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埠汉墓群出土的一套化妆用品。
出土的青铜器印章,上面刻有"室孙邑"字样。
盛家庄汉墓群出土的玉环。
2009年和2010年,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胶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胶州市九龙镇盛家庄和大闹埠两处汉墓群进行了保护性考古发掘,经过近两年的整理和修复,300余件文物终于集体亮相。6月2日上午,这些文物在胶州市博物馆公开展览。据胶州市博物馆王馆长介绍,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都相当珍贵,这些文物揭秘了西汉从汉武帝时期的兴盛,一直到王莽时期的衰败,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汉时期的胶州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条件相当好。
汉代女子化妆用品很齐全
6月2日上午,胶州市博物馆展厅内,300多件汉代青铜器、陶瓷器、装饰品以及印章和兵器等珍贵文物如数展出。除了漂亮的陶器和瓷器还有以往汉墓发掘中较为罕见的汉瓦,在展厅内,记者还发现有不少梳妆用的铜镜、化妆用的化妆粉、研磨器等文物。
“我们在这两次的考古发掘中,从墓葬内发掘出了大量的铜镜和女子梳妆时用的化妆品和装饰品。”王馆长介绍说,在盛家庄汉墓群中发现了女子装饰用品玉媛和玉环,做工都非常细腻。其中,玉媛是一种佩饰,而玉环是当时女子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在大闹埠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牛角材质制作的角擿(zhi),这是爱美女子用来挽发的饰物。
王馆长还介绍说,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他们还发掘出了化妆粉、研磨器和黛板,这是一套化妆用品,通常女子将化妆粉倒在黛板上,然后用研磨器在黛板上磨,化妆粉磨细后就可以涂抹在面部上了,这一套化妆品和大量铜镜的出土,可以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女子非常爱美容也爱化妆。
小小青铜器原是县令印章
“我们当时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小的青铜器。”王馆长介绍说,他们发现这个青铜器时上面全是泥土,后来整理发现,这是个直径只有2厘米的方形青铜印章,其顶部为龟形。
王馆长说,古代以龟为高贵,汉代丞相、列侯、将军等所用的金印,印钮都是龟形;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银印印钮也是龟形,小官的印章上是不准用龟形图案的。
经过对印章上的刻字仔细辨别,发现上面写着“室孙邑”字样。经过考古人员深入研究,室孙两字为复姓,而印章的邑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专家通过研究一致认为,因西汉时期胶州属于祓(fu)国管辖,按照当时的建制,这里应该是一个县城,所以这枚带有“室孙邑”字样的龟形青铜印章,其主人应该是当时这里姓室孙的县令。
两处墓葬群见证西汉兴衰
“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胶州市博物馆的王馆长介绍说,盛家庄汉墓群虽然墓葬比较密集,出土的文物都非常珍贵,而且还发现了具有沿海特点的积贝墓。从汉墓群出土的陶器和原始青瓷来看,做工都非常细腻,并且还从墓葬内发现了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由此可以看出,盛家庄汉墓群是在西汉鼎盛时期的墓葬群。
“我们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对比发现,大闹埠汉墓群要比盛家庄汉墓群晚很多年。”王馆长介绍说,在大闹埠汉墓群内,发掘出来的陶器和原始青瓷做工相对粗糙,而且,从这里发掘出了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钱币,以此推断这处大闹埠汉墓群是处于西汉晚期。而且,从钱币和陶瓷器上也能看出,鼎盛时期的器物与落败时期的器物,制造的工艺差别非常大。所以说,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对研究胶州乃至青岛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出土古物
专家在发掘现场
展示出土文物
“此次发现的战国墓群在平山两河乡张杨村,在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中山王陵南面一公里左右,迄今发现16个墓葬。”张杨村墓群考古队队长刘连强透露,此前进行勘察时发现这些墓葬是长方形,而且有夯土,“这是战国墓的特色,目前发掘的一个墓出土带钩和铜刀等器物,初步推断是个战国平民的墓葬。”
昨日,记者在平山县张杨村村口广场上看到,这里聚集着30余位前来帮忙挖掘的村民,人头攒动中,不少人谈论着墓群排列的形状。几位考古队员正在地下2.4米深的地方仔细做清洁和整理工作,“这里南面有7个墓,北面有9个墓,现在正在对南面的7个墓进行挖掘。”一名拿着“洛阳铲”的考古队员指着墓群介绍。
据刘连强介绍,考古队从5月20日开始勘探,到现在已经进入了正式挖掘阶段。其中,一号墓已经基本挖掘完毕,二号墓棺板已经露出,可以看到棺板上的纹路。一号墓木棺长约2米、宽约88厘米,棺下有垫木,以防止木棺塌陷。但从现场情况来看,由于时间太久,外界环境的变化已经使木棺和垫木变成了“木灰”,垫木无法支撑起木棺重量,所以木棺塌陷了将近半米。
一号墓主人或为“富民”
“这个人腰上有铜带钩(装饰品),右手边还握有刀币(战国时期中山国钱币),另外脚边的铜削(装饰品小刀)都是他随身下葬的物品。”刘连强告诉记者,据推测,一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年龄约40岁上下的男性,从表面上看表情从容,应该是正常死亡,以“头朝北脚朝南”的方式放置在木棺中。“墓群中1号坑的墓主人牙齿完整,尸骨完整,有利于挖掘后期的研究工作。”
而从随葬品来看,该墓葬的主人应该不是王室成员,而是一名平民。刘连强说,从一号墓的形状上看,也并非公爵王后之类属,倒是和民葬的规格相同。“在现在已经开始挖掘的7个墓中,我们发现其中除了一号墓之外,其余6个墓都是两两相邻,这种排列说明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亲近的,但具体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刘连强告诉记者,这种两两相靠的墓,与相隔1300米处的中山王和中山王后的墓地十分相似,可以初步猜测这些坟墓组是夫妻合葬的结果,不过现在还没有确切的随葬品和史料记载指明。
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刘连强告诉记者,现在对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以及相邻墓主人的关系还不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是通过出土的刀币、青铜削、桥梁币、铜带钩四件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家庭应该较为富有,属于一名“富民”。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办公室副主任梁勇则告诉记者,从出土的刀币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出墓主人是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人。“在战国时期,只有中山国使用的是刀币。而自赵灭中山国之后,赵国就已经使用三孔布币。”
平民墓群再揭中山国面纱
据悉,战国中山国是由来自太行山区的北方民族在河北中南部建立的国家,一度和战国七雄比肩,创造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历史记载不多,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国”。
上世纪70年代河北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乡发掘了包括两座王墓在内的几十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就有“夔龙纹铜方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双翼铜神兽”等珍贵文物。这是继长沙马王堆汉墓、战国曾侯乙墓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2001年3月名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按照规划,河北省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赵邯郸故城王城遗址、元中都遗址、中山古城遗址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争取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体系。其中,中山古城遗址项目将包括平山中山国遗址和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位于灵寿故城村)。“应该说,这个战国墓群的发现,对我们揭开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建设中山国遗址公园都有很大好处。”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介绍,中山国的平民墓群发现的还并不多,而平民墓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墓群的发现,也能帮助专家更好地研究神秘的中山国。“该平民墓群距离中山古国遗址不远,又与属于中山战国时代。不难推断,该墓群应属于中山古国境内,应列入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规划范围内,一起申报该遗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在河道拓宽的过程中被挖出的墓穴
工地负责人小秦介绍说,上午挖掘机在进行作业时,突然就挖出一堆青砖来,他们发现这里是一座墓穴,看起来年代很久远,于是停止了施工。小秦说:“当时我在另外一处工地,下午才赶到这里,然后就报警了。听工人们说,有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在河里洗澡,然后光着身子进去过一次,此外再也没别人进去过。”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墓穴挨在一起,直径一米左右,距离地表不足一米。由于挖掘机的施工作业,墓穴被挖断,青砖和木材散落了一地,墓穴下半层被泥土堵住,现场没发现任何文物。
下午5时许,济南考古所的专家赶到,他初步判断这是明清时代的墓穴。“这个墓穴规模不大,通过文物来判断年代是最为准确的,但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文物,所以具体情况还需要发掘之后才能判断。”考古所的专家表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此处工地应该暂停施工,考古所也将尽快安排人手进行保护性发掘,看能不能抢救出一些文物。他还叮嘱工地负责人,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尽快汇报,不要搞得像今天这么被动。
考古所的专家还向记者介绍说,腊山分洪河周边有很多古墓,3月份就在附近发现一座大规模的北齐“太妃墓”。
经过近2个月的艰苦奋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如期完成了元上都遗址2011年的发掘任务,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元上都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数据资料。
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的草原上,是元代建立的第一座草原都城遗址。元上都遗址作为我国北方草原地带保存最完好的都城遗址,已被列入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名录之中。
为做好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配合好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程,揭示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4支考古队,于今年4月7日奔赴元上都遗址,开展对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和穆清阁4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4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完成,元上都遗址考古工作暂告结束。(记者 咏梅)
新华网郑州5月30日电(记者李亚楠)有中国“长城之父”之称的楚长城,因河南叶县一风电项目,遭毁2公里。目前,项目虽已停工多时,处罚也已做出,但被毁坏的文物再难恢复原貌。
这一典型事例折射出中国当前在田野文物保护方面面临的诸多困难,有专家和文物保护志愿者建议,除打击盗掘、盗窃田野文物等犯罪行为外,政府还应重视防治对田野文物一般类、非犯罪性的破坏行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河南省叶县西南部保安镇的马头山上,有一条当地人口中的“土龙”,这便是中国现存最早、距今约2600年的春秋时楚长城的遗址。去年年初,叶县马头山风电场工程选址此处。两者相遇的结果是,楚长城遗址被毁十多处,长度累计达2.159公里,而目前能确定的楚长城墙体为30.51公里。
5月26日,在叶县文物局局长李书进的带领下,记者实地探访了遭破坏的楚长城遗址。楚长城遗址并不明显,经指点,可以看出,因施工需要而修建的S形盘山土路,在楚长城遗址上来回穿梭,将遗址多处拦腰切断。
目前,文物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工程方处以40万元的罚款,而类似破坏文物行为的最高罚款额度为50万元。
2010年3月,河南省文物局发布新闻称,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25个县(区),目前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长城河南段名列其中,但并未详细公布哪一区域。不过,据记者了解,楚长城叶县段是考古人员重点调查过的区域,已基本掌握该县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保存较为完好,并发掘确定了叶县保安镇前古城城址。
另据了解,马头山风电场工程是叶县引进的骨干项目,项目业主为河南中投盈科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装机规模预计10万千瓦级、总投资近10亿元。目前,河南省文物局正在对遭破坏的楚长城遗址制定抢救性发掘方案。项目部现场负责人黄敏敏告诉记者,他们诚意接受处罚,并将尽全力配合文物部门做好补救工作。
不同于古建筑等形制明显的文物保护单位,楚长城等古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建筑形制不明显,且很多处于荒郊野外,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破坏。在保护方面,则面临着经费人手不足、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等困难,这导致其在同经济利益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对叶县楚长城的保护有官方和民间两支力量,不过两支力量都很薄弱。李书进说,县文物局只有两台工作车辆,人手也不足,很难对楚长城遗址进行经常性巡查。民间的“楚长城保护团队”去年曾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其成员之一董中峰说,叶县只有3名志愿者比较专注于楚长城遗址的保护。“完全自费,但仅凭几个人很难对山上长达数公里的遗址进行有效保护”。
除保护力量不足之外,楚长城遗址本身的特点也增加了保护的难度。记者在现场看到,经历上千年风吹日晒,大部分楚长城几乎已没有凸出地面的遗存,若非专业人士指点,很难分辨出哪里是遗址,哪里不是遗址。“也没有标识标明,很多当地人种树时,就把遗址给破坏了。”董中峰说。
在文物大省河南,乃至全国,除馆藏文物外,还有很多类似楚长城遗址这样,处在荒郊野外,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专人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田野文物,这类田野文物以古遗存、古墓葬和散存石刻居多,在保护方面面临着和楚长城遗址同样的难题。
据了解,2010年年底,国家文物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今年5月起,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又在国内17个重点省份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其打击重点就是盗掘、盗窃田野文物。
有文物专家认为,此次对楚长城遗址的破坏、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并且,相比于盗掘、盗窃等,类似的由工程施工或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破坏,更为普遍,同样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宋代白釉划花钵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五大名窑。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个文物“幸运儿”,它产自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出土后曾被作为狗食盆子苦捱了几年,终于偶遇“知遇之人”,在济宁博物馆里安了家。它就是一一一宋代白釉划花钵。
看上去像个柳编的小篓
第一眼看见宋代白釉划花钵,有点像个柳条编制的小篓。象牙白色的底子,横横竖竖的褐色条纹。这种样貌在宋代堪称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当时,工人先是制作好瓷胚,再画上柳条编织的图案。在瓷胚还没干透的时候,刻划上柳条花纹,最后入窑烧制,成为精致的容器。这个宋代白釉划花钵的“脚上”还划有一些弯曲的花纹,在横竖格纹中,更透出几分生动。
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中,定窑以生产白瓷为主,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定窑白瓷的釉色白中闪黄,相当于今天上的清漆,增加了器具的光泽,而且可以防止色料的一些有毒物质出来。在宋代,河北的瓷器能卖到济宁来,其品质应该经得起考验。
曾是一只农家狗食盆子
这件宋代白釉划花钵怎么来到济宁市博物馆的?还有着一段戏剧化的故事一一一犬口夺宝。济宁市文物局的原局长宫衍兴一谈起此事就乐得合不拢嘴。
据介绍,从1979年到1982年,济宁文物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寻找散落民间的文物。1979年的麦收时节,宫衍兴像往常一样骑着大梁自行车,来到泗水县田间地头进行“拉网式搜寻”。天气非常炎热干燥,宫衍兴忙活了一天,随身携带的水壶也见底了,他口干舌燥。
正巧一个农家院落就在不远处,宫衍兴紧蹬几下自行车,打算找村民要点水喝。当时,一位村妇在家里,也很热情,可是拿起水壶,里面却没水了。“那位大嫂便问我喝井水吗?”宫衍兴说,以前井水很干净,人们经常直接就喝,更何况自己已经非常口渴,忙点头答应。
井在后院里,宫衍兴来到后院时,院中拴着的一只小狗,见到陌生人“汪汪”直叫。宫衍兴一边喝水,一边就注意着小狗。他忽然发现,小狗跟前的狗食盆子非同寻常。从事文物工作那么多年了,宫衍兴有着非常敏锐的判断力。他告诉记者,盆子的颜色、造型、刻花等让他一眼断定,那就是宋代的物品。
得知狗食盆子的来历后,宫衍兴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原来,那盆子是村妇家人在挖地时刨出来的。因为忌讳,没有拿到屋里,给小狗做“饭碗”已经好几年了。这小狗的“饭碗”便是如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宋代白釉划花钵。宫衍兴将自己的身份表明给村妇,并告知要买回这件文物。村妇听得哈哈大笑,小狗吃食的物件,又脏又破,竟然还有人买?!她当即表示送给宫衍兴,坚持不收钱。理由很简单,死人用过的东西不吉利,用来卖钱会更不吉利。就这样,一次偶然找水喝,找到了宋代珍宝。
幸运成为国家二级文物
宋代白釉划花钵刚收进文物局时,身份并不是十分“显赫”,直到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到来。因为宋代白釉划花钵在做小狗“饭碗”时,被狗爪子挖出了一条缝,宫衍兴并没有特别重视它。上世纪80年代,国家的文物专家到济宁鉴定文物,瞥过房间角落处的宋代白釉划花钵,直接定级“国家二级文物”。“它上面有点残破。”宫衍兴说,专家们笑了,“是啊,没残破那就是国家一级文物了!”大家这才明白宋代白釉划花钵的真正价值。
宋代时期,定窑生产了大量的白瓷,北方老百姓都在普遍使用,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理,本来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可是瓷器,这种物品容易破碎,特别不易保存,一个家庭能用几十年的碗恐怕也不多见。而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老百姓即便挖出没有损坏的古代瓷器,也往往因为忌讳,常常扔掉,甚至当场打碎。这也成就了流传至今瓷器的宝贵。尤其是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白釉划花瓷器,犬口脱险,更是幸运异常。
夫妻合葬墓
一座北宋砖室墓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也是迄今为止合肥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个船形砖室墓。
这是座夫妻合葬墓
记者来到宿松路一处工地,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正在此处挖掘一座宋代古墓,墓室里的棺木清晰可见。墓室里呈南北方向平行摆放着两具棺木,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彭飞介绍,从这砖室墓的结构已能看得出墓主人肯定是个大户人家。从目前挖掘情况看,这座墓穴早期坍塌过,泥土、砖块和木头混杂在一起,给挖掘带来了难度。从墓室内棺木的凌乱状态看,墓室很可能被盗过。“很有可能里面什么都没有。”
该墓室的一角初现墓底,墓底东南角和东北角各出现一个宽14厘米、长40厘米的龛,据了解,这个龛里一般是用来放长明灯的,而这个墓室的长明灯已不见了。“可能是被盗走了。”文物工作人员说。
挖掘车司机发现它
这座墓是在宿松路上的一个在建工地上被发现的,发现它的是工地上开挖掘机的司机。据这位司机说,一个多星期前的一天他正在工地上干活,“突然一铲子下去觉得不对劲儿。这一铲觉得土特别松软,而且旁边的土直往下陷。”这位师傅说。“我当时就觉得这底下肯定有东西。”于是,他通知了工地上的负责人。果然不出他所料,再往下挖时,一块青砖露了出来。工地上的人都猜测这底下可能是个古墓,可一直也没有人去管他,就这么撂了好几天。直到5月24日,附近的一位大爷拨通了市长热线,第二天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到现场勘测,才确定这的确是一座宋代墓葬。
墓葬基本上露出了面目,整个墓葬像一条船,长约5米,宽约4米。据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墓葬为船形砖室墓,是典型的宋代墓葬,也是近年来,合肥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座船形砖室墓。
![]() |
![]() |
||
![]() |
|||
![]() |
![]() |
□晨报特约评论员 刘洪波
北京市相关文物部门表示,电视鉴宝节目无权对出土文物进行估价和鉴定,出具的相关证明不具有效性,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才有资格。
这个“表示”,看了只有付之一笑的价值。北京市的 “相关文物部门”,到底是哪个部门,正名大号是什么,新闻中没有看到。一个要正告各界的部门,连个正名大号都不透露,怎么让人认真对待?
新闻称,《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完成,这是北京市政协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承办的该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报告建议加强对市场、媒体及收藏界的监管,对非法出售文物的单位、个人,对疑似出土文物的鉴定者、购买者和收藏者进行处罚。
表示电视鉴宝无权对出土文物进行估价和鉴定的,到底是课题报告,还是某个不知名或不便具名的相关部门?
正经说说鉴宝节目和文物鉴定的问题。文物分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按照法律,传世文物,公民可以有;出土文物不是不能上电视鉴宝节目的问题,而是公民根本就不可以有。因此,“电视鉴宝节目无权对出土文物进行估价和鉴定,出具的证明不具有效性,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才有资格”,全部都是空话。
法律这样规定,应是不给出土文物买卖和收藏以合法空间,有利于减少盗挖。不过,给不给空间是一回事,存在着盗挖以及各种原因的出土文物买卖是另一回事,有时候挖地都可能挖到文物呢。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发生在2000年。嘉兴市民俞星伟将收藏的600多件史前文物无偿捐给博物馆,博物馆选走496件。但文保部门认定,这不是捐赠而是上缴,俞星伟收购和占有大量出土文物很多年属违法。俞星伟感到“寒心”,他的很多收藏都是从古玩贩子手中高价购得。按说,在文物市场看到出土文物应去举报,但他说,“你举报了一次,人家以后再也不理你了,还何谈保护”?
出土文物的流通状况就是这样。民间收藏出土文物是客观存在,非法黑市、私挖乱盗也存在。法律堵住出土文物收藏,却从来没能堵住出土文物的交易和走私。
电视鉴宝是另一个问题。电视鉴宝节目,不能鉴定出土文物,不能对它进行估价,但问题是鉴宝节目只能鉴定拿到手上的是文物还是伪作,值多少钱,又怎样判断文物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呢?
电视鉴宝节目 “出具的鉴定和估价不具有效性”,这还用得着你来说,谁会拿着那鉴定和估价就去交易不成?买卖双方会自己谈价的。若是传世文物,鉴宝节目鉴定和估价,无非以鉴定者名头打底而已,扯不到“资格”;若是出土文物,你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也没有资格估价。
“对于出土文物,市场必须严格限制和禁止其买卖;……出土文物收藏者不得在电视媒体出现;文物鉴定类节目和鉴定机构不得对疑似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并出具证书”,“对非法出售文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还应对疑似出土文物的鉴定者、购买者和收藏者进行处罚”……尽是废话。你得首先肯定是出土文物,才可以限制这呀那的;疑似出土文物谁沾了就处罚谁,凭什么?谁来认定疑似?谁又规定了每个人要学习考古学,以免沾上 “疑似出土”的文物?
电视鉴宝,娱乐而已。要说作用,应是有利于人们都去爱惜文物,而非“不利于文物保护”。但拿着公家的经费把课题一做,报告出来就到处是毛病。课题费好拿,研究报告好做,不求有益于现实、建言于社会,只要讲一通“民间处处是毛病,不管不行”就交差,这样的研究,真是令人无语。
(作者为资深评论人士)
曾被盘山县古城子村村民认为碍手碍脚丢弃路边的大石块竟然是600多年前的明长城西宁堡城门石栓,是古代长城城堡插城门用的。 记者 徐刚 摄
昨日,盘锦首次在盘山县古城子村与沙岭镇分别发现了明代长城城堡城门石栓、门枕石以及城墙角石等建筑构件。史料上记载的辽东明长城上一个重要节点,西宁堡600多年后现身,由于这些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考古工作者甚至保密发现地点的细节,以免闻讯而来的文物贩子进行疯狂抢购,影响文物的保护。
盘山县古城子村村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们认为碍手碍脚丢弃路边的大石块,竟然是600多年前的明长城西宁堡城门石栓。
当盘锦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古城子村,村民说村口有块大石头有很多年历史了,杨洪琦和工作人员到现场发现了一块边长约60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石块,石块中间有一个直径约为20多厘米大小的圆孔,经工作人员鉴定这是城门石栓,是古代长城城堡插城门用的。
工作人员结合史料记载分析,从这块门栓石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可以判定,此处就是明代长城西宁堡的正南门位置。明长城西宁堡南城门由此“开启”。
除了城门石栓以及门枕石外,工作人员还在许多百姓家发现了城墙墙砖。在古城子村老夏家的院墙上,一块黑色残旧带有雕纹的石砖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块石砖不大,砖体为青色,表面的纹路清晰可见。家里的老人说:“这砖还是多年前孩子们从地下挖出的,当时看着好看,就用垒院墙了,剩下几块就垒猪圈了。”杨洪琦说,这是明长城西宁堡的建筑构件,上面的花纹是勾云纹和乳钉纹。
考古工作队队长杨洪琦介绍,随后他们在附近又发现了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
明代辽东长城由北宁进入盘锦地区;中间段在盘山县高升镇;出口处为盘山县古城子镇。目前盘锦市文物部门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保护,以便更好保护仅有的一些明长城遗址,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汪华新 摄
如果不是拆旧房改建新房,永嘉桥头镇龙根村村民唐金香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一家三代人居然在古墓上生活了87年。
昨日,温州市和永嘉县的文物保护考古部门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初步判断,该古墓修建于明代。
打桩“打”出古墓
不久前,唐金香拆了自家三间老宅,打算在原址上盖新房。
“大约一周前,在打到第十个桩时,发现下面有砖头,就意识到可能挖到了坟墓。”唐金香说。
这座古墓坐北朝南,两对墓穴宽约4米、长约2.5米,顶部用边长约15厘米的砖头铺成,而墓顶距离地面有一米多的高度。
由于古墓不仅面积大,而且造型讲究。唐金香赶紧向文物部门报告。
老房子住过三代人
唐金香今年60岁,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被拆掉的房子是座二层木质结构的老宅,唐金香说,老房子是母亲嫁过来的前一年建的,推算下来,老房子已经有87年的历史,里面住过唐金香一家三代人。
从小就生活在老房子里的唐金香说,从来就没想到自家房子下面会有个古墓,而在整个龙根村有200多户人家,村民们对突然挖掘出古墓都感到非常惊讶。
古墓主人无从可考
昨日,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和永嘉县文物馆的考古人员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从下午3点15分开始,考古人员先后打开了四个墓穴,只发现了一些人骨残骸和一些铁钉。考古人员说,这些铁钉应该是用来固定棺材的。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专家表示,根据古墓的样式来看,这应该是一座普通的家族墓,建造时间应该在明代,由于该座古墓没有墓志,因此暂时无法判断墓主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