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屋顶是特制的透光材料
旅馆房间
热情的前台服务,每天将房间打扫干净,24小时热水,这些国内旅馆最基本的“标配”,在丹麦许多倡导低碳生活的旅馆成了“奢望”,取而代之的是密码箱式前台自助入住、用笤帚与簸箕自己打扫房间以及限时洗热水澡。《环球时报》记者就在丹麦一家低碳旅馆亲身感受了一把低碳生活。
入住全凭诚信
赫尔辛格是丹麦西兰岛最北端的一座小城,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故乡,当地人如今推崇低碳、环保的新生活方式。
从市中心向西北走2公里,坐落着丹麦青年旅社协会下属的一家旅馆,包括几排简约的小木屋和一栋两层砖楼。这里没有办理入住的大堂,甚至在下午5时下班后连一个工作人员都没有。记者初到此地就因为找不到人办理入住而犯了难。一对英国夫妇主动告诉记者:“试着打一下门口的服务电话,要个密码就能入住了。”
电话拨通后,是一名年轻小伙子的声音,他告诉记者一个密码。依照他的电话指南,记者找到红色砖楼前墙上的一个白色密码箱,输入密码,从里面取出入住须知、房间钥匙。
记者顺利找到管理员远程分配的小木屋。整个过程不用出示订房记录,不用交信用卡押金,甚至都没有登记本人的信息,一切都以诚信为基础。事后,记者了解到,赫尔辛格已经有十多年犯罪率是零了,在这里,犯罪这个词已经被从人们的大脑里删除了。
《环球时报》记者拖着一身疲惫走进小木屋,陈设简单,干净整洁的屋内摆放着4张上下铺的单人床,可供8个人居住,奇怪的是,床垫、被子和枕头一应俱全,却统统没有床单、被套和枕套。难道丹麦人不用这些床上用品?正在疑惑,突然发现衣柜上清晰地写着“床上用品在这里”,随即,又看到下面的小字写着:“使用前请先仔细阅读入住须知第7条”。
打开入住须知,找到第7条,写着:“水是宝贵的资源,为了避免反复清洗,衷心建议您尽量使用自带的床上用品。”之后的一段话才是重点:“如果确实没有准备或存在特殊困难,可使用房间内的床上用品。但请在结账前将所用物品放入洗衣房内,并在结账时主动告知前台,很抱歉在这种情况下将收取30丹麦克朗的费用。”
这规定真是头次遇到,记者结账时询问旅馆的经理克劳森先生,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尽管丹麦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名靠前,但越来越多的丹麦旅馆开始注意节约用水,我们计算之后发现,这项规定实行后,旅馆一年里省出来的水和电价值将近15万丹麦克朗。”
丹麦人省电省水的意识之强还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这家旅馆不仅在清洗上节约资源,房客在旅馆洗澡也需要练就特殊本领。记者有幸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满身泡沫时突然停热水的尴尬。后来从浴室的使用说明上记者了解了该旅馆淋浴系统的特别之处,原来,一套特殊装置保证每天只为一个房间免费提供5次,每次3分钟,总计15分钟的热水,到时热水会自动停止。当然,如果确实需要,房客也可以手动开启热水阀门,但是,从这时起,流出来的热水比油还贵。
淋浴室内,记者意外发现了笤帚、簸箕、墩布等用具。原来,旅馆要求每名房客退房前将房间打扫一遍。据旅馆经理介绍,旅馆的清洁工只需对房间进行必要的消毒即可。旅馆希望人们尽量少制造垃圾和浪费资源。
旅馆不仅对房客提出很多节能要求,在“硬件”上也将低碳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材料上,小木屋的墙体材料是特殊保温材料,在冬季比普通材料建的房屋使用更少的供暖能源。屋内只安装两个低瓦数的日光灯,屋顶是特制的透光材料,不仅白天不需要开灯,就连傍晚时分也完全能靠阳光照明。
客观上讲,丹麦赫尔辛格青年旅社这家旅馆的做法的确很罕见,要求房客有很高的素质和觉悟,这种旅馆经营模式想普及还有不少困难。多数人依然将旅游简单定位在享受、豪华与奢侈上。秉承低碳、绿色、自助理念的青年旅社的旅馆,在面临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的现代社会中具有先进而和谐的意义。
在丹麦,同样的低碳旅馆有十余家,属于理念比较新的旅馆,这类旅馆在其他北欧国家也越来越普遍,多数在比较小的城市。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提倡节能,但与低碳先锋们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3月18日,福岛核电站的留守工作人员在抢修电线。(资料图片)
福岛核电站工作人员下班后住在10公里外的一座体育馆休息,吃的以罐装食品为主。
日本一名定期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20日说,核电站工人正在承受巨大压力,面临抑郁症和过劳死风险。
爱媛县大学医学院教授谷川武司(音)从1991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福岛第二核电站的工人提供医疗服务。
吃罐装食品
睡在睡袋里
他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说,他16日至19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为90名东京电力公司员工实施身体检查。
谷川武司说,工人们下班后会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10公里外的一座体育馆休息,睡在睡袋里;吃的东西也不够好,以罐装食品为主,幸好现在可以保证一日三餐,原先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工人们4天上班、2天休息,但上班的4天时间里不能洗澡。
难定家人平安
心理压力过大
另外,谷川武司说:“对于一些工人而言,心理压力较大,因为他们有时要连续一周时间不能确定家人是否平安……许多人抱怨睡不着觉,如果再这么下去,抑郁症和过劳死的风险将增加。”
90名接受体检的工人中,大约50名就医的工人被确诊患有高血压、感冒等症状。谷川还要求东京电力公司找人顶替一名发高烧的员工。
部分死士
真实心态
怕丢工作被迫涉险
本报讯日本《朝日新闻》4月12日曝光了许多“死士”的真实心态,他们中有一些确实是自愿献身的英雄,但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怕丢工作被迫涉险。
被派往福岛一号核电站一名40岁工人说:“我不想去福岛核电站,但是如果拒绝这个要求,我将丢掉工作。”这名日薪不到2万日元(约合1560元人民币)的工人说:“我听说一些工人每小时的薪资就是数万日元,而我们依然拿着与以前同样的工资,因为我们的公司与东京电力公司是合作伙伴。”(晓诗)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
20公里设为“警戒区”
据新华社电日本政府21日宣布,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区域设为禁止进入的“警戒区”,该决定从22日凌晨0时开始生效。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当天上午举行的记者会上说,设立“警戒区”后,将允许原来居住在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临时回家取东西,但一户只能回去1人,并且要身着防辐射服、乘坐公交车集体前往,滞留时间最长为两小时。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之前被划定为疏散区。但由于当地撤离居民回家取贵重物品的情况频发,福岛县出于安全上的考虑,要求政府将这一区域指定为禁止进入的“警戒区”,以免当地居民受到核辐射。
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天上午前往福岛县视察,向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转达了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设为“警戒区”的计划。菅直人说,设定“警戒区”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
受日本3月11日强震和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出现事故,放射性物质持续外泄。日本政府起初向核电站周围3公里之内的居民发出疏散劝告,同时要求核电站周围3公里至10公里的居民不要外出。之后,又将疏散范围扩大到核电站周围20公里,并要求核电站周围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室内避难。
入海核污水
超过500吨
据新华社电东京电力公司21日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入海的污水总量估计达520吨,放射性活度达5000万亿贝克勒尔。根据福岛第一核电站安全规定,这相当于允许其每年排放量的2万多倍。
东京电力公司本月2日发现有污水从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电缆竖井的裂缝流入海中,这一裂缝直到4天后才被封堵住。东京电力公司在进行泄漏估算时,假定泄漏从发现前一天的1日开始,到6日止泄,污水以每小时4.3吨左右的流量泄漏。东京电力公司还表示,为切实堵住污水外流渠道,一直在向有关地下碎石层注入硅酸钠等特殊药剂,这项工作于21日完成。
4月21日,福岛,菅直人在福岛政府楼中开会时向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鞠躬
21日上午,日本政府派遣的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的核能专家佐藤达夫来京举行情况说明会,向中国记者以及工商界人士解释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的应对措施。佐藤在会上否认了“福岛核电站藏有核武器”的说法。
核泄漏:初期难测量
据了解,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是直属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组织,该组织专门为核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佐藤达夫是该机构的理事。
对为何日本政府在4月12日将核事故级别上调到最高级的7级,佐藤达夫称,地震和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电力设备停止运转,备用电力也出故障,监测放射性物的仪器受到影响。因此事发后日本政府没有办法监测到核泄漏到底有多少,难以掌握核事故规模。待数天后应急电源接通,才初步查清核泄漏值,根据更多的资料进行判断和推测后,将事故级别上调至最高级7级。
核武器:从没听说过
有记者提到所谓“阴谋论”,称日本专家猜测,日本政府之所以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遮遮掩掩”,是因为那里可能藏有核武器。对这个问题,现场两位日方代表都想拿起话筒“抢”答。
佐藤说,他在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工作好几年,从没听说过这种说法。从经验来讲,福岛第一核电站不可能存在核武器。他说日本政府对事故并没有遮掩,只是在多方意见基础上加以权衡。
驻华使馆山崎和之公使称,日本对核武器的立场是一贯的,那就是不仅不开发核武器,还主张在全世界废除核武器,所以“阴谋论”不成立。
排“污水”:不得已措施
本报记者提出,东电向太平洋排放低浓度放射性污水是否涉嫌违反国际法。
山崎回应说,东电是不得已为之。他说《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各国防止海洋污染的义务,也有遏制污染发生源,防止污染扩散的责任。东电排放低浓度放射性污水,是为了更方便地储存和转移核反应堆内高浓度放射性污水,高浓度放射性污水是更大的污染发生源。但他承认,排放放射性污水,日方只是在事后才与中方联系。(张乐)
■对话
菅直人视察避难所遭呵斥
2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赴福岛县田村市,视察设置在该市体育馆的一处避难所时,遭到“劈头盖脸”的呵斥。
据报道,这处避难所住着60多人,都是因为核泄漏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核电站周边居民。身着防灾服的菅直人一到这里,就立即“引发众怒”。
“我们真的都是在忍,请你再努力一点,解决核电站的问题!”一名灾民大声说。
“是、是、是”,菅直人再三鞠躬回应。
当菅直人结束30分钟的视察,朝体育馆门口走去时,一名灾民站起身来,愤怒地叫住首相:“你这一走了之算什么,叫我们怎么办?”另一名女性灾民也大声质问,“你明白被人无视是什么心情吗?”
已经走到门口的菅直人不得不折回来。
“你就这样从我们旁边走过去,你知道我们是什么心情吗?”一名妇女含着泪说。
“不、不、实在对不起,我没那意思,不是就这么走过去,对不起!”菅直人连忙道歉。
“本来是值得信任的,看来现在没法信任了。”这名妇女不依不饶。
“别,真的别那么说……”菅直人有些慌张。
“政府的人说这样说那样,你把他们都带来,在这里生活一段试试看!”
“我……”
(百千)
■数字
4份母乳样本检出放射物
据新华社电 日本4名哺乳期妇女提供的母乳样本中检测出放射性碘。
日本共同社20日报道,4名自愿提供母乳样本的哺乳期妇女均居住在日本福岛县以外地区,其中放射性物质含量最高的一名妇女的乳水样本中放射性碘活度达到每千克36.3贝克勒尔。
日本没有专门针对母乳的安全标准。但如果依照婴幼儿饮用水安全标准,每千克36.3贝克勒尔属安全范围。1周岁以下婴儿饮用水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上限为每千克饮用水100贝克勒尔。
2号机组漏出“污水”520吨
据新华社电 东京电力公司21日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入海的污水总量估计达520吨,放射性活度达5000万亿贝克勒尔。根据福岛第一核电站安全规定,这相当于允许其每年排放量的2万多倍。
东京电力公司本月2日发现有污水从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电缆竖井的裂缝流入海中,这一裂缝直到4天后才被封堵住。东京电力公司在进行泄漏估算时,假定泄漏从发现前一天的1日开始,到6日止泄,污水以每小时4.3吨左右的流量泄漏。
此外,为给高放射性污水腾出存储空间,东京电力公司还曾向海中排放了集中废弃物处理设施及5号和6号机组中的1万多吨低放射性污水,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活度总计达1500亿贝克勒尔。
■分析
日本欲展开“复兴外交”
专家称尚早,应先解决好核泄漏
本报讯(记者张乐)21日,日本政府首次派出核问题专家来中国开说明会。2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给《新京报》等中国媒体投稿,说明救灾情况等。同时,记者从日本媒体了解到,日本外相松本刚明正准备开展“复兴外交”。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除了这种灾后外交,日本政府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好核泄漏事故。
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称,松本刚明18日在外务省高级干部会上发布了开展“复兴外交”的方针。
据报道,外务省将于本周内开会研究开展“复兴外交”的具体措施,包括:吸引外资对灾区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投资;吸引因地震和核事故而减少的外国游客重返日本;在海外举行宣传日本农产品安全性的物产展;进一步要求外国放宽限制进口日本农产品措施等。
日本驻华使馆官员21日就“复兴外交”一事介绍称,无论何种方式的外交,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能让外国加深对日本局势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破除一些不实的传言。日本希望此举能加强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外交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教授表示,“复兴外交确实应该,但是现在为时尚早。日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全力以赴确保国民和相关国家环境的安全,防止核危机进一步扩散。”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在孕期过多接触杀虫剂,可能对孩子智商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市研究人员分别实施3项独立研究,首先检测一些孕妇日常生活中接触杀虫剂剂量,当她们的孩子6至9岁大时,再评估孩子智商。
加州研究人员以39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母亲孕期检测出的(所接触)有机磷酸酯剂量每增长10倍,孩子7岁时的智商值相应下降5.5分”。
有机磷酸酯常用于制作肥料和杀虫剂,喷洒水果和蔬菜作物。
纽约市西奈山医疗中心研究人员自1998年起跟踪测定400名女性及其孩子,发现“接触有机磷酸酯对(6岁至9岁孩子)知觉推理(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测定孕妇所接触的另一种杀虫剂“毒死蜱”剂量。毒死蜱常用于杀死蟑螂、白蚁。
研究结果显示,接触毒死蜱剂量最多的四分之一孕妇,孩子的“工作记忆”能力低5.5%,智商值低2.7分。
“这些7岁孩子的认知功能缺陷可能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研究带头人弗吉尼娅劳厄说,“工作记忆问题妨碍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即便智商处于正常水平。”
这3项研究结果20日由美国《环境卫生展望》杂志发布。
美国伯克利大学研究人员说,2001年至2009年间,含有机磷酸酯的杀虫剂使用量减少超过50%;毒死蜱、二嗪农等杀虫剂危害儿童健康,分别自2001年和2004年起被禁止在民居使用,却仍继续大量用于喷洒农作物。
人们所接触的杀虫剂通常经由水果、蔬菜等进入人体。专家建议,人们食用这些食物前,必须用流水清洗并擦拭,以去除杀虫剂残留。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22日消息,一跃而起跳进河中,啃着鲜嫩的青草或是采摘可口的黑莓。这些水田鼠们看起来像是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但其实它们在英国已经属于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了。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栖息地的不断丧失,水田鼠的数量已经在过去30年内骤降了约90%。它们体长约3~7英寸(约合7.6~17.7厘米),经常被误认为是老鼠或是鼹鼠,很多看到其踪迹的人其实没有意识到,它们就是英国童话作家格拉姆(Kenneth Grahame)的经典作品《柳林风声》(Wind In The Willows)中那聪明伶俐的水田鼠。
拍摄这些作品的,是54岁的野生动物摄影师特里-怀泰克(Terry Whittaker)。近九年来他一直在英国肯特郡梅德斯通(Maidstone, Kent)附近的小溪边,关注这群水田鼠的情况,拍摄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特里先生经常穿着防水胶靴,准备好相机在水田鼠群的附近耐心的等上几个小时,以期望能够抓拍到完美的瞬间。
水田鼠主要生活在水速缓慢的河流,小溪或其它水道岸边。这些游泳健将同样擅长打洞,它们的洞穴分为好几层,既能防洪又能居住,还可以储存食物。水田鼠是很多食肉动物的口中美食,美国水貂是其主要天敌。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印度尼西亚,一只色彩艳丽的科尔曼虾(Coleman's shrimp)将自己隐藏在一丛火海胆的毒刺中。
印度尼西亚,一只宝螺隐藏在一丛珊瑚丛中。
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一只叶海龙。
印度尼西亚,一条尖嘴鱼混杂在一堆海草丛中。这种小鱼不但色彩和形态和它隐藏的水草几乎一摸一样,它甚至还会随着水流左右摇摆,和水草和自然摆动模式一致。
印度尼西亚,一条鲉鱼隐匿在珊瑚丛中。
这是在泰国海域,同样是一条鲉鱼,这一次它藏身一片礁石之中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大自然虽然美丽,却也是一个残酷竞争,弱肉强食之地。为了生存,所有的生物都各显神通。其中伪装就是海洋生物们非常擅长的一种策略。它们的技巧堪称精湛,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你几乎不可能识破它们的伪装。来自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海洋生物学家兼摄影师布兰顿·科勒(Brandon Cole)抓拍了这样一组珍贵的水下照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小生物们五花八门的伪装策略。
布兰顿说:“我的照片展示了生物是如何将自身融合进背景的海床或海草当中去的。它们隐匿其中,难以被察觉,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到它们。有时候你仅仅是碰巧发现它们,不过当然,你必须懂得寻找的某些技巧。打个比方说,你想找一只隐藏在珊瑚丛中的宝螺(cowriesnail),那你首先应该知道这种贝一般喜欢和哪种珊瑚混居。这样一来,你得先找到这样的一丛珊瑚,然后再开始大海捞针。这就像是在柴堆里找一根针,不过在开始找之前,你总得知道去哪一堆柴堆里找。”
可是,这些生物真的有必要长年累月的这样伪装吗?对此,布兰顿解释说:“如果想要活命,伪装就是必要的。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了这样的能力。大部分这样的生物学会了和它们日常的栖息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伪装策略增加了它们躲过捕食者的几率,从而提高了了活命的机会。采用这些策略的生物通常都比较小,没有什么抵抗力,因此只有依赖伪装策略,才有生存的可能。”
布兰顿环游世界拍摄这些照片,他说:“我认为观察这种天才的伪装行为,印尼的蓝碧海峡是个好去处。那里的生物种类繁多,伪装的策略非常常见。”(晨风)
美国中情局网站截屏
4月19日,美国中情局网站解密了6份文件。这些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有文件中最“古老”的文件。
中情局网站公布的文件出现在1917和1918年,包括制作隐形墨水配方的内容。其中一个配方描述了如何用硫酸亚铁、氰化钾、大米淀粉、水和普通墨汁进行制作。如果要让字迹显形,则要使用碘酸钾和酒石酸水溶液。另一份1918年用法语写的文件讲述了德国隐形墨水的成分。
法新社称,种种迹象看隐形墨水的信息对于中情局十分重要,以至于直到1976年还拒绝对其解密。一名中情局工程师表示,这份文件被封锁了近百年,即使科技成果近期获得突破也未能促其被公开。但是,中情局并没有解释他们是获得了哪些科技成果后才得以对公布上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