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报》网站6月1日报道】题:科学家干扰蚊子嗅觉,为抗击疟疾带来新希望
新一代强效驱蚊剂有望在控制疟疾的斗争中开辟一条新战线,因为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方法能够干扰蚊虫测出人所处位置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发现,有3种化学品能够干扰蚊子感觉到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的能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正是蚊虫用来发现叮咬目标的信号。
预计这一发现将促进研究人员研制出廉价新型驱虫剂,从而预防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传播。这类廉价新型驱虫剂可以喷洒在房间内而不是人身上。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组能够模仿二氧化碳气味的气味分子,可以用来制作将蚊子引开、使它们远离人的诱饵。
蚊子对二氧化碳极为敏感,能够顺着人们在睡觉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找到可以饱餐一顿的地方。蚊子通过下颚须(嘴边一种微小的附器)测出二氧化碳,因为下颚须上有对二氧化碳反应灵敏的气味感受器。
研究小组发现了3组能够影响这些感受器的化学品。第一组可以抑制感受器,从而导致蚊子对二氧化碳的反应灵敏度降低。第二组可以过度刺激感受器,从而导致蚊子失去判断力,感受不到二氧化碳的存在。第三组可以模仿二氧化碳,这样蚊子就不再能够确定真信号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来自诱饵。
在发表于《自然》周刊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测试了这些化学品对冈比亚按蚊(传播疟疾)、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和黄热病)和热带家蚊(传播丝虫病和西尼罗河病毒)等3种蚊子的作用。
结果显示,即便接触导致判断力丧失的化学品时间很短,蚊子也会在几分钟内无法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存在。科学家在跟踪风洞中的蚊子时发现,化学品严重损害了它们发现二氧化碳源的能力。
目前,各种化学品作为驱蚊剂结合使用还不合适,因为这有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相关研究应该会促使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安全替代品。
曾经的罗布泊(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古代罗布泊,西湖是叠加在古东湖上的,而东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中科院遥感所邵芸研究员告诉记者。
邵芸带领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与隐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课题日前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3年多来,课题组共开展了5次野外调查,采集了大量野外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探地雷达的探测验证,充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对干沙层、干燥盐壳层的穿透能力,探测了被埋藏的罗布泊古湖岸线,对罗布泊“大耳朵”的成因之谜提出了新的见解。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历史上,它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物产丰富,景色秀美,养育了众多文明,包括楼兰、米兰、小河等文明,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今天的罗布泊已经彻底干涸,只剩下广袤无边的干涸湖盆,剧烈起伏的盐壳层、风成沉积物和沙漠,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被称为“死亡之海”,地球“旱极”,是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里木盆地的积水积盐中心,其环境演变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呈现神奇的耳朵形状,从此,罗布泊“大耳朵”就因其特殊的形态及成因不明而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邵芸团队通过多源雷达遥感图像解译以及极化雷达特征分析,取得三项重大科学发现:
首先,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大耳朵”形状的罗布泊是由于罗布泊古东湖的西半部分为西湖所覆盖,使得原来圈闭的湖岸线被部分切割和掩盖,因此在遥感图像上能看到古东湖的东半部分,故呈现“耳朵”形状。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能够透视风成沉积层和极端干燥盐壳层的能力,发现了埋藏于西湖湖相沉积物之下的古东湖湖岸线,证实了古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的存在,说明西湖(咸淡水混合)是叠加在古东湖(咸水)之上的。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岸线原来是呈圈闭状态的,而不仅仅是“耳朵”状的。
其次,在野外科学考察中,找到了罗布泊古东湖的北部和西部湖岸线,确认了罗布泊的边界,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原来测量的5350平方公里,初步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
第三,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明暗相间的6个条带。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较强烈的萎缩,湖面快速缩小,盐分快速结晶析出。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的相对较弱的萎缩,湖面缩小,但是过程缓慢,依然有西侧的河水、山上的融雪水,进行一定的补给,故含盐量较低,掺杂着较多的泥沙质沉积物。上述过程重复出现与持续推进,是罗布泊古湖区越来越小的真实记录,说明在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涸的过程中出现了6个期次的湖相沉积环境变迁,代表了至少6个期次的干—湿气候变化,对于干旱地区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看起来就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儿所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航拍图像拍摄于南乔治亚岛,向人们揭示了王企鹅父母们呵护幼仔的非凡场景。这里看起来就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儿所,成千上万的王企鹅本能的保护着小企鹅防止它们被冻死。
据国外媒体报道,王企鹅父母们本能的尽量将幼鸟们集中在一起挤成一团保持体温,帮助它们阻挡来自南大西洋恶劣气候的影响。照片中,褐色区域便是企鹅幼鸟,王企鹅幼鸟们长的和父母并不一样,它们身上长的还是褐色柔和的绒毛。
成千上万的王企鹅本能的保护着小企鹅防止它们被冻死
成年王企鹅身长80至100厘米,体重大约12至14公斤左右,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仅次于帝企鹅。栖息地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这些岛屿主要分布在南极幅合带,是地极冷水和北部温水交汇的地方。
成年王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
王企鹅产卵期从11月开始,在低荒野地上繁殖,每次产卵一枚,大小为7×10cm左右,重约300克,孵化期约为54天。小王企鹅在成长过程中会长出一身褐色的羽毛,还长出一层厚脂肪以保证在未来数月冬季可以保暖。它们在冬季会拥挤在一起,靠父母喂养。小王企鹅通常需要10~13个月才能长大,这使得成年王企鹅只能隔一年才能繁殖。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