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的一位百万富翁独出心裁,准备建造一栋安全的房子 

  科学网(kexue.com)讯 2012这是个传说中的“末日年”,许多人们在盘算着如何才能躲过这次灾难。美国的一位百万富翁独出心裁,准备建造一栋安全的房子。

  近日美国的一位百万富翁准备将一个废弃的导弹发射井变成一座豪宅,这里不但备有先进设施,更重要的它可以禁得起一些灾难的发生。



房屋模拟图

  这位富翁叫做霍尔,他总共花费了700美元买下了一座冷战时期的导弹发射井,他准备将这里建造成一座完美的避难场所。霍尔表示:“这样的住所可以保证房屋在遇到灾难情况时可以安然无恙,我不必担心有可能的恐怖辐射,或者经济崩溃,这里可以为我提供一切。”


废弃发射井

  根据介绍未来完工后这个导弹发射井将变成一座14层的建筑,霍尔也表示未来他将出租这个庇护所。这里届时还将配好各种设施,包括游泳池、图书馆、电影院,甚至还有医疗中心与学校,建筑物的电力通过风力发电而提供,至于这些人的供给,霍尔也有所考虑,建筑物大厅将会有一个室内农场与鱼塘,将种植足够的蔬菜,充足的食品足够70人食用5年。


房屋结构图

灾难时候的庇护所

  堪萨斯大学的约翰教授评论了这个建筑,他表示:“我感觉它的反恐性要比抗灾难更有优势,不过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封闭的环境里,压抑的情绪将是最大的问题,孤独感将是到时最大的挑战。”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美科研组推出怪异课程 应对僵尸末日教生存技能

  调查发现美三成人相信世界末日 人类存在预知力

  艺术家笔下的末日景象 建筑腐烂植物狂生长(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Kangoo Jumps公司最近推出一款神奇的回弹鞋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Kangoo Jumps公司最近推出一款神奇的回弹鞋,只要穿上这双售价166英镑(约合1661元人民币)的鞋,就可以获得如袋鼠般强劲的弹跳力,最高可跳至1米。

  这种回弹鞋的外形同旱冰鞋十分相似,只是鞋子底部安装的是椭圆形的弹簧而非滑轮。Kangoo Jumps公司介绍称,刚开始穿上这种鞋时,需要在原地弹跳几次、适应一下“回弹”的感觉,随后就可以在海滩、路边、甚至雪地上使用它们,尽情享受新奇的“失重”回弹运动了。


Kangoo Jumps公司最近推出一款神奇的回弹鞋 

  据悉,最初这种回弹鞋是为了帮助那些在运动中受伤的人复健而研发的。生产商宣称,运动时这种鞋可以缓冲高达80%的弹跳冲击力,保护关节免受伤害,同时令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变得愈加高效、将毒素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减肥塑形的目的。

  目前,这种回弹鞋的制造工艺还是一个秘密。Kangoo Jumps公司仅透露,回弹鞋的外壳是用聚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制造的,鞋底的黑色弧形弹簧支架则是由一种名为“太空塑料”的材料制成,而位于两片弹簧支架之间的橙色拉簧的弹力则能根据使用者的体重而调节。

  相关阅读

  美科学家研制新款球鞋 收集能量鞋可步行中充电

  以色列成功研制出训练鞋 可以帮助脑损伤者行走

  动物世界的趣闻 宠物鹅穿凉鞋悠悠然散步(组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8日报道,领导探险队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海洋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正计划派遣深水机器人前往北大西洋海底,保护泰坦尼克号残骸。

  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学教授罗伯特·巴拉德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海底探险家”之一,曾因发现100年前撞冰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残骸而声名远扬。然而现在,他担心泰坦尼克号正处于解体的危险中。

  巴拉德发现,泰坦尼克号船体已经受到人类废弃物中滋生的细菌的严重侵蚀。此外,携带游客参观残骸的小型潜艇也造成船体受损情况进一步恶化。

  巴拉德称,他将向美国当局申请许可,派遣机器人保护位于4000米深海中的泰坦尼克号残骸。这些深水机器人可以清洁船体,为其涂上防腐漆,还可以担任“警卫”,监控前来观光的潜艇。

  巴拉德称,在自然力、粗心参观者以及打捞行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泰坦尼克号恐怕无法再存在100年。

  相关阅读

  寻找泰坦尼克号沉没真相 或为巧合因素连锁作用

  泰坦尼克号海难一百周年 残骸照片首次自由公开

  泰坦尼克沉没或因罕见天气 光线折射致冰山隐身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名微博用户正在发微博。本报记者李冬摄

近年来,随着微博风风火火的发展,不少研究传播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科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短短140字的新兴网络传播方式上,而一些重大事件如日本大地震、阿拉伯事件政局变动、“占领华尔街”运动等,也让微博成了研究社会信息传播的最佳工具。

日语也较为简洁

一些微博研究是针对微博语言的。最近,《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指出,世界各国语言通过微型博客短短140字的传播力统计中,言简意赅的汉语是微博传播的最佳语言。

文章说,在140个字符以内,一条七八十字的英语推特写成汉语只有24个字。

日语也较为简洁。俳句爱好者可以尽情在微博中书写17个音节的诗歌。韩语和阿拉伯语则稍微需要更多的空间。

阿拉伯语的书写中哪怕忽略了元音,也往往需要更多的字数空间。去年开始,阿拉伯语的微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加,这并非占了其语言的优势,而是和去年来的中东剧变有关。今天,阿拉伯语已经成为推特上第八大使用最多的语言,每天有二百万个微博向外发出。

拉丁语系往往比较冗长,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目前微博中,仅次于英语的最频繁使用的欧洲语言,不过,在受限的微博语言中,人们也有办法。比如巴西人常常用缩写的方式代表“拥抱”、“亲吻”等常用语言,西班牙语使用者则往往略去第一人称。英语中,也常常有这种省略写法。

微博推动新方言

微博也可以帮助小语言的存活。比如,微博上,西班牙和爱尔兰部分地区的人们用巴斯克语和盖尔语在沟通。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凯文·斯堪奈尔发现,推特上共有多达500种语言,其中有一种,是澳大利亚的一种面临灭绝的土著语言,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讲这种语言,这三个人中的一个,就不断在用这种濒危语言发微博,试图挽救这种语言的命运。

在微博上,语言的演化甚至更快。去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美国,不同区域的微博语言甚至发展出不同的“方言”,比如,当描述自己“酷”(cool)的时候,旧金山地区的人们会打“koo”,南加州的人们则会打“coo”。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纪录片导演陈为军结合《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餐馆》谈中国食文化

“在吃吃喝喝中可见国人对事业、婚姻、伦理的观念”

《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餐馆》剧照,西湖楼中的一场喜宴,在陈为军看来,中国人“在吃吃喝喝的状态里中,把所有的事情都办了”。

陈为军

现供职于武汉电视台,纪录片制作人。1969年生,1994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2004年反映河南艾滋病家庭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获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7年,讲述小学生班级选举的《请为我投一票》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还获得过英国国家纪录片奖等荣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美国太空政策专家兰德·希姆伯格表示,应该允许亿万富豪和私营公司购买月球或者其他行星的土地,用于采矿、发展旅游业或者进行地产开发。希姆伯格认为,如果政府允许亿万富豪和私营公司拥有外星球土地的产权,他们可能蜂拥而至,纷纷出资购买。他指出现在的时机已经成熟。

  希姆伯格建议制定一项法律,避开1967年缔结的《外层空间条约》。《外层空间条约》规定任何个人或者政府都不得向太空中的任何天体提出主权要求。这项举措标志着人类对太空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防止太空中的天体遭受与殖民主义时期的非洲类似的“被瓜分”命运。如果一国政府对其他星球提出主权要求,必将点燃《外层空间条约》缔约国的怒火。

  希姆伯格表示可以通过一项有回旋余地的法律避开条约,也就是并不明确禁止任何人拥有其他星球的土地。据《连线》杂志网站报道,希姆伯格提出的建议就是所谓的“太空殖民奖励法案”(Space Settlement Prize Act),3月初在美国智库竞争企业协会公布。

  任何新法律都不得不面对1979年签订的《月球协定》。这项协议旨在防止任何国家对月球提出主权要求,不过,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并未签署《月球协定》。希姆伯格指出:“《月球协定》的签约国少的可怜。这意味着并不存在真正的法律禁令,禁止私人拥有月球、火星或者其他星球的土地,以及禁止国家向其他星球的土地提出主权要求。”不过,如果不能登月,即便允许私人拥有月球土地产权,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公司尚没有进行商业轨道飞行,更不用说造访另一颗行星。

  希姆伯格表示:“很多人都认为石头也拥有自己的权利,我便是其中之一。”美国太空法律律师迈克尔·李斯特纳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指出,对月球或者其他行星的土地提出产权要求是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他说:“提出这种要求的政府会遭到全世界的反对,这是对政治意志的一种极大考验,声誉也会因这种要求遭受重创,因此很难如愿。如果大开绿灯,便会出现与美国西部大开发类似的局面。当时,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的土地政策,促使很多人到西部寻找机会。”

  对于其他星球土地的产权问题,现在还只停留在争论阶段。在地球上,领土问题引发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5家英国公司进入福克兰群岛周围海域勘探石油,遭到阿根廷的强烈谴责。北极的情况也是如此。丹麦坚称自己拥有北极的主权,有权对北极海域进行勘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能够消除99.99%的声音,呆长了会令人产生幻觉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能够消除99.99%的声音,呆长了会令人产生幻觉
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2004年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它至今仍保持着这一纪录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消声室”2004年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它至今仍保持着这一纪录
最长纪录保持者是有人在黑暗的消声室里静静地坐了45分钟最长纪录保持者是有人在黑暗的消声室里静静地坐了45分钟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但是美国有一间房非常安静,几乎没人能在里面呆上一会。迄今为止有人在南明尼阿波利斯奥菲尔德实验室(Orfield Laboratories)的“消声室”呆的最长时间只有45分钟。这里99.99%的声音都被吸收掉,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确定的地球上最安静的地方,在这里呆的时间太长可能就会令你产生幻觉。

  这个消声室借助厚3.3英尺(1.01米)的玻璃纤维吸声尖劈、双层绝缘钢墙和1英尺(30.48厘米)厚的混凝土达到这种超级安静的效果。该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史蒂文-奥菲尔德说:“我们邀请人们坐在这个黑暗的消声室里,一名记者在里面呆了45分钟。当周围陷入一片沉寂时,耳朵会很快适应周围环境。房间越安静,你听到的就越多。你将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有时甚至能够听到肺部发出的声音,听到胃里发出的咕噜声。在消声室里你变成了一个声源。”他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困惑的经历,必须静静地坐着才能度过,这令人惶恐不安。

  他说:“你如何让自己适应你行走发出的声音。在消声室里,你没有任何提示。在这里,一切能够帮助你平衡和进行自我调控的知觉线索都消失不见了。如果你要在那里呆上半小时,你就必须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美国的所有公司都在使用消声室,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它利用消声室考验宇航员,让他们漂浮在一个充满水的容器里,看一看“他们多久会产生幻觉,以及他们是否能在这种环境下继续工作”。正如奥菲尔德解释的那样,太空就像一个巨大的消声室,因此宇航员能够精神集中地呆在那里非常重要。

  很多制造商也使用消声室,用来检测他们的产品的噪音情况。奥菲尔德说:“消声室被用在正常产品检测中,用来研究不同东西发出的声音,例如心脏瓣膜、手机显示的声音、汽车仪表盘接通的声音。除此以外,有人还用它确定声音的质量。”奥菲尔德及其科研组将帮助洗衣机制造商美国惠而浦等公司进行研究,看一看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利用该实验室减小车辆的噪音,不过仍让它们一听就是哈雷戴维森的产品。

  奥菲尔德说:“我们记录产品情况,人们根据语义词‘昂贵’和‘低质量’等聆听它们。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和联想进行研究。”他承认,他只能在消声室里呆30分钟,但是他在里面时,他的一个人工心脏瓣膜突然变得噪音很大。(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2年3月25日晚9点,近700万英国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英剧《泰坦尼克号》的首播。

只有四集的《泰坦尼克号》由英国ITV电视网主导拍摄,创下了英国电视剧单集成本最高纪录,总制作成本为1100万英镑。在首播之前,这部剧集的播映权已经被57个国家的电视台买下。

ITV电视网宣布“五年改革”计划后的第二年,他们看到了一家商业媒体所希望实现的结果——伴随着利润大涨,股价触底反弹,接近两年来的最高点。

此间两年,《唐顿庄园》已得到了来自全球观众的关注,这是ITV的另一部迷你剧集,《泰坦尼克号》的制作人朱利安·费罗斯也是这出剧的制作人。《纽约客》杂志在大标题中称其为“唐顿热潮”。2012年初,该剧第二季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开播。一周后拿下了金球奖最佳迷你剧集奖。

从2011年9月《唐顿庄园》获得艾美奖提名,再到拿下摄影、服装、导演、剧集、编剧、表演等六个艾美奖项,直到2012年初获得金球奖,全球网民在Google上搜索“唐顿庄园”的次数增加了10倍。

“这种感觉就像你发掘了一个很有潜力的小孩,并终于看他拿到了奥林匹克金牌。”接过金球奖杯后,朱利安·费罗斯说。

与过去的英国时代剧不同,《唐顿庄园》并非改编自经典小说。这跳出了BBC给美国观众留下的陈旧印象。该剧主要演员休·博内威利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说:“它是一个完全原创的故事,就像人们每周在书店门外翘首期盼狄更斯发布他的最新一辑小说。这跟观看《傲慢与偏见》的各种改编版本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唐顿庄园》的播映权已经卖到了超过100个国家。2011年,ITV的年利润增加了14%,达到3亿英镑;非广告收入增长11%,达到9300万英镑。

美国媒体将《唐顿庄园》的成功称作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入侵行为”。在中国的影视网站上,为BBC剧集《神探夏洛克》、Channel 4的《黑镜》评分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同期播出的大部分美剧。

泰坦尼克反复沉没

除去独特的英国口音,这些英剧的共同点是:每季集数都不多——《唐顿庄园》为7至8集、《神探夏洛克》和《黑镜》为3集。虽然英国观众认为这是一季应有的长度,但在美国的媒体话语体系和影视奖项中,它们都被归入“迷你剧集”的行列。

《唐顿庄园》的第一季以“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电报开篇,费罗斯在7集中创造了18个主要角色,并且为每个角色都写出了一条精彩的剧情线索。在该剧的第二季中,他又贡献了接近12个小时的剧情。

电影《高斯福庄园》的制片人鲍勃·巴拉班最早发掘了费罗斯的才华,并说服导演给了费罗斯一个机会。六周后,费罗斯交出了75页草稿,一鸣惊人。巴拉班接受采访时说:“他对阶级社会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写出来的剧本简直像是百科全书。他工作起来的时候就像一个魔鬼。”

在英剧《泰坦尼克号》中,这艘邮轮每集都会沉没一次,费罗斯大胆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法,跳出了“连续剧”的框架——在第一集播出后,这个创新得到了英国媒体褒贬不一的评价。每集剧情都聚焦于不同阶层的乘客与船员,角色跨越了驾驶舱、一等舱、二等舱,通过多变的视角来展现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后的方方面面。

另一部无法被称作“连续剧”的英剧是Channel 4的《黑镜》。剧集创作人查理·布鲁克同时还是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多重身份让他能对社会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剖析。

《黑镜》第一季共有三集,讲述了三个完全独立的故事,每集的角色和演员都完全不同,从各种角度探讨了科技进步对于今日社会的影响。剧情尺度超出了通常美剧所能承受的标准。

英剧《神探夏洛克》改编自《福尔摩斯》。它的两位创作人,史蒂芬·莫法特是好莱坞电影《丁丁历险记》的编剧,马克·加蒂斯参与过BBC版的电视电影《理智与情感》。

在许多英国媒体的采访中,两位创作人都将其称为“电影”而非电视剧——每一季只有三集,每集90分钟,讲述一个完整的侦探故事。剧中的故事背景被转移到了现代,华生写的不再是日记,而是博客。移动互联网等元素变成了破案的重要线索。

美国的电视工作者们被这个创意所震惊。CBS电视网的人开始围在BBC附近打转,打算搞清楚《神探夏洛克》的选角、编剧、拍摄、表演等各种套路,并且全盘复制出一个美国版本。这遭到了BBC的抗议。

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史蒂芬·莫法特说:“大多数人在改编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时候,都把他看成了简·奥斯汀之类的人物。结果必然又长又臭。但福尔摩斯根本不该如此。”

“100集庆功宴”?不可能

英剧的“迷你”与英国电视台的收入来源有关。在英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电视台仍然是BBC。BBC属于公共电视台,并不依赖广告收入为生,而是通过面向全国强制收取的“收视授权费”维持运营。英国每户需缴纳145.5英镑年费,这比美国HBO频道的年费还要高出一截。

捧着“金饭碗”,不用担心得罪广告主,也不用考虑收入问题,这让英国的电视制作人员有更大的自由度,制作商业味道相对较小且编剧水准相对较高的电视节目。

美国有3亿人口,英国只有6100万,而两国的人均年收入在2011年大抵相当。因此,无论收入来源是广告、收视费还是影碟等周边产品,英国电视剧的回报都相对较低。这导致英剧预算有限,无法独立支撑较长剧集的制作。即便是《泰坦尼克号》这样的迷你剧,也要与美国的电视机构合拍。

美国的几大广播电视网(ABC、FOX、NBC)主要靠广告收入支撑,因此必须做出尽可能长的剧集,卖出尽可能多的广告,让大品牌尽可能的满意。同时,他们还要尽可能地让剧集成为常青树,转卖给尽可能多的地方电视台,反复播出。在过去数年中,包括《豪斯医生》和《绝望的主妇》在内的多部美剧,都举办了“100集庆功宴”,对于英剧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

两国观众对于“季”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在美国的广播电视网中,每季电视剧的长度是22集左右;在美国付费电视频道(如HBO、AMC、Showtime)中,平均每季约13集;在英国观众眼中,“季”的普遍长度是6集。

在美国,英剧《泰坦尼克号》于2012年4月14日播出3集,在次日播出第4集,即宣告完成。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100周年的纪念日。

英剧更短的时间跨度为观众和制片方都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首先,观众不用付出极大的精力,去“追”剧集,并在各种季后赛和节假日导致的“剧集间歇期”后,赶到电视机前,接上之前的进度。

其次,剧集的创作者也不必将剧情线索过度拉长,把故事写完即可,以免像《越狱》、《超能英雄》等美剧一样成为“烂尾”;他们也不需要为了每年一季的市场考虑,在准备不足的状态下仓促上马——BBC的《神探夏洛克》就将2012年完全空出,作为第三季的准备期。

相比之下,英剧更接近于HBO和AMC的风格——每季集数少,每集质量高,没有漫长的休息期,也没有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最后一季。这与美国广播电视网的剧集截然不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电影泰坦尼克号画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灾难性的事件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而沉没,在这场悲剧的背后,研究人员根据数学与物理原理寻找泰坦尼克号留下的种种线索。英国皇家奥林匹克级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航线计划从英国南部港口南安普敦开往美国纽约市,时间为4月14日,在处女航沉没后的三小时内,迅速沉到了13000英尺深的大西洋海底,2224名乘客与船员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丧生。

  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邮轮如果在海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一些,那么在其附近的救援船只就会赶到,船上的乘客与船员就能获救,可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谜团:为什么4.6万吨的邮轮如此之快便沉入海底。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Richard Corfield)在最新一期的《物理世界》中揭秘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的物理疑点,深入了解了该船的结构性缺陷以及4月14日当天发生的情况,认为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大西洋底是一件极具巧合的事件。


深海拍摄的泰坦里克残骸

  根据对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之后,进行的两项调查发现,美国和英国的调查人员认为许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场灾难,首先泰坦尼克号当时的航速太快,船长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 Smith)很少留意洋面上漂浮冰山的警告,其次船上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艇。这两个因素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疑点,比如在瞭望台上没有配备望远镜等观察设备,高级无线电操作员没有报告来自英国商船SS美莎巴号(Mesaba)发出的冰山无线电警告。

  美莎巴号当时在无线电中给出了洋面冰山的精确位置:北纬42°至41°25′,西经49°至50°30′之间存在巨大面积的冰山。在晚上9:40左右,泰坦尼克号距离它的“死亡之处”只有50英里。此时一则“发现大量冰山,天气良好”的消息被当成非紧急情况处理。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船舶,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创新,然而在建造过程中被用于施工的特殊材料在数量上却不够,缺乏铸铁铆钉导致了船体的钢板容易被更大的外力拆裂。

  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引用了两位著名的冶金专家在上个世纪中期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Belfast)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所提供历史数据记录的考察分析,该船厂负责建造了泰坦尼克号。这两位冶金专家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蒂姆·福克(Tim Foecke),另一位则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詹妮弗·胡珀·麦卡蒂(Jennifer Hooper McCarty)。他们发现泰坦尼克号船首与船尾数段使用的铆钉未达到最佳标准,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手就能将其敲进去。

  次等级的铆钉在价格上更便宜,但其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杂质。通过实验室的测试表明,这种铆钉的头在压力作用下显得特别脆弱,可以失去其固定效果,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后,这些铆钉自然在瞬间便崩溃,使得船体失去密封效果。在此后,研究人员便开始调查一项“数学问题”,即泰坦尼克号的设计指标上写到:在全船16个水密隔舱中,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都不会导致沉没,但是当时有六个水密隔舱被淹没。然而,这些设计与建造上的缺陷还能保证泰坦尼克号正常的航行,但数千英里之外的气候异常突变可能也加入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

  加勒比地区的天气显得比平常更热,导致了海面两团暗流极为复杂的交汇作用,墨西哥湾暖流与来自北大西洋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流动的拉布拉多洋流相互交汇,使得在三个月前出现了罕见的大潮现象,众多冰山也在此时开始飘动并聚集起来,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陷阱,因为冰山只在海面露出一小部分,海面以下却是另一番巨大的景象。

  最后,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因素连锁作用下,泰坦尼克的处女航早已潜伏危机。理查德·科菲尔德认为不论是多么优秀的设计都不能消除每一个潜在的因素,它们可能导致设计与操作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艘超大型邮轮而言。但是,最终各种看似并不关联的单一元素累计到足够多时,或者巧合发生时,各事件的关联就会变得足够复杂,这样足以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剧。(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泰坦尼克号海难一百周年 残骸照片首次自由公开

  泰坦尼克沉没或因罕见天气 光线折射致冰山隐身

  震撼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首次展现百年沉船全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我对书籍上的腰封历来反感,那些不着边际、夸大其辞的广告语经常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动辄重磅人物云集的所谓“联袂推荐”,看了除了佩服商家之擅长搞“统战”,再无其他,因为你知道的,名单上那些人,其趣味再也不可能重合的。所以拿到一本书,第一个冲动便是将腰封扯去。前两天看译林社新近推出的《巧克力战争》,也是除去塑封时即将其一同扒掉。不过在掷入纸篓之前,还是看了一眼———必须承认,比起商品大甩卖时标榜“跳楼”、“吐血”的仿佛声嘶力竭、披肝沥胆,毕竟更具“可读性”,也即娱乐性,有的时候,还有一些信息。

我在那腰封上扫到了这么一句:“领先《哈利·波特》,出版至今长踞美国禁书榜榜首,先入多国大中学必修教材,畅销三十多年的文学杰作”———长期被禁,又是“必修教材”,这怎么可能?错也错得太雷人了吧?

其时《巧克力战争》还未开读,但《哈里·波特》我是知道的,作为青少年读物,此书激起的一波一波热浪,至今未见消歇,说是“禁书”,谁信?而且美国不是号称“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吗?倘是过去,又一说了,现在还会有“禁书”?晚上与大洋彼岸一朋友聊天,我就当笑谈说了。他也没说什么,却是一心二用,嘴上说着别的,过一会忽然停下说“还真是禁书”。而后就给了我一个网址,让我自己看。

那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网页,打开来,顿时傻眼:“2000-2009年禁书一百种”一长串书名,榜首赫然列着《哈里·波特》,《巧克力战争》排位第三。再往下看,一些经典作品的名字也出现了,斯坦贝克《人与鼠》列第五,马克·吐温《哈克贝恩·芬历险记》位列十四,塞林格《麦田守望者》排十七,《杀死一只知更鸟》排二十一……再看看,还另有一单,曰“被质疑/被禁的经典”,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到乔伊斯《尤利西斯》再到《二十二条军规》、《洛丽塔》,甚至《飘》……不能说二十世纪的著名小说“全数在此”,但经典与“禁书”却高度重合。

这可是开了眼了。同时,这一看反倒更疑惑,在美国逛书店,禁书单里的书不都在大鸣大放地卖着吗?更不可解的是,我看过一些美国中学的必读书目,禁书单上的好些,千真万确就在其中,这是唱的哪一出?“禁”总要有个理由吧?也是好奇心起,就查看起来。结果“禁《巧克力战争》的官方说法没找到,关于”有争议/被禁“书籍的一揽子解释却就在眼前。引述起来太费笔墨,反正大意是,”有争议/被禁“书籍就是那些受到质疑较多的书,全美图书馆协会下面有个”知识自由办公室“,根据全国各地学校教师、图书馆员提交的报告编制一个书目公布出来。”举报“人多为家长和中小学教师,”举报“的原因不出以下三项:1,露骨的性描写;2,攻击性语言;3,不宜所有人阅读。好像也就是给个参考,并无强制执行一说,也没什么机构有这个能耐。这才有一边被列为禁书,一边又成必修教材的奇观。

有意思的是,在“有争议/被禁书籍”的条目中,开宗明义头一句话居然是“美国图书馆协会鼓励各种观点的自由选择和表达,即使是那些离经叛道的观点”。而后还要特别声明:所谓“禁”与“争议”均不涉“个人观点的表达”。看到此想发笑,因为整个是撇清嫌疑的架式。当然,也并非故作姿态,“鼓励”见于行动,是每年九月有“禁书周”的活动,那活动绝对名不符实,甚至是名实相悖,因为其内容恰是倡导读书无禁区的。反倒是那一纸禁书单有安抚之嫌:人家一个劲儿举报,总要给个交待吧?而且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可能的不良影响,于理也不能说不合———就像电影的分级。

因事涉青少年,我那朋友顺便问了他正上高一的儿子,小孩的反应相当经典:“禁书?知道啊。———就是一些妈妈的意见嘛。”朋友大概因为不属“妈妈”之列,向我转述时语带调侃,很不严肃。

这与我印象中的“禁书”相去太远了。记得好多年前大规模“扫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查禁之列,不仅书店下架,出版社可是被勒令将所有库存书送印刷厂捣成纸浆销毁的。更绝的是,有些“有争议”者,尚未成“书”已然胎死腹中,防患于未然,事实上连“禁”的手续都免了。哪像美国人,“禁书”这样严重的字眼,根本不具应有的严正,说是“禁”,哪有半点令行禁止的味道?我们的“国情”正相反:并无一张公之于众的禁书书单,但是哪些书有问题,大家自可心领神会。

美国人爱较真,不知有“心领神会”一说,禁了某书,哪怕是有名无实(顶多限于公共图书馆下架)的“禁”,不给个交待也不行。禁书榜上每一本书,全美图书馆协会都给解释,公共图书馆里都会有厚厚一大本,你要懒得去翻,也可发邮件至“知识自由办公室”询问,针对具体的书询问。我就让朋友帮我就《巧克力战争》问过。回复现在还没来,不过也可想而知了,总不过是“少儿不宜”而已。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5 页,共 90 页