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时报 计红梅报道]5月5日,英特尔公司宣布,自50多年前硅晶体管发明以来,3-D结构的晶体管首次问世。该公司推出的三栅极(Tri-Gate)3-D晶体管设计成功实现了22纳米制程技术的突破,从而推翻了摩尔定律即将走到尽头的判断。
据英特尔技术与制造事业部亚洲区发言人柯必杰介绍,这款3-D三栅极晶体管代表着从2-D平面晶体管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为摩尔定律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表示,要在22纳米制程时代延续摩尔定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通过采用3-D结构,英特尔终于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对于22纳米三栅极晶体管的大小,他举了两个形象的例子:一个针头上就可以容纳超过1亿个22纳米三栅极晶体管;而要想用肉眼看到它,人们必须把一块芯片放大到比房子还大。
对于这项成果,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的评价是:“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已经看到晶体管尺寸缩小所面临的极限。今天这种在基本结构层面上的改变,是一种真正革命性的突破,它能够让摩尔定律以及创新的历史步伐继续保持活力。”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与3-D三栅极晶体管相比,传统“扁平”的2-D平面栅极被从硅基体垂直竖起的3-D硅鳍状物所代替。鳍状物的每一面都安装了一个栅极,而不是像2-D平面晶体管那样,只在顶部有一个栅极。更多的控制可以使晶体管在“开”的状态下让尽可能多的电流通过,而在“关”的状态下尽可能让电流接近零,同时还能在两种状态之间迅速切换。
据悉,与之前的32纳米平面晶体管相比,22纳米3-D三栅极晶体管在低电压下可将性能提高37%,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电量消耗将减少50%,而其造价仅提高2%~3%。
当天,英特尔还向记者展示了全球首个研发代号为Ivy Bridge的22纳米微处理器。这款处理器的适用范围可小到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式设备,大到台式机、服务器等大型设备。据悉,基于Ivy Bridge的英特尔酷睿系列处理器将是首批采用3-D三栅极晶体管进行批量生产的芯片。Ivy Bridge预计将在年底前投入批量生产。
柯必杰还向《科学时报》记者透露,下一步英特尔将着力突破14纳米制程技术,届时,有可能继续采用3-D结构的设计,也有可能再度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科学时报》 (2011-05-06 A1 要闻)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身长超过5厘米的大蚂蚁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6日消息,近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史前时代,体型较之现代蚂蚁如同“怪兽”般,身长超过5厘米的大蚂蚁化石。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将这种蚂蚁命名为“Titanomyrma lubei”,生活在距今约5千万年前,大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蜂鸟。这种生物的化石被发现在美国怀俄明州,成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蚁类物种之一。


这种蚂蚁大小差不多相当于蜂鸟

  这种体型巨大的蚂蚁生活在炎热气候的地区,与之前曾在怀特岛和德国发现的蚁类来自同一时期,并且非常相似。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Eocene period),当时极地温度要高于现今,并且各大陆版块间彼此距离较近。据此研究人员推断这些蚂蚁当时可能在以上几个地区之间生活或者“迁徙”。


现金常见的大蚂蚁通常不超过1.6厘米

  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布鲁斯-阿奇博尔德(Bruce Archibald)博士表示,这一发现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体型巨大外在化石上还发现有翅膀的痕迹,但几乎没有其它信息能用来分析其如何生活的情况。研究人员们根据其分布区域,估计这种巨蚁或许是当时在欧洲和北美之间长途跋涉。

  相关资料:

  始新世(Eocene):始新世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Paleogene)的第二个主要分期,大约开始于5780万年前,终于3660万年前,介于古新世(Paleocene)与渐新世(Oligocene)之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始新世结束于一个被称作大置换的大型生物集群灭绝。此事件可能是一或数颗流星撞击西伯利亚及现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始新世的全球气候或许是新生代中区域变化幅度最小的;从赤道到极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只有今天的一半,而深海洋流则异常温暖。极地地区比现在温暖得多,接近于现今西北太平洋的温度;温带森林已经扩展到了极地地区,同时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则延伸至北纬45°地区。温带地区的气候与现在相比大有不同,而热带地区的气候则可能接近于今世。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月5日在西安开幕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樊代明获颁“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每人获得奖金100万元。
据记者了解,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共收到4家单位推荐的最高成就奖候选人4人,52家单位推荐的参评项目472项。经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陕西省政府批准,决定授予张锦秋院士、樊代明院士“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授予“MG900/2210-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等35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92项科技成果和“1QFYM-100A1型烟草四位一体机改进研发和推广应用”等117项科技成果分获二、三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建筑大师。近50年来,她主持完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唐芙蓉园、西安世园会长安塔等许多优秀建筑作品。其作品集民族精神、时代风貌、科技创新和艺术魅力于一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胃癌的诊断与预防研究、终末期肝病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以及新药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由他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学排名像是悬在中国大学校长头上的一把剑,很多大学校长为了得到体面的学校排名,不得不按照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进行学校建设,导致中国很多大学没有了特色。”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说。
5月4日,在武书连发布的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夺得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这是自1993年《中国大学评价》发布至今浙大首次夺得综合实力冠军。北京大学蝉联亚军,曾经连续14年冠军的清华大学屈居季军。同日,包括大学排行榜等话题在内,针对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许智宏做客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文蕴东师系列讲座”,以《社会转型期大学精神的重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题作了一场报告。
许智宏表示,在担任北大校长时,他对大学排名看得比较淡,他也不赞成大学为追求好排名,刻意改造大学的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科排名更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力,比大学排名更加科学。
此外,许智宏还指出一些高校和老师片面重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没有了活力,很多大学生都戏称PPT为“骗骗他”。
许智宏透露,北京大学仍有很多文科教授拒绝使用PPT,还在使用黑板板书教课,这些教授认为写板书的过程给同学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由于PPT演示的速度非常快,给学生回味的时间太少。他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现代技术的应用无疑促进了大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这与大学的理念是相悖的。”
许智宏表示,大学生在大学不仅仅要学习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国际视野,架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名科学家下降650英尺(198.12米),进入冰岛休眠火山Thrihnukagigur的岩浆房里。
一名科学家下降650英尺(198.12米),进入冰岛休眠火山Thrihnukagigur的岩浆房里。

这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将大大提高他们对火山的了解。
这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将大大提高他们对火山的了解。

这些火山学家正在研究Thrihnukagigur里的一块岩石
这些火山学家正在研究Thrihnukagigur里的一块岩石

一名科研组成员正在沿着岩浆房的主井下降
一名科研组成员正在沿着岩浆房的主井下降

冰岛火山Thrihnukagigur的外部景观,这掩盖了它拥有的神秘地下奇景。
冰岛火山Thrihnukagigur的外部景观,这掩盖了它拥有的神秘地下奇景。

  最近科学家进入到650英尺(198.12米)深的冰岛火山Thrihnukagigur的岩浆房里,这是有史以来科学家首次进入岩浆房。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美图片,显示的是一名探索队员慢慢下降到这座休眠火山的心脏地带的画面。

  Thrihnukagigur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因为它随时都有可能会苏醒过来,人们认为,这座火山在3000年前发生最后一次爆发时,帮助创造了这座被称作冰岛的大西洋岛。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至今已有50年,但是现在才有人进入到地球上唯一一个目前处于安全状态、可以进入探索的岩浆房里。冰岛大学火山研究人员、44岁的弗雷斯顿•斯格蒙德森博士通过这项先驱性探索活动,加深对冰岛最声名狼藉的火山——艾雅法拉(Eyjafjallajokull)火山的认识。去年3月,艾雅法拉火山爆发,导致大量飞机被迫停飞,几十万名乘客滞留机场,这引发全球性混乱。

  斯格蒙德森形容了作为第一位科学家进入岩浆房内部的感受,由于岩浆房四壁上的铁矿石生锈,火山深处呈现神秘怪异的红色。他说:“与自然力量相比,我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火山内部的美丽和安静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火山学家,我觉得我有权亲眼观察一座活火山的内部,进入它的熔岩系统。”他们以前从未探索过的这个地下目的地拥有完全不同的自然特征,斯格蒙德森科研组只需驾车行驶60英里(96.56公里),就能从冰岛首都雷克雅末赶到这里。这个科研组由两名科学家和15名助手组成,其中包括专业登山员,并由一名剧组成员和一名摄影师负责记录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虽然以前有人冒险进入接近地表的火山坑里,但是该探索组去年10月是首次进入一座火山的更深处。

  该科研组利用绳索和金属锚等传统登山工具下降到火山深处后,他们利用金属升降机运送沉重的科研和记录仪器。通过亲自到访岩浆房,科学家会对火山内部有更多了解。斯格蒙德森说:“火山的熔岩系统非常复杂。我们观察一层薄薄的岩层,它受到严重侵蚀,可能在最新的火山爆发中,它有助于形成充满岩浆的熔岩管道。接下来岩浆会被排出,形成我们能够探索的熔岩系统的‘开口部分’。这些通道有2到6英尺(60.96厘米到1.83米)宽。目前我们正在把我们的观测资料与其他火山的进行对比,例如去年爆发的冰岛火山艾雅法拉。”(任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4日消息,肥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与肥胖有关的疾病与日俱增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科学家们表示,拥有一个“啤酒肚”可能会使患上心脏病或者中风的危险加倍增长。


“啤酒肚”可能会使患上心脏病或者中风的危险加倍增长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一项涉及近16,000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腹部堆积的脂肪对于人体健康非常危险。其危害相当于每天吸一包香烟,或者摄入非常高量的胆固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心脏病和一些有关动脉问题的疾病和该位置的脂肪有着密切关系。

  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脂肪堆积在腰部的妇女,要比脂肪堆积在臀部的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对15,923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详密的观察,他们发现,腰部脂肪更多的人,患上及死于该种疾病的概率几乎是其他人的两倍。

  弗朗西斯科-洛佩斯-西门尼斯(Francisco Lopez-Jimenez)博士称,腰部脂肪的堆积具有很明显的代表意义,反映出对胆固醇,血压和血糖明显的影响。而那些其他部位肥胖的患者,比如腿部或者臀部,增加的风险则没有那么明显。

  医生们经常根据人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衡量体重和身高等因素的关系)来评估患上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或许医生们尤其应该注意那些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的患者。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期刊》上。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未来到火星探测可能得防核辐射

  距今1.8亿年前,火星上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冲向天空,前所未有的核爆炸发生了。冲击波、热浪和核辐射席卷整个星球,摧毁了火星表面的所有生物。烟消云散之后,曾经生机勃勃的火星表面变成了一片巨大的荒漠。上述情节并非是科幻影片中的场景,而是俄罗斯太空轨道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约翰-布兰登伯格提出的火星核爆炸假说中的场景。

  核爆炸改变火星地貌

  布兰登伯格表示,火星上可能发生过的核爆炸完全改变了火星的地貌。火星现在是一个干旱的星球,这是因为在巨大核爆炸发生时,所有的水域在瞬间被蒸发,蒸汽被冲击波带出火星大气层,逸散在太空中。火星的大气层也为此变得稀薄。核爆炸的数万年之后,火星慢慢冰冷下来,一些尚未逸散的少量水汽则聚集在高纬度地球,并慢慢在火星的极地冷凝成为冰盖。


火星上可能发生过惊天核爆炸

  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在火星的荒凉沙漠表面,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传统的理论认为,这些石块是风蚀的结果。布兰登伯格表示,这些石块的分布十分密集,而且大小不一,形状很不规则,不像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很像是爆炸的产物。在火星天然核爆炸发生时,一些巨大的岩石和山体也被冲击波撞成碎块,四处分散,造成了如今砾石遍布的火星景观。

  核爆炸还改变了火星的颜色。火星原本不是一个红色的星球,而也像地球一样是一个多彩的星球。而核爆炸将这些色彩都摧毁了,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分散到火星各地,至今还没有衰减完毕,依然有不少高强度射线发出。正是这些高强度的辐射,令从地球上观测到的火星呈现红色的面貌。而在传统的理论中,科学家认为火星的红色源自于火星土壤中高浓度的铁元素。

  火星核爆炸是天然发生的


火星上遍布的砾石可能是爆炸的产物

  布兰登伯格说,自己的火星核爆炸假说可能是错的,但是并非无稽之谈,因为已经有不少科学探测的证据可以支持他的假说。火星的伽马射线地图显示,火星上有几处巨大的红点,显示出那里可能有异乎寻常的辐射。那不可能是一种普通的辐射源,可能是1.8亿年前核爆炸残骸的聚集地。根据探测结果,这些残骸不是普通的放射性物质,而是铀、钍、钚等高辐射性核物质。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要发生核爆炸,需要提炼出高浓度的铀、钚等核物质。火星上那场巨大的核爆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难道火星上也曾进化出可以制造核武器的智慧生物?布兰登伯格认为,火星上的那场核爆炸可能不是由武器引起的,而是自然发生的核爆炸。火星地壳深处可能埋藏着一些高浓度的铀、钍、钚等核物质,它们因地震、火山爆发等原因而相互撞击发生爆炸。


火星上的冰盖可能是核爆炸之后水汽冷凝而成

  根据布兰登伯格的假说,这起自然发生的摧毁火星表面所有生物的核爆炸威力惊人,相当于100万枚百万吨级氢弹。这次核爆炸发生的地点是火星北部的阿西达里亚海,至今那里还能探测到高强度的核辐射。布兰登伯格认为核爆炸可能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核爆炸发生后,产生了大量的中子穿透地壳,引发了火星地壳中的其他核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多次核爆炸。不过,若是那时有人在火星上空观测,就像是发生了一次核爆炸似的。火星上有许多直径几十公里的大坑(也就是环形山),传统的理论认为它们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而布兰登伯格认为部分大坑可能也是核爆炸的发生地。

  地球也可能发生天然核爆炸

  布兰登伯格的更加惊人之语是,所有星球都可能发生天然核爆炸,地球可能在今后某个时期也可能发生。在地球深处的某个角落,可能存在着高浓度的核物质,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们就会被引爆,引发巨大的全球性灾难。随着地质科学和核科学的发展,若是科学家能够找到这些高浓度的天然核物质,不但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而且可以变害为宝,利用这些核物质为人类发电。


火星上的一些大坑可能是核爆炸的发生地

  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计划的科学督导大卫-比迪表示,布兰登伯格的理论十分新颖有趣而且大胆,不过并非异想天开的谬论,因为毕竟他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若是要验证这个假说,就得规划探测器前往火星阿西达里亚海探索的任务。在以后的载人火星探测完成之后,这个假说是否正确就很好判断了。不过,这也为载人火星探测提了个醒,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下,上火星一定要做好防核辐射的准备。(腾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大象孤儿正在泥塘里嬉戏

  在这些大象孤儿的眼中,泥巴不仅可以消暑避热,还是很好的解闷玩具。它们在奔向泥塘时,几乎无法掩饰住兴奋,一头扎进烂泥里开始嬉闹起来。


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生活着不同地区的大象孤儿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肯尼亚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泥塘中,这些大象嬉戏玩耍,看起来如同一个非常幸福的大家庭。40岁的摄影爱好者亚力克塞-提施辰库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旅游时,捕捉到这动人心扉的一幕。


这些大象孤儿在生命最初阶段非常不幸,但现在过得很开心

  他说:“动物园中有很多可爱的小象孤儿正在成长,它们来自肯尼亚不同地区。这个孤儿院每天只向游客开放1小时,但值得一去,因为这些小象非常可爱。工作人员用奶瓶给它们喂奶,吃完午餐后它们开始玩耍。看它们在泥浆里打滚的样子非常有趣,它们相互扭抱,你撞我,我撞你,看起来非常开心。这一刻非常感人,在这段时间里正好可以给它们拍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这只可爱的太平洋乌龟。

  “相亲啦,相亲啦,它是只龟公子,很通人性的,我想为它找个配偶。”昨天上午,家住南京华侨路附近的市民顾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只养了20年的乌龟,很通人性,跟自己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想给它找一个伴。

  顾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一只太平洋乌龟,他养了20年,从一点点大养起,如今,养成了一只大龟。在日常的喂养与交流中,这只乌龟已有点通人性了。比如,顾先生要是出门上班,它会追着一直送到门口,好像是送他上班;而下班到家时,只要在门口的脚步重一点,打开门就会发现,它已爬到门口等候,好像迎接他下班似的。

  “而且它能辨别出我的脚步声,不会出差错,真的很神奇。”顾先生说,这只乌龟小的时候,带着它坐车,居然还晕车。而且见到生人也害怕,吓得躲了起来。而现在不仅不晕车,也不怕人了,对着不喜欢的人,它还会追着咬。而它喜欢的人,也会用嘴咬,但不会让你觉得疼,而是觉得痒。

  此外,这只乌龟还特别爱干净,如果顾先生两天没有给它洗澡,它会以绝食的方式抗议,直到洗完澡,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顾先生说,和这只龟相处久了,越看越喜欢。顾先生告诉记者,这只龟还喜欢在夏天趴在他的脚背上,和他一起,抬头有滋有味地看电视。有时,它还会用小脚乱蹬,好像是在手舞足蹈,像是看懂电视一样。

  “正因为它懂事,我就想给它找个伴,让它多下点蛋,好孵出更聪明的下代来。”顾先生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公共陵园中有一个碑文上刻着“无名小孩”的坟墓,近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这个“无名小孩”的真实身份。他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会激起世界科学界如此长久的兴趣?原来,他就是在“泰坦尼克号”上除杰克外最著名的乘客之一,近百年来,“无名小孩”是所有随“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幼小生命的象征。本世纪初,科学家们曾经做过90年的研究,在DNA技术的帮助下,确定他为13个月大的芬兰儿童埃伊诺-帕努拉。 

  而10年后的今天,最新一期美国《探索》杂志(Discovery)刊文称,之前的结论并不准确,这个“无名小孩”其实是19个月大的西德尼-古德温。 

  报道称,早在2001年,当科学家打开水手们为这个“无名小孩”建造的墓穴时,科学家们对遗体的牙齿进行检测,表明它们属于一名儿童。而后,科学家对“泰坦尼克号”所有6名身份不明的遇难儿童进行排查,并排除了4名年龄较大的儿童,最后剩下两个可能:一个13个月大的芬兰儿童埃伊诺-帕努拉、一个19个月大的英国儿童西德尼-古德温。当年,在多家美国电视频道的资助下,科学家找到了这些婴儿的活着的亲属,进行DNA对比测试。来自芬兰的退休银行职员玛格达被证实是“无名小孩”的亲戚。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沉没时,埃伊诺才13个月大。 

  10年后的今天,最新一期美国《探索》杂志揭开了一个重大发现,当年的研究并不准确,“无名小孩”其实应该是最后两个可能中的另一位,19个月大的儿童西德尼-古德温。报道称,加拿大安大略基因起源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席赖安-帕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牙齿和腕骨之外发现了一双属于这个“无名小孩”的皮鞋,从鞋子的大小来看,“无名小孩”不可能只有13个月大。为了再次确认,研究人员还又一次进行了更精确的DNA测试,而测试结果也与西德尼-古德温更为契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8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