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简化的、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系统,可用于人类多能干细胞的生长,新成果发表在日前在线出版的《自然—方法学》期刊上。新方法很重要, 既可用于标准化来自不同实验室的报告结果,也可最终用于这些细胞的临床应用。
多能干细胞的研究部分属于科学,更多属于艺术,因为它们对培养环境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没有被恰当处置,它们或者会死亡或者失去其“干细胞性”。过去,科学家们的许多工作是努力定义出让干细胞生长的混合培养液的相关成分。
James Thomson和同事报告了对一种干细胞培养液的系统剖析,定义出它的基本成分。在一项辛苦的工作中,他们挑选出液体培养液中的8种关键成分,并在化学上定义出这些成分。他们还定义出表面涂层的成分,指出这些成分既能让培养液长时间高效地培养人类胚胎干细胞,也能长时间高效地培养来自新鲜活组织切片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科学时报 王丹红/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雌性铜色小灰蝶会合拢翅膀避免被不必要雄性注意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在人类社会中,当一名女性被一名男性追求而她根本不感兴趣时,女性会有很多的方法来“回避”,或避免过度引起注意。而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现象在一种蝴蝶的身上也有所体现。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福冈市久留米科技研究院(Kurum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Fukuora)的研究团队发现,当雌性铜色小灰蝶(small copper butterflies)想要避免被不必要的雄性所注意时,它们会合拢自己的翅膀。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在《动物行为学》期刊(journal Ethology)中发表。


雌性铜色小灰蝶一生中只交配一次

  研究项目的领导Jun-Ya Ide表示,研究团队发现铜色小灰蝶在其它蝴蝶飞近时,经常会合拢翅膀,于是决定要对这个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人员用雄性蝴蝶的模型来测试雌性反应,起初它们认为合拢翅膀只是简单的希望避开一些雄性。

  而在细致的研究后发现,当模型靠近那些有过一次交配经历的雌性铜色小灰蝶时,它们会合拢翅膀。而在靠近那些从未有过交配经历的雌性时,它们则会主动的张大翅膀。Jun-Ya Ide表示,这可能是由于雌性铜色小灰蝶不需要更多次的交配,一旦有过一次交配行为后,它们在遇到雄性时就会合拢翅膀来避免自己被“盯上”。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杜克大学张翔(音译)领导的科研团队表示,他们正在使用新颖的超材料,试图研制出一种新式“超材料透镜”,以更好地控制穿过透镜的光线,从而提高无线电力传输的能量和效率。

  超材料在传输无线电力的同时可避免微波或激光造成的干扰。这种超材料制成的透镜被放置于一个电源和一个准备被充电的设备之间,以填补电力传输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空隙。之前研制的超材料透镜只能在小范围内传输微弱的电力,比如为无线射频识别(FRID)设备或近场通讯等提供电力。如果用此方法给手机、大功率的微波炉甚至激光设备充电,就要传输更多电力,但现有的技术可能会让这些设备着火。

  而杜克大学研制的超材料包含一个纤薄的传导回路组成的阵列,传导回路由铜玻璃纤维材料制成,看起来可能就像一套活动百叶窗。新型超材料能让无线电力传输变得更加简单且安全,其制成的透镜会让电能聚焦,使电力更稳定、更集中地通过开放空间而不会发散。

  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副教授雅洛斯拉弗-乌厄竹莫夫表示,这种超材料制成的透镜也有缺陷,那就是要根据需要“量体裁衣”,针对每个设备的情况为其度身打造,因此,科学家们必须花点力气让电源和接收方在同一个频率上,这有点麻烦。但与让几十条电线像蜘蛛网一样遍布房间相比,这还不算令人崩溃。

  超材料自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追捧,在很多领域都可以看到其踪迹。此前,科学家们已经使用超材料制造出了声学双曲透镜,这种透镜有助于将超音波与声纳系统的影像分辨率提升8倍;超材料也被用来阻挡噪音、让不同波长的光线弯曲、让物体隐形等。研制这一新型超材料透镜的杜克大学普莱特工程学院曾首次证明,超材料能被用来制造隐形斗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5月31日电日本科学家发现,雌性红灰蝶会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来避开雄蝶不断的“性骚扰”:它们合上自己的美丽的翅膀。

  据BBC中文网报道,雌性红灰蝶一生中只能交配一次。对于小巧玲珑雌性红灰蝶来说,生命是短暂的,而且一生中只能交配一次。

  日本科学家发现,这种蝴蝶会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来避开雄蝶不断的“性骚扰”:它们合上自己的美丽的翅膀。这些雌蝶合上它们的漂亮翅膀,降低自己的曝光度,避开雄性蝶的注意。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动物行为学杂志》上。

  来自福冈久留米大学的六月亚井(Jun-Ya Ide)负责这项研究。他很早就注意到,当有其他雄蝶飞得很近时,雌蝶就会合上翅膀。

  雄蝶“不断的交配行为”会伤害到这些纤弱的雌蝶。亚井博士认为,雌蝶合上翅膀也许是为了避开雄蝶的“性骚扰”而采取的手段。

  为了激发出雌蝶的反应,他用一种雄蝶的模型来靠近它们。

  亚井博士表示,当我把模型靠近已经交配过的雌蝶时,它们就会合上翅膀。而靠近还没有交配过的雌蝶,它们就不会合上翅膀。

  “所以,我认为当雌蝶不再需要进行更多交配时,它们便会合上翅膀来隐藏自己,”亚井博士说道,而那些处女蝶则会“打开翅膀暴露自己”来表示希望交配。

  他还说,“红灰蝶合上翅膀这样的行为已经进化成一种避免性骚扰的手段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孙四周的推算公式

  注:

  t:时间

  H:哈勃常数

  RO:太阳半径

  ln:自然对数

  M:太阳质量

  G:牛顿万有引力常数

  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玛雅的2012世界末日预言,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恐慌。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昨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孙四周老师,用数学公式向记者演绎了宇宙的未来,按照他的计算,在5000年后,太阳和现在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这些成果出现在孙四周新近出版的专著《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在孙四周老师的身上,数学几乎是个“万能工具”。此前,他曾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为假,并因此而名声大噪。

  有人说世界末日是2012 霍金说大约在200年后

  孙四周说,都错了!

近年来,世界末日论一直是热门话题。随着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热映和持续传播,2012更是被确切地指认为“世界末日”。这一论断和神秘的玛雅预言不谋而合,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公众因此恐慌莫名。

 

  世界各国的不少科学家都投入到“世界末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据媒体报道,有着“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称的英国传奇人物霍金,也曾就此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他出面辟谣说:2012不是世界的末日,我们不必惊慌。宇宙的末日会在大约200年以后到来,因此我们这一辈人是安全的。

  此言一出,无异于火上浇油。把宇宙的寿命向后推延200年,仍然没有卸去人们心头的重压。霍金的良苦用心显然没有起到预想的结果。”孙四周老师表示。

  近日,孙四周出版了《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个人专著。在这本书中,他用5个公理和1个定义,揭示宇宙演化的数学原理。“由此得到的太阳系寿命等的计算结果,符合美国、德国等国科学家的最新预测。”孙四周表示。

  根据孙四周的计算,他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的太阳系现在正处于演化成熟期,相当于人类的30多岁。它仍然在膨胀,但是它很平稳。”

  太阳系的消亡肯定不是在2012年,也不是在这以后200年左右。撇开电影的夸张和艺术化不说,科学大师霍金这次是错定了。”孙四周笃定地说。

  究竟怎样计算宇宙的寿命?

  究竟怎样计算宇宙的寿命?孙四周介绍,科学研究表明,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起点和终点的。我们的宇宙是从很小的一个点开始,扩大而成现在这个规模。最初的宇宙,可以想象成比原子还小。经过膨胀,才有今天的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云、星际空间等等。

  孙四周介绍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推得,宇宙从最初的膨胀到现在,大约用了137亿年。但是,实际的观测资料不断刷新,现在已经有观测到200亿年以外的星云的记录。尽管如此,科学界还是普遍认为时间总有一个起点,就是以宇宙从一个点开始膨胀那一刻为0时刻。

  宇宙的膨胀,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而且有证据表明膨胀在加速。在孙四周的著作《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中,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宇宙在任意时刻的膨胀速度。孙四周介绍,这个公式是他根据相关的公理和定义推证出来的,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任意一个星系从小到大的膨胀过程,从而轻易地计算出星系解体的时间表。

  这样的公式在世界上是第一个,我感到很幸运”,孙四周自豪是自己发现了这个公式,他认为他书中的观点在被实验确认之前,虽然也只是一种假说,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数学公理化体系给出的宇宙假说”,“希望能尽快投入实验,这也是中国人抢占宇宙学研究制高点的一个重大契机。”

  根据计算,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将在350亿年以后开始解体,持续到1100亿年以后太阳本身化为辐射消耗干净。”孙四周介绍。

  600亿年后,地球离太阳而去 

  为了解释他的计算公式,孙四周详细地给记者讲述了诸如逃逸半径、逃逸角速度、外围线速度以及旋转周期等等多个令人头晕的定义,但其据此描绘的宇宙未来变迁图却称得上波澜壮阔,气势非凡。

  根据孙四周的计算,他介绍:“由于膨胀在加速,大约69亿年后,地球已经占据了火星的轨道。除了地球,此外水星占了金星,金星占了地球,火星占了木星、木星占了土星、土星占了天王星、天王星占了海王星,海王星占了冥王星。”

  大约300亿年后,太阳膨胀到现在水星轨道上,但是它并不能灼伤水星。因为水星已经向外漂移到达现在木星的轨道上。此时的地球,已经到达现在海王星的位置上,但是那里不像现在这样寒冷,因为太阳已经向外膨胀了。”

  350亿年以后,太阳系最外围的行星——冥王星,已经从太阳系逃走了。”孙四周颇为形象地描述道:“刚进入21世纪的2006年时,我们人类嫌弃这个个头较小的小弟弟,认为它不配做我们的兄弟。国际天文学家开会,把冥王星开除出‘大行星’行列,称它为‘矮行星’——想起来还真有点舍不得它。350亿年以后,它会漂流到宇宙深空,那里只有绝对的零度(零下273摄氏度)和无边的黑暗……”

  大约400亿年以后,地球已经处于比现在冥王星还远的位置上”,孙四周介绍,“那里寒冷极了。此时的金星处在现在冥王星的位置上,太阳已经膨胀到接近现在金星的位置。”

  根据孙四周的计算,其后,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将相继逃离太阳系,“大约600亿年后,地球和金星全都逃走了,只剩下水星茕茕孑立,在现在冥王星稍外一点的轨道上与太阳相顾无言。它是8大行星中最后的守望者,但它的离去也指日可待。”

  1000亿年后,太阳以“超壮观的焰火告别”

  在所有的行星都逃走后,太阳还有400多亿年的存活期,”孙四周推算,他认为,届时,太阳将作为一颗超级巨星,在宇宙的边缘部分闪耀。它的面积很大,而且还会迅速外扩,厚度变小。

  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将减弱,因为面积增大了,能量损失也更大了,太阳的温度会稍稍变低”,孙四周认为,太阳会有一个逐渐变暗的过程,“先是最外沿撕裂,光芒陡然增大,形成一圈耀眼的光环,这个环就是现在宇宙观测中所看到的‘爱因斯坦环’,随着物质消耗的加快,‘爱因斯坦环’向内收缩,直至消失……”

  这就是太阳的离去过程。它以自身为燃料、以超壮观的焰火晚会,完成与这个宇宙的告别之礼。”孙四周含有诗意地描绘。他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太阳系也不例外,如果要说世界末日,“这个时候才是宇宙的末日”。

  经过计算,我们的太阳系现在正处于演化成熟期,相当于人类的30多岁。它仍然在膨胀,但是它很平稳。平稳到比婴儿的摇篮更舒适更安全。”孙四周介绍。

  他具体解释道:“就算按现在的尺度计算,太阳的直径目前为140万公里。从原先的70万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40万公里,用了69亿年时间。平均每亿年大约10万公里,一年大约0.001公里,即每年大约1厘米。”

  即使在5000年以后,我们的太阳和现在比起来也几乎没什么变化。至于600亿年以后,地球脱离了太阳系,我们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我们现在只能想象,不需担心。”临采访结束,孙四周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其不变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2012,我们会活得很好。”孙四周肯定地表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驯鹿能够看到紫外线帮助自己生存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在童话中,拉动圣诞老人雪橇领头的一只圣诞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红鼻子,能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更好的为圣诞老人领路。而现实中科学家们也发现驯鹿的一个特殊本领,它们能够看到紫外线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存。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们发现,驯鹿能够看到大多数动物都看不到的太阳紫外线,这项本领能够有助它们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据了解,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特殊视力能够让驯鹿及时发现隐藏的肉食动物,比如狼,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领导此项研究的是伦敦大学的格伦-杰弗瑞(Glen Jeffery)教授,他说:“我们发现驯鹿不仅可以看到紫外线,而且能够利用这种本领来寻找食物和发现危险。”几乎所有的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根本无法看到紫外线,人类的眼睛角膜和水晶体会吸收紫外线阻止其接触到视网膜,而这样会导致角膜和水晶体损坏,导致雪盲症的发生。


能看到紫外线使驯鹿能在白茫茫的雪地中更快发现捕食者的踪迹

  人们能够看到的波长大约为400~700nm,而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杰弗瑞教授的研究小组实验结果表明,驯鹿能够看到320~350nm的波长。除了能够减少紫外线伤害避免雪盲症的发生之外,并且在白茫茫的雪地中,动物的尿液和毛皮都能够吸收紫外线,这样一来驯鹿就能够比较容易发现捕食者的存在。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研究的结果已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中。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

  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中,一件30多厘米长的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一个多月前那场隆重的欢迎仪式上,这块看似普通的化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许多闻讯的古生物学家专程赶来庆祝它历经坎坷重回故里,此前它已漂泊海外近50年。

  中苏科考发现颌骨

  据介绍,这块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发现于1956年开始的“中苏科考”。当时的中苏拟定了两国共同进行中亚地区古生物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于1959年春季派出第一支“中苏古生物学考察队”,考察地区包括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西部及宁夏和蒙古人民共和国邻接地区,除中科院派出的科学和行政工作人员外,前苏联科学院方面有17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考察队配备有十二辆适于在戈壁地区通行的汽车、一架进行挖掘用的C-80型掘土机和流动电站及电影队等现代化设备,其中大部分野外装备由前苏联方面提供。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毛儿图地区下白垩统大水沟,科研人员成功采掘到了一批标本,其中就包括这块原巴克龙下颌骨。

  有借无还颌骨流失

  1962年,前苏联科学院古生物所借走了这批未经修复的化石标本,其中就有这块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后曾担任中苏古生物科考苏方队长的罗日斯特文斯基将其命名为“戈壁原巴克龙”。按当时中苏双方协议,化石标本研究完毕后要归还中科院,但由于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不仅中苏科考被迫中断,苏方也未履行协议,导致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最终流失。

  据有关专家介绍,原本这件原巴克龙下颌骨保存在莫斯科的古生物研究博物馆,不幸的是1996年该馆发生失窃事件,包括该化石在内的5件珍贵化石标本一同丢失。而早在1994年,该博物馆便丢失了50余件化石标本,一时间在国际古生物界引起轩然大波。关于化石丢失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可能是觊觎文物价值的盗窃者偷取,也有人怀疑是化石管理者监守自盗,所有证据都表明,珍贵化石的倒卖行为正在发生。

  流失50年辗转回归

  事情的转机缘于日本恐龙漫画家冈田信幸先生,一次他在国际某化石市场巧遇这块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随即出资购买,后经中科院古脊椎所董枝明研究员、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东洋一特别馆长和柴田正辉研究员积极引荐、协调,最终冈田信幸先生同意将该标本无偿回赠给古脊椎所,至此“流亡”海外近半个世纪的原巴克龙下颌骨终于完璧归赵,重新典藏入库。

  董枝明研究员告诉记者,戈壁原巴克龙的头骨没有任何脊冠,前颌骨向腹侧偏斜,牙齿的形态同鸭嘴龙的非常相似,这说明它可能属于一种进步的非鸭嘴龙科的禽龙类,是鸭嘴龙科的原始的姐妹群,这件标本的回归为研究鸭嘴龙类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走私破坏化石价值

  董枝明表示,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化石流失一度严重,辽宁、贵州、甘肃……几乎有化石出土的地方,都存在着流失现象,大部分是走私出去的,从无脊椎动物到鸟类、恐龙都有,可以说现在全世界化石市场上充斥着中国流失出去的化石。

  在古生物学家眼里,化石不仅是一具骨架,出土的地层信息、地质情况,甚至出土的准确地点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信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件化石也许全世界就一件,也许它就是自然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非专业人员的私挖乱采,将科学信息破坏了,这对科学研究是非常大的损失。

  董枝明告诉记者,在国际上有一个不成文但被普遍接受的规定,任何古生物学家不研究走私标本。这就意味着一旦标本被确定为走私品,也就丧失了被研究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中国古动物馆近期将推出“游龙归来”展览,向公众展示这块有着传奇身世的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奋进号”航天冰机开启终极之旅抵达国际空间站,在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终极之旅中,该航天飞机不仅运送了一些高科技装置,还进行了一系列奇特的科学实验,例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实验对象是两个蜘蛛、一群果蝇和无数微小的蛔虫等。

  这些“动物宇航员”并非是宠物或者偷渡者,它们是奋进号航天飞机多项科学实验的重要参与者,一些科学实验是在航天飞机之外执行,而另一些科学实验则是在空间站内部观察长期效应。

  最具影响力的科学项目是叫做“阿尔法磁分光计(AMS)”的大型天体物理学实验,将投资20亿美元的阿尔法磁分光计安装在轨道实验室是奋进号的主要任务。科学家希望这个巨大的仪器能成为一个高精度粒子探测器,揭开宇宙中一些奇特物质的神秘面纱,比如:暗物质和反物质。

  蜘蛛和蛔虫


蜘蛛在零重力环境下如何编织蜘蛛网

  在此期间,国际空间站已开始为期45天的蜘蛛和果蝇太空实验,生物学家开始研究这些节肢动物在零重力环境下的行为特征和发育状况,研究员对蜘蛛如何在零重力环境下编织蜘蛛网颇感兴趣。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前在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的蛔虫后代

  蛔虫将帮助科学家揭开国际空间站光学显微镜的奇特实验想像,研究人员猜测高振动级将影响显微镜的操作,他们将使用该仪器观测蛔虫,以及其它有机生物,察看它们是否会出现此前猜测的结果。

  通过一次偶然的巧合,一些蛔虫用于进行该实验,它们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前进行科学实验的蛔虫后代。据悉,哥伦比亚号在返航地球时失事爆炸,导致7位宇航员丧生。

  另一项著名实验是测试新型自动化导航技术,使航天器更容易地抵达和入坞国际空间站。奋进号航天飞机已装载该系统——猎户相对导航风险消减传感器测试系统(STORRM),这是首次太空测试应用。

  大量的科学实验


宇航员表演“太空飞毯”

  奋进号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的许多科学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或者不久将进行,它们涉及诸多的学科和科学研究对象。其中一项实验是用药签擦拭宇航员皮肤,鼻子和喉咙,从而掌握细菌如何在空间站上栖息,并在将来某个时间导致人体感染。另一项实验则是宇航员将新生细菌放置在轨道实验室,观察它们如何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生存。

  从本质上讲,奋进号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多数实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鼓励青少年对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求知探索。该航天飞机还将一些乐高积木玩具带到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将搭建简单的乐高积木模型,之后使用它们来演示科学概念,向青少年传授太空零重力效应。

  另一项教育实验叫做“测试零重力”,像乐高积木实验一样,该实验在宇航员的指教下向青少年学生们教授了重力和失重状态之间的差别。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称,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的实验涉及范围很广泛,还包括:滴眼药水;在天花板上表演俯卧撑;扳手腕;测试太空飞毯等。

  据悉,此次太空任务是奋进号第25次进入太空,也是它的终极太空之旅,返回地球之后它将与其它航天飞机退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如果你想喝些奶,但又是一位即不爱喝牛奶,也对豆奶也不感兴趣的人,那何不试试驴奶呢?据说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就常用驴奶洗浴,来保持自己细腻柔嫩堪称完美的动人肌肤。


研究者称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

  据国外媒体报道,之前曾有过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的人群来讲,驴奶可能是一种比较好作为替代的高蛋白饮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驴奶就会成为那些关注健康人群绝不会放过的奶制品之一。

  在最新的研究中,意大利科学家给实验用的老鼠们分别喂食牛奶和驴奶作为日常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结果发现那些饮用牛奶的老鼠体重要比正常值偏重,而那些喝驴奶的老鼠重量则较正常。此外饮用驴奶老鼠血液中的脂肪水平也较低。

  研究者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国际肥胖学术讨论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besity)中表示,综合研究结果来看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之前意大利也曾有研究表明,驴奶是牛奶的一个很好替代品,因为一些孩子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旺达正在听“宇宙之音”

  古希腊神话中曾经记载,天体在运行中会发出一种凡人听不到的美妙音乐。然而据美国媒体5月26日报道,一位失明的女天体物理学家就用特殊的方法记录下了“宇宙之音”,让世人听到天体划过天幕时留下的和谐乐章。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旺达•迪亚兹,来自波多黎各,她在波多黎各大学取得了射电天文学的学位。该学科即是研究宇宙发出的各种无线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声音保存下来。

  实际上,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甚至是宇航员都有“听”信号或数据的习惯,因为如果单用眼睛看,未免感觉枯燥,而且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类的耳朵确实能够感受到眼睛忽略掉的一些信息。

  “失明确实会令人沮丧,不过很快你就会感受到其它感官的灵敏,比如触摸和倾听。这时你就会意识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旺达说。

  “仰望”星空时,旺达需要使用专门的无线电望远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之前就赠给旺达这样一台望远镜。这种无线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太阳和木星发出的强大脉冲波,再将其转化为音频储存起来。

  在旺达的个人网站上,网友可以自由收听“宇宙之音”。在人们的印象中,宇宙多是深邃凝重的,然而旺达录下的“宇宙之音”却活泼跳跃,颇有后现代电子音乐的感觉,有些甚至可以用“怪异”来形容。不过就像很多网友说的,这些乐曲“至少还能成调儿,不能算难听”。(梁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4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