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记者13日从江西省瑞昌市博物馆了解到,该市日前出土一件罕见的唐代22足青瓷砚台,系一村民在挖山药时挖出的。

  据介绍,4月8日下午,瑞昌市公安局桂林派出所接到一匿名者报案称,该市桂林街道办事处光明村一村民鄢某帮他人挖山药时挖出一件文物,有文物贩子愿意出50万元人民币购买。警方立即赶往光明村找到鄢某,随后将该瓷器送到瑞昌市博物馆进行鉴定。

  经瑞昌市博物馆专家初步鉴定,该瓷器产自唐代越窑,外观呈圆形,直径约13厘米,高约4厘米,底部有22只足,模样奇特。

  “这款砚台比较少见,很珍贵”,江西瑞昌市博物馆馆长龙艺13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该瓷器为唐代百足青瓷砚台,极具收藏价值,对于研究古代文房四宝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目前,该文物已被江西省瑞昌市博物馆依法收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文物所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瓮棺。本报通讯员徐娜摄

本报讯 (记者王硕 通讯员徐娜肖倩) 昌平区马池口镇土楼村村民张德生在自家院内挖水道时,发现了一组“陶罐”,里面还藏有一具儿童尸骨。昨天,经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鉴定,该组陶罐为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瓮棺,距今已有2000多年。据了解,这是昌平区首次发现完整的三件套瓮棺。

张德生说,前几日,他在自家院内挖下水管道。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他突然碰到一个倒扣的“陶罐子”。“碰到文物了!”张德生惊诧不已,又向下挖掘了几十厘米,发现底下还有两个陶罐,并且三个罐子相互贯通。

张德生打开罐口,里面堆满了黄土,扒开黄土,里面竟是一具尸骨。头盖骨、肋骨、腿骨清晰可见,“肋骨只有四五厘米长,像是个孩子”。张德生赶紧拨打了文物部门的电话。

昨天,在昌平区文物所,记者看到这组瓮棺。瓮棺材质均为陶制,厚度不到一公分,由上中下三件组成,陶罐间相互贯通。三件陶罐的口径都在33厘米左右,高35厘米,其中上下两件保留基本完整,只有瓮口边磕碰较多,而中间的下半部丢了三分之一。

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邢军表示,经初步鉴定,此瓮棺属于加砂红陶,是战国时期物品。瓮棺是新石器时代到汉朝的一种墓葬形式,当时一般用来埋葬夭折的儿童。据了解,以前在昌平也曾发现过瓮棺,这是首次发现完整的三件套瓮棺,且竖直放置更不多见。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安徽六安战国古墓初露“容颜”

  4月11日,安徽六安大墓室挖掘现场。考古专家对安徽六安大墓室进行进一步挖掘,更加确认是战国时代的墓室,一些尚未进行清洗修复的文物也初露“容颜”。

  这处大型古墓呈南北并列分布,一大一小,保存较为完整,未见盗掘痕迹,北墓棺椁木材腐朽程度较高,而南边大墓保存完好,初步探察有车马器、陶俑等文物。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专家们期待能有战国时期的兵器、玉器以及印章等可以确认墓室主人身份的文物出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进行发掘工作。当日,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考古专家通过“内窥镜”发现墓葬耳室内有精美漆器和竹笥,目前已暂停挖掘,将制定新保护方案。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是西汉大司马张安世的家族墓地,面积约为61600平方米。墓地核心为张安世墓园,墓地内共发现14座大、中型墓葬、6座从葬坑、1处祠堂建筑基址、4条壕沟。此次发掘的M1号墓是该墓地内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从而引发考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进行发掘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4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进行发掘工作。当日,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考古专家通过“内窥镜”发现墓葬耳室内有精美漆器和竹笥,目前已暂停挖掘,将制定新保护方案。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是西汉大司马张安世的家族墓地,面积约为61600平方米。墓地核心为张安世墓园,墓地内共发现14座大、中型墓葬、6座从葬坑、1处祠堂建筑基址、4条壕沟。此次发掘的M1号墓是该墓地内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从而引发考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新华网西安4月9日专电(记者 冯国、刘彤)记者9日下午从西安一处考古现场了解到,2000多年前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园中一座贵夫人墓的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专家在贵夫人墓唯一的耳室内发现了12件珍贵竹木器,其中包括1件精美的漆木箱和11件罕见的竹笥,初步判断其内珍藏的“吃喝享用”物品很可能是“山珍海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凤栖原汉墓考古队领队张仲立说,张安世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张汤的儿子,因记忆超强、能力卓著、为人低调,成为高官显贵,其身后子孙历代为朝中高官近二百年。如今正在发掘的是其家族墓园中的一座贵夫人墓,很可能是其位及列侯的儿子的配偶墓。

  2008年以来,陕西省考古人员对张安世家族墓园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以来,发现绝大多数墓葬已被盗扰,随即对张安世墓及其夫人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包括铜封印、陶质兵马俑、玉器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进而确认了这处墓群是西汉名臣张安世的家族墓园。

  张仲立说,根据“内窥镜”的探测成果,专家研究发现耳室内有精美的漆器和竹器。在今天多拆除了一些封闭耳室的汉砖之后,科技保护专家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仔细观察了文物的情况。“我们发现竹笥如同中药铺一般,有些物体看上去如同山区产的菌类,有些好似动物的骨骼。根据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唯一的耳室中必然储藏着墓主人‘吃喝享用’的东西,如今看来很可能是‘山珍海味’了。”

  竹木器在中国北方的环境下长期保存十分困难,迄今考古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北方竹木器仍十分罕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部长赵西晨说,按照文物保护预案,首先对处于耳室口部的漆木器进行了保护,通过喷洒药水让漆器实现保湿,并达到稳定和加固的效果,以便进行整体提取到实验室再进行更好保护。但是药水的浸入需要一个过程,真正能安全地提取到实验室或许需要一两周的时间,也不能排除一两个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安凤栖原汉墓考古队队长丁岩说,除了精美的漆木器之外,11件用竹片编制的竹笥的保护更是难题。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实需要,专家已决定暂停考古发掘。丁岩说,考古发掘中保护文物是第一位的,因此,研究院专家组现场决定,原来计划中主墓室的发掘工作也暂时推迟,何时发掘要看竹木器的保护进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约旦古籍发现疑似最早耶稣肖像 或信徒所绘(图)
    在约旦出土的古籍可能有2000多年历史,其中一本古籍中有一幅男子肖像,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耶稣肖像。
在约旦出土的古籍。

  中新网4月4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4日报道,考古学家相信,在约旦发现的古籍中有一幅肖像,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耶稣基督像,可能是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不久后、出自信徒之手,甚至可能是耶稣在世时,出于认识他的人之手。

  由于洪水冲刷,在2005至07年间让约旦一处洞穴的两间密室曝光,密室中藏有约70册古籍、金属板和滚动条,这些古籍由15页左右的铅制书页组成、以铅环串起,尺寸比信用卡略小。

  其中一本铅书中含有一幅年轻男子的头像,这名男子蓄胡、戴荆棘头冠,考古学家相信这可能是耶稣像,是历来最重要的基督教考古发现。

  这些古籍为基督教文物的一项佐证是,其中一块金属板似乎是圣城耶路撒冷的地图,城墙外标示有十字架,并有希伯来古文“以色列救世主”的字样。

  古籍出土地点在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的山丘,该处毗邻耶稣常活动的加利利,邻近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交会处,距拥以色列宗教圣地哈马特加德尔不到4.8公里。这个洞穴距离发现著名“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的昆兰不到160公里。

  约旦古文物部长阿塞德相信,这些古籍出自耶稣信徒之手,时间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不久,历史价值也许更胜死海古卷。

  据报道,含有耶稣像的古籍目前在阿拉伯游牧民族贝都因族卡车司机赛达手中,他宣称是传家宝,不肯出售。但约旦当局相信他是向走私商购得,希望把文物追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蒋夫人的艺文生活”展陈列蒋经国送给蒋宋美龄祝寿的“慈母石”。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陈再兴 摄

中新网3月15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将于明天开放参观的台北士林官邸正房,将以“蒋夫人的艺文生活”为主题,展出大批未曝光过的文物。其中有颗蒋经国送给母亲蒋宋美龄祝寿的“慈母石”,弥足珍贵。

士林官邸正房前年火灾,开放时程也因而延后。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表示,去年官邸正房修葺后,她慢慢整理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日常生活起居物品,这次展出的文物,有宋美龄学画的画板、下棋的棋盘,还有平常听的唱片,可说“琴棋书画”具全。

展出文物中有颗约一米高的大理石,是蒋经国在1969年送给宋美龄的生日礼物,上头记述石头“得于天祥慈母桥谷”,因此“进呈母亲大人以为慈寿嘉庆”。仔细观看,上头还利用大理石节理,雕刻成中部横贯公路缩影,唯妙唯肖。

中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邵铭煌表示,蒋经国特地从“慈母桥谷”找了这么漂亮的大理石送蒋宋美龄,还在上面刻了引以为傲的政绩,足证宋美龄在蒋经国心中地位非比寻常。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由于不法分子盗墓猖獗,位于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为保护文物,文物考古部门于2月22日对该古墓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以及青铜剑、箭镞、铜钺、铁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等。

  有1座墓保存较为完好

  “盐源一带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笮人的聚居地,此次抢救性发掘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并希望寻找到与古笮人生活相关联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微博)介绍,八家村古墓群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屡遭盗墓,去年12月底也发生过大规模盗墓活动,“有群众举报,黑市上也有相应文物的买卖”。

  “目前,八家村古墓群共发掘了16座墓葬,其中有1座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比较丰富。”凉山州博物馆研究员胡婷婷说,此次发掘的墓葬属中等规模,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黑陶、黄陶等,可辨器型有圈足罐、双耳罐;铜器有剑、钺、三角形箭镞、指环、镯等,多为冥器;铁器为剑,大部分已锈蚀;石器有半月形穿孔石刀及半加工石料。还出土了一枚绿松石珠饰。“还发掘出一根长约5厘米左右的铁矛,但已生锈。”

  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

  凉山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补琦说,八家村古墓群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16座古墓中,有10座是新发现的。”胡婷婷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表面覆盖或附近堆放石灰岩大石块等与盐源县发现的老龙头古笮人墓群很相似,出土的铜器、铁器等文物也一样,初步判定这也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古笮人尤为崇拜大石,古笮人墓葬旁大石的石质都是石灰岩。

  “我们在墓葬里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胡婷婷表示,可以通过DNA技术来比较古笮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差异,以帮助找到古笮人消失之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

  由于不法分子盗墓猖獗,位于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为保护文物,文物考古部门于2月22日对该古墓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以及青铜剑、箭镞、铜钺、铁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等。

  有1座墓保存较为完好

  “盐源一带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笮人的聚居地,此次抢救性发掘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并希望寻找到与古笮人生活相关联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介绍,八家村古墓群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屡遭盗墓,去年12月底也发生过大规模盗墓活动,“有群众举报,黑市上也有相应文物的买卖”。

  “目前,八家村古墓群共发掘了16座墓葬,其中有1座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比较丰富。”凉山州博物馆研究员胡婷婷说,此次发掘的墓葬属中等规模,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黑陶、黄陶等,可辨器型有圈足罐、双耳罐;铜器有剑、钺、三角形箭镞、指环、镯等,多为冥器;铁器为剑,大部分已锈蚀;石器有半月形穿孔石刀及半加工石料。还出土了一枚绿松石珠饰。“还发掘出一根长约5厘米左右的铁矛,但已生锈。”

  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

  凉山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补琦说,八家村古墓群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16座古墓中,有10座是新发现的。”胡婷婷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表面覆盖或附近堆放石灰岩大石块等与盐源县发现的老龙头古笮人墓群很相似,出土的铜器、铁器等文物也一样,初步判定这也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古笮人尤为崇拜大石,古笮人墓葬旁大石的石质都是石灰岩。

  “我们在墓葬里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胡婷婷表示,可以通过DNA技术来比较古笮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差异,以帮助找到古笮人消失之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五, 11 3月 2011 14:18

沈阳故宫文物具有满族特色

珍宝总动员:沈阳故宫文物具有满族特色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千岛湖水下古城风貌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余年春老人在《新安江水库淹没村落图》上向记者指出两座水下古城的位置

  国内少有的完整古城遭遇“难开发”困境“阿基米德桥”狂想能否在这里成真?

  胡长胜熟练地操控着手中的舵,快艇在雾气弥漫的千岛湖上全速前进。从淳安县城的阳光码头启程,直到千岛湖西南部的茅头尖水域,耗时约40分钟。“古城就在这下面。”快艇靠岸,胡长胜指了指眼前的湖水。

  这片湖水早已经闻名中外,而湖底那两座千年古城却鲜为外界提及。1959年,因兴建新安江水电站,始于汉唐年间的“狮城”、“贺城”一夜间被淹没在这片碧波之下。

  半个世纪以后,新安江水电站慢慢退居为华东后备发电站,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之鹊起的是千岛湖作为旅游景点的美名。经过“破四旧”、旧城改造等史事,陆上完整的古城池已经很难找寻。千岛湖水下千年古城就在此时被人想起。

  水淹古城不过一夕之间,而重见天日却坎坷重重。消失了半个世纪的古城如何走出水底,重现风光?建言献策者众。有人提出“水落城出”的设想,有人建议造“水下观光电梯”,有人出钱造潜艇拟作巡游参观,中科院甚至提供专家、技术搭建“阿基米德桥”。

  今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下发“浙政发【2011】2号”文件,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淳安千岛湖的“狮城水下古城”被收入其中。2月底,《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一组千岛湖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再度引爆了各界对水底千年古城的关注热情。

   

  76岁的余春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幕:24岁那年,他眼睁睁地看着祖辈生息繁衍的古城,一夜间沉入水底。

  历史:千年古城沉入湖底

  余年春的家在淳安古城(贺城)东门横街雷家巷2号,方方正正的青石板,从西城楼下一块一块铺过他家门口,一直延伸到东城楼。

  老城的幸福生活让他永难忘记:城里无处不在的马头粉墙、青灰小瓦、雕花窗棂,香甜的缎子糖、爽口的苞芦果,还有江边沙地上鲜嫩的白菜。

  中学毕业后,余年春在一家宾馆做服务台登记员。转眼到了适婚年龄,又顺理成章地娶妻生子,人生轨迹原本清晰而平缓。古城的沉没却瞬间打破了亘古不变的悠然平静,仓促间把余年春和29万淳安人一起抛向了未知的流离。

  1959年,为了建造当时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浙江省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淳安县,29万人从此离乡移居,狮城、贺城两座延续千年的古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

  淳安古城又称贺城,始建于公元208年。古钱币状精工细琢的“商”字形门廊下成片的徽式大宅,昭示着这个新安江畔徽商商路枢纽的繁华富庶。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硕儒都曾到过这里,名篇佳作群集,人文古迹遍地。

  遂安的历史比淳安晚一些。据载,遂安县城为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迁至今遂安地界,因背依五狮山,故又称狮城。

  狮城水陆交通便利,乃浙西重镇,洪秀全之弟洪仁玕曾率太平军驻军北门。狮城城内多名胜古迹,有明清时期古塔、牌坊及岳庙、城隍庙、忠烈桥、五狮书院等古建筑,还有历代古墓葬。

  在不少文物保护专家看来,当年的这场“水淹淳安城”显得颇为仓促。按理,建造水库前都要“清库”,推平建筑,清除垃圾,文物搬迁保护。史料记载,新安江水库蓄水前,当地曾要求对两座县城的民房进行推平销毁和消毒处理,贺城基本被毁。当时曾有这样的口号:“多带新思想,少带旧家具。”

  而当年从古城搬出的老人回忆,“狮城距离大坝很远,城里人没想到水这么快就到了,根本来不及搬。”因此,古老狮城被普遍认为基本保存完整。

  寻访:5次下水探摸古城

  仇峰的老家在狮城小西门附近,父亲经常向他提起“城墙如何气派,城里有多少大牌坊,水淹之后还保存完好”。没有人预料到,仇父怀念故土的唠叨,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历史之门,使千年古城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2001年,北京龙缘海洋潜水俱乐部在千岛湖温馨岛投资开发潜水项目。时任县旅游局规划科科长的仇峰前去洽谈,想给千岛湖增加水上观光项目,“突然想起了父亲说过的古城,我们就委托他们的潜水员下水找找看。”

  第一次下水探摸古城,是2001年9月18日。仇峰从县地名办找来老地图,几名潜水员带上装备,乘2艘快艇向着茅头尖水域驶去。“运气很好,一下去就摸到了城墙,还捡起一块砖头。”这是一块城墙砖,上面清楚地刻着“民国二十三年”、“县长张宝琛”等字样。

  兴奋的仇峰迅速写了情况汇报,发现水下古城的消息被层层往上传递。在县领导的重视下,更多的水下探摸行动迅速展开。作为旅游局规划科科长,仇峰见证了每一次水下探摸,“前后共有5次”。

  参与探摸的北京龙缘海洋潜水俱乐部千岛湖分公司潜水班经理刘进勇曾赞叹:“潜水七八年,千岛湖下面的这座古城是最美丽的!每次游进那座古城,看见那些做工精美的雕梁画栋和用条石筑成的厚实古老城墙,仿佛走进了古装戏里。”

  在古狮城里,潜水员们发现,城内部分民房木梁、楼梯、砖墙依然耸立,并未腐烂,有的大宅院围墙完好无损,房内仍是雕梁画栋。

  拂去墙上的淤泥,城墙石缝里的石灰保存完好;气势宏伟的拱形西城门也完好地耸立在水中,并且可以开合。推开木制城门,上面的铆钉和铁环仍清晰可见……其间,潜水员们还在湖底的淤泥中发现了雕刻着“光绪十五年制”字样的瓦当以及一块明代石碑。

  通过GPS定位系统、多波束测量系统、侧扫声纳探测等多种手段,城内主要建筑物、街道、文物古迹的地理位置已被准确测量了出来,比如状元台、新安会馆、育婴堂、方氏宗祠等。

  城内23座功德牌坊中,科甲联登坊、禹门三级坊、龙立坊等11座牌坊的具体位置也被逐一确定。一个总体规划思想完整而清晰的城池,跃然眼前。

  2005年,当地旅游部门再次发现,千岛湖水底除了有狮城和贺城两座千年古城,还有威坪、港口、茶园这3个大型古集镇,目前保存也较完好,它们与两座水下古城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下古建筑群。

  复原:老人画出古城全貌

  事实上,早在潜水队员下水考察的10年之前,24岁时曾目睹“水淹古城”一幕的余年春就已经将目光锁定在这两座水下古城——他要把古城的原貌画出来。

  1992年,余年春不断遇到从外地赶来祭祖探亲、寻访故地的老淳安人,可是千岛湖烟波浩渺,故乡已经遥不可及,连遗留下来的文史记载都不多见,“何不将老城全貌画出来?留给子孙也是个纪念。”余年春心想。从那年起,他开始四处搜集与两座古城相关的材料。

  3月3日,本报记者在淳安县城的一幢民房里见到了这位已年过七旬的老人。他从特制的铅桶中取出一个卷轴,一一展开3幅装帧细致的手工画:《新安江水库淹没村落图》《淳安老县城(贺城)示意图》和《遂安老县城狮城示意图》,每幅长近2米,宽1米左右。

  尽管是纯手工绘制,图卷却精美、细致到了极点,山川、河流、城墙、村落、街道、庙宇尽收其中。细致处,就连哪里有一口水井,都能在图上找到标注。令人称奇的是,沿着城内的街巷,还密密麻麻标注着当时居住其间的户主名字及其后代姓名。

  随行的淳安县千岛湖风景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余年春老人原先根本不懂绘画,甚至连起码的基本功都不具备,“为了画这幅图才慢慢锻炼出来的”。

  余年春说,为了尽可能真实、完整地重现古城风貌,他在数年间连续走访了600多名当年的原居民,回忆确认两座古城的每一处细节。这3幅地图也并非一夕之间完成,“贺城地图画了24次,狮城地图画了15次,都在2004年完成;村落淹没图画了3次,2005年完成。”

  穷尽13年的光阴,余年春终于将两座古城完整地在地图上重现出来,不少回乡寻根的人都来找他,看地图聊以慰藉。2009年5月11日,回乡寻根的作家龙应台找到了余年春,在地图上找到了“应芳苟”这个名字,其旁注有小字“冬英”——这正是龙应台母亲的名字。

  离开时,龙应台特地题了一篇字送给余年春:“母亲应冬英1949年仓皇离开古城淳安,从此不曾回乡,儿时常听她说新安江江水清澈,家乡上直街人情淳美,难以忘怀……余年春先生十余年之间手绘淳安古图,情深义重……遗憾母亲不得同行。余先生所绘实为浙江文化之宝藏。”

  尴尬:新造潜艇搁置7年

  水下千年古城保存完好的消息,让淳安人兴奋了起来。当地政府开始盘算,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让千岛湖在灵山秀水之外,增加一份厚重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

  各种方案渐次提出。淳安县千岛湖风景旅游局副局长徐香枝介绍说,各种方案至少有5种,但可行者寥寥。

  有人提出潜到水下参观,但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潜到水面七八米以下,就会受不了强大的压力。而要看古城,起码要下潜数十米,“而且水底有很多淤泥,潜水下去会搅浑淤泥,能见度降低,几乎看不到什么。”

  有人提出“水落城出”,用类似围墙的建筑将古城整个围起来,抽取中间的水,让古城露出来。这个方案也很快被否决:一来造价实在太大,二来一般的围墙根本无法承受强大的水压。要知道,千岛湖的普遍水深可达百米,水下压强可想而知。

  更多的人参考国内外不少文物的保护措施,建议“异地重建”,将古城整体搬迁到陆地上,恢复其原貌。政府的考虑首先是土地不足——去哪里找一块庞大而且平整的土地来安置古城?且文保专家指出,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木质建筑体,一旦脱离水体,水分蒸发后很容易缩水干枯。

  这些方案在讨论阶段就被否决,但另一种尝试却切切实实地付诸了实施——建潜水艇下水参观。这对应了“水下参观”的古城观光方案。

  3月3日下午,本报记者在淳安天清岛度假酒店旁看到,一艘白色的潜艇被搁置在岸边的空地上,这是杭州绿色世纪旅游开发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造的国内首艘内湖(河)观光潜水艇“天清号”。潜艇全长23.6米、宽3.4米、高3.8米,共设48个座位,可潜深50米。

  颇为尴尬的是,“天清号”从2004年建造完工至今,一直未能潜入水底一探古城风貌。在建造完工时,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港监处处长陈加升就明确表示,国内没有潜水艇出现在内河的先例,国家对民用潜水艇的管理也没有相关细则,因此当时未批准其下水。

  “直到现在,我国仍然没有潜艇在内陆水域下水的相关标准,‘天清号’也就一直没有启用。”徐香枝说。

  更麻烦的是,即使标准出台,“天清号”最终获准下水,仍然不能用于水下古城的观光。徐香枝介绍说,潜艇在水下掀起的水流大,冲击力极强,而被水浸泡后的古城墙及民居墙体,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冲击力,“被潜艇一搅,墙体完全有可能倒掉。”

  狂想:悬浮的“阿基米德桥”

  似乎“无路可通”,此时,一项高难度的尝试,使古城水下观光重现曙光:建一座“阿基米德桥”。

  阿基米德桥的学名是“水中悬浮隧道”,它一般由浮在水中一定深度的管状结构(该结构的空间很大,足以适应道路和轨道交通的要求)、锚固在水下基础的锚缆杆装置(该装置可防止隧道过大的位移)及与两岸相连的构筑物组成。

  与隧道不同,阿基米德桥借助浮力浮于水中;与一般的桥也不同,对于浮力大于重力的阿基米德桥,它和水底的连接方式与桥相反——用缆索或其他方式固定于水底和两岸,以防浮出水面;桥顶距水面保持20米以上的距离以便通行大吨位船只。

  2002年年底,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千岛湖考察时了解到千岛湖发现水下古城。次年7月,淳安县相关领导赴北京与中科院专家会晤,在路甬祥的牵线下,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与淳安县提出了建造阿基米德桥的设想,双方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目前,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与意大利那波里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阿基米德桥公司合作的“中意阿基米德桥联合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2010年10月,首届国际阿基米德桥学术研讨会在千岛湖召开,中外科研人员济济一堂,对千岛湖阿基米德桥原型桥的工程设计和建设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

  千岛湖风景旅游管理局局长方阳告诉记者:“目前,阿基米德桥在实验室制造的模拟桥的试验已经通过,接下来,就是要按照一定比例到与千岛湖相同的水环境里试验,然后才能到千岛湖实践。”

  “(阿基米德桥)如果真能建成,不会破坏水下的古城,游客也可以进入悬浮在水中的隧道参观古城。”徐香枝对本报记者说。

  然而,阿基米德桥的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世界上有7个国家(挪威、意大利、日本、中国、瑞士、巴西、美国)在研究。如果千岛湖的阿基米德桥建造成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建成的阿基米德桥。

  专家:不动是最好的保护

  本报记者从浙江省文物局查询到,今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下发“浙政发【2011】2号”文件,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狮城水下古城”正式被收入其中,“年代”一栏注明为“明、清”。

  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到底有多高?目前技术条件下,该开发还是该保护?本报记者走访了淳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曾任县文物保护所所长的方明华。

  方明华介绍说,文物保护部门对古代建筑价值高低的判断,一般会看几个方面标准:古建筑数量多少,是否能成规模;古建筑选址布局是否能体现传统思想;当地居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是否延续传统等。

  对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方明华认为,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其价值,“不管是教育作用、经济作用还是历史文化研究作用,最终都是为了利用。当然,利用的前提是保护。

  对于狮城水下古城,方明华称其个人的态度是——目前技术条件下,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想要开发利用为时尚早。

  他举了个例子:当时水下探摸时打捞上来2根木质的“牛腿”(梁架屋檐上的配件),“刚出水的时候都好好的,大家还摆弄过一番,但过了一段时间,水分蒸发完以后马上就缩进去干掉了。”方明华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把长期浸泡于水中的文物在离水环境下妥善保存好。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木质的建筑浸泡于水中,隔绝了空气,往往能保存较长时间。

  倒是古城内的墙体颇令方明华担心:“以前的墙体,砖头和砖头之间都是用稀泥拌上石灰等材料粘连的,这些材料在水中浸泡久了会化掉,墙体根本就不牢固,如果有大的水流冲击,很容易垮塌。”

  方明华称,在目前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应该把水下古城区域圈起来,标注界限,“区域内严禁行船、捕鱼、挖沙,以免对水下的古城造成影响。(梁国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