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类学家》 (英) 奈吉尔·巴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因为他的这部名著《天真的人类学家》,而被称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可以想象在人类学界的著述中,这是本怎样的奇书。它的“奇”,首先是因为虽然它的属性无可争议地会被划归在人类学民族志的范畴,却在风格上与大多数的民族志截然不同——既抛却了晦涩的学术术语,也没有难以令非专业人士敬而远之的人类学理论,而是以一种学术著作罕见的软性视角和英国式的风趣幽默,真实有趣地记录了作者两度进入非洲喀麦隆某个不知名的部落,对多瓦悠兰部落进行田野研究的过程。
传统民族志往往都是将笔墨着力在如何全面展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上。这往往会导致民族志在表述上的八股文倾向,即按照人类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顺序描述特定社区的文化与社会状貌,从而使很多民族志在文体上如出一辙。这种视角上天然的全知全能的优越感,却使得想要揭开被研究对象脸上蒙纱的希望越加渺茫。而巴利虽无法摆脱这一背景,却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志著述方式——从如何获得签证开始,巴利仔细描摹了他步步深入目的地的田野经历,既有如何与当地官员唇枪舌战,又有与当地传教士的意外结缘;而对于所见的一切,巴利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之情:这些未开化的地方,何以一样会有贫富偏见?多瓦悠兰人为什么会歧视自己的母语?而因为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巴利的无奈和疑惑则常常令人捧腹不止——比如巴利曾经对多瓦悠兰人喜欢的惯例说法十分困惑:“我问:‘谁是庆典的主人?’‘那个头戴豪猪毛的男人。’‘我没看到头戴豪猪毛的男人。’‘他今天没戴……’”
至于旅程中不断出现的经费、交通、沟通等等看来与学术无关的问题,巴利都以一种足够坦诚并且幽默的态度记录着。于是,我们的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一幅图景:一个踌躇满志、天真的英国人类学家,骤然降落到完全陌生的非洲部落,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冲突,令他陷入窘境而笑话百出。
令人感慨的是,巴利这种看似不够学术的态度却极真实地体现了田野工作的当时性,而这并没有令多瓦悠兰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状貌退居后台,相反这种人类学家与当地人互动的情境式的再现,让多瓦悠兰人变得真实可触,而非只是存于冰冷文本中的被研究者。
其实,就连田野工作的“发明者”马林诺夫斯基也曾经在他的一本著述中流露出自己并非全知全能,而是有缺点的凡人,但据称,这样的论调激起了人类学界的愤怒——本该是以一种完美姿态,甚至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姿态去揭露一个陌生而原始的世界,怎么可以持有自我怀疑的态度?但当质疑之声渐渐退去的时候,这一论调迫使人类学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而,田野作业文本记录的可靠性、人类学的表述危机,乃至人类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质都不断被重新审视。
时隔多年,巴利在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中靠他自称的这些“非人类学”、“无关宏旨”、“不重要”的田野记录,以情感和实例再一次袒露了田野工作的困顿以及人类学家本身的局限性,以一种宽容之心巧妙地直面了人类学研究中的悖论。虽然,巴利之后,这个悖论依然存在,但巴利的迂回和智慧,却让我们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而后得以一种直面而非回避的态度勇于反思,而这样的反思令人类学这一学科生机勃勃。这也是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所在。来颖燕
科学网(kexue.com)讯 秋天已至,一群群的大雁又从南往北的迁徙,每到这个时候大雁飞行阵型的研究都会达到个小高潮,那么,大雁整齐阵型飞翔到底用意何在呢?
在现有的大雁人字形编队说法中,“节省体力”的解释流传最广。然而,这个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它。1914年,德国的空气动力学家卡尔•魏斯伯格(Carl Wieselsberger)经过简单计算后首次提出大雁飞人字形可以节省能量这一假说。他认为,大雁翅膀扇动会引发尾流的涡旋,而涡旋的外侧正好是向上的气流。如果相邻的大雁刚好处在上升气漩里,那么他们的飞行就会大大省力。
这一结论很快受到科学界的推崇,1970年,里萨满(Lissaman)和斯科伦伯格(Schollenberger)利用日臻成熟的空气动力学理论首次给出了一个估算。他们发现,与单个大雁相比,一个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航程。他们还得出,最佳的人字形夹角为120度。一时之间,这成为了教科书般的事实。
然而经过科学计算的不断标准化精确化,有科学家质疑在里萨满和斯科伦伯格的研究中,他们并未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而他们采用的模形也过于简化:先是假设这些鸟不扇动翅膀,而是像固定翼飞机一样僵硬;同时也没有考虑光滑的机翼和毛茸茸的翅膀之间的区别。此后,一批更深入的理论研究证明,大雁编队飞行的能量利用率远没有文章中提到的那样高。不管此类工作如何细致,模型如何复杂,严谨的科学家们还是批评这些理论计算过于理想化。光凭理论计算,似乎无法博得人们的青睐。
虽然科学家们尚不能证明人字形和一字形编队能够节省长途飞行的体力,但是这种编队形式的其他好处已经被证实了。鸟类学家发现,加拿大大雁的眼睛分布在头的两侧,各自可以覆盖从正前方往后的128度角的范围。这与这些大雁编队飞行的极限角度相一致。换句话说,每一个在编队里飞行的大雁都能看到领队鸟,而领队鸟也可以看见全部的编队成员。因此,这些鸟类选择人字形和一字形至少有一个确定的理由:在编队飞行中,每一只鸟都能看见整个编队,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或者自我调整。(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鲸鱼北冰洋发现新航道
科学网(kexue.com)讯 全球变暖造成北极冰层融化,对动物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日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鲸已利用自己高超的方向感,甚至在卫星之前,成功发现一条便于通行的航线。
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21日刊登报告说,格陵兰岛自然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长期跟踪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一些弓头鲸的活动。分析显示,在2010年8月北冰洋海冰融化较多的时候,两头分别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弓头鲸从“西北航道”的两端先后进入航道,它们在中途相遇并停留十天左右,这意味着“西北航道”已经敞开。“西北航道”是指从大西洋中的格陵兰岛出发,经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区域,到太平洋东岸阿拉斯加的航道。这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不过这一航道长期为海冰封锁。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起动物迁徙的情况。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数据,现在发现有大概2000种的动物正在远离赤道,平均每天超过15英尺的速度想北方前进,速度差不多每年一英里。也有一些品种的动物开始向山上前进,选择避暑方式,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4英尺。
这些物种大部分来自北半球,甚至是植物。他们移动的速度不一,忽走忽停,但最近十几年下来,平均每小时可以前进8英寸。研究此项动物迁徙的负责人,来自纽约大学的克里斯表示:“迁徙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它们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
就连海洋霸主大白鲨也不例外,近日英国的动物学家指出,现在英国海域经常出现大白鲨,这里似乎变成了大白鲨生存的理想海域。
鲨鱼研究者皮尔斯表示:”证明这个理论仅仅是时间问题,我在英国的海岸做过验证,捕捉到许多鲨鱼的照片,它们大多活动在苏格兰东北部的海岸线。我也曾把这些照片给一些专家看,他们也觉得这很不同寻常,不知道这些鲨鱼是从多远的地方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出,这里的条件似乎和南非,澳大利亚或者加利福尼亚北部差不多。
大白鲨生活中正常的温度范围差不多在14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英国的海水夏季温度与它们理想的生活水温相近,也有鲨鱼专家调查,在过去14年中有差不多共有90例目击大白鲨事件,但是可以确信的只有不到10件。最近康沃尔的渔民们就经常报告说看到过大白鲨,大概每三周就有人报道看到了新的大白鲨。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严重的反应,此前科学网(kexue.com)有过报道,甚至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继续变暖下去,恐龙将会重生,人类将遇到灭顶之灾。而变暖的原因人类将是难辞其咎。导致天气酷热,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工业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吸收日照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恐龙曾为地球霸主
小行星撞击地球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一些科学家们热衷探索的问题,但想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可没那么容易,曾经信誓旦旦的认为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从而灭绝的科学家日前受到了挑战,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把地球上物种灭绝归咎于一颗小行星是错误的。
此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一颗直径大约六英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几乎毁灭,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也随之灭绝,而这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被科学家命名为巴普蒂斯塔纳(Baptistina)。但最近航天学家有了新分析,他们认为把结论归咎于巴普蒂斯塔纳是错误的,他们通过最近小行星撞击火星和木星后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天文学家们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最近火星与木星的变化,它们这两年中不断遭到小行星的侵犯,至少有一万余次,通过对它们上面岩石的观察,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对两个行星没有什么影响。而通过一些小行星撞在火星木星的速度来分析,科学家们也测算了一下,曾经巴普蒂斯塔纳被认为是6500年前撞向地球的时间或许有问题,他们测算的结果发现,这个小行星撞向地球的时间大约在8000年前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小行星的撞击与恐龙灭绝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这与恐龙灭绝的时间有些对不上。
负责这次观测的天文学家林德利解释道:“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十几亿年才能形成,8000年前地球已经遭受到撞击,而就在这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地球应该不会再受到什么猛烈的撞击。在寒冷的天气下,恐龙也完全可能灭绝。”
之前也有科学家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质疑,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为恐龙灭绝的原因展开了争论,绝大多数人都站到撞击理论这一边了。但是外星撞击与恐龙灭绝的因果关系至今还没有科学上的证明。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撞击之前,恐龙数量就已经开始下降。
地球上的铱元素主要集中在地核。 1983年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科学家在分析该火山喷出的烟尘时发现其中铱元素含量也很高。这就表明,地球各处K-T交界同时有含量很高的铱沉积就不一定来自外层空间,火山喷发也可以把铱元素带出来,并随火山灰遍布全球。而白垩纪末期是地球火山活动最频繁的时期,这其中印度西部的德干火山喷发被认为是过去2.5亿年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
德干火山喷发从开始到结束,为距今6700万年前到6400万年前,持续时间为300万年,断断续续大约喷发100至500次,而最激烈的大规模喷发事件则发生在6540万年前到6520万年前这段时间。恐龙灭绝的原因有瞬间成了迷,我们要想揭开它,看来还需要慢慢的等待。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D血管十分逼真
据英国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利用3D立体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人造血管。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望被用于人体试验和药物测试。
随着生物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制造出了人造肠道和人造气管等小型人体器官。但大型人造器官的制造却频频遭遇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制造毛细血管的相应技术,进而不能给大型人造器官输送必要的养料,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存活和运行。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这一难题现在已经被德国弗劳霍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攻克。他们运用化合高分子材料结合能够有效抵抗排异反应的生物分子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墨水”,其印制出来的物质经化学反应后能够形成一种有弹性的固体,方便科学家根据人类血管构造将其雕塑成3D立体人造血管。
实际上,3D立体打印技术的精细度十分惊人。为了制造出相似度最高的人造血管,科学家还运用了双光子聚合技术,利用镭射光刺激人造血管材料分子交联化,之后将成形的血管植入细胞内壁。
据悉,此项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大型人体器官的制造。虽然移植人造器官的梦想还很遥远,不过人体器官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给人类医学研究带来更有效、更人道的实验手段,譬如研发新药物时用人造器官取代动物来做实验。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间研究室里,一场与激光炮有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三年。
参与其中的大人物包括:微软公司前任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冷战时期导弹防御系统的设计者之一洛厄尔·伍德、研究黑洞的天体物理学家朱迪·卡尔。
“这仿佛回到了冷战后期我们为星球大战计划努力的日子。”穿着白色大褂的卡尔表示,“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一次战争,不过时间要更长,也会杀死更多的生命。”
他所说的生命其实是蚊子。
在这间云集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中,离地10英寸的壁架上摆放着激光器和戴尔电脑,蚊子则被装在不远处的鱼缸里。一旦它们飞进射程,电脑便会控制激光器发射红色激光。而每当有蚊子被击落,计算机便会发出枪声提示命中。
千万别觉得这场“高射炮打蚊子”是小题大做。在2010年世界生物网评出的十大最致命生物排行榜中,蚊子一扫亚洲眼镜蛇、杀人蜂和澳洲咸水鳄的威风,轻松夺冠。
这种生物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是传播疟疾。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2.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有近百万人因此丧命。90%的受害者来自非洲,包括1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有人计算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非洲儿童因被唾液内含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而死去。
事实上,自打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就被蚊子缠上了。早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蚊子的始祖便已经演化出来。
人蚊大战正式开始于1897年,一位叫罗斯的印度卫生局医官证明了疟疾和黄热病由蚊子传播。就在4年前,黄热病曾让美国费城一下子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但那时,人们对这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束手无策。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人类为了消灭蚊子可谓励精图治。
古巴成立过专门的灭蚊委员会,为了消灭滋生在水中的幼虫,每家每户的储水用具都要登记消毒,否则将被处以罚款;中国也曾将蚊子视为“四害”之一开展过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当然,最有效的武器是随着化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杀虫剂,但在今年7月份,《自然》杂志一篇题为《蚊子赢得化学战争》的文章提醒人们,蚊子的抗药性已超出人们的想象。
好在,一系列最新的灭蚊狂想已经进入实验阶段:来自肯尼亚的科学家奥库姆就发明了一种能散发出臭脚味道的“臭袜子容器”,据说它拥有蚊子最爱的细菌味道,而且在和两位科学家的真脚比试中,它成功地吸引了80%以上的蚊子。
相对于这种重口味的招数,欧美的科学家们似乎更喜欢在蚊子身上使坏。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迈克尔·里尔将一种基因注入了携带疟原虫的母蚊子体内,能使其后代的寿命缩短20%;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贾尼斯·泰来易博士则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无精公疟蚊;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一旦将蚊子肾部导管中负责排尿的关键蛋白阻断,蚊子便有被“憋死”的可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将翅膀肌肉组织中断的雄蚊放入野外,以使其产下的后代不再有翅膀。
当然,对这些研究者而言,如何让这些基因蚊子看起来比野蚊子更有魅力是个棘手的问题。
回到那间研究激光炮的实验室里,科学家在为分清雌雄蚊子犯愁。只有雌蚊子才吸血传染疾病,雄蚊子则在野外以甜花蜜为食。但激光炮却总是不小心把那些在实验室里靠吃葡萄干为生的雄蚊子统统灭掉。
更让这些科学家挠头的是,有时为了逮到这些小吸血鬼,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皮肤献给科学研究。一位来自巴西的资深研究员便有着这样的经历:每周两次把自己摆上蚊子的菜单,在三个小时的晚餐时间里,他要被叮咬约3000次,平均每分钟叮咬17次。
在一家媒体评出的世界十大倒霉职业中,蚊子研究员顺利入选,排行榜的其他成员还包括色情影院看门人、道路尸体清运员、动物采精员和白金汉宫卫兵。
我想补充的是,那位巴西研究员确实很倒霉。据说,尽管注射了预防性氯喹药物,他还是不幸感染了一次疟疾,两年后才得以痊愈。
新海豚品种
科学网(kexue.com)讯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自然环境的逐渐好转,现在一些奇迹也出现了。曾经被视为灭绝物种的动物们,开始被人类发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附近,此前人们知道这里有两类海豚。现在又有了新发现。这是第三个海豚品种,其实他可能1800年左右就被发现了,当时的澳大利亚土著给他们起名为Burrunan,大概意思是海中的大鱼,甚至还有它们的化石,不过大多数人以为它们灭绝了,不过现在可能又出现了,它们近日被科学家们发现。
科学家在邻近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的菲利普湾发现了将近100只疑似Burrunan海豚,而在距离这里上百英里的吉普斯岛也发现了50只左右的Burrunan海豚。大家都知道,长久以来海豚种群有很多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域,起初科学家们也觉得这些海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而通过DNA检测,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海豚同普通的宽吻海豚,或者太平洋宽吻海豚不同,是完全独立的种群。来自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的生物学家凯特表示:“结果非常令人惊讶,我们开始甚至以为检测系统出现了错误,不过在经过精确的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海豚是全新的物种。我们比对了其它两种宽吻海豚,发现它们没有什么联系,DNA排序使我们获得了新东西。”
对于新海豚的外形,凯特也发现不同:“与其它海豚相比,它的背鳍更加弯曲,而嘴部看上去也有些不一样,颜色更独一无二的。”科学小组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的Burrunan海豚头骨,它是上世纪被发现的化石,现在科学家们分析出它与其它两种海豚的物种差异。
其实就澳大利亚东南部海豚新物种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探讨,只不过当时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事实上1915年科学家就捕获过Burrunan海豚,不过之后就没有了发现,以后发现的海豚都与Burrunan海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因为这种Burrunan海豚比较稀少,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将它们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说起澳大利亚的海豚,最近可谓是出奇的传奇,前不久还有一则澳大利亚海豚利用工具的新闻,在澳大利亚海域,人们惊奇的发现聪明的海豚在使用海螺作为陷阱来捕捉美味的鱼类。它们用海螺来找到那些藏在淤泥里面的鱼,这可谓是惊奇的发现,动物竟然也可以如此自如的使用工具。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表示:“使用海螺的壳来不是在操作室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用法。”其实在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科学家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神奇的海豚,最近4个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六次了,首次发现海豚可以使用工具还是早在1996年。科学家也是在海豚出没频繁的海域不断探索,希望可以近距离观看它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现在他们只能看到海豚叼着海螺浮上海面换气,只有又返回海中。不过科学家还是有所发现,他们看到海豚举出海螺,并慢慢排出海螺壳中的海水,慢慢发现里面不到的鱼。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王国维(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青年王国维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三境界”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深入研究过的,有老子、孔子、孟子等大哲人,有屈原、陶渊明、杜甫等大文学家。王国维又深入研究过许多的外国哲人,有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有德国的康德、叔本华,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有俄国的托尔斯泰,等等。
他从这些伟人中发现,他们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考古学家称,这种口中被塞石头的尸体通常被认为可能会像僵尸一样再度从坟墓中走出来,而当时的人们认为阻止尸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死者口中塞上一块石头。
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
上周,在一部英国纪录片中有关于最新发现的这两具“吸血鬼”尸体的详细描述。据悉,尸体是2005-2009年间一支考古学家小组在爱尔兰Loch Key地区附近挖掘发现的,该研究小组负责人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的克里斯-里德(Chris Read)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托马斯-菲南(Thomas Finan)。
这项考古研究发现了137具尸体,此前考古学家认为从公元700年至1400年之间这里埋葬着3000多具尸体。
目前发现“非正常埋葬”方式的两具男性尸体埋葬于公元8世纪的不同时期,其中一具男性尸体的死亡年龄大约在40-60岁之间,另一个死者是一位年轻成年男性,年龄大约在20-30岁之间。两具尸体并肩摆放着,每具尸体的口中都被塞入一块棒球大小的石块。
里德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应用考古学负责人,他说:“其中一具尸体头部呈水平位摆放,一块黑色石头被人故意塞入他的口中。另一具尸体头部倾向一侧,口中被暴力地塞入一块更大的石头,致使他的下颌已经脱位。”
最初里德和同事认为这可能是黑死病患者的墓地。但在这些尸体中发现个别口中塞有石头,暗示着这是吸血鬼杀戮仪式。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吸血鬼”死亡之后通过嚼咬寿衣传播瘟疫,将石头塞入死者口中可阻止瘟疫传播。
由于直到16世纪欧洲传说故事中才出现吸血鬼,因此考古学家排除了这些8世纪尸体的吸血鬼理论。里德说:“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口中塞有石块可能起到阻止亡魂从墓穴中复苏过来。”
这两个爱尔兰男性死者可能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人物,例如:敌人、杀人犯、强奸犯或者他们是普通人却突然遭受奇怪疾病或者谋杀。里德称,中世纪人们认为嘴部是灵魂离开身体步入死亡的大门通道,有时灵魂还可以返回至身体,以恶魔精灵的形式使死者复活。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生物人类学家克里斯蒂娜-基尔格罗维(Kristina Killgrove)称,“这些尸体的埋葬时间十分独特,我非常好奇的是两具男性尸体并非埋葬于同一时期,但最终他们的尸体在这种非传统惯例下却并排摆放,这暗示着这种尸体埋葬并不是偶然现象。”
恐龙化石上的脚印
科学网(kexue.com)讯 发现恐龙化石可以说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不过要是在恐龙化石上发现人的足迹呢?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其实这具化石早在多年前就出土了,可现在很多科学家们又有了新发现,在恐龙骨架化石的旁边,竟然发现了一个人的足迹。这也令科学家们对这具化石的真假产生了怀疑。
当时这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发现,来自波兰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这个保存完美的恐龙骨架,专家预测它距今8千万年,1965年在蒙古被发现,它是一具原角龙化石。现在它被展出在波兰的博物馆中,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化石可以说是一具镶在岩石里的完美的艺术品,而现在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里有一个人的脚印,令科学家们大事所谓
来自波兰科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准备研究这个非凡的偶然发现。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费尔曼博士也加入了研究,他甚至把这个称作惊天发现,肮脏的发现。他表示说:“这个最后的足迹或许是动物留下的,像人的脚印罢了,动物某个地方的肌肉给当时的土地一些压力,形成了某种痕迹。或者这就是假的化石,人为作品,他们不下心留下了痕迹,我们希望很快的弄清楚。”
随后费尔曼还解释道:“世界各地发现了数百万的化石,这样的化石还是首次发现,这应该可以给其他古生物学家们一些警告。不幸的事,他们经常丢弃化石周围的岩石,从而少了更多的发现。”
曼宁博士也表示:“这个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在未来挖掘的时候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注意细节。”
延展阅读
原角龙,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角龙类。不像晚期的角龙类恐龙,原角龙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且拥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龙的脑袋和躯干都很大。它的喙长得像鸟的一样,嘴的前部没有牙,但在嘴里两侧长着牙。原角龙的 打斗中的原角龙与迅猛龙
头上长着个褶边一样的装饰,雄性的比雌性的大些。原角龙是群居生活。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它们比较聪明。它们走路用四只脚,走得比较慢。 原角龙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龙极为相似,但是体形较小,而且头上也没有长角,在我国内蒙古地区曾发现大量原角恐龙的骨骼、巢穴、蛋及小恐龙的化石,因而轰动全世界。原角龙的蛋是世界最早发现的恐龙蛋,此一发现,使原角龙在恐龙界的名气不亚于巨大的雷龙、暴龙。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