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透明手机"(科学网-kexue.com)配图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指出,他们研发出了一种透明的锂离子电池,其柔韧性非常好,而且,成本与常规电池相当,有望在消费电子领域“大展拳脚”。
此前,已有几家公司成功制造出部分透明的电子产品,比如数字相框和具有透明键盘的手机。然而,由于电池中关键的活跃材料迄今还无法制造成透明状或用透明材料替代,全透明的电子书阅读器或手机还没问世。现在,斯坦福大学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崔艺(音译)和其研究生杨远(音译)研发出了一款“透明的锂离子电池”,让全透明手机离人们更近了一步。
该透明电池的电极为网格状架构,网格中每条线的宽度约为35微米(人眼的分辨能力介于50到100微米之间,如果材料小于50微米,人眼看来它就是透明的),因为单条线如此细小,光会穿过网络线之间的透明缝隙,整个网眼区域看起来就是透明的。
为制造该透明电池,崔艺和杨远设计出精巧独特的三步过程。首先,他们选定了透明而有弹性的化合物聚二甲硅氧烷(PDMS),替代铜或铝等不透明的常规材料。PDMS非常便宜,但它不导电,为此,他们将PDMS倒进硅模型中制造出了网格状的沟槽,然后让金属薄膜产生的蒸汽飘在沟槽上方,制造出了一个导电层。随后,他们将包含有纳米级有效电极材料的溶液倒入沟槽中制造出了电极。接下来,杨远对一种凝胶电解液进行了改变,使其既做电解液又做分离器。因为普通电池中被用来做分离器的材料都不透明,因此,这是关键的一步。
通过将新的透明的电解液精确地放置在两个电极之间,崔艺和杨远制造出了一块功能性的透明电池,而且,可以通过添加多层让透明电池体型更大、功能更强。
只要网线能精确地匹配,透明性就能一直保持。光传输测试显示,该电池在可见光中的透明性为62%;三个电池层叠在一起的透明性为60%,而且,整个电池非常柔软。更重要的是,其成本同常规电池一样。
杨远说:“唯一的限制是,这种透明电池的能量密度比普通锂电池低,同镍镉电池差不多。”大多数手提电脑和手机都由锂电池提供电力;镍镉电池主要用于数码相机和其他能量密度较小的设备上。不过,该透明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通过改进材料性能而不断完善。
崔艺已为该电池申请了专利,并乐观地表示, 透明电池对基础研究非常重要;我们也希望同苹果公司合作,让人们在未来能拥有透明的苹果手机。
先驱者10号探测器飞离太阳系效果图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先驱者10号和11号探测器的科学家们似乎解开了困扰了三十年的一个难题,这个神秘的问题被科学家称为“先驱者异常”,即先驱者10和11号探测器出现异常减速现象。而科学家原先认为,这可能是宇宙空间中某种未知的物理现象或引力场作用的原因。然而,根据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先驱者10/11号探测器上放射性电池异常发热所致。
1972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次年的先驱者11号,主要任务是探索小行星带,木星,土星以及他们的卫星群,这些任务都在几年内就能完成了,而先驱者探测器还是在完成任务后继续向太阳系外飞去,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与探测器进行无线电联系,并接收探测器沿途发现的数据。在1980年,天文学家约翰安德森完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算法,使得后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可以使用探测器的无线电数据来研究太阳系外围的引力影响。
但它似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或者说,约翰安德森注意到利用这种算法可以预测到在多普勒频移之间存在极小的差异。而来自先驱者探测器的无线电信号显示也证实了这个差异。这个数值上差异大约是重力加速度的100亿分之一倍,数量级在-10次方。这个极为微小的差异,使得科学家们在随后的几十年内不断地提出各种解释,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在如此远的宇宙空间内,引力的性质可能存在微小的变化,因此需要修正我们的引力理论才能找出答案。
但直到过去几年的中,科学家才发现先驱者探测器上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最有可能是罪魁祸首。具体的说,探测器上的同位素热电机产生电能的同时,也将其余的热量辐射到宇宙空间中,而辐射量的不均匀性,会导致在探测器周围的某个方向上的热量比其他方向的上多。当科学家得出在猜想后,就要进行详细的计算,以验证在种辐射量得不均匀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有5%的辐射差异,就可能导致“先驱者异常”的现象发生。
来自加拿大的一名程序员尤托特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斯拉瓦共同在2010年的4月将这个想法写成书面材料。但是,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部分科学家认为:如果在异常是由于探测器的热辐射量所造成的,那么在异常将随着同位素电机中钚的衰变而逐渐消失。而且这个问题喷气推进实验室也曾考虑过,早前关于热辐射量的科学家表示计算结果并非如此。
然而,在去年,意大利研究人员洛伦佐发表了一篇论文,主要论述的是“先驱者异常”现象并不是由行星的引力或者引力在大尺度宇宙空间中表现出未知的特性所致。洛伦佐详细研究了先驱者探测器路线上三个海王星卫星的轨道参数,分别是海卫一(Triton),海卫八(Proteus)和海卫二(Nereid),其中海卫一的质量最大。结果显示:轨道参数没有显示出类似的扰动。在2011年4月,葡萄牙科学家费德里科与其同事里斯本核研究所等离子体实验室中,使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先前的热计算模型存在错误,也就是说,探测器同位素电机在探测器周围贡献的热辐射量的公式存在问题。
具体来说,费德里科在重新考虑并设计了相关模型后认为:热辐射量的问题不仅仅是放射性同位素电机产生,虽然说这部分辐射量是较大的一部分,但是,也应该在考虑这些热辐射量作用在探测器外部各个结构上所产生反射作用,也就是说,探测器外部结构所反射的微小热辐射量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斯瓦拉和其他同事对先驱者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记录进行搜索分析,新的报告认为:先驱者探测器存在的异常减速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
更有趣的是,目前所有的分析进展似乎与十几年前分析方向相反,过去的分析方向一直认为是引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目前的结果还发现:这个减速的量化指标与钚-238的衰变指数相当,而钚-238也正是探测器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料。所以,喷气推进实验室最新的结论认为:困扰任务小组将近30年的“先驱者异常减速”现象则是由放射性同位素电机产生的探测器周围空间辐射各向异性所造成的。目前正在提交美国宇航局进行最后的审定。(Everett/编译)
超薄材料石墨烯,可用于制造速度超快的电子元件
科学网(kexue.com)讯 新一代电脑和智能手机要如何升级,才能运行得更快?英国科学家现在可以告诉你,如果用世上最薄物质石墨烯来制造,便可以制出"超快"电子产品。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诺沃肖洛夫和海姆,在2004年发现仅为单一层碳原子的石墨烯,并凭有关研究夺得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二人把石墨烯置于真空,以观察电子流动速度。
石墨烯是立基于石墨的化合物,比刚相比更轻、更坚固并且更柔软
在真空下,电子只可通过石墨烯,无别处可流。结果发现,电子在石墨烯中流动性很大,传送速度达每秒1,000公里,较现时用来制造电脑晶片的矽快30倍,某程度上快如光子。研究结果刊于《自然物理》期刊。
石墨烯早于1947年被认定为假设性物质,多年来科学家都认为它不可能分隔出来,指如此薄的晶体会不稳定。但是,诺沃肖洛夫和海姆某天用胶纸把石墨(铅笔的铅)上的碳一层一层黏走,成功剩下仅一层原子厚的石墨薄片,即石墨烯。石墨烯具有传电极快,导电性和导热性高的特性,而且十分坚硬。所以要想使电脑和手机进一步升级,运行更快的话,指日可待。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圆环内图片均为CT扫描所得影像。
如果没有CT,研究化石必须损坏化石
想解开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谜题,化石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对科学家来说,挖掘到化石之后,重建生物外部形态固然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化石内部的结构,进而分析它们在“生命树”中的位置。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说:“比如我们发掘到远古鸟类头骨的化石,不仅仅是要重建这种鸟的外观,更要搞清楚头骨内部的结构,然后与其他相关发现进行比较,看看这种鸟类处在进化的什么阶段。”
以前,为了研究化石内部的结构,科学家们不得不将好容易挖掘到的化石一层层磨掉,就好比把一个球分解成一个个平面圆。“每磨掉一层就画张图,然后根据绘图重建化石内部的情况。”朱敏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层要分得很薄。”
这也就是说,在化石的研究过程中不得不“损坏”化石。好不容易挖出有价值的化石,却要亲手“毁掉”;而且这些化石很可能是难再得到的珍品甚或孤品——这对任何一个从事古生物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左右为难的折磨。
一次CT,清晰了解化石内部的三维结构
如今,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225kV—3D—微分辨率ICT、450kV—通用型ICT——两台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CT机落户中科院古脊椎所。两台机器一大一小,小的是微分辨率机器,能检测0.5—1厘米的鱼化石的脑部;大的是通用型,能放得下一个恐龙的头骨(约80厘米)。
这两台机器可以用于对不同大小的脊椎动物和人类化石、现生生物和其他古生物化石等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大家都知道医院的CT机,简单地说,这就是给化石做CT的机器。应用这两台机器,我们再也不用破坏化石了。”中科院高能所负责硬件系统的研制,石戎坚研究员介绍说,把化石放在机器里,科学家们几乎可以实时看到化石内部的三维结构。
就硬件系统而言,主要难点在于如何控制射线能量,既要能穿透坚硬的固体,也要达到应有的精度。石戎坚说:“根据研究的需要,检测小化石的机器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我们研制的微分辨率ICT的空间分辨率达到5微米,密度分辨(相对)达到百分之一,指标可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设备水平。”
就软件系统而言,主要难点在于三维图像重建及后处理。软件系统研发工作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承担,田捷研究员介绍说:“以前的X光扫描,照出来的是一张平面图,而用CT扫描,照出来的则是一幅立体的三维图像。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扫描所获得的数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软件处理成三维图像。”研究人员通过研发,实现了扫描的海量数据处理,可对化石内部复杂结构进行较快速提取和准确分割,达到了高解析度图像的实时三维可视化,同时还提供了三维交互测量、模型定量化分析、虚拟切割等功能。
工业CT技术将在不同领域大放异彩
在两台机器的试运行期间,已经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古脊椎所应用该设备取得了一批优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同类设备的实验数据。目前,设备主要应用于对中小脊椎动物化石的精细器官及内部微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已开展了对牙齿本质釉质结构、早期鱼类脑化石中微小神经通道、古人类颅内膜及脑容量等方向的研究,已发和待发的学术论文已有数篇。
朱敏介绍说,上个世纪末,国外开始尝试用CT研究化石。因为精度、软件等要求,我国一直没有相关设备。“我们只能到澳大利亚或美国等国家给化石‘体检’。”朱敏说,这样做非常不方便,一是有些化石是不能够携带出境的,比如古人类头骨化石;二是这样的合作往往让我们丧失不少知识产权。
这两台机器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古生物研究领域。“这说明我们在工业CT技术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史戎坚说:“这两台机器不仅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配合相应的软件,还可以用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电子科学、工业监测等方面。”
“在电子工业中,可以用于器件的质量控制。”史戎坚举例说:“我们可以对封装后的芯片进行扫描,观察其内部是否有制造缺陷和多余物。”在石油勘探中,可以用这台机器分析岩芯的结构,进而分析该地区储油情况,以及采油的可行性。
《阿凡达》让3D影像变的越来越普遍
科学网(kexue.com)讯 电影《阿凡达》采用3D影像技术之后,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此之后,很多部影片纷纷采用3D效果来吸引影迷到电影院观看。如今,3D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美国科学家却发出警告,使用智能手机观看3D影响将会损害视力,并可能引发头痛。
美国的一家网络杂志《视觉周刊》日前发表了一篇报告指出,长时间观看手提电子装置播放的立体3D短片,或会引致视觉不适、眼部疲劳甚至引发头痛,问题成因或在于双眼的协调能力有限。因为双眼聚焦屏幕时,自我调节的能力远不如影像切换的速度快。
研究人员表示,双眼具有自我调节影响距离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非常快速的转换,在医学上,双眼的这种能力叫做“视觉辐射调节”,但是由于手机和电脑或者其他近距离显示器采用的3D技术导致影响出现在屏幕前,而不是屏幕后,这会让人感到非常的不适应,如果长期观看,可能让双眼受到损害,甚至引发头痛。
美国科学家们警告说:“3D的确让我们观看影片有了更加逼真的效果,但是人们还是尽量避免近距离、长时间的观看的话很容易引起眼睛的不适,所以在观看过3D影像之后,尽量轻柔眼睛,并眺望远方,避免视力受到损害。”
(科学网-kexue.com 卡西西)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苏格兰两只宠物猪在被主人送到西北海岸的一家农场后思家心切,第二天克服重重困难横渡海洋游泳回到了家里。
在水下游泳回家'心切"的小猪。
31岁的杰-戈斯(Jay Goss)在度假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并将之拍摄了下来。据戈斯表示,他开始还以为这两个“浪里白条”是水獭,但是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猪鼻子。这两只恋家的宠物猪分别名叫玛丽和松露,在海中整整游了1500米,上岸的时候它们的身体还有些发抖。
成功"回家"的两只小猪。
宠物猪主人不可思议地说:“我接到电话说它们离开了农场游回了家,我以为这是个笑话,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看到它们两个,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听到周围的人一直在谈论它们,从没有人见过会游泳的猪。”
游泳回家的小猪,因为鸟的对比显得它们非常小。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神秘的冰球直径接近2米
科学网(kexue.com)讯 天上掉冰雹的事情并不稀奇,但是如果天上掉下一个直径近2米的冰球,这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日前,一对捷克夫妇通过Youtube上传了一段视频。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神秘的冰球,很多UFC爱好者纷纷留言,在讨论这是不是外星人给地球人的神秘礼物?
这个冰球是在捷克的米卢维斯(Milovice)森林里被发现的。当时一对捷克夫妇正在森林里前行,突然间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冰球。当时冰球完好无损的躺在那里,只是表面有些融化。两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随后将它上传到了Youtube供广大的网友进行讨论。
对于这个冰球的来历,很多网友进行了猜测,有人认为它酷似北极雪屋,可能是爱斯基摩人的雪屋不幸被飓风刮到了这里,也有人以为它就是个冰雹,甚至打趣的说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雹了。”当然,网友中不乏UFO的狂热粉丝,他们认为这是外星人送给地球人的神秘礼物。
随后有捷克媒体采访了当地的农夫,这位名叫布罗斯基的农夫说道:“这真是很神奇,我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除非是用直升机把它给托运过来,但是我根本没有看到任何直升机从这里经过。”目前,究竟这个神秘的冰球是如何出现的,所有人都在等待科学家们的解释。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操控头发中的特定信号蛋白可操控头发颜色
最近,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发现了白发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渴望看起来永远年轻的我们,可以跟白头发道永别了吗?
操控特定蛋白能阻止头发变白
衰老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白发。现在科学家声称已发现头发变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可能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头发颜色是由毛囊干细胞和颜色生长干细胞,也就是黑色素细胞,共同作用决定的。但现在,科学家们的研究有了最新突破。原来,是一种被称为“Wnt”的信号蛋白在协调两种不同细胞内的色素,通过操控这种信号蛋白,我们是可以操控头发的颜色的。
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素干细胞内的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头发颜色发灰发白。研究团队里的Mayumi Ito教授说,遗传因素通过操控Wnt信号蛋白,能阻止头发变灰变白。现在她的团队也已找到修复老鼠毛发颜色的方法。Ito教授补充说:“毛囊干细胞和黑色素干细胞共同合作,产生头发的颜色,但是否还有别的潜在原因尚不清楚。我们还发现,Wnt对这两种细胞的合作和色素的沉淀必不可少。”
展望:未来或有助治疗黑素瘤
也许你还记得法国玛丽皇后的传说。据说,她在被推上断头台的前夜,一夜白发。有人说巨大的精神压力是造成白发的主因。现在看来,虽有道理,但压力是否就是白发的元凶恐怕还不能下定论。
翻阅一些研究资料,你会发现,人们通常认为头发变白的过程是从头皮中的毛囊开始的。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头皮上大约有10万个毛囊,在人的一生中,每个毛囊都能长出数根头发。在毛囊底部,便是头发“加工厂”,在这里,细胞们通力合作,制造有颜色的头发。其中的黑色素细胞生产黑色素,并以黑素体的形式将黑色素传递给发丝。以前的研究者们没有注意到黑色素干细胞内Wnt信号蛋白的作用,而是笼统地认为,黑色素干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当头发失去一部分黑色素时,就会变成灰色,如果全部失去,就彻底变白了。如今,这个藏在白发后面的秘密就要被揭开了。了解头发内的细胞是如何具体展开合作的,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头发组织的新生。
研究者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对解决黑色素沉淀疾病,如黑素瘤有所帮助。众所周知,黑素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皮肤癌病变,死亡率高。他们希望,对头发变白的原因的探讨和发现,能帮助他们找到终止黑素瘤中变异细胞生长的方法。
2005年,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强大分辨能力,科学家们发现冥王星还拥有两颗小卫星,之后它们被分别命名为尼克斯(冥卫二)和海卓拉(冥卫三)。这两颗卫星的亮度大约比冥王星暗5000倍,其公转轨道到冥王星的距离比查龙(冥卫一)要远2~3倍。查龙星发现于1978年。
这是2010年2月4日美国宇航局公布的,由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冥王星迄今最清晰的照片,可以分辨出其全球不同位置的明暗变化,可能暗示不同的地表物质组成或地形差异
2005年6月,美国宇航局西南研究所行星天文学家阿兰·斯特恩(Alan Stern) 领导的科学组发现两颗围绕冥王星运行的小卫星,它们的轨道远远位于冥王星的大卫星“查龙”(Charon)的外侧。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作出这项发现的科学家们却陷入一片争执之中,他们争论的问题是:究竟该如何称呼这两个小个子卫星?2006年6月21日,他们终于达成了一致,分别给它们取名为尼克斯(Nix)和海卓拉(Hydra),两者分别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女神以及一种神话中怪物的名字。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在中国的命名习惯中,分别将尼克斯和海卓拉命名为“冥卫二”和“冥卫三”,(查龙是冥卫一)。
以下便是你应当了解的有关冥王星的这两颗小卫星的一些事实,看一看在它们被命名5年之后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
小个子卫星
尼克斯亮度较暗,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相比海卓拉,它应该要小一些。但是它究竟有多大,科学家们还无法给出解答,因为它在围绕冥王星运行的轨道上,到地球的距离在42亿~75亿公里之间。在这样的距离上,尼克斯实在是太小了,即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精确识别出它的大小。然而借助现有的精密测量手段,天文学家们确实可以定出一个范围,专家们现在相当有信心地认为这两颗小卫星的直径都不会超过80公里。
标志性的名字
尼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黑暗女神,同时也是查龙的母亲。查龙则是冥王掌管的地下世界中搭载亡灵度过冥河的船夫。海卓拉则是一条九头蛇怪,后为赫拉克勒斯所杀。之所以选定这两个名字,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两个单词的词首恰好是N和H,这和美国宇航局发射升空,预计于2015年左右抵达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展开首次考察工作的探测器“新地平线号”(New Horizon)的首字母缩写相同。
太阳系最后的边疆
“新地平线号”探测器于2006年发射升空,将于大约2015年飞掠冥王星及其卫星,对这一太阳系的遥远角落展开首次近距离考察工作。美国宇航局规划这次任务的初衷是对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一颗尚未被人类探测器造访的星球进行近距离探测,但是没想到就在2006年,冥王星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开除”出了大行星家族,成了一颗“矮行星”。“新地平线”探测器项目的很多科学家们都对这个决定很不满,其中就包括首席科学家阿兰·斯特恩。
三者同类
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的精密观测让科学家们相信,尼克斯和海卓拉的形成时间应当大致和冥王星的另一颗大卫星查龙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这些卫星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当时有一颗柯伊伯带的天体撞击了冥王星,最终产生了三块较大的碎块。
2006年斯特恩曾表示:“如果这三颗卫星都是由一次太阳系早期发生的撞击事件产生的碎片形成的,并且这些碎屑大致由同一种物质组成,那么如果你仔细观察,应当会发现这些卫星应当大致拥有相同的颜色。”而这正是观测数据显示的结果:光谱分析显示三颗卫星均由相似物质组成,也因此呈现相同的颜色。除此之外,三者还都位于同一个轨道运行平面上。
“中性”的颜色
那么尼克斯,海卓拉和查龙的颜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好吧,用天文学的话来说就是“中性”的。这样说的意思就是,由于这三颗卫星基本都由水和冰雪物质组成,它们在各个波段基本都拥有相同的反照率,也因此呈现“没有颜色”。相比之下,冥王星的颜色就非常不同了,它呈现一种微微的红色,这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轰击凝结在冥王星表面上的甲烷冰,留下略显红色的富碳残渣所致。
轨道共振
冥王星的几颗卫星之间似乎存在着轨道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它们围绕冥王星运行的公转轨道周期之间似乎呈现一个整数比,这也就意味着每经过一定数量的运转之后,几颗卫星之间会产生指向一定方向的引力扰动。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运行轨道会由于引力扰动影响而发生轻微的改变。
依旧神秘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冥王星和它的三颗卫星知之甚少。尼克斯和海卓拉的大小,反照率,表面温度,我们不知道;三颗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本质,我们不清楚。2015年当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探测器终于抵达冥王星的黑暗世界时,我们需要它帮助我们解答的谜团,实在太多太多了。
胚胎干细胞实验虽然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但也由于伦理问题而饱受争议。英国《每日邮报》7月23日报道,有关英国多家实验室正在进行人兽杂交胚胎干细胞实验的新闻于近日曝光,在政界和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根据《每日邮报》目前掌握的数字,英国多家实验室在过去三年中一直秘密进行人兽杂交胚胎的实验,并且已经制造了150多个同时包含人类和动物基因的杂交胚胎。这些实验都是在《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颁布之后实施的,目的据称是为了通过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为多种疾病寻找有效的疗法。
这一消息曝光后立即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英国议会质询会上了解到这一事件的议员阿尔顿勋爵表示,胚胎干细胞实验无论是从伦理上还是科学上都无法成功,而人兽杂交的干细胞胚胎实验更是无法容忍。“科学家对这一实验唯一能给出的解释是:如果你们让我们做下去的话,我们就会向你们证明它的疗效。但我认为这完全是感情上的敲诈。毕竟到目前为止,所有80种干细胞治疗方法全部来自成年人的干细胞,而不是胚胎干细胞。”
英国公益组织“生殖伦理学评论”的约瑟芬•昆塔瓦莱告诉记者:“这样的实验竟然可以一直秘密地进行令我十分震惊。为什么他们要躲避公众的视线呢?如果他们所做的是正大光明的事情,我们也就根本不需要通过议会问询的方式才能了解真相了。”约瑟芬认为,很多科学家都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这根本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科学界对此事的反应略有不同。罗宾•洛威尔-巴奇教授来自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下属的国家医学研究院。此前,以他为首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刚刚发出了禁止所谓“人猿星球”实验的呼吁。巴奇教授认为,近期披露的人兽杂交胚胎实验并不足虑,因为根据相关法律,这些胚胎必须在创造后14天内销毁;相反,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那种将人类基因植入动物胚胎体内的实验。
2008年颁布的《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法案》使多种杂交物种合法化,并赋予伦敦国王学院、纽卡斯尔大学和华威大学等三所研究机构进行相关实验的权利。所有实验目前均因为经费不足而终止,但科学家相信这一领域具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