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地穴兽模拟图

复杂的地穴系统

  据国外媒体报道,2.4亿年前,地球海洋和陆地上出现大量物种,甚至在地下还隐居着神秘的掠食性动物。它们生活时代早于恐龙,会在地下挖掘复杂的洞穴和通道。

  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迄今低纬度地区最古老的公共地下通道结构,这种史前地穴系统的详细资料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古代》杂志上,它们是世界上第二大古老的公用地穴结构,最古老的地穴结构比摩洛哥地穴早500万年前,位于现今南非地区。

  这项研究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沃伊特(Sebastian Voigt)说:“人们应当能想像得到摩洛哥地穴兽的模样,它们身体短小矮胖,非常结实,长有四条腿和短尾,脖颈较短。身体躯干大约长20-25厘米,我们猜测它应当长有锋利强壮的5趾爪子,适合于挖掘松软的泥土。”

  据悉,这项研究由德国研究基金会提供研究经费,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化石足迹学家沃伊特和他的同事们在摩洛哥中部加纳盆地挖掘发现史前动物栖息的地穴通道系统,这个复杂地下结构包含着开口通道、出口、地道和地洞。

  沃伊特说:“在这个地下通道内并没有发现相应的动物化石或者现存的地穴脊椎动物,该地下系统异常复杂,具有双重风道,无法观测到地道内部状况。”

  基于地穴结构可以推测当时的栖息动物,科学家认为这种地下通道系统可作为退避、逃脱掠食性动物攻击的地点。虽然当时并不存在体积庞大的恐龙,但是该地区生活着巨大、快速奔跑的长腿史前鳄鱼,有相关的化石证据可以证明。同时,现代蜥蜴、蛇和大蜥蜴的史前祖先也存活于该时期。

  这种地穴结构表明摩洛哥地穴兽在地下洞穴中可避免极端恶劣的气候,沃伊特说:“在当时的三叠纪时期,摩洛哥处于一个半干燥的大型内陆盆地,下雨之后河流流淌速度缓慢,河床非常平坦,平时多处于完全干燥的状况。松散和植被覆盖在溪流岸边,白天非常火热,夜晚却较为寒冷。”

  地穴中平坦的地面表明经常有动物栖息,或许用于收集食物,例如:植物、根茎和昆虫,它们可能经常夜晚在地面上活动。

  挖掘地穴的也可能是单个动物,比如:鱼,在古生代早期,动物的挖掘地洞行为非常重要,这暗示着复杂生物出现的开端。沃伊特猜测动物的最早进化过程是为了躲避环境的极端条件,特别是干旱气候。

  无论任何时候动物都可以挖掘洞穴逃离,一些恐龙物种也擅长挖掘地穴。对于地穴挖掘较大的一个局限性就是适当的地质层。对于摩洛哥地穴兽而言,它们生活地点所在的土壤层非常适合于挖掘。该地穴系统构造于河堤沙土和潮湿漫滩泥的混合性土壤。

  美国范德堡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教授莫利-米勒(Molly Miller)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它以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提供了史前地穴动物的生活状况。”她强调称,这项考古发现表明2亿多年前四足动试图物挑战和改变当时的环境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进化历史!(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珊瑚化石隐藏史前信息 末来次间冰期或提前到来

  灭绝物种野外悄然现身 史前巨兽今沦为美味佳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侏罗纪时期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过你相信一个5岁的小女孩可以挖出一具化石吗?相信在敢想象的人也不会这么认为。

  前不久,英国一位5岁小女孩在湖边公园玩沙子,竟意外挖出一块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经过专家监识后,确定这是存活於1亿6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菊石化石。专家表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发现,过去从未在英国本土挖到如此完整的菊石化石。

  来自威尔特郡(Wiltshire)的小女孩爱蜜莉(Emily Baldry),去年3月在科兹渥亲水公园(Cotswold Water Park)游玩,她当时拿着大铲子四处乱挖,没想到挖出一个重量直逼60公斤、直径达40公分的巨大菊石化石。

  在经历地质学家修复破损、断裂1年后,刺刺再度回到爱蜜莉手中;她开心表示,它现在变得很闪亮。爱蜜莉的父亲也笑说,刺刺在修补过后更令人啧啧称奇,不过现在倒要担心家中有孩子,该如何存放这块扎人的玩意儿。

  菊石(ammonite)是侏罗纪时代的海洋生物,它们虽然有着硕大的外壳、貌似鹦鹉螺的外型,但其实与现代的章鱼、乌贼等软体动物更为接近。这块菊石化石被爱蜜莉昵称作刺刺,它有着螺纹状外壳,周围还有凸出的尖刺,这在古时是用来抵御掠食者用的。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此前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尼尔·兰德曼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线同步辐射微层析成像器对旋杆菊石(一种出现在中生代的菊石)进行化验,发现软体旋杆菊石和鱿鱼和章鱼一样,含有所谓的咀嚼齿舌。研究人员对在这种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颚并不感到惊讶,兰德曼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怎样进一步看清楚它们的样子,以及搞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

  兰德曼指出,菊石不以鱼类和大型猎物为食,只是“从水中捕捉浮游生物”,这对中生代的海洋食物链条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珊瑚化石隐藏史前信息 末来次间冰期或提前到来

  恐龙同时期海鳗被发现 水中活化石仅存一条活体

  巴西发现新物种化石 其貌不扬物种竟是恐龙杀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电视直播老鼠现身

首相猫

  科学网(kexue.com)讯 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的英国第一猫赖瑞(Larry)非常不敬业!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养它是为了解决鼠患问题,结果它则是只爱睡觉,完全不想猫拿耗子。

  之前英国首相官邸鼠辈猖獗的丑闻瞒传的沸沸扬扬,老鼠还淡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的直播画面,例如英国独立电视台女记者露西曼宁(Lucy Manning)在首相官邸前对着镜头说话时,她身後就有一只老鼠从首相官邸跑出来,丢脸的画面随着现场直播,想剪都剪不掉。

  专业的捕鼠大队已多次到首相官邸灭鼠,但却没啥效果,虽然元月底时,官邸发言人还振振有辞,说唐宁街10号绝不会养猫,但经过评估,2月中旬,唐宁街从毕特西犬猫收容中心(Bat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带回4岁大的虎斑猫赖瑞,希望它发挥本能,好好大开杀戒,因为收容中心推荐赖瑞,说它曾是流浪猫,捕鼠功夫了得。

  结果呢,当上英国第一猫的十多天,赖瑞只爱睡大觉,什么耗子也不抓,还曾因为爱睡觉,让媒体记者等了45分钟,之后可能因为刚起床还没清醒,居然狠狠撞了露西曼宁一下。

  赖瑞不但不工作,还让首相卡麦隆的衣服上沾满猫毛,又爱用爪子抓官邸职工的衣服,更曾数度企图逃跑;尽管如此,官邸的职工仍然很喜欢它,这就是人猫不同命的地方!

  而在赖瑞之前,铁娘子柴契尔夫人执政时,唐宁街10号也养过名叫韩佛瑞的猫,韩佛瑞一点也不偷懒,非常擅长抓老鼠,昵称内阁办公室捉鼠主任,甚至连院子里的知更鸟都丧命在它的利爪下。

  韩佛瑞从1989年到1997年都住在唐宁街10号,历经叁任首相,而在1997年布莱尔执政半年後,因首相夫人雪莉不喜欢猫,韩佛瑞只好退休,由一位公务员领养,直到2006年去世。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9月5日电(能源频道 王槊)今天是康菲石油19-3油田全面停产的日子。

  9月2日下午,国家海洋局发布公告,称由于康菲公司“两个彻底”没有完成,因此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注、停钻、停产作业。4日晚,康菲石油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将于5日全面执行停产。

  海洋局认定溢油系责任事故 责令康菲全油田停产

  海洋局9月2日下午发布的公告中称,康菲公司在落实“两个彻底”方面初期进度缓慢,残留油污未彻底清理,对溢油源的彻底封堵没有完成。而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联合调查组在调查分析后初步认为,造成此次溢油的原因从油田地质方面来说,由于作业者回注增压作业不正确,注采比失调,破坏了地层和断层的稳定性,形成窜流通道,因此发生海底溢油。

  联合调查组认定,由于康菲公司没有尽到合理审慎作业者的责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属于责任事故。公告称,通过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全面调查可以认定,康菲公司在蓬莱19-3油田长期油气生产开发中,破坏了该采区断层的稳定性,且截止目前对溢油源的彻底封堵没有完成,因此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停止油气生产作业,并责令其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继续排查溢油风险点、封堵溢油源,并及时清除溢油事故油污。

  油田停产将致每日减产6万多桶原油

  19-3油田51%权益拥有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4日发布公告表示,根据海洋局9月2日发布的停产指令,整个蓬莱19-3油田停产后,中海油每天的净产量将减少约6.2万桶。中海油表示,中国国家海洋局7月的停产指令,导致自己每天的净产量减少约2.2万桶;国家海洋局9月的停产指令执行后,自己每天的净产量将再减少约4万桶。

  另据康菲提供的消息,溢油事故发生前,蓬莱油田的产量正不断攀升,预期2011年达到产量高峰。2010年,蓬莱19-3油田的日均原油净产量为5.6万桶。康菲持有的蓬莱19-3油田权益,约占该公司年度全球总产量的3%。康菲从9月2日晚开始实施停产步骤。海洋局的停产指令何时解除,尚难确定。

  康菲被指态度傲慢谎言不断 或涉嫌欺诈

  漏油事故发生以来,除清污堵漏工作解决不力外,康菲公司的态度也成为众矢之的。

  傲慢、瞒报、撒谎——这三个词已经成为目前外界描述康菲应用最频繁的词语。而傲慢的态度和一而再再而三的谎言比乏力的事故解决措施更令公众愤怒。

  漏油事故发生在6月初,但直到7月初,作为肇事方之一的康菲公司才首次对公众进行回应。漏油发生后两个多月,康菲石油才公开表示道歉,而至关重要的损失赔偿事宜至今仍一再避而不谈。在事故处理结果的通报上,康菲一再宣称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然而经过国家海洋局数度检查,数度发现溢油现象从未实际解决。直到海洋局规定为最后期限的8月31日,康菲石油还宣称已完成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要求。然而海洋局复查后认定,康菲石油并未按期完成清污堵漏工作。

  在溢油事故的原因上,康菲曾在其发布会上表示系“自然原因”。然而国家海洋局在9月2日的公告中表示,漏油原因为“由于作业者回注增压作业不正确,注采比失调,破坏了地层和断层的稳定性,形成窜流通道,因此发生海底溢油”,属于“责任事故”。

  而据央视报道,在央视记者对康菲进行采访,要求其解释既然清污工作未完成,为何在8月31日向公众宣布完成了国家海洋局“两个彻底”要求,对方竟回答“我们就是骗你,骗你的”。尽管后来康菲公司在官网发布声明,称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康菲中国员工没有发表该负面言论。理由是“在附近海域的各种船只上的上千人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使用这个海上公共船用无线对讲频道发表言论或打断各种对话”。但这个声音为何会在这个时间点插入?它是由接受采访的康菲员工身边的另一人发出?还是有人在故意捣乱?这些公众提出的疑点仍然未能得到解释。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示意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基于DNA的逻辑电路可以判断癌症迹象,并导致癌细胞"羞愧自尽"。这个细胞水平的诊断系统可以用于药物筛选或者肿瘤治疗。

  原理上来讲,这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其他的逻辑电路没有什么区别:输入—分析—输出。只是这个电路是基于基因的,它可以检测五种癌症特异性分子及其浓度,当五项条件全部满足时,这个电路会返回阳性结果,并触发细胞死亡。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引发子宫颈癌的HeLa细胞。他们研究了这个细胞的小RMA,并且确定了它的特异部分。麻省理工学院称,每种类型的癌症都有自己独特的miRNA。

  而这段逻辑基因,通过使用逻辑运算来判断这段特异性miRNA,一旦成功结合,那么将释放一种合成蛋白质的基因,导致细胞的凋亡,进而达到杀死细胞的目的。

  下一步将是进行动物实验,不过活体实验的情况将更加复杂。研究人员称,这种方法应用于癌症治疗还任重道远,但是确实是癌症诊断的重要突破。(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不治之症终有解决之道 饿死癌细胞限其能量来源

  分形几何学可精确识别癌细胞 有望提升检测精度 

  美科学家找到两个基因 与癌细胞DNA端粒延长有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埃伯斯沃德陨坑位于图片右侧,火星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充满水的湖泊,图片左侧是霍顿陨坑,是后期陨石碰撞火星形成的

有被雨水冲刷痕迹

  据国外媒体报道,9月2日,科学家宣布,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卫星环绕火星运行时发现火星表面巨大陨坑曾是充满水的湖泊。

  最新发现显示火星远古时期曾存在三角洲地形,水流冲刷形成典型的扇状沉积层。科学家称,目前这个65公里(40英里)直径的陨坑非常干旱,却是证实火星潮湿远古时期的一个有力证据。

  该是由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号”卫星探测发现的,自2003年以来它就环绕火星运行。这处三角洲地形位于火星南部高原地区的埃伯斯沃德陨坑,在图片右侧埃伯斯沃德陨坑颇似一个半圆凹痕。科学家认为这处陨坑可能形成于37亿年前,是由一颗小行星碰撞火星形成的。

  仅是陨坑右侧处于完整状态,其余部分被较大的霍顿陨坑覆盖,霍顿陨坑是后期太空陨星碰撞形成的,溅起的物质掩埋了部分埃伯斯沃德陨坑。在图片中,霍顿陨坑是左侧最清晰的陨坑。

  埃伯斯沃德陨坑保存较为完整,然而从图片上可清晰地看到115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地区,在这处陨坑的顶部有稀薄曲线河道,这应当是水流冲积形成的。

  总而言之,这处三角洲呈现了历史上曾有湖泊注满陨坑的迹象,为证实火星表面曾流动液态水提供了有利证据。

  据悉,埃伯斯沃德陨坑和霍顿陨坑最初都被作为美国宇航局下一代火星漫游勘测器“好奇号”的候选着陆地点。这颗勘测器计划于11月份发射,将寻找火星历史适宜生命存活的证据。最终,经评审以上两个陨坑落榜,而选定盖勒陨坑作为“好奇号”着陆地点,这里拥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潜在的历史水资源迹象。(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火星有水又出新证据 亿万年前这里也有汪洋大海

  科学家推测火星早期存在海洋 各种疑问迎刃而解

  手提箱核电站小巧方便 为月球火星定居做好准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上海市政府部门2011年“三公”经费具体预算 上海市政府部门2011年“三公”经费具体预算

  东方网(微博)9月5日消息,据《东方早报(微博)》报道,上海市各政府部门正陆续公开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说明。市政府各部门公开的形式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即包括预算的说明与情况表,预算说明分别对“三公”的3项内容做了说明。

  9月2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等市政府各委办局都在各自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里公开了其“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说明”,据记者昨日统计,在市政府各部门网站上可搜索到“‘三公’经费”的有23个部门,而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3个部门则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公开其“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说明”,即目前有26个市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可在网上查阅。

  从市政府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预算的情况来看,仅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三公”经费预算“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一项并未有经费的支出预算。2011年7月28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蒋卓庆受市政府委托,作了《关于上海市2010年市本级决算及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经市财政局汇总,2011年本市市级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的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1.1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1.9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85亿元、公务接待费预算3.3亿元。有关本市市级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向社会公开工作参照中央做法办理。蒋卓庆说,下一阶段,本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强财政预算和决算管理,深化细化财政信息公开。

  此前,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今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部分重点支出和去年年度中央财政总决算要公开到“项”级科目。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给昆虫洗脑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些年来科学界对机器人研究的风挂的愈演愈烈,机器人也与正常人类越来越靠近,然而高昂的研究经费使得机器人的生产普及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境地。今日,美国开始另辟蹊径,以另一种方式研究机器人。

  美国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在Michigan 大学开设了一个研究小组,他们正在试图给昆虫洗脑,并通过芯片的植入让昆虫便成一个可控制的机器人。

  这个研究小组觉得这种方法比开发一个迷你机器人或许更方便,成本更低。而且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插入昆虫里的芯片的供电问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然而多数昆虫有一队煽动的翅膀正好给研究行了个方便。

  研究者们首先在昆虫身上安装压电发电装置,可利用昆虫翅膀的扇动而发电。这里才生的电能恰好可变为控制这些昆虫大脑芯片的电力,从而达到给昆虫洗脑的目的。

  "昆虫翅膀的煽动频率有些快的惊人,利用它来发电时一个新的设想,如果能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收益将会非常大,"研究者说。(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史前巨型昆虫灭绝之谜被解 氧气稀少成罪魁祸首

  美研制微型侦察飞行器 外形酷似鸟类和昆虫(图)

  自然界噪音之王 用生殖器官"高歌"的水昆虫(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摄影师意外拍摄到壮观日落沙漠“龙卷风”

  45岁业余摄影师塔力克-阿尔穆特拉奇(Tariq Almutlaq)在撒哈拉沙漠拍摄到这一场景,当时他第一反应是可能可怕的龙卷风即将到来。

英摄影师意外拍摄到壮观日落沙漠“龙卷风”

照片中呈现的是撒哈拉沙漠壮丽日落背景下,一处旋转风流加速形成,但事实上这并非是龙卷风超级风暴,而是飞机留下的蒸汽尾迹。

英摄影师意外拍摄到壮观日落沙漠“龙卷风”

 这个沙漠龙卷风看似即将向我们袭来

  45岁业余摄影师塔力克阿尔穆特拉奇在撒哈拉沙漠拍摄到这一场景,当时他第一反应是可能可怕的龙卷风即将到来,并准备将汽车调头开走,但很快便意识到这仅是飞机尾流气体而已。

  阿尔穆特拉奇说:“我与家人一起在沙漠里进行野餐,当我用照相机拍摄壮观美丽的日落时意外地拍摄到这个‘龙卷风’。当我将拍摄的照片让家人看时,他们都认为这是龙卷风,直到他们看到龙卷风末端的飞机时才意识到这仅是飞机尾流。”

  他指出,这是不同寻常的飞机尾流,此前我从未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当时我决定多拍摄几张照片,让朋友们观看这多么像可怕的沙漠龙卷风,看似即将向我们袭来。我非常幸运,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拍摄到如此美丽的场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借助于哈勃望远镜14年来拍摄的高解析度照片,一组科学家制作了一段延时影像,呈现了一颗新生恒星壮观的喷射现象,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照片中的喷流长度10倍于太阳系,喷射速度则超过每小时44万英里(约合每小时70万公里)。

  1.年轻恒星形成波浪

年轻恒星形成波浪(图片来源:ESA/NASA)

  一段刚刚公布的恒星弓形激波影像截图,展现了在太空中移动的发光密集气体云。弓形激波是一种物质波由附近一颗新生恒星喷射的强大喷流形成。这种高速喷流被称之为“赫比格-哈罗天体”(以下简称HH),从年轻恒星的极地地区喷出。

  恒星喷射视频由一组科学家制作。他们利用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14年来拍摄的高解析度照片,制作延时影像,展现这种神秘的喷射现象。弓形激波是HH 34的一部分。HH 34从猎户座的一颗恒星喷出。在此之前,人们只在静态影像中看到这些短命的喷流。科学家利用电脑模型预测这种喷流的可能活动。

  研究小组领导人、美国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帕特里克-哈蒂根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观看延时影像观察这些喷流如何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告诉我们年轻恒星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环境。借助于类似这样的视频,我们能够将喷流的观测结果与电脑模拟和实验室实验产生的喷流进行比较,以确定这种相互作用的哪些特征是我们已经了解的,哪些又是我们不了解的。”

  2.诡异的移动

诡异的移动(图片来源:ESA/NASA)

  1喷流影像截图,明亮的密集气体在太空中穿行。HH 1是一种物质喷流,从猎户座星云的一颗年轻恒星喷出。天文学家并不十分了解新生恒星如何产生这种喷流。当前的理论认为,恒星通常由崩溃的低温氢气云形成。随着恒星的生长,自身引力吸引更多物质直到被一个巨大的旋转气体尘埃盘围绕。

  在这些物质中,一些孕育出行星。气体尘埃盘中的一些物质可能逐渐旋向恒星,最后以高速极地喷流的形式逃离。随着盘内物质耗尽,喷流最终消失。这种喷射通常只持续10万年左右。对于恒星的一生来说,这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3.宇宙中的交通拥堵

宇宙中的交通拥堵(图片来源:ESA/NASA))

  这幅图片来自于科学家利用哈勃照片制作的影像,HH 47推动明亮的弓形激波在太空中移动。HH 47喷流的长度是太阳系的10倍左右,由船帆座内的一颗年轻恒星产生。在视频中,这种喷流缓慢滑动,但实际上,它们是在高速移动,速度超过每小时44万英里(约合每小时70万公里)。延时影像显示,喷流中的气团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快速移动的气团超过速度较慢的气团,加热喷流内的物质,形成新的弓形激波。

  4.气团演化

气团演化(图片来源:ESA/NASA))

  这幅图片来自一段新公布的利用哈勃照片制作的影像。随着HH 34喷流内的弓形激波发生相互作用,一些气团亮度增高,一些则趋于暗淡。这些影像显示喷流中的气团在新生恒星附近形成。具体到HH 34身上,哈蒂根和同事将一个发光的气团的源头追踪到距恒星不到90亿英里(约合145亿公里)的区域。

  5.电脑模拟图

电脑模拟图(图片来源:ESA/NASA))

  电脑动画截图。根据新制作的延时视频,研究小组制作了这个电脑动画,展现一个HH喷流以及在几百年时间里如何演化。研究小组领导人哈蒂根说:“我们的研究发现描绘出一幅喷流图像,进而了解喷流内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喷流与周围气体的相互作用。通过与现有模拟进行比较,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这种喷流。”研究结果刊登在7月2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4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