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家发现一种学名叫做“中沙锥”的鸟儿堪称动物世界中的长途飞行之王,能够一次性不间断地飞行数千公里,这是首次发现鸟儿具有如此强的长途飞行能力。

  瑞典隆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他们跟踪了一些在北欧和俄罗斯栖息,但迁徙到非洲过冬的“中沙锥”的飞行情况。

  结果发现,这些鸟儿具备不间断超长距离飞行的能力,比如有一只“中沙锥”曾在48小时内飞行约4500公里路程,这种长距离飞行能力已经可以与一些飞机相比。

  研究人员认为,“中沙锥”的长途飞行能力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备长途飞行能力的“中沙锥”,不仅能够躲避迁徙途中的天敌,也能减少因在陌生地区停留感染疾病的机会,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的可能性大增。久而久之,长途飞行能力成为“中沙锥”种群的普遍能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从怀上宝宝的一刻,幸福就伴随着准爸爸妈妈,女性会因怀孕产生不同程度的妊娠反应。而科学家们发现,约有四分之一的准爸爸们也会有类似妊娠反应的感觉——例如突然渴望吃到某些食物和晨吐。


约有四分之一的准爸爸们也会有类似妊娠反应的感觉

  据国外媒体报道,调查发现,在另一半已经怀孕后,有23%准爸爸们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会和另一半有着关联变化。研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变得更加感性、“易哭”、情绪波动较大,恶心甚至幻想自己承受着怀孕的痛苦。此外还有突然改变口味,或是热衷某些怪异食品组合的情况。

  受影响的被调查者中,26%的人有情绪异常波动的情况,10%会出现突然想吃某些东西的感觉,6%在无其他任何相关疾病的情况下感觉恶心,还有3%的人甚至假想自己正在怀孕。专家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男性会陪同伴侣去参加产前培训课程和检查,因为对怀孕知识更加了解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影响。在感觉情绪异常波动的人中,一些人表示自己会少见的在看一些伤感电影的时候不禁流泪,而之前没有过这种情况。

  项目对超过2000名16~65岁的受访者进行了调查。来自多佛(Dover)的32岁受调查者马太-唐宁(Matthew Downing)表示,他的太太在去年怀孕后,他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他说:“我尽可能的参与到太太妊娠生育的生活中去,怀孕是的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我发现自己和太太的情绪变得非常合拍。”

  助产士玛丽-斯提恩(Mary Steen)表示,许多男性都会陪伴侣参加超声检查,在那里他们与孩子首次见面,并且还会参加产前培训课程。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伴侣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感情联系,所以一些准爸爸们更容易惊喜的感觉到对方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也会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雌军舰鸟:“先闻一下再说。”
(图片提供:Sarah Youngren/Wikimedia Commons)
一只雌军舰鸟在一群雄军舰鸟的上空盘旋,后者会立即膨胀起它们像红气球一样的喉囊,借以展示自己的“男子气”,而这只雌军舰鸟最终也会在一只最大、最红的“喉囊”边落下脚来,并且陪伴在它的身边。
但是这种大小与鸡相仿的海鸟却可能会突然甩了自己未来的伴侣,前提是雄鸟闻起来与自己太过相似。
通过分析夏威夷种群的军舰鸟的基因,研究人员发现,雌军舰鸟更喜欢与那些携带了一组名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MHC)标记物的蛋白质的雄军舰鸟交配,后者从遗传学角度来说与前者差异很大,而不论这两只“爱情鸟”是否是亲戚。
鱼类和哺乳动物似乎都能够通过嗅觉区分不同的MHC蛋白质,因此鸟类可能也会这样做,研究人员在5月24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推测,由于MHC蛋白质与免疫响应有关,因此来自父母双方的不同排列的蛋白质将有助于后代避免更多类型的病原体的侵袭,这可比一个漂亮的大喉囊重要得多。
军舰鸟是一种大型热带海鸟,全世界目前已知的有5种,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地区。其捕食时的飞行时速可达40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之一。军舰鸟还会通过骚扰其他带着猎物归来的海鸟获得食物。通过对其他正在飞行的鸟儿进行干扰,它们经常会得到从其他海鸟嘴里掉落下来的食物。(来源:科学时报 赵路)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联社5月26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意大利7名科学家被控过失杀人罪。原因是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在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的地震前,未能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导致超过300人丧生。
科学家们的辩护律师称,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次大地震曾被预报。
意大利媒体援引法官的话称,“拉奎拉地区的民众早在地震发生前6个月就感受到了地面的轻微震动,然而,被告却向当地民众传递了不准确、不完全以及错误的信息,未能对地震的发生提出警告。”
检方还拿出一份2009年3月31日地震专家召开会议时的备忘录。这次会议就是针对当时拉奎拉地区民众担心会发生地震而召开的。根据这份地震前一周公开的备忘录,当时的各位专家认为,拉奎拉地区不太可能发生大地震,虽然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随后,这些地震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打消了人们对地震的担忧,并强调预测地震是不可能的。他们还说,对于拉奎拉这样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来说,连续6个月发生轻微地质活动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意味着就会发生大地震。
另外,检方还引用了当时一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的表态。当被问到拉奎拉地区的居民是否应该待在家中,喝杯红酒的时候,这名专家称:“当然,当然要喝一杯卓林普乐怡诺红葡萄酒。”意大利媒体评价称,这样轻松的表态无异于劝说那些后来的受害者们待在家中。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古城拉奎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城内有很多建造于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古建筑物都在此次大地震中倒塌。地震共造成308人死亡,数千名幸存者不得不在帐篷中生活数月。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为做“性取向与性别知觉”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蔡鹏在网上发帖,招募有同性恋倾向者参与实验。此帖刚传上网即引来众多网友围观热议。
5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蛋蛋网上出现一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嗅觉实验室招募实验参与者》的帖子。帖子称,实验室正在进行一项有关性取向和性别知觉的研究,希望招募数名有同性恋倾向者参与实验。发帖者承诺保密每名参与者的个人资料和信息,研究分3次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将得到120元的酬劳。帖子还对实验参与者提出嗅觉正常等4项要求。
该帖刚传上网即引来众多网友围观。网友“清凉峰”称:“好奇怪啊,为什么要求有同性恋倾向啊?”网友“xuyao930511”说:“哇哇,第一次看到有这样的实验,好神奇啊!”也有网友质疑发帖人炒作,对同性恋倾向者歧视。
25日下午,发帖人蔡鹏表示,发此帖纯粹是为了招募实验者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明天开始进行,目前已有四五人报名,会严格保密参与者隐私。至于更多实验内容,蔡鹏表示为了实验效果不便透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暨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中科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成立揭牌仪式举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数学系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于1958年亲自主持创办并任首任系主任,关肇直、吴文俊、冯康、王元等一大批老科学家曾在此任教,是科大具有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学科。新时期,为更好地推动数学学科发展,中国科大决定在数学系的基础上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同时,在基础局、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数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和中科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科大数学学科的发展迈入新的里程碑,必将为数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动力,拓展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搭建更加坚实的平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用户只要把手对着摄像头,在手掌上就可完成对手机的远程操控。
你能想象有一天你只要用手指在手掌上比划两下就可以操控手机或者遥控器吗?让科学家们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吧!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5月24日报道,德国波茨坦大学的一个设计学院研制出了一款“手掌”触屏手机(iPalm),这种手机的用户可以不用接触真实的手机,只要对着摄像头用手指在手掌上点按与手机按键相对应的部位就可完成所期望的操作。
在试验中,科学家们在用户头顶上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这个摄像头与一个光感器连接。这样整个设备便可感应用户在手掌上的按压动作,而后再将指令传到一部真正的触屏手机上完成相应操作。研制这款新式手机的科学家们在采访多个苹果手机的用户后得出,有68%的人可以不看手机屏幕上的按键进行操作。他们拍摄的一段视频就演示了一名正在看书的女性如何在手掌上操控放在口袋里的苹果手机。这名女性在手掌上对应手机“拒绝”按钮的部位按了一下,便成功地挂断了来电。还有一名对手机按键更加熟悉的用户居然能在手掌上完成编辑短信的指令。

一名女性演示了如何使用“手掌”触屏手机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不仅能够应用在手机上,而且能令遥控装置的操作变得更容易。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帕特里克 博迪斯科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我们会对这台设备进行完善,将摄像机的体积缩小,小到可以将它别在衣服扣子、胸针或挂坠等饰品上。使用iPalm时也就不会(像头顶一台摄像机那样)引人注目了。待用户熟悉了这种‘虚拟手机’的性能之后,无需随身携带实体手机便可对手机进行操作。”

不过,伦敦大学的尼克 布赖恩-金斯认为:“它只适合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进行复杂的操作时如果听不到设备发出的声音反馈,就无从知道自己刚刚开启了设备的哪项功能。”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中科院人事教育局通知,经研究,决定赵宇亮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试用期1年)。
赵宇亮简介
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东京都立大学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4月至2001年3月在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1985年7月就职于中国核动力研究院,1991年升任助理研究员,1989年3月至9月赴日本原子力研究所任STA交流研究员。1996年4月至1999年3月兼任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先端科学研究中心的共同研究员。2000年8月至2001年3月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共同研究员。2001年4月以后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现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在4月份,科学网曾报道过波兰的一只鸽子佩戴“面包项链”被人抓拍的有趣情形。而最近在德国的街头,又有摄影师拍到了类似的景象,难道今年鸽子王国中盛行着佩戴“面包项链”的流行趋势?


德国莱比锡某街道上的一只“拉风”鸽子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次的主角是生活在德国莱比锡某街道上的一只鸽子。这只生活在街头的鸟儿似乎已经找到了一种如何充分利用吃剩下面包的方法,既填饱了肚子,又能时尚一下,还安稳妥当的将下一餐食物来源的问题予以解决,真可谓一箭三雕。

  上个月报道的那只波兰鸽子当时相当郁闷,在用美味的面包填饱肚子后,突然发现头部被牢牢的卡在了面包片的洞中,结果不但无法脱下“装饰物”,也没办法吃到剩下的面包。跟上个月波兰同伴的狼狈状有所不同得是,德国这只鸽子的项链“打造”的就比较宽松,中间的部分已经被当做美餐,只剩下边缘的部分,绝对做得到“进退自如”。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的一名科学家正在展示“试管肉”

  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一名科学家已经致力于“试管肉”的研究长达十年之久,目前,他已经能够用动物细胞在试管中培养出可食用的肉类。

  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生物学家和组织工程师弗拉基米尔•米罗诺夫(Vladimir Mironov)博士称,“试管肉”是使用动物的单细胞在试管中进行培养,这个细胞会分裂为成千上万个新细胞,直到产生肌肉组织,大约几个星期之后就可以长出足量的肉,和市场上的鲜肉没什么不同,甚至比动物身上的肉还要安全。

  米罗诺夫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问题不是还需要多久“试管肉”才能面世,而是他仍然需要后续研究经费的支持。他说,“如果我有一千万美元,预计五到十年后就能投入量产。”

  目前,米罗诺夫已经十分接近自己的目标,但是生产一块肉大约需要花费上万美元。支持者认为,等到实验更加成熟、“试管肉”的成本降低之后,它有望投入量产并走进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也曾在2003年的小说《末世男女》(Oryxand Crake)中有过这种设想,小说中的鸡肉块就是用“试管肉”做成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5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