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据国外媒体报道,过去四年间,地球的蜂群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变化,而养蜂者则无助地寻找解决方法。这些原本如同机器一样运转的昆虫群体陷入了莫名的混乱:工蜂飞走,不再返回蜂巢;未成体的蜜蜂漫无目的地游荡;日常的工作陷于停顿,直到蜂蜜停止生产,卵也因此而死亡。自2007年冬季以来,已有30%的蜜蜂种群出现了崩溃瓦解的现象。

 

如果蜜蜂灭绝了,它们的消失将引发灭绝多米诺效应,因为无论是苹果还是西兰花,无数的植物都依赖这些昆虫进行传粉。如今,许多其他生物类群也受到灭绝的威胁,据统计,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都处于濒危状态。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和自然保护学者E.O。威尔逊估计,世界每年有约27000种生物灭绝。

 

我们是否正处在新的大灭绝事件的先声阶段?而在这场大灭绝中,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都将从世界上消失,那我们人类呢?对于那些支持“第六次大灭绝”理论的人来说,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人类之前,地球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恐龙的灭绝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当时有76%的物种消失,但这并不是最严重的一次。在2.52亿年前,一次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使地球上95%的生物物种灭绝,这一过程持续了10万年。

 

这次大灭绝事件(即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时伴随着剧烈的气候变化,这可能与当时西伯利亚的超级火山喷发了数个世纪有关。同样,我们现在的地球也经历着重大的气候变化。先不考虑人类是否对此负责,单从发展趋势来看,第六次生物灭绝即将发生。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足够多的证据,表明地球正在迈向一场灾难。从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灭绝速率的上升,到超级风暴和干旱事件的频发,都暗示着我们正处在新的灭绝事件的先声阶段。

 

一味地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为即将到来的一切问题做好准备,而且不仅仅是为了人类自己,地球上无数的生态系统也岌岌可危。对人类来说,长期的目标是再存续至少一百万年。很少有物种能够存在超过十亿年的时间,但很多物种却已经生存了数千万年。一百多万年前,人类祖先刚刚开始探索非洲以外的世界,并从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繁衍壮大;而另外一种远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却没能存活下来。这并非是因为我们更加幸运,而是因为我们面对生存问题时更加机智和灵活。

 

当然,在短期之内我们也有许多可以做的,如:建立自然灾害和流行性疾病的模型;建造更加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拉近食物原产地与居住区的距离等。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控制碳的排放量,尽管无论我们怎样去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碳的输出,下一个千年的地球气候已经注定将大幅改变。除此之外,我们可能在未来还需要用尽所有的技术力量,对地球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甚至最终在月球或者其他行星上建立城市。在达到这一步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地球变成一个大的温室,而要使之更加适应于我们的需求。

北京时间5月14日消息,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近日《自然》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其中论述了一种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发现,这种不规则形状的原子核将有望颠覆传统的原子物理理论,并揭开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谜团。

 

原子核是由强核力聚合在一起的,这种力必须克服质子间的静电斥力而将原子核聚集在一起。然而要想使用第一性原理来计算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理论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模型来描述原子核结构,他们的依据一般是长期以来的经验,以及一些简单化的假设。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部分的原子核都会被描述成是圆形的,或是橄榄球形的,但是根据这些模型,有些原子核的一端也可能拥有一个永久性的突起,也就是说,它们是梨形的!事实上甚至还可能有些原子核是香蕉形状或金字塔形状的。不过这些不同的模型在究竟哪些原子核更加容易拥有此类不规则形状的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仅仅发现了一种梨形的原子核,即镭226,这是早在1993年便取得的发现。这种同位素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操作,因为它的半衰期时间较长,而其它被怀疑拥有类似形状的同位素原子核都太不稳定了,难以进行测量和操作。

 

为了在这方面寻求突破,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学家皮特·巴特勒(Peter Butler)和他的同事们利用设在瑞士-法国边境地区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ISOLDE同位素分离器装置进行了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巴特勒的小组向一小块碳化铀物质发射出一束高能质子束。巴特勒表示:“当我们的质子束击中这一材料时产生了大量的同位素粒子。”研究组从这些产物中分离出两种粒子:镭224和氡220。研究组随后收集这些同位素粒子并再次将其发射向第二个靶标,当这些粒子与靶标中的原子核近距离遭遇时,它便会受激并旋转,随后发出伽马射线辐射并损失能量。

 

在这一过程中,原子核的形状会影响在近距离遭遇时原子核受激的难易程度。伽马射线探测器的数据显示氡220的原子核会在近似圆球形和两头不对称形状之间变动震荡,但是镭224的原子核则的确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梨形,不过不是那种细长的梨,而是较为“短脖子”的梨。

 

意义重大

 

找到这两种新的梨形原子核之后,物理学家们便可以从现存的不同理论模型中进行比对并从中排除那些已经可以被证伪的模型了。比如所谓的“群模型”,该模型认为梨形原子核的本质实际上就类似于氦核附着于原本呈球形的其它原子核上,并预言镭较轻的同位素相比其较重的同位素会显示出更加明显的“梨形”特征。然而现在的实验观测已经证明镭224的梨形特征程度要比镭226更小,这与“群模型”给出的预言相反,这就让这一模型的正确性受到了质疑。另一个名为“平均场模型”的理论,其与实际观测结果更加接近,尽管仍然并不完美。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无法非常明确的断言某一理论的正确或谬误,因为现有的设备还不允许进行非常明确的实验检验,但是巴特勒和他的科研组正翘首以盼,等待预计于2015年建成的欧洲核子中心新型的“HIE-ISOLDE”设备投入使用后尽快着手进行这样的验证性实验观测。这台新型设备拥有更高的能级和强度。

 

另外一篇近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文章则指出了对于处理不同类型原子核所需要的不同数学模型。而在欧洲核子中心的ISOLDE,一个由德国海登堡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物理学家德杨·约达诺夫(Deyan Yordanov)领衔的研究组正在对镉离子发出的紫外辐射光谱开展研究,其原子核的形状会对这一现象的结果产生轻微影响。

 

镉原子核几乎是圆形的,但是这一研究组发现一个将原子核理解为层层叠加的壳层结构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其原子核发生的轻微变形。然而巴特勒也表示这种简单化的描述模型对于他发现的镭同位素的梨形原子核却无法进行描述。

 

更让人感到惊奇不已的是,这项实验还能揭示一些最基础的物理学原理。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描述强作用力,弱作用力以及电磁力的标准模型中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举例而言,它无法解释为何在宇宙中物质的量要比反物质更多。如果物质和反物质的行为是相同的,那么在宇宙最初诞生的几秒之内物质和反物质便早就已经相互湮灭而消亡殆尽,留下的只有辐射。

 

几个试图代替标准模型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神秘的物质存在问题。这些理论也同时预言一些原子核会产生很弱的电子偶极磁场,就像条形磁铁所表现出来的磁场那样。如果这一观点得到证实,那么梨形原子核可能将拥有最强的电子偶极磁场,而这一结果的最终给定将帮助物理学家们判断那些与标准模型并驾齐驱的宏伟理论的真伪。最近的实验结果显示镭同位素的原子似乎是寻找这种电子偶极磁场的不错对象,而其它一些原子,如钍和铀的同位素原子核则可能更加理想。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加温·史密斯(Gavin Smith)表示:“我相信这一研究最终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不会仅仅局限在这一实验本身。因为它提供的结果将有望对粒子标准模型进行限定。“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一位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确实存在,但所在地是古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 Nineveh),而非传说中的巴比伦。

 

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斯蒂芬妮·达蕾(Stephanie Dalley)博士。斯蒂芬妮博士说,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而不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King Nebuchadnezzar)。

 

斯蒂芬妮博士的新理论有四个关键论据。

 

第一,斯蒂芬妮博士在研究中发现,尼尼微西拿基立宫殿中的十九世纪的浮雕上有一些柱廊上生长树木的图案,这些图案和巴比伦“空中花园”历史文献描述的情景完全一样。

 

其次,亚述王在公元前689年征服巴比伦时,亚述首都尼尼微曾被称为“新巴比伦”。

 

第三,地理评估发现,巴比伦周围的平地不可能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提供灌溉水源。

 

最后,对巴比伦空中花园作出经典描述的历史学家(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实际上曾经都访问过尼尼微地区。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公元前331前曾驻扎在尼尼微附近,驻扎地点挨近一个庞大的引水渠。斯蒂芬妮博士认为,该引水渠通向空中花园的真正所在地。

 

斯蒂芬妮博士说:“我用了许多年才发现足够的证据表明空中花园及其相关渡槽和运河系统是西拿基立在尼尼微建立的,而非由尼布甲尼撒在巴比伦建立。”斯蒂芬妮博士说,“这是第一次有证据表明空中花园真的存在过。”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近日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科学家为首的一个古生物研究组宣布他们此前在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发现的化石已经被证明是一类新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

 

领导做出这项发现的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专家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教授。克拉克教授和自己的博士学生乔纳·乔因奈尔(Jonah Choiniere),以及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共同在新疆境内的一处偏远地点发掘出了这些化石,时间是在2006年。

 

乔因奈尔现在已经是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高级研究员身份,但当时进行这项化石的发掘工作时他还只是一名学生。

 

在近期发表在《古生物分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克拉克教授和乔因奈尔博士详细描述了他们发掘化石出土,收集到骨架,下颚骨以及部分头部骨骼的经过。这种新确认的恐龙种类体长仅有约1米,体重约1.36公斤。克拉克教授表示:“出露在岩石地表是痕迹只是它的一条腿,我们非常兴奋地发现地下的岩体中还保存着它的其它部分的骨骼。”

 

研究组将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赵氏敖闰龙”,这一名字发音遵从中国普通话。名字本身的含义则取自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西海龙王敖闰,而“赵氏”则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中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赵喜进教授。赵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经建立并命名了马门溪龙科。赵教授于2012年7月21日不幸离世,这一命名是为了向这位杰出的古生物学家致敬。

 

然而这个化石很小并不就能说明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恐龙,因为研究组发现这一化石是一只处于非常年幼阶段的小恐龙。乔因奈尔表示:“通过镜下骨骼检查,我们发现这只恐龙还非常年幼,当它落进河里死亡时年龄还不到1岁。”

 

赵氏敖闰龙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1.61亿年,属于晚侏罗纪。它的牙齿非常小,这可能说明它只能捕食蜥蜴等小型猎物,或是今天哺乳动物和鳄鱼在当时的体型较小的近亲物种。这已经是华盛顿大学克拉克教授和中科院古生物学家徐星教授共同领衔的科学组在新疆五彩湾地区发现的第五种新的兽脚类恐龙。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用这个词作为成语比喻虚无缥缈而不实际存在的事物。


蜃:蛤蜊,传说中的蜃能吐气成楼台形状。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通称海市蜃楼。②比喻虚幻的事物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

 

 

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一只杯子,倒入大半杯水,放在太阳光下,再在杯中插入一根筷子。这是你看到水中的筷子和水面上的筷子象折断一样。这是光线折射造成的;光在同一密度的空气中行进时,光的速度不变,始终以直线的方向前进;但当光倾斜地由空气进入水的时候,水的密度变了,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并使前进的方向发生曲折。

 

 

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沙漠里,白天沙石受太阳炙烤,沙层表面的气温迅速升高。

 

 

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差,在无风时,沙漠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非常显著,下热上冷,上层空气密度高,下层空气密度低。当太阳光从密度高的空气层进入密度低的空气层时,光的速度发生了改变,经过光的折射,便将远处的绿洲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在海面或江面上,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根据物理学原理,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也就是因海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对光线折射而产生的。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无有眼帘。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十一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象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象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关于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点击查看哈尔滨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的《新晚报》及其它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科学家认为,他们有史以来首次记录下了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成活树木在干旱时要吸收尽量多的水分,这样才能活下去,其间它们会发出超音速的噗噗声,就像人类尽情地大口呼吸空气时发出声音一样。


这种声音的速度是入耳能听到的声音速度的100倍,但以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物理学家菲利普·马尔莫唐为首的研究小组认为,他们最近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时放慢了这一过程,从而听到了这种声音。


他们利用浸泡在水凝胶中的松树枯木碎片重现活树的生存条件,然后使水凝胶暴露在人工制造的干燥环境中。研究人员最后听到了木头开始发出的噗噗声。


这种声音来自出现后又消失的气泡。气泡出现后又消失的过程被称为空穴现象。树叶吸收二氧化碳时会打开气孔,所以非常容易失去水分。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树木通过自己的根系从土地中吸收水分,这一过程导致了气泡的形成。


马尔莫唐说:“我们可以跟踪气泡发出的声音。我们发现,我们听到的大多数声音都与气泡有关。”


他说:“之所以强调大多数声音是因为可能还有木头的爆裂声和虫子等其他原因。但发生空穴现象时出现的大多数声音都是因为这些气泡的缘故。”


目前,科学家们正竞相努力制造能听到大自然发出的这种独特声音的设备。

著名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了一次演讲,题目为 “宇宙的起源”,进场的听众队伍长达四分之一英里。霍金探讨的问题类似于“创世神话”,比如宇宙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等,他认为许多人都在追求着 宇宙起源的答案,曾经有人问霍金:如果宇宙大爆炸中没有上帝,那么上帝在“创世之前”在做什么?上帝是否在为问这个问题的人准备地狱?霍金在解释宇宙起源 时则快速概述了科学史上的宇宙理论,其中包括霍伊尔和托马斯·戈尔德的稳态理论等。


霍金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演讲

等待的人们排起了四分之一英里长的队伍

这些宇宙论认为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星系不断地形成聚拢宇宙物质,创造出新的天 体,而恒星爆发后又将物质元素释放到宇宙空间中,进入新的循环。但是霍金认为这样的理论无法得到空间望远镜最新观测发现的支撑,在20世纪80年代,他和 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共同证明了当宇宙开始收缩时就无法扭转结束的结局。宇宙大爆炸后时间出现了起点,即导致时间出现的事件可能只发生一次,目前的宇宙年 龄为138亿年,比过去认为的有所提高。对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则发布通告反对科学对上帝创世一刻的研究,因为这是神圣的事件。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对宇宙学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比如量子力学与路径 积分,此前霍金则试图对M理论进行“全能”性的概述,认为该理论可成为支配万物理论的定律。根据M理论,宇宙存在十一个维度,而“弦理论”认为宇宙有十个 维度,在经过超弦革命后,M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此外,霍金还强调人类必须进入太空,1000年后的人类必然需要太空作为栖息场所,否则 地球将变得更加脆弱。对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霍金也承认自己打赌失败了,他曾花100美元打赌希格斯玻色子不存在。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法瑞边境上大型强 子对撞机(LHC)未来有望揭开超弦理论,霍金认为该理论是宇宙学关注的重点。在暗物质与暗能量问题上,霍金认为这是宇宙学家面临的两个关键性挑战,尽管 最近似乎有发现暗物质粒子的消息,但是该理论还未被证实存在。

核心阅读


联合国2013年首轮气候变化谈判5月3日在德国波恩落幕。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持续5天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两方面内容,一是为计划于2015年拟定的新气候协议讨论框架结构,二是探讨各方在2020年之前增 强在减排措施方面的行动力。谈判各方分歧明显,围绕德班平台展开新一轮气候政治博弈。


本论谈判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德班增强行动平台问题特设工作组”(德班 平台)展开。德班平台谈判是2011年德班会议决定启动的一个新的谈判进程,目标是在2015年达成适用所有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者各方同意的具有法律效力 的成果,并力图使其在2020年生效。2012年年底召开的多哈会议实现了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平稳过渡,谈判中心自然转向德班平台谈判,各种矛盾和各方政 治力量的博弈也集中到此。



“灵活做法”实为逃避责任


发达国家在会议中提出了一些所谓的“灵活做法”,以解决减排问题。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减排协议“应该与国内生产总值挂钩,这样发展中国家将更有减排动力”。还有发达国家提议,2015年新的气候协议应该以各国自愿承诺的减排措施为基础,而不是自上而下规定减排额度。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的这些主张反映出他们不希望延续《公 约》原则,以及试图逃避历史责任的一贯立场,“发展中国家决不会接受”。苏伟说,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承担着主要责任,后果却要由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改善人民生活等挑战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发达国家必须大幅度绝对地减少排放量,发展中国家则要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少排放。这体现了“公平”和“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发达国家将条件和义务倒置


由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岛国组成、代表83个国家的一个国家联盟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如果我 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将来会付出更大代价。”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对遵守承诺没有做好榜样,始终不愿意承认对全球变暖负有历史责任。路透社的报道指出, 中国坚持发达国家应该在2020年之前比1990年减排25%—40%,而奥巴马政府仅计划减排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说:“我们要采取更多行动、更快行 动。”她指出,距离德班会议提出在2015年达成新的协议,时间已经过去1/3。按照《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除需自身减排外,还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技术转让以及能力建设支持,使发展中国家能在确保发展和消除贫困优先需要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但许多发达国家将这一规定的条件和义务倒 置,要求发展中国家先达到减排目标,然后才兑现提供支持的承诺,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努力造成了阻碍。



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


就在此次气候会议召开之际,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天文台二氧化碳监测站发布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监测报告,其浓度达到了399.72ppm,即将越过400ppm大关。有专家预测,照此情形发展,本月内二氧化碳浓度将超过400ppm。


一些气候研究专家认为,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0ppm是一个界限值,超过该界限值后,全 球气温将因此上升2摄氏度。这将是气候变化发生不可逆转改变的临界值。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记录二氧化碳浓度时,这一数值只有315ppm,此后一路上升。 另一大型二氧化碳监测站位于北极地区,这里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去年已经超过400ppm的临界值。


德国观察组织国际气候政策小组组长斯文·哈梅林说:“波恩的谈判表明,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想到,世界对于气候保护的目标应该大幅提高。过去几年,世界通过了很多气候保护法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这些措施如何能够广泛发挥作用。”


6日至7日,第四届彼得斯堡气候变化部长级非正式对话会议将在柏林举行。哈梅林呼吁与会 的35国部长结合本轮波恩谈判,为未来几年各国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义务做好准备。“核心的问题包括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更高的气候保护目标,发展中国家更 多的气候保护承诺,未来几年发达国家明确的财政承诺和创新的财政机制。”



点评


陈迎(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本次会议是今年首轮气候变化 谈判。虽然谈判场面相对平静,但场内场外暗流涌动,各方分歧依旧,未来谈判依然任重而道远。目前谈判分两大议题平行推进,一是有关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 制度安排,二是提升2020年前的减排行动力度。


前者的焦点是如何体现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及各自能力。公平问题尽管不是独 立的谈判议题,但它贯穿始终,是国际气候制度的核心和重要基石。只有被认为是公平的国际气候协议,才能得到各方的接受并顺利实施,否则再大的“雄心”也只 是一纸空文。所谓“适用所有缔约方”绝不是发达国家逃避历史责任和抹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理由。至于如何理解和具体定义“责任”和“能力”,如何 保障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将是未来谈判不可避免的焦点问题。


后者主要与《京都议定书》二期发达国家承诺减排目标和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义务有关。事实上,结束巴厘路线图谈判还遗留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特别是后续资金落实和能力建设是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些议题能否顺利推进对德班平台谈判成败也起到关键作用。


德班平台谈判进程为期4年,至今时间已过去大约1/3,但谈判仍未进入实质阶段,前景尚不明朗。未来需要在进一步凝聚各方政治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加快谈判节奏,有效推进谈判进程。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史蒂芬-霍金在助手帮助下上台,发表题为《宇宙起源》的演讲。


北京时间5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著名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日前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指出:“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中产生,这个过程不需要上帝帮助。”


霍金发表了题为《宇宙起源》的演讲。但在演讲开始前的12个小时,已有许多人为获得免费 票排队等候。当地时间下午6时,队伍已有0.25英里(约合0.4公里)长。在一块配有超大屏幕电视机的草坪上,估计有1000名观众,这里需要进行人员 管理。至少一人被观察到以1000美元的高价兜售门票,但未能成功。


霍金以背诵一个非洲创世神话拉开演讲帷幕,然后把话题快速转向“我们为什么在这里”等重大问题上。他指出许多人依然在以创造论反击物理学家们提出的宇宙学理论,他一度嘲讽说:“神创论前上帝做了什么?他为询问这样问题的人准备好地狱了吗?”


概括了历史上神学对宇宙如何产生的辩论后,霍金快速回顾了更为科学的宇宙解释,其中包括 弗雷德-霍伊尔和托马斯-金的稳态理论等。这个学说推测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银河系继续形成于自发创造的物质。霍金援引了太空望远镜和其他科学仪器最 近获得的观测结果说明这个理论和其他几个理论并不正确。


陈述了相对论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简短历史背景后,霍金讨论了反复出现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他 说,他和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证实宇宙收缩时不可能“反弹”,所以时间开始于奇点,而且这很可能只发生一次。科学家现在认为宇宙 年龄约为138亿年,这好像也符合这个理论。


针对现代宗教另一个关于宇宙诞生的说法,霍金指出,20世纪80年代他发表一篇讨论宇宙诞生时间的论文,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警告说这一科学论断违背神创论,因为后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霍金开玩笑说:“我很高兴没有卷入一场宗教调查中。”


最后,他以概述“M-理论”结束了演讲。它的部分理论基础来自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加利 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理查德-费曼多年前提出的观点。霍金把该理论看作唯一真正解释他的观察结果的重要观点。霍金解释说,根据M-理论,多重宇宙是从“无”创 造出来的,拥有众多可能发生过的历史和许多潜在的存在状态。只有少数状态可能有生命存在,而像人一样存在的状态可能更少。霍金提到他感到幸运,生活在这样 一种状态中。他最后说:“我们必须为人类的未来继续探索太空。如果不能摆脱脆弱的地球,我不认为我们还能再活1000年。”


霍金同还被称为葛雷克氏症的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抗争50年。这位物理学家每年都会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停留约一个月,同包括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在内的同事讨论众多有关宇宙的惊天秘密。


第 9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