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2日报道,一封写给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信,在尘封数十年后于近日曝光。根据信中的一些信息显示,卓别林的出身可能和他自传中描述的情况有所出入。这位喜剧大师可能是吉卜赛人的后代,并出生在大篷车中。
喜剧大师卓别林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卓别林1971年收到这封信后,一直把信锁在书桌里。卓别林和最后一任妻子奥娜1977年和1991年先后离世,书桌继由他们的女儿维多利亚保存。
维多利亚让锁匠打开抽屉后发现了这封信。信中写道:“你是否知道,你出生在大篷车里,我也一样。那辆大篷车不错,属于吉卜赛女王,也就是我的姑姑。”信件落款签名是杰克-希尔。希尔告诉卓别林,写这封信不为索取钱财。
12岁(左)和25岁(右)的查理-卓别林
而卓别林在收到这封信之前,曾在自传中写道,他1889年4月16日出生在伦敦。《每日邮报》猜测,卓别林在世时,特别是在1910年移居美国后,觉得承认是吉卜赛人后代会有些不光彩,所以就以伦敦人自居。
吉卜赛人常用的旅行马车
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卓别林年幼时父母离异,不久父亲去世,母亲患上精神病。卓别林曾在孤儿院生活,在街上流浪,做各种零工。卓别林一些亲属现在住在瑞士蒙特勒,而一些亲属相信希尔信中所写内容是属实的。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2日消息,随着时代的进步,军事科技业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近日,科学家研制的世界第一种“反激光器”,它能够完全消除激光束。
科学家最新研制世界第一种“反激光器”,它能够完全消除激光束
据国外媒体报道,反激光器能够俘获入射激光束,并迫使激光束在周围反弹直到激光能量被吸收。该装置并非用于军事领域,目前计算机专家计划利用该装置制造新一代运行速度更快的光学计算机。
不过,该装置能够消除激光束,却并不能吸收包含在激光束中的能量,相反,它能够将激光能量转变为热量,这意味着遭受激光武器攻击的士兵使用该装置后仍会出现严重的身体烧伤。
反激光器能将激光能量转变为热量
反激光器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工程学院斯通(Douglas Stone)教授研制的,他于去年首次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反激光器概念。但当时他的同行都对反激光器概念当作儿戏,称这项技术促使激光技术“向后发展”。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激光器能够产生相干光,也就是一束具有相同频率、振幅和波形的光子流。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研制出了相干光全吸收器,它是一块可捕捉和驱散预定 波长相干光的硅晶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激光器生成了相干光,那么相干光全吸收器便可完全吸收这些相干光,因而也消除了可能产生热量的光能。
另外,耶鲁大学研究小组认为,这种反激光器以特殊频率运行,当波长发生变化时使该装置“启动和关闭”。理论上,该激光器可99.999%消除激光,但由于该反激光器和硅晶圆的局限性,实际上消除99.4%的激光。
目前。该装置唯一的问题是并不能阻止激光武器带来的损害,斯通教授说:“激光能量将以热量形式驱散。因此,如果某人被激光武器灼伤,该反激光器并不能阻止被灼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马林-索尔贾西(Marin Soljacic)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称,这是一项非常新颖、令人惊奇的装置。
随着新一代计算机着眼于使用光学元件代替电子元件,反激光器能提供至关重要的光学转换,使计算机运行得更快。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2日消息,狗是人类的朋友,一直以来都与人相处得十分融洽。近日,科学家研究发现狗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比想象中更为亲密,彼此之间可相互影响情感。
科学家研究发现狗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比想象中更为亲密
据国外媒体报道,狗已经具备了某些与人相似的社交技巧。其中一些甚至连人类近亲的黑猩猩都无法学会。葡萄牙波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Porto)的席尔瓦(Karine Silva)博士表示,当主人悲伤的时候,身旁的小狗也会显得很沮丧,这种行为被称为情绪感染。很少有动物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狗却有这样的技能。研究显示,狗的沮丧表现类似人类小孩,它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自己的沮丧。其实,这并非真的难受,而是一种同情性的关心。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狗是从狼中演化出来的新种群,人类与驯服的狼相处了几代后,它们便沾染上了同情心等与人类类似的情感。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训练狗的能力,譬如放牧,帮助残疾人等,这让狗拥有了更复杂的情感。
其实人与狗的特殊关系是双向的。人类在宠物死后,也会像失去亲人或朋友一样难受。据宠物保险机构(The Co-operative Pet Insuranc)调查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宠物狗的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像是失去了一个家人。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宠物狗的离去类似一个亲密好友的死亡。
虽然科学家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人与狗的这种特殊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所蕴含的心理特征还有待研究考证。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2日消息,大部分人都认为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在几千年之久的时间里慢慢进行一些改变。但在一种大西洋小鳕(Atlantic tomcod)鱼类的身上,这个过程却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些生活在纽约和新泽西州间的哈德逊河中的大西洋小鳕,由于数十年来受到河道中排放的毒性污染物影响,在短短几十年年内就进化出了抗药性,可以将毒素保存在脂肪中而不会对自身造成损害。科学家认为,虽然一般来讲长期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这也是一个污染驱动进化的典型例子。
污染驱动进化:大西洋小鳕迅速进化出抵抗毒化物的能力
进行该项研究的纽约大学医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艾萨克-沃金(Isaac Wirgin)博士表示,这些非常迅速的变化显然不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这种情况或许同一些昆虫对某些杀虫剂产生一定抵抗力,或者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类似。
沃金博士说:“这是一个脊椎动物对外界影响产生抵抗机制的实例。”对于产生抵抗力的鱼类,研究人员发现其主要的变化发生在芳香烃受体基因(AHR2)上,这种基因能够制造释放体内受污染毒素的蛋白质来保护自体不受损害。通常来讲天然的AHR2很容易与污染物联结,转变为对宿主动物有害的有毒基因。而在发生变异后的变体,却很不易与污染物发生作用,据研究人员介绍,变异后的变体基因抵抗污染物的联结能力达到未变异前的5倍之多。
据了解,哈德逊河的污染可以追溯至1947年,直至30年前才被禁止,河边的通用电气公司向河中排放了大量的多氯联苯(PCBs),其影响至今仍没有消除。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大西洋小鳕约能生长到10英寸(约25.4厘米),主要生活在河流当中,尽管不是一种会受商业捕捞成为食品的鱼类,但其是一些大鱼的掠食目标。所以沃金博士担心,那些吃掉含有毒化物质大西洋小鳕的大鱼,最终可能会被人类所食用从而造成危害。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美国和法国科学家近日提出,在寻找外星人之前,人类应该首先测试自己的语言让地球人都能理解。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网站,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他们对候选消息的解码结果以确保这些消息能够被理解。
美国堪萨斯大学物理学家迪米特拉-安特里等三位外星智能搜寻专家近日在《太空政策》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这一建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行星科学家迈克尔-布斯奇表示,“如果你准备与外星人进行对话,那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你最好能够拥有让人可理解的东西。”布斯奇此前曾经尝试设计过一种理想中的外星人明信片,但他并没有参与安特里等人最新研究。
在过去50年中,人类的“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一直在尝试发现外星文明,但该计划仍然主要是依赖于现有天文学观测数据。安特里等科学家们认为,此前发出的一些消息,都太过复杂,而且往往以人类为中心,即使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甚至都可能无法理解这些消息。安特里表示,“先不要考虑发送消息到遥远的星球上,仅仅在地球上,如果我在Mac机上生成一个演示稿,可能在另一台Windows机器上都无法打开。”
人类发送出去的第一批消息就是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阿雷西博消息包括了一幅低分辨率的人类图片,数字1到10,以及用于传输这个消息的射电望远镜的图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法国国际空间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朱莉娅-德玛琳斯表示,“本质上讲,这种消息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它很酷,但不是一种真正定向的消息。”
此后的四组消息分别是1999年和2003年的“宇宙呼唤”、2001年的“青少年消息”和2008年的“来自地球的消息”。这些广播消息传向更近的星球,距离地球大约20到69光年之间,人类有希望能够回收任何听到这些消息的外星人的反馈。这些消息主要包含了由公众提交的经典音乐、照片和绘画,体现了凡人情感价值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甚至可能连眼睛和耳朵都没有的外星人来说,这些消息可能毫无价值。
为了提高外星人听到我们人类消息的机会,安特里、德玛琳斯以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雅各布-哈克-米斯拉等人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来书写“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中发送的消息。米斯拉表示,“我们的论文实际上是在呼吁一种团结合作,共同思考如何向外星人发送消息。目前,所有的消息都很乱。如果能够有一个更统一的标准,那将可能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协议应该包括如下主要要素,消息长度(最初应该保持较短)、信号编码方法(二进制可能是最佳选择)、传送方式(无线电或其他方式)、信息内容(数学、科学或人类文化等)。最基本的思想是,消息要简单明了。米斯拉表示,“我们希望消息不要以人类为中心,确保答复能够最容易理解。”
这篇论文仅仅是第一步。三位科学家正在努力邀请各领域科学家、哲学家,准备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共同思考和设计这种协议。一旦规则制定出来,研究团队将建立一个网站,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均可提交适合这种协议的消息,并相互为对方解码,看是否能够理解每个人提交的消息内容。科学家们希望今年夏天这个网站能够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
科学家们援用“复仇女神轨道”来解释地球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周期性特征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1日消息,近日,科学家计算出了40000颗低质量M型矮星的运行轨道,发现其中18颗在未来10亿年内可能接近太阳系。虽然与太阳系内星体发生碰撞概率非常低,但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约翰-伯钱斯基(John Bochanski)是这项研究负责人,他说:“M型矮星进入太阳系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但如果一颗M型矮星接近太阳,它将带来彗星雨。”他将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第217届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
另外,伯钱斯基和同事对40000颗M型矮星的轨道进行计算研究,它们是普通类型的红矮星,所有恒星中70%以上是M型矮星。恒星轨道分类计算提供了 径向速度、间距和天体的固有运动数值,研究人员基于以上数据对这些恒星运行轨道进行了未来10亿年预测,起初他们将此作为一项单独性研究,使用恒星作为银河系盘状结构的绘图工具。
研究人员还意识到这些4000颗M型矮星不可能跳跃式地接近太阳系,并足够破坏我们的系内邻居,或许它们以“抛掷”彗星的形式进入太阳系内部。伯钱斯基说:“这就像一把手枪配备着40000颗子弹,让我们拭目以待是否有子弹能够击中目标。”
依据计算结果,研究小组发现18颗M型矮星具有“复仇女神轨道”,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假定的矮恒星可能环绕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这18颗却是随着时间接近太阳,再远离,再次接近。
目前,科学家们援用“复仇女神轨道”来解释地球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周期性特征,“复仇女神轨道”会已一定时间间隔来扰乱奥特星云中彗星的运行轨道,潜在酿成彗星碰撞地球的毁灭性事件。
该研究小组的这项研究推测不确定性较大,尤其是预测未来10亿年之后的事情。这18颗危险的恒星未来与太阳系发出碰撞的概率也非常渺茫。
伯钱斯基表示,目前我们已掌握太阳系50亿年的历史性评估。他认为未来10亿年前可能会有一颗恒星与太阳发生“亲密接触”。虽然这是一项概率较低的天文事件,但是我们通过该研究能预测出可能未来毁灭地球的天文事件。
不过,未来人类可能已可以移居新的星球,借此来躲避灭绝之日的来临。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巨大黑洞可能比之前科学家的预想更小,这项研究将帮助解决关于黑洞如何成长的问题。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巨大黑洞可能比之前科学家的预想更小
几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它们的质量是太阳的数百万倍,甚至数十亿倍,被猜测具有超炽热物质的极端明亮区域环绕并渗透黑洞。然而,星系中心区域的特点是相对较小,过于密集难以清晰观测。尽管数十年以来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它们微小体积所形成的结构和特征却是一个难解谜团。
黑洞位于星系心脏区域
为了更多地理解神秘黑洞,德国哥廷根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沃尔弗拉姆-科拉特施尼(Wolfram Kollatschny)和马提亚-泽特尔(Matthias Zetzl)更近距离地观测从黑洞中释放的光线。
从不同波长范围释放的光线部分可见,而部分人类肉眼却无法观测到。喷射宇宙物质的波长光线常以簇状或者线状结构出现,从中可揭示所研究宇宙物质的成份和活跃性。
研究人员分析来自37个星系的光线,探测哪些范围的光线喷射线存在着相符的变化,这使研究人员能够推断星系中心环绕黑洞区域的气体速度,以及气体产生的波动。
对黑洞进行“称重”
黑洞的直径取决于它的质量,如果它类似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将达到太阳的400万倍。科学家评估其直径大约是1.5亿公里(0.93亿英里),或者其直径大约为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基于这些宇宙物质环绕黑洞的速度,以及与黑洞之间的距离,研究人员使用科学家开普勒1个多世纪前的法则推算出这个巨大黑洞的质量。
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们发现这些黑洞的质量大约比之前所预计的小2-10倍。科拉特施尼称,星系中心区域的进化对于我们星系进化非常重要。(悠悠)
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
近日,美国航天局科学家表示,他们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初期观测数据后认为,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于去年3月发射升空,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至少3年半的任务期内,“开普勒”将通过 观测行星“凌日”现象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中搜寻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截至目前,“开普勒”已观测到1235颗候选行星,其中54颗位于 “宜居带”。
“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在19日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表示,天文学界认为,银河系约有1000亿颗恒星;而他们对 “开普勒”初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在银河系恒星中,至少每两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拥有行星,每200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恒星拥有的行星位于“宜居带”。
博鲁茨基表示,他们得出的银河系行星数量尚属最小估计,因为每颗恒星拥有的行星数量可能不止一颗,而“开普勒”目前无法将其中所有行星都观测到,科学家在分析银河系行星数量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凌日”是指在观测者看来,行星从其母恒星前面经过的现象。比如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水星“凌日”或金星“凌日”,这时人们看到太阳表面上仿佛有个小黑点在缓缓移动。同样,观测其他恒星系统时也会看到“凌日”现象,“开普勒”便是通过这一现象搜寻行星。(任海军)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之前有许多报道曾介绍由于过度捕捞,一些海洋物种面临灭绝的消息,给很多人带来的印象是海洋就快被人类给“捞光”了,但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却表示,世界海洋正在变得“日益拥挤”。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一些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类的小鱼数量增加了超过一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一些原本充当掠食者的如鲨鱼,金枪鱼及鳕鱼的大型鱼类被过度捕捞的结果,天敌的减少使得小型鱼类的数量发生爆炸式增长。
由于掠食性鱼类被大量捕捞,一些小型鱼类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在研究中,国际研究小组分析,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商业捕鱼,其影响是世界范围性的。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研究人员对1880年以来全球超过200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再次证实,过度捕捞已经使得如大西洋鳕鱼,鲑鱼,旗鱼和金枪鱼等掠食性鱼类的生存状况遭到重创。研究人员对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机构表示,单是在过去40年,上述鱼类的数量就锐减达54%。
在这些“掠食者”遭到重创的同时,一些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类的小型鱼数量已经上涨了一倍多。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的威利-克里斯滕森(Villy Christensen)博士说:“过度捕捞造成了一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现象。”人类的滥捕正在影响着全球的食物链,使生态失衡,这将可能带来环境,疾病和其它不可预估的问题。
此外克里斯滕森博士还建议,或许可以鼓励人们多食用沙丁鱼罐头,少食用那些大型掠食性鱼类。因为从历史来看,人类市场在某一时期对于某种食物的喜好对该物种的数量影响极大。也许在控制渔业捕捞作业方式的同时,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目前这种失衡的情况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