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韩国多功能2号卫星(阿里郎2号)拍摄到的墨西哥岛屿

  日前,韩国人造卫星最新拍摄到一个令人注目的墨西哥岛屿,它拥有深遂的岩石洞,并且水呈现深色。天文学家将这个岛屿命名为“欧波克斯”,意思是“地球上的黑洞”。

  这张照片是由韩国多功能2号卫星(阿里郎2号)拍摄的,显示欧波克斯岛屿和其亚拉胡泻湖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角。

  欧波克斯岛屿长42公里,以泻湖与大陆相隔离。欧洲航天局官员发表声明称,这个泻湖有环绕岛屿的较深岩石洞,从而使水看上去呈黑色。在玛雅语中欧波克斯的意思是“黑洞”,它以暗深色泻湖水而得名。

  欧波克斯岛屿位于大西洋、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交汇点,混合的水质形成富含营养的环境,可支持大量的海洋生物生存。

  该岛屿东部海角是Caboe Catoche,这里混合了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海水形成了蓝绿色和翠绿色“万花筒”海水。

  由于欧波克斯岛屿拥有大量的海洋生物,该岛屿和周边的海域作为玉姆-巴拉姆生态保护圈进行保护起来。岛屿的白色珊瑚沙滩是海龟孵卵地点,栖息着500多种鸟类,白海豚、魔鬼鱼和多种近海鲨鱼物种。

  同时,该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鲸鲨聚集地,鲸鲨是地球上最大的鱼类之一。韩国多功能2号卫星于2006年发射升空,已拍摄大量壮观精美的地球图像,该卫星是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学会建造的,提供连续性的地球勘测图像。(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河西天马考

  汉武帝为求汗血宝马,不惜劳师远征;唐太宗死后,在自己的陵寝旁雕凿了艺术史上的不朽杰作“昭陵六骏”。这两个铁血王朝,曾开创过中国人至今引以为荣的基业,奠定了当今中国的大致版图。1989年,山丹马与“两弹一星”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1年过去了,山丹马今天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从古乌孙故地新疆昭苏草原的伊犁马,到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焉耆马,再到河西走廊祁连山脚的山丹马,如今,中国马匹存栏数仍居世界首位,然而能够在世界赛场上一争高下者却几乎没有……凝聚中国精气神的中国马,尚存乎?

  印加考古百年纪念特辑

  从一个小村落到统治大片土地的霸主,印加人的王朝匆匆崛起,又匆匆落幕。印加人的建设功绩颇为人称道,但这个帝国没有凝聚力,对于外面的世界,印加人也一无所知,因此,一场实力反差悬殊的鸿门宴就敲响了帝国的丧钟。本期的印加文明特辑,则提炼百年来的研究成果,全面解读印加帝国从诞生到覆灭,再到重现人间的风雨历程。

  变酸的海

  人类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30%被海洋吸收,大海里的居民因此遭了殃。二氧化碳渗入海水导致其酸化,改变海水化学成分,降低其吸音效果,干扰海底物种的繁殖,甚至导致物种异变。而且,这种变化一旦发生,就几乎无法逆转——即便从今天起彻底停止二氧化碳排放,也要经过数万年时间,海水才能重归纯净。

  纽约高架公园

  穿越纽约曼哈顿繁华市区的废弃铁路摇身一变,成为了别具风情的都市公园,纽约居民和外地游客一边徜徉其间,一边由衷赞叹景观设计师们的独具匠心。有人说,以北京为首的中国诸多地区正在用建筑摧毁城市。看着一截截被推倒的古老城墙、一座座为扩建商业区而拆除的四合院,我们应该不难领悟,北京与纽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台北4月14日电(记者 颜昊 陈斌华)台湾高等法院14日开庭审理台湾当局前领导人陈水扁涉嫌的第二次金融改革(“二次金改”)弊案。

  庭审中,台检方申请法庭勘验陈水扁在任期间接受电视节目专访的录像,认为陈水扁在受访中宣示坚决推动“二次金改”,对金融改革具有实质的政治影响力。

  陈水扁、吴淑珍夫妇等人被台湾检方特侦组指控在岛内部分金融公司合并案中,向企业索贿、洗钱。台北地方法院去年11月5日一审判决认为,陈水扁介入金融机构并购不构成职务犯罪,认定陈水扁夫妇、子女及相关企业负责人无罪。台检方不服这一判决,去年11月25日上诉至台湾高院。

  14日庭审结束时,台湾高院宣布,陈水扁涉及“二次金改”弊案将于下周进入判决程序。

(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首尔4月14日电(记者姬新龙)韩国水力核电公司14日说,该国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因电源切断器内部故障于12日晚暂时停止运转,预计经过整修后可于15日恢复工作。

  韩国水力核电公司是古里核电站的运营方。该公司14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故障是由电源切断器内部连接端子过热导致,“情况并不严重”。公司表示,古里核电站正在更换使用了将近30年的所有旧的电源切断器,并将对切断器的性能进行定期检查。

  古里核电站方面也表示,故障是因为电力系统问题所致,核电站目前维持在安全状态,不会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的情况。

  位于韩国东南部的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是韩国首个核电机组,1978年4月开始运行,2007年6月使用期满后曾一度停止运转。在经过安全评估和政府许可之后,该机组从2008年1月起进入为期10年的延长运转期。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后,延长使用该机组的做法在韩国国内引发争议。

  韩国民主党国会议员金荣焕14日表示,全球75%的核电事故是因为设备老化导致,而古里核电站4个机组的故障占韩国核电事故的43%。他要求韩国政府对此次故障采取必要对策。

  但韩国水力核电公司表示,出现故障的电源切断器是2007年8月重新更换的,“因此并不是设备老化导致了此次故障”,在更换故障部件并经过试运行之后,预计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将于15日下午恢复正常运转。

(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利用人的羊水和动物的胚胎细胞培育出了人体肾脏,其长度同未出生婴儿肾脏的长度相当。这一最新突破有望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按需培育出自己的器官,在移植手术中规避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

  该肾脏长0.5厘米,科学家希望,这种人造器官移植入人体后能成长为全尺寸的器官。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爱丁堡大学实验解剖学教授、生理学家吉美·戴维斯表示:“科学家一直希望能用人体干细胞培育出功能性的器官,现在,我们制造出了和正常的胎儿肾脏一样复杂的事物。”

  科学家希望,胎儿出世之后,医生能将羊水(怀孕时子宫羊膜腔内的液体)收集并储存起来,如果该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罹患肾脏疾病,科学家可以用这些羊水制造出匹配的肾脏。他补充说:“同让肾病患者在几年内不断接受透析相比,将患者的少数细胞冰冻起来更划算。”

  戴维斯表示,新技术将于10年左右应用于人体。

  英国约有7000人排队等待新肾脏,而且,人们对器官的需求与日俱增。使用干细胞制造器官技术被看做干细胞技术的“圣杯”,有望减少几类器官短缺的问题。

  上周,日本科学家首次用干细胞培育出了视网膜。日本研究人员在试管培养的胚胎干细胞中添加了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其居然在10天内自发长成了类似发育中的胚胎眼的结构。科学家表示,这些干细胞经过进一步培养后,若能生成完整的视网膜,就能移植到失明和视障人士的眼睛中,使他们重见光明。科学家希望10年内可以开始对人进行视网膜移植的临床试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为了第一时间夺下饲养员扔下的食物,阿西赫突然跃出水面


阿西赫张开大嘴准备迎接“大餐”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3日报道,一名澳大利亚自由摄影师日前在泰国动物园拍下一组雌性孟加拉虎凶猛“夺食”的精彩照片。

  报道称,尽管这些孟加拉虎生活在动物园中,食物很丰富,但在分发食物的时候,它们依然要经过一场“激战”才能抢到“战利品”。在照片中,一只母虎突然跃出水面,露出长牙仰天咆哮,准备抢食管理员扔下的食物。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摄影杰弗里·苏里安托在动物园正好抓拍到了这一画面。

  “我非常喜欢来动物园看老虎……而这一精彩画面正好被我抓拍了下来,”杰弗里·苏里安托说,“这只叫阿西赫的母虎似乎也相当有镜头感,它真是太棒了!”

  据悉,现年50岁的杰弗里·苏里安托从2003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各种照片。“阿西赫的照片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他说。

  据介绍,孟加拉虎是世界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大概只有不到2500只生活在野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4月14日电,据外媒报道,苏格兰法夫郡一只拳狮犬在海边为主人捡网球时,被突然出现的幼年海豹顽皮地煽了一耳光。

  53岁的琳妮-莫里斯和丈夫路过沙滩时恰巧看见了拳狮犬和主人在岸边活动,并且很幸运地拍下了小海豹“袭击”拳狮犬的过程。

  “我和丈夫看到拳狮犬的主人把网球丢到了水里,拳狮犬没有犹豫就跳进了水里,网球刚好落在一个小海豹身边,”琳妮回忆说。

  这只大犬很快就表现出对眼前小海豹的好奇,它没有立刻把球捡回给主人而是绕着小海豹转悠。两只动物都很温顺,当时的场面也很有意思。

  “我很惊讶如此大的拳狮犬表现的这么震惊,如果我在路上看到这么大的狗一定会绕到马路另一边,”琳妮说。

  随后拳狮犬径直走到小海豹面前试图闻闻这个陌生动物,而小海豹却顽皮地用鳍煽了拳狮犬一耳光。拳狮犬一下愣住了,连捡球都忘记了就迅速回到了主人身边。

  琳妮称自己很幸运能捕捉到这个场面,“我想这附近可能有动物救助所,小海豹可能是最近被放生的,”琳妮补充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1月26日,中国美术馆拉开了“50年捐赠作品大展”的序幕,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是邓拓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捐赠的国画精品——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这幅画成为整个展览的重头戏。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两幅,《枯木怪石图》在抗战时流入日本,《潇湘竹石图》是国内孤本,弥足珍贵。

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的画作是中国艺术的印象派。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馆珍藏的这幅苏轼孤本价值连城。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宋代书法就拍出了几个亿,如果《潇湘竹石图》现身拍卖行,起价就会超过4个亿。”

金陵李家秘藏两百年

这幅《潇湘竹石图》为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画作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除了艺术上的不凡造诣,《潇湘竹石图》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的身世,画作上包含了元明的26家,共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保存至今,历代书画鉴赏家功不可没。

26家题跋始于元代,止于明嘉靖年间,图卷曾秘藏于金陵李家近两个世纪未曾流出,今天我们所知的画作流传历史也是从这些题跋中所得。

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在画作上第一个留下了题跋,十五年前,杨元祥在湘中故家见过苏轼此画,现在湘中故家欲将其出售,杨元祥便引荐南京人杜德甫购之,并作题记,至于湘中故家如何得之并未交代。

明洪武初年(1370年),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由李秉中之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藏于家中,李从善从此继承父亲意愿,对此卷“珍藏愈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今四川泸州),在这里偶遇了年近七十、乞老归故途经此处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而跋文本身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杨慎因为明代的“大礼议”事件,曾被皇帝流放三十年,就在他题东坡画卷时,云南巡抚又奉密谕追捕他,翌年七月,杨慎死于永昌(今云南保山)。

从明洪武初年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从善,到嘉靖年间李甲峰时已有八代,金陵李家得此画卷,代代相传,视为绝世珍宝,其间近两百年历史,而后画作如何流入市井,又有谁有幸见到了这幅古画,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邓拓慧眼识珠天价收购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从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二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一个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潇湘竹石图》成为国内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他曾专程到上海,却没卖出去,后来又来到北京。白坚夫把《潇湘竹石图》拿给他的熟人、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看,但是鉴定过程中有专家认定这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1558年,杨慎在四川泸州(江阳)除了为《潇湘竹石图》题跋之外,还曾经为另一幅元人临摹东坡壁画的《风雨竹枝图》题跋。两幅画作都下落不明,一些学者误认为这两幅图卷为同一幅画卷,否认《潇湘竹石图》为东坡真迹。白坚夫听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杨仁铠先生在京开会便找到杨,杨仁铠就推荐他去找邓拓。

巧的是邓拓也正在急急寻找这位白先生的下落。一次邓拓从外地出差回来,荣宝斋的画家许麟庐告诉他,前几天一位四川来的老先生曾拿着一幅苏东坡的手卷《潇湘竹石图》来荣宝斋询问价格。由于客人要价较高,荣宝斋一时难以筹措到钱,那位客人走了。邓拓于是拜托许麟庐打听这位客人的去向。

《潇湘竹石图》在圈子内引起不小轰动,但是画作的真伪却一时成为难题。苏东坡的画迹,从来只见书载,不见画卷。邓拓认为,苏氏的真迹肯定是稀世珍宝,应当弄个究竟。正在这时,画家周怀民告诉邓拓,他家有一本日本出版的画册,其中印有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邓拓立刻赶到周家,一边仔细端详这张不足一尺见方的印刷品,一边听周怀民介绍苏东坡绘画的特点。

这一天,画家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找到邓拓。白坚夫的历史背景特殊,鉴于当时的特殊年代,许麟庐只介绍画,并不介绍卖画的主人。邓拓鉴赏良久,才兴奋地对白坚夫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它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囊中羞涩,老先生你准备要多少钱?”

白坚夫看到邓拓对这幅画十分看重,认为自己遇到了“知音”,于是价钱很快谈妥,双方同意作价5000元(也有说是3000元)。当时5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邓拓答应当即付给2000元,其余3000元三天内全部还清。为凑足这笔钱,邓拓请来荣宝斋的经理和画师,忍痛从个人存画中挑选出24幅,经画师作价,凑足了3000元。邓拓成为《潇湘竹石图》的最后一位私人藏家。

捐给国家没有任何仪式

收藏了这幅画后,凡是可能和苏东坡的画有关的东西,邓拓都进行了认真研究。为准确判断画作的真伪,他还请来许多画家、书画鉴赏家一起研究和辨别。

可能是因为树大招风,1963年秋天,中央某部发了个通报,通报说:“邓拓抢购争购倒卖国家文物字画,非法获利几千元。”随即,北京市委组成调查组查处此事,所幸很快就弄清了邓拓买画的风波。

1964年邓拓请许麟庐帮忙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4件佳品,经过仔细斟酌,小心盖上他的收藏印后,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捐赠活动非常平静,没有仪式,甚至没有一纸证书。

邓拓捐赠的这批藏画有手卷、有册页、有立轴、有中堂,都是出自名家手笔,包括徐文长、八大山人、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的作品,件件都堪称无价之宝。

十年浩劫之后,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著名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

佳音/文 摘自《文史参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一头雌性座头鲸纵身跃出水面。
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一头雌性座头鲸纵身跃出水面

座头鲸正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安贡附近利用气泡网捕捉鲱鱼群。
座头鲸正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安贡附近利用气泡网捕捉鲱鱼群

  美国摄影师最近在阿拉斯加州拍摄到一群雌性座头鲸觅食的画面,它们像敏捷的海豚一样跃入空中。其中一头50英尺(15.24米)长,重达45吨的座头鲸纵身一跃,鼻尖升至40英尺(12.19米)的空中,看起来像是飞了起来。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

每年在同一时间,由相同成员组成的雌鲸群会聚集到相同地点。
每年在同一时间,由相同成员组成的雌鲸群会聚集到相同地点

  家住西雅图的39岁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弗列得瑞克湾(Frederick?Sound)捕捉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当时他就站在距离座头鲸只有30英尺(9.14米)的地方。他说:“它们是一群非常奇怪的动物,愿意人类靠近它们。座头鲸的好奇心很强,它们对我们感兴趣,就像我们对它们很感兴趣一样。有头座头鲸甚至游到我们的船下,看起来像是打算吞下其中一条船。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庞然大物非常聪明,它们不会把船错当成它们的猎物。”

  这些照片还显示了这些通过“气泡网”捕食的座头鲸的姐妹情深。这些鲸同心协力、一起驱赶从这一水域游过的鲱鱼群。有一两头座头鲸潜到深达500英尺(152.4米)的水下,绕着圆圈吐气泡,困住鱼群,其他鲸就能大口大口地享用美餐。每年的同一时间,由相同雌鲸组成的鲸群会聚集在相同地点,而且每头鲸在每次捕食过程中都担任相同角色。康福思说:“雌鲸为什么会以这种形式聚集在一起,这个问题令人很困惑。它们也许跟虎鲸一样,是一个女权社会。我发现,每次都是同一头或两头座头鲸潜入水下,制造气泡网。这些气泡是在深海形成的,每个直径可达75米,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捕捉大鲱鱼群。座头鲸是非常强大的动物,在长达10小时里,它们能每隔4到5分钟这么做一次。”

45吨重的座头鲸像海豚一样灵敏地跃入空中。
45吨重的座头鲸像海豚一样灵敏地跃入空中

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给露出水面的座头鲸拍照。
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给露出水面的座头鲸拍照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最近一次,他乘船行驶了120英里(193.12公里),花了3天时间才找到他要找的鲸群。他说:“座头鲸是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哺乳动物,它们升到水面仅有1秒钟,然后就又消失在水浪里。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场面非常惊人,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努力亲眼看一看。我希望人们在看到这些照片时,能真正意识到这些鲸出现时场面是多么壮观。”(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挖掘人员从墓室中挖出墓志


墓志背面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附着物

  随着南平浦城干尸墓地现场挖掘工作的进行,反而出现了更多的谜团。

  被大家寄以厚望,可以解开干尸身份的墓志出土了,根据墓志正面的字,由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丁副馆长、南平市文物专家、浦城博物馆的文物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古专家判定,干尸是明代张姓“处士”,而墓志背面记载生平墓志铭文,却被厚厚的附着物覆盖。这反常的行为,让干尸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

  而更让考古专家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个古墓竟然是由一个宋墓套着一个明墓:“张处士”的墓志放在宋代墓室的前方,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后面则藏着明代墓室。

  昨日,专家们决定暂时不剥开墓志铭上的附着物,等相关考证后再剥开,以免造成损失。今日,考古专家将继续对干尸墓室进行挖掘。

  最新发现

  墓志出土铭文被掩盖

  初判:为明代张姓处士

  昨日上午,墓志出土了。它呈正方形,长度约70厘米,正面刻有9个大字,经过多位专家的考证,暂时认定这9个字为“明处士吴峰张君墓志”。

  考古专家认为,从该墓志的正面可以判定,该干尸是明代的张姓“处士”。专家说,“处士”一般理解为没有当过官,但在当地很有名望,或生活在显赫家族中,或隐士之类的人。另外,墓志的背面就是干尸的详细生平。可让专家疑惑的是,该墓志的背面竟然被几层油漆盖住,厚达到2厘米左右,根本没办法看清里面的文字。也有专家认为,这附着物可能是另外一种材质的石头。

  因墓志铭被遮盖,专家们开始对这人“处士”的身份提出质疑。专家们认为,这人可能是一声名显赫的人,其后人考虑到他身份,担心被盗墓者骚扰,所以故意将他写成“处士”,也有可能这人是一当时著名的隐士,故意不让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浦城县方志办邱文彬主任推测,墓主归隐山林多年,郁郁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死后连墓志铭也不愿公之于世。

  不过专家说,要解开这人的身份之谜,还需要将这些油漆剥开。

  宋、明古墓前后相连

  猜测:是防盗墓贼的障眼法

  在昨日的挖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古墓不止一个:在现有的明代古墓正前方,还有一个墓室,两个墓室之间几乎没有间隔缝隙。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说,初步判断,前面的是宋代墓室,估计由于密封性不好,棺木连同尸身都早已腐坏,目前没发现墓志铭、墓碑。

  根据古代葬俗,几乎没人会在原有墓地上重新建墓。除非一种可能,就是明代古墓在建的时候,为了防止盗墓,利用宋代古墓做个障眼法,来隐藏后面真正的墓室。

  邱文彬也认为这个宋代墓室很可能是明代墓主的家人故意使的“障眼法”。

  他说,从目前出土情况看,张姓处士的墓志是放在这个宋代墓室的前方,这就在构造上把这个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如果有人盗墓,很可能挖到前面的墓室,见这里什么都没有,会误以为是一个废墓,进而放弃继续挖掘。

  专家揭秘

  尸身为何经数百年不腐?

  高岭土层墓主瘦墓室封闭措施好

  据了解,墓室周边泥土有一部分属于酸性土壤,在这样一种又潮又酸的土质环境中,能保持尸身干燥且不腐败,是一个谜团。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考古专家说,这或许可以从墓室的构造上找答案。他说,其实墓地的结构就像一个鸡蛋,外层包了三合土。三合土是用石灰、河泥、糯米制成。石灰的作用就是吸收水分,防止地下水渗透进墓里。河泥、糯米都是当时很好的粘合剂,保证了墓室外壁的密封性。

  另外,根据残留的棺材板来看,使用的是质地坚硬的楠木,对尸身保存有利。

  从外部环境看,墓的所在地,是一个高度2米左右的小山包,现在虽然已经被削掉一大块,依然保持着地势上的优势。

  邱文彬在现场查看之后说,稻田里的泥土大多是高岭土,这种泥土因为透水性差,经常用来烧制陶瓷,且酸性不高。他认为,这种土质在一定程度帮了墓主人的忙,让墓地周边土壤里的水分相对稳定,不容易侵蚀到墓地里。

  同时,在尸身的处理上,根据村民描述,上面裹了很厚的丝织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专家还在现场发现残留的大量木炭,这些都对保持干燥有益。

  另外,有专家说,在古代中国,早就有和尚、道士去世之前,为了保护尸身而故意绝食的先例,他认为,这个墓主人出奇得瘦,在过世之前可能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或者因为疾病而不能进食,促成了不腐的奇迹。

  但这些因素,真的就是谜底吗?一切都要等省医学专家鉴定之后,才能给出答案。(张树福 刘晓霞/文 林朝阳/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4 页,共 1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