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夏日,是从景山万春亭向北拍摄的
老照片里的地安门,摄于1955年
登上永定门城楼北望,清末民初时的小院落错落有致,穿过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地安门将重新“把守”皇城北大门。未来5年,这条被称作京城精髓的中轴线将得到整体整治,冲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市委市政府对于文博事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目前已确定未来5年,每年仅市级财政就投入一亿五千万元用于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昨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描绘了本市文物事业发展初步规划,“我们将以中轴线的保护,带动整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超过100处名胜古迹将在5年内修缮。”
地安门复建避开十字路口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有“北京脊梁”之誉,从南往北依次坐落着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九座门,沿途还点缀着数十处皇家园林和民宅四合院。梁思成先生曾点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如今,中轴九门独缺地安门。为了重现中轴线秩序,恢复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1955年被拆除的地安门复建被提上日程。
据史料记载,地安门始建于近600年前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年间重修时改名为地安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1955年,为改善交通,地安门被拆除。
据了解,地安门“南移复建”的可能性极大。“经过考证,地安门旧址就在地安门十字路口处。专家初步建议,复建时可以考虑南移,避开十字路口中心,尽量避免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孔繁峙透露,本市将成立申遗工作协调机构和专家顾问组,将中轴线历史建筑群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申遗工作,开展遗产申报名单遴选、范围确定、编制环境整治规划、划定缓冲区等工作。
随着鼓楼至地安门、前门至永定门沿线文物建筑逐步修缮,恢复到清末民初时的传统风格,永定门的箭楼和瓮城有望复建完成,北京历史名城最精华的部分将在中轴线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寿皇殿、正觉寺5年内开放
一线带一城。中轴线重焕光彩的同时,本市将继续推进长城、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加强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已纳入未来5年修缮名单的文保单位中,各处皇家园林成为重点。圆明园正觉寺、颐和园四大部洲修缮后都有望对游客开放。
“此前曾一度被北京市少年宫占用的景山寿皇殿,5年内一定会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孔繁峙说,“本市将不断扩大文物古迹的开放范围并增加开放内容,腾退修缮中山会馆、推进庆成宫腾退和先农坛整体保护等,力争使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到60%。”
北京地区少数民族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北海万佛楼、大佛寺、颐和园须弥灵境遗址、香山昭庙等修复工程将启动。另外,北海团城、静心斋,颐和园德和园、听鹂馆,天坛北神厨和北宰牲亭的修缮工作,以及颐和园治镜阁遗址保护工程和文物库馆(文昌院)整治工作也将实施。
地下文物埋藏区将达60处
未来5年本市将加强城市建设中的考古工作,重点配合昌平、通州、亦庄、大兴新城、丽泽金融商务区、北京南城发展以及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京沪高速等大型基本建设,做好地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清理发掘工作。
“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文献记载很明确,但有些环节仍然缺少实物佐证。”孔繁峙举例,史料记载金曾把辽代的三面城墙外扩2里,如果通过考古能够找到这些遗迹,就可以确定辽金城墙的具体位置,更全面地掌握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演变过程。
除了城市发展史,孔繁峙透露,本市还将完成琉璃河考古资料研究整理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圆明园、周口店、琉璃河、团河行宫等大批遗址保护工作。预计5年内,本市将划定并公布新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使全市地下文物埋藏区总数达到60处以上。(刘冕)
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明代不腐女尸抬出棺外。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1日电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发现明代不腐女尸。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 (顾祥忠摄)
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面部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鞋子上的针线都依稀可见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出棺后特别僵硬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发现明代不腐女尸。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
基督城一震毁雕塑下发现两间密封文物。
由于新西兰基督城地震,大量建筑物受损,该市的一座雕塑也被震毁,但隐藏在雕塑底座的两件密封文物却得以“重见天日”。
在基督城地震救援中,在一座被损坏的雕塑底部,发现有两件文物被藏在雕塑的底座处。基督城市长视之为“重大的发现”。由于地震这个雕塑物被毁,两件密封的文物才能重见天日。
这两件物品,其中一件是玻璃容器,另一件是一个很大的金属物。基督城市长表示:他希望将来当这两件物品打开时,可以发现并明白“我们祖先的话语和启示”。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因改扩建工程尘封四年之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1日在此间揭开面纱,正式接待公众参观。在外立面观感基本保持不变的同时,新建成的国博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公众中形成的特定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有机嵌入老建筑之中的新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
“两轴”,是指观众从西门进入博物馆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建筑由南北长330米的艺术走廊和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兼作数码影院)、演播室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这一区域大大拓宽了博物馆的业务空间。
从西门进入博物馆,观众就来到了西大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徐悲鸿先生的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由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先生用花岗岩创作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长36米,高12米,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厅,是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央大厅南北两侧分布着4个装饰典雅的国宾厅,分别以木、砖、铜、石为装饰材料并依此命名,这里将作为外事活动场所。
新建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49个800—2000平方米的展厅均匀分布。在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内,不仅有着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还为公众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题材的展览和相关文化休闲服务。
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物已达105万件。其中古代文物包括陶器、青铜、瓷器、玉器、石器、书画、染织、工艺等各个门类。馆内的文物库房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万件以上的文物收藏。在文物保护方面,充分考虑了环境温湿度的要求,藏品库做到了防火、防盗、防震、防雷等“十防”。
新国博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全面、艺术、形象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明清家具艺术》等专题展览的方式展示馆藏精品文物;以交流合作办展的方式展现中国各地的特色文物、重大考古发现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还将通过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和艺术创造,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3月1日至16日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试运营期间,除周一闭馆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只接待团体观众参观;从3月17日开始接待散客,每天限定观众3000人次。吕章申透露,4月将会有两个国际展览陆续开幕。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应妮)23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强调要认真研究治理文物拍卖企业“知假拍假”问题。“假拍”、“拍假”、“知假拍假”在业界内部已是公开的秘密,这个问题也使拍卖行业遭受到广泛诟病。据了解,由于拍卖法存在一定漏洞,还有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这些都是造成“知假拍假”长期存在却很难查证的原因所在。此次国家文物局强调要加强文物拍卖审核管理,认真研究治理文物拍卖企业“知假拍假”问题,这对于规范我国文物收藏市场来讲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消息。
2010年对于中国文物收藏市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几大拍卖行你追我赶,过亿元“天价”拍品频出,赚足了眼球、吸引大批新进藏家和“热钱”进入市场。许多业内专家对中国文物收藏市场未来前景普遍看好,似乎“十亿元时代”就在眼前。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存在很多乱象和质疑之声。如圈内某位知名收藏家就对去年火爆的文物收藏市场“大泼凉水”指出:浮华的拍卖市场,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是真实的拍卖交易?还是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而人为设计的市场繁荣假象?谁也说不清楚!不管这句话出处如何,却道出了大部分收藏爱好者的心声。确实,“假拍”、“拍假”现象只能让文物收藏市场繁荣一时,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高额的财富,但这对于中国文物收藏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来讲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对于“知假拍假”现象如不加快整治力度,将会给中国文物收藏市场带来极大危害,伤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收藏热情和经济利益,造成收藏市场不健康发展。
收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阅读,更是精神财富和幸福体验,对于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文物不仅仅是收藏“文物艺术品”本身,而是这些藏品所承载的历史、艺术和研究等价值,只有包含这些“附加值”之后,它们的经济价值才会真正凸现出来。文物收藏不能光盯着钱,因为对利益的急需而丧失了“收藏之道”,其结果得不偿失。(人民网记者 鲁婧)
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弦歌八千载——华夏古乐音乐会》,堪称一场十分特别的音乐会。音乐会上使用的所有乐器都由中原地区出土的乐器文物复制而成,演奏的曲目也是千年流传的古老乐曲。而音乐会开篇一章中使用的乐器——出土于河南舞阳的来自8700年前的贾湖骨笛,更是令人惊叹称奇 ——
八千年前的古笛绝响
八千年前的古笛绝响
1987年贾湖出土的龟甲响器。
保存于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龟腹甲刻符。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
华夏古乐园的演员在国家大剧院吹奏贾湖骨笛。
禽鸟肢骨推测简图
贾湖遗址墓葬M344骨笛出土现场。
收藏于河南博物馆的贾湖骨笛。
贾湖遗址出土的深腹盆片。
采访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记者脑海中常常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八千多年前古淮河流域的一小片古人类聚集区里,夜幕降临,一位先民走出半地穴式的简陋居所,面对四周苍茫寂静的原野,用手中的骨笛呜呜咽咽地吹奏起来,他表达的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啊?
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文字,甚至没有数字的概念。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但维持生存很可能还主要依靠采集和捕猎。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们更熟知的北京山顶洞人,也比他们只早了两三千年。
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差不多懂得了七声音阶;他们制作的骨笛,现代人可以用它几乎完美地吹奏出民歌《小白菜》!
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虽然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真实!
修护村堤挖出的古人类遗址
贾湖村,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贾湖村周边的很多地区,已经发现了距今四千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乃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构成了这里古人类活动的初步链条。
1962年,被错划成“右派”的舞阳县文化馆的文物专干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在田间干活儿的时候,他曾发现过一些陶片、骨头碎块和类似红烧土的土块。隐隐约约中,他觉得脚下的这块土地并不寻常,然而,被列入“另册”的他,当时只能把这些直觉埋在心里。
1975年8月,流经舞阳县境内的十数条淮河上游支流水位暴涨,陆续超过警戒线。为了自保,贾湖村村长召集大家商量,决定围绕村庄修建一圈高约 3米的护村堤。贾湖村三面都是农田,只有东边是一片荒地,要修建护村堤就只有到这里取土——谁也不知道,就在这片荒地的下方,埋藏着八千多年前的秘密。
历史有时就是存在一些遗憾。就在挖坑取土马上要触碰到这个秘密的时候,护村堤恰好也修建完成了,于是村长宣布停止取土,这个秘密就只能在地下继续守藏了三年多时间。
1978年冬季的一天,贾湖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为加固防洪堤到荒地中继续取土。几铲子下去,有个同学说碰到了硬邦邦的东西。贾建国刮开薄薄 的土层,发现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他注意到,这块石头的一侧被打磨成刀刃的形状。有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他随即联想到了中原地区原始部落常用的生产工具 ——石铲的头部。贾建国立刻指导学生们在周围展开挖掘,果然,一些石器的残件和破碎的陶片陆续出现。这些东西是不是文物?贾建国想到了自己的一位老乡在舞 阳县博物馆当馆长,这位馆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被下放到贾湖村的朱帜。
贾建国带来的陶片和石铲,让朱帜激动不已。朱帜把它们与裴李岗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对照,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朱帜向上级文物部门进行了汇报。根据专家的意见,舞阳县政府立刻公布贾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人来到贾湖村,在遗址的中部规划了3个共50平方米左右的探沟。在一个半月的试掘中,发现窖穴11座、墓葬17座,陶器和石器以及龟甲等数十件遗物,确认了贾湖遗址的时间大约在仰韶文化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前期。
然而,正当朱帜对试掘工作满怀期盼的时候,专家们却忽然决定终止试掘。原来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又在河南省长葛市石固岗发现了一处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性质的文化遗址。专家判定,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并未超过石固遗址,因而决定放弃。
一颗耀眼的明珠,因为埋藏得太深,差一点就此又要与人们失之交臂。
朱帜并不甘心,他继续积极向上级反映强烈要求继续发掘。1984年夏天,省文物局又派人来到贾湖村,这一次发掘规划了4个探坑,面积扩展到 100平方米。随着发掘的深入,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以及贾湖遗址地层关系的复杂性逐渐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重 新组建贾湖遗址考古队,由时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的张居中带队,于1984年10月前往贾湖村。
笛子,那就是个笛子!
张居中来到贾湖村不久,就感到这个遗址确实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贾湖墓葬中大量成套的骨器就是裴李岗遗址难以企及的,其精美程度甚至堪比商代的青铜箭头。
但他不知道,一个更惊人的秘密就等在他的面前。
一天中午,考古队队员贾芬良开始清理M278号墓那具残缺的骨架。泥土和杂物一点一点被剥离掉,他惊奇地发现,这具骨架的左股骨内外两侧,各有 一件管状器物,长约20厘米左右,一面排列着7个整齐的小圆孔。位于内侧的一只已经断成3截,而外侧的器物保存相对完好。这两件器物看上去像是用动物的骨 管做成的,通体呈土黄色,晶莹亮洁。
“那,就是个笛子!连民工们都说,它就是个笛子!”
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场景,张居中仍然历历在目:“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样子,明摆着在那儿的,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器物!要是非要思索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上帝都会发笑。”
考古队员甚至当时就拿起这把“笛子”,试着吹奏起来。但是,由于里面堵塞的泥土还没有清理干净,当时并没能吹出音来。
此后,在其他的墓穴里,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几支类似的骨管。可以判断,骨管是用鹤类飞禽的肢骨,截去两端骨节后,再钻孔而制成的。
贾湖遗址的考察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张居中和另外几位考古专家立刻带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出土于M282号墓中的20号骨笛专程来到北京。他们首先找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先生。萧兴华一见到这只骨器便大吃一惊。
萧兴华说,骨管的构造与笛子尽管很相像,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骨管两端开口,没有吹孔。尽管骨管没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乐器。塔吉克族的鹰 骨笛、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都是用笛子的一端作为吹口的,只是吹奏时要将笛子斜持,使吹口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 尤其重要的是,至今还在河南民间流传的吹奏器竹筹,也是两端开口的。
萧兴华当即便带着他们一行来到中央民族乐团找到刘文金团长。刘文金听了考古专家们的简单介绍之后,便召集管乐声部的好几位同志来试奏。笛子演奏家宁保生首先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阶,这一结果使所有在场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此后不久,萧兴华又和另外几个人携带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专程前往郑州,对M282号墓中的20号骨笛进行了音序测试。萧兴华 和另一位音乐研究者分别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别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相当准确的音高和坚实而又嘹亮的音色,使在场的人都 大为震惊!
八千年前的人类奇迹
八九千年前的人类会做笛子用笛子,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在比他们晚两三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陶埙,虽然已经达到了与现在五声音阶相同的水平,看上去也不如这些骨笛先进。
从1984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陆陆续续一共发现了18件骨管,都是两头洞通,管表的一侧开有若干个成排的孔。骨管出土时大多位于墓主人股骨的两侧,呈土黄色。
贾湖出土的18件骨笛共分三期,后来据专家鉴定,早期骨笛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前6600年左右,这一时期出土的两支骨笛分别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骨笛年代在公元前6600年-前6200年期间,这个时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开七孔,它们不但能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而且已经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282号墓出土的20号、21号两支骨笛,标志着贾湖音乐文化的高峰。
以M282号墓的20号骨笛为例,即使简单地平吹,骨笛也至少能吹出8个音(7个按音,1个筒音)。演奏试验和测音结果表明,骨笛音质较好,音 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该笛可以吹奏以C为宫的七声古音阶(123#4567i),或以G为宫的七声新音阶 (1234567i)。此外,还存在多宫演奏的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较复杂的旋律。
晚期骨笛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200年-前5800年之间的四百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骨笛除了一部分保持了中期的七孔骨笛的形制之外,还出现了八孔骨笛,不仅能吹奏出七声音阶,而且还出现了变化音。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说,人们习惯将中华文明起源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联系起来。音乐的起源和乐器的发明也是这样。在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到的 “伏羲氏灼土为埙”“女娲制笙簧”的说法,特别是尧的乐官夔、黄帝的乐官伶伦,都是专职的音乐人。音乐的起源、乐器的发明,与传说中的帝王关系密切,这是 中华民族将音乐视为治国安民重要手段的特殊观念。而距今近八千多年骨笛的出土,将整个中国音乐史的起源,由文献所记载的三皇五帝时的五千年提前了三千多 年,改写了中华音乐文明起源时间,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拍案称奇
专业演奏家也听不出
贾湖骨笛的音高瑕疵
对贾湖骨笛有着细致研究的萧兴华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描述:
骨笛中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早期的M341:1号、中期的M282:20号和晚期的M253:4号三支骨笛,因为这3只骨笛上都留下了制作时为 计算开孔孔距而留下的计算刻度,其中M282:20号的计算是用钻头轻点而留下的痕迹,而在实际钻孔的过程中,又根据人耳对音高的校正进行了修改,这只骨 笛在开第七孔时,先开了一个小孔,经过人耳的审听,觉得它比实际需要的音略高,因此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又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见上图)。
经过两个音孔位置的调整,它们之间距音分数与今天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并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这不能不使今人为之称奇。
通过测音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湖M341:2号骨笛所发出的音及其它们相互之间所构成的音程,除4个音程与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之外,其它所有能 构成音程的音分值与十二平均律的音程音分值,相差最大的音分值系数都没有超过6个音分数的。据专业人士说,最好的钢琴调音师,他对调音的音准度可控制在两 个音分,而这两个音分的差距不是靠仪器的测定而是靠感觉。从事弦乐器的演奏家们对音高的敏感度是最强的,小提琴演奏家对音高的敏感度多在7个音分之上,而 一般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能听出声音高低差别的,都在10个音分以上。这也就是说,现代专业的器乐演奏者都难以听出这支骨笛的音调与十二平均律有何差别!这难 道不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吗?
各方质疑
是巧合?还是错误?
关于贾湖骨笛的质疑声其实一直也没有停歇。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假设:骨管原本是贾湖先民的随意之作,不过偶然与音阶相符罢了,并非刻意制作的乐器。然而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因为同一遗址出土的骨管并非仅此一件,而是多达18件;制作的时间也有先有后。这绝不可能是无意制作或者偶然的巧合。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骨管原本是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由于发掘时不小心而混入到了年代较早的地层中。然而专家指出,其中341号墓出土的两支骨笛已有轻度的石化迹象,依据考古学常识,凡是有石化痕迹的骨器,其年代至少有一万年,因此,它们年代的古老性也没有问题。
为何八千年前的古人类能制作出如此高质量音准的乐器?萧兴华曾就此与一些专家进行过讨论,他们认为,在远古时期,大自然的天空比较纯净,除自然 外,没有人为的电波和嘈杂的环境对人耳朵的干扰。因此,人们对声音的敏感程度要比今人强,耳朵的辨别能力也较细微,对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要求也比较严格。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为的噪音越来越多,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人类对音的敏感程度也越来越低。这也许就是古人为什么能在远古时期制造出贾湖骨笛这样高质 量音准乐器的原因吧!
知识链接
七声音阶与十二平均律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关于贾湖骨笛,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长久以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五声音阶的国度。比如《汉书·律历志》上 说:“声者,宫、商、角、徵、羽也。”宫、商、角、徵、羽是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合称“五声”(相当于现代简谱的1、2、3、5、6)。贾湖古笛等一批古乐 器的出土,有力地说明了,华夏民族的音乐也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而且很早就曾经达到了符合音乐自然属性的七声音阶。
所谓七声音阶,是指在八度音程之内,由七个相邻的音所组成的音阶。
而十二平均律,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十二平均 律的发明,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首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欧洲人发明十二平 均律,已经是朱载堉之后半个世纪的事情了。
一座清代郡王园寝日前在怀柔区桥梓镇被发掘出来
桥梓镇峪口村村民日前在该村东北侧发现一座古墓葬,该墓葬墓门已经暴露,为确保文物安全,文物部门决定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专家鉴定,此处墓葬系清初被封为世袭罔替王爵(俗称铁帽子王)之一的第六代克勤郡王雅朗阿的园寝。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六日,乾隆五十九年(1784)十二月十二日薨逝。
该墓葬北倚军都山山麓,东南距怀柔区桥梓镇镇政府驻地约7.5公里,西南距峪口村约500米,南距怀九河约600米。墓葬处是一片高出地面的台地,台地上及周围是一片果园。墓葬宝顶已不存,东、西、北侧尚存围墙基础,墓门已露出,南侧65米处残存神桥基础,地面上已不见其他附属设施。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210度。系用砖、石条、三合土混合砌筑的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地宫等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24.50米,宽8.40到3.30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地表深9.11米。
墓道位于墓葬南端,墓道竖穴土坑斜坡式,平面呈长方形,内用三合土夯平,致密坚硬。墓门位于墓道北侧、甬道南侧,共分两道。劵门用汉白玉石条砌筑而成,拱券两侧浮雕缠枝花卉,最顶部劵石浮雕龙纹。墓门分左右两扇,各浮雕一狮首衔环辅首。甬道位于地宫南侧,均用青石条砌成。地宫位于墓葬北端,棺床位于地宫北部,用汉白玉石条砌成,棺床中部两侧各有圆形金井一个。因被破坏严重,地宫内未见人骨,仅发现棺木残块、衣服碎片1块和铜钱4枚。
据调查,该墓葬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盗挖。“文革”期间,宝顶被拆除,地宫城砖大部分被起走,石门被压倒。自此,园寝掩埋于荒草乱树之间被人渐渐遗忘。专家称,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不但明确了园寝的形制和规模,还对研究清代园寝制度和形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巩峥)
本报讯(记者巩峥)一座清代郡王园寝日前在怀柔区桥梓镇被发掘出来。经市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到现场勘察认定,该处园寝属于清初第六代克勤郡王雅朗阿。
桥梓镇峪口村村民日前在该村东北侧发现一座古墓葬,该墓葬墓门已经暴露,为确保文物安全,文物部门决定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专家鉴定,此处墓葬系清初被封为世袭罔替王爵(俗称铁帽子王)之一的第六代克勤郡王雅朗阿的园寝。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六日,乾隆五十九年(1784)十二月十二日薨逝。
该墓葬北倚军都山山麓,东南距怀柔区桥梓镇镇政府驻地约7.5公里,西南距峪口村约500米,南距怀九河约600米。墓葬处是一片高出地面的台地,台地上及周围是一片果园。墓葬宝顶已不存,东、西、北侧尚存围墙基础,墓门已露出,南侧65米处残存神桥基础,地面上已不见其他附属设施。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210度。系用砖、石条、三合土混合砌筑的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地宫等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24.50米,宽8.40到3.30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地表深9.11米。
墓道位于墓葬南端,墓道竖穴土坑斜坡式,平面呈长方形,内用三合土夯平,致密坚硬。墓门位于墓道北侧、甬道南侧,共分两道。劵门用汉白玉石条砌筑而成,拱券两侧浮雕缠枝花卉,最顶部劵石浮雕龙纹。墓门分左右两扇,各浮雕一狮首衔环辅首。甬道位于地宫南侧,均用青石条砌成。地宫位于墓葬北端,棺床位于地宫北部,用汉白玉石条砌成,棺床中部两侧各有圆形金井一个。因被破坏严重,地宫内未见人骨,仅发现棺木残块、衣服碎片1块和铜钱4枚。
据调查,该墓葬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盗挖。“文革”期间,宝顶被拆除,地宫城砖大部分被起走,石门被压倒。自此,园寝掩埋于荒草乱树之间被人渐渐遗忘。专家称,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不但明确了园寝的形制和规模,还对研究清代园寝制度和形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距今3800多年的木乃伊——“小河美女”
“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展18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此项展览首次登陆美国东海岸,引起美国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
此展为期1个多月,参展文物共计99组135件,总重达5500公斤,包括两具木乃伊、楼兰文物、古代中亚地区出产的金器、钱币、面罩、汉晋时代的精美织品和唐代绢画等。这些珍贵文物都是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发掘出土的,其中多件堪称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展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两具虽历史久远但保存完好的木乃伊。
其中一具是2003年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距今3800多年的”年轻女子”,由于具体姓名无从考证,考古学家亲切地称之为“小河美女”。这具木乃伊头顶插翎毡帽,手戴玉镯,足蹬经过精细缝制的皮鞋。她面容清秀,神色安详,鼻高且直,眼窝深陷,留着一头披肩褐发,甚至连细长而卷曲的睫毛都清晰可见,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具木乃伊是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且末婴儿”,其头戴蓝红色相间的毡帽,全身被紧紧包裹在绛红色的羊毛毯中,眼睛上覆盖着两块彩色石头。
展品中,唐代舞伎图、汉晋时代西域重镇营盘墓出土的男子服饰、唐代彩绘骑马仕女俑和云头锦鞋等,也都是极为罕见的无价之宝。
此次展出的新疆文物时间跨度长达2800年,其中大多数展品是近30年内出土的珍品,许多展品尚属首次与公众见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言文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表示,通过观赏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物,参观者可以重新认识古丝绸之路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国政府对木乃伊出境展出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小河美女”等两具木乃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展出时间只有不到1个月,其他出土文物则将持续展览到3月28日。为让更多美国观众一睹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宝藏”,主办方特意在有限的展期内延长了每天的展览时间。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长理查德·霍奇斯在展览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丝路奥秘”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不容错过的展览,“我们为能有机会展出如此全面而壮观的新疆文物精品感到非常兴奋。”他对促成此次展览的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及美国驻华使馆表示感谢。
“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展由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与美国南加州保尔博物馆联合主办,旨在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和新疆的悠久历史,并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展览于2010年3月首先在美国加州圣安娜市的保尔博物馆举办,后移师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是此次美国巡展的最后一站,也是在美国东海岸的唯一一次展出。(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