8只雌象的颈部安置了高灵敏麦克风和一个GPS跟踪系统。这两种设备能让研究人员将大象发出的声音与其行为相联系,从而获 取其语言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怀孕的母象发出的低沉的声音,让象群中的其他大象开始干活。研究人员还猜测有的声音是让大象们提高警惕,提防食肉动物,还有环绕新生小象以保护它的安全。大象亚音频叫声还能够解释大象们是如何远距离合作,以及制造“浪漫”。
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在分娩前很短的时间内会进行低频交流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母象每四年都会有四天特殊时期,在这个期间母象会发出亚音频求爱的叫声。这种叫声会持续几秒,即使身处茫茫草原两英里之远,公象们也能听到这种叫声。除此之外,大象们还会发出隆隆声与其他大象打秘语。
这次研究由安德森(Matt Anderson)博士带领的小组独立完成。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些叫声,破解动物之间的秘语。在之前的十周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每周都要花上24小时的时间记录大象的声音,然后再结合对大象行为的观察以及GPS数据来分析出这些声音的含义。该研究队计划建立一个大象声音库作为该研究的一部分。
由于安德森博士是圣地亚哥动物园行为生物学专家,所以在这方面十分有权威性。他认为,大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表, 并且这个词汇表中内容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这些信息将会帮助研究人员为那些圈养的大象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科学网- kexue.com 蜘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