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家模拟的彗星图片

科学家模拟彗星撞击地球图片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学家目前证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死亡之星”。此前有消息报道,太阳系周围存在可能撞击到地球的彗星。

  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复仇女神”这样可以毁灭地球的彗星只可能存在于神话故事里。

  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的“复仇女神”只不过是在太空中没有规则运动的云彗星,它的运行速度比较快而已。

  一些科学网站中,同样否认了死亡之星的说法。众多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生物大灭绝是存在周期性的。因为研究人员根本找不到地球曾经受到来自其他星球撞击的证据。科学家们根本不相信“复仇女神”的存在,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阴谋论者耍把戏而已。

  科学家有效的击穿了“复仇女神”的理论。科学家证实,虽然在4.5亿年前有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过地球,但目前还找不到几千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也是因为撞击。

  来自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研究院拜勒更是直接认为:“没有什么死亡之星,现在有一些人,他们总是喜欢说一些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虽然没有什么死亡之星,但在上世界80年代,当时科学家的研究则认为,在过去的两亿五千年中,没两千六百年就会出现一次灾难。

  在过去,地球上的一些陨石坑似乎是那些死亡之星支持者的来源,但这也不能证明陨石撞击具有周期性。

  拜勒还补充道:“目前我们从陨石坑没有得到什么死亡之星的证据,现在剩下我们研究的,就是从过去的两亿五千年开始,陨石撞击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探测车传来的火星照片

火星巨大陨石坑照片

火星探测车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根据美国航天航空局的声明,他们不久之后准备操作火星探测器,最终到达位于火星的巨大陨石坑边缘,开始新一轮的探索。

  届时科学家会将程序指令传送到探测车上,将开始第六轮的监测。在火山口周围14英里的范围内进行探测。目前科学家正在驾驶探测车,并最终令车到达山脊上。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校区的埃尔比德森负责驾驶探测车,他表示:“我就快脱水了,我已经驾驶了很久。”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按照目前的速度,探测车今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之所以如此劳累,主要因为火星表面很不平整,需要迂回前进,到时距离增长。

  虽然很累,但这毕竟是一项具有里程碑似的探测任务,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到了火星的图片,要知道04年和08年美国曾经分别进行过两次类似的测试,可是均不成功。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卡拉斯则说:“到这个陨石坑是我们登录火星的重要科学目标。这个陨石坑应该是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后形成的,我们希望得到这些历史数据。”(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前列腺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的专利,但奥地利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女性也有前列腺,女性也可能患上前列腺癌。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沃尔夫-迪特利希在报告中指出,他们在女性体内发现了前列腺,这是一种围绕着女性尿道的腺体。这些腺体位于女性尿道后部,具有同男性前列腺相似的医学特性。这些腺体在胚胎时期与男性前列腺同源,也受内分泌的影响与控制。

  科学家对25名女子进行的检查数据显示,有14名女子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碱性磷酸酶和雄激素受体等数据出现异常。在男性身上,这些数据异常就意味着前列腺可能出现病变。

  科学家据此认为,女性也会出现前列腺问题,产生以排尿不适为主的一系列症状。女性同男性一样存在着前列腺肥大甚至癌变的可能。虽然女性患前列腺癌十分罕见,但并非绝无可能。这个道理就好比个别男性也会患乳腺癌一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八千光年外的沙漏

  最近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中有出现奇景,出现了沙漏星云,星云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科学家称其中心的恒星即将耗尽时间之沙。随着核燃料消耗殆尽,MyCn18的最外层开始向外喷射,这是它短暂而又壮观的生命终结阶段。

  沙漏星云的形状像个沙漏,位于南天的苍蝇座,这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内核正在逐渐冷却,慢慢变成一颗白矮星。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该星云的很多图片,其中包括这张。红色氮气、绿色氢气和蓝色氧气这些彩色发光气体组成的环状物构成沙漏壁。哈勃图片的惊人清晰度,向人们展示了沙漏星云喷射的详细过程。这有助于科学家揭开行星状星云的复杂结构和对称性之谜。

  MyCn18是1918年到1924年间,安妮-江普-坎农和玛格丽特-梅欧在研究扩编亨利-德雷珀目录(一本天文学方面的恒星百科全书)时发现的。最初天文学家仅描述它为一个微小的昏暗星云,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拉夫温德拉-萨哈伊和约翰-特伦格尔1996年1月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到这张令人叹为观止的图片。MyCn18的沙漏形状是由一个缓慢扩张的云团里迅速向外冲去的恒星风造成的,赤道附近的云团密度比两极更大。(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卫星拍摄的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当天的情形
日本地震前冰山照片
 
海啸发生5天后的情形
地震后5天的照片

  日前科学家借助卫星雷达数据,观测到南极一处名为祖兹贝格的冰架崩塌的场景。令人惊奇的是,这竟然是今年三月份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及其引发海啸导致的后果。科学家们在那次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过后就提出,强大的海浪可能会在南极引发冰架开裂或崩塌,但这是第一次科学家们真正观察到一次海啸导致的冰架崩塌事件。

  这里的图像是由欧洲空间局的“环境卫星”(Envisat)搭载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获取的,时间分别是2011年3月11日和16日。第一张图像上,冰架刚刚开始发生崩塌,第二张图像则显示冰架崩塌5天之后的场景,可以看到大片的碎冰在海面上漂浮。这样的连续观察可以让我们监视整个崩塌事件的进展情况。而雷达图像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可以穿透云雾,看到下方的地形,陆地冰原和冰架,以及崩落不久的海上冰山呈现亮白色,而颜色略显灰色的区域则是含有少量浮冰的海面。相比之下,开阔的无冰洋面呈现黑色。

  海上冰山有多种形成方式,但是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目睹这些过程的发生的。一般情况下,科学家们在南极海域发现海上冰山,然后就需要找出线索,推理反演,从而推算出它最初脱离南极大陆的位置。不过这一次,这一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科学家凯利·布朗特(Kelly Brunt)博士领衔的小组则实现了直接目击,无需去推理什么了。

  当日本3月11东北大地震和随后引发的海啸发生时,海冰专家们几乎是立即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南极。他们想了解这样能量巨大的海啸波在经过半个地球的长途跋涉后抵达南极,会对这里的冰原造成何种影响。他们检查了南极洲沿岸脆弱地区的历史记录文档并试图研究波浪在抵达这一区域时呈现的模式。在海啸发生后的18个小时,海啸波已经运行超过1.36万公里,抵达了南极洲。

  借助多幅卫星影响,布朗特和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艾米·奥卡尔(Emile Okal),以及芝加哥大学的道格拉斯·麦克亚尔(Douglas MacAyeal)在海啸波抵达南极沿岸仅仅数小时后,就发现有两个之前未知的冰山和许多小型浮冰区正在南极罗斯海海面漂浮。根据计算,这些崩塌的浮冰加在一起面积约有12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两个纽约曼哈顿岛。

  当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波抵达南极沿岸时,其高度应当仅有大约30厘米高而已。但是不断涌来的海啸波仍然能够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从而引发崩塌事件的发生。根据估算,这款崩落的大冰块厚度约为80米。根据历史记录,像这样规模的冰山崩落在此次海啸波抵达之前已经有46年没有出现过了。(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虽然我们都听说过这样那样关于节食的坏处。医生也会告诉你应该保持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但是日前,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为什么不能节食有了新的诠释。那是因为,节食会导致大脑的“自噬”,这可不是耸人听闻。

  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让老鼠节食之后,下丘脑的神经元便开始吞噬自己的细胞器和蛋白质。动物的下丘脑区域管理睡眠、温度、口渴和飢饿,当神经元开始自我吞噬时,便像大脑发出饥饿的信号。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节食的人,越容易感到饿。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去掉了老鼠这一功能,结果发现:这种老鼠吃得更少,更消瘦。研究人员希望从中找到帮助人类减肥的新方法。

  况且科学家研究表明,节食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因为较少摄入食物,肚子饿而更希望能够吃到的缘故。美国的一项实验表明,通过节食快速减肥会大大影响大脑处理压力的能力。这意味着,节食者会承受着比平时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在节食行动结束之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他们会更容易被一些高脂肪类的食品所吸引。所以在这种影响下,原本被作为减肥手段的节食行为,最终却会使你变得比减肥前更胖。(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华盛顿8月8日电英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培育出一种无精蚊子,把这种无精蚊子大量投放到自然环境中可能有助于阻止疟疾传播。

  疟疾由蚊子携带的疟原虫引起。随着抗药疟原虫的出现,控制疟疾日趋困难。许多科学家因此提出通过遗传学手段制造无精蚊子,让与其交配的雌蚊无法产生后代,从而根治疟疾。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雌蚊能够不加区分地与这些雄蚊正常交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贾尼斯·泰来易博士和同事报告说,他们通过注射一种蛋白质关闭制造精子所需的一种基因,在实验室中培育了100只无精疟蚊。结果发现,当雌蚊与这些雄蚊相遇之后,确实无法区分雄疟蚊是否绝育,仍正常与之交配并产卵,而卵由于没有受精,因此也不会孵化。

  研究人员还惊讶地发现,与无精雄疟蚊交配之后,雌蚊就不愿意再次交配,这也有效减少了雌蚊所产卵受精的机会。

  研究人员据此指出,投放大量无精蚊子到自然环境中,也许能阻止疟蚊数量增长并减少疟疾发生。不过,他们同时警告说,尽管无精蚊子将来或许能代替杀虫剂,但在让这种蚊子进入自然界之前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如进一步了解疟蚊繁殖行为等。

  疟疾是人类十大传染病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3亿人感染疟原虫,8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2011年《中国天文年历》,8日4时33分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真是这样吗?天文专家表示,“早立秋”未必“凉飕飕”。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135度,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将来临。

  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那么,“早立秋”真的“凉飕飕”?凭借这句民谚真的能准确预测天气吗?

  赵之珩表示,民间这句老话并不靠谱。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目前,在科学上一直缺乏对于“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科学判断依据,而且从历年来的立秋时间上看,也不都是这样。实际情况是,今年的“早立秋”之后,仍旧是闷热天,不是“凉飕飕”。

  他强调说,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变降的转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从气象的角度,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摄氏度,才可认定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余热未消,我国大部地区距这个标准仍有较大距离。”

  由于立秋节气后早晚比较凉爽、温差变化较大、天气较为干燥,天文和气象专家提醒公众白天尤其是午间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心情愉悦,多食用蔬菜瓜果,清热祛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太阳对于人类来说,可谓是既遥远又神秘。众所周知的是,太阳的温度确实令人难以想象,而太阳最外层的温度是最高的,这个问题对于科学家来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近日,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太阳散发出的强大电磁波或许可以帮助破解太阳最外层的高温之谜。

  据悉,太阳的最外层以及日冕的温度均可高达350万华氏温度(约200万摄氏度),该温度足以比太阳地表的温度要高出20倍之多。而且,太阳还会向外爆发出一股由带电粒子组成的电流风,电流风的速度十分快,通常每秒可刮过数百英里的距离。除此之外,太阳还会经常发生太阳耀斑等活动,这一切活动的发生都需要巨大能量的支持,但这些能量究竟来自于哪里呢?这对于科学家来说一直是个谜。

  而科学家近日在太阳周围发现了通常被人们称为“阿尔芬波”的磁波,它来自于太阳大气最低冷的一层,同时也一直作为太阳活动的能量源头而存在着,虽然曾也发现了此强大的源头,但一直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磁波具有可以支持日冕活动的足够强大能量。但现在,国际科学小组发现的磁波要远远超过曾发现的磁波的能量,甚至要比曾经的磁波强一百倍之多。有了这些证据,科学家不但不会怀疑磁波的能量,而且还充分肯定了磁波完全具有供给日冕等太阳活动的潜能,甚至要比曾经所供给的能量还要多一万倍。

  据了解,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太阳能动力天文卫星拍摄到了太阳的结构和运动,图片十分清晰珍贵,每12秒达到了540英里分辨率。而科学家是在太阳的日冕中探测到这些磁波的,并经计算发现,这些磁波甚至能够驱动太阳风和日冕活动。研究合作人太阳物理学家斯科特—麦金托什(Scott McIntosh)也肯定的表示,这些磁波的确拥有供给太阳大气活动的足够能量,它们十分强大。

  但科学家目前依然无法弄清楚,磁波究竟是如何将其能量转移到日冕中的物质上,以及如何对日冕进行加热和驱动。除此之外,在日冕活动的区域,一些能量较为活跃的区域还会喷发出一些强烈的辐射排放物,利用目前探测到的磁波,还不能够充分来说明这些辐射排放物的来源。(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法国科学家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能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这种疫苗有效。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丙肝疫苗都属于治疗性疫苗,还没有疫苗能起到预防丙肝的作用。与甲肝和乙肝不同,大多数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丙肝病毒,这是因为丙肝病毒在受到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后,会转为更强大的变种。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类病毒颗粒开发出一种丙肝疫苗。类病毒颗粒和病毒相似,但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从而不具有传染性。这种疫苗被注入体内后,类病毒颗粒会激发出一种免疫反应,帮助身体产生对抗丙肝病毒的中和抗体,该抗体能中和各种丙肝病毒变异株的感染性,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针对实验鼠和猴子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对5种丙肝病毒变异株都有效,这意味着这种疫苗在对付丙肝病毒的其他变种时也应该有效。科学家表示,他们将于明年开展人体试验,以进一步检测疫苗在人体中是否也同样有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3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