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3日消息,1991年就已被发现的冰人奥兹(Oetzi the iceman),至今其真实身份依旧是个谜。即使他只是一具无名尸体,但是他却是研究远古人类的一项重要依据。近日,荷兰两名艺术家将冰人奥兹"当年"的模样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荷兰两名艺术家将冰人奥兹"当年"的模样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荷兰艺术家亚方斯和阿德丽通过3D成像技术和法医学原理模拟出了冰人奥兹的原型
荷兰艺术家亚方斯(Alfons)和阿德丽(Adrie Kennis)通过3D成像技术和法医学原理模拟出了冰人奥兹的原型。据两位艺术家介绍,由于无法确定冰人奥兹的眼睛究竟是何种颜色,他们只能暂用棕色代替。
目前,冰人奥兹原型陈列在意大利蒂罗尔(Tyrol)南部的波尔查诺(Archaeology)历史博物馆,他的干瘪遗骸也被放置在一起一并展出。从照片上看,他的原型很逼真,一点都不象是5000多年前的古人类。
冰人奥兹是考古学家们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冰人奥兹是在1991年9月奥意边境附近的阿尔卑斯山东部发掘出来的,发现者是一对旅游的德国夫妇。旅游中的奥兹峡谷给了他们起名的灵感,于是冰人便被赋予了奥兹之名。
据考古学家介绍,冰人奥兹死于46岁,属于非自然性死亡。研究显示,奥兹或许是死于箭伤,又或许是被锤子敲打致死。不过,大部分的考古专家都认为奥兹是死于箭伤。
据专家推测,奥兹可能是拔出箭头时,弄破了动脉血管,从而造成了大量失血,正巧当时奥兹的心脏病发作,无力阻止血液流失,最终走向了死亡。考古学家表示,也不排除他在拔箭之前因伤口恶化而死。
奥兹或许是死于箭伤
冰人奥兹是考古学家们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当时人类的衣食状况。另外,法医的鉴定结果显示,奥兹的身高大约是1.59米,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并且受肠道疾病的困扰,他的肠部可能含有大量的寄生虫。
冰人奥兹究竟被谁所杀,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奥兹是携带着弓箭和斧头与敌对部落的猎人发生了冲突,由于他年岁已高,最终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只亚马逊树蛙被一条蛇牢牢咬住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在自然界中,到处都充斥着弱肉强食,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捕猎者和猎物之间较量的场景。对于画面中的这只蛇来讲,这显然不是一顿能够轻松咽下的美餐,而对于这只树蛙,这也注定了是它命运的终结。
厄瓜多尔亚马逊盆地中的野性一幕
这个倒霉的两栖动物奋力挣扎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只亚马逊树蛙被一条蛇牢牢咬住,这个倒霉的两栖动物奋力挣扎蹬踏,试图从死神的嘴中逃脱。但这终究是徒劳的争斗,最终它被捕猎者整个吞噬下去。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在厄瓜多尔亚马逊盆地中发生的这野性一幕,被摄影师路易斯-费尔南多-埃斯平(Luis Fernando Espin)用相机清楚的记录了下来。
最终树蛙被捕猎者整个吞噬下去
蛇为了吞下这只树蛙,花了45分钟的时间
路易斯说:“当时我正准备吃午餐,突然看到了这一幕。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搞清楚状况,但很快发现了那是一条蛇咬住了树蛙,树蛙紧紧的抱住蛇挣扎着不被吞下去。我马上拿起了相机拍摄了几张照片,而直到45分钟之后这条蛇还没能完全把这只树蛙吞掉,直到我临走时才完全看不见树蛙的身体。这个场景非常精彩,两个生物之间的战斗就真实的发生在了我的眼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昨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向记者介绍本次全国两会上他将提出的建议,他对我国目前国学教育“虚火过旺”的现象提出看法。
彭富春建议,国学教育必须和现代科学民主的公民教育相适应,而且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要警惕和防止一些人假国学之名宣传封建迷信。
国学教育过热就“会发炎会产生病态”
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火热,彭富春认为,从四点现象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政府在推动,如国家博物馆就在天安门边树立儒学大师孔子的雕像;二是国内很多大学都建立了国学院,开办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教育;三是社会也在普及,许多人都在读国学的启蒙和经典著作;四是媒体也在宣传,中央电视台的热门栏目也在讲国学的基本知识。
彭富春认为,国学热确实有其时代需求。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过去曾经抛弃了很多老祖宗的东西,现在看来,很多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是很好的,甚至比西方社会的东西还要好。这让很多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另外,在当前的社会上,经济层面的追求太多,精神层面的追求确实很少,我们需要国学来弥补,寻找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的支持,是一种精神寻根的需求。
但是,彭富春认为,中国现代化就要搞现代教育,以国学教育取代现代教育的想法值得警惕,“国学不能过热,一热就会膨胀,就会发炎,就会产生病态” 。
“反科学、反民主”的糟粕不能当国学
彭富春说,在目前这股国学热中,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区分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的精华和糟粕。国学确实存在很伟大的思想,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也有许多错误的知识和观点。
第一是“反科学”,彭富春指出,国学中的很多知识是违背一般真理和现代科学常识的。这是因为,国学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的,和现代科学技术相比,许多知识缺少现代实证科学的检验。比如,《弟子规》提倡孝道,“亲有疾 药先尝”,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本身是违背医学常识的。
其次是“反民主”,彭富春认为,现在推崇的国学是以儒学为主,而儒学主要讲究的是孝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孝道治天下。孝道是很好的,但不能破坏正义,不能违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实际上,农业经济时代的孝道,都可以用现代途径来实现,如办好养老院,让社会承担养老责任,而不是将养老矛盾推向家庭。现代社会作为法治社会在更本上是依法治国。
建议政府出面编著国学读本
什么样的国学应该提倡?彭富春认为,标准就是看传统国学是否和这个时代潮流相吻合。比如民主和科学是基本标准,非民主非科学的不能要。
国学中,很多思想能够为现代社会或人类提供启示的,应该保留推崇。如儒家的仁爱,讲亲情,对社会和谐是有帮助作用的;道家的“天人合一”,避免生态的进一步破坏,这是有益的;还有佛教和禅宗里的一些思想,可以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焦虑提供安慰。
彭富春认为,不能不加选择的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这些文本来教育孩子,他建议由政府出面,如教育部负责编著适合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国学读本。
同时,也不要狭隘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而是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选取那些仍然有现代价值的思想,供人品读。除了哲学、宗教层面外,文学层面的诗词歌赋、历史掌故都应该有所涉猎。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
一只海马的标本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了10多年之久,一直无人问津。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拉尔夫·福斯特借助于CT扫描对标本进行了仔细分析,最终发现它属于一个此前科学界未知的海马种群。这只海马身长只有几毫米,与其他所有海马不同的是,它没有背鳍。新种海马被命名为“似非而是”。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随后它便被送到当地一家博物馆。在博物馆,它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06年,拉尔夫·福斯特意识到它并不是一只普通的海马,“我们对这种怪异的小生灵知之甚少,我认为它非常与众不同,于是便开始研究。借助于CT扫描,我获得它骨骼的3D图片。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海马不同于已知的所有海马种群”。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共有大约23万种,科学家认为这一数字还不到全部种类的30%。福斯特表示,之所以选择“似非而是”这个单词命名这种海马,原因在于这种海马较为怪异,与预想中的海马相矛盾。现在,科学家正在搜寻这个海马家族的其他成员。发现这只海马的区域被称之为“中光度区”,但戴水肺的潜水者很难进入这一区域。科学家猜测,在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这种海马可能非常普遍,但这种普遍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除非你能够发现这样的栖息地,否则的话,你很难发现这种海马。
海马专家、韦茅斯海洋生物公园的克里斯·布朗表示:“不幸的是,由于海洋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多物种可能在我们发现前就已经灭绝。海马尤为容易受污染和栖息地丧失影响,此次发现的新种海马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木易)
前不久的人机大战,以计算机沃森的完胜而告终,这让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
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年前—150万年前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年前~5万年前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
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减少的大脑足有网球大小。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这种趋势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为“弗林效应”。
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 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人们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人类这方面的智商发展较快。同样,由于电 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打个比喻: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 软件,现代人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有科学家曾考察了一些土著人的智力情况,很小的孩子就能知道上百种草药的用途和名称。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 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人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这一争论还在继续。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林泉)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例如走路,就可增加人的大脑体积并改善记忆。
走路是一种免费的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过程,对每一个人都切实可行,既简单又直截了当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高级研究员Arthur Kramer 表示:“只是普通的走路,就可以把你的生物钟回拨2年,你就能极大地增进你的记忆和大脑健康”。
据科学家介绍,大脑的海马区在年老时大脑容量会剧烈的下降,每年下降幅度达1%至2%。在脑容量下降的同时,脑细胞萎缩并终止脑细胞间的联络,脑神经递质——脑细胞用于联络的蛋白质也会减少,年龄因素会导致众多变化从而降低记忆和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却能让这种下降的趋势停止,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走路也能“修复大脑”。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120位年龄在50岁至80岁之间、喜欢久坐但仍健康的老人。将他们随机地分为两个组,第一组为锻炼组,每周走路3次,每次 40分钟;而对照组仅进行伸展运动和简单调理。研究人员在分组锻炼之前的六个月及一年后,扫描这些参与者的大脑,对比参与者在一段时间里其大脑各部分尺寸的变化,他们发现相对于伸展运动和调理组,海马区尺寸的减小(接近于老年人口的平均减小程度),“走路锻炼组”的海马区的平均尺寸确实增大了。此外,科学 家还测试了参与者的BDNF蛋白质水平,BDNF水平高与海马区尺寸和记忆增加有关,他们又测试了参与者的空间记忆力,空间及方向方面的记忆,包括航行的能力。
科学家发现随着海马区尺寸的增大,这些老人的空间记忆力得到改善,BDNF水平也提高了。而且最新的数据也表明,锻炼越多越刻苦,对健康和大脑的改善就越多,大脑海马区的尺寸增加也最大。那些尽了更多的力,并运动更多的人的健康倾向更好些,大脑记忆的改善也更大些。
科学家表示,走路是一种免费的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过程,对每一个人都切实可行,既简单又直截了当,建议人们多采取走路这些能自我修复的运动。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这种神奇修复能力的根本原因,但是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走路”的研究,揭开更多的人体自我修复秘密。该项研究结果刊登在2月1日发表的《自然传播》杂志上。(嘟嘟)
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的果蝇神经系统图
科学家利用荧光蛋白“双重大脑彩虹”成像技术描绘出的果蝇大脑
200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实验鼠的神经结构图。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2月27日报道,美国研究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更多的改进,并描绘出果蝇的神经网络,公布的图片相当漂亮。
通过激活神经元中的复合荧光蛋白,科学家们能够绘制出神经网络图,以研究生物的大脑究竟是怎样工作的。美国果蝇学者使用的这种叫做“双重大脑彩虹”的技术要比之前的方法更为直观,它是用更多的颜色对果蝇的神经网络进行标记和描绘。
从照片上来看,果蝇大脑横断面上方的很多神经元都显示得非常清晰。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修改”果蝇的基因来进行更精准的着色标记,这对研究神经元之间究竟如何“通讯”以及未来破解人类大脑的秘密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公布在上周的《自然方法》杂志上。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均衡的饮食习惯和一些适当的健康食品摄入对人体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根据一项研究显示,适量吃一些坚果类食品,由于其中富含的营养及天然抗氧化剂成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风险。
坚果类食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风险
据国外媒体报道,坚果类食物中特别富含一种被称为伽马维生素E(gamma-tocopherol)的抗氧化剂成分,该项研究显示人在食用诸如山核桃等食品后的8小时内这些成分都会发生影响。研究人员对16位男性和女性志愿者进行了分析,他们分别被要求食用山核桃,核桃混合饮品和普通食物,结果发现核桃类食品对于减少人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有着积极的影响。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加利福尼亚洛玛连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的艾拉-(Ella Haddad)。艾拉表示,这些抗氧化剂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并且具有对一些疾病的预防作用。这种保护能够防止比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该项研究的结果已经发表在了美国《营养学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中。
最新的研究证据显示,坚果类食物能够促进健康。核桃帮助降低胆固醇,杏仁和富含硒的巴西坚果能够预防某些癌症。艾拉表示,过去的研究表明山核桃中富含抗氧化素,而这项研究显示了这些抗氧化剂的确能较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并且能通过母乳喂养来对婴儿产生积极作用。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英国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桑拿浴遗迹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日消息,英国威尔特郡著名的“石圈阵”(Marden Henge)一直是考古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近日,英国考古学家在“石圈阵”附近挖掘一座石器时代的寺庙时,意外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桑拿浴遗迹。
据国外媒体报道,桑拿浴遗迹的发现为“石圈阵”再添神秘色彩。据英国遗产学者吉姆介绍,从建筑的平面图上来看,这座建筑几乎完全由一个巨大的炉膛所控制。从炉膛巨大的程度来看,这里应当不是起居、做饭的场所。或许是当时的人们的"公用澡堂"。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石圈阵位于威尔特郡德维泽斯镇附近,拥有4000年历史。它是英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史前建筑,规模是史前巨石阵的十倍,占地面积达到了10.5公顷,堪比10个足球场大小。
由于该桑拿浴遗迹紧邻艾芬河,这让水有了来源和保证。吉姆认为一旦这座遗迹被证实是用来进行桑拿浴,那么很可能是史前人为在举行仪式之前净化身体而刻意建造的。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