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岸震感明显
23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5.8级地震,震中位于米纳勒尔,阿拉巴马州、印地安那州和安大略省在内的很多地区均有震感
据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地震在北美东部地区并不罕见,发生大地震时波及范围也非常广,距离震中很远的地区都能感受到震感。美国东部时间8月23日大约下午2点,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5.8级地震,震中位于米纳勒尔,整个北美大陆东部地区持续摇晃了几分钟。当时,从北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到南部的佐治亚州以及西部俄亥俄州和田纳西州等内陆地区均感受到震感。
与东部地区相比,美国西部地区发生的更为强烈的地震却很少被附近地区感觉到。洛杉矶发生的地震不可能影响到旧金山,相比之下,华盛顿特区的地震却波及到波士顿。北美东部地区并不处在构造板块的地震活跃边缘,因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在2.5亿多年前开始形成,现在距离任何一个地震活跃边缘都达到数百公里。
弗吉尼亚为何拥有一个地震活跃区?美国东岸的地震波为何传播如此之远?这一地区又为何拥有“对地震免疫”这个名不副实的名声?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科学美国人》杂志采访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物理学家朱莉·达顿。以下是经过整理的采访记录
东部地震波传播为何如此之远?
这与基本的地球构造有关。西岸存在很多地质畸形,例如裂缝和断层,地震发生时,大量能源消散。由于地震波在大量不同的岩层和更为松散的结构中传播,距离震中很远的地区不会产生震感。东岸的岩层较为紧密而古老,地震发生时,能量非常平稳地传播,由于沿途没有很多障碍阻挡能量传播,因此很容易波及到很远的地区。
东部岩层有什么特点?
东部的岩层更为坚实,地震发生时,能量更容易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西岸的岩层较为脆弱并且存在断裂现象,因此很容易摇晃。如果遇到破裂的地壳,地震能量会在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时逐渐消散。遭遇断层时,部分能量便消失在断层中。在这种地质构造中传播时,地震能量消失的速度要超过坚固的地质构造。
东岸也有断层,为何不能消散能量?
东岸的岩石更为古老,是克拉通(构造板块中部古老、坚固并且相对稳定的岩石区)的一部分,所发生的断裂程度不高,存在很多小断层。
这些小断层具体指什么,与导致此次地震的断层类似吗?它们为何在平静了很久之后仍然滑动?
这些岩层仍承受压力和拉力。整个大陆仍在移动,不仅仅是板块边界。如果积累了数千年的压力而没有发生断裂,等待你的将是一场更大的地震。弗吉尼亚地震区宽度达到120英里(约合193公里),是所承受压力和拉力超过其他一些地区的陆壳组成部分。具体原因是什么,现在也不十分清楚。
这一次的地震是否与此有关?
东岸发生地震的频率实际上比人们认为的更为频率。整个东部地区都存在可导致地震的断层。如果发生一次大的地震,人们便会意识到这一点。东岸发生的地震与日本东北地震或者其他地震不同。这一地区很久以前就形成山脉,现在仍承受着压力和拉力。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具体哪个断层导致此次地震,附近的湖岸断层和斯巴塞维尼亚(Spotsylvania)断层可能性较大。我们仍需要对很多东西进行深入而广泛地研究。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震,未来还会发生更多地震。
此次地震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吗?
弗吉尼亚地震区是地震多发区,但发生这种级别的地震还是相当罕见。当地居民没有必要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好准备,因为从最近的历史来看,这种事情并未发生,但这绝不意味着过去从未发生过。
这是否影响该地区的其他断层,进而引发更多地震?
存在发生更多地震的可能性。有些地震会完全释放一个地区的压力,让这一地区的力达到一种平衡。有时候,一个地区的地震会增大另一个地区的压力,因为这一地区无法释放能量,只能将能量转移到其他地区。现在还很难确定这一次的压力变化情况。压力是否转移到其他地区或者全部释放并达到一种平衡,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未来会怎么样?
我们曾经历过类似这样不同寻常的地震。虽然对弗吉尼亚来说有些怪异,但在我们看来并不奇怪,因为地震本身很难预测。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大地震,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此次地震并不会提高这一地区的地震活跃性。这很有可能是一次孤立的事件,未来发生类似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谁也无法保证。
飓风到来 北卡州居民很从容 很淡定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披露,飓风有可能在美国当地时间26号晚上,也就是北京时间今天(27日)早晨影响北卡罗莱纳州。不过,曾经经历过飓风洗礼的北卡州居民对此表现的很从容,他们在离家前照例用胶合板封上自家的窗户,并在板子上写下"BYE,IRENE,PLEASE PASS US"。
按照对飓风的线路预测,飓风“艾琳”有可能和北卡擦肩而过,也有可能登陆。最大的可能是掠过北卡部分突出的地区,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到了当地时间的27号下午,也就是北京时间28号的凌晨,飓风将开始冲击华盛顿地区,随后将在当地时间28号影响纽约地区。
从北卡开始往北的沿海各州现在都已经发出了飓风警告,这次飓风之所以危险如此重大是因为它影响的地区人口密集,整个东海岸大约有5500万人将受到影响,美国东部最近降雨比较多,这次飓风还会带来更多的降雨,这让本来就已经被雨水冲刷的比较疏松的泥土将有可能更为疏松,很多树木可能倒塌这些倒塌的树木可能砸毁一些房屋,会破坏一些电线。
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说,这次风暴可能在多个地方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在华盛顿以南现在铁路已经全部停运,不少航班也已经取消,不少学校关闭,电力公司也已经增派人手以防备可能的停电,此外一些地区还在向居民发放沙袋,以防住宅进水。
如临大敌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前结束休假
为了备战飓风艾琳,正在马塞诸塞州休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前结束休假,于当天晚上赶回华盛顿。
在宣布将提前结束休假前,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他说,这次飓风的影响可能极大。他呼吁东海岸各州居民认真准备、防御飓风袭击,听从政府部门的紧急疏散安排。
除了联邦政府在做准备外,东部沿海各州也在作相关准备。北卡、马里兰等七州和纽约市、华盛顿市相继宣布进入警戒状态。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表示,纽约市沿海部分居民应在自愿原则下撤离该地区。同时敦促市民准备好急救包,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
“积草屯粮” “宅”在家里迎飓风
迈克尔·布隆伯格:我希望全城的人都囤积好基本物品,准备一个应急包,以便需要离家避险的时候可以带上,里面要装有饮用水、急救用品、手电、个人重要的药物、护照、身份证件等重要的文件,以及备用的汽车钥匙和房子钥匙。
在微博上,不少身在美国的华人都在关注飓风"艾琳"的行踪。有人选择宅在家里,还有人奔赴超市囤积食物。身在纽约的留学生Meso在微博上说:学校邮件说周末飓风来袭时可能会断电,最好准备手电筒,充足的水和食物,避免在风暴中出门。
和Meso一样,在康涅狄格州工作的王睿涵也收到了公司的邮件。
王睿涵:公司我也收到了邮件,老板提醒我们说,周末的时候把电脑带回去,如果下星期不能上班的话,可以在家里工作,今天现在晴天,反正阳光灿烂,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周末尽量呆在家里不出去了,就是说尽量少出去走,其实我的邻居还是紧张,挺担心飓风会把房子毁了,也有朋友会去超市买东西,把东西囤在家里。
美国东部地震引民众恐慌
“我先在Twitter上看到有华盛顿特区的人说地震了,大约15秒后我感觉到了它(地震波),社交网络比地震波还快!”布鲁克林居民杰西·弗里德曼发微博称。
随着大量呼叫造成手机网络堵塞,两大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成为本周二美国东海岸地震后的一个重要信息通道。
根据美国地质勘测部门数据,地震发生于下午1点51分,仅仅4分钟后,Facebook就显示约300万用户更新状态中就出现了“地震”一词。
Twitter上也全是来自网友的问题,对于5.8级地震实地实时的描述以及联系家人朋友的信息。
地震发生的一分钟内,Twitter上就有超过4万条关于地震的消息。
这个微博网站称地震期间,每分钟就有5500相关信息发布,大大超出了5月份本·拉丹的死亡事件以及3月份的日本地震。
一些人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表示,他们从网络上得知地震消息甚至早于自己感受到地震。
“地震”一词成为本周二东海岸T w itter上最热词汇,包括里士满、华盛顿特区、雷利、波士顿、普罗维斯登、纽约、费城、巴尔的摩以及匹兹堡。
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科学家小组日前成功制成了首幅全面反映南极洲冰层流动方向和速度分布情况的数字地图。这张地图上记录了大量巨大的冰川和冰河从内陆向南极洲海边的移动情况,为日后进行气候转变对海平面影响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这一小组借助日本,加拿大和欧洲获取的卫星数据制作成了这张地图。
埃里克·里格诺特(Eric Rignot)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说:“这就像是首次目睹全球洋流分布图。这对于冰川学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里格诺特是这份发表在在线版《科学快报》杂志上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我们见到了从南极大陆核心地带往外流动的冰川流,而这是之前从未被描述过的。”
为了制作这张精细的地图,里格诺特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杰里米·米格诺特(Jeremie Mouginot)以及伯纳德·谢赫尔(Bernd Scheuchl)调用了海量的卫星数据,分析了数十亿个数据点,并进行云量覆盖,太阳反光和阴影等误差修正。在美国宇航局的强力技术支持下,经过艰难工作,小组终于成功地将海量数据整合在了一起,其中包括了此前严重缺乏数据的南极大陆东部地区,全图一共涵盖了整个南极大陆77%的面积。
就像是一个玩拼版游戏的孩子,科学家们在此之前对于南极的融冰和冰川运移情况仅有局部的认识,而当他们最终拼接完成后退后一步,首次从宏观上查看整个大陆的情况时不禁大吃一惊。他们立刻发现了一道此前从未被注意到过的巨大分水岭,它将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大区域。小组还发现有不知名的巨大冰川以每年800英尺(244米)的速度跨过广袤的南极大陆进入大海,这样的速度是不符合现有的冰雪运移模型的。
宇航局冰冻圈研究项目科学家托马斯·魏格纳(Thomas Wagner)说:“这张地图上显示了一些完全新颖的现象,比如巨大的冰雪会沿着坡度从大陆内部逐渐向海洋运移。这些信息对于预测未来的海平面上升是极其关键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对发生在沿岸的冰雪消退视而不见,那么它将打开一扇危险的大门,大量的内陆冰川将向海洋发生运移。”
这一研究工作是根据国际极地年(IPY,2007-2008)的规划进行的。国际极地年太空研究任务组的合作方都参与了这一项目,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加拿大航天局(C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卫星地面站等机构。
该图像系采用多种技术在美国宇航局,加拿大航天局和欧空局现有局地图像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更新并整合而成。加拿大航天局的伊芙·克里维尔(Yves Crevier)说:“据我所知,这是全球各民用航天机构首次联合起来进行如此海量数据的处理整合工作。这对于评估极地地区发生变化的规模和速率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晨风)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震学专家表示,因为地壳变化,纽约随时会发生大地震。
哥大拉蒙地球观测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专家金万永(Won-Young Kim,音译)表示,纽约上次发生里氏规模5.3级地震是在1884年。据研究数据显示,这种规模的地震每100年发生一次,现在已超过周期,而上次地震的震央在布碌仑和长岛沙角(Sandy Hook)之间的海中,虽然那次地震没有造成民众死亡,但对建筑造成损坏。
金万永表示,已超过100年地震周期的纽约,“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大地震,如果明天发生大地震,我不觉得惊讶,我们也无法知道发生在哪里”。他说,大地震确切的时间很难确定。
因为东岸地壳断层活动不如美国西岸断层频繁,民众对东岸断层所知不多。
联邦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地震学专家史瓦兹(David Schwartz)表示:“因为东岸断层很少活动,所以东岸断层标示得并不清楚,而且这种断层所产生的地貌和经常活动断层地区的地貌不同。”
哥大地震研究所三年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东北部有一个较活跃的地震带绵延25哩,从康州史坦佛(Stamford)到纽约哈德逊河谷。地震带在皮克斯基(Peekskill)距离印第安点(Indian Point)的核电厂仅1哩。该研究报告作者表示,该断层带“可能造成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
哥大地球观测站报告共同作者阿布鲁斯特(John Armbruster)表示:“如果发生那样的地震,损失的规模将达数十亿美元,砖造的楼房可能倒塌,并造成居民死亡。”
李欧梵先生什么都聊。 / 特约记者 林津鹭 摄
李欧梵先生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伟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这位教授开课全凭兴趣,并不专属某个科系,这在香港中文大学可谓史无前例—幸亏当时校长金耀基一力促成。
年近古稀,李欧梵依然不失“狐狸”本色。英国思想家伯林名著《刺猬与狐狸》的灵感源于古希腊诗人阿尔基诺库斯的残句:“狐狸知道许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以此论之,李欧梵是“狐狸”,同属史华慈门下的张灏则是“刺猬”。李欧梵回忆,当年在哈佛大学向史华慈学习中国思想史时,老师对他特别开恩,让他做什么都可以,于是他很自然地把思想史和文学史混在一起学习。“史华慈的教法是古今不分的,他写毛泽东,后来又写中国古代,我受他的影响很大。当年美国汉学界看不起现代文学,我要争这口气,就想办法阐释现代文学,这是我的叛逆性格。后来者比我更好的是王德威,我太高兴了,提早退休,到了香港。”
最近,李欧梵的老朋友张错在接受访问时说,学术江湖传闻李欧梵要回来进入中国的文化主流了,因为他总是没有办法进入美国的文化主流。李欧梵笑道:“其实两个主流我都不要做,我从来不相信主流这回事。我并不限于我的专业,我在香港扮演一个杂学的角色。也可以说不三不四,但其背后的推动力是一种后现代式的人文主义。我们已经生活在后现代的社会,我不排斥商业,不排斥通俗,不排斥科技,可是经过演变之后,我要做人文的反思,重新抓住古典文学的英魂。”
在李欧梵看来,学院以外的人往往羡慕学院以内的人,而学院里面的人包括他都羡慕学院以外的人。所以,他常常逃出来。“像我这种人,没有办法在学院里面得到满足,我是一半留在学院里,一半留在学院外。我的书背后都是学院的理论,可是我用深入浅出的文笔写出来,学院外的人爱看,学院里的人很少看。”他认为今天香港大专学院的一个危机就是过分专业化,以量化计算名次。他举例,哈佛大学能容纳一个专门教藏语和蒙语的学者,即使他只有一两个学生也没有关系,但如果在香港则早就被解雇了。李欧梵常常问:“香港有钱穆的新亚时代,有唐君毅、牟宗三的新儒家时代,现在有哪个大师?有多少香港学者能提出一个以亚洲或者香港为本位的理论,影响全世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应该反省,太过专业化就不敢想大问题,不敢像余英时先生那样(想大问题)。其实研究专题的背后是‘通’的。”
李欧梵感慨,也许自己老了,也许受余英时先生的影响,他正在思考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鬼”:“现在是全球化、商业化的时代,特别在香港,我觉得中国文学都变成‘鬼魂’了。我们要抓住‘鬼魂’,需要一些创造性,一些想象。”当听说余英时先生在研究唐代的禅宗与诗人时,李欧梵顿感兴奋,笑着发布自己研究志怪神鬼传统的心得。
我提起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第四部《文学江湖》,李欧梵有感而发:“上海文坛也是个江湖,可是当年上海的文坛跟现在不太一样了。当年上海文坛是个小圈子,互相斗来斗去的,鲁迅不是骂梁实秋吗?可是我听很多上海人说,他们私下还有某种交情,甚至于鲁迅会先说‘我明天就攻击你了’。他们还会在同一个餐馆吃饭,左派坐一桌,右派坐一桌,打打招呼。所以从前的上海论坛表面论战很凶,但至少一部分人私下还保持某种风度的。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是为了人身攻击而学术,为了出名而论战。”联系到自己当年在美国任教的经验,李欧梵说:“美国学界派系的斗争基本是广义的学术斗争,往往是一本书出来,我不同意就拼命批评,作者就回应,两个人就斗来斗去,可私下里还是朋友。像夏志清和普实克,一右一左,普实克有长文批评夏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可是两人一见面就握握手,不伤和气。”
据说夏志清先生现在在纽约家里常常看老电影。李欧梵说,美国电视有老电影频道,他以前在美国生活时也常看。他还常常跟夏志清比赛老电影知识,每次都输给夏先生。“我写过一篇文章《夏志清和刘别谦》,跟夏先生唱和。刘别谦是一个德国导演,夏先生最喜欢看,我担心他眼睛不好,不然的话,我还要把我的刘别谦的电影送给他看。”
鲁迅的伟大在于有煎熬
李欧梵:他有点夸奖了,我是外围分子。白先勇每次让我做事,我都答应,我很佩服他。他创办《现代文学》的时候,我想当外交官,一天到晚背丘吉尔的演讲词,当时在他那儿就是打杂,他让我翻译几篇文章。白先勇、陈若曦和王文兴都是我的同班同学,加上我们的老师夏济安跟他们在一起,所以就形成一种风气。
时代周报:后来你写《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跟夏济安先生的《黑暗的闸门》有关系?
李欧梵:绝对有关系,因为我是靠他的那两篇文章启发后写出来的。这种观点、看法,我从来没有想到,我顺着他的路才发展出我的鲁迅研究。
中新网8月25日电 综合报道,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第三个儿子萨阿迪表示,他愿意就利比亚实现停火举行谈判,以挽救的黎波里不要“血流成河”。
反对派22日声称已逮捕的萨阿迪在写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一名高级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表示,他有权力进行谈判,他希望与美国及北约官员就停火举行谈判。
萨阿迪在邮件中写道,“我要挽救这个城市——的黎波里及其200万市民,否则的黎波里可能会变成另一个索马里。”
他说,如果不能实现停火,“的黎波里很快将血流成河。”
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说,当地时间22日凌晨,抓捕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默罕默德、次子赛义夫以及三儿子萨阿迪。
而22日传出消息称,默罕默德在政府军的帮助下成功逃脱。担任卡扎菲高级顾问的赛义夫23日凌晨与外国记者会面,驳斥反对派称其被捕的说法。
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官员还没有对萨阿迪现在的状况予以说明,也没有就萨阿迪提出谈判的建议发表评论。
新华网华盛顿8月24日电 (记者 王丰丰 杜静)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24日说,23日的地震导致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顶端出现裂缝,纪念碑将无限期关闭。
管理处在声明中说,华盛顿纪念碑结构复杂,管理处将继续进行内部检查,以确定重新开放的时间。检查期间,纪念碑将关闭。
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23日下午发生里氏5.8级地震,首都华盛顿及纽约等地均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后,管理处疏散了华盛顿多处景点的游人,并检查这些景点的建筑,以确定其安全性。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等著名景点随后开放。
华盛顿纪念碑为纪念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而建,位于白宫正南、国家广场中心。纪念碑于1884年落成,高约169米,是美国最著名的纪念碑和地标建筑之一。游人可从内部登上纪念碑顶部,鸟瞰华盛顿。
新华网华盛顿8月23日电(记者冉维)美国东部时间23日13时51分(北京时间24日1时51分),美国东部地区发生里氏5.8级地震,首都华盛顿及纽约有明显震感。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弗吉尼亚州米纳勒尔,距离华盛顿约135公里,震源深度为6公里。这是弗吉尼亚州100多年来发生的震级最强的地震。
地震发生时,记者正在与华盛顿一河之隔的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公寓中,突然感到地板开始微微震动,紧接着听到天花板发出响声,很快阳台上的塑料百叶窗帘也开始“啪啪”作响,整个地面开始明显晃动。
摇晃在延续了大约15秒之后逐渐平息。记者打开门,正好碰见一位美国女士也从家里慌慌张张地跑出,手里还拿着两瓶水。她惊慌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把我吓坏了。”
走出公寓楼,记者看到很多人聚集在马路和停车场,要么打电话,要么和朋友讨论刚才发生地震的情景。
虽然地震并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华盛顿地区的秩序还是马上受到了影响。
记者本来约好下午在位于华盛顿市中心马萨诸塞街的布鲁金斯学会进行采访,但这时华盛顿市区的交通已极其拥堵,平时10多分钟的路程走了1个多小时还没到。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半路打道回府。
华盛顿的地铁交通也受到很大影响。地震后1个多小时,地铁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铁仍然在运营,但是只能以每小时29公里的速度运行。一名从地铁站出来的乘客说,现在发车间隔大概为20分钟左右。另一名乘客告诉记者,当天下午地震后,地铁里极其拥挤。还有乘客惊慌地说:“华盛顿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地震呀!”
可能正是因为很少发生地震让人们放松了警惕。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后,白宫、国会以及五角大楼都进行了人员疏散,可以说华盛顿这个政治中心在一、两个小时里短暂停摆。后来有媒体批评说,美国政府显然对这场并不算非常有破坏性的地震猝不及防。
地震对美国民众的心理也带来了冲击。地震发生后,记者看见很多美国人都显露出紧张的神情。究其原因,首先是意外,美国东海岸历史上很少发生地震。其次是因为时机敏感。“9·11”恐怖袭击10周年马上就要到来,在华盛顿这个集中了白宫、国会、五角大楼的敏感地带,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人紧张。难怪一名美国参议员在地震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他知道是发生地震后反而松了一口气。显然,大家最担心的是再次遭到恐怖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