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眼"海豚做手术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杭州极地海洋公园的动物明星海豚"琳达"一时好奇,将游客丢掷的矿泉水瓶吞下肚,兽医及专家紧急施以手术,在过程中它虽然没发出任何声音,但时不时扭动身体表达不适,眼里还溢出泪滴。
今年7岁的琳达活泼好动,是海洋公园里最受欢迎的动物明星之一。7月31日下午3点多,琳达像往常一样进行表演,在快结束时,驯养师发现它异常兴奋,凑上前赫然看到它嘴里含着一个矿泉水瓶。随后,训养师跳入池内试图抢夺矿泉水瓶,不料琳达竟然将矿泉水瓶吞下肚。
当天晚上,工作人员为琳达做了胃镜检查,确定矿泉水瓶的具体位置,同时联系萧山医院肠道科主任陈锦龙前往救治。隔天下午,工作人员将琳达抬到垫子上,用毯子包住它的尾鳍,以及用毛巾将它的嘴分开,再往它身上洒水,安抚它的情绪。陈锦龙缓缓将取石网篮(适用于取出胆管内的胆石或上下消化道中的异物)伸进琳达的胃部,通过肠镜,细细搜索矿泉水瓶的位置。
尽管整个动作小心翼翼,琳达还是时不时扭动着身体表示不适,眼里溢出了泪滴。半小时后,已被咬扁的矿泉水瓶取出,经检查,琳达暂时没有大碍。海洋公园动物部主任刘胜鑫表示,该园10多条海豚中,有3、4条都曾经吞食过游客丢下的异物,但那些异物都比较小,而像矿泉水瓶这么大的,还是头一次。他说,那些异物对海豚来说是一种伤害,希望游客能够做到文明观看表演,不要往池里乱丢。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科学家展示猿类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究竟起源于非洲还是亚洲,是目前已知争论的话题,如今又在非洲发现了一个古猿类化石,不知对人类的起源地的确定有何帮助。
乌干达和法国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个从大约两千万年前在乌干达卡拉莫贾地区爬树猿的头骨化石。
7月18日科学家是在卡拉莫贾乌干达的东北角半干旱地区发现的头骨化石,这是死火山的残余化石。
法兰西学院的古生物学家马丁皮克福德在巴黎记者会上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石,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个年龄段的猿类完整头骨。化石的初步研究表明,这只爬树的草食动物,死的时候大约10岁,它的头骨要比黑猩猩的小,狒狒的大,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猿。”
头骨化石目前需要运往法国进行进一步研究与记录,研究完毕后将会返回乌干达。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假新闻"的显示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一条特抢眼的新闻“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用户的智商更低”广为流传。新闻称,对比各类浏览器用户的智商,IE最低,引发媒体盲目追捧该消息。但谁也没料到这是一条假新闻。
BBC中文网报道称,包括BBC,CNN,《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和《福布斯》杂志在内的各大主流媒体都被报道了这条假新闻。虽然不知道幕后主使和其意图,但该条家新闻让这些主流媒体面上无光。
假消息援引一家名为ApTiquant的加拿大心理测量公司的研究,称他们邀请了10万互联网用户参加智商测验,并将这些检测结果与他们所选的互联网浏览器进行对比,从而堂而皇之得出“IE用户智商更低”的检测推断。
事实证明,ApTiquant来路可疑,一些持怀疑态度的BBC读者发现该公司只是在上个月才有了自己的网站。
此外,登陆该公司网站,点击浏览其团队介绍的内容,列出的一些成员的照片也是假的。这些照片都来自一家名为Central Test的法国公司,只是将人名更换了。
BBC当初在发表那则假新闻时,也曾试图求证其它观点,采访了剑桥大学统计实验室的教授戴维·斯皮格霍尔特(David Spiegelhalter),他当时说:“这些数据不大可信,而且是对IE浏览器用户的侮辱。”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该国科学家在过去3年间,在一些实验室里制造出150多例人类和动物的杂交胚胎。至此,是否会出现人兽杂交怪物的讨论又出现在一些媒体上。据悉,虽然人与动物混合胚胎遭到了很多英国人的反对,但在英国,这种实验有法可依。
8月2日,本报记者就该话题电话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
“兽”是过时的概念
邱仁宗首先纠正了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的“人兽胚胎”提法:“兽”是过时的概念,更准确的提法应该是“人与非人混合胚胎”或“人与动物混合胚胎”。
另外,2003年8月中国《细胞研究》发表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盛慧珍等人撰写的一篇论文,报告他们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核转移入新西兰兔子的去核卵内,创造了400个人/动物胚胎,即杂合体胚胎,其中100个存活若干天。而这次英国媒体报道该国科学家在3年仅制造出150例杂交胚胎,邱仁宗认为,这本身就是“小题大做”,有炒作的意味。
在谈到是否应该允许或禁止杂合体和嵌合体研究之前,邱仁宗首先明确了杂合体和嵌合体的概念。
杂合体是由不同物种的配子结合成的机体,其每一个细胞核内都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在农业上很早就实现了物种的跨越。而骡子是驴与马的杂合体,是公驴的精子和母马的卵子相结合的产物。
如果将人的配子与动物(这里所说的“动物”指与人相对的“非人动物”)的配子交配产生的胚胎或机体,就是人—动物杂合体,这种杂合体的每一个细胞的核内都有人和动物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所以又称真正的杂合体。
邱仁宗介绍说,盛慧珍所做的工作是将人的体细胞核转移到去核的动物卵内形成的胚胎,这种胚胎也是每个细胞含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但其细胞核内是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而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内是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在盛教授所创造的杂合体胚胎内,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人的,而细胞质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兔子的。这种杂合体称为细胞质杂合体。也有可能将动物的体细胞核转移到人的去核卵内形成另一种细胞质杂合体,目前未见有人做报道。
嵌合体是由两个同种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或两个不同物种的细胞组成的机体,也就是说,在嵌合体内,有两类细胞或组织,一类细胞和组织来自某一受精卵或某一物种,另一类细胞和组织则来自另一个受精卵或另一物种。在人和动物中可产生自然的嵌合体。在早期胚胎阶段,两个受精卵有可能融合,融合后的胚胎是由两个受精卵的遗传物质组成,即由两个卵和两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生出的嵌合体可能肝有一组染色体,肾有另一组染色体,可有两群红细胞,来源于不同的受精卵,形成“马赛克”机体。这两个融合的受精卵往往是异性,既有卵巢又有精囊,形成真性雌雄同体性。
邱仁宗指出,近几年来,研究中创造的嵌合体多有报道:1984年,美国科学家用一个山羊和一个绵羊胚胎结合在一起产生嵌合体。200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具有人类神经元的小鼠。人类神经元在这只小鼠脑中占1%。2007年,美国内华达大学创造了一只有15%人细胞的绵羊。
依据嵌合体概念,移植了猪心瓣膜的人也应该是嵌合体,这是治疗的产物。如果将来异种移植获得成功,例如器官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猪的器官,移植后病人也应该是嵌合体。
科学家利用欧洲宇航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发现了氧分子
氧分子存在于猎户座星云的一个孕育恒星形成的区域
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近日在宇宙深空中首次发现氧分子,为230多年来科学家针对太空内氧分子的搜寻研究带来了曙光,也让人们对发现外星人的可能充满了猜想。
科学家利用欧洲宇航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检测到的氧分子存在于猎户座星云的一个孕育恒星形成的区域,大约距离地球1500光年。该天文台运用其大型望远镜以及红外探测设备在宇宙中寻找氧分子的存在,它在宇宙中的存在被认为极其平常,但到目前为止却很难找到。
科学研究表明,单个的氧原子(原子氧)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它们常常围绕在大质量恒星周围。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占到了地球上的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空气的20%,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却没有在深空中检测到氧分子的存在。
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赫歇尔”项目科学家保罗-戈德史密斯(Paul Goldsmith)在一份声明中称,在18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了氧气。但是科学家却花费了长达230年的时间才最终在深空中发现了氧分子的存在。
保罗-戈德史密斯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杂志》中介绍了此次深空中发现氧分子,他是这篇学术文章的主要作者。
此前,天文学家花了数十年的时间运用地面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搜寻难以捉摸的氧分子。
在2007年,瑞典“奥丁”射电天文望远镜据称曾发现过太空中的氧分子,但是这项发现无法得到证实。而此次“赫歇尔”团队的发现却得到了证实。
戈德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推测,氧原子会附着在宇宙中冻结的细微尘埃颗粒上,并逐渐转化为水冰。他们认为,受到光线照射的水冰逐渐升温,从而释放了水汽,以此允许了氧分子的出现。此次在猎户星云中发现的氧分子正是这样形成的。
戈德史密斯称,这揭示了一部分氧分子的藏身之处,但是,此次探测并未能发现大量的氧分子,因此科学家还不能了解到此次观测的这一区域是否具有其他某些特殊的条件致使其符合氧分子存在的条件。
宇宙中仍然还存在着太多的秘密有待揭示。目前,研究者们计划在其他恒星形成区域继续搜寻氧分子。“赫歇尔”计划科学家比尔-丹奇(Bill Danchi)也表示,氧是宇宙中第三大常见元素,氧分子的形成在宇宙中肯定是丰富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是解决这一宇宙谜团的有力工具。该天文台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运用全新的技术去探测氧分子可能存在的信号。(尚力)
汤嘎斯国家森林的低潮位海岸边,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罕见的史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种生物生存在2亿年前温暖的热带浅海之中
阿拉斯加的科学家们日前找到一种罕见史前海洋爬行动物的骨骼化石,这可能是北美大陆迄今出土的该生物最完整的化石。
这一完整化石属于海生爬行动物海龙科下的一种,被称为thalattosaur。这是一种生活在恐龙时代初期浅海中的捕食者,拥有一条细长的尾巴。之后在大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灭绝。
这块化石的发现地是在汤嘎斯国家森林(Tongass National Forest)的低潮位海岸边,本周阿拉斯加大学北方博物馆对外正式宣布了这项发现。
吉姆·白赫泰(Jim Baichtal)是美国森林保护署汤嘎斯分部的地质学家,同时也是这一发现的参与者。他说:“当时我们正在岸边喝着咖啡,然后突然之间就有人喊道,看,那是什么?”当时地质学家们正在当地进行野外考察。
thalattosaur复原图
在此之前发现的thalattosaur化石都极不完整,一般都是单个的骨骼甚至骨骼碎屑,但是这次人们找打的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骨架。白赫泰说:“这恐怕是目前北美洲最完整的样本了。”科学家们整个6月都一直在进行发掘和鉴别工作,以期了解这一化石是否属于某一新种。
白赫泰说:“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仅仅出土过十几个这种生物的骨骼化石,因此在这具新发现得完整化石中取得什么新发现将是非常正常的。”
与此同时,这具骨骼化石的出土地点也是有史以来最靠北的,其出土的地点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靠近特灵盖特印第安居住区。其他thalattosaur化石的出土地点分布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以及美国的内华达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不过此前质量最高的化石都出土于中国。
不过这可并不意味着这种海洋生物喜欢寒冷的环境。事实上,当它在大约2亿至2.2亿年前被泥沙掩埋时,这一地区靠近赤道,属于热带。
白赫泰说:“这是一个温暖的火山岛,四周的浅海中分布着珊瑚礁,就像是今天的夏威夷一样。”板块运动最终将其推移到了几天靠近北极的位置,并在今天的阿拉斯加被人们发现,在沉睡亿万年之后重见天日。现在这一化石正被保存在北方博物馆中,专家们正在这里对化石进行进一步的清理。
帕特·杜克米勒(Pat Druckenmiller)说:“Thalattosaur在海中生存了大约3000万年,从地质学的尺度上来看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这种生物的体长大约3~10英尺(0.9米~3米),其中大约2/3的长度被其长长的尾巴所占据。”他说:“除了尾巴,剩下的部分就像是一条大蜥蜴,不过它的腿已经进化成桨状,以便适应水中生活。”
这种生物的某些种嘴中没有牙齿,但是也有一些长有利齿,可能是用于撕咬鱼类猎物的。另外也发现有一些长着扁平状牙齿,这可能是用来咬碎贝壳类生物的。
这次阿拉斯加发现的这一化石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其骨骼四周似乎还印出了其身体外形的轮廓。杜克米勒说:“这真的非常罕见。这将帮助我们了解其生前大致的身体外形是什么形状。”
科学家们将在近期重返化石的出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以期找出更多的缺失的骨骼部分。杜克米勒说:“这一化石现在还有一部分尚未被挖掘出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头骨是否还在那,但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晨风)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3日消息,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被称为"木偶大师"的基因,它们影响着前列腺癌的生长和扩散。前列腺癌是英国男性最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在英国每年有37000名前列腺癌症病例被确诊,超过10000名患者死亡。
科学家发现控制前列腺癌生长的基因。
进行此项研究的爱丁堡医学研究理事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 Edinburgh)的科学家们,集中研究了那些所谓的基质细胞,这些细胞虽然对研究癌变产生没有什么重要作用,但在控制该疾病的扩散方面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基质细胞作比较,有15种基因被认为是和导致癌细胞扩散有关联。研究人员阿克赛尔·汤姆森(Axel Thomson)说:“基质细胞中'傀儡大师'虽然不是直接导致癌细胞增长的,但是它的形成对癌症本身有很大的间接影响。”
“这只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它是从病人身上抽取样本进行的,这并不是蠕虫或寄生虫,需要做很深奥的研究,这是肿瘤生物学,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工作来了解这种基因以便更好的控制这种疾病。”
前列腺癌症慈善机构的(The Prostate Cancer Charity)欧文·夏普(Owen Sharp)说:“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基因实际上是推动和调节前列腺癌生长的前列腺正常细胞。这个结果可以用来作为开发新的药物,用于控制肿瘤疾病的扩散。”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海豚顶起水母充当礼帽
科学网(kexue.com)讯 英国人戴帽子拿雨伞已经成了常规,来到英国的人士也常常回去模仿,可是如今连动物竟然也模仿上了带帽子。
英国有一名摄影师克里斯·威尔森(Chris Wilson)日前在苏格兰拍到一只瓶鼻海豚浮出水面时,竟然戴着一顶晶莹剔透的水母帽!
这名46岁摄影师克里斯·威尔森(Chris Wilson)来自德文郡,日前他到马里湾(Moray Firth)拍摄时,发现一只刚浮出水面的海豚头上竟然顶着水母帽,但是后来为了和其他玩伴嬉闹,它就迅速摆脱这个新造型,将水母如同丢飞盘似的甩进海中。威尔森表示,有些海豚会将水母丢来丢去,但不清楚是要吃掉它们,还是纯粹因为好玩。
威尔森也指出,该水域时常会有许多海豚聚集,捕食鲑鱼和海鳟鱼,就算海中也存在相当多的水母,但这样的情况仍很少见,而且可以看出海豚并不心疼将水母甩回海里。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不知宇宙中的氧分子未来会不会对宇航员有所帮助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长时间以来时的天文学谜团终于被破解了。科学家利用欧洲航太总署的赫歇尔望远镜,发现并首度确认宇宙中有氧分子存在。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1日发表消息说,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可以确定地宣布宇宙里有氧分子的存在。欧洲航太总署则在新闻公报中说,搜索宇宙氧分子的长期努力终于告一段落,天文学家现在可以松口气了。
我们呼吸所摄取的氧气是由二个氧原子所构成的氧分子。氧分子在上空被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变成一个氧原子。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形成有三个氧原子的分子,即是臭氧。
在宇宙中,单个氧原子很常见,在大型恒星周围更是普遍存在,但占地球大气约五分之一的氧分子,在宇宙中却一直与天文学家玩捉迷藏。2007年,瑞典奥丁无线电天文望远镜据称发现过宇宙氧分子,不过这项发现无法得到证实。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掌管 赫歇尔的科学家保罗戈德史密斯等人,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说,他们推测,在宇宙中,氧原子会与尘埃结合凝固成冰,一旦受光线照射,就会蒸发成气体并形成氧分子,因此或许能在恒星形成区域查找氧分子。
戈德史密斯等人将目光投向距地球约150光年的猎户座星云,最终借助2009年发射升空的赫歇尔望远镜,成功查找目标。
戈德史密斯说:18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氧分子,但直到230多年后,我们才最终可以很确定地说,宇宙中存在这种非常简单的分子。
由于氧是宇宙中第三多的元素,天文学家猜测,其分子形式应该大量存在。他们计划在其他恒星形成区域继续搜索氧分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园艺师都知道,树木只有定期修剪,去掉某些枝条,剩下的才能长得更好。这一规则同样也适合大脑。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位于意大利蒙特罗通多的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科学家发现,大脑中也有一种园艺师叫做小神经胶质细胞,它们能修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特定的网络连接。该发现有助于研究神经发育紊乱方面的疾病,如孤独症。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网站上。
“根据实验显示,大脑要形成正确的网络连接,小神经胶质细胞非常关键。”领导该研究的柯尼利斯·克洛斯说,“它们会‘吃掉’神经元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留出空间给那些最有效的连接,让它们变得更强健。”
小神经胶质细胞跟白细胞很像。白细胞能吞掉病原体和细胞残骸,而小神经胶质细胞会在脑受伤时起到同样的作用,吞掉那些已死的和快要死的神经元。克洛斯和同事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小鼠的大脑,结果在小神经胶质细胞中发现突触蛋白,这表明小神经胶质细胞吞掉了它们。为了进一步探索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他们引入了一种变异体,能降低小鼠脑发育过程中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
“我们在这些小鼠脑中看到的情况跟某些人类孤独症患者很相似: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连接。”克洛斯说,“小神经胶质细胞所造成的变化是神经发育紊乱的主要因素,这些变化改变了大脑网络线路。”
实验所用的小神经胶质细胞限制型变异体只在短期内有效,所以小神经胶质细胞最终还会增加,此后小鼠大脑会建立起正确的连接,但要比正常发育的小鼠建立连接延后。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这种延迟是否会长期存在,是否会影响小鼠的行为以及会影响它们的哪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