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越大胆,越“前卫”?

一块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的肉膨胀得冒起白泡,一侧挂有一张照片,医生拿起手术钳取下手术台上一名男子腹部的一块肉,说明了展品《植皮》的来龙去脉。那正是割下来的一块人肉,“炮制”于2000年,而手术台上的那名男子正是作者本人朱昱。

不施麻药,在背部切开两个一厘米深的刀口,将两棵根部经过消毒的青草植入。10年前的11月5日10点,杨志超在上海举办的“不合作方式”展览现场的二楼,临时搭了手术台,在一名外科医生的配合下,完成了他的行为艺术作品《种草》。

以上看得人毛骨悚然、一次次挑战心理承受极限的画面,来自佩斯北京画廊近日举办的一场有关“行为艺术”的当代艺术群展——“伟大的表演”。充斥偌大展厅的其实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件件当属前卫艺术的“经典”,作者是30多位当下最活跃的艺术家。

难道有多大胆,就有多前卫?照此逻辑,“9·11”事件岂不成了当今世界“最震撼”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非得视觉爆炸?

闹市区惊现一具裸体“男尸”,众人报警,这名“男尸”在被送到医院急诊后,竟然自己撕掉身上的塑料袋穿上衣服跑了;只穿一条裤衩,白漆涂满全身,步行街上一名男子沿路亲吻所见之物——电话亭、窨井盖、行人的脚、垃圾桶;男子用一百元大钞糊满全身,带着古代刑具——押解犯人的枷锁,游街示众;八达岭长城如织的游人中间,有一家三口突然匍匐在地,向前爬行……这年头,疯人都从医院跑出来了?不,这些统统是有策划的行为艺术。

哗众取宠、匪夷所思也就算了,如今的行为艺术还非要惊世骇俗,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恶心、血腥、暴力或是变态刺激人们的情绪,嘴里还振振有辞。张洹在《十二平方米》中,全身涂满蜂蜜,置身于一间无法忍受的肮脏厕所长达一小时之久,声称自己不仅与场地认同,而且融入其中;在《连体》中,孙原和彭禹分别坐在一对连体婴儿标本背后,从他们的胳膊里抽出血来,并通过医用输液管,分别输入婴儿嘴里,声称表达对婚姻的看法;在《献祭》中,朱昱将一条从集市上买回的狗与被引产出来的胎儿一同放置在桌子上,声称宣扬一种死亡美学。

“前卫”的道德底线在哪?

以“前卫”自居的行为艺术,源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指的是艺术家通过自身身体的体验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行为艺术本来无可厚非,谁都可以用。这是一种与普通人贴得最近的艺术,它与生活的边界最容易模糊,操作起来也最简单。但是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水平有高低之分,反映的主题也有高低之分。”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长江指出。他特别强调,“视觉爆炸并非行为艺术的本意,通过某种行为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才是有意义的。艺术家必须对行为本身有一种内在的理解,反原来的逻辑,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在周长江看来,有意义的行为艺术作品应该是像《打卡》这样的。一位艺术家在1980年至1981年间,每小时都用普通打卡机自我打卡一次。这一年,这位艺术家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忙的人,无论吃饭、睡觉、工作,只要闹铃一响(一小时一次),他就立刻打卡。这件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作品呈现的方式上,而在于作品所指向的批判对象上,以打卡作为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用时钟(时间)去衡量各种类型的工作。他也举例另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绳子》具有启示性,一条约2.43米长的绳子将一对男女一栓便是一年,这个行为探索了亲密的界限,什么使得两个独立的人成为夫妇?他们如何面对另一人和周围的世界?自我在哪里结束?而他人又从哪里开始?两人能保持多么近的接触?始终保持什么样的程度才能使双方都有陌生感?“可惜,如今越来越多的行为艺术‘个人至上’,急于求成地恶搞,弃公共道德于不顾,消极影响不容小觑。一个没法认识公共环境与个体之间关系的人,谈何艺术实践?”周长江直言。

一位艺术评论家指出,无论社会怎么开放怎么自由,当代艺术,最核心的字眼还是艺术吧?至少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污染公众视觉!“艺术表现的目的或者在艺术欣赏者再创造后所造成的效果应该是美好的。比如余华前期小说的血腥和暴力,看起来是如此地不美好,但却展示了人性的恶与历史的恶,而最终惊醒被教条框定的人们,其结果是文明的发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乔伊斯自述

本报讯 (记者卜昌伟 实习记者慈然)重庆大学出版社昨天透露,爱尔兰作家、现代文学巨匠乔伊斯书信选集《尤利西斯自述》已由该社引进出版。该书通过乔伊斯的302封书信,再现了乔伊斯浪漫而又孤独的一生。

《尤利西斯自述》共收录了302封书信,它们以英国戏剧评论家威廉·阿彻给18岁的詹姆斯·乔伊斯来信、代表易卜生对其表示感谢开始,以乔伊斯去世10天前给弟弟斯坦尼斯劳斯去信,嘱咐他可以向自己的哪些朋友求助,以摆脱战乱的困苦结束。

在这些书信中,乔伊斯向家人尤其是弟弟倾吐心中苦闷、生活拮据,向赞助人解释说明《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等作品创作缘由。书信还披露了乔伊斯坚决拒绝放弃罹患精神疾病的女儿露西娅,以及乔伊斯在1940年帮助犹太难民逃离欧洲等鲜为人知的事件。当年,乔伊斯也正是在信中向19岁的诺拉献殷勤,从而促使诺拉和相识不到4个月的他一起私奔,20多年后,两人才正式结婚。同时代的文学天才——埃兹拉·庞德、托·斯·艾略特等人也主要是通过书信,和乔伊斯建立起了惺惺相惜、难以割断的友谊。

译者李宏伟认为,这本书可视作乔伊斯自传——早期满怀激情的浪漫主义者乔伊斯、中年满怀智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乔伊斯、晚年深陷黑暗的悲愤主义者乔伊斯。李宏伟说,这本书又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自传,因为以艰涩著称的乔伊斯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解析,他明晓、暗示的斑斑点点都能在他的小说中找到痕迹,可以作为阅读他小说的参照。“例如,乔伊斯最后一部作品《芬尼根守灵夜》不被同代人看好,他在写给维弗小姐的大量书信中,对小说中很多细节、构思的来由进行了解释和辩护。读者可以借助这些书信,对‘天书’《芬尼根守灵夜》有个大致的了解。”

李宏伟说,外界指责乔伊斯作品“晦涩”,乔伊斯非常清楚。他根本没把“晦涩”当回事,认为自己只是使用了小说需要的技巧,有的时候,他更是故意制造阅读障碍,以让读者陷入语词迷宫为乐。

发表在栏目: 文化

2月17日进行电波PK的选手:17日PK名单:J107,M137,S192,M110,Z106,请大家持续关注您支持的参赛者,给他们的作品投票!

Z106

二零一零中国行,世博精彩铸功名,嫦娥二号傲升空,亚运圆满华夏梦;玉树连起众志城,心系舟曲同胞情,多难兴邦国渐盛,兔年神龙再升腾!

155****2179

m110

登上三尺讲台,青春由黑变白!桃李香遍天下,陋室执着不改!笑秉生命之烛,照亮茫茫心海!兔年“围脖”打开,祝福浪花滂湃!师德山高水长,四海弟子共拜!

132****8472

J107

眼看又到除夕,想起同桌的你.胳膊攻城掠地,鞋跟突然袭击.考试拉我作弊,动辄恐吓告密.临别眼泪鼻涕,忆及那么美丽.原创这条信息,祝福兔年给力!

159****7280

m137

旭日阳刚上春晚,春天常驻咱心间;背井离乡作贡献,勤奋劳动苦也甜;社会各界送温暖,寂寞悲伤全驱赶;老有所依社保管,回家过节乐团圆。祝全国农民工朋友兔年吉祥!

135****2838

S192

你读,或者不读,短信在那里,散发着浓浓的祝福。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在那里,不淡不减。你来我的心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祝福,欣然欢喜。

135****8096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京报讯 (记者金煜)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月14日宣布了进入最后决选的作者名单,五位作家中,不出意外的依然有毕飞宇和大江健三郎,与另外一名日本作家和两位印度作家“鼎力三国”。

从去年年底评审团评出的十人初选名单中,五人进入了决选,其中,受人关注的中国作家毕飞宇凭小说《玉米》,以及日本作家,诺奖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凭借《换取的孩子》不出意外地继续挺进决选名单,另外三位入围作家为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印度作家曼努·犹瑟夫(Manu Joseph)和印度作家塔毕瑟·凯尔(Tabish Khair),其中,印度记者作家曼努·犹瑟夫的入选作品《严肃的人》是他的首部小说。

五位作家中,四部作品都与家庭题材有关,毕飞宇的《玉米》讲述三个姐妹的命运,被评委称为“扣人心弦的爱情和家庭冲突故事不仅映照了个人的生命,更映照了整个社会。”大江健三郎的入围作品《换取的孩子》则被评委称为是“一部情节丰富、复杂的作品”。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董事局主席大卫·帕克(David Parker)表示,五部作品各有优胜和过人之处,正好代表了三大亚洲国家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文化建树。

本年度的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有54部亚洲小说参选,三位杰出评审为小说家莫妮卡·阿里,哈佛大学文学评论家霍米·巴巴和作家张思敏,文学奖将于下月17日在香港宣布最终获胜者,并颁发3万美元奖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2月16日进行电波PK的选手:P020,J008,YO16,U420,P036请大家持续关注您支持的参赛者,给他们的作品投票!

J008

除夕大欢聚,我来献厨艺:烧幸福鸡,炖喜庆鱼,煎平安蛋,炸快乐虾,熬健康粥,煮长寿面,蒸吉祥糕,煲如意汤。噢对啦,我最拿手的是,和浓郁亲情馅,包阖家团圆饺!

155****2262

P020

(唱)小兔乖乖,把门开开,祝福要进来:福门开,福满神州人安泰。喜门开,喜事连年乐开怀。吉门开,吉星高照行鸿运。财门开,财聚八方滚滚来。我开我开我全开,快快请进来。兔年大吉!

137****9286

P036

油泼辣子刺啦啦,天下游子赶回家。秧歌火苗甩红了大街小巷,红红的灯笼挂在咱家。问候咱的爸,亲亲咱的妈,你们身上的年味让咱找回家!

159****9226

U420

小学我们荡起双桨,中学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学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同桌的你唱着同一首歌,许下星语心愿:友谊地久天长,明天会更好!兔年快乐!

135****0223

Y016

很久以前,我在那场赛跑中输给了乌龟,从此我勤练奔跑,终于成为十二生肖中跑的最快的幸福邮差,我把新年最美好的祝福快递给你,你一定要很幸福哦!

139****2212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图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与法国亨利王子

据新华社2月10日专电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创作的一幅抽象派油画作品眼下正在丹麦一家拍卖行网站上拍卖,拍卖行为这幅画作估价30万到35万丹麦克朗(约合5.47万到6.38万美元)。

这幅画名为《Composition》,尺寸为70厘米×70厘米,是女王1988年到1990年期间完成的。作品色调以蓝色和棕色为主,为抽象派风格。此次拍卖预计于3月7日截止。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生于1940年4月16日,是前国王腓特烈九世的长女。她1972年1月登基,是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君主。女王曾在剑桥大学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等世界知名学府求学。她一向以平易近人和多才多艺享誉北欧各国,深受丹麦人民爱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小林多喜二

值得关注的日本导演萨布

亚洲近十年间最有才华的导演,除了韩国的金基德,我还比较关注日本的萨布。从《盗信情缘》就开始喜欢,历经《倒霉的猴子》、《疯狂星期一》、《幸福的钟》、《驾驶》,一直到晚近的《蟹工船》。萨导演(其实本姓“田中”)与金导演的影片,有一个地方与我们这二三十年来看到的华语电影明显不同:都没有把个人影像风格的追求,与电影的文学性对立起来,所以片子往往既有视觉上的惊喜,也有来自剧情的吸引力。

萨布的一些电影,乍一看,挺像是状态奇好、却又不怎么卖钱时的“杜琪峰+韦家辉”(我指的是《一个字头的诞生》、《再见阿郎》时段的杜、韦),但细细品来,却发现无一处不更趋于极致,且更具温情和悲伤的妖异。

《蟹工船》与危机时代结缘

萨布最近被瞩目的影片当然是《蟹工船》。这部改编自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旗手小林多喜二先生同名原著的电影,怎么看怎么像一部面对“资本与信息全球化时代”度身打造的寓言。遥远而寒冷的堪察加海域,那艘巨大的、内部热气腾腾的捕蟹加工船,没日没夜地生产着蟹肉罐头。来自穷乡僻壤的蟹工们不但要在恶劣的食宿环境下,承受超负荷的劳作,还要忍受来自监工的毒打、无望人生对心灵的煎熬。逃跑的人会被抓回打死,驯服者则被当成机器,一再被驱使着去为奸商和军国主义创造新的“生产纪录”。对于蟹工们来讲,他们一天辛劳之后最美妙的时候,竟是围聚在一起谈论怎样去死,然后怎样在下一辈子投胎到一个富裕人家。为了靠近这个梦想,他们竟然会去尝试集体上吊……

与卡夫卡不同,小林多喜二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他无意去营造什么形而上意味的寓言,他笔下的一切,都是指向当时无产阶级备受剥削与凌辱这个全球性事实的。《蟹工船》虽是小林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但由于创作时作者只有二十六岁,笔法和表现力都还略显粗放,同时也因为作者当时参加无产阶级政治活动,主题多少有些“过于为理念服务”的直接,比起他的那些短篇小说来,反倒不是他小说技艺上第一档次的作品。可这个作品像是天生与危机年代有缘:《蟹工船》问世于第一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1929年,真正在日本引发轰动,则是从2008年起——这也正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开始全面肆虐整个世界的时刻。该书1929年初版的时候也就印了5000册,2008年重印迄今,仅新潮社的袖珍版就达到了百万印数!这还不包括其它出版社和几个漫画的改编本。要知道今天日本的流行阅读趣味,可是由渡边淳一、两位“村上”(村上春树和村上龙)、筒井康隆、片山恭一乃至于手冢治虫、藤子不二雄、宫崎骏、臼井仪人等漫画名师培养起来的,就连信奉存在主义的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都很难跃入接受趣味的主潮。年代更早、立场也更加左翼的《蟹工船》能取得目前的认同,不能不说有今天读者在金融危机和高房价下物质与心理的双重压抑,与作品中所描绘的船工精神处境相近的缘故。

找到原著与当代人生存状态的通道

作为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段,制造过非人恐怖景象的捕捞加工行业,蟹工船早在1970年代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蟹工船》的社会并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现实”;“我们生活在《蟹工船》的时代,我们就在《蟹工船》上”;“铁棒、手枪等从外部伤害人的肉体的凶器”被“换成了从内部伤害人的精神灵魂的凶器”……这是媒体上为我们报道的、网络时代的日本读者,对小林多喜二小说的读解。日本作家雨宫处凛更是直陈:感觉现在没有固定职业的日本年轻人的生活和小说中的劳动者在蟹工船上的悲惨遭遇非常相似。类似这些感受,显然也正是导演萨布选中小说进行改编的原因。萨布以往的电影,主人公便是以压抑中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在都市和商业范围内,游走于压抑与挣扎的状态,但除了疯狂、死亡和白日梦,很难找寻到一种切实的希望。许多时候,萨布电影的主人公可能连说出《蟹工船》开头那句著名的“走!进地狱去!”对白的智力和脾气都没有。这些全球化、都市化巨轮上的人们,貌似比当年的蟹工更多自由与自主,却更早(几乎是与生俱来)、更驯服地成为了资本黑手下的行尸走肉。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一贯的思考,电影版《蟹工船》并没有对小说原著中所揭示的时代和事件背景,做多么明确的展示与交待。像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萨布刻意模糊了年代,直接把堪察加海域上的那艘加工船,打造成了沟连人间与地狱的一个“中间地带”。它丧失人性、惨绝人寰,夹杂了死亡与梦幻的复杂气息。与此同时,工人们的期望、工人领袖的演讲和牺牲,却又因为这种背景的模糊而增强了跨越历史的说服力,甚至,多出了许多面对现实的励志意义。影片结尾处那介于正常片速和常规慢镜头之间的讲述工人们面对工头的殴打,扔掉手头活计、毅然走向抗争的“快慢镜头”,是我在萨布电影,也是近年所接触的当代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就连影片最后的台词字幕“好,让我们再挑战一次”,也让人觉得比原小说译本里“于是,他们站起来——再来一回”或“于是,他们站起来了——又一次!”之类的翻译显得更为给力。

两三个词的差别,其实对一部以思想和抗议性著称的作品而言,真的不算什么,这种好感的产生,我想还是由于作为改编者的萨布在原著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间,找到了一条切实而天然的通道。在整个观看该片的过程里,我不止一次从心底发出慨叹——我想起了早年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夏衍先生的《包身工》,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同样是日本电影的《啊,野麦岭》(导演是山本萨夫),想起了近年在新闻里看到的沿海城市一些企业劳工处境的报道。或许在一个流行让特务们在电视剧里谈恋爱,和张爱玲粉丝满网络乱窜的年代,新文艺名著的产生,乃至老文艺名著的翻生、翻身,也未必真就那么难吧。

我又想起了那些同行、主编、评论家、导演或出版商们日复一日的口若悬河——哦,没有好作品,没有好剧本,没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本报讯(实习生兰洁) 从莫纽什科的交响诗《童话》,到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再到柴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1月29日晚,指挥大师安东尼·维特率当今古典音乐界的杰出代表华沙爱乐乐团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为广大的中国古典音乐爱好者献上了一场纯正的“斯拉夫音乐”。由第十六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新科状元阿芙蒂耶娃担任钢琴独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成为整场音乐会的最大亮点。

在众多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中,中国人对肖邦的感情尤为浓烈。1955年,钢琴家傅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在让众多西方人认识中国钢琴家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学习西方音乐的潮流;后来,2000年举办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和陈萨分别夺得冠军和第四名的佳绩,让今日的中国有了自己的“钢琴王子”;就连酷爱钢琴的流行歌手周杰伦也喜欢用肖邦来激活自己的音乐。

一个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官方”伴奏乐队,肖邦作品最权威的诠释者;一个是肖邦钢琴大赛的新科冠军,45年来的第二位女性金奖得主,昨晚的“肖邦”无疑成为了中国观众在现场听到的最纯正的“肖邦”。

肖邦作品的技巧之难可谓众所周知,当年,年仅20岁的肖邦在完成《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后,曾给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写信道:“而我却感到自己像个生手……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然而在昨晚四十多分钟的演奏中,阿芙蒂耶娃没有弹奏技巧上的僵硬,没有声部主题上的混乱,更没有音乐感觉上的间断,将这首让肖邦自己都觉得无法弹好的作品表现得几近完美。

下半场的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悲怆三部曲”(即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的承上启下之作。乐曲以平稳的节奏延续了柴可夫斯基大气的曲风,四个乐章展现了“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的过程,表达了作者肯定生活的思想。作品中弦乐与木管分先后轮奏同一旋律的部分,更是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命运的反抗。

在回答记者“如何为乐团寻找定位”的问题时,安东尼·维特说:“定位就是‘斯拉夫乐团’,我们拥有温暖的声音和激情的演绎。我们和波兰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有着独一无二的联系,不只是肖邦,还有希曼诺夫斯基等以及波兰历史上最伟大的指挥家们。”

期待这支有着110年历史的优秀乐团,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将独具韵味的“斯拉夫音乐”永久地传承下去,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优秀乐团来到中国,为中国听众奏响独特的华章。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四, 27 1月 2011 12:53

数字时代,作家也需经纪人

本报讯 (实习生 李忆南 记者 姜小玲)作家贾平凹耗四年之功完成的长篇小说《古炉》,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引发出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人民文学出版社签下了《古炉》的传统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贾平凹 “因为不懂”,又将数字版权以少许的钱卖给了网易。在贾平凹、人民文学出版社、网易三方“各执一词”的同时,业内外对于这场“一女二嫁”的争论,已远远超过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关注。

虽然传统出版业的 “龙头老大”地位暂时难以撼动,但不可否认,数字出版时代已经来临。于是,习惯了与传统出版业打交道的作家们面临全新的问题:好不容易养大的“女儿”怎么嫁?如何“嫁得好”?有关人士提出,当下数字版权问题比较混乱,“不太懂的作家们,不如委托经纪人全权代理。 ”

数字版权,“一女二嫁”惹风波

在图书订货会上,贾平凹新作 《古炉》刚开完新书发布会,其电子版便在网易上线。随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出《关于〈古炉〉版权的严正声明》,声称出版社拥有《古炉》中文本的专有出版权,并在合同有效期内拥有该作品的数字化制品及网络版的版权。”双方都拿出证据力证拥有数字版权。轮到“至今不用电脑写作”的贾平凹面对媒体,对《古炉》“一女二嫁”作出解释的时候,他自己也非常无奈。 “我对所谓的电子版权并不太清楚。因为我从不上网,也不会上网,别人说我的作品都在网上,不过从来没有人给我打过招呼,也没给我任何费用。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贾平凹这种情况并非特例。目前,很多传统作家都还没有 “数字阅读”概念,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书出版后,数字版权究竟在谁手里。学者易中天就曾表示:“我不知道啥叫数字版权,是不是在一些合同中我就已经授权给出版社了?不知道!反正我还没拿到数字版权的一分钱。 ”

数字出版,谁动了作家的奶酪?

网络付费阅读处于不盈利的状态,是当下数字出版所面临的尴尬之一。网络侵权愈演愈烈,作家们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也很无奈。去年,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爆出“内幕”:《藏地密码》被数字出版以来的两年收入为零。畅销书作家饶雪漫也表示,自己签的数字版权合同,至今只拿到几千元。慕容雪村曾对媒体表示:“迄今为止,我签过四份数字版权的合同,未能从数字版权运营商那里收到一分钱。 ”而对于诉诸法律捍卫权益的做法,慕容雪村有些缺乏信心:“合约根本无法约束,运营商基本都是骗子,没签合同的盗版就更多了。诉讼成本太高了,打不起官司。所以想要从数字版权商拿钱最好是买断,能要一点钱最好,要不来也没什么办法。 ”

“数字版权”权限含糊不清,代理商不负责任,作家不明就里、无暇顾及,更助长了数字盗版的泛滥,版权纠纷也日趋增多。有数据显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版权约占到70%以上,在版权问题诉讼中,网络版权又要占到70%。很显然,追讨数字版税、打理版权事务,仅靠作家一个人的力量显然难以实现。

数字时代,作家需要“经纪人”

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少作家开始已行动起来。日前,周国平、邓贤便与中南出版集团签约,将作品数字版权授予中南传媒旗下的涌思图书公司。作家麦家也表示,自己将部分作品的数字版权签给了盛大文学。针对这一现象,中华版权代理中心法律部主任孙洁指出,传统出版领域作家通过这一形式保护数字版权,将是大势所趋。 但是,“仅靠作家本人去维权,作家就不可能有精力再去搞创作。 ”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比较混乱。从总体来看,一方面网络需要大量作品;另一方面使用者不知道到哪里去取得授权。有的版权在出版社,有的版权在作者手里。而更多的作者在“不明状况”的情况下,宁可把数字版权握在手里。为此,有识之士提出,在数字时代,作家也需要“经纪人”,协助作家处理版权事宜、打理经济事务。据悉,国家版权局也在积极研究是否需要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他们做一些代理版权和版权集约的事情;同时,建立版权纠纷调解机构,维护权利人利益或者维护使用者利益,以促进作品在网络环境下快速有序地传播和使用。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10年美国《国家地理》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揭晓,捕捉到水牛竞赛、废船拆卸和印尼火山喷发精彩瞬间的三幅作品分别摘得本次大赛人物类、地方类和自然类桂冠。

  1.优秀奖

优秀奖(图片提供:Sean Heavey, NGPC)优秀奖(图片提供:Sean Heavey, NGPC)

  在这张由美国摄影师肖恩·希维(Sean Heavey)拍摄的获奖作品中,一个超级雷暴在蒙大拿州大草原上肆虐。据美宇航局科学家介绍,超级雷暴由中等强度的气旋构成,这些气旋其实是不断旋转的上升气流,可以带来狂风暴雨。全世界的职业与业余摄影师向本次大赛提交了1.6万件摄影作品,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乔尔·萨尔托雷、斯蒂芬·阿尔瓦雷兹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摄影编辑萨蒂·昆雷尔担任评委。

  2.人物类获奖作品

人物类获奖作品(图片提供:Chan Kwok Hung, NGPC)人物类获奖作品(图片提供:Chan Kwok Hung, NGPC)

  在这张摄影大赛人物类获奖作品中,一个印度尼西亚农民驾着两头水牛在烂泥中狂飙,用大赛评委乔尔·萨尔托雷(Joel Sartore)的话说,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场面”。据作者、香港摄影师陈国雄(Chan Kwok Hung)介绍,要想赢得这些一年一度的比赛,农民们通常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相信赢得比赛会在即将到来的播种季节带来好运。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萨尔托雷说,“充满力量的动作,有趣的主题,软和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结合令这张照片脱颖而出。”2010年美国《国家地理》国际摄影大赛从2010年9月16日一直持续到11月30日,组委会从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手中收到了1.6万件摄影作品。

  3.地方类获奖作品

地方类获奖作品(图片提供: Jana Asenbrennerova, NGPC)地方类获奖作品(图片提供: Jana Asenbrennerova, NGPC)

  在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一艘船只的内部结构暴露在外。吉大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坟场”之一。这张照片的作者、美国旧金山摄影师贾娜·阿森布伦纳洛娃(ana Asenbrennerova)说,虽然安全工作规范不到位以及污染严重,吉大港仍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为当地人创造了许多工作机遇。”

  大赛评委、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摄影编辑萨蒂·昆雷尔(Sadie Quarrier)说:“作者决定仅拍摄密密麻麻的内部结构,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这艘船的一部分,我十分欣赏这个主题,令你的目光可以游离于各处,看一看各种各样的管道、零部件和形形色色的人。”

  4.自然类获奖作品

自然类获奖作品(图片提供:Aaron Lim Boon Teck, NGPC)自然类获奖作品(图片提供:Aaron Lim Boon Teck, NGPC)

  对于新加坡摄影师亚伦·利姆·布恩托克(Aaron Lim Boon Teck)来说,一次中途取消的徒步旅行却成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摄影机会,他的作品“林查尼火山喷发”摘得2010年美国《国家地理》国际摄影大赛自然类桂冠。林查尼(Gunung Rinjani)火山是位于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一座活火山。布恩托克在作品介绍中说:“徒步旅行者适时地占据了大坑边缘,并在那里安营扎寨,拍摄持续整晚的火山喷发。我希望与每个人都分享这种体验,目睹许多元素在某个时间点同时出现。”

  大赛评委乔尔·萨尔托雷说:“这张照片是摄影艺术的最佳代表。它不仅捕捉到微妙而美丽的光线变化以及壮观的场景,背景处正在持续的火山喷发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大赛评委、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摄影编辑萨蒂·昆雷尔指出,将多张照片组合成一个画面,“给予我们一个宏大、壮观和独特的视角。”

  作为这次大赛的获奖者,布恩托克的摄影作品将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登载。他还将获得一万美元的奖金,获邀出席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总部举行的摄影研讨会。(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9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