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家在大脑中发现12个与爱情有关区域(图)

大脑神经网络的12个与爱情有关区域


    纽约雪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学助理教授斯蒂芬妮-奥蒂克(Stephanie Ortigue)说“在了解爱情之前,大脑里已经充满了爱情。因为当遇到心上人时,大脑的这些激活并不会被感觉到,但是,通常会感觉到心跳加速,或是不自觉发抖。其实,这些表象都是因为大脑下意识给身体发送的信号所致。”

    随后,这些情绪再反馈回大脑,产生一个能自身永恒存在的爱情循环。换句话说,爱情开始于大脑,在身体和大脑的双向通道无限循环。奥蒂克说:“总会有人问我,坠入爱河是心,还是大脑?我一般都会回答,坠入爱河的是整个人。”

   通过对坠入爱河的人们的脑扫描进行分析,奥蒂克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大脑中的12个区域会连续反应,释放多巴胺、催产素、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等,这些化学物质都与快乐、信任以及性欲有关。

   奥蒂克说:“在大脑中,它是非常具体的神经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我们可以判定有三个主要的神经系统被激活。第一个被激活的系统与情绪有关,但是爱情不只是纯粹而短暂的情绪。第二个系统与动机在关,这一系统在期望得到爱情回报时被激活。第三种系统与成瘾有关,这与吸食毒品所激活的系统相同。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爱情会上瘾的原因。”

    但是爱情不仅是这些,它也是一个复杂的情神过程,为了修复为爱受伤的心进行的长期康复过程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研究成果将对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当爱情不顺利时,它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通过识别当恋爱时大脑哪些区域受到刺激,医生和理疗师可以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痛苦,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关阅读:

 

科学教你谈恋爱

  谁不以能拥有一段美满的恋情为人生幸事,但人间聚散好似命中注定,一切终需随缘。不过现在,科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恋爱的成功几率。要想维护一段完美的婚姻,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环球科学》2010年第4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17 2月 2011 18:54

以蔗糖为原料可制造石墨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普通的蔗糖制造出了纯净的石墨烯,用这种石墨烯可以研制出更轻、更快、更廉价、更紧实柔韧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可广泛运用于军用飞机和医疗领域。
 

  美国莱斯大学化学教授詹姆斯·图尔领导的科研小组首先将少量的蔗糖放置在一薄层铜箔上,然后在加热和低压下让这些蔗糖接触流动的氢气和氩气。10分钟后,这些蔗糖缩减成纯净的单层石墨烯,调整气体的流动可控制石墨烯薄膜的厚度。
 

  该研究团队的这种一步式低温处理方法不仅相对简单而且可控,不需要使用更难处理的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其他需要高温的方法,使制造石墨烯变得更加容易。 图尔解释道,在传统化学气相沉积法中,科学家需要持续使用气体(甲烷或乙烷)来调整石墨烯的生长环境和掺杂物质以让石墨烯的质量达到最优,但新方法使用了 不同的碳原料,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石墨烯中掺杂的物质和石墨烯的厚度。
 

  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处(AFOSR)的项目主管查尔斯·李表示,图尔正在探索的新化学方法,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碳基纳米结构,如碳纳米管和具有特定属性 的石墨烯等。而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对空军和其他商业电子产品都非常有用。纯净的石墨烯缺乏能带隙,这使它难于用作数字器件。但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 可以操控电子设备和光学设备的性能,这对于制造开关设备和逻辑设备来说非常重要。
 

  新石墨烯材料在其他商业和医疗领域运用也极富潜力。科学家可以用其研制透明的触摸屏设备、创伤性脑损伤手术中使用的特殊生物相容型薄膜、个人电脑中更快捷的晶体管或太阳能捕获设备中的纤薄材料等。(刘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巨大的河马靠近被困牛羚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18日消息,肯尼亚马赛马拉,一只过河的非洲牛羚不慎被卡在河底岩石中间动弹不得,而这条河中常有鳄鱼伺机而动。就在牛羚命悬一线时。一只好心的河马伸出了援助之手。


河马帮助牛羚摆脱困境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只牛羚当时已经脱离了群体孤立无援。恰在这时附近有一群河马经过,情况看上去变得更加不乐观了。但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或许出于同情心,一只路过的河马游了过去,对牛羚展开了营救。

  或许这只公河马是觉得这只挣扎的牛羚太可怜了,于是用它巨大的下巴托了它一把,帮助牛羚摆脱了岩石的羁绊。当牛羚重获自由时,它奋力游泳希望能赶上群体,它们正在涉水渡过马赛河。不幸的是尽管它拼尽全力,可由于背部受伤,最终仍然没能渡过河去,不幸溺水。


这只受到河马帮助的牛羚属于这个巨大的牛羚群体

  拍下这组照片的39岁摄影师米歇尔-克隆格(Mitchell Krog)说:“一头看上去更加年长的雄性河马靠近了溺水的牛羚,轻轻碰它的身体,大概是以为它又被石头卡住了想帮助它。不过很快河马意识到这只牛羚受了伤,已经没有生还希望,像河马这样的动物显示出如此温柔的一面真的很难得。当确定事态后,这只河马用大嘴衔起这只牛羚,将其带到河流深水区松开嘴,牛羚便随着流水冲走了。”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学院检验科教授姜晓峰在研究中发现:呼吸道局部白细胞介素-13(IL-13)分泌的增多是引发哮喘的重要元凶;硫酸酯酶修饰因子2(SUMF2)可抑制IL-13在呼吸道局部的分泌,并对遏制哮喘的发作起重要作用。
有报道指出,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哮喘的发病率也“水涨船高”。全世界约有1.5亿~2亿人罹患该病,每年被哮喘夺命者达18万人。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等特殊因素的影响,成为哮喘的“重灾区”。目前,全球哮喘病人的经济负担,已超过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的总和,但哮喘的成因一直深深困惑科学界。
以往研究表明,IL-13是哮喘发生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变异型IL-13更易引发哮喘,而后者的机理始终未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姜晓峰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为期8年的“哮喘中IL-13基因突变位点及突变后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的IL-13在哮喘中的确扮演重要“角色”,堪称哮喘各种局部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分泌后的变异IL-13使IL-13信号转导途径发生改变,更容易导致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6(STAT6)的磷酸化,加重气道的高反应和炎性因子的分泌。在哮喘发作的背后,不仅有IL-13变异的影子,还首次发现SUMF2能抑制IL-13的分泌,这为哮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开启了诊断哮喘、控制病情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研究还发现,IL-13有4个基因多态位点与黑龙江地区人群哮喘的易感性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后代患哮喘的风险。利用这些基因位点对儿童进行筛查,选择容易罹患哮喘的人群,检测其血浆IL-13水平,并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验项目,有望使一些难以诊断的哮喘类型得到确诊。
据介绍,课题组在该项研究中共发表SCI论文8篇,国家级核心期刊14篇;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4名。这项成果日前获得2010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衣晓峰 张好诚)
《科学时报》 (2011-2-18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保守的前提是拥有。不曾拥有,保守于何?
“保守”一词,声誉不佳,人们往往归之于贬义词之列。《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维持原状,不求进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多指思想)。”《汉语大词典》:“谓维持旧状态,不求改变或改进。”如果从字义学的角度分析“保守”一词,或可获得些许新识;若再以这些“新识”为视点,则有希望看到一些新的景观。
《国语·周语下》说:“膺保明德,以佐王室。”三国时代东吴史家韦昭(204~273年)注:“保,持也。”《说文解字·手部》:“持,握也。”东汉学者高诱释:“持,犹守。”明代学者梅膺祚《字书》云:“守,执守。”《说文》:“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1735~1815年)《说文解字注》改为:“从宀,寺府之事也;从寸,法度也。”今人徐中舒(1898~1991年)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对“保”的解释是:“从人从子,象人负子之形。”归并今人徐中舒对“保”的阐释,以及东汉许慎和清代段玉裁对“守”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保守”一词的含意实为:拥有且以“法度”事之。倘此释正确,则“保守”乃非贬义之词矣。
基于“保守”的上述诠释易知,保守的前提是拥有。不曾拥有,保守于何?必是先拥有,后保守。在日常生活中,年长者显得较为保守,因为他们较年轻人有更多的拥有。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80岁的人能够倒过来再活一次的话,则几乎人人可以成为伟人。因为他们没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训实为经验之一种。经验多了,自然拥有的也就多了;拥有的多了,自然也就显得保守了。昭昭此理,尽人皆知。
以保守新义观之,学术必是保守的。林林总总的学术流派,都是保守的结果与表征。置身于不同学术圈中的学者,总在以本流派的视角看世界,论问题。于是乎,面对同一块石头的下落现象,亚里士多德看到的是“石块趋于它的自然位置”,伽利略看到的是“石块与天体一样作圆周运动”,牛顿看到的是“石块在引力作用下直线下落”,爱因斯坦看到的是“石块在引力场中沿黎曼几何空间走最短路径”。于是乎,对于同样的事物,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给予了不同的名称,编织了一张张各具特色的概念之网,并力求将看到或想到的事物一网打尽。显见,越是学术大家,必然越显保守——表明他们较常人拥有的更多,且会越发明显地以自己特有的“法度”格事物,观世界,析事理。
与保守近义的词语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萧规曹随、照章办事、蹈常袭故等。在科学研究中,继承的过程是“拥有”的过程——保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以法度事之”的过程——守也。诸学科中形形色色的定理、定律、原理等,都是析情理事的“法度”,都应该保而守之。“民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之所以每每不为科班出身的学者们所看重,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民间科学家”对相关的定理、定律和原理等的保守不足。在科学常规时期,萧规曹随,照章办事,是必须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蹈常袭故”。
保守度与经历、经验相关联。经历短,经验少,保守度则低;反之,保守度则高。有研究者通过比较后得出,业已实现现代化的英国、以色列、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人,都较正在现代化征途上奋力前行的中国人,在整体上显得保守些。这与日常生活中,就整体上而言,过来人总较“正在进行时”中的年轻人显得保守些是同样的道理。
保守是创新之基。因为保守意味着继承、拥有,而继承和拥有后才会有创新。不谈继承,未曾保守,但说创新,实无异于隔靴搔痒,骑车登月。比如,在教改的声浪中,有几人谈到了该“保守”的内容或已有做法呢?!没有保守就没有稳定。生物学中的遗传就是一种保守,而变异则是遗传基础之上的变异。即使地质学史上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也绝非平地一声雷事件。
《增广贤文》有言:“人各有心,心各有见。”有且度以法,保守新义华。波粒争辩际,创见披彩霞。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11-2-18 A3 周末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她于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1982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她曾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此外,张弥曼还先后担任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以及科技部科研道德委员会的委员。
她长期从事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质疑了传统学说,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重视。她对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古今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据此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独特见解,在学术上和生产实践上均颇有价值。近年来,她又致力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中、晚期鱼类化石的研究,给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以重要的启迪。
瑞典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73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院之一。其院士一般包括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社会与人文科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同时也包括对科学做出突出服务贡献的人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该学院目前包括大约420名瑞典院士和175名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每年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还负责评选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大奖。
张弥曼院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之一,2006年,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报道她的文章:《她迷上了化石》。该文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张弥曼的两个突出特点:对学生和年轻同事的无私帮助和提携;治学严谨,有八分证据只说七分话。2010年,张弥曼的国外同行们,为了表彰她在古鱼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编辑了《鱼类化石的形态、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分布:张弥曼贺献专集》一书,由德国慕尼黑法伊尔出版社出版发行。《自然》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Henry Gee) 博士在“前言”中指出:“那些最受尊敬和仰慕的科学家们,往往是慈祥和蔼、深藏若虚的……张弥曼即是其中之一,我(学生时代)的印象是,她是一位和善的淑女,跟我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的野外考察,总是饶有兴趣地倾听我们一派学生腔的叽叽喳喳,而她自己却不显山不露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她只不过是又一位古生物学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给予温情地鼓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当今,“大科学”已成为科学技术制度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科学技术的国家化是“大科学”的一个基本层面,世界各国皆不遗余力地对本国的科学研发活动注入巨资。在“国家科学”大力发展的同时,超国家层面或跨国层面的科学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欧洲层面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正是这种超国家或跨国层面科学形式的典型代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后简称CERN)作为欧洲层面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之始端,体现了这一开放的、制度化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进程。
作者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对CERN创建初期核心成员进行了群体志分析,借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特征、理念、结构以及CERN在当时的运行方式,并据此解析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质,认为CERN容纳了不同的科学研究传统且极大地促进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它的产生、存续和发展,为欧盟乃至世界科学在未来的制度化揭示了方向、提供了范例 [高洁、袁江洋2009]。本文则主要关注CERN运行之初二十年(1954-1974年)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CERN的管理层为了制衡各国国家科研活动与欧洲层面科研活动、解决CERN内外科学家融合进行的机构改革。作者希望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CERN的论文合著情况,进而通过个案分析,描述机构改革中形成的大型科学联合体的组织特点,判断CERN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是否发挥了实质作用,是否实现了欧洲各国科学联合的宗旨。
一 实验室运作初始:两种层面的科学之间的博弈
自第一个大型仪器——600MeV同步回旋加速器(后简称SC)建成后,CERN的实验步入正轨。SC并不是当时同类型仪器中最先进的设备,所以利用这台加速器的CERN内部科学家较多,来自欧洲其他科研机构及大学科学家组成的实验小组(Truck Teams)[①]较少,各个小组不存在如何分配实验时间的冲突。但随着28Gev质子同步加速器(后简称PS)建成,各国科学家趋之若鹜,这对CERN以前的实验安排提出了巨大挑战。根据CERN以往的规定,允许各国科学家自己携带相关设备在规定时间内做实验。现在如果要在新的PS上做实验,必须安装泡室(Bubble Chamber)。这种泡室体积庞大,安装和日常维护都需要很大的人力和财力。CERN在PS建成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制作泡室,于是英国和法国科学家决定先利用本国的科研经费建成泡室并运往CERN所在地安装使用,而在两国泡室如何安装、运输和使用的问题上,CERN各参与国产生了很大分歧。
1. 英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7年4月,英国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DSIR)第一次商讨在CERN做实验要用的大型泡室,并于1958年12月拿出了可行性方案。1959年1月,CERN根据英国提交的可行性方案,表达了CERN对于泡室使用的基本原则:鉴于泡室占地面积大、日常维护复杂且耗资多的特点,它不能仅作为一国的实验设备,而应是各参与国共享的仪器。CERN管理层的构想是:泡室的日常运转由英国工程师来负责,实验计划则由CERN来决定,实验小组中也应该包含CERN成员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经过反复协商,戴金(S. A. ff. Dakin)[②]起草了下列协议 [Hermann et al. 1987, p. 438]:
1.应由专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负责泡室日常维护以及与泡室相关的研究工作;
2.凡经泡室的粒子束实验计划都必须以CERN和成员国科学家联合小组的名义提交,其中应该包含英国科学家;
3.原则上,英国科学家享有一项特殊待遇:在分配该泡室中所拍摄的照片时,他们获得其总数的25%。
但是,英国并不觉得这些协议使本国科学家享受到了优待。英方认为,协议中所提到的特殊待遇没有任何诱惑力,英国对CERN的投资比例是25%,得到的照片总数也是25%。因此,CERN应该承担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的费用。经过长达数月的磋商,英国科学家尽快利用PS的渴望占据了上风,英国政府最终出资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
2. 法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9年3月,CERN与法国关于泡室的谈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有两个泡室,一个是(Louis Leprince-Ringuet)带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物理学实验室制作的丙烷泡室(propane chamber),兰盖打算先把丙烷泡室连在国内的同步质子加速器(3GeV proton synchrotron)上,待日内瓦的加速器建成后再将该泡室运往CERN。另一个是在萨克雷(Saclay)制作的氢气泡室(hydrogen chamber),将于1960年完工。
与CERN实验室主任贝克(Cornelis Jan Bakker)商讨法国的泡室使用问题时,兰盖以为会遵循惯例:本国科学家负责实验设备的携带、安装和维护,并自行决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只需要与CERN确认实验时间即可。但CERN却重申了他们与英国科学家协商使用泡室的基本原则:泡室应让所有CERN参与国科学家共同使用,即使法国出资修建了泡室也不能独享。事实上,当时CERN本身也打算建造一个丙烷泡室,并与法国建造丙烷泡室的专家们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此时,CERN和法国丙烷泡室的建造者共同商讨了一个可行性方案:无论哪个丙烷泡室先建好,在泡室里进行的第一批实验都由法国和CERN共同组成的丙烷泡室实验小组来完成。这个方案得到了法国和CERN管理层的一致同意。
当这个可行性方案提交给科学政策委员会(Scientific Policy Committee)审议时,却遭遇到强大阻力。科学政策委员会成员中代表意大利、德国科学家的阿玛尔迪(Edoardo Amaldi)、贝尔纳蒂尼(GilbertoBernardini)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首先,它完全忽略了CERN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大型设备都由各国科学家共享;其次,这一方案无视CERN在选择科学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是能够进行实验的唯一标准。经过几番激烈讨论,CERN最终与法国相互妥协[Hermann et al. 1987, p. 441]:
1.泡室的实验计划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法国科学家和其他对泡室实验感兴趣的科学家共同批准。在泡室进行的第一批实验应由法国科学家领导,并由法国科学家负责泡室的运行工作;
2.以后各成员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到在泡室运行的实验计划中,其中应该包括法国、CERN和其他国家的成员。
与英国不同的是,法国享有可以在泡室进行第一批实验的特权。虽然在后来的讨论中,其他国家的代表都认为既然给予法国一定的优待,英国的泡室使用应该同法国一样,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英国科学家也没有深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韩国釜山加德岛发现的新石器初期的公墓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全球各地发现了许多史前人类,引发了无数的争议。近日,墓穴韩国的文物调研机构“韩国文物研究院”17日表示,该院在釜山加德岛发现一处远古时期公墓,并在该公墓发掘出了26具白骨。据悉,该墓葬历史十分久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据国外媒体报道,该墓葬是在韩国国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公墓中最古老的一处,且规模为“韩国之最”,因此备受学界关注。在该墓葬发掘出的26具白骨并未叠在一起,每具遗体被单独埋葬,这一点证明该墓葬是“公墓”。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从空间安排上看,墓葬与居住空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据此判断,当时的人们已经会把墓地和居住空间分开来设计。这样的推断,将引发考古界业内人士的争议。

  另外,韩国文物研究院方面表示,从埋葬遗体的方法来看,该公墓可能与日本“绳文文化”有关。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史前文明是人类的野蛮历史。近日,研究也发现,14700年前的早期英国人不仅食人,而且还将死人头骨打造成精美的杯子用来喝水—甚至是喝血。


考古学家从位于英国斯默赛特地区的切达格弗洞穴发现了最早的头骨杯子


洞穴中出土的被吃掉的人体遗骸,一部分骨骼用来制成容器

  据国外媒体报道,20多年前,考古学家从位于英国斯默赛特(Somerset)地区的切达 格弗洞穴(Cheddar Gorge cave)发现了三只最早的头骨杯子,即采用人类头骨精制而成的容器。一同出土的还有人类和动物的遗骸。但直到近日,显微镜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科学家精确地 判定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

  据专家分析,头骨杯子可能来自于被征服的敌人的脑袋,也可能是古人保持死者灵魂永生的一种宗教行为。这也可能是“紧急食人”,即在特殊时期因为食物短缺而不得不重新改食人肉这一现象的副产品。

  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和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专家在仔细研究后发现,早期英国人在解剖人体方面达到了惊人的水平。他们先把肌肉和五官小心翼翼地剥离下来,然后再用燧石做成的“刀片”和鹅卵石做成的“锤子”把颅骨打磨成容器。


研究发现早期英国人不但食人,还把头骨做成容器

  更为恶心的是,头骨上切割的痕迹和凹痕显示古人在吃掉他们的人类同伴后不久,就不遗余力地把头部所有的软组织清理干净。然后他们把脸部和下颌骨骼拿掉,再打磨边缘,把剩下的头盖部分做成杯子。考虑到当时的工具条件,这是一件非常艰苦、费时费力的工作,研究人员称。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些受害者的下颌骨被敲碎了,可能是用来吸食骨髓,他们的舌头和面部器官也可能同样被吃掉了。这三只头骨杯子竟然来自两名成年人和一名三岁的儿童,他们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肉做的桌上用品。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圣地亚哥动物园一只新生的小象,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破解非洲象群的语言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7日消息,大象们吼叫的声音是十分高亢的,以前科学家一直认为这便是大象的唯一"语言"。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大象也有低声密语的时候,而这种密语是我们人类无法听到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破解大象“私密”的叫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并听不到这些声音。为了了解更多大象亚音频叫声,圣地亚哥(San Diego)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在8只雌象的颈部安置了高灵敏麦克风和一个GPS跟踪系统。这两种设备能让研究人员将大象发出的声音与其行为相联系,从而获 取其语言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怀孕的母象发出的低沉的声音,让象群中的其他大象开始干活。研究人员还猜测有的声音是让大象们提高警惕,提防食肉动物,还有环绕新生小象以保护它的安全。大象亚音频叫声还能够解释大象们是如何远距离合作,以及制造“浪漫”。


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在分娩前很短的时间内会进行低频交流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母象每四年都会有四天特殊时期,在这个期间母象会发出亚音频求爱的叫声。这种叫声会持续几秒,即使身处茫茫草原两英里之远,公象们也能听到这种叫声。除此之外,大象们还会发出隆隆声与其他大象打秘语。

  这次研究由安德森(Matt Anderson)博士带领的小组独立完成。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些叫声,破解动物之间的秘语。在之前的十周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每周都要花上24小时的时间记录大象的声音,然后再结合对大象行为的观察以及GPS数据来分析出这些声音的含义。该研究队计划建立一个大象声音库作为该研究的一部分。

  由于安德森博士是圣地亚哥动物园行为生物学专家,所以在这方面十分有权威性。他认为,大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表, 并且这个词汇表中内容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这些信息将会帮助研究人员为那些圈养的大象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科学网- 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8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