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澳中文化周--当代艺术展“in slient 静置”参展艺术家--娄正纲

娄正纲 (1966-)

1966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在父亲的指导下,三岁学书法,12岁成名。20岁赴日本,曾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27岁赴美国,举办个人书法展,曾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赠个人书法作品22幅,作品曾被用于联合国首日封邮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并且承诺对其描绘自然遗产的创作进行全面支持。32岁创建中国教育部下属的首个以私人名义命名的艺术教育基金——“正刚艺术教育发展基金”,次年开“正刚艺术实验学校”并担任校长。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30余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签约东京电视台,推出“心之书”节目,著有《心》、《心之纽带》等著作。2012年以来先后在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创作面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品:

自然系列S11

纸本水墨

144×300cm

2012

澳中文化周--当代艺术展“in slient 静置”参展艺术家--谭平

谭平(1960-)

1960年生于中国承德。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学士学位。1984-1989年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1989-1994年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就读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并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2002-200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2003至今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先后举办20多次个人艺术展,并在世界各地参加艺术群展,其艺术作品先后被15家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作品

无题-8BX-2013 布面丙烯 100*80cm 2013

澳中文化周--当代艺术展“in slient 静置”参展艺术家--李宏

作品:

想(一)

丝网版画

71×71cm

2013

李宏 (1959-)

1984年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木刻专业毕业,获视觉艺术学士学位。1991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视觉艺术。2007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9年至2011年期间在墨尔本、北京等地举办了4次个人展览。2007年开始在中、澳两国参加了11次艺术群展。

澳中文化周--当代艺术展“in slient 静置”参展艺术家--帕拉

作品:

生命与梦77

油画丙烯

160×300cm

2013

帕拉 (1957-)

1957年出生在中国乌鲁木齐。80年代帕拉毕业于西安美院油画系。毕业后成为职业艺术家,并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

1987年抵达澳大利亚后,帕拉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获得了认可与巨大成功。从那时起,他被邀请到各地展出作品。帕拉的作品在德国、法国。1998年随着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广州美术馆馆长随后访问悉尼。

帕拉能在与他本源不同的民族获得认可并达到如此的成功,是非常罕见的。他已经接纳了澳大利亚,并将自己的艺术才能重新根植于这片新的土地上。帕拉以其绚丽的色彩而闻名,他的色彩能以一种独一无二并且真实的方式捕捉到澳大利亚的本土精神。

澳中文化周--当代艺术展“in slient 静置”参展艺术家--王璜生

王璜生 (1956-)

1956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获法国政府颁发所谓“骑士勋章”,2006年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作品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意大利乌斐奇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安徽省博物馆、全国政协等机构收藏。

 

作品

游象·系列80

纸本水墨

140×280cm

2013年

澳中文化周--当代艺术展“in slient 静置”参展艺术家--尚扬

尚扬(1942-)

生于湖北。1965 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1981 年油画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湖北美 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 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84 北京)、湖北省六届美展金奖及铜奖(1984 武汉)、首届中国油画年 展荣誉奖(1991 北京)、广州艺术双年展学术奖(1992 广州)、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贡献奖(1997 香港)、首 届美术文献邀请展文献奖(2004 武汉)、中国当代美术文献展获文献奖(2006 北京)、第三届中国批评家年会年度 艺术家奖(2010 北京)、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吴作人造型艺术奖(2011 北京)。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意大利雷委内皇宫青年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现代艺 术博物馆、意大利斯波内多古城市政美术馆、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及国外艺术机构及国内外私人收藏。

作品:

浴竹图-1

布面沥青、泥土、竹

216×538cm

2013

澳中文化周--当代艺术展“in slient 静置”参展艺术家--丁观加

丁观加 (1937-)

1937 年出生于长江口崇明岛。祖籍山东济阳。1960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78 年秋开始从事书画研究与创作。曾任镇江中国画院副院长、院长 20 年。 作品参加英、日、法、美、俄、澳及港台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二十多个大型画展。《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入选画家。

自 1987 年至今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日、德、加、瑞士等国举办 16 回个展。 出版画集 6 册,发表论文 30 多篇。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江苏省美术馆与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博物 馆,德国曼海姆美术馆收藏。被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将其作品作为礼品送给日本、德国、韩国等前总 统、前首相。

现为中国美协及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 年移居北京。

 

作品:

岁月悠悠

纸本水墨

190×176cm

1993

心理引言:八零、九零后知道怎样用社交媒体联系他们已经认识的人,但还不会使用社交媒体为事业添砖加瓦。要想从会玩社交媒体变成会用社交媒体的专家,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的技能

 

80、90后不能不会的5个社交媒体技能

 

他们是在Facebook上长大的一代,有些人离开网络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巨细无遗地发布在Instagram上,而且他们了解新闻也不是通过电视,而是通过Twitter。

但是在如何使用社交网络来工作这个问题上,千禧一代(也就是80后和90后们)的无知程度却到了惊人、甚至是危险的地步。美国雪域大学S.I.钮豪斯公共传播学院(SyracuseUniversity's S.I.Newhouse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授教授威廉•沃德说:“一个人生于社交媒体年代,并不意味着他就是运用社交媒体工作的专家。这就好比说,我从小玩传真机,但它并不会让我成为一个商业专家。”

沃德在雪域大学主讲一系列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他在Twitter上有13500名粉丝。他认为,千禧一代缺乏不少重要领域上的知识。虽然他们擅于在社交网络上联络自己已经认识的人,但是他们往往很难识别出Twitter、Facebook、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和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等社交网站上的职业机会和陷阱。

“八零后”们身上往往还带着其它一些标签,比如理想主义、自以为是、急功近利、渴望认同等等,这些都可能在工作上给他们带来麻烦。沃德指出:“很多企业招聘千禧一代是因为觉得他们肯定擅长社交媒体。结果他们的老板沮丧地发现,这些人并没有掌握这些技能。”沃德还指出,企业对八零后员工社交媒体技能的期望往往要高于年长的员工。

对于学生和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学习一些社交媒体技能完全有必要。事业心强的八零后们尤其要重温一下以下五个社交媒体技能:

知道什么时候按下删除键

去年九月,商业新闻网站Business Insider的技术总监帕克斯•迪克金森因为自己发表在私人Twitter账户上的言论而被东家开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迪克金森在Twitter上发表的关于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言论的确非常无礼,但是这个案例也暗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八零后们有时意识不到个人言论有时也会造成职业上的影响。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都是大型公众平台,你在上面发表的言论经常会反馈到老板的耳朵里。迪克金森的事例表明,很少有哪个公司愿意把自己和种族歧视或其它歧视性的内容联系在一块儿,哪怕你的本意只是讲个笑话。

用社交媒体节省时间

据科技类求职网站Salary.com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在工作时间最经常上的私人网站是Facebook。随着社交网站的繁荣,现在大家上班时不仅要上Facebook,还会刷Twitter和Instagram,社交媒体很有潜力成为职场的时间杀手。但同时社交媒体也可以节省工作时间。麦肯锡公司(McKinsey)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社交媒体的内部协作能力有可能为企业界节省高达1.3万亿美元的资金。比如像Yammer这样的内部社交网络可以让员工组成虚拟的工作组,在信息板上进行沟通。员工们在协作时不再需要无穷无尽的邮件往来,而是可以持续在信息流上发布或回复消息。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新技术,但是八零后和九零后们在如何在企业内部使用社交网络这个问题上,眼前仍然是一团黑。

明白怎样分析数据

八零后们对什么东西在社交渠道上能火有一种天生的理解(看看那些小猫GIF动画的走红就知道了),但是要想把哪些东西能火、哪些东西不能火量化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微博营销活动的成功应该拿什么来衡量?转发、引用、回复、引荐流量还是客户人数?在Facebook上发贴的最好时机是几点,隔多长时间发一次贴最合适?研究这些数据最好的分析工具是什么?虽然社交媒体本质上在于人的沟通,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改善业绩的平台。知不知道应该寻找哪种数据、在哪寻找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就决定了你究竟是专家还是普通的社交媒体爱好者。

整合多个社交媒体平台

有的人是Twitter大师,或者在LinkedIn上有大量粉丝。但是真正的人才是那些擅于整合运用不同平台,同时明白每一种平台主要针对哪一块市场的人。比如Instagram和YouTube这种以视觉为主的网络越来越受耐克(Nike)、红牛、梅塞德斯奔驰等品牌的青睐。比较简单的图像和视频则主打那些传统的文字型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和Twitter)。消费者们通过这些社交网站的链接进入公司的博客或主页,然后进一步陷入更深的销售漏斗。同时横跨各平台的统一的主题标签有助于统一和追踪总体的营销活动。即便是在社交媒体上造诣颇深的八零后,往往也不明白整合不同社交媒体平台所能带来的倍增效用。

以职业姿态在社交媒体上拓展人脉

等到八零后和九零后们迈出校门的时候,很多人都在LinkedIn的个人资料栏里如实填写了自己的兼职经历、实习经历、课外活动和学业成绩等等。但是LinkedIn在找工作上最强大的能力却经常被人忽视了:有些招聘经理或者CEO虽然一般没办法直接联系上,但中间只要经过一层或两层中间人就能“攀”上关系。比如这个网站有一项叫做InMail的付费服务,让用户可以向全网2.77亿名用户中的任何一个人直接发送邮件。真正有进取心的求职者可以直接拿下理查德•布兰森、比尔•盖茨或者狄巴克•乔布拉这样的“大鱼”,直接向他们的邮箱投递简历。八零后们都有一颗“驿动的心”——总是在找下一个工作机会。所以如果你当你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候,不妨把这一招记在心里。

当然,要掌握这些技术可不是吃快餐,很多社交网络的忌讳也不是只有八零后和九零后才犯。沃德说:“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希望人们学会这些技能,却不提供任何培训。”随着社交平台的数量越来越多,使用方式越来越复杂,让任何人——哪怕是最紧跟潮流的人,能不加培训就掌握这些知识,无疑不合情理。

对于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竞争的千禧一代们来说,这些在十年前还闻所未闻的知识可能就决定了他们能否找到、保住一份工作。沃德说:“能以一种整合的、战略性的方法,专业地使用数码和社交媒体的学生……具有一种优势,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就业和实习机会……”

 

编辑:Rena

悉尼成为国际留学生最青睐城市 中国学生最多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一项最新的全球排名揭露,悉尼超越了其它83座包括伦敦、巴黎、纽约等等城市在内的大都市,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国际留学生青睐的城市。

全球顾问公司A.T. Kearney在研究了2014年国际留学生人口全球城市指数之后,将悉尼排在了许许多多城市的前头。

来自联邦政府的数据显示,悉尼目前容纳着大约10万名的国际留学生,其中5万就读于大学,而其余5万则接受职业培训以及学习英语课程。

最新来自澳洲大学的数据表明,澳洲全国共有超过30万名的国际留学生,最大的五个留学生组成国分别为中国、印度、韩国、马来西亚以及越南。

入学数据同时揭露了,来自巴基斯坦、哥伦比亚以及菲律宾的学生人数有所上涨。而最新的移民局数据表明,在2012年下半年,澳洲的高等教育海外学生签证授予率增长了27%。

悉尼市市长摩雅(Clover Moore)表示,区数据显示,大约有3.5万名国际留学生在悉尼城区内居住、生活和学习且有超过10万名的留学生分散居住在城市其它地区。

“我们的留学生社区提高了城市的繁荣和可居住性。” 摩雅女士说道。

“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世界首选目的地帮助了建立悉尼的文化多样性,并且巩固了澳洲和区域与世界的连结。”

 

编辑:Rena

海底地震可引发海啸,强大的海浪抵达岸边后可吞没一切,波高可达数十米

 

据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磁异常来预警海啸的发生,来自中国的工程人员为此创建了一个模型,模拟地球磁场与巨大海浪之间的关系,研究小组称这项研究有助于建设一个早期海啸预警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轨道上部署的卫星来探测由海啸引发的磁异常,进而做出海啸预警报告。海啸的巨大海浪往往与地震有关,可以高出海平面数十米,如果发生在近岸海域,那么数十米的巨浪可以摧毁陆地上的一切,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海啸在大洋(外海)发生时,其高度并不大,在海洋背景波浪的干扰下可能较难以发现。

虽然海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其移动速度非常快,并牵涉到大量海水的快速变化,由于海水具有一定的盐度,海啸快速移动会导致其某种导电性出现微小变化,穿过地球磁场时就会引起磁异常,如果我们在轨道上部署一颗磁异常传感器卫星,或者是高空气球,就可以发生磁异常微小变化。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和2010年智利海啸记录的数据,研究小组发现了与海啸有关的磁异常现象,然后从中推算出海啸波的波长以及海啸高度。原则上我们可以根据磁异常信号迅速完成海啸波曲线的计算,如果该技术得到应用,就可以明显改善现有的大洋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海啸发生的预警时间。

但是该如何建设覆盖大洋的磁异常探测网呢?研究人员认为可以将磁异常探测器部署在高空气球上,或者是近地轨道卫星上,可以满足对磁异常信号的探测,科罗拉多大学地磁专家马诺·奈尔认为通过海啸磁信号系统可能已经成功地监测到海啸导致的磁异常信号。参与本项任务的科学家称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在复活节岛测试海啸波,此外研究小组还计划研究海浪、潮汐与磁效应的关系,在表层海水下发生的水体变动可以关联到磁信号的异常,而且不同海水层之间的交换也是一个作用因素。


编辑:Rena

第 3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