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发现,近期肆虐欧洲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由两种危险的大肠杆菌混合而成的新菌株,病菌具有黏附肠道的能力,令人更易吸收毒素,引发肾衰竭等并发症。
据报道,德国曼斯特大学教授卡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这种大肠杆菌是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的致病基因组合而成,因此变异出来的新菌株致命性“前所未见”。前者释放“志贺样毒素”,后者黏附在肠道内。肠黏附性大肠杆菌加速肠道吸收毒素,也因此解释了为何有大量患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HUS)。
专家较早时曾指出,新菌株的繁殖能力较强,它所释放的毒素也比较多。
报道指,上述两者混合而成的病菌对所有种类的盘尼西林及头孢菌素均有抗药性,但如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则可以产生药效。
阿伯丁大学的微生物系荣誉教授佩宁顿表示,目前非常重要的是必须查出这种新菌株是否也出现在动物体内。他说:“如果发现牛的体内也经常出现这个新菌株,那么类似的疫情可能还会再度爆发。”
据了解,这回在德国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比此前发生过的疫情多三倍。这也是历史上夺走最多人命的疫情。
据统计,受感染的人数多达3601人,其中有超过800人出现危及生命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39人死亡。这些患者遍布欧洲各国,但绝大多数的病例出现在德国。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天刊登的另一项研究报告则说,德国医生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发现,有20%的病人因感染大肠杆菌而出现肾衰竭症状。报告还指出,这次疫情的患者大多数是成年人。
寄生黄蜂和巫毒瓢虫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有很多瓢虫都会沦为寄生蜂——瓢虫茧蜂的受害者。目前已经发现瓢虫茧蜂为什么会把瓢虫当作孵卵器,巫毒瓢虫(zombie ladybugs)会对黄蜂易受攻击的幼虫起到保护作用,令食肉动物远离它们,增加它们幸存下来的可能性。
该研究成果6月21日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这一研究发现,这种保护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仍活着的瓢虫(而非死瓢虫或者没有瓢虫的情况下)身上结茧的黄蜂幼虫在蜕变成成年黄蜂后,它们产的卵会更少。这表明黄蜂卵用来发育的相同资源,也被用来控制巫毒瓢虫。
瓢虫的悲剧
黄蜂的寄生方式早就受到科学家关注,它们并不是昆虫界唯一一种采用这种方式的昆虫。例如,寄生蜂Hymenoepimecis argyraphaga会在Plesiometa argyra蜘蛛的体内产卵。然后幼虫会咬破寄主的身体钻出来。寄主的心智也会被寄生虫牢牢控制住。被感染的P.argyra蜘蛛在死亡前,会在合适地点为黄蜂幼虫织出一张蛛网。被特定菌类感染的巫毒蚂蚁会在森林里四处游荡,直到正午它们才会停下来,用嘴死死咬住叶脉,把自己固定住。
日落时蚂蚁会死去,菌柄会从蚂蚁的脑袋上长出来。但是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生范妮-穆勒及其同事注意到,即使瓢虫茧蜂(D.coccinellae)幼虫从瓢虫的腹部钻出来,它的寄主仍不会死,这时瓢虫处于半瘫痪状态,偶尔会抽搐一下。这些科学家猜测,活瓢虫或许能保护黄蜂幼虫不被食肉动物侵扰。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是否正确,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养了4000多只瓢虫,并让黄蜂在不幸的瓢虫体内产卵。然后他们耐心等待黄蜂幼虫从寄主腹部钻出来,开始结茧。
瓢虫保镖
黄蜂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来以后,研究人员把这些巫毒瓢虫和黄蜂幼虫分成三组。他们把第一组的瓢虫从茧上取下来,只留下正在发育的幼虫。他们让第二组的幼虫继续与瓢虫呆在一起,不过他们会把瓢虫的脑袋碾碎,杀死它。第三组一切照旧,让黄蜂幼虫的茧继续留在活着的瓢虫身上。然后他们把这三个组合放到草蛉(一种食肉昆虫,喜欢吃黄蜂幼虫)周围。每只草蛉可以单独与一个茧呆15分钟,研究人员记下它们成功偷取黄蜂幼虫的次数。他们发现,由活瓢虫保护的茧被吃掉的可能性仅为大约35%。当黄蜂幼虫茧没有外物保护,或者与死瓢虫呆在一起时,它们被吃掉的可能性在85%到100%之间。
该研究还发现,与茧缚在一起的瓢虫活得时间越久,新生黄蜂的生育能力可能就越弱,这表明正在发育的黄蜂与它的寄主共享资源。有意思的是,幼虫从瓢虫腹部孵化出来前,瓢虫的储备越丰富,它存活和保护幼虫的时间就越长。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才能确定黄蜂稍后是否会形成更多卵,以便弥补它们与巫毒寄主分享的资源。不过该研究还发现巫毒瓢虫存在的另一项令人感到好奇的事情:大约有25%的瓢虫会在寄生过程中存活下来,等到黄蜂幼虫离开后,它们会重新开始新生活。(秋凌)
一些人能够忍受指甲刮黑板、电锯锯木板的声音,却难以忍受孩子在耳边呜咽。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锯木、他人大声说话等声音相比,儿童呜咽声最容易令成年人分心,甚至不堪其扰。
呜咽烦心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和克拉克大学研究人员联手,比较成年人对幼儿特定旋律和节奏的呜咽以及其他扰人噪音的接受度。
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戴上耳机,完成一系列数学题。耳机传出不同声音,营造6种环境,分别是幼儿呜咽、幼儿啼哭、成年人哄孩子时无意义的“妈妈语”、两名成年人对话交流、锯木头声和静默。
结果显示,听到幼儿呜咽声时,志愿者完成的数学题最少,错误率最高,几乎是听到交流声和锯木声的两倍。
另外,幼儿啼哭和“妈妈语”与幼儿呜咽声一样,音调较高,在分心程度上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社会进化和文化心理》杂志网络版发表。
无关性别
测试过程中,为确保志愿者的表现是受音律而非语言内容影响,耳机播放内容中语言部分均为外语。
研究结果无关志愿者性别或是否生育。英国《每日邮报》21日援引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心理学家罗斯玛丽索科尔尚的话报道:“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同样分心。
新泽西州萨米特居民艾琳沃尔特说,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她有两子,分别6岁和3岁。“我的大儿子经常叨叨‘不公平,不公平’,几乎令我发疯;小的那个,只要你对他说‘不’,立马垂头丧气,开始呜咽流泪”。
孩子们可能因为抢一件玩具或者谁先听床头故事而发作,沃尔特觉得不堪其扰。
保护后代
尚认为,幼儿呜咽最易令人分心可能是因为进化过程中,人们容易受身陷困境孩子所发声音的影响,采取行动保护易受伤害的下一代。
她说,这种烦心可能源于无意识的“收听”能力。听到消防警报声,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总觉得烦心,“这与听到呜咽声一样”。
研究人员下一步打算研究人容易对特定旋律、节奏和速度的呜咽分心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科学家们认为垃圾食品会破坏大脑神经细胞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3日消息,近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垃圾食品会破坏大脑内控制体重的神经细胞,从而导致肥胖的恶性循环。此外通过该发现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减肥是如此困难。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用他们形容为“典型的高脂肪饮食”来喂养实验用老鼠,发现它们的热量摄入量在三天后就增加了一倍之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老鼠下丘脑内发生了炎症,而下丘脑内包含有负责控制体重的神经细胞,并且这种炎症停止后很快会发生复发。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来自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糖尿病与肥胖症研究中心的约书亚-泰勒(Joshua Thaler)博士,他表示实验中还检测到被称为神经胶质增生(gliosis)的脑部损伤。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在日前于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内分泌学会第93届年会(The Endocrine Society's 93rd annual meeting in Boston)上发表。
泰勒博士表示,神经胶质增生被认为是和诸如中风与多发性硬化症关系密切的神经损伤。过度的饮食摄入可能会导致脑损伤的发生,这给肥胖人群为何通常非常难以持续减轻体重一个新的解释。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神经损伤是否是永久性的,但它却是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如果未来新的药物能够限制患者吃的过多并且控制神经元损伤,将可能会对治疗肥胖更加有效。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昨晚(19号晚)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的两层防护门在当天晚上8点50分被打开。当2号机组核反应堆的两层防护门被打开后,究竟有多少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对于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多大?本网连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日本记者谢宏宇了解详细情况:
记者:东京电力公司19号晚间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的两层防护门在当天20点50分,也就是北京时间19点50分被打开了。这两层防护门被打开后,厂房内的大量放射性物质将极有可能被排放到周围大气等环境中,这个量据东京电力公司自己估算,将达到18亿贝克勒尔。东京电力公司对此解释说,在打开2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大门之前,该公司从本月11日起,就在使用净化装置,对厂房内部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了净化作业,降低了放射性物质的浓度。所以它辩解说,即便是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
此前,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曾经因为打开两层防护门,导致约有5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这次二号机组排放的放射性物质远远超过了一号机组,达到了18亿贝克勒尔。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物质泄漏在3,4月最严重时,一度达到每小时1万万亿贝克勒尔,且持续数小时。据统计,人体最大能承受的范围是一年1毫希弗,相当于0.001贝克勒尔。所以说,这次东京电力公司再次大量排放放射性物质,很多人还是很担心的。不过,据东京电力公司表示,由于放射性物质被大气所稀释,周围附近的放射性污染指数估计只要0.0014微希弗,换算为一年的辐射剂量还不到1毫希,还不到普通人一年遭受辐射的上限。
主持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东京电力公司决定打开2号机组厂房的防护门呢?
记者:这次东京电力公司决定打开2号机组厂房的防护门,是因为该处厂房内由于地下积存的受污染的水出现蒸发,导致湿度过高,据进去作业的工作人员表示,就像一个高温桑拿间,很容易引起脱水等症状,无法开展各种抢修作业,此外,东京电力公司认为即便是排放出18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也几乎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决定这次打开2号机组的防护门。到20号凌晨4点,2号机组防护门被全部打开。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也认为此举问题不大,并说这次开门举动也征求了当地政府的意见。
主持人:目前来说,福岛核电站事故给日本核电企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记者:目前,福岛核电站事故使得日本企业竞标国外核电站项目的多年努力基本都泡了汤。今年1月日本总务相片山善博访问马来西亚时向该国总理转交了首相菅直人的亲笔信,并要求对核电站项目的调查和建设工作提供协助。据日本媒体最新报道,东京电力公司等日本企业目前已经向日本和马来西亚两国政府表示,放弃竞标马来西亚首座核电站项目的可行性调查工作。因为反应堆的型号等是根据这个调查内容来决定的,所以日本舆论认为,放弃竞标调查工作实际上已经使日企失去了马来西亚核电站项目的夺标可能。
此前,面对经济复苏乏力,日本政府曾把向亚洲出口核电基建设备定位为经济增长战略的中心,但是日本国内方对核电站建设的集会游行一浪接着一浪,原本希望在日本帮助下,计划建设核电站的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了观望和谨慎的态度,日本核电站项目期待走出去的做法短时间内已经变得不现实了。
主持人:好的,感谢谢宏宇的报道。另外,我们再来看一条相关的消息。联合国机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日本在核安全方面存在监管不力、准备不足等缺陷,导致地震和海啸风险被低估。
国际原子能机构一支18人工作组5月24日至6月2日在日本实地评估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并起草了一份160页的报告,当地时间17日呈交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以供本周举行的核安全部长级会议参考。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认定,日本低估了海啸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潜在威胁,应对海啸风险的“深度防护”措施不足。
按报告的说法,国际原子能机构2007年曾建议日方设立一个权力更大、更为独立的核安全监管机构,但遭到日方的拒绝。专家认为,日本拥有一个有序的紧急事件防范和应对体系,但复杂的组织结构关系延误了政策决断。
近日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的福岛“无耳兔”尚未弄清真实原因,福岛第一核电站地下水又首次检测出了放射性锶。
测出半衰期29年的锶-90
东京电力公司12日宣布,在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及2号机组的地下水中测出了放射性锶,而在取水口附近的海水中也测出了活度相当于法定最高活度240倍的锶。
据东电透露,发现的放射性物质包括半衰期约为29年的锶-90,以及半衰期为50天的锶-89。在水质检测样本中还测出了放射性碘-131以及铯-134、铯-137。锶-90是核燃料铀发生裂变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容易被人体吸收并积聚在骨骼中,并可能引发骨癌或白血病。
附近土壤中还检测到锔
此前,东电曾宣布在福岛核电站厂区周边土壤中检测出了微量的锶-90,但核电站地下水及附近海水中被测出含有如此高剂量的锶-90尚属首次。
另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13日也宣布,从距福岛第一核电站约2至3公里的福岛县大熊町采样的土壤中检测出了微量的放射性物质锔。核电站厂区内此前曾检测到过锔,但在厂区外则尚属首次。文部科学省解释称,据分析这种放射性物质应该是反应堆运转时从钚转变而成的。
菅直人可能本周宣布辞职时间
6月11日时值日本大地震发生满3个月,但目前仍有9万多名灾民无家可归,复兴重建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大部分灾民对日本政府的表现表示不满。
NHK电视台日前对岩手、宫城、福岛3县489名仍在避难所等地生活的灾民进行了民意调查,其中77%的人对政府的灾后重建工作不满,认为复兴重建工作“进展不力”。
日本官房副长官仙谷由人12日在富士电视台的节目中暗示,首相菅直人有可能在最早本周召开的民主党两院议员总会上表明辞职时间。仙谷称:“(总会)可能是一个转折点。”菅直人曾于6月2日被迫宣布了辞职意向,从而暂时度过了内阁不信任案的危机。但当晚他又表示,自己在9月访美结束后才会主动辞职。
日媒近期对全国2000余人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菅直人内阁支持率下降至24.1%,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要求菅直人辞职很合理”。
而对于“谁是下任日本首相的合适人选”,多数受访者认为前外相前原诚司最为合适,希望他重新出山,整合极度混乱的日本政坛。此外还有少部分民众认为,现任财务相野田佳彦以及官房长官枝野幸男适合出任下届首相。
在今年的6月8日,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宣布:在1987年观测到的超新星爆发的碎片残骸中发现一个异常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残骸中的碎片云有规律的变暗,接着又变亮,就像一种神秘的死光从碎片残骸中透射出来。SN 1987A超新星距离地球16.3万光年,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而对其的长期观测,则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来完成。
大麦哲伦星云SN 1987A超新星爆发形成的物质环透射出神秘光线
早在1987年,一名加拿大天文学家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发现亮度达五等的天体,经过详细确认:这一颗超新星,并将其编号为SN 1987A。超新星爆发一般距离我们非常的遥远,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尺度上也不容易观测到,而1987麦哲伦星云中观测到得超新星爆发是非常罕见的事件,也是在过去的400年里最大且距离地球最近的超新星爆发。这对了解恒星演化的规律提供了一个详细且具体的例子。
针对SN 1987A超新星碎片残骸中出现的亮光,哈弗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以及超新星SN 1987A哈勃长期观测小组组长Kirshner认为:这表明了在爆炸残骸中可能隐藏着不同的能量来源,这些能量来源使得残骸碎片出现规律性的明暗交替,使得1987超新星逐渐过渡到爆发后呈现的碎片云阶段。而这片残骸对人类来说,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年轻的超新星残骸。
根据哈勃所拍摄的图像看出,超新星爆发的残骸主要以爆炸恒星为中心,各种碎片、气体以及星际物质向周围的宇宙空间抛射,呈现放射状。这些星际物质构成一个环状结构,也可以称为物质环,像冲击波一样向外扩张,而爆炸产生的辐射和冲击作用在环结构上,将整个环上的气体加热,直到其发亮,覆盖范围大约在1光年半径。在物质环的内部,主恒星残骸不断向外抛射,使得环状碎片云体积越来越大。而明暗相间的发光源则是由残骸中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这些放射性物质将成为新的能量源。
而SN1987A超新星的未来该如何发展呢?目前我们能从SN1987A中推演出恒星在生命最后几千年内的相关信息,通过研究这种环结构中不同寻常的块状分布以及放射性物质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颗超新星的历史。而现在,这颗年轻的超新星在将来还可以通过肉眼看到它。(编译Ever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