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法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研制的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在雌性猕猴身上实验成功。实验结果表明,疫苗能够有效防止艾滋病通过性途径传播。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最新一期《免疫学》(Immunity)杂志上报告说,为了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对5只雌性猕猴进行了鼻部和肌肉注射。结果显示,在疫苗的保护下,雌性猕猴对阴道感染艾滋病产生了免疫,其血清化验始终呈现阴性。此外,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这种新型疫苗对预防普遍存在于欧美和印度的艾滋病B亚型和C亚型病毒效果明显。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摩根·邦塞尔表示,这种疫苗目前仅在雌性猕猴身上实验成功,而且获得这一结果的前提是实验对象的阴道没有创伤,如果要进一步确认疫苗的有效性,还需要对雄性猕猴展开实验。(来源:新华网 李学梅)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研制的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在雌性猕猴身上实验成功。实验结果表明,疫苗能够有效防止艾滋病通过性途径传播。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最新一期《免疫学》(Immunity)杂志上报告说,为了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对5只雌性猕猴进行了鼻部和肌肉注射。结果显示,在疫苗的保护下,雌性猕猴对阴道感染艾滋病产生了免疫,其血清化验始终呈现阴性。此外,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这种新型疫苗对预防普遍存在于欧美和印度的艾滋病B亚型和C亚型病毒效果明显。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摩根·邦塞尔表示,这种疫苗目前仅在雌性猕猴身上实验成功,而且获得这一结果的前提是实验对象的阴道没有创伤,如果要进一步确认疫苗的有效性,还需要对雄性猕猴展开实验。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电子显微镜下的纳米微片
由英国、美国和韩国研究人员组成的一国际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快速、高效地将石墨等特殊材料制成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纳米微片,该方法成本低廉,并可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有可能导致一场新电子和储能技术革命。相关成果刊发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上。
石墨烯是近些年来材料研究的热点,因其与众不同的电学性质而备受关注,物理学家们希望有一天它在电子元器件中的应用上能够和传统的硅材料一较长短。但事实上,还有上百种类似的特殊层状材料,如一氮化硼、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同样能够用于新技术的创新。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尽力将这些材料制成纳米微片,以便利用它们不寻常的电子和热电性质。然而,几乎所有方法都非常费时费力,制造出的材料也十分脆弱,大多不能实际应用。
由英、美、韩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经过潜心研究,找到了一种制备纳米微片的新方法,他们利用超声波脉冲,可在几个小时之内,将多种一毫克的特殊层状材料制成数十亿个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石墨烯样纳米微片。研究人员称,该方法成本低廉,但十分高效,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纳米微片,可喷涂到硅等其他材料表面,制成一种混合薄膜,这种薄膜将材料特性与传统技术有效结合,可应用于新型计算机元件、传感器或电池等的制造。
该研究项目领导人之一、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乔纳森·科尔曼教授指出,这些新型材料所具有的化学和电学特性使其在新的电子设备、超强复合材料以及能源产生和储存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而该项研究则可称得上是高效温差电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来源:科技日报 刘霞/朴淑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年长、吸烟是患上大肠瘜肉的主要因素,另有研究显示吸烟会增加2成患上大肠癌的风险,其次则是男性、超重、糖尿病和肠癌家族史等风险因素。
中大以上述6项因素研发“中文大学大肠瘜肉预测指数(CU-CPI)”,为50岁以上无大肠癌病征人士评估风险,防止瘜肉恶化成肿瘤。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于2008年至2010年研究了约2,600名无大肠癌病征人士,发现年长、男性、大肠癌家族史、吸烟、超重及患有糖尿病是患上瘜肉的高风险因素。虽然瘜肉演变成恶性肿瘤可能需10至20年,但病征不明显,一般人不会察觉。
本次研发的指数以14分最高,年长和吸烟是最主要因素,65至70岁和有吸烟习惯分别会加4分,其次男性和BMI超过23亦会加2分。0至2分为一般风险,3至8分为中度风险,9至14分为高度风险。一般风险发现大肠瘜肉的比例为30.3%,高度风险为77.6%,为一般风险人士的1.5倍。而一般风险人士发现有后期肿瘤的比例即为2.8%,而高度风险人士即为15.9%,高出一般风险人士4.7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2月10日在美国《神经元》(Neuron)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果蝇的求爱机制。如果能证实脊椎动物也有类似的机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雄性果蝇和雌性果蝇的脑神经细胞种类不同。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山元大辅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只有雄性果蝇拥有名为P1的神经细胞,这种细胞负责控制果蝇的求爱行动。雄性果蝇接触到雌性果蝇时,会感知到雌性果蝇身上的信息素,使P1细胞兴奋起来,从而发出求爱行动的指令。
研究人员向雄性果蝇的P1细胞中加入荧光物质,这种物质在神经细胞兴奋时就会发光。随后研究人员用针插入雄性果蝇的后背,将其固定住,然后让雌性果蝇靠近它们。结果发现只要雄性果蝇的足接触到雌性的身体,P1细胞就开始发光,雄性果蝇马上开始了包括扇动单侧翅膀在内的求爱行动。
研究小组认为,这说明雄性果蝇的足部拥有化学传感器,能够感知到雌性果蝇身上的信息素。他们表示,鱼类等脊椎动物也很可能通过特定的脑神经细胞发出采取求爱行动的指令,如果这一推测能够得到证实,养殖业就有望实现人工对动物的繁殖活动加以控制。(来源:新华网 蓝建中)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电子显微镜下的纳米微片
由英国、美国和韩国研究人员组成的一国际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快速、高效地将石墨等特殊材料制成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纳米微片,该方法成本低廉,并可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有可能导致一场新电子和储能技术革命。相关成果刊发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上。
石墨烯是近些年来材料研究的热点,因其与众不同的电学性质而备受关注,物理学家们希望有一天它在电子元器件中的应用上能够和传统的硅材料一较长短。但事实上,还有上百种类似的特殊层状材料,如一氮化硼、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同样能够用于新技术的创新。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尽力将这些材料制成纳米微片,以便利用它们不寻常的电子和热电性质。然而,几乎所有方法都非常费时费力,制造出的材料也十分脆弱,大多不能实际应用。
由英、美、韩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经过潜心研究,找到了一种制备纳米微片的新方法,他们利用超声波脉冲,可在几个小时之内,将多种一毫克的特殊层状材料制成数十亿个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石墨烯样纳米微片。研究人员称,该方法成本低廉,但十分高效,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纳米微片,可喷涂到硅等其他材料表面,制成一种混合薄膜,这种薄膜将材料特性与传统技术有效结合,可应用于新型计算机元件、传感器或电池等的制造。
该研究项目领导人之一、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乔纳森·科尔曼教授指出,这些新型材料所具有的化学和电学特性使其在新的电子设备、超强复合材料以及能源产生和储存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而该项研究则可称得上是高效温差电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五, 11 2月 2011 12:10

黑色素瘤是否无药可治

  

马擦擦画

  黑色素瘤在欧美白种人是一种常见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它的发病率排名第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1/10万,郭军说。

 

  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在人体的皮肤下面是均匀分布的,如果过度分裂增殖聚集成团,就会成为黑色素痣,就是人们常说的 “痦子”,当这种分裂增殖失去控制时,会演变为黑色素瘤。而黑色素瘤通过早期治疗是完全有可能达到“治愈”的,这是因为黑色素瘤早期在皮肤内水平生长,只 要经过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基本不会发生转移。但有些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会放弃治疗,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黑色素瘤会慢慢进入垂直生长期,侵入真皮 内,而真皮内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黑色素瘤细胞就有可能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造成转移。影片中的孙红雷正是因为放弃了正确的治疗,才导致了黑色素瘤迅速转移到 全身。
 

  针对黑色素瘤如果发生了转移就“无药可治”的说法,郭军说,黑色素瘤与其他肿瘤相比确实恶性程度最高,进展最快,缺乏最有效的治疗。这是因为原 来针对黑色素瘤的化疗放疗基本不起作用,总体有效率只有8%左右。但近年来,黑色素瘤的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新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从 根本上彻底改变了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对黑色素瘤的基因检测,了解到某人的黑色素瘤是什么基因发生了问题,再选择针对这一基因变异的分 子靶向药物,这种分子靶向药物就是一种能够口服的胶囊。
 

  “如果有痣一定早点把它点了”的说法也不对。郭军说,所谓“点痣”,就是用激光或冷冻等方法,这些方法对真正的黑色素瘤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因为 黑色素瘤早期还在表皮层,未进入真皮层,如果这样操作很可能将黑色素瘤早期变成中期,也就是将黑色素瘤带入真皮层,就有可能发生后续的转移,也就是人们常 说的扩散。因而,国际上对于黑色素瘤早期推荐的应当是完整切除,经病理确诊后再进行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
 

  生活中,人们通过自我检查,也可以发现那些有可能已经发生转变的色素痣,提高对黑色素瘤的防范意识。郭军教授提醒,如果发现色素痣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如:
 

  ①色素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②色素痣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③色素痣的边缘变得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或数个痣融合,表面凸凹不平;

  ④色素痣因无意的触碰发生溃破,且总不愈和;

  ⑤色素痣附近的淋巴结发生肿大。

  以上这些是早期黑色素瘤的高危信号,不能大意,更不能搔抓、刮切等,因为任何刺激均可促进肿瘤的播散,一定要及时到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处就诊。让医生帮助判断良恶性,有可能会大大提高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率,就有可能挽救大量生命。
 

  郭军: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执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亚太地区主席,国际黑色素瘤基金会(MIF)海外咨询顾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不过也有人认为善良的性格来自后天培养。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和环境对形成“有益社会”的性格都有作用,但男女有别,女性天生更加善良一些。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新一期《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958对双胞胎进行了调查,其中既有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也有存在基因差异的异卵双胞胎,以研究基因和环境各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性格。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主要关注这些双胞胎“有益社会”的性格特征,涉及公民责任、工作义务、乐于助人等方面。结果显示,基因和环境在形成善良性格方面都有作用,但人与人之间不一样,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善良性格在约50%的程度上来自于基因,而男性的这一比例只有约20%,即男性的善良性格主要靠后天培养。换句话说,女性“人之初,性本善”的程度要高于男性。
研究人员加里·刘易斯说,在人性是否“本善”这个问题上存在许多争论,本次研究支持的观点是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受基因影响天生更为善良,而有的人则受后天环境影响更大,这也说明应该多进行“有益社会”的教育和培养。(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0日报道,新加坡A*STAR研究院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尤里·阿基莫夫和魏诚美(音译)发现,通过沉积铝粒子的方法可以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这种金属纳米粒子能防止光线的逃逸和反射,使更多的直射光直接进入太阳能电池。阿基莫夫说,该技术可以使我们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并增强太阳能电池的竞争力。
常规太阳能电池由于厚度较大,光线大多被吸收,沉淀的纳米粒子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对于较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粒子却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它们增加了光线在进入太阳能电池后的散射,增加了光线在薄膜中停留的时间,使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足以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相媲美。
研究人员模拟了多种不同类型以及尺寸的纳米材料,以测定其对太阳能电池吸光效率的影响,并决定从铝粒子和银粒子中确定最终“人选”,为此研究人员还专门对两者在太阳能电池中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银粒子应被优先考虑。因为在光谱中的可见光范围内,它们具有较好的谐振性能,更容易将光线集中到太阳能电池之中。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虽然银粒子具有更强的光线捕获能力,但其本身也会吸收相当数量的光线,这将影响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而由于谐振波段超出了太阳光光谱,铝粒子就可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此外,铝颗粒更容易被氧化处理,并且即使形状和大小不同,其性能都较为稳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散射特性比银粒子更为强劲。
阿基莫夫说:“我们发现,铝合金制成的纳米颗粒与其他金属粒子相比,光捕获性能更强,更适合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并且我们相信这一技术能帮助太阳能电池变得更轻更薄更高效,使其具备更大的商业价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由英国、美国和韩国研究人员组成的一国际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快速、高效地将石墨等特殊材料制成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纳米微 片,该方法成本低廉,并可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有可能导致一场新电子和储能技术革命。相关成果刊发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上。
 

  石墨烯是近些年来材料研究的热点,因其与众不同的电学性质而备受关注,物理学家们希望有一天它在电子元器件中的应用上能够和传统的硅材料一较长 短。但事实上,还有上百种类似的特殊层状材料,如一氮化硼、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同样能够用于新技术的创新。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尽力将这些材料制 成纳米微片,以便利用它们不寻常的电子和热电性质。然而,几乎所有方法都非常费时费力,制造出的材料也十分脆弱,大多不能实际应用。
 

  由英、美、韩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经过潜心研究,找到了一种制备纳米微片的新方法,他们利用超声波脉冲,可在几个小时之内,将多种一毫克的特殊层 状材料制成数十亿个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石墨烯样纳米微片。研究人员称,该方法成本低廉,但十分高效,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纳米微片,可喷涂到硅等其他材料表面, 制成一种混合薄膜,这种薄膜将材料特性与传统技术有效结合,可应用于新型计算机元件、传感器或电池等的制造。
 

  该研究项目领导人之一、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乔纳森·科尔曼教授指出,这些新型材料所具有的化学和电学特性使其在新的电子设备、超强复合材料以及能源产生和储存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而该项研究则可称得上是高效温差电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记者刘海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4 页,共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